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对两节“同课异构”语文课的看法
(一)教学个性方面
两位老师课堂教学语言精炼而又充满激情,给我的感受是语文味很浓。在课堂教学中Y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阅读训练,既有对基础知识诸如字词、童话常识的教学,又有对文章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既有对文章优美语言的赏析,又有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既有带着问题的思考,又有体悟情感的深情体现。而S老师则对精美的句子进行剖析,对童话寓意进行延伸拓展。S老师本节课对问题的设计不多,但做了仔细的筛选,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对学生及时的适当的点拨、启发,对文本加以拓展延伸。而Y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的作用。
(二)目标达成效果方面
两位老师都用了多媒体,制作了课件,课件中也有一模一样的下载。如安徒生的代表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官员、百姓、骗子、孩子之间的圆形关系用一个字概括,这是“同”的地方。但具体运用是不同的,也就是“异”,S老师作为作者简介来出示的,Y老师是在拓展中表现的。孰是孰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从学习目标达成效果来看,效果是良好的。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把握,学生对语言的赏析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堂进程方面
S老师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导入,学生熟知,很快进入角色,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先声夺人 ,气氛热烈;而Y老师,独辟蹊径,以近期的《亳州晚报》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导入,材料鲜活新颖,但不能一下子抓住学生之心,学生有点“蒙”或者叫“萌”,一头雾水,因此一片死寂,只听见授课老师洋洋洒洒的陈述。纵观这两节课,S老师的设计主要是两个环节:导入和整体感知。由于环节少,所以有充裕的时间展开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师生互动效果好,尤其是学生的精彩发言给课堂增色不少。但S老师的课堂评价 “你有治国安邦之才”也是言过其实,显得随意。反观Y老师这节课,容量实、信息大、环节多(1.导入,2.作者简介,3.检查预习,4.整体感知,5.探主题,知写法,6.说感受,展想象,7.拓展,奇思妙想,8.结束语等),正因为以上繁多的设计,所以课堂进展必须要快,这样老师疲于赶节奏进度,留给学生的时间自然就少,教师讲得多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就小了。
二、对“同课异构”的自我认识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是同样的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课。“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多维交流的平台,可以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同课异构,精彩在一个“异”字,“异”从何来?
第一个来源是学生。学生变了,“构”(设计)也应当随之而变。 程度好的学生接收能力自然好些,能调动好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从课堂的生成性来看,课堂充满了变数,我们要始终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学方案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有限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中生成。Y老师之所以没能行云流水般的自如自若,是因为不了解生情,不熟悉生情。
第二个来源是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不同。有人认为每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相对固定的,但新课改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不再具有明确性,这就使“异构”大放异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学习热情
调查中发现,认为《统计学》很有用的学生共17人,占6.7%,认为有用的164人,占64.3%,两项合计71%。不知道的、认为没太大用的以及一点用也没有的分别占总数的18.4%、9.0%和1.6%。可见,七成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是有用的。但是,在对学习《统计学》是否有兴趣的调查中却发现,很有兴趣的学生仅有7人,占2.6%,有兴趣的71人,占27.8%,两项合计仅约三成。感觉一般的146人,占57.3%,没兴趣的23人,占9.0%,一点兴趣也没有的8人,占3.1%。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统计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在对课程内容是否有趣的调查中又进一步发现,认为很有趣的学生只有8人,占3.1%,有趣的50人,占19.6%,两项合计22.7%。感觉一般的141人,感觉枯燥的46人,很枯燥的10人,分别占总数的55.3%,18.0%和3.9%。根据这三项调查结果可以推断,虽然学生普遍认可《统计学》的实用性,但却缺乏学习兴趣,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是目前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任务。
2.学习难度
关于《统计学》的学习难度,感觉非常难和难的分别有10人和95人,合计占到总数的41.2%。也就是说,四成以上的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都感到困难。认为课程很简单的仅有4人,认为课程简单的有8人,两项合计4.7%。其余54.5%的学生感觉一般。在进一步调查《统计学》难学的主要原因时,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第一,公式(推导)多,被选中96次;第二,理论知识抽象、难理解,被选中79次;第三,计算复杂,被选中52次;第四,数学基础要求高,被选中49次。由于我校学生以三本生源为主,学生的数学水平普遍不高,面对较抽象、公式较多、计算复杂的数理知识,往往望而生畏。所以,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变为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听得懂、学得会、拿到手的技能,也是《统计学》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3.学习效果
调查发现,学生在学完《统计学》之后,认为很有收获的仅有8人,占3.2%,比较有收获的有51人,占20.2%,两项合计23.4%。有一些收获的143人,占56.5%,说不清的36人,占14.2%,没什么收获的有15人,占5.9%。在学完《统计学》之后,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只有3人,占1.2%,可以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有75人,占29.4%,两项合计30.6%。不知道的有98人,占38.4%,不太行的69人,占27.1%,完全不行的10人,占3.9%,三项合计69.4%。可见,总体来说,目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尤其是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比较没有学过和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在学完《统计学》之后,对自己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的看法是否存在差异,得到了如表1的结果。由表1可知,没有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和可以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数合计占到总数的30%,这一比例与学过《SPSS统计软件》学生的看法没有太大差异。但是没有学过和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分别有45.7%和29.6%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两者差异较大。而在认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不太行的学生中,没有学过和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分别占20.0%和35.7%,两者差异也较大。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10.671,p值为0.031,说明这些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造成学生看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学完《SPSS统计软件》后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只学习统计学基本原理和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统计学》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生对《统计学》的期望
1.对教学目标的期望
关于《统计学》的教学目标,认为应该是掌握理论知识的学生有10人,占3.9%;认为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学会实际操作,二者并重的有170人,占66.7%;认为应该弱化理知识,深入强化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有74人,占29.0%。由于一直以来,《统计学》的教学目标都定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实操训练,这次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将实际操作纳入到《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中来,实现理论与实操的并重。
2.对教学内容的期望
关于《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认为应该主要讲授理论知识的学生有12人,占4.7%;认为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教授统计软件操作的有24人,占9.4%;认为应该着重教授统计软件操作和实践应用的有49人,占19.2%;认为应该教授包括理论知识、统计软件操作和实践应用的有170人,占66.7%。可见,近七成的学生希望课程内容丰富化、实用化,能够包括理论知识、统计软件的操作以及实际应用等多方面的内容。
3.对教学方法的期望
对目前《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感到非常满意的学生有4人,占1.6%,比较满意的有89人,占34.9%,感觉一般的是124人,占48.6%,不满意的是31人,占12.2%,非常不满意的有7人,占2.7%。总体来看,对《统计学》教学方法感到满意的学生仅占三成,这说明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再进一步比较没有学过和学过《SPSS统计软件》学生的看法之后,发现两者的看法又有明显不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没有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对《统计学》教学方法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计达到了48.6%,感觉一般的占42.1%,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较低,分别占7.9%和1.4%,合计9.3%;但是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对《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有明显的下降,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合计只有21.7%,比前者降低了26.9%,感觉一般的占56.5%,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合计达到了21.7%,比前者提高了12.4%。经卡方检验,卡方值是25.738,p值为0,说明这种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在经过对个别学生的访谈后得知,造成学生看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了《SPSS统计软件》之后,意识到以课堂讲解为主,缺乏实操训练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表现出了更明显的不满意。
继续了解学生对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见。学生认为在目前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最应该增加实践教学(即真实项目的调查与分析)比例,该项被选中159次;其次是增加实验室教学(即学习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的比例,被选中146次;再次是案例式教学,被选中98次;增加问题导向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的比例一致,均被选中50次;之后分别是课堂理论教学、学术论文导读和其他,分别被选中32次、14次和4次,如图1所示。在调查“《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最好和哪些方面相结合”时,要求学生最多选出两项,结果发现,选择社会热点的人最多,被选中120次,达到总数的28.7%。其次是经济管理问题,被选中106次,占25.4%。之后依次是日常生活,专业课知识和毕业论文,分别被选中82次,58次和52次。
4.对考核方式的期望
在调查《统计学》适宜采用何种考核方式图1《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增加的教学环节时,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最受学生认可,被选中141次;其次是上机测试,被选中83次;再次是笔试,被选中46次;最后,其他方式被选中21次。可见,学生倾向的考核方式是对于技能与能力的考核,而非传统的知识点的考核。另外,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改革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理论与实践结合;(2)《统计学》与《SPSS统计软件》相结合;(3)注重课程实践,学以致用。这些建议说明学生希望课程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运用统计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1.教学手段分析在教学手段的调查中,对于“你觉得《统计学》课程应该用哪些方式授课?”9.3%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会增强授课效果;56.7%的学生支持“老师应该粉笔写黑板结合幻灯片讲解”;认为“应结合实际例题,有同学和老师共同分析,提高学习兴趣”的占19.3%;,从数据统计结果,发现虽然统计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支持率并不是最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难以笔记,丧失了由此产生的记忆功能和复习巩固功能,会使部分学生感到没有停顿思考的余地,造成知识消化吸收不良。
2.教学内容分析在有关《统计学》教学内容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较多,比如,在回答“你认为这门课的学科特点是什么”的问题时,68.2%的学生认为是“抽象难懂”;而在“你在学习《统计学》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的调查回答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是“课程内容太难,看书看不懂”,“上课听不懂,就不愿意学了”,“数学基础不好”,这主要是因为《统计学》课程涉及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知识,课程本身理论性、逻辑性较强,公式繁杂、术语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对教材的看法也须引起重视,教材的选择不应过于理论化,应选择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的教材。对“你认为《统计学》实训课程和统计软件教学的必要性如何?”这一问题的调查中,67.3%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可以提高数据分析应用能力”。而在“你认为从哪些方面加强统计学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呢”的回答中,56.7%的学生都选择了“增加统计学案例的教学”,排在第一位;20.0%的学生选择了“增加统计学软件的教学,排在第二位;19.3%的学生选择了“加强二手统计资料搜集环节的教学”,排在第三位;而真正希望通过“多布置作业”来加强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的同学仅占4.0%。从数据的统计分析看,学生的选择实际上说明了今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但总体上从可行性来看,“加强统计案例教学”、“增加统计软件教学”和“指导学生如何搜集二手统计资料”相对更容易做到,也更能兼顾到大多数同学的愿望。
3.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这样的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培养既懂得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又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土地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实践中,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所以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突出专业针对性和理论实践的结合性。比如,对“你认为统计学教学有无必要根据专业组织教学”的回答中,9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这说明忽视统计课程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只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而统计学能否解决各学科的具体问题,一方面要看是否正确选择了适合所研究问题的统计方法,另一方面要看是否与各专业的知识得到有效的结合,即是否通过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事物有了较好的定性把握。只有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统计分析才能得出满意的结论。
二、提高学生对统计学学习兴趣的对策建议
1.联系实际,改善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教师必须寻求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既突出统计原理本身,又联系专业特色,将统计教学改革与土管专业知识相结合,将统计学知识应用到土壤和土地利用开发规划等工作中,使学生从具体的工作和项目实施中,感受统计学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的应用,更便于学生对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的理解。
1.1调查对象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民族医学院临床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545份,剔除不合格的调查问卷,确定有效问卷532份,有效率为96.73%。其中大一人数162人,占调查总数30.45%;大二人数95人,占17.86%;大三人数141人,占26.50%;大四人数134人,占25.19%。
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对学校开设人文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学医的目的、医生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如何看待医生收红包、如何看待医德和医技、如何加强人文素质、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因素等。
1.3调查方式
根据本次调查目的和要求,调查前对课题组成员统一培训,于2014年9月25日,分别联系临床学院各个年级的班长,说明本次调查目的,由班长负责发放问卷,并且当天收回调查问卷,对收回问卷进行检查核对。
1.4统计学方法
用POMS2.0医学统计学程序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关于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
对于“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等概念的认识,37.03%的学生表示“听过,并且清楚这些概念”;62.97%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知道概念”或“不知道”。其中,大一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比例分别是22.84%、77.16%;大二的回答是50.53%、49.47%;大三的回答是36.16%、63.84%;大四学生的是43.28%、56.72%。大一学生与大二、大四学生认知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73和14.06,P<0.001),大一学生与大三、大二与大三学生认知度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50和4.80,P<0.05),大三与大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大三、大四学生对人文素质是比较了解,而低年级多数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概念模糊不清。关于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中,21.43%的学生觉得是“个人”,16.73%的学生觉得是“学校”,16.92%的学生觉得是“社会”,44.92%的学生觉得三者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2关于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是否重要,从统计数据来看,63.35%的学生认可人文素质对医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36.65%的学生觉得不重要。87.78%的学生表示社会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12.22%的学生表示社会实践对人文素质的提高没有帮助或帮助很小。
2.3学生对学校开展的人文课程的看法
对于是否满意学校当前所开设的人文教育课,24.81%的学生表示“很满意”,60.71%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14.47%学生不满意人文教育课的授课方式。从整体上观察,90.04%的学生认为人文课程对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有帮助,9.96%的学生觉得没有帮助。男生女生回答各异,但各年级男生与女生回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级比较,大四与大三、大四与大二、大三与大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8、7.32和6.05,P<0.05),大四与大一、大三与大二、大二与大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对精神和金钱的看法
针对精神的力量,67.29%的学生觉得“精神的力量很大,能超越物质诱惑”,6.77%的学生觉得“物质力量比精神力量更有诱惑”,24.25%的学生觉得“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一样强大”,1.6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精神力量是什么”。对于金钱,32.89%的学生认为“金钱乃身外之物”,19.74%的学生认为“金钱能体现一个人的地位”,41.35%的学生表示“金钱不是万能的”,有6.02%的学生表示“为了获得金钱可以进行某些交易”。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承认精神的力量,承认精神的重要,但在金钱观上,25.76%的同学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利益关系成为生活中医患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2.5关于学医的目的
55.26%的学生觉得是“治病救人”,33.83%的学生觉得是“收入稳定,职业好”,6.21%的学生觉得“父母的要求”,没目的的占4.70%。
2.6如何看待医生收“红包”问题
不同年级男女生对收红包的看法见表2。从表2可见,59.77%的学生表示“应坚决制止”,31.95%的学生表示“应视情况而定”,8.83%的学生表示“司空见惯,可以接受”或“属正常现象”。对医生收“红包”这一现象,大四与大三、大四与大一及大三与大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45、15.26和10.39,P<0.01),大三与大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47,P<0.05),大四与大二比较和大二与大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级男生与女生回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有40.00%的学生存在一种侥幸的心理,期望从中获利。
2.7如何看待医德与医技问题
不同年级男女生对医德医技哪个比较重要的回答情况。统计结果显示,26.32%的学生认为“医德比较重要”,11.28%的学生表示“医技比较重要”,62.40%的学生表示两者都重要。大四男生与女生回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6,P<0.01),大二男生与女生回答情况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56,P<0.05)。大三和大一回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学生回答情况比较,大四与二、大三与大二及大二与大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47、16.94和28.99,P<0.01),大四、大三和大一的学生认为医德医技都重要的比例高于大二的学生。
3讨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某医学院医学生对人文素质的理解及重视程度跟医疗卫生事业所需和人民群众期望存在差距。高校虽然加大了人文素质教育力度,但由于受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资源的欠缺以及医学生专业课繁重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医学教育工作中,存在重视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医学生要真正成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守护神,还需从以下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3.1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62.97%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缺乏了解,知晓度很低。医学生对人文素质不了解,表现在有些学生对病人缺乏同情心、关爱和责任感;缺乏沟通能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看不到人文素质对自己学习和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觉得专业课程最重要,人文课程没什么意义。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绝不局限于人文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也承担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1]。因此医学教育要特别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强调人文素质修养对于医学的重要性,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敬畏生命、尊重患者,有仁爱之心和高尚医德的健康守护者。
3.2加强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
3.2.1加强人文环境熏陶
医学院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为契机,为进一步加强院风、学风建设,大力宣传医学人文精神。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丰富的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唤起他们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以天下苍生为念”的道德责任感[2]。
3.2.2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现代化医学的需求,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方法安排课程,其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保证专业课足够课时的条件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太少的人文课程对学生没有多大帮助,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熏陶才能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同时,要将人文课程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将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的养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专业课程时不忘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运用人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文素质。
3.2.3改进教学方法
提供更多的社会医疗服务实践,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医学生从需要关怀的弱者、贫者、痛者等渴望的眼神中读懂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从每一位患者的背后探寻其应被赋予的社会同情和公正,从而寓医学人文于实践活动中,培养医学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促进医学生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责任情感和信念[3]。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让医学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开展各种人文知识讲座,举办人文与知识相结合的比赛。
4小结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统计学;
一、大数据与统计学
(一)大数据与统计学关系密切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大数据:若“大数据”作为形容词,则描述的是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特点;若“大数据”作为名词,则体现的是数据科学研究的对象。对大数据的定义有非常多,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对大数据的界定都会有些许不同。通俗地说:大数据是目前人类所有可抓取、可记录、可存储的信号集合。这个包含了一切信号的集合将非常非常之庞大、多样、繁杂,并且还在不停地、迅速地增加。现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开始有能力收集、储存、分析、处理这些从前无能为力的数据,从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促进社会的发展。迈尔•舍恩伯格说: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人类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而统计学正好是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由此可见大数据与统计学关系密切,将大数据与统计学结合发展潜力无穷。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需整合
对接统计研究可根据自身的目的收集总体数据或样本数据,但如果总体太过庞大,以过去的技术方法来收集总体数据成本会很高,受于限制统计研究更多收集得是样本数据。如今,人类已经开始能够在合适的成本下获得大数据,大数据的广博给统计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一个方向就是如何将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对接。大数据的核心是数据,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数据,但是它们获得的数据性质有所不同:大数据收集的多是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通俗地理解,先获得数据,再整理结构(如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传统统计学收集则主要是结构化数据,先定好结构,再根据目标结构收集数据(如数字、符号等信息)。拿非结构化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来说:大数据时代使得我们有更多可以分析利用的数据,使得统计研究不仅可以在有更多的结构化数据的情形下进行;对于一些领域的研究工作还可以设法将非结构化数据和结构化的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如何实现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的结合?首先,完善非结构化数据的整合,然后我们可以用结构化数据做数量说明,非结构化数据加强描述;或是提高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的互相转化,选择能更好说明问题的数据形式作为后续分析基础。这都是值得再深入思考研究的新问题,而且这不仅仅是大数据和统计研究的事,同时需要计算机技术的一同创新发展。统计研究的范围在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大,能用数据说明的问题越来越多。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发展并重
《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表示:大数据时代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相关分析比因果分析更重要。我的看法是:大数据时代下,市场确实会对相关分析有着更强的关注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因果分析的重要性会有褪色。统计学中既有相关分析,也有因果分析,要对它们有合理的了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之间的联系,简单说:有相关关系不一定有因果关系,有因果关系则一定有相关关系。大数据时代,相关关系变得比以前更加为人所关注的原因:一方面,在很多领域的应用里,相关分析比因果分析更简单可行;另一方面,因为相关关系足以体现事物之间的一定联系,在商业效益上更为经济有效。因此在商业利润的推动下,相关关系也会更加受到青睐。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因果关系是对数据更加深度地分析:相关关系让我们知道了“是什么”,因果关系是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倘若只是在商业经济上的利用和成本考虑,“是什么”在很多时候就以足够;但如果是在科学研究领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远远不够了。结合现实发展需要,可在分析确定相关关系后,根据情况研究因果关系,若能够得出因果关系,那肯定是更具价值和意义的。探求“为什么”始终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动力,因果分析是人类永恒的使命。
二、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几乎对每个领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大数据与统计学关系密切,大数据的出现对统计学的意义是非凡的,我们应把握住大数据时代和统计学的可结合点。其一,完善非结构化数据的整合,深入研究如何实现非现结构化与结构化数据的对接,都需要我们思维上的创新、数据处理技术上的提高。其二,在注重相关分析的同时,不能丢掉对因果分析的研究,应合理并重,实现大数据的进一步利用,真正挖掘出数据的价值。对于以数据为研究对象的统计学科,大数据时代就是统计学变革创新的时代,统计研究工作人员也应把握机会思考创新,为统计学增添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建平,张悦涵.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统计学变革的思考[J].统计研究,2016(02):3-9.
[2]朱建平,章贵军,刘晓葳.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理念的辨析[J].统计研究,2014(0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