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美容的基本原则

中医美容的基本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美容的基本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美容的基本原则

中医美容的基本原则范文第1篇

    引言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色之一。文献显示,西医各科各级医师80%以上临床使用中医药,75%以上的医师使用中医药的原因是临床需要。因此,西医院校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及技能。

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需要学生有深厚的中医基本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经验,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多媒体授课方法,常常使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理解和消化,课下花很多工夫去反复思考,思考不得,便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渗透式”最早是由杨振宁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他提到,美国提倡“渗透式”的教学方式,其特点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往往还不大清楚,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学到很多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渗透式教学(strategy-based instruction简称SBI法),即在某一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渗透着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培养某种能力的教学中渗透着与之相关的其他能力培养,并能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实力的培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渗透式教学的优点是:①注重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形成立体性知识结构;②注重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造就创造型人才;③注重能力的相通性和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④渗透式教学基本模式不仅包括知识渗透,还包含能力渗透。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广泛应用于数学、英语、物理及医学教学中有学者指出,医学是一门整体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提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渗透式教学法。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使用渗透式教学法有助于西医院校学生在较短学时中掌握中医临床思路和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利用中医药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一、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界定与内容

所谓实践渗透式教学法(strategy-based practical instruction简称SBPI法)是指在中医学教学中采用临床实践渗透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使临床情境、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实践技能渗透进课程之中,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于基础理论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发展中医药的根本目的。该法主要包括四个交叉互动式教学模块和一个加强模块。四种交叉互动式模块是指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采取专题讲座、理论讲述、药味竞猜、模拟诊室四种模块授课,将临床实践情境和临床实用知识渗透进理论课程之中。临床技能加强模块是指根据学生需求安排学时,教授学生中医应用技能,包括刮痧、拔罐、按摩等。

二、实践渗透式教学法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首先,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前提和背景。西医院校的中医学内容繁多,学时较少,成为教学的主要矛盾之一;中医学理论的抽象性与临床应用目的形成矛 盾;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与中医学教学方法上的单一性共同作用,形成了恶性循环。实践渗透式教学法一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把临床实践情境渗透进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口才、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师生互动,有效解决中医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中医学理论虽然抽象,但它的朴素辩证唯物理论与人们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中药、针灸、刮痧、按摩等中医疗法遍布于美容、食疗、养生、健身等时下流行的各个领域,为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优势条件。临床实践情境、临床思维、临床实践技能渗透进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为教学目的服务,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第三,实践渗透式教学法,因其融入了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等多种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渗透式教学法对中医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认知化,如何既能够满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又能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将赋予它更深刻的内涵。

三、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模式构建

(一)模式构建基本原则

实践渗透式教学法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是,充分研究渗透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结合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特点,建立实践渗透式教学法模式。

1.中医理论基础与中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注重中医理论基础的讲解,忽视中医实践的渗透,因此,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达不到中医学教学师生互动的和谐状态。在模式构建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中医临床实践而忽视中医理论的贯通,往往会背离中医学教学的初衷,因此,要本着中医理论基础与中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实践渗透的同时,应以中医理论知识为根本,由浅人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应当掌握的知识点,并能逐渐了解、熟悉、深人临床情境。

2.采取多种教法相结合的原则

对学生,提倡“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知识点,也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法。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中药部分的学习,采用开心辞典模式,给出药味的主要特点和形态,竞猜药味,其中主要运用了比较教学法;在方剂的学习中,采用模拟诊室的形式,让学生针对真实的临床病例模拟诊室情境,要求学生模仿医生和患者的角色。“患者”叙述病情,“医生”引导询问病史、分析病情、给出诊治方案,教师在一旁引导、提问,揭示应当掌握的知识点,整个过程同时运用了情景教学法、病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西医院校中医学的课程安排课时数较少,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掌握大量中医学知识并不容易,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中,课上诊室情境模拟以及药味竞猜都离不开课下的精心准备。在课外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知识,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他们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也会得到相应锻炼和提高。

    4.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原则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自由展示,充分讨论,自主分析。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

(二)教学模式的实施

采用专题讲座、理论讲述、药味竞猜、模拟诊室四种交叉互动模块,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中医临床实践意义。比如,对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开辟“中医与哲学”,“中医与生活”,“中医与美容”,“中医与保健”,“神奇的经络”等专题讲座;对于中药部分的学习穿插“中药竞猜”‘采用开心词典模式,给出药物的特性,让学生分组竞猜,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巩固所学知识;对于辨证及方剂部分的学习可以采用模拟诊室的模块,给学生布置病例,学生可以自行查找资料,在课上模拟诊室情景,分组讨论,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渗透式实践教法加强模块,教授学生针灸、刮痧、拔罐、按摩等中医技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使中医学教学产生相应的实用价值。

目前,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材和教学中,还没有运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先例。不同教师讲解时的技巧仍是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关键。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理解的难点在于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学说、经络学说;热点在于辨证论治和方剂,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适合运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进行讲解,其中专题讲座、模拟诊室模块是最典型的实践渗透式教学方式。

1.利用专题讲座模块,将中医实践融合于中医基础理论之中

    专题讲座模块,将中医学晦涩难懂的中医基本理论与中医实践相结合,从生活出发,从实践出发,从时下流行的事物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在该模块的设置过程中必须清楚一点,让学生感兴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把大纲要求掌握的理论内容、中医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并加以强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知识,减轻课下负担,达到大纲要求。

2.利用模拟诊室情境模块,再现诊室真实情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中医的临床思维是最难建立的,髙等院校的中医专业学生往往要经过几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逐步养成这种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利用模拟诊室情境模块,呈现诊室真实情境,可以使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通过反复强化、讨论、分析、总结、充实、提高,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与临床实践接轨。

四、实践渗透式教学法教学过程的实现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多媒体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中的运用

实践渗透式教学法可以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使用电脑设计的中药开心辞典程序及诊室情境模拟办动画多媒体教学可以完美呈现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优势。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课程制作软件。

(二)制作电脑程序和课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

其一,在中药开心辞典程序中,要建立题库,并使题目分组,可以随机抽取与组合,题目要灵活多变,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如资金充裕,可以设立闯关题库,对获胜一组给予中医科普或经典读物以资鼓励。其二,在诊室情境模拟…也动画制作过程中,在关键环节,比如关键症状、体征或医生的处理上随时可控,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也可在暂停时段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发表见解,教师在一旁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

五、结语

中医美容的基本原则范文第2篇

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推拿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通过不断总结使推拿渐渐成为先于中医各科而形成的一种疗法。推拿基本概念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案杌等,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推拿这一名称首见于我国明代,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手或肢体或其他部位,在患者体表特定部位和穴位上,施以特定技巧动作,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推拿的分类

推拿目前有如下几种分类方法。

依据应用对象的不同分类

1.成人推拿指以成年人为对象的推拿,即我们通常意义的推拿。

2.小儿推拿指以小儿为对象的推拿。

按照应用目的的不同分类

1.医疗推拿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各种不同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推拿。又可进一步分为内科推拿、伤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

2.保健推拿指以身体舒适保健为目的的推拿。又可按施术者分为自我保健推拿和他人保健推拿。还可以按保健内容分为运动推拿、减肥推拿、美容推拿、足部反射区推拿等。

3.康复推拿指以医学康复为目的的推拿。推拿疗法是康复医学中的传统康复手段之一,方便实用,效果优良。

还可按照手法的不同特点分为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正骨推拿、点穴推拿和气功推拿等。推拿的治疗原则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推拿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针对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另外,应注意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推拿适应证

推拿的适应证广泛,涉及骨伤、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神经科的疾病,且用于减肥、美容及保健医疗等。

1.骨与关节、软组织疾病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骶髂关节损伤、骨性关节病等。

2。内、妇杂证头痛、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半身不遂、消化不良、面神经麻痹、痛经等。

3.小儿疾患小儿腹泻、便秘、遗尿、疳积、厌食、斜颈、斜视等。推拿禁忌证

1.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2.各种类型的骨折。

3.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早期禁用。

4.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的患者。

5.有严重的心、脑、肺、肾疾患的患者。

6.有出血或出血倾向的疾病。

7.孕妇。

8.急性传染病,如结核。

9.癌症。

推拿注意事项

1.推拿者应经过正规的培训(手法、基础知识)。

2.治疗前应详细诊察,明确诊断,排除禁忌证。

3.患者的要安排适当,使其舒适,便于放松,医者也要选择适当的,以便于手法操作。

4.推拿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和询问患者的反应,适时调整手法力度,做到均匀,柔和,持之有力。

5.推拿者应经常修剪指甲,保持手的清洁。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的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手法的基本要求

1.持久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

2.有力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力量的大小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部位的不同情况而增减。

3.均匀手法动作要有节律性,速度不要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

4.柔和手法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要轻柔缓和,变换动作要自然。

5.深透手法必须作用到一定深度,使力达病所。手法分类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将其归纳为六类手法。

1.摆动类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

2.摩擦类摩法、擦法、推法、搓法。

3.振动类振法、抖法。

4.挤压类按法、点法、捏法、拿法。

5.击打类拍法、击法。

6。运动关节类摇法、扳法、拔伸法。

常用手法介绍

1.-指禅推法

定义用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位或经络穴位上,沉肩垂肘,以腕关节悬屈,运用腕间的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使之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临床应用本法接触面积小,渗透力强,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和穴位。

2.滚法

定义半握拳,以小鱼际和尺侧三个掌指关节构成的手背三角区着力,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带动前臂旋转,使拳背在治疗部位上来回滚动。

临床应用本法接触面积大,作用力强,适用于肌肉丰厚处。

3.揉法分掌揉和指揉两种。

定义以掌或指吸定于一个部位,带动该处皮肤做环形移动。

临床应用接触面有大有小,刺激力能轻能重,临床运用灵活多变,适用于全身各部。

4.摩法分掌摩和指摩两种

定义以掌或指在患者体表不带动皮肤做环形移动。

临床应用刺激柔和舒适,特别适用于胸腹、胁肋部。

5.擦法

定义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临床应用本法常用于虚寒性疾患。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

6.推法

分指推、掌推、肘推法。

定义用指、掌或肘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运动。

临床应用运用广泛,适于全身部位。能提高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7.搓法

定义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临床应用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以上肢最为常用,常作为结束手法。

8.振法

定义用手掌或手指着力于体表,通过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的静止性用力,产生振颤动作。分掌振法和指振法。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或穴位。

9.抖法

定义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上下颤动。

临床应用本法可用于四肢部,以上肢为常用。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10.按法

定义分指按法和掌按法,用拇指端或掌按压体表。

临床应用指按法适用于各个部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和腹部。具有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的作用。

11.点法

定义本法是从按法演化而来,属于按法范畴。其着力点比按法作用面积要小,刺激量大。分拇指点、屈指点。

临床应用多用在穴位或压痛点。具有镇定止痛、开通闭塞、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12.拿法

定义捏而提起谓之拿。

临床应用刺激较强,常作为治疗开始、结束手法用于颈肩四肢部位。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舒筋通络。

13.缀法

定义用双手作相反方向用力扳动肢体。分为:颈椎扳法、胸椎扳法、腰椎扳法。

临床应用常用于脊柱关节。具有滑利关节、纠正错缝的作用。

14.拔伸法

中医美容的基本原则范文第3篇

【摘要】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即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一些药物治疗学知识。这些药物治疗学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斗争、同疾病斗争以及寻找食物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虽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其是《内经》药物治疗学形成的基础,对《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其进行文献追溯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内经》作者是如何在秦汉以前不系统的药物治疗学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医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雏形,为今天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药物治疗学奠定基础的。

【关键词】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 《内经》 理论体系建构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即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一些药物治疗学知识,由于这些知识处于自发的、体验式的经验积累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故称之为“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其是《内经》药物治疗学形成的基础,对《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内经》正是在秦汉以前不系统的药物治疗学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医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雏形,并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现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药物治疗学。

1 原生态药物治疗学

中国人民认识和运用中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采集野果、植物种子和根茎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某些植物吃了对人体有益,能治疗一些疾病,而有的服用后则会中毒,引起呕吐、腹泻,甚至昏迷等。这样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逐渐获得了一些辨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更注意识别、采集、选择和栽培各种植物,因而发现了更多的植物药,古代有“神农氏乃教人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的传说。说明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医药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已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斗争、同疾病斗争以及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有益于人体健康和防治疾病的一百余种药物,如芣苢(车前)、卷耳(苍耳子)、葛、艾、芩、芍药、蒿、苓、杞、蝱(贝母)、蓷(益母草)等,可谓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周礼》中载有“五药”(指草、木、虫、石、谷),可能为当时对药物的初步归纳分类,同时,《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 “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药味、功能已有了很深的了解,并已作了初步总结。《山海经》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部古籍,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到处进行渔猎,寻找草木,从而见到了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鸟兽及一些奇花异草,进一步尝其性味而总结的一部著作。此书亦非医药专著,但里面收载药物达126种,除记载了植物药,还发现了很多动物的药用价值,如“河罗之鱼食之己痈”,“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都是古代人从使用动物中发现动物药的例证。据《中药简史》作者统计,《山海经》里记载的药物可分4类,动物药67种,植物药52种,矿物药3种,水类1种,不详类属者3种,共126种。对每种药物,《山海经》都明确记载了药物产地、效用和性能,反映出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这些药中既有常见病多发病的药,还有滋补药,如“食之多力”的櫰木,“食之不忘”的枥木,“食之不夭”的蒗草等。而且其还记载有美容药,如《山海经·中山经》云:“荀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服之美人色。”其又云:“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菟丝),服之媚于人(为人所爱)”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记载药物的种类已比较广泛,有矿物(21种)、草(51种)、木(29种)、果(5种)、谷(15种)、菜(10种)、待考植物(5种)、禽(6种)、兽(23种)、鱼(3种)、虫(16种)、器物(30种),此外还有后世所谓人部药9种,泛称的药物(如五谷、鸟卵等)和待考药24种,共计247种[1]。而且此书还是现存最早的方书,其医方总数达283个,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如治疗疽病,主要用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等7味药通治,但症状不同,用药分量亦有区别。从其治疗内服药剂型看,当时煎煮服用的方法尚主要是用于食物类的药物,而一般药物大多是采用研末吞服之法。

转贴于

2 《内经》药物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内经》正是在古人对药物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理论。其认为药物具有各自不同的气味特点和阴阳属性,“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素问·至真要大论》),因此,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

《内经》有较系统的药性理论。对于“药性”,《内经》是以“气”的概念提出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此处“气”即指与属阴的药味相对的药性。其将药物的性质分为寒、热、温、凉四种,把用药物四性针对寒热温清予以对抗性治疗作为用药的基本方法之一,云“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所利”《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治温以清”“治清以温”(《素问·五常政大论》)。《神农本草经》及后世将药性寒、热、温、凉称为“四气”即导源于此。同时《内经》在《周礼·天官》等对于药味性能认识的基础上,将药物口尝时的味觉感知概括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认识到五味对五脏有着特殊的亲和性,指出“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运用五味对五脏的亲合性及选择性作用作为中药的理论依据调节人体脏腑气机。

《内经》认识到药物不但具有不同的性能,而且在不同配伍情况下,其作用大小强弱缓急不同,因而提出了方剂的组方原则和分类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即君(主)药对疾病起主要治疗作用,臣(佐)药对君药起辅助作用,使(应)药与臣药相互应使,三者相辅相成,这是《内经》组方的基本原则。《内经》还据组方中所使用药物性味的厚薄、有毒无毒、作用缓急、强弱及药味多少,将方制分为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和重方。大方数少量重,小方数多量轻,缓方药性和缓,急方药力峻猛,奇方作用较缓,偶方作用重急,重方即复方。

《内经》中载治疗疾病的药物计有26味,方仅有十四首,后人虽然多称之为“十三方”,实乃一十四方[2],分别是:汤液醪醴(《素问·汤液醪醴论》)、鸡矢醴(《素问·腹中论》)、四乌鲗骨一藘茹丸(《素问·腹中论》)、生铁洛饮(《素问·病能论》)、泽泻饮(《素问·病能论》)、兰草汤(《素问·奇病论》)、左角发酒(《素问·缪刺论》)、小金丹(《素问·刺法论》)、寒痹热熨方(《灵枢·寿夭刚柔》)、马膏膏法(《灵枢·经筋》)、半夏秫米汤(《灵枢·邪客》)、豕膏口服含化方以及豕膏疮疡外敷方(即外涂豕膏引流方,后世改良为油纱条法)两方(《灵枢·痈疽》)、陵翘饮(《灵枢·痈疽》)。方剂虽少但代表了当时药物、方剂的应用情况,其所用药物种类有动物、植物、矿物;剂型有汤、丸、散、膏、丹、酒等;方制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临床操作时既有内治,又有外治;既用于治疗又用于预防,为祖国医学方药学确立了雏形,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中医美容的基本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变体疗法;肥胖;胖性月经病

肥胖是由于先天禀赋或过食肥甘以及久卧久坐、少劳等引起的以气虚痰湿偏盛为主,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中医关于肥胖的认识,《内经》中有“肥贵人”及“年五十,体重,且目不聪明矣”,《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有“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素问·奇病论》中有“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的描述,即意识到过食肥甘及缺乏运动是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且肥胖容易引起消渴、中风、胸痹心痛等严重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到人的寿命。

肥胖对女性而言,不仅引起上述诸多症状,且其所导致的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常引起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生殖轴功能失常疾病。随着现代社会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胖性月经病”的发生有明显增加趋势。“变体疗法”是笔者基于20余年中医妇科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治疗“胖性月经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现阐述如下。

1 “变体疗法”的含义

“变体疗法”以辨证、辨病、辨体论治,异病同治,以常达变的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变”为过程,“化”为目的,其中“变”取其变化、变更、改变之意,意为改变患者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顺应中医学关于“肾主生殖”、“调经之本在肾”,立足于“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之间的平衡这一理论基础上,补肾活血、蠲痰祛湿、消脂调经,结合针灸按摩,调其经络,顺其血脉,复其体型,以达疾病向愈的目的。

“变体疗法”治疗对象为肥胖所致的月经病,症见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等。治以补肾活血、蠲痰祛湿、消脂调经。拟消脂变体方: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苍术、香附、法半夏、陈皮、茯苓、当归、川牛膝、生山楂等。随症加减:胸脘满闷者,酌加瓜蒌、枳壳;肢体浮肿者,酌加益母草、茜草、泽兰。煎服法:冷水将药物浸泡30 min,武火熬至煮沸,改文火煎熬20 min,煎煮3次,取汁600 mL,每日3次,每次100 mL,2日1剂。针灸选穴:三阴交、关元、肾俞、内关、丰隆、血海。随症配穴:盗汗配阴郄;不寐配神门、四神聪;湿热配阴陵泉;气郁配太冲;纳呆配中脘。操作:毫针刺,补泻兼施。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 min。经期停用,1月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另嘱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改变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膳食。

2 消脂变体汤方义

消脂变体方药力重在消脂调经,以活血消脂、补肾消脂、祛痰消脂三者相结合;但脂不能遽消,经不能遽通,当培本行滞、涤痰通经。方中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皆为植物种仁,味厚质润,温阳填精,阴阳双补,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取其补而不峻,温而不燥,虚补实利,寒温热凉,湿化燥润之变通之功,寓通于补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且因具流动之性,而无腻滞之弊;苍术性燥味温,故能健脾化痰、清流洁源,脾气健旺,气血得以布达四肢,气化复常,诸证自除;香附理气疏肝,疏通经络之壅滞,更助苍术蠲痰消肿、豁痰强筋;法半夏、陈皮、茯苓取二陈之妙,理气则气顺痰消,湿去则脾旺,痰无由生,散中有收,祛痰而不伤正,并意欲劫之而先聚之;当归、牛膝活血通经,与三子相配,补肾填精,又蕴生生之气,牛膝引血下行,升降并用,更具潜消默运之功;山楂酸温,擅消腥羶油腻之积,颇具行瘀破滞之妙,为克化美容之药。诸药同用,共奏经调脂消、健体美型之效。

针灸方中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又是三阴经之交会穴,能健脾和胃、柔肝益阴、调气养血;肾俞、关元培补一身之元气,能壮火之源、振奋阳气、搜痰通络、补肾养血、调冲固任;内关健运中州、宽胸行气;丰隆调理中气、降逆化痰;血海行气活血,取“血实者决之”之义。全方旨在疏调全身气血,使营卫调和、脉清络爽、膏脂痰湿之邪无所依附而经调型复。

3 “胖性月经病”病因病机浅析

知因以治病乃治其根本,此为上医。肥胖因膏脂堆积,痰浊剧增,兼水湿、血瘀、气滞者,侵及心肺,扰及肝胆,著及肌肤,困及胞脉,加速衰老,影响生活。其发病途径如下:青年、孕妇、产后胃热滞脾,食欲亢进,水谷瘀积,化为膏脂;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溢于肌肤,阻滞经络,脾病及肾,脾肾阳虚,水湿运化无权,加重体内湿浊,瘀脂泛溢肌肤而发;或过食肥甘厚味,炙煿醇饮,损伤脾胃,湿热熏蒸,炼液为痰,痰浊膏脂瘀积,致使形肥体胖;或因肝郁日久,疏泄不利,气机不畅,精微物质不能布达,瘀积成膏脂,聚集体内,停于肌肤而发肥胖。

肥胖之人多为痰湿之体,如《格致余论》云:“肥白人多湿,肥白人多痰饮。”《丹溪心法》亦指出:“肥盛妇人,察受甚厚,恣于酒食,经水不调,不能成孕,以躯脂满溢,痰湿闭塞子宫故也。”《女科切要》更有记载:“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湿痰与脂膜壅塞之故也。”明代《万氏妇人科》亦曰:“惟彼肥硕者,膏脂充满,元室之户不开;挟痰者,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经一行,乃为浊,为带,为经闭,为无子之病。”脂膏痰湿壅塞胞宫脉络,经络阻滞,冲任不通,湿痰流饮困阻血海,致经血不行、推后而至或量少、稀发。

4 “变体疗法”治法释义

如上述及,肥人多痰湿,痰湿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外感六、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损伤脏腑,导致脏腑功能低下,尤其是肾虚而发病。正如《医学正传》云:“月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缺乏,则精血日以干涸。”傅青主亦云:“经本于肾,肾气本虚,又何能盈满,而化经水外泄耶。”肾虚不能温运脾土,水湿不运,聚湿生痰,阻碍气机,经脉受阻,冲任失调,可致月经量少、月经后期,甚者闭经。因此,脏腑功能低下,特别是肾虚乃形成痰湿体质的关键,也是造成肥胖之人月经病的重要原因。《成方便读》云:“夫痰之为病,在腑者易治,在脏者难医,在络者更难搜剔。”今膏脂痰湿之邪充斥脏腑,壅塞脉络,故而提高脏腑功能、及时祛邪方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变体疗法”治疗“胖性月经病”以补肾培其本,化痰祛湿治其标,标本同治,可收变体之效。虞抟云:“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津血同源互生,血液与津液的代谢运行密切相关,痰湿多与瘀血相挟致病,故变体疗法处方用药选穴皆佐以活血通经之品。

中医美容的基本原则范文第5篇

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乳腺科主任的钟少文教授,可以说是伴随着乳腺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在创科初期即加入了乳腺科,擅长乳腺癌等各种乳腺疾病的手术治疗及美容整形手术,对乳腺癌化疗、内分泌治疗、中医药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着“关爱患者与治疗疾病同样重要”的执业理念,“对技术精益求精”的钻研态度,钟少文教授已成为极受患者喜爱及认可的“明星医生”……

理念:中西并重,实践出真知

每逢钟少文主任门诊出诊,诊室门口就排队等候着大量患者,他们大多是提前一个星期以上预约挂号前来就诊的。等候期间,病友之间谈论着:“钟主任上个星期给我开的方很有效,这几天终于能睡上安稳觉啦!”“之前化疗之后恶心呕吐、胃口不好的烦恼让我倍受煎熬,自从吃了钟主任的中药,症状缓解了很多,人都比之前有精神了!”……

事实上很多患者不知道,钟主任毕业于中山大学肿瘤专业,是纯正的西医出身。然而,纯西医出身的他究竟是如何对中医产生兴趣、并通过自身努力使自己成为患者心目中的“名中医”的呢?“其实最初是进入省中医院工作后,被医院的中医文化氛围熏陶,被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深深地吸引住了,才对中医产生了兴趣。”面对提问,钟少文主任回答说,“中医药疗效是驱使我去潜心学习中医的原始动力,于是我拜我们乳腺科的国家级名老中医林毅教授为师,钻研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我现在还需要继续学习。”钟主任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中医书籍,他说为的是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利用各种碎片时间深入学习中医。据其同事和学生介绍,除了手术技术精湛和对患者细心热情,更令大家佩服的,还有他那颗对中医热忱和执着追求的心――他手不释卷,不管在病房还是手术室,只要一有时间,就捧着一本中医经典书籍入迷地看着;他还乐意跟同事和学生分享心得和珍爱的书籍,鼓励大家好好学习中医;随意翻开他办公桌上任何一本中医书籍,都可以见到页边空白处密密麻麻的阅读笔记……对中医的热爱、读经典的习惯,坚持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载,也许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钟少文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那就变得不简单了。

“医学是为患者服务的,只要能最好、最快地解决患者问题,缓解患者痛苦,就值得学习与应用。疗效才是真标准,空谈中西医谁好谁坏没有意义。”钟主任说,“以乳腺癌化疗为例,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人体正常组织细胞,破坏机体脏器的生理功能、免疫功能、骨髓造血功能。乳腺癌患者术后第一次接受化疗后几天便出现不能进食、白细胞严重下降、感冒发热等症状,这会造成她们的恐慌、排斥心理,影响后续化疗的顺利进行。上面的症状,在西医上可谓‘束手无策’,但中医有办法。中医药对乳腺癌的治疗起到一种保驾护航的作用。林毅老教授提出:乳腺癌是中医的阶段优势病种。中医中药的主要目的是减毒、缓解不良反应,并提出了乳腺癌分期辨证理论。”钟少文主任传承了林毅教授的学术思想,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临床经验感悟,进一步发扬了分期辨证理念。他强调乳腺癌分期辨证有共性与个性之分,“扶正祛邪”是中医药治疗的总则。在围手术期、围化疗期、围放疗期,西医“祛邪”力大,中医“扶正”跟上;在巩固期,则应以中医“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在基本原则指导下,临床要灵活变通。

钟少文主任介绍说,乳腺癌化疗期间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副作用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怎样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成为重点研究方向。他认为:化疗药物为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伤阳为甚,虚证多见,治当以香砂六君子为主方;但一方不能通治,其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消化道反应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呕吐、腹泻、便秘三大类――胃气不降反上逆则呕吐,脾胃气虚兼痰湿可为之,肝胃虚寒可为之,脾胃虚寒可为之,胃热脾寒可为之,胆热脾寒可为之,随证治之;脾胃气虚兼痰湿,用香砂六君子汤;肝胃虚寒,用吴茱萸汤;脾胃虚寒,用理中汤;胃热脾寒,用半夏泻心汤;胆热脾寒,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泄泻为脾虚,脾气不升、运化不利而致,证型可见脾虚夹湿、寒湿困脾、脾肾阳虚;治疗上则脾虚夹湿用参苓白术散,寒湿困脾用平胃散、五苓散、厚朴温中汤等;脾肾阳虚用四神丸、附子理中汤。阴寒内盛、阳气不运可致便秘,肠道失荣、传导无力亦可致便秘,故便秘有阳虚和气血虚之分;证型、用方可细分为:脾气虚,方用补中益气汤;脾阳虚寒积,方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枳术汤、温脾汤;肾阳虚衰,方用济川煎润肠通便;若肠道壅滞、腑气不降,可加枳实、槟榔、木香、沉香(四磨汤)。在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医药治疗方面,钟少文主任认为此症的出现是药毒作祟,病位在骨髓;脾失健运,生化乏源是先决条件;肾精受损,髓失所养是关键因素,治疗应以健脾补肾为主;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肝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充养;化疗患者脾胃虚弱,化生气血之力不足,应将健运脾胃排在优先位置。

钟少文主任在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毒副作用方面也颇有心得。他认为内分泌治疗中医切入点在于骨质疏松、失眠与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治疗所致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为“多虚多瘀”。“虚”为本,肾虚尤甚;“瘀”为标。用药当从补肾壮骨、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三方面着手。他自创疗效显著的“腰痛方”(羚羊角骨10 g,制附子10 g,鹿角胶15 g,杜仲15 g,牛膝10 g,川断10 g,狗脊10 g,熟地15 g,白术15 g,麦芽15 g,党参15 g,甘草5 g),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随证加减。如患者项背疼痛加葛根、姜黄;上肢疼痛加桂枝、桑枝、姜黄;下肢疼痛加川牛膝、木瓜;寒湿凝滞加附子、川乌;久病入络加地龙、乌梢蛇、土鳖虫;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部分患者膝关节疼痛、屈伸困难,采用健脾补肾治疗效果欠佳,钟主任认为病机责之于肝,因“肝主筋,膝为筋之腑”,用养肝血、舒筋络之“养筋汤”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乳腺癌患者合并失眠并不少见。患者对于疾病的担心以及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对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干扰,可以导致患者睡眠障碍,影响生活质量。失眠发病与肝、心、脾、肾、胆等脏腑有关,治疗应从心脾气血两虚、心肾不交、胆郁痰扰、阳不入阴、胃不和则卧不安、心阳不足几方面着手,常用方剂有归脾汤、当归补血汤、酸枣仁汤、温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半夏秫米汤、半夏泻心汤、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黄连阿胶汤、交泰丸等;而更年期综合征治当调补阴阳,可具体分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进行治疗。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要有好的疗效,首先要熟悉经典,掌握辨证论治方法,不能用西医思维开中医处方;其次,要师古而不泥古,要与时俱进,不断解决临床出现的新问题,因为现代很多疾病和症状并不见于古书中。‘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我强调临床实践和疗效,我是一名‘实干家’。”钟主任笑着说道。

正是由于对中医的热爱,对临床疗效的执着,加上多年持之以恒的付出,才使钟少文主任成为患者心中的名中医。

探索:挑战整形,助“美”梦成真

精湛的手术技术永远是一位外科医师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一点对钟少文主任来说也不例外。他常说:“手术的目的是让患者更快地恢复,而不是让她们更加虚弱。”“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一切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因素,要又快又好地完成手术。”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对每位入院接受手术的患者,手术前他都认真制定手术方案,做好预演及应对各种突况的预估处理措施;手术过程中,他都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推敲细节,努力追求完美;手术后,他对患者真诚关爱、悉心嘱咐,以促进其康复;这让他赢得了患者们的爱戴。

从最初的各种乳腺癌根治术到保乳手术,再到重建等整形手术,在追求更高手术技巧的道路上,他不断前进,永不止步。在21世纪之初,乳腺癌手术治疗方案仍以切除为主,但多年奋战在乳腺疾病临床一线的钟少文主任敏锐地发现:根治性手术破坏了女性第二性器官的完整性。乳腺癌患者除了担心生命受到威胁外,女性性征的丧失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抑郁、自卑、恐惧等不良心理。患者因此容易变得不合群,抗拒社交活动,甚至造成婚姻关系破裂,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有部分乳腺癌患者因不愿切除而放弃治疗……面对以上问题,钟少文主任充满了忧虑,苦苦寻求解决办法。“当时我们科室还缺少整形方面的知识及技术,所以我在2003年主动申请去协和整形医院进修学习,但由于社会上整形意识还没有现在那么强烈,即使在顶尖的协和,重建的手术也非常少,并且限制参观人数,当时学得也很辛苦。”钟主任一脸无奈地谈起了他在协和进修的回忆,“虽然困难重重,但我还是想尽办法争取观摩手术的机会,记住手术台上的操作,回到宿舍就拿出图谱仔细琢磨,慢慢地就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回到自己科室的第一年,他就积极开展了背阔肌和腹直肌皮瓣重建手术,并取得了成功,这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是比较早的。

新技术的应用,对科室的发展增加了催化剂。随着乳腺癌患者的逐年增多和美观意识的增强,保乳手术和各种重建术数量也逐年增加。钟少文主任认为:“皮肤无缺损或小缺损者可选择假体植入术;体积小、皮肤缺损较大的患者,可选择背阔肌皮瓣转移加假体植入;体积大、缺损体积大者可选择腹直肌皮瓣转移技术;缩乳术、上提术可以改善对侧形状,更好地达到对称美观的目的;重建术可以满足患者再次拥有完房的愿望;游离皮瓣移植技术可减少患者的供区损伤。一位优秀的乳腺外科医师应熟练掌握各项整形技术,才能满足患者需求,使其自信美丽,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经过多年临床实践,钟少文主任已能够熟练应用各项整形技术,从有到对称性,再到现在的美观性,满足了不同体型、不同要求患者的意愿。

掌握的技术越多,被疑难病例难倒的可能就越小,因此,钟少文主任也特别擅长疑难手术病例的处理。有一位老年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效果均不佳,肿块逐渐增大占据整个,出现胸壁固定及皮肤溃烂,腋窝淋巴结肿大融合固定。患者伴有难以忍受的疼痛,日夜不能入眠,感到非常痛苦,强烈要求手术治疗。但仅肿瘤切除后巨大缺损无法缝合这一条,就让患者丧失了常规手术的指征,更别说还有高龄、严重贫血、肿瘤残留、腋血管及分支受侵的大出血等一只只“拦路虎”。钟少文主任为解决患者痛苦,仔细研究病情,细致为患者体检后发现患者腋窝肿大淋巴结与腋窝后壁仍有空隙,可以应用整形重建技术选择创伤相对更小的背阔肌皮瓣,转移填充切除缺损区,必要时可转移部分对侧皮肤弥补。凭借熟练的解剖和高超的技艺,即使手术中发现肿瘤已完全破坏了正常的组织结构,并包绕腋血管生长,解剖层次不清时,钟少文主任依然能在不破坏重要血管的同时,将肿瘤组织尽可能地剥离,成功完成手术。术后转移皮瓣成活良好,患者也很快恢复了健康。

创新:身心同治,健康守护神

钟少文主任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应该是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这个观点跟现代意义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念和中医强调的“情志致病”有相似之处。

乳腺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疾病,病情与治疗手段除了影响患者的躯体功能外,同时也给患者的心理与社会功能带来了极大影响。例如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社会行为功能缺陷,术后放化疗产生的副作用对其生存质量产生危害,这也是钟少文主任潜心钻研中医、精细手术技巧的出发点。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改善患者治疗体验、提高疗效,他非常重视科室的人员培养,每周必定组织中西医的疑难病例讨论,组织读书讲课活动,督促每位医师不断学习进步,强调医患配合;同时,他还经常组织科内大讨论,探讨工作及服务中的各种问题,不断改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面对患者及其家属,钟少文主任认真听取患者对疾病不适的倾诉,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清病情,提供治疗方案,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由于很早就意识到情志因素对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均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室下设了“乳腺疾病情志疏导”亚专科,并特别邀请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孝娟教授定期来病房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很多患者能尽快地从不良心理中走出来,勇敢坚强地面对治疗,恢复健康。

“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其健康,使她们尽快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我从事临床工作的动力。”采访到最后,钟主任真诚地袒露了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