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而职业规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也认识到职业规划开始得越早越有利,同时大学阶段是职业目标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规划的含义
1.职业生涯规划。所谓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职业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为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2.学业规划。学业规划是指求学者对与其职业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具体来讲,是指学生对其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而确定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样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能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职业道路。
二、女大学生在求职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在今天大学里女生和男生的比例已趋于接近,但在求职择业上,女生则面临更多的困难。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有社会的,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1.社会的原因。全球化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女大学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发展,不愿意接受女大学生。保护女大学生择业权利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如“不得以性别为由”在执行的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地保障,人和单位可以找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规避这一约束而把女大学生拒之门外,这也会加剧女大学生在不公平竞争秩序下的不平等就业。
2.女大学生自身因素。传统的性别观念仍在潜移默化地制约着当代女大学生的发展。导致许多女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就业心态。⑴从心理上看,不少女大学生存在诸如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怀疑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主自立能力和竞争意识。⑵从择业观念看,一些女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只向往大城市,大企业,追求高薪水,高待遇,不愿到基层,到需要人才的地方建功立业。⑶从自身素质看,部分女大学生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只是把上大学看作是为将来嫁个好丈夫增添一些资本,最终因自身素质不高,能力不足而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做好学生规划,为职业生涯发展迈出良好的第一步
学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对学业的筹划与安排,实现以最小的求学成本(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等)的投入来取得自身的职业理想,也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的人生发展效率。学业规划 是个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职业潜能的重要环节,只有学其所爱,学其所长,学以致用才能让个人避免走人生职业发展的弯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职业发展效率
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在求职择业上,女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有着不同于男大学的特殊性。所以女大学生在做好每个阶段的学业规划和职业准备外,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认识专业与职业。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是把“知识学习”和“进入社会”这两个阶段衔接起来的重要时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家长和学生对于大学阶段专业的选择格外重视,因为他们往往认为选择的专业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有完善人格的个体是由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观体系共同构筑而成的,三者应均衡发展。许多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注重的也是综合素质。
2.学业与爱情。大学中虽不提倡谈恋爱,但也不禁止大学生谈恋爱。关于大学生是否应该谈恋爱,目前有两类观点:⑴认为爱情是成就事业的助推器。爱情不能代替事业,但爱情也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它可以促进大学生完成学业,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⑵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大学期间要学会处理好学业和爱情的关系。如果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理智地把握情感,对于美好人生的创建,成功事业的开创意义深远。
此外,社会和学校教育应帮助女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帮助女大学生了解社会种职业动向;要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她们在学业和职业规划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开展差别教育,帮助她们做长,中,短期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但是当今社会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女大学生在完成大学四年的每个阶段的学业目标;同时也要随时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业规划;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74-02
一、引言
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是一种新型的人才成长观念,它是指大学生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从自身特点和兴趣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实施方法[1]。大学生学业规划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说是第一堂必修课。目前,国外(如美国、英国和日本等)某些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已经将学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列入必修的课程,并始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作好大学生学业规划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活的质量,为职业前途作好准备。因此,有效引导大学生挖掘和认识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学业规划意义重大。
二、现状分析
通俗地说,大学生的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在认识到“我是什么样的人”基础上,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发展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自我认知是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前提,目标的制定则是学业规划的核心。大学生只有在全面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兴趣,性格,全面思考当今社会需要和个人责任感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有效的学业目标,并激发内心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能,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2]。
通过对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本科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新生在制定学业规划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自我认知能力差,导致学业规划目标趋同或脱离实际。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实质是铺设一条从现在的我到将来的我的桥梁,需要大学生在认真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性格特点、能力特征、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家庭经济情况等前提下进行自我定位,从而确定今后一个较长阶段内的奋斗目标。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制定出“远大”的目标,而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学生又缺乏耐力和毅力,遇到困难就放弃计划和目标,最终结果往往是在困难面前消极逃遁,随遇而安。
2.学业规划目标太过泛泛,缺乏具体性。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发地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有的学生在制定目标时仅仅将学业规划概括为“认真学习,过好每一天”、“广泛学习,活出意义”、“学业上有所成就,生活上充实度过”等等,这种学业规划目标是对自己未来没有严肃认真思考和不负责任的表现,无法改变学生无所事事的状态,无法真实地落实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根本起不到自我管理与规划的目的,这样的学业规划只是一张白纸。
3.学业规划缺乏阶段性。大学生的学业规划目标与学习生涯相呼应,包括总体目标和阶段分目标。为了能够实现总体目标,必然需要制定多个阶段性的分目标来给予保证。大一为试探期,这个阶段的任务首先应弄清楚我怎么样,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明确自己将来可能面临的职业选择;大二为定向期,逐步规划自己的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并努力尝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三为冲刺期,考研的要全身心准备,就业的要考试提高求职技能,搜集人脉信息;大四为分化期,可以检验自己制定的学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学习及生活准备是否已经充实[2]。只有明确学业规划的阶段性目标,才能实现总目标。
4.学业规划缺乏专业性,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认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3,4]。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来选择所学的专业,或者听从长辈和老师,或者是调剂,有的甚至想转专业。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决定了很多学生在进行学业规划时不能依据专业来科学合理的规划。
5.学院或学校层面缺乏具体正确的引导。当前高校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下,对于学生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学业成绩、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建设、社团活动等几个活动,忽略学院或学校层面的正确引导教育,还没有形成学业规划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一门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业规划引导方面的课程,学生对学业规划的理解也比较模糊,根本起不到学业规划在大学四年生活和学习中的真正作用。
三、对策
1.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学业规划的能力。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工作队伍的主力军,也是指导学生学业规划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大部分未进行过专业培训,与学业规划相关的理论知识有限,且平时拥有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和教学任务,直接影响到学业规划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校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制定出一套适用于大学新生学业规划指导的制度和相关规定,并通过一系列培训等工作,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性、有效性,培养一批具备学业规划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队伍[5],其对于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业规划具有重要作用。
2.提高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的意识。大一是大学生活的起步,也是直接影响大学四年最关键的时刻。如果大一时能够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认识,明确大学期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等问题,对其以后合理地制定职业规划能够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但实际是很多大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逃离了高中时代的“苦海”,不需要埋头苦学,认为“大学是恋爱的天堂”,“大学是睡觉的摇篮”;还有同学则是突然脱离了高中时代的“保姆式”学习,面对新环境和新的学习方式显得比较迷茫,不知所措。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学业规划的制定使大学生迅速明确学习的目标,变被动为主动,量身定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总目标。
3.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首先必须弄清楚自己属于哪个类型的人,起点是什么,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明确自己想往哪方面发展?可以往哪方面发展?鼓励新生利用SWOT或霍兰德理论等方法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和能力等,客观的评价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社会中适合担当什么样的职位?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避免盲目地制定学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量身定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业规划。
4.明确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到大学,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课余生活,不知道如何驾驭自己的时间,也不知道除了学习还应该做些什么,面对未来显得十分迷茫。大学生应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的了解,明确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因此,大一新生在入学时,就应该有效地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设计,从起点做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明确自己将来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以便更好地迎接社会挑战。
5.加强大学新生对专业的认识。由于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一无所知,甚至都不知道毕业之后会从事什么类别的工作。因此,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新生的专业教育,让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邀请资深的专业教授来介绍专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使学生对自己和专业的未来充满热情和信心。同时,也可以通过新生研讨课这种开放式课堂,让学生自主去了解学校、学院、专业的相关知识,增强专业兴趣,明确专业学习目标。
6.正确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专家或者从事心理咨询和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的专业教师等担当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工作,并依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集中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导。辅导员或班主任必须协助新生意识到学业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全面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和不足,制定出明确、合理的学业规划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监督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执行学业计划,指导学生对学业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总结和分析,及时修订自己的学业目标,真正充分发挥学业规划的作用。
四、结论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制定职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合理有效地制定学业规划是成功度过大学生活的保障。一份科学有效的学业规划必须建立在大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和全面思考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合理性和前瞻性。而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职业规划提供有力的指导作用,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执行能力,能否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分目标,并逐步变为现实。因此,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应该在学校、老师的科学指导下,认清自我,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通过学业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实现自我价值,保证顺利完成大学学业,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温多红,姚苗苗.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10):76-78.
[2]杜联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现状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2015,(05):27-29.
[3]刘志英.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规划调查研究――以福建省某高校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4):30-3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学业生涯规划
对于每一位高职院校的新生来说,周围的环境是新鲜和陌生的,他们对所学的专业还没有系统的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中学也有很大的不同,管理也是相对宽松的。此时,他们最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使自己在大学三年里,通过分阶段目标的完成,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
学业生涯规划概述
生涯规划是个人对影响自我开发的主观与客观因素进行辩证分析,从而确定未来的职业及事业发展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并对实现目标做出科学的预测与安排的过程。学业生涯规划是针对学生而言,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在校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法的过程。
学业生涯有以下几个特点:(1)独特性。每个人的生涯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业生涯也是如此。学业生涯是学生依据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了自我实现而逐渐展开的一种独特的学习历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业生涯,也许某些学生的学业生涯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实质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2)发展性。人是生涯的主动塑造者,学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会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学生也会因此而不断地成长。(3)综合性。学业生涯以学生角色的发展为主轴,也包括其他与学习有关的角色,如公民、子女等涵盖人生整体发展的各个层面的各种角色。
制定学业生涯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可行性原则。学业生涯规划是针对学生的实际作出的,所谓可行性,就是指制定出来的学业生涯规划应切实可行,具有现实性、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每个阶段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应力求科学、合理,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2)可调节原则。学业生涯规划具有发展性的特点,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应该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与学生个体主观条件的变化随时修正,比如在阶段性目标上,可以根据进展的程度,酌情提高目标或降低目标。(3)最优化原则。应力求做到身心和谐,使个人的性格、兴趣、知识和能力等与目标和谐统一,实现优化组合。(4)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学业生涯规划既要反映学生发展的共性问题,又要满足学生各种需求,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使学生的先天禀赋和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高职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学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要让学生从进入校门就开始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在这三年内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始终,涉及方方面面,要不断地督促学生挑战自己,明确学习生活的目标,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确定发展目标进入大学后,学生面对众多必须由自己来决定的选择往往不知所措,一部分学生目标模糊,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目标多变,今天觉得“专升本”有出路,明天又想多学点技能找工作,到头来目标都没有实现。因此,制定学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与关键是做好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估。要从兴趣、特长、性格、能力、道德水准、自我评估等方面深入了解自我,分析自己适合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最想做什么以及自己有哪些性格弱点,然后确定发展目标。只有在充分认识、分析自己的基础上确定的发展目标才是科学的、可行的。既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使学习达不到一定的紧张度,影响成就感的获得,也不能把目标定得过高,力所不能及,导致挫折感与自卑感的增强。
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提高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在整体素质上有一定的差异,高职学生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较多,各门学科成绩不平衡的也较多。他们有远大理想,有较高的期望值,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不少人缺乏自律自控能力,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制定好学业生涯规划,学生能清楚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接下来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学业生涯规划相当于一个约束与激励机制,由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组成,能指引学生前进。学生在达到阶段性目标的时候,会看到自己明显的进步,成就感的获得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实现下一个阶段性目标。
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新生渡过适应期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都是应试教育,教师采用“填鸭式”教育方式,点点滴滴,面面俱到,学生的听课、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都由教师亲自安排,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进入高职后,教学方式比较灵活自由,教师讲课抽象阐述较多,提纲挈领,一般只讲授重点难点、思路与关键性的问题,需要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主要靠自学理解完成学习,因此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同时,学生在考入高职后,会产生放松的心理,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干什么,很多学生会放松学习,产生迷惘感和盲目感,生活与学习环境改变了,他们需要时间重新适应新的生活与学习模式。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新生缩短适应时间,尽早开始有目标、有计划的大学生活。
高职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
根据高职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的不同,可将其学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规划。
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适应新环境,正确评估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中,可将上半学期作为适应期,在下半学期打好坚实的基础。新生入学后,由于学习方法、环境等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所以在这一阶段应在充分认识自己和所处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三年学习的目标。学校在这个阶段要对学生进行目标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为学生讲解高职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培养手段、专业发展的方向以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情况等,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的需要、专业的需要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学生在这个阶段要尽快熟悉环境,结交朋友,认识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要尽快实现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改变,摆脱中学形成的对家长、教师的依赖心理,培养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观念,培养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导,接受型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应注重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打下宽泛而坚实的知识基础,并培养自学能力。学校在这个时期应开设思维教育课程、文化教育课程和技术教育课程,学生应主动学习计算机、英语等基本技能知识,并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自己具有更高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更强的社会责任心。
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努力拼搏,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实践技能,锻炼社会交往等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这个阶段,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应根据高职的特点,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可以在业余时间寻找兼职工作的机会,尽可能结合具体实践活动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在实践中更有利于融入社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分析成功的原因,保持优势;找出失败的原因,不断改进。
在这个阶段,高职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与社会活动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尽可能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基础知识在这个阶段应继续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努力拓展,并应注意随时了解本专业科学技术的前沿状况。
第三阶段:大学三年级,多参与实习、实践,培养就业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业规划目标 因素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适龄青年进入大学深造的比例越来越高。国家培养大学生的模式从“精英教育”已经基本过渡到“大众教育”,带给普通高校的困惑就是如何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为在校大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可以有效地保证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在学业规划实施过程中,影响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主动性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的原动力。目前在校大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自主性。他们的学习在学习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等方面都需要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大学生的学习既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又有中学生学习所未有的自由度和弹性,他们的知识结构由纵向的积累逐渐转变成横向的拓展。因此,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效果,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对于实现学业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具有主动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特征
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目标是多方面的,随着他们学习、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其学业规划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据了解,目前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目标大致有下列几种:1.毕业后找到好工作;2.对专业或学科内容感兴趣,在自己喜欢的专业继续深造;3.对目前专业不感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继续深造;4.选择自己喜欢的国家,出国深造等。当前大学生的学业规划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学业规划目标以现实为主,“谋求理想工作”为目标的占到多数。其次,为了提高竞争力,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调查表明:70%的大学生在课外参与社会实践,但对专业认知实习表现一般,而对适用性、应用性较强的社会流行的技术能力很感兴趣,例如计算机、外语等。再次,学习情绪容易变化。大学生虽都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但在学习上遭受挫折时,就会表现出复杂而微妙的情绪。最后,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主要表现在: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对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打扑克、上网聊天等事情上;无抱负和理想,没有压力,既不羡慕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也不为自己学习不好而觉得丢面子。对学校制定的各种奖励措施不感兴趣,而对一些惩罚措施则品头论足。
二、影响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指社会和学校的环境因素。首先,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型期,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其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竞争,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业规划的期望值;再次,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不讲究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难以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业规划;最后,考试制度的不完善也影响了学生对学业规划的期望值。大学生对学业规划认识不足的主观方面原因之一是缺乏学习兴趣,深层次来说是缺乏明确的价值观。第一,从小学到中学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一旦目标实现,便飘飘然,没有及时树立大学学业规划的目标,造成了考上大学后便没有了下一步的目标。第二,大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偏差是学业规划得不到落实的深层次原因。有的学生片面理解学以致用,重物质轻精神,重现实轻未来,只要是他们认为没用的就不愿意学。
大学生是一个情感敏感的群体,只有处于稳定的情绪情感状态下,学业规划的目标才能较好地实现。进入大学后,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亲情的思念,对友情的渴望,对爱情的困惑,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情感问题处理不当是影响大学生学业的主要规划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不能正确地归因也是造成目标无法实现的主观原因之一。这里自我认知主要指自我效能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1]有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总认为是自己的智商不如别人,其实智力并非决定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但是,正是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削弱了他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反而影响了他的学习效果。还有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自感低人一等,并将自卑情绪带入学习当中,影响了完成学业的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完成学业规划目标的对策
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须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着手,外部主要利用通过学业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内部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稳定的情感及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一)严格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确立以下三观:师生观,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能动因素,力求全面调动老师和学生双方面的主动能动性;参与观,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老师教学和科研中来,提倡师生互动;优化观,即力求系统内各组合部分之间的最佳组合,才能使教学取得最优效果。
(二)分层次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阶段性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学要求明确大学生学习的总体目标,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帮助他们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另一方面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层次确定学业规划阶段性目标。
(三)强化教学管理。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严格考勤制度,实行任课教师与班长双轨考勤,强化学生学习行为的约束力;将计算机、外语过级纳入学籍管理,强化学生的考证培训;进行完全的学分制改革,在规定的年限内可视学分的获得情况提前或延后毕业;要坚持将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奖学金状况等与就业挂钩,让优秀学生有相对的选择空间,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
(四)从需要和目标两个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正面疏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教师要教育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学习过硬的知识和本领报效国家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四多”培育学习兴趣。四多是指“多读、多看、多动手、多参与”。多读,不仅要读专业书籍,而且要读非专业书籍;多看,就是要多参观一些学术成就展览,多看一些科技资料片;多动手,就是要多参加各类实验活动和技能竞赛,在实际操作中增长技能,使理论能联系实际;多参与,就是要主动参与学校各种科技文化活动。
(五)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了解大学生心理需要,适当运用激励机制。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和突出的工作业绩给予直接的奖励(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还要注重对一些成绩较差学生,在其身上找出闪光点并进行激励,让这些学生更加增强自我学习的信心;加强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同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增进师生友谊,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使大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强化导师制,做好正面引导。聘请有专业建树和强烈责任心的老师作为学生导师,以导师自我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归因理论认为,人有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成功的希望驱使人去追求成就,失败的恐惧驱使人避免失败。[2]追求成功的学生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较强的能力,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主观上的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这是一种主动的归因方法。相反,有些学生却把成功归因于机遇好、任务容易等外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可见,不同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的评价。为此,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做到主动归因。要通过必要的归因训练,对主动的归因给予鼓励和奖励,对那些很少做出主动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归因思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学风建设 学业生涯规划
学风是高校的灵魂和生命线,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优良的学风对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和扩大影响力,提高生源质量和报考比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学风普遍现状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的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等现象日趋严重,高校学风也愈来愈呈明显下降态势。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中指出:“近一个时期来,在高校教师及学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考试舞弊等不良现象和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如何抓好大学生的学风,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问题。
二、高校学风现状的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学校管理机制以及社会整体环境三个方面。就学生自身而言,具体可分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方式不适应和学习能力有限四点原因;就学校管理机制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条件、教学要求、教学考核与激励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则不完全、不合理造成的;就社会整体环境而言,在大学生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高考成为学习努力程度的终点,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一旦进入大学后学习努力程度就一路下滑,以往在小学、中学和高中所形成的学习习惯逐渐消失。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和举措
大学的学风重在建设。优良学风不是自然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教育者做许多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学风建设要有科学的思路、具体的方法和有效的保障机制。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以促进学风建设。
(一)学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重要性
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科学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合理自我定位。大学生要不断发掘专长,认识不足,进行调整与修正,找出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确定优势所在,明确进入社会的起点,最重要的是明确人生目标。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确立的过程是一个弹性动态的循环过程,此过程使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促使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2.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业目标的分解强化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观念,从而增强其目的性和自我约束力,重视、把握现在,集中精力完成选定的学业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成才的主动性。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优势,确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强学业竞争力。
(二)学业生涯规划具体措施
依据各年级专业掌握程度及短期发展方向的差异,可初步进行以下学业生涯规划:
1.大一新生建立学业生涯规划档案,增加专业职业教育充实新生入学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尽快帮助学生了解所报专业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采取多方向建议、多方面选择的方针,让学生初步建立学科概念,确定大体方向,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短期学习规划及长期学习目标。
2.大二学生对自己学业生涯规划的修正与补充。接受了一年的大学教育,学生对大学教育的了解逐渐加深。此时,组织同学进一步修正自己的近期规划和长期学习目标,使学业生涯规划更符合自己的愿望及发展要求。
3.大三学生对近期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确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大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已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通过对上一年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修改目标与实际的偏差,完成近期及远期目标的合理规划。
4.大四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进行总结,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四面临毕业的学生,结合三年所做的学业生涯规划及自身实际,合理规划自己的远期发展目标。
(三)积极开展学业生涯规划,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根据以上分析,在高校开展学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合理的完成学业要求,而且是高校促进良好学风建设重要手段。
1.多数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缺少规划意识,学生一旦考上大学这一短期目标达成后,不少人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针对这一特点学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了解基础课、专业课对知识系统提升和未来工作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动力,进而改善整体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