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媒体营销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范围也逐渐向社交媒体扩展,社交媒体营销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知,未来的企业营销必将会以社交媒体营销作为营销的主要方式。社交媒体由于平台的广泛性、自由性、不受制约性等优势特点,为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工作的开展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最便捷的基础。通过社交媒体,企业能够实现与客户、潜在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可实现即时沟通交流互动,增强彼此的依赖性。此外,社交媒体还在塑造品牌形象,进行产品宣传,进行危机公关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社交媒体的定义与分类
社交媒体的原始技术是web2.0系统,该系统包含了大量的与网络相关的应用。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平台技术实现公司组织机构、政府机构、社区和个人之间的沟通联络,用户可以达到创建、交流、消费等目的。Wikipedia网站上对于社交媒体是这样定义的:社交媒体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社区和网络平台,用户借此来实现创作、交流彼此观点和意见。相较于一般常见的社会大众媒体,社交媒体的显著特点是可以让用户享有自己的创作权及言论自由权,自由进行各种编辑创作工作,并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分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社交媒体可以以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当今国内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的形式十分众多,诸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支付宝、微信、QQ等。国外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的形式主要有Facebook、Twitter、Line、Google+等。
根据奥美中国对社交媒体类别进行的研究,社交媒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专业社交网络(professional SNS);移动聊天(Mobile Chat);即时消息(Instant Messaging);在线交易(Online Trade);微博(Micro-blogging);博客(Blogging)图片分享(Photo Sharing);视频分享(Video Sharing);知识问答(Q&A);百科知识(Wikis);在线音乐(Online Music);签到(Check-in);留言板(Message Board)等。
2.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的特点
企业社交媒体营销通常以微博、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为基础,通过社交媒体企业需求或企业产品信息,从而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企业社交媒体营销通主要有以下特点:
2.1自媒体化
企业的客户不再只是局限于受众群体,客户同样可以参与产品的营销。
2.2互动化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互动交流。
2.3全媒体化
企业、客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产品进行描述、营销。
2.4信任化
社交媒体特有的性质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
2.5关联化
在互联网时代的环境下,社交媒体可以实现多种媒体之间的相互关联。
3.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的实际应用
3.1展示企业品牌
口碑传播的力量是在营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口碑传播更贴近于日常生活,是人际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形式的广告,而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相比于广告的信息,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口碑,尤其是来自亲朋好友的推荐。当我们的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上有人晒出自己使用的并且觉得很好的某种产品或服务时,我们大多数人如果自己有需要都会去进行购买或尝试。所以说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广泛展示企业品牌、营销企业产品或服务。
3.2 创建忠实用户群
企业可以依靠社交媒体的营销方式槟勘昕突Т罱ㄒ桓龉餐的交流平台,即忠实用户群,使目标客户群能够从中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比如企业相关的行业新闻、企业动态、生活小贴士等信息内容。从而企业可与目标客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消费者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企业相关消息。忠实用户群的创建有助于企业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尊重。
3.3 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社交媒体平台使得企业与客户间的交流更为透明化,客户可以对企业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对自身进行及时改正和产品升级优化,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3.4 提高企业销售业绩
企业中一个合格的销售人员不可能离开社交媒体的帮助。每个销售人员都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并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潜在客户,不断提高企业的销售业绩。
3.5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广告费用的投入是企业进行产品服务宣传必不可少的,而通过社交媒体软文、广告等信息内容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和回报。因而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
结语
社交媒体由于平台的广泛性、自由性、不受制约性等优势特点,为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工作的开展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最便捷的基础。因此,未来的企业营销必将会以社交媒体营销作为营销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淼.社会化媒体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以消费电子行业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彭兰.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的双重挑战[J].新闻界,2011(01)
[3]斯科特 斯特莱登.强关系――社会化媒体营销制胜的关键[M].魏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邹立清.论社会化媒体发展趋势下的营销变革[J].科学科技社会,2012(01)
[5]唐兴通.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3.
目前,很多品牌已经意识到在电子邮件中使用社交媒体是个机会,但是大部分却仅仅只是“使用了”,品牌邮件主们并不十分清楚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这个工具,以及掌握其对邮件营销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和存在的潜藏风险,要想利用社交媒体,切实提高邮件营销效果,还需掌握一些应用社交媒体原则。
邮件营销中应用社交媒体有什么作用?
社交媒体是指大批网民利用社交工具,如微博、博客、SNS、个人空间等,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咨询,然后传播的过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报告,中国的网民已达5.38亿,其中超过4亿用户分布在社交媒体上。这些社交媒体用户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具有消费潜力的年轻邮箱用户群体。
社交媒体按钮对于品牌邮件营销产生作用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带来邮件打开率、点击率的提升;其次,通过用户点击分享等行为,扩大品牌及产品影响力;再次,通过点击社交按钮,直接带来销售转化。
存在哪些风险?
并不是任何邮件进行社交媒体引用都能带来有利影响。
据邮件营销服务商webpower中国区的一项内部调查显示,目前在邮件营销中对于社交媒体进行得浅层次(即在邮件页面设计中加入社交分享按钮的基本运用)运用大概占到约60%-70%,而深层次的运用可能不到5%。这表明目前在国内,社交媒体在邮件营销中的应用广度上还有一定距离,而在应用深度上暂处于初级阶段。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强调了“双向”、“双线”的特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发信人和收信人的“对称”与“对等”。与邮件在“人际独立”、“半对称”的媒体特性相比,两者在未来还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融合。(参考笔者文章《从媒体特性看邮件与社交媒体整合之势》)而目前国内邮件营销和社交媒体的融合,主要集中在以抽奖送礼等邮件营销活动,吸引用户关注品牌社交媒体;同时利用品牌社交媒体渠道,设置邮件订阅口,吸引用户注册等简单方式的整合。邮件营销与社交媒体的整合之路任重道远。
未成熟的市场和应用环境,加之社会媒体对用户注意力的分散,以及品牌邮件主在社交媒体应用上的经验不足,可能影响销售转化,错失良机。
实际应用中的解决策略
品牌亟待更好的邮件营销和社交媒体整合方案。作为行业从业人士,依据行业经验,特别提醒品牌邮件主在目前环境下的实际运用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原则:
明确目的原则
根据不同营销目的,以确定社交媒体在邮件营销中的运用方式。如对于以扩散产品,提升品牌形象为目的品牌邮件主应在邮件策划、设计、活动中更为凸出社交媒体按钮,以达到刺激用户采取社交分享行为。而对于以销售为目的社交媒体应用,邮件主应该更为重视社交媒体的销售转化。
区别行业产品原则
不同产品及行业的邮件在社交媒体应用上也不同。如对于教育咨询服务类的品牌邮件,通过邮件的社交媒体按钮,用户可以实现与品牌的直接沟通,这要求品牌邮件主做好线上与线下的对接,以获得用户销售转化。而对于快消品类的邮件,则要求利用优惠促销、新产品信息等利益驱动点,吸引用户进行主动社交分享,增加品牌口碑影响及产品曝光率,同时优化社交媒体上的邮件订阅入口,以获取订阅用户,争取新的营销机会。
权衡社交媒体按钮与call-to-action按钮原则
在国外,利用社交媒体为消费者提供“购物解决方案” 的生意已经越来越流行。有时候,当你不确定是否要 买某样东西时,也许第一时间会通过社交媒体,问问自己的好友,我穿这件会好看吗? 一场“对话式的咨询”在消费者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不可少。那么如果电商企业在运营中,利用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客户 服务账号,是否也能达到通过从“已购买者”中获取反馈信息,为 “潜在购买者”提供参考意见,从而让其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呢?
互动:当面交流
客户服务是展示企业文化和形象最直接的通道,通过社 交媒体充分展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这恰恰是一切营销的基础所在,能够快速提升信任感。淘宝、京东、易通商城等电商平台,通过电商平台的客服,在整个营销体系中起到与客户直接交 流、反馈、解决产品和服务疑问、让客户对购买产生兴趣的关键性作用。
与传统的客服模式相比较,因为没有实体营销店员与顾客 当面交流的机会,电商平台的客服与用户的互动性不高,无法了 解客户体验的及时反馈,不能提升电子商务客服与用户之间的 “即时满意度”。
社交媒体日渐流行,让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社交媒体,构建了一个虽然之于网络,但能够与用户“当面交流”的客服平台。社 交媒体具有信息的便捷性,能够快速灵活地反映运营商的 现状,通过粉丝关注进行病毒式传播,使运营商的形象变得拟 人化,帮助他们建立了超越买卖关系的情感,了解客户需求,及 时、互动沟通,解答消费者的问题,从而增强用户黏性,提升企 业品牌形象。
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84.7%的用户愿意继续使用社交 化购物网站,其中有72.9%的用户会逐渐增加对此类网站功能 的使用。由此可见,社交化购物网站逐渐得到用户认可。
服务:迅速响应
基于社会化电商模式,运营商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及时 的客户服务体系,和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消费者不再被动接 受企业单向传递的信息,交易过程也不只是一买一卖,而是一 种多元的、公开的、持续产生影响的服务过程。在消费者看来, 他们希望所使用的商品与自己有价值观上的深度契合,能够彰 显生活方式和态度。
电商已认可社交媒体的重要性,但也仅仅是试水。除了要 搭建好社会化营销矩阵外,如何发挥电商客服的阵地作用尤为 关键。仅就目前情况而言,国美、苏宁在新浪微博及微信搭建了 “在线客户服务中心”,京东有“京东用户体验中心”,但这些账 号基本上是内容维护较多,并没有完全体现客服中心的职责和 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优点。
制造热点话题,利用社交圈激发期待心理
特定网络群体中社交关系的维持与发展,有赖于参与者兴趣爱好、职业身份或者生活经历的某种相似性,而共同的话题则是这种相似性的直观体现。每个相对稳定的“朋友圈”都会“制造”出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并在讨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态度心理与行为方式。这一传播特性产生的显著效果,使得社交媒体成为电影营销过程中制造话题的便捷手段。
2014年暑期,在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冲击下,国产电影《分手大师》依然取得了超过4.5亿元的票房成绩。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网络社交平台上热闹非凡的话题营销:2013年11月,杨幂在微博上与邓超的“婚纱照”,电影借力明星人物的感情状况迅速进入公众视野;2014年2月,在雾霾笼罩的日子,电影营销团队再次推出话题“召唤分手大师驱散雾霾”,引发广泛讨论。本来就拥有众多粉丝的杨幂与邓超,凭借其在社交网络中的人气,吸引了众多网民参与互动,《分手大师》也由此获得了相当的知名度。
2011年发行的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同样借助网络社交媒体创造了票房神话。最初,制片方在制定电影营销策略时,对潜在观众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以80后、90后年轻人为主的群体多是网络社交媒体的忠实用户。于是,微博就成了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的主要媒介:通过“微博物语”视频展示、晒出“失恋纪念品”等方式,以“失恋”这一主题吸引网民,充分调动起网民参与的积极性,与影片相关的信息也得以大范围快速传播。电影正式上映后,关于“失恋”话题的讨论已经达到了,去电影院亲身感受“失恋的滋味”成了一种时尚。
在《失恋33天》之前,《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让子弹飞》等电影也曾试水社交媒体营销,甚至将演员的个人隐私在社交平台上“透露”给自己的朋友圈与粉丝团,以制造轰动效应,在上映前赢得足够的关注度。在这一过程中,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及类似于现实人际交流的亲密感,成为话题制造与传播的最佳平台,赚取了足够多的噱头,也激发了观众对电影作品内容的期待心理。待到影片上映时,好奇心驱使着人们走进了电影院。
整合网络平台,利用关系链实现二次传播
大众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被受众接受以后,其传播过程并没有结束,往往还会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再次转述、转播、转载,形成二次传播。QQ空间、微博、微信等建立在稳固关系链之上的社交媒体,使二次传播的几率与频率大大增加。新浪微博曾给出这样的公式:“二次传播率=微博粉丝数×转发次数×30”,就是说,拥有1000个粉丝的微博,了1条微博内容,而所的这条微博有100个粉丝去转发互动,那么这条微博的二次传播率将达300万。①电影营销中,如果能够成功整合社交媒体与其他网络平台,其信息的传播效果将是惊人的。
官方微博往往是二次传播的信息源头。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早在筹拍之时就建立了官方微博,实时电影筹拍、开机、上线等有关内容,为二次传播提供了原始信息。据统计,共有24个微博名人的账号参与转发该电影的相关话题,粉丝总数接近3.7亿,占微博总用户量的80%。投资方介绍,该片用在宣传发行上的总费用不到1000万元,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免费”传播。
营销实践中,社交媒体并不是单一的二次传播平台。在微博上积累了相当的人气以后,《分手大师》营销团队将视角转向视频网站,力图通过对微博、视频二者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开展与电影内容直接相关的营销活动:2014年5月,电影原班制作团队打造出了同名网络剧,第一时间在优酷网播放,粉丝们在官方微博的引导下,参与网剧的收看、评价与传播;2014年6月中旬起,电影主创人员纷纷在视频网站接受访谈,访谈内容也迅速成为网友转载、评述与分享的焦点。有了这些多层次并且环环相扣的营销活动,2014年暑期电影上映后,前期积累起来的关注度与知名度有效转化成为电影票房收入。
之所以强调“关系链”在社交媒体营销中的重要性,根本原因就在于二次传播并非“灌输性”的,而是建立在传播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与互相依赖之上的。信息的传播本身就是对“关系”的确认与维系,这也就是所谓的“自己人效应”发挥了关键作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社交媒体在其中发挥的核心功能:不论营销过程中整合了多少网络平台,其基础依然是社交媒体建立起来的关系链。
倡导实时分享,利用朋友圈拓展口碑效应
“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舒尔茨断言:“今天的消费者已经习惯在互联网上主动搜索信息,在社交网络中与朋友分享他人的购买体验和使用心得,他们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变成了主动的‘搜索者’和‘分享者’。”②QQ空间、新浪微博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使用者能够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好友也能在第一时间分享自己的心情――当然也包括消费体验。
新媒体时代观众的电影消费倾向,与社交媒体朋友圈的评价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2014年6月上映的电影《小时代3》,曾受到专业影评人和媒体记者的强烈批评,称其不过是“一场奢华的时装秀”,但这并不妨碍电影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热度。上映过程中,网友通过QQ空间、微博、微信实时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探讨人物、台词、服饰,电影主题曲更是受到网友的热捧,被多次转发,有观众甚至为了听片尾曲的“剧场效果”,不惜二次买票入场。
真正实现实时分享的,当数风头正劲的弹幕电影。2014年2月,美国影院广告公司与Twitter合作,在屏幕播放短视频的同时弹出社交网站的评论,这种“电影+吐槽”的模式让人眼前一亮。2014年7月31日,国内动画电影《秦时明月》在杭州的电影院里首次使用“弹幕”技术放映,观众可以用短信将自己的“吐槽”发送到互动平台,并在同一时间显现在银幕两侧。之后,《小时代3》尝试使用弹幕手段,《窃听风云3》、《分手大师》等多部国内叫座影片也宣布上线弹幕影片。
尼尔森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91%的在线消费者不同程度地信任熟人所推荐的商品。③可以预见的是,全链条的社交媒体化营销将成为电影宣传与发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口碑则是其中最具价值的形式与内容。新媒体语境下,想要成功借助网络社交平台推销一部电影,首先应当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特点提供值得分享的信息,利用口碑在网络社交场域激起受众心理与情感的共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影视作品的市场价值。
【本文为湖北省属高校十二五期间重点学科“戏剧与影视学”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金建树:《重构“二次传播” 提升纸媒影响力》[J],《中国报业》,2014年第11期,第63~64页
②孙冰:《专访“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舒尔茨:大多数市场营销规则已过时了》[J],《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48期,第70~72页
关键词 社交网站、品牌、媒体机构
·引言·
声誉是传媒机构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对传媒机构来说至关重要。技术革新、市场碎片化和分众化给传媒机构塑造和推广品牌带了翻天覆地的结构性变化,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通过新媒体、而不是传统媒体作为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交网站(SNS)更是倍受受众的青睐。在社交网络这个大框架下成功塑造、有效推广品牌已经成为传媒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1。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社交媒体网络(Social Media Networks)
至今为止,学界对什么是“社交媒体”没有统一的定论,有学者2强调其互动性,有的学者则侧重网络和相关技术应用的重要性3但一般认为,“社交媒体” 是基于Web 2.0和移动技术的使用,令人们突破地理位置限制,相互联系、产生并分享内容的数字媒体和相关技术的融合体4。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交媒体包括博客、微博、论坛、测评网站、在线即时传递信息、内容分享网站等。社交网站是社交媒体重要组成部分,社交网站用户可以通过信息、图片、视频和链接等实现互动。
1.2 品牌和品牌塑造
对于什么是“品牌”(brand),媒介传播、营销和公共关系学者争论不休。本文采用了相对来说接受度较高的定义,该定义是由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提出的,它认为,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一般情况下,企业往往不是只有一个品牌,而是有一个品牌群(portfolio of brands),即多个相互关联的品牌,依赖本企业已有的、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来创建相关品牌、推介新产品或服务5。
2. 媒体机构品牌塑造和推广的特殊性
媒体机构与传统意义上产品生产组织不同。比方说,有学者认为,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传媒产业是注意力产业、影响力产业6。从这个角度说,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成为决定媒体机构成败的关键,这也决定了品牌的作用更加突出。
一般认为,媒体机构在三个相互依存的领域展开竞争,即:受众、广告商和内容。面对众多的媒体产品,受众常常依赖已有的经验来做出选择。同时,传媒产品的成本构成较为特殊,最初生产产品的成本较高,但产品复制的成本却极为低廉7,因而随着受众群的扩大,媒体产品带来的回报也相应提高,因而品牌对于媒体机构来说意义尤为重大,一个有强大感召力的品牌就意味着更多的受众、更高的受众忠诚度,也意味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另外,媒体机构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依赖广告来实现其经济价值,这意味着其塑造和推广品牌不仅要尽可能地吸引受众,还要考虑到广告商的因素。
从内容这个竞争领域看,品牌的作用更显重要。媒体产品和服务相对而言较易被模仿,因而通过品牌实现差异化是锁定受众群、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途径8。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传媒机构必须依据自身特点,在所有可能的平台上塑造和推广自己的品牌。
3. 社交网站带来的机遇
3.1 新平台
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信息传递,进而成为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一个重要平台。知名媒体公司纷纷在主要社交网站公司的相关信息、提供指向本公司网站的链接、与“粉丝”展开互动。
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交网站的一大特点就是彰显个性,用户有充分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喜好和观点,这为媒体机构的品牌推广和营销带来了新契机。比方说,媒体机构可以利用社交网站这个平台“延伸”品牌代言人的作用,这也可能意味着是否拥有强大的网上号召力成为选择品牌代言人的一个重要标准。
3.2 新营销战略
由于个人推荐往往被认为不夹杂商业目的,所以这些推荐更有可能受到关注、也被信息的接受者认为更有价值。有学者认为9,由于用户频频向好友通过转发链接等方式推荐、分享信息,因此社交网站是实施口口相传和“病毒式交流”(viral communication)营销战略的绝佳平台。
另外,由于媒体产品是一种“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即消费者购买使用后才能知道其质量的商品,所以来自朋友的推荐有助于提高媒体产品的市场份额,乃至成为网络时代下媒体产品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3.3 收集受众信息的新窗口
随着社交网站的发展、用户的增长,社交网站愈来愈成为媒体公司考察市场情况的窗口。媒体公司可以通过社交网站“近距离”、相对低成本地了解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习惯和预期,而这些可以成为提高品牌知名度、为品牌注入活力的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社交网站上的热点话题及用户的相关评论,媒体机构可以发现潜在的商机,考察其产品的实际市场反应。分析的结果也可以成为评估品牌的市场地位的重要指征。
4. 可能的挑战与困难
4.1 政策和组织构建
将品牌塑造和推广扩展到社交网站领域看似直截了当,但实际上却要求媒体机构出台相应的指导方针、整合相关资源、乃至调整企业构架。
比方说,有学者建议,媒体机构应该制定专门针对社交网站的政策10。这一政策应包括明确的方针或行为准则,乃至具有硬性约束力的规章,用于规范相关部门和员工如何在社交网站上处置涉及企业的相关信息,例如:要以积极诚恳的态度与受众互动、随时准备好虚心接受受众的批评等。这一政策甚至还应该涵盖应采取怎样的语言和语体与受众在社交网站上交流。
同其他企业不同,媒体机构一般是由记者和编辑兼负在社交网站上内容和与受众互动的职责,而营销部门和采编部门没有或仅有很少的合作与联动,这就可能导致诸如重信息而轻品牌推广的问题。
由于媒体机构往往在同一社交网站上会开设多个账户,用以推介不同的节目、栏目等,所以如何消除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形成合力推广品牌非常重要;同时,媒体机构还必须协调社交网站和其他品牌推广渠道,这些都要求媒体机构调整其组织建构以应对。
4.2 行之有效的方法
尽管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已经意识到社交网站对于品牌塑造和推广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才能发挥其作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虽然发展迅猛,但社交网站仍是个新鲜事物,在这个平台上塑造推广品牌的规则往往并非由媒体机构自身制定,而是由社交网站及其用户群决定的。因此,媒体机构不得不适应这个新环境,遵循新规则,寻找适合自身的方法来有效推介其品牌。
4.3 对品牌的掌控
社交网站的用户不仅消费内容,同时还通过发起讨论、评价等方式生产内容。给予受众更多的生产内容的自由也意味着媒体机构将对其品牌的掌控转交或部分地转交给了用户,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5. 结论
媒体机构的核心支柱是生产内容和吸引注意力,因此,社交网站对媒体机构塑造和推广品牌具有天然优势和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积极的投身于相关的实践,但要想取得成功并不容易。媒体机构不但要充分了解、适应社交网站带来的新环境、新规则,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还要投入充分的人力和财力,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整合资源,乃至调整组织架构,把社交网站这个平台纳入整个企业品牌推介的大框架下。
参考文献
1、Annet Aris and Jacques Bughin, Managing media companies: Harnessing creative values, 2nd. Chichester, West Sussex,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2009.
2、Dave Evans, Social media marketing: An hour a day. Indianapolis: Wiley, 2008.
3、Kent Wertime and Ian Fenwick, DigiMarketing: The essential guide to new media & digital marketing. New Jork: John Wiley & Sons (Asia), 2008.
4、Andreas M. Kaplan and Michael Haenlein, '‘Users of the World, 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 53, no. 1 (2010).
5、Sylvia M. Chan-Olmsted, Competitive strategy for media firms: Strategic and brand management in changing media markets.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6、喻国明. 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 与模式[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7、Carl Shapiro and Hal R. Varian, 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8、Sylvia M. Chan-Olmsted, 'Media Branding in a Changing Worl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2.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13, no. 1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