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健康的关系

体育健康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健康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健康的关系

体育健康的关系范文第1篇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关系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健康的概念界定研究

国际上对健康有清楚的界定: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加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冷漠,抑郁症等抑郁性疾患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患,被人称为防不胜防的“心理”感冒。

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杀手,心理隐患是造成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吃药治疗心理疾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药物都含有一定的毒性,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容易造成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而上瘾。而此时,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方面就有了积极地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结果看,已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体育健心操就是一种对心理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方式。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愉快体验、保持良好心境,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因而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主要表现为:(1)体育锻炼可调节心态,稳定情绪;(2)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3)体育锻炼可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4)体育锻炼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首先,表现在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发展,尤其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表现在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要求与现有心理的矛盾,从而推动心理的发展。巴里克(Barick,G.L.)等发现,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其情绪变化小,自卑减少,随和,社交积极,社会适应能力强,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尤其是在青年期,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体育锻炼能产生脑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这是身体锻炼的情绪的积极调节作用。另外,经常从事身体锻炼,在体育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承受挫折的压力,可以大大提高情绪的适应性,也有利于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生活环境。通过群体的体育锻炼,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摆脱由于寂寞产生的孤独感,组织一些需要小朋友集体协作,克服困难去完成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克服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私、任性孤傲、放任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占有欲和依赖性过强等。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纠正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身体锻炼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除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外,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都非常健康的人。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从精神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推动心理的发展,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与个性的形成与完善有密切关系,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较为理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被大力提倡与实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培养活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比单纯强调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力.“亚健康”:生命的“隐形杀手”.报,2001-1-20.

\[2\]罗明,林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1,4(06):28-29.

\[3\]北方.将抑郁反抗到底\[J\].中国健康,2001,1(2):20-21.

\[4\]佟立纯,张洋.体育健心操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1).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02).

\[6\]涂相仁.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01):57-60.

\[7杨宗义.体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4-95.

体育健康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三维健康观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由此可见,作为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途径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及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体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作了一些尝试、探索。

一、调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确定教育目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过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即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他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学习体育对克服困难的影响

学习体育对心理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巨大的,在体育课的学习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挫折和失败,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要想赢得挑战,就必须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一个人一生中如果想不面对失败和挫折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资质再高如果放弃或退缩的话,成就肯定有限,但若资质平庸,却肯孜孜不倦地追求,将来可能会有很大的成就。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活脱脱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们缺少磨炼。根据调查对照显示,实验后学生对克服困难的比例明显增大。可见,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学生不仅培养了勇于同困难作斗争、克服困难的决心,还磨炼了毅力,理智地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消除畏难情绪。

三、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适应社会就需要人际交往。因此,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某些情况下它比智能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一位外国心理学家所说:“智能高的人常常有愚蠢的表现,现有的证据并不显示他们会比智能低的人更成功。他的生活水准亦不比其他人更令人羡慕。”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体育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是不言而喻的。在体育活动比赛中,不必用言语,一个手势、一套活动就能沟通信息、交流心声,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产生情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实验前比实验后的适应能力要强得多。另外,一些体育活动项目,特别是集体项目要求参与者必须互相交流,增进彼此的情感。了解同体,相互信任,相互鼓励,这往往是比赛获胜的基础。这样那些情感怪癖,忧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待人接物不是很热情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改善了人际关系。

四、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

自信心理是一种在积极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不畏困难、敢于行动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很少自卑和恐惧。而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则做什么都畏缩不前。实验发现: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不仅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且掌握了一些体育技能技巧。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个体会以自我欣赏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于大脑,并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后学生的自信心更强。

五、对学生身心调节的影响

情绪是身心调节的晴雨表,是人对生活经验的一种自然反应。譬如一个人遇到害怕的事时,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同时发生的还有身体变化,当然过度紧张会干扰一个人的决断能力,令人丧失判断能力。适当的情绪反应能提高工作效率,但过于剧烈的情绪反应则会干扰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到恰当的程度是很重要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比不常参加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给学生一种乐观的态度,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使人更自信、自强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不良情绪得到解除。

六、对学生团结进取精神的影响

运动结果和成绩能即刻知晓,这种快速而明确的反馈信息,更易让人积极进取,鼓励人渴望和追求胜利。没有哪种活动像体育这样让人频繁地品尝失败,也没有哪种活动使失败成为如此正常和自然的结果。承受体育比赛失败结果的人,都会想到下一次,想到再努力提高,在各种活动比赛中,学生的集体意识非常强,为了一次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他们会空前地团结,为班集体争得荣誉,他们会忘记一些不愉快的小事,会保留一些思想上的分歧,集体凝聚力强,这正是团结进取精神的体现。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比赛(活动)的学生都有一个共识:只有通过集体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七、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

一个人如何自评是个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评价依赖于知觉,有教育家曾指出:儿童如果在承受不了身体挑战和心理上的打击,就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能对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给自己的定位。可以对自我进行剖析,确立今后的奋斗目标。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强。

八、结论与建议

现代体育科学进一步证明,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社会化。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并非都能认识到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为提高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应重视以下三点: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使快乐体育和竞技体育相结合,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校体育中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情操。

2.坚持以终身体育为最终目标。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连续教育中加大学校体育的比重并注意各个阶段的过渡衔接。

3.结合实际,在明确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下,进行学校体育的改革,真正贯彻并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体育健康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学生

谁都希望自己精神愉快,身心健康。然而,实际生活中的种种因素却常常使人陷入烦恼,以致精神抑郁、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美国有关人员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促进人体释放出的啡呔,使人获得镇静的效果和舒适愉快的感觉。体育锻炼所产生的积极情绪能对人体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以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有助于人们理清思路,克服困难。

1 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

1.1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的、心理的及社会的完全好状态。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健康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无身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1.2 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而我们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2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消除紧张情绪。同时,有效的体育教学,学生学会一些技能后,便会表现出身心愉快,对学习生活满意程度的提高,自信心得到加强,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也会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3 体育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3.1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中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不完善。且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一样的,他们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比成年人弱。因此,每个学生对失败挫折心理压力的承受力各不相同,要受到遗传、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时要区别对待。

3.1.1 面向全体,启发诱导。健康的心理素质涵盖的内容很多,有自信、坚强、勇敢、爱心等等。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依赖性强、任性、骄气、自私自利、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因此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

3.1.2 自主选择,确定目标。通过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欣赏能力、自我判断能力,来品尝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应该注意:目标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自己的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导行为。并且必须符合学生的体育实际。如:跳多高、跑多快、完成多少次练习以及选择同伴对抗练习等,必须区别对待。

3.1.3 组织比赛,严肃活泼。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最吸引入的组织手段之一。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集体观念。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特点,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类比赛项目,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与人竞争、与己竞争的乐趣。比如广播操表演赛;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接力赛跑等。在短跑或者中长跑教学中,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先和自己比;让相当水平的学生一起比赛,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应该表扬,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和自强意识。

3.2 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承受各种压力锻炼。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首先是提高唤醒水平。适量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唤醒水平提高,使其产生兴奋、振作精神、全神贯注。其次降低应激反应水平。体育锻炼具有减轻学生的应激反应及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使学生一下子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第三是增强社会联系。中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特别是参加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可以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因此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本学科身体活动的优势,加强中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精彩的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跳绳比赛等,学生既锻炼身体又体现了团队精神,既锻炼了个体的意志力,又使其精神振奋、摆脱烦恼、陶冶情操。每次比赛之后,体育教师针对比赛的结果及时进行总结,指出挫折和心理压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应当想方设法战胜挫折和解决心理压力。同时用优秀运动员榜样激励学生。让学生学习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当然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和项目都是学生所喜欢的和符合中学生身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

3.3 强化健康心理训练,全方位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来自主观方面,主要是自身的生理、心理障碍,如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与所学的内容相矛盾;有的来自客观方面,如器械体操、耐久跑以及环境气候、场地器材等。平时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几个心理脆弱、失调、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孩子。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争胜心、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类中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比如,把他们编在一个组里,多跟他们一起活动,多给他们鼓励、表扬。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应给予表扬。其次,在下课后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第三,在班上选定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同学与他们结成手拉手伙伴,使他们在集体的关爱中感受到温暖。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增强主动精神,来逐步扭转他们的心理弱势。当然,对个别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建议家长及时带学生到医院治疗,学校毕竟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健康成长的地方。

中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必须持之以恒,方能见效。因此,体育教师应当注意群体与个体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地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觉地去磨练自己。如每天坚持早锻炼,坚持课间操,节假日也不例外,剧烈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等。并将意志品质的磨练,外延到体育之外的领域中去。所以,良好的习惯养成和不良习惯的克服,都需要通过长期的意志努力去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才能逐步达到目的。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4.2 建议: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项目,让学生做出自由选择,为的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得以尽情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乐趣,展示才能。体育教师必须从中引导,并在技术上加以点拨,让健康的心理通过健康的体育锻炼体现出来。这种方式的教学就是把机会和权利交给学生本人,择其所好,行其所能,展其所长,成就其乐。

参考文献:

1、全钦昌等著,《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2、马启伟等著,《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3、刘大平,《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浅析》,中学体育教育网

体育健康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影响作用

体育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 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提高运动成绩,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所进行的有组织的身体活动和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运动已日益被人们所喜爱,,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的体育运动能有效的磨练人的意志, 发展人的心理素质, 只要引导得当, 体育将能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

一、体育锻炼的作用

1、体育锻炼是社会与人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进一步被人们认识,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高机体抵抗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的手段,也是休闲娱乐、调节身心、保持精力和体力、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化活动,是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是培养身心健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人的素质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人的身体素质是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人的身体素质可看做是力与体力的综合。

3、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良好道德规范的养成经常参加各种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能培养人们的爱国、诚信、团结、奉献的精神,有于健康向上,团结拼搏氛围的形成,同时也能激发人们的团结队协精神。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活动正常人的智力是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想像力和操作能力这五大能力组成,一个心理健康者,一方面,这种能力都应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的这五种能力应于相对平衡状态,不能出现智力发展的畸形现象。

2、热爱生活,积极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生活和热爱生活,接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负重。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鼓励,把工作看成是乐趣而不负担。

3、人格完整和谐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和谐地表现出来,能够与社会步调合拍和集体融为一体。心理健康的人,其人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三、心理健康及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体育锻炼也能人学会合作相互配合, 使很多人凝聚成一个整体, 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夺取成功。体育运动能让你掌握一个与人相处的法则; 这就是自己成功时要擅于谦虚, 别人成功时要擅于欣赏, 大家共同成功时要擅于分享, 这一法则又是健全人格法则。

2、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在体育锻炼中, 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 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体育锻炼能够直接给人带来愉快, 并能降低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

3、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 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 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郁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 而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现象。

四、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

大学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在教育系统中, 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 排除心理困扰, 纠正心理缺陷, 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 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

1、学校体育中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学生情绪状况

学校体育中适当的运动锻炼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一般认为体育活动的效应的长期和短期效应两种。跑步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显著改善, 同时使精力感保持到高水平。

2、通过体育教学健全人格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极为密切,次数之多,频率之高。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有利于人格的显示和发展,为学生人格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情绪感染、快乐教学、表象练习、培养自信心、意志力锻炼、激发好奇、社会交往锻炼和心理诱导等内容和方法, 使学生在研究的六个方面( 自控力、社会适应力、自信和精神振奋、合作、身心调节和自我评价)均校对照组有更显著的提高。

3、体育锻炼对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身体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得行为方式,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可以认为,体育活动本身是增进心理健康的积极的心理卫生措施,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

六、结论与建议

体育锻炼在“健心”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锻炼目的和强烈的运动欲望,在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运动情绪,要有积极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2、在体育锻炼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运动技术等方面上来。

体育健康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体育运动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涵义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逐渐提高,以往“无身体疾病即是健康”的生物健康观已经不再是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取而代之的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健康观。

二、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许多关于中小学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年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如学生往学校水井投毒案、中学生杀母案、学生之间报复杀人案,还有很多学生的厌学逃学比比皆是、甚至于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中小学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发展出轨有直接关系。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重要条件 。有学者认为,游戏和竞技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

(1)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

(2)能提高独立性;

(3)能解除紧张;

(4)有助于形成友谊;

(5)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1、改善情绪

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使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消除轻微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

2、培养意志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3、人际关系和谐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到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这种交往性可以使群体中成员,在体育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这也助于心理健康。

4、自我认识正确

一个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的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体育还可以有助于自我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对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正和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5、行为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而不是反复无常的;也表现为在相同或类似情况下的行为的一致性。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而言稳定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是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的活动,是在“公正、公开、公平”的宗旨下进行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规则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则要求,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作用。

6、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这种竞争就是追求卓越成绩的努力,证明自己或本队比对手更强,更出色。同时,体育运动又包括个人和集体项目,在一个集体中,每个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因此,要求每位成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要从全局出发,要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不局限在同一个集体内,还应包括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不服从裁判的判罚,比赛就无法进行。因此,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人的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中小学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喊了许多年,看来,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人的体质,而且对心理健康也益处多多。无论您如何认同自己的身心健康,都积极地加入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吧,既促进心理健康,又强健体魄,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丁雪琴《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1998.5.

[2]周成林《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