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五脏基础知识

中医五脏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五脏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五脏基础知识

中医五脏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51-02

美容营养学是以营养学和美容医学为基础,以人体美容为目的,通过合理营养和特定膳食来防治营养失衡所致的美容相关疾病,从而达到延缓衰老、促进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随着美容医学的发展,营养与美容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营养学也逐步成为美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是美丽的基石,而合理的营养则是健康的核心基础,美容营养学的研究内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近年来,民众对美容行业的要求逐步升高,要求美容与养身一体,得到个性化设计的美容服务(个性化的美容服务项目、养生建议及营养膳食指导等)。因此,无论是美容企业还是学校美容?R刀挤追卓?设了美容营养学课程。

一、美容营养学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

由于美容营养学课程开设的时间较晚,目前没有中职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中职中医美容专业只能选用高职高专或本科类教学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例如,北海市卫生学校现在使用的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晏志勇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美容营养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营养素与美容、合理营养与美容、皮肤美容与营养、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与营养、肥胖症与消瘦症的营养膳食疗法等。

美容主要分为医学美容(分中医和西医)和生活美容(也有称保健美容),中职的中医美容专业主要是以中医保健美容为主,多为校企合作办学,学生都到美容企业实习。该专业的学生不具备临床诊病的能力,也不具备处方权。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的需求来看,北海市卫生学校正在使用的《美容营养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临床营养知识内容过多。在北海市卫生学校目前采用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中,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与营养、肥胖症与消瘦症的营养膳食疗法等内容偏向于临床美容营养,以对损美性疾病的诊断及营养治疗作为重点,且所占篇幅较多。特别是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这两章,以临床的角度去讨论疾病为主。而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实习主要到美容企业为主,不安排去医院,服务对象主要是美容消费者包括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以损美性改变为主要表现者。因此,此部分的教学内容不适用于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

(二)中医美容营养知识内容较少且简单。中医美容专业主要学习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中医美容学知识及各种保健操作,各种生活美容知识与方法。专业学习的目标是以中医保健美容为主,学生通过学习,会用中医的理论及方法在辩证治疗的基础上,对顾客进行饮食指导及调养。中医饮食美容在中医美容保健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医保健美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书中相关的内容较少,只有常用美容食物这一节是中医饮食美容的内容,而且介绍得比较简单,不能满足学生将来的工作所需。

二、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一)调整教学内容比例,适当删减临床美容营养治疗内容。中职中医美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中医保健美容技术型人才,能够满足广大基层美容养生市场的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并本着对教材“够用、实用、用得上”的要求,将美容营养学课程中西医美容营养学与中医美容营养学的比例从9∶1调成 6∶4,删除与美容养生关系不密切的部分损容性疾病(如湿疹、银屑病、进食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和美容外科与营养等内容。

(二)增加中医美容营养知识。培养中医保健美容技术型人才,是中医美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医饮食美容是中医食疗的一部分,也是中医美容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医的内在调养以养生为依据,进行饮食起居七情指导。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医养生和营养知识的推广,人们更青睐于这种贴近自然而无副作用的美容手段。因此,需要增加中医美容营养的知识,包括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体质美容饮食两部分。

1.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介绍的中医基础知识多数都是与临床有关,很少将知识与美容相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后,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美容相联系,也无法根据所学对顾客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因此,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饮食美容理论基础中主要阐述了五脏、气血津液、经络与美容的关系,还包括食物的四气五味。例如在五脏中肺的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与皮毛关系密切。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使皮肤致密光泽,反之,肺主气的功能减退,可影响皮肤的致密性和弹性,出现皮肤松弛起皱,毫毛枯槁。

2.中医体质美容饮食。中医美容与西方美容最大的不同是在于中医重视体质因素在美容中的作用,强调自然美、内在的和谐与健康。体质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对于美容师进行饮食及养生个体化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质不同,产生的美容问题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人体体质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辩证的中医药食美容,以达到最佳的美容效果。在不同体质的营养这一内容中,简述体质与美容的关系,并对体质与饮食美容进行详细介绍。介绍 9 种体质特征及常见美容问题,并介绍不同体质美容原则及常用食物和食疗举例。例如气虚体质的特征为:常见疲劳乏力,语声低怯,肺脾两脏相对不足,抵抗力和消化功能比较弱。气虚体质常见美容问题:干性皮肤较多见,也可见敏感性皮肤,易出现消瘦,面色萎黄,眼睑或肢体浮肿,黄褐斑等。气虚质的药食美容:气虚质的美容原则是培补元气,健脾养颜。药物美容的代表方为四君子汤,常用药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大枣等中药。食疗举例:气虚质应多食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小麦、黄豆、扁豆、红薯、牛肉、莲子、大枣、桂圆、饴糖、蜂蜜等;美容药膳可食用黄芪炖母鸡、薯蓣粥、大枣粥、山药粥、黄芪粥等。

中医五脏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辨证论治 整体观 循证医学 蛋白质组学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工作有以下几个方向:(1)基因组学研究。国家人类基因组陈竺院士提出,我国将用已经掌握的人类基因组知识技术为平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1];(2)蛋白质组学研究。虽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对病理学、给药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3)将现代医学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解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到中医的诊疗手段中;(4)采用实验室技术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上述工作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胆探索。但实践证明,由于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的截然不同,所得结论并未使中医药理论体系昭然天下,反而让研究人员自己都感到更加困惑,甚而使研究进程逐步偏离了中医药的本身。因此,仍然不能称之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由此看来,在促进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某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就是中医药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其优势所在。

    1  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两大特色,它们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指南。

    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一方面注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的"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既反映整个生命活动的信息,又受其他各部分活动的影响,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另一方面中医注重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发展中医药学所必须继承的。在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竞争发展中,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能逐步吸收对方的优势而为己用,并最终超越对方。

    1.2  中医中药不可分

    目前有关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研究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把中药独立于中医学进行单独研究,也就是上述的实验室采用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探索方向。综观目前中医药领域,从教育的学科设置到院校的设立,都将中药设为中医学大专业下的一个分支学科,说明中药不应脱离于中医学独立存在。而将中药学更名为"生药学"的做法显然试图是把中药学从中医学中分离出来。

    中医经典着作中确实有诸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专着,但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着作中都有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中医理论,甚至中医临床。所谓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同源的,也是一致的。脱离了中医学,就不是中药;脱离了中药的中医,也不再是真正的中医了。将中药独立于中医学将使学中医专业的人不认识中药,不知道中药理论和应用;学中药的人根本不懂中医,只能成为了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的专家。

    中医中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试图将中药独立于中医进行研究的探索都不可能反映中医的本来面目,反而给中医药的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

    1.3  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医学均来源于临床实践,中医也不例外。要检验一种治疗技术、治疗方法、治疗思想是否可取,必须以临床疗效作为标准。

    中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产生了很多学说。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有的得到了肯定,成为指导原则被记录到经典着作中;有的则被否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 "验方"、"验案"都是历史积淀的成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目前西医为主流医学,当然是因为其确切的疗效。回顾其发展历程,也是经过了这个临床实践的筛选过程,才逐步确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中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两者能否最终达至结合甚至融合,仍然有待实践验证。如果因为中医的理论、治疗方案、治疗措施不符合西医的体系就以"不科学"为由对中医进行批驳甚至否定,就好比是医学上的"种族歧视"。

    "科学"只是验证真理的途径,并不是鉴定真理的标准。如果以现有的或已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进行"去粗取精",被"去"掉的"粗"也许就是中医的"精华"。

    2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2.1  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

    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辨证的观点去把握生命、健康、疾病与药物的关系,其特色是"天人相应"和整体调节。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医学的整体观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被当代科学所认识,甚至被认为是神秘的。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宏观整体优势与特色的发掘,重视解释证候、方剂乃至于中药等概念中有关的整体、系统、协调、整合等复杂性问题;应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弥补自身不足。

    可以说,中医药学是典型的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医药学方法论的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例如:复杂适应系统关于涌现的认识,可以考虑用来揭示方剂疗效机理、证候形成机理所包含的"多因微效"基础上系统的"涌现"。因为方剂疗效和复杂性疾病及其证候的形成,很可能是在微小的变动基础上系统"涌现"的结果[3]。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将传统的中医治疗过程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揭示机体内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阐释以宏观辨证、整体观念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通过对机体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进行研究,可以直接发现由于药物作用而差异表达或特异表达的靶蛋白质,验证中医"四诊法"的科学之处[2]。  2.2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走"医药分离"的道路

    从中医药现代化的多年实践来看,其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模式,主要采取量化、直观化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其有效物质,制成针对某一疾病的"新型中药"。但是,中药的重要理论是四气五味,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纯后,它就不再具备四气五味等性能,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而应归于西药的化学成分范畴。因此,中药的现代化不能违背中医辨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原则。如果中药现代化走向简单模仿西药研究的道路,将使中药研究逐步失去自身理论基础、脱离特有临床经验体系的特点。其结果,不仅永远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 "废医存药"覆辙,阻碍中医药学发展,难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中药不分家,必须清楚认识到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利用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经这些单味药或复方药处理过的组织、细胞或体液表达的蛋白质组,并比较治疗前后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鉴定其中发生相应变化的蛋白质,从蛋白质组水平上对中药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进行研究,可揭示中药单方、复方的作用机制,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内在的配伍规律,这无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研究 [2]。

    2.3  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

    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以临床为立足点。回顾中医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可以说,中医的生命力就是体现在临床实践中。在以阐明中医药治病机理为目的的探索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医药疗效如果得不到提高,即使机理再清楚也是徒劳。因此,切不可一味沉迷于基础研究,忽视临床实践。"纸上谈兵"不应为中医者所为。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个案报道上。而且,中医对疾病证据的采集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入手,主观因素较多,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症状为依据,缺乏系统性,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循证医学模式恰恰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弥补中医之不足。循证医学采取完全随机、对照、双盲的科研设计和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以降低研究结果的片面性,提高可重复性。

    中医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是一致的,都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遵循此模式所得结论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因此,应大力提倡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中医的辨证论治研究工作,以期使可靠的治疗方法规范化、普及化,提高中医药疗效。

中医五脏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儿科;本科教育;现状;对策

“儿科医生荒”,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进入“全面两孩”时代后,对儿科医生的要求更为突出。高校加强儿科学人才培养,无疑对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科培养过程中,临床实习是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的阶段,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历练过程[1]。就我校而言,本科毕业实习在儿科的时间一般在1个月左右,短时间内想掌握中医儿科的基础理论、临床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儿科人才,分析本科毕业实习现状,采取相应对策,具体如下。

1本科毕业实习现状

1.1基础理论不扎实临床思维待提高本科毕业实习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儿科学,但带教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五脏特点,辨证概要,小儿疾病的特点,小儿用药的特点等内容,尚不能熟练掌握。而且,面对病情多变的复杂病例无从下手,诊治思路不清晰,临床思维能力需要提高。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医学生清晰的头脑、开阔的思维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前提。

1.2就业压力增加影响实习质量当前本科医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疗机构及医学院校招收人才时均倾向于研究生或博士生等高学历的人才,本科生缺少就业优势。为了能够在较好的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工作,一部分医学生选择考研,选择考研的医学生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复习考研上,势必影响本科实习的质量。还有一部分医学生选择就业,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参加人才招聘会、用人单位面试、投递简历等,主要精力放在择业上,实习时间也明显减少,实习质量明显下降。

1.3医学生缺少耐心医患沟通需加强有的医学生缺少耐心,面对哭闹不配合的患者,周围嘈杂的环境,不能耐心的检查、安抚患儿,仔细倾听患儿家属的叙述,使得病史记录不详细,查体不全面。在当今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形势下,有的患儿家属不信任实习医生,不愿意由实习医生诊治,实习医生在医患沟通中存在胆怯心理、不自信,缺少亲切感,查体不够轻柔,也很难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2]。

2本科毕业实习对策

2.1巩固基础知识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重要部分,不仅反映了儿科的特点,它还是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的临床医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3]。针对儿科实习的医学生,带教教师应注意讲授小儿不同于成人的特点,相同病症诊治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如感冒患儿着重讲解“夹痰”、“夹滞”、“夹惊”三夹证,遣方用药时结合小儿特点进行辨证论治。为使医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安排病房实习的医学生上午跟随带教老师查看患儿,书写病历,下午安排授课、病例讨论(每周2~3次)。内容包括科室重点病肺炎喘嗽、哮喘、紫癜,常见病咳嗽、呕吐、泄泻、水肿、心肌炎、感冒等疾病,从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调护、研究现状等方面讲述。授课结束后,由医学生再次询问典型病例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结合病例进行讨论,最后由带教教师就典型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使得医学生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医学生打下牢固的中医基础,将来才能成为新一代中医儿科名医[4]。

2.2加强经典学习中医经典是中医的学术渊源,正如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源一样。《颅囟经》、《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幼幼集成》等,是中医儿科专业的经典著作,加强经典医著的学习,有利于学习到传统中医学理论和诊治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结合临床实际病例有针对性的指导医学生阅读原文,如分析泄泻病例的发病原因及病机时,可阅读《幼幼集成•泄泻证治》,原文云:夫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而水谷腐化,……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经典结合医案进行分析是培养医学生的中医诊疗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5]。

2.3培训实践技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医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我们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基本技能的培训融入到临床带教中,要求医学生在管理患者时,通过望、闻、问、切基本中医技能,详细观察、记录患者病情,教师则从旁指导,纠正不当之处。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小儿体格检查,身高、体重、体温、血压的测量,头围、囟门的测量,望小儿指纹,小儿心肺复苏、小儿腰椎穿刺术、小儿骨髓穿刺术、小儿胸腔穿刺术、小儿腹腔穿刺术等。

2.4重视病历书写病历书写是实习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中医儿科病历的书写与成人有不同之处。如记录患儿的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母亲的妊娠史等,对患儿疾病的判断、转归、预后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中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带教教师要详细讲述病历书写规范、用词准确、病史采集完整,避免疏漏。如记录患儿咳嗽症状,要同时记录咳嗽有痰、还是无痰,痰液的颜色,咯痰量的多少,痰液的气味和形态,何时咳嗽剧烈,是持续性咳嗽还是阵发性咳嗽,有无犬吠样咳嗽,咳嗽后有无鸡鸣样回吼声,有无喘促等伴症。对于医学生病史记录不详细,医学用词不准确,复制粘贴病历等现象,带教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错误病历及时修改,让医学生明白病历不但可以反映医生的诊疗水平,而且是真实记录患者病情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医疗文件,在处理医疗纠纷时,作为重要依据,故需要认真对待[6]。

2.5门诊跟师学习中医儿科门诊实习是病房实习的有益补充。门诊与病房相比,疾病病种更广泛,如小儿乳蛾、厌食、积滞、滞颐、腹痛、唇风、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在病房少见,而且门诊病种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春季传染病如痄腮等多发,夏季脾胃系疾病如呕吐、泄泻多发,冬春季肺系疾病如感冒、肺炎喘嗽等多发。医学生在儿科门诊轮流跟随我科多名省市名中医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到临床选方用药特点、辨证诊治思路以及创新性理论,还会学习到如何与患儿沟通,如何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名医们的敬业精神与高尚医德,医学生能耳濡目染,这对疾病的认知,良好医德的培养大有裨益。

2.6加强医患沟通近年来医疗纠纷增多,医患关系紧张,如何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成为摆在医生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医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与患儿沟通时,医学生更应态度和蔼、语言温和,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鼓励患儿自己表诉病情,对于哭闹患儿要尽量安抚,查体时动作要轻柔。与家长沟通时,要思路清晰,根据患儿主诉等情况,帮助家长理清思路,准确而全面的介绍病情。向家长交待病情时,要客观而又巧妙,如实的告知家长患儿的诊断、化验检查、治疗方案等情况,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配合治疗。与患儿及家长之间建立良好医患沟通,也是优秀医学生的必备条件。综上,我们分析中医本科医学生毕业实习阶段的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医学生通过中医儿科阶段的实习,掌握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经典理论知识,熟悉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良好的中医思维能力及医患沟通技巧,使其能尽快融入临床,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儿科医生。

作者:郭亦男 孙丽平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罗川晋.中医院内科临床带教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40-41.

[2]陈宏伟,殷树欣,等.本科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培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3):102-106.

[3]张学青.中医儿科临床带教注意的问题[J]新疆中医药,2005,23(4):60-61.

[4]徐荣谦.中医儿科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5):397-398.

中医五脏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一、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夯实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基础

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是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作为发展医院的着力点,努力构建一支坚信中医、精通中医,并且知识结构合理,能够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地运用中医药解除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的人才梯队。

(一)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合理人才培养计划

我们实施了以继续教育为核心的育人工程,培养方案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宽知识、深钻研。

(二)区别不同培养对象,多种层次培养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施育人工程,我们针对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1、朝阳计划——这是针对有潜质苗子的培养计划。为加快人才成长,我们制定了“朝阳计划”,着力培养后备人才。邓铁涛教授专门拿出个人积蓄设立了“邓铁涛人才培养奖励基金”,奖励经典掌握好、在临床运用中医药有一定体会的青年中医。

2、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这是针对具有成为中医名家素质的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计划。我们实施了《青年拔尖人才管理条例》,选拔具有一定工作基础和良好素质的中青年人才,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成熟,脱颖而出。

3、名师带徒——这是培养具有深厚中医功底的名医大师计划。组织高素质人才,跟师名中医,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熟练运用中医药技能解决临床问题,能够承担重大项目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4、西学中——这是针对西医人才进行中医知识系统培训的计划。对西医人才进行中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药知识和理念解决临床问题,尽快融入到医院的发展轨道上来。

5、一代带二代——这是针对七年制硕士班的培养计划。为了建立代代相传的师承机制,我们让七年制硕士班学生拜名老中医的弟子为师,从而形成了一代带二代的师徒关系。促使名医弟子们更加勤奋地学习、传承老师们的经验。

(三)创新师承培养模式,多种手段培养人才

为了做好师承工作,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有效的师承模式。

1、“本院名师带徒”模式。我院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众多富有岭南特色的中医流派。我们遴选了能带动本专科建设的业务骨干30多人,跟师本院的名中医,让他们把这些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完整地继承下来,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扬光大。

2、“跨地区拜师”模式。我们聘请了30多位全国最著名的老中医来我院带徒,开拓性地探索形成了“跨地区拜师”新模式。应邀来我院带徒的30多位名老中医是全国各地最高水平的大师,他们各有所长,有利于徒弟们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更好地掌握中医药精华。

3、“集体带,带集体”模式。为了克服“师徒授受、独立传承”的旧师承模式带来的“一徒一师,难有突破”,而且容易出现“流派之争”、“门户之见”的弊端,我们创建了“集体带、带集体”的传承新模式。使每位徒弟在学习自己老师经验的同时,通过参与其他名师的学习活动,兼收并蓄,更快实现“学我、似我、超我”的目标。

4、“定期交流,分享经验”模式。我们注重发挥徒弟们的辐射作用,推广“分享文化”,扩大师承成效。医院组织了“岐黄医学研究会”。以跟师名老中医的徒弟为主体,带动全院参与跟师经验的分享讨论,共同交流。

5、“科技为助,深入挖掘”研究性继承模式。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我们不仅着眼于原汁原味的继承,更着眼于研究式地继承。我们以名医工作室为载体,运用现代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建立囊括了全国范围100多位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文献的智能型数据库系统,不断深入、持久地开展名老中医从个体到群体经验的整理研究,综合集成分析,掌握规律,使名医经验得到升华。

(四)引进关键人才,优化人才队伍

关键人才的引进,可以加速人才队伍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促进学科发展。近五年来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各类人才90多人。同时,医院还聘请了20多位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作为外聘专家,以提高相关学科的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如聘请陈可冀、王永炎两位院士为双聘院士,全面指导我院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聘请热衷于中西医结合的凌锋教授等知名专家加盟我院的脑血管病研究中心;引进了全国名中医林毅、梁冰为首的一批著名中医专家等,使我院诸多学科领域的中医防治水平和解决重大疑难疾病问题的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不仅使医院的学科建设得到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创造了条件。

“育人工程”、“名医工程”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20**年邓铁涛教授欣然为我们题词“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

20**年突如其来的“**”,考验了这支队伍,我们收治了100多名“**”患者,70%是危重患者。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的方案,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和肯定。抗击“**”的关键时刻,香港医管局希望我院给予中医支援,经过再三考虑,医院党委毅然决定派出林琳、杨志敏两位专家赴港参与香港公立医院的医疗工作,开了香港医疗史的先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是内地唯一受到香港“抗炎勇士金质勋章”殊荣的专家。在国家需要提供人禽流感防控方案时,我们再次勇挑重担,并获得了全国名老中医的支持,及时提供了中医防治的预案。

二、以专科专病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专科专病建设是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把建设“名院、名科、名医、名药”作为我们的目标,要求“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才”。并以“专科专病”建设为载体,在全院范围内全面推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一)挖掘和继承中医药精华,为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专科奠定坚实基础

专科专病建设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具备中医特色和优势。因此,专科专病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继承和创新这篇文章。

1、充分挖掘和继承古代经典、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各个专科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挖掘历代典籍中的相关文献和国内外现代研究进展。目前,我们所有专科都建立了本专科的古代经典、现代文献数据库系统,为提高临床疗效和推动专科发展打下了基础。

2、充分挖掘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名老中医药专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辨治思想和诊疗技术的结晶,包含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鲜为人知的独门绝活,是专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院历史上有过许多著名的医家。我们组织对原有的九大学术流派、现有专家和全国名老中医经验进行了系统整理,先后整理出版了《名中医经验系列丛书》,打造专科专病学术基础。

如运用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指导我院心脏疾病学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心脏学科的发展,成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还被列入了国家973计划。

3、充分挖掘和继承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

特色疗法是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治疗手段。我们建立了“全国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示范基地”,为传统特色疗法的继承与运用搭建了平台。我们走访全国有中医特色的医院与名家,建立了传统疗法中心,吸收、开展、研究各种具有疗效的中医特色疗法。

目前,我院已经开展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共计250余项,为打造“中医特色名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认真研究中医优势发挥的着力点,准确把握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切入点

我们在挖掘和继承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对所有专科的不同病种,逐个展开研究,准确把握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切入点。我们调整思路:中医药的优势可以体现在疾病治疗的全过程,也可以体现在某一个侧面、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

国家级重点专科乳腺科,根据乳腺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妇女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性激素水平差别,总结出中医药周期疗法,开创了治疗乳腺增生病及阻断与逆转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有效新途径。他们的成果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

(三)运用科研创新,促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我们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出发点开展科学研究,鼓励针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寻找用中医药治疗的解决方法,从而形成和强化了专科特色和优势。

如我院中风项目组牵头承担的国家“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通过对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运用中医中药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干预对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的优秀成果奖,还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为提高中医药研究水平,我们致力于建立中医药研究的关键技术平台。通过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国家863、973计划的实施以及省证候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了GCP、DME等中医药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和规范,组织了一支专门从事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团队。

(四)形成规范,推动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广泛应用

中医特色和优势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需要依靠规范来推动。我们制定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专病诊疗常规,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16个分册,1500多万字的《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并多次再版。

为了保证这些中医诊疗规范在临床上的应用,我们引进了临床路径这一管理手段,制定体现中医优势的临床路径,在临床实践中按照路径实施,规范医疗行为、发挥中医优势、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大量的、规范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我们正着手制定《临床各科中医特色与优势指南》,为专科专病的进一步发展,临床中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明确方向。

(五)引进人类文明一切成果,构建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技术平台

“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是我们在专科建设中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有计划地引进、开展了学科前沿的诊疗技术。这些新的诊疗手段和项目的引进,拓展了中医药在众多疾病的治疗领域,对深入研究中医药和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提供了条件。

我们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引进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目的不是为了取代中医中药,而是更好地为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服务。实践证明,只要指导思想明确,现代医学的引进,不仅不会缩窄中医药的服务范围,而且会让中医药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发挥作用,为中医特色的保持和优势发挥赋予了新的内涵,实现了现代科技成果与中医优势的融合。

(六)加强传统中药研发,确保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中药饮片及其制剂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上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和有关厂家合作,按照GMP标准建设饮片加工厂,并专门聘请了包括北京同仁堂老药师在内的中药炮制专家,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到炮制加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指导,保证了质量。

院内中药制剂是名中医多年来丰富临床经验的结晶,在疾病治疗上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我们积极推动中药制剂的研发,投入了大量资金按照GMP标准对制剂室进行改造。目前,我院已经能够生产20多种剂型,500多个品种的院内制剂,确保了我院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三、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发挥的动力源

在全院各科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必须构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运行机制,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氛围

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离不开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使每一个人形成信仰中医、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发展中医的信念。同时也让老、中、青和中西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谐进步。

1、开展系列“中医年”活动,培育中医特色形成的沃土

我们把年分别定为“中医年”、“中医提高年”、“中医巩固提高年”,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浓郁中医文化色彩的活动。种植“名医树”,寓意名医、名院共育英才;举办“歧黄薪火,代代相传”的拜师典礼,宣读拜师誓词;建立寓意“手把手,代代传”铸有名医与弟子手印的“星光道”。树立《中医颂》碑,铭刻中医名篇《大医精诚》的大楼基座,建设中医文化墙;开展系列中医知识竞赛;邀请著名中医大师讲中医、开辟岐黄论坛等。努力在全院范围营造一个“爱中医、学中医、讲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2、为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作为一家综合性的中医医院,有老、中、青不同梯队和中西医不同学术结构的人才,他们都是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中坚力量。因此,形成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老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学术思想,是我院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主任导师制”,让到了离、退休年龄的老专家担任学术带头人,为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指引方向,为培育中医药人才梯队发挥作用。

“主任导师制”的实行,为中医药传承提供了制度保证。为离、退休名老中医营造一个永远的“家”,深深温暖了老专家们的心,我院所有离、退休名老中医没有一个离开他们深爱的省中医,没有一个在外面兼职。

同时,我们关心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和成才,为他们造就成就事业的环境和氛围。我们深刻认识到“对人最大的关心是对他成长成才的关心”。医院领导甘当人梯,为他们找学习单位,联系导师,争取课题,进一步调动了中青年专业人才学中医,用中医的积极性。过去我们是依靠行政手段强制要求中青年学习中医,现在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

我们强调要处理好中医药和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让西医专家同样感到医院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中医,运用中医,医院形成了良好的中西医和谐共事局面。心脏中心阮新民主任,是我国仅有的两位美国心脏外科学会的委员之一,当他认识了中医特色和优势之后,主动提出要拜邓铁涛教授为师,学习中医。象这样的西医专家还有很多。

良好的空气和土壤深深吸引了全国名老中医们,看到我院如此诚心于中医事业,纷纷聚集广州,薪传岭南,倾囊相授,90多岁的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激情澎湃地写下了“为使中医有传人,不畏马革裹尸还!”的诗句。

(二)实行“目标管理”,使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落到实处

实行目标管理,把实现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要求制定成具体的内容,分解到各部门和个人的目标中,保证了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实现。

在目标管理中,我们针对不同级别和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落实情况。我们考核科室的目标管理时,把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作为重要内容。每年我们都要对个人和科室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且与奖惩挂钩。

为了充分发挥全国重点临床学科和专科、省重点专科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示范作用,我们充实和完善了原有的评价体系,增加了中医内涵的指标,加大了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方面的权重,严格了对他们的考核评价,专门设立基金,每年奖励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方面做得好的重点专科和学科。

(三)充分运用利益杠杆,调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积极性

我们结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有效地运用利益杠杆,促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我们把竞争机制、淘汰机制引入到人才管理中,把学习和实践中医药的成绩与职称的晋升和聘任挂钩。医院制定了以中医药继续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培训方案,运用学分制管理,规定必须完成培训计划,达到最低积分,才准予申报高一级职称。连续两年未达要求者给予降级、低聘甚至解聘;把缺乏中医内涵的病历定为乙级病历,不仅要扣罚奖金,而且当年累计出现5份乙级病历者,取消当年申报职称晋升资格。

在人才选用上,打破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僵化格局,把“相马”变为“赛马”,让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我们以“德才双精”评价人,在才的方面强调中医药临床能力。在安排师带徒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鼓励每一个愿意成才的人自愿报名,公平竞争,师徒双向选择。

中医五脏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校各学科也在积极探索和开展多媒体教学,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概念、知识及病例,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的直觉中,借助形、声、色、情的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给中医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

我们仅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后谈谈几点体会。

1传统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单一

枯燥传统的中医教学方法是以板书形式讲课,利用挂图、幻灯等资料辅助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演示时形式单一,特别是在讲解中医名词如阴阳、经络、腧穴等基本概念时,既抽象又繁杂,学生不便理解和记忆;在演示经络分布、循行、走向,腧穴定位等,只能用平面挂图演示,既模棱两可,又很难理解想象,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1.2见习场地少,教学病例短缺

由于近年学校招生不断增加,临床见习时,学生多、病例少的矛盾突出。一些年轻老师临床经验不足,教学比较生硬,只能照本宣科,这种灌输式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1.3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教育内容更新缓慢,不能及时反映科技发展的成果和适应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的需要。传统教学方法仍以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在信息时代是绝对不能适应的。

1.4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

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中医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改进中医学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中医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2多媒体中医教学具有的优势

2.1中医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能充分地接受、理解、消化知识

中医学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学科,它具有独特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并糅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因而在学习中医时,其思维方式给初学者带来了不少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理解困难,教师若只是简单地用口授的方式进行灌输教学,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如中医的阴阳学说非常抽象,中医学基础是以阴阳为中心,其变化规律在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中得到体现,如果单凭教师用语言来形容和描绘,学生反应是听得一头雾水,教师上得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学生也听得筋疲力尽,索然无味。而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来呈现有关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的、复杂的、不易理解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如多媒体课件可以随时变换颜色与图片,配合适当动画、声音,加上教师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和适当板书,可极大地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中医的奥秘,切实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2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增强感知效果

众所周知,西医学相对直观,比较容易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不容易理解和体会。在古代医学中一般是师带徒,手把手的教育,而现在的中医教育面临大锅饭,同时中医学的核心在于临床实践,因此教学的核心自然也在多让学生多接触和临床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热情,如果一点热情都没有,谈学习中医学也没有任何意义。多媒体教育的引入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视听效果,比单纯一个老师在讲课生动很多。比如老师可以收集一些电视的关于中医的短片,尤其在操作上,如《神医喜来乐》电视中一个外国人经其针灸后马上见效的镜头,如果学生看了肯定终生不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关键,关键的引入就在视听效果。

古人有云“传心岂如会目”,在中医课程的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某些方面单靠口传心授更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中药学、中医诊断、针灸学那些有较多图像和图谱而适宜直观教学的课程,就非常适合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临床教学中能够通过多媒体见到临床上积累起来的多种标本资料和罕见的病例,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年轻教师临床病例不足的缺点。在针灸、推拿课教学中,教材中许多手法、动作要领内容很难掌握,而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手法,于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来补充这些不足,把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就易于接受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必然会深刻的多,会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

2.3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多媒体教学使中医知识来源丰富、容量更大、内容更充实。并且能及时、充分的反映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结果,利用它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增加信息知识的传授量。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充分结合,取长补短

不可否认,多媒体的应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确实有着积极的一面,给中医教学的手段带来了改革性的新变化。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多媒体也是如此[2]。在一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绝大部分的时间里,老师都是“藏”在计算机的后面,全神贯注于自己面前的显示器,点击鼠标,演示课件。而大屏幕上连续滚动的文字、图片使学生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学生光忙着看课件、记笔记了,但老师讲的很多内容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没多少,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是失败的,是不足取的。中医理论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难以感悟,如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医之不可缺一,如果仅以一诊代之,即所谓窥管而已[1]。所以,作为教师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也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粉笔+讲述”的教学手段,仍有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长处。某些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原著,我们认为不宜过分强调依赖多媒体课件。因为这些知识不是靠直观地观察去理解,而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板书和生动讲授加学生的认真听讲和阅读去感悟的。其次,师生交互性强。对于一些推导、推理过程,“板书+叙述”的方式有时会比使用多媒体表现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因此,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忽略因材施教。因为机器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中医多媒体教学定位在“辅助”上,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更不能滥用。换言之中医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中医教师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中医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努力寻找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取长补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3]。

参考文献:

[1]姜晓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8):76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