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消防设计方案

建筑消防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消防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消防设计方案

建筑消防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火栓系统;消防设计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高层建筑日趋增多,发达城市建设中尤为增多,但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室内消防难度就加大,要解决火灾扑救难、防火要求高等问题,就要从消防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考虑,尤其对室内消火栓系统不能忽视。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一般超高层建筑所采用的四种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得出最优使用方案。

1 项目概况

某建筑高度为125.4m,总建筑面积9.5万m2。地下一层为车库、变配电室及设备用房;地下2层为车库及附属设备用房;1层~12层、14~23层、25~37层为办公,13层及24层为避难层,避难层内设有空调室外机机房、水泵房、电气用房及风机房等;顶层为风机房、电梯机房及水箱间等;屋顶设停机坪。本工程设有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

2 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方案分析

2.1 消防供水设计要点

根据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7.4.6.5条规定,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不应大于1.00MPa,当大于此值时,应采取分区给水系统。消火栓栓口的出水压力大于0.5MPa时,应采取减压措施。根据《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2011年征求意见稿)第4.3.2.3条规定,消防给水系统任何时间和地点系统的压力不宜超过2.4MPa。

2.2 设计方案研究

本工程的建筑高度125.6m,消防水池和水泵房设置于地下2层,水泵房至建筑屋面垂直高度为131.5m。根据此种情况,在满足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分别设计了并联分区供水、减压阀减压分区供水、串联分区供水、高位消防水池分区供水四种设计方案。各消防给水系统的方案及具体分析如下:

2.2.1 并联分区给水系统

供水方式介绍:消防给水管网竖向分区时,每个区分别有各自专用消防水泵,并集中设置于消防泵房内。

本工程按照此供水方式,选择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系统分为高、中、低3个区。分区原则充分考虑在避难层设置分区设施和布置管道。其中,地下2层~13层为低区,14~23层为中区,24层以上为高区。低区消防给水由设于地下2层低区消火栓给水泵组供给;中、高区消防给水由设于地下2层高区消火栓给水泵组供给;中、高区消火栓系统的压力依靠屋顶消防水箱间的增压设备确保;低区消火栓系统的压力依靠屋顶消防水箱静水压力确保。低区消火栓系统设置独立低区用水泵结合器,对于超出消防车供水范围的高、中区,设置独立高、中区用水泵结合器,且加设消防水泵结合器接力泵两台。

上述设计方案中,本建筑各分区供水设施集中放置在地下2层消防水泵房内,系统构成简单、各区互不影响,运行和维护管理方便,安全系数较高。考虑到国内消防水泵扬程的局限性和系统管网的承压能力,结合规范对系统压力不宜超过2.4MPa的要求,扣除系统的压力损失及确保最不利点消火栓的0.15MPa压力,理论上此方案适用于供水高度低于180m的超高层建筑。

2.2.2 减压阀减压分区给水系统

供水方式介绍:消防给水管网竖向分区时,通过比例式减压阀或可调式减压阀按照规范要求的系统压力限值,将系统分成若干个分区。减压阀通常有可调式减压阀和比例减压阀两种。可调式减压阀前后最大压差不应大于0.4MPa;比例式减压阀的减压比一般不宜大于3:1,当一级减压阀减压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减压阀串连减压,减压阀串连减压不宜超过2级。

本工程按照此供水方式,选择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系统分为高、中、低3个区,其中地下2层~13层为低区,14~24层为中区,25层以上为高区,各分区均由设于地下二层消防泵房内的两台消防水泵组统一供水,其中低区和中区通过减压阀减压后供给。各区消火栓系统的增压设施与水泵结合器的设置与并联供水设计方案相同。

与并联供水设计方案相比,此方案是在并联供水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在中、低区分别增设一套比例减压阀组并减少一组消防供水泵组来实现。此方案构成简洁明了,减少了各分区的独立供水设备,大大降低了初始投资。但是由于低区和中区的供水压力均通过减压阀减压来实现,因而减压阀的可靠性就成为了系统安全可靠与否的关键,在实际工程中减压阀组宜设计为两组同径并联及在减压阀前后两侧分别增设压力传感器的方式,以确保减压阀组的正常工作,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理论上,该设计方案与并联供水设计方案的供水高度均可达到180m。但考虑到加压阀质量的安全、可靠性,此种供水方式一般适用于减压阀组设置数量不多的一般高层建筑的消防供水中,而作为可靠性要求较高的超高层消防供水应谨慎采用。

2.2.3 串联分区给水系统

供水方式介绍:串联分区供水是超高层建筑消防供水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消防给水管网竖向分区时,每个区由消防水泵或串联消防水泵分别向上级供水,以满足各分区的消防供水要求。串联消防水泵一般设置在避难层,或者在设备层内。

建筑消防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1.1C区建筑的定性

C区地上4层,建筑高度22.8m,其首层距离A区和B区的间距为12~22m,大于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9m;C区二层~四层与A区和B区的间距为20~23m,大于高层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13m。A区、B区、C区之间通过不燃烧的室外连廊连通。C区地上部分与A区、B区的间距能满足各区之间的防火要求。C区地下主体已采用防火墙、下沉广场和防火隔间与A、B区进行了防火分隔,C区所在的分隔区域内不含高层部分,且C区采用耐火极限为2.00h的楼板与地上建筑进行分隔。即C区地上与A、B区的防火间距满足规范要求,地下也与A、B区进行了有效的防火分隔,且在首层设置有环形消防车道,其人员疏散、消防救援均与多层建筑相同,故可按多层建筑进行防火设计。

1.2疏散楼梯在首层不能直接通向室外

近年来,我国的大型商场设计理念已从传统单一的百货商店转向综合性的商业中心。这些现代化的商业中心通常集购物、休闲娱乐、运动、餐饮于一身,往往体量较大,造成建筑中部的疏散楼梯不能直接通向室外。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解决人员疏散的问题。

将疏散楼梯通向临时安全区A区有五部沿中庭布置的疏散楼梯无法直通室外,拟将该中庭首层设计为临时安全区,以保证人员能安全地疏散,具体措施如下:

除首层外,各层中庭开口部位采用特级防火卷帘进行防火分隔。

负一层~五层邻中庭的商铺设计为独立的防火单元,商铺之间及与中庭之间采取防火分隔措施,控制负一层和首层商铺建筑面积不大于200m2,二层~五层商铺建筑面积不应大于300m2。中庭两侧商铺内任一点到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大于15m。商铺、辅助用房等开向中庭的门在火灾时应能自动关闭。每个商铺内均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及机械排烟系统。

百货商场或主力店等其他大型商业空间,应按建筑面积不大于4000m2,娱乐、影院、餐饮等按不大于2000m2划分为独立的防火分区,并采用防火墙与中庭进行分隔。必需的人流开口可采用防烟前室或特级防火卷帘分隔,当采用防烟前室时,前室两侧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当采用防火卷帘时,应采用两道防火卷帘,且应一次降落到底。

首层不能直通室外的疏散楼梯至中庭的走道两侧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墙体。

中庭区域内均设大空间自动扫描定位喷水灭火系统,宜采用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或吸气式感烟探测器,消火栓应设消防软管卷盘。中庭各层环廊内均应设置火灾探测器,各环廊火灾应急照明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小于2.0Lx,首层环廊疏散指示应采用具有火灾时能优化疏散路径功能的集中控制型疏散指示系统。中庭顶部设置独立的机械排烟系统,并宜在首层设置机械补风系统,其补风量不小于排烟量的20%。

中庭、各层环廊以及邻中庭的各商铺地面和墙面装修应采用A级材料,其他部位的装修不应低于B1级;顶棚为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h。

设置安全走道对于A区另六部无法直通室外的疏散楼梯,拟借鉴《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设置避难走道的方法,在首层设置3条相互贯通的安全走道。安全走道共设3个出口直接与室外相通,3条走道宽度之和14.7m。安全走道的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走道两侧的墙体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实体墙,或采用受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的A类防火玻璃分隔。同时安全走道内设火灾应急照明,设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用电话,设室内消火栓,并配备消防软管卷盘;设疏散指示系统,并设疏散导光流标志。

1.3外廊及室外平台作为安全出口的可行性

当前相关规范均未明确“室外安全区域”应具备的条件。在实际工程中,若室外区域在首层,可认为是安全区域;当建筑的地面有高差时,不同高差的室外地面也可认为是安全区域;但在对待非地面的室外平台时,通常都比较慎重。若将室外区域确定为供人员疏散的安全区域应能满足如下条件:(1)该区域处于室外空间;(2)该区域能容纳建筑内疏散出来的人员暂时避难;(3)有能将该区域的人员疏散至远离建筑的路径。该项目二至五层均设有室外平台将各区域连接在一起,各层室外平台建筑面积在2648~8640m2之间,且各层平台设计有宽5.9~17.9m的开敞楼梯可引导人员向地面疏散。为保证建筑整体的疏散能力,通向外廊和室外平台的出口计入安全出口的宽度不应大于整层应设计安全出口宽度的30%。对于本建筑,各层室外环廊及平台的面积、容纳人数、室外疏散楼梯的宽度等条件如表1所示。表1中的容纳能力按每平方米5人确定。按表1所示,平台能容纳人数约1.3~4.3万人不等,而各区商铺需要通过室外平台疏散的人数不大于3000人,则外廊和室外平台有足够的疏散能力容纳需要疏散出来的人员;且各层均有宽5.9~17.9m的室外疏散楼梯能保证将人员疏散至地面。故室外平台和外廊可视为安全区域。

2火灾场景分析与确定

2.1火源位置的设定在确定火源位置时,应考虑火灾可能的规模、建筑内各功能区域的空间特点、疏散出口分布、起火楼层以及烟控措施等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共设置3个火源位置:火源位置A,火灾位于地下一层A1-4防火分区精品店内;火源位置B,火灾位于一层精品店内;火源位置C,火灾位于一层主力店内。

2.2火灾场景设定

根据设置的3个火源位置,分析确定了3组10个设定火灾场景,火灾均按t2快速火考虑,其火灾增长系数α=0.04689kW•s-2。具体见表2。

2.3火灾蔓延及烟气模拟分析

运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FireDynamicsSimulator)对建筑内的火灾及烟气蔓延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各火灾场景下的火灾蔓延及烟气流动状态,见表2。由表2可得到如下结论:(1)地下一层发生火灾时,在排烟系统和灭火系统有效启动的情况下,首层步行街内可在较长时间(不低于30min)内维持安全的疏散环境,在排烟系统或灭火系统失效的情况下,首层步行街内的可用疏散时间会有较大减少,最低为11min;当五层部分防火卷帘失效时,在排烟系统和灭火系统有效启动的情况下,首层和五层步行街内可在较长时间(不低于30min)内维持安全的疏散环境。(2)首层商场发生火灾时,在排烟系统和灭火系统有效启动的情况下,首层步行街内可在较长时间(不低于30min)内维持安全的疏散环境,在排烟系统和灭火系统失效的情况下,首层步行街内的可用疏散时间较少(最低仅为9min)。

2.4人员安全疏散分析根据建筑特点和人员荷载,结合火灾模拟研究结果,计算在最不利情况下,建筑内各区域人员在现有疏散宽度和距离情况下所需要的疏散时间,为优化人员疏散方案提供设计参考依据。判定标准为:人员可用疏散时间tASET>人员必需疏散时间tRSET。

可用疏散时间的确定可用疏散时间是指从火灾发生到火灾发展到致使建筑内某个区域达到人体耐受极限的时间。根据火灾蔓延及烟气流动状态模拟分析计算结果,对应上述各参数的极限值,确定各火灾场景下的人员可用疏散时间,其结果汇总见表3。

必需疏散时间的确定人员疏散的必需疏散时间tRSET一般可按公式(1)计算。tRSET=tA+tR+1.5×tM(1)该项目中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能够对火灾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另外,该项目空间较大,人员视野较为开阔,且一般处于清醒状态,通常在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就能被周围人员发现,报警时间较短,建筑内的人员一般会在火灾初期较快地感知到火情。因此,将火灾报警时间(tA)保守地设为60s。同时建筑内设有声音广播系统,人员需要的行动准备时间较短,但考虑到建筑内的人员对建筑本身的疏散设施不熟悉等不利因素,将人员疏散响应时间(tR)保守地设定为120s。tM为疏散行走时间,直接采用疏散软件PathFinder2009.2进行疏散模拟分析所确定的参数。必需疏散时间tRSET见表3。由表3可知:(1)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均有效的情况下,对于各个设定火灾场景和疏散场景,人员均能够在危险来临之前通过安全出口疏散至安全区域。(2)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均失效时,建筑内部分人员疏散过程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3)为减少负一层火灾的影响,除交通需要的中庭开口外,建议采用楼板分隔负一层和一层的中庭。

3结论

根据拟定的消防设计方案,对该大型商业综合体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论如下:

3.1C区地上与A、B区的防火间距满足规范要求,仅靠室外不燃烧连廊及室外平台连接。地下也与A、B区进行了有效的防火分隔,且在首层设有环形消防车道,C区地上4层,建筑高度为22.8m。其人员疏散、消防救援等条件均与多层建筑相同,故C区可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防火设计。

3.2针对部分疏散楼梯在首层不能直通室外,设置临时安全区和安全走道,能满足人员疏散要求。

3.3建筑室外环廊和室外平台面积足够大,且有开敞楼梯引导人员向地面疏散,室外平台和外廊可作为安全区域。为保证建筑整体的疏散能力,通向外廊和室外平台的出口计入安全出口的宽度不应大于整层应设计安全出口宽度的30%。

建筑消防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剪刀楼梯;消防;安全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is highly concentrated. Due to the reduc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no longer the exclusive buildings of large cities. Once a fire in high-rise building, smoke and fire spreads rapidly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us the external fire-fighting facilities will not achieve good results, so the high-rise residential securit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traffic.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traffic design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wo-way evacuation, confined smoke-proofing performance, which should not only provide guarantee for safe evacuation, but also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ervation of land and investment, so the scissors stairs became the first choice for high-rise residential evacuation facilities.

Key words: scissors stairs; fire control;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TU75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国内外有相当数量的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选用剪刀楼梯,如世界著名的美国芝加哥玛利娜双塔楼和纽约市特鲁姆普塔楼。剪刀楼梯,有的称为叠合楼梯或是套梯,它是在同一楼梯间设置一对相互重叠的两个楼梯,但由于有的剪刀楼梯设计不合理,致使其安全可靠性大大降低。经过对高层住宅剪刀楼梯间设计审核的统计,剪刀楼梯间设计时应避免出现以下情况:

一、剪刀楼梯间两个楼梯合用前室或共用疏散通道

高层住宅发生火灾时,烟和火通过垂直通道和各种管井向上蔓延速度快。由于垂直疏散距离长、人流密集使疏散困难。因此要求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能使起火层的人员尽快脱离火灾现场。处于两个楼梯之间的人员,当其中一个出口被烟火封堵时,可利用另一处楼梯间或出口达到疏散的目的。据专家实验,烟气水平流动为每秒0.8米,而竖向蔓延为每秒3-4米(即每分钟180-240米),所以在火灾中,烟气封堵安全出口的情况经常发生。在美国发生的一次高层建筑火灾,虽然大火只烧到5层,由于浓烟升腾,21层楼上也有人窒息死亡。2000年12月25日,洛阳东都商厦火灾发生在地下二层,而死亡的309人全部在四层。,

如上图所示,在设计剪刀楼梯间时,如两个楼梯口均开在一个合用前室之内,这种设计不能满足双向疏散要求,当烟火进入合用前室时,本层住户的疏散路线就全被切断了,此种设计虽然有两个楼梯,但火灾时由于烟气蔓延至合用前室时,在实用功能中,并不能达到一个安全出口疏散路线被烟火封堵时另一疏散路线安全出口能进行安全疏散的目的,因此,选择楼梯间的设计方案时,此种设计应避免出现。

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作为高层住宅,笔者认为,考虑到经济与安全统一,其中一个前室采用外廊式更值得提倡。

二、剪刀楼梯梯段之间无分隔或分隔不彻底

当剪刀楼梯作为高层住宅的疏散楼梯,就是在平面设计中可利用较为狭窄的空间,起到两个楼梯的作用,具有两条垂直方向疏散通道的功能,因此,此种设计的剪刀楼梯的楼梯段应是完全分隔的。高层住宅的剪刀楼梯是作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疏散楼梯来设计的,两梯段之间如没有隔墙或分隔不彻底,则两条通道是处在同一空间内,若楼梯间的一个出口进烟,会使整个楼梯间充斥烟雾,不能达到一个安全出口疏散路线被烟火封堵时另一疏散路线安全出口能进行安全疏散的目的。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在两个楼梯段之间设分隔墙,使两条疏散通道成为各自独立的空间。即便有一个楼梯进烟,还能保证另一个楼梯是无烟区。完全的防火分隔作为一项技术措施,有利于安全度的提高,是必要的。

建筑消防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关于“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安全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加强消防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切实做好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工作,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以“消防审验要依法,化解风险在萌芽”为主题,开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工作宣传活动,强化消防工程各方参建主体及人员的遵法守法意识和消防安全意识,依法做好相关新、改、扩建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及施工质量,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安全保障。

二、活动时间

4月19日至23日。

三、活动内容

(一)活动形式多样。采取印发传单、普法教育、案例警示、业务培训、知识讲座等灵活多样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消防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行规定》、《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工作细则》、《省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査验收管理行办法》等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宣传贯彻活动。

(二)强化系统学习。组织全体审验人员进行一次消防审验业务专题学习;开展一次集中观看《正风防腐就在身边》第三集一州市欣佳酒店“3.7”坍塌事故的警示教育。通过系统学习,加深对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备案相关法律规定、政策要求的理解,提高全体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依法审验能力,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消防审验工作,从源头杜绝遗留火灾隐患的可能。

(三)优化服务环境。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悬挂消防审验宣传横。在办事窗口显著位置张贴审查验收的申报要件、办事流程、完结时限、咨询电话、投诉电话、常见问题解答等,让办事群众熟恐法律法规要求,为办事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四) 提升运行水平。为社区内大型商业综合体办公楼、临街商铺等经营性单位和场所发放消防审验知识问答和业务咨询电话,提示他们在进行新、改、扩建时需要办理消防审验手续,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利用住宅小区的宣传栏、橱窗,因地制宜宣传建设工程消防审验常识畅通“生命通道”的重要意义、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管理制度等安全知识促进广大社区商户和业主将依法办理消防审验手续转化为强烈的自觉意识,有效提升社区这一社会最小细胞的消防安全运行水平。

(五)组织系列活动。在施工现场设立消防安全宣传栏,向工程参建人员发放消防安全知识资料;在公共部位张贴消防安全提示标语,组织实施“三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消防法》关于注法律责任的宣讲活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部署一次消防安全自查自纠活动,化解消防安全隐患;督促施工现场举行一次灭火疏散演练活动,提升火灾自救能力。通过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明确各方参建主体和人员消防质量安全责任,预防和降低施工现场消防安全事故及群死群伤事故发生概率。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建设工程消防审计审查验收工作宣传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确保宣传活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建筑消防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消防;大空间仓库;火灾防控

引言

大空间仓库建筑,因其空间大、储存物品种类繁杂等特点导致发生火灾时发现不及时,并且易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目前采用的消防安全措施基本都是以被动防御为主,因此,研究智能化且易于实现的防控、管理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消防”也是主要的应用之一。物联网应用于大空间仓库建筑消防系统之中,对于火灾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物联网应用于大空间仓库建筑的消防系统的设计与运作流程进行简单阐述。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简而言之,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具体来说,物联网就是由具有自我标识、智能且感知的实体通过通信技术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网络[1]。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兴起并在人类生活中得到应用的。其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组成物联网的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个:(1)自动感知技术;(2)移动通信技术;(3)嵌入式技术;(4)计算机网络技术;(5)智能数据处理技术;(6)智能控制技术;(7)位置服务技术;(8)信息安全技术。而目前消防安全系统设计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主要是预防的主动化以及消防设施管理的智能化。要实现以上的目标,主要是要加快物联网中的自动感知技术在消防中的应用。

2大空间仓库建筑火灾特点

由于大型仓库建筑的空间与使用功能复杂,火力密度较高,使之与其他建筑比较,在火灾预防及火灾特点方面具有独特性.

2.1易发生有毒烟气且不易控制

受大空间仓库建筑内部热气压得影响而在上部产生的热空气会阻止烟气的上升而造成自然排演的失效。

2.2燃烧物种类繁杂,火灾负荷大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大空间仓库作为主要的仓储场所,所储存的物质种类繁多且火灾荷载较大。

2.3火灾扩散发展成大范围的火灾

大空间仓库建筑空间大,燃烧条件与室外较为相似,同时氧气含量高。

2.4易发生且损失较大

仓库里存储的货物中含有较多可燃、易燃、易爆等物质,一旦符合发生危险的条件,易造成较大的燃烧,危及人员安全,不易扑救。

3消防系统的设计

3.1传感器系统的设计

该消防系统作为一个小型物联网系统,与物联网的组成基本相同,主要是由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3部分组成的。本文主要是对感知层的设计进行阐述。目前,采用的火灾传感器主要是烟雾感应探测器、温度感应探测器等传感器型的报警器。由于需要对燃烧产生的烟雾以及高温进行探测,而这些都需要出现明火甚至火灾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触发火灾报警器报警,因此以上的传感器基本上都属于被动防护方式。这类防护方式不仅效率比较低,而且存在可能发生误报、智能化不足等缺点。为了提升消防安全系统的主动性与智能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与改良。3.1.1将环境温度控制在储藏物质的着火点下因此,可以采用非接触式的热传感器,在大空间仓库内按照一定的方法布置,主要用于探测建筑内环境的温度。根据储存物品可以得出环境允许的最高温度,因此,通过大量布置非接触式的热传感器来测量环境温度,从而对于整个建筑内不同位置的温度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将测得的温度数据实时回传至后台的信息处理系统,可以使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发现仓库内温度的异常,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3.1.2不同的储存物品,使用不同型号的接触式热传感器由于仓储的自身特点,大部分火灾都是有阴燃或者自身温度过高导致的小型明火造成的,因此,对于储存物品的温度检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储存物品的容器或者在物品的内部可以使用接触式热传感器进行物品自身温度的测量,然后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传回后台的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实时呈现在管理人员的面前,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降温。当使用接触式热传感器时,如果是在物品内部使用,要考虑二者接触是否会产生不安全的因素。3.1.3力传感器的使用在消防系统中主要使用的力传感器有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首先,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安装在消防车辆上,用于检测消防车辆的灭火材料的使用情况,并通过通信系统回传至消防指挥系统,对于灭火过程中战斗力量的分配与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得灭火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压力传感器也可安装在仓库周围的消火栓系统中,主要用于监测整个消防栓系统的压力是否符合要求,能够有效对于整个系统的有效性进行监控。

3.2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设计

RFID是利用无线射频信号空间耦合的方式,实现无接触的标签信息自动传输与识别的技术。RFID标签主要是由存储数据的RFID芯片、天线与电路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电子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利用RFID技术,可以在消防系统的设计的许多方面得到应用。首先,利用RFID技术可以对大空间仓库消防系统内所有应用到的消防设施进行全程的监控,对于系统中的设备的出场时间、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可以做到对于设备的定期保养与维护,使得系统中的设备更好地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其次,利用RFID技术可以对系统中的设备运行时的状态进行监控,以达到对系统更好地管理的目的。

4结语

将物联网技术与现代消防技术相结合,进行大空间仓库建筑的消防系统的设计,不仅有利于该类建筑的管理,也能促进相关消防技术的进步。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消防”使得现在的消防技术更进一步,不仅实现了消防技术的智能化以及科学性,也同时提高了消防管理的合理性,减少了指挥人员主观性对于消防管理以及消防指挥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基于物联网技术设计的大空间仓库建筑的消防安全系统,不仅仅有利于该类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实现消防管理的智能化,降低消防管理的成本。同时,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该类建筑的消防安全系统的设计之中,也更好的促进了同类型其他建筑甚至所有类型建筑消防安全系统设计的智能化,对于“智慧消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得推动的作用。这对于我国消防相关管理以及救援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黎.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开设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6(3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