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建筑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业建筑;空间规划;流线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125-04
1.前言
随着2009年底轨道交通11号线的开通,“轨道交通+物业”的开发理念在嘉定9个站点综合区域开发中得到充分运用,嘉定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生长繁荣,迅速崛起。在新城崛起的契机下,作为嘉定南大門的南翔站地块,对其公共空间和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城市以轨道交通为血脉向四周扩展同时,给地块带来了人流和商机,而交通、商业、办公、休闲、居住等综合功能的复合设计成为城市设计的新命题。下面结合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谈谈商业建筑整体规划设计与人流动线设计要点。
2.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概况
中冶祥腾城市广场(如图1)位于嘉定区的南大門南翔镇,地处R11号线南翔站南侧地块,地块东侧毗邻R17线,该地块是嘉定区内唯一两条轨道相交的发展热土。项目占地5.36hm2,地上建筑面积13.11万m2,地下建筑面积4.6万m2。由我院2008年6月通过公开招标并最终中标,从项目酝酿到建成到交付使用大约历程四年多,2013年4月正式开业运营。
3.商业建筑整体规划设计重点
商业建筑整体规划主要关注以下几点:A、商业空间规划,B、业态规划,C、交通规划。
3.1商业空间规划
主要通过热闹的商业空间、开放空间吸引人,利用曲折的空间、露天平台、下沉广场留住人。(如图2)
3.1.1open space商业开放空间
结合建筑入口、中庭打造商业开放空间,创造让人停留的空间。不仅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也便于顾客识别并确认自己所在的场所,成为大型商业建筑的特色空间、标志空间,使原本复杂的商业动线系统变得清晰明了。(如图3)
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北侧设置一层公交换乘、出租车泊客广场,三层设置11号线轨交站厅接驳广场,将北侧人流有效地引入商业空间。东侧、南侧设置多个入口广场,便捷的将真南路的人流汇集到商业入口,引入商业建筑群。
3.1.2Bustle热闹的商业空间氛围
商业的外部影响界面,通过立面处理、外部广场空间处理、内部空间外渗透处理,结合广告、橱窗设计等方式,使商业建筑从外部可以看到内部热闹的商业卖场氛围。吸引外部人流进入,汇聚商业人气。
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外立面设计时将橱窗、广告灯箱、店招、夜间灯光照明等元素,融入到建筑外界面一体化设计中,形成完善的商业对外的城市空间体系。(如图4)
3.1.3Crank曲折的空间
在传统线性的商业动线上引入局部放大的空间,形成凹凸的动线空间,不仅增加商业街临街店铺的面积,同时也营造出可供人停留的区域,增加商铺的商业价值。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设计时通过对动线研究,在人流交汇处设置多个放大的中庭空间,并适当布置休闲、休息设施。(如图5)
3.1.4Deck/Void露天平台/下沉虚空间
通过设置下沉广场、露天平台、屋顶花园等手法,增加地下一层、中间层及屋顶层的商业人气,为通过人流提供互动、交流的区域,增加人气和购物机率。
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利用平台、屋顶规划绿色的景观空间,在商场的角落、室外广场、商业空间出入口种植花树,使顾客赏心悦目,构建起轻松温馨的购物空间,不仅有效地美化了购物环境,也达到了节能环保的高效,创造人性化购物环境,实现室内室外的互动,大大的提升商业人气。(如图6)
3.1.5Inferchange立体交通空间
通过扶梯、电梯或者直跑梯打造便捷的立体交通空间,实现垂直层面的互动,使人能够轻松自然的被引导到各个层面。通过空间放大形成商业体中人流最集中的节点,好的交通空间设置能规避掉很多商业死角,并提升商业档次。(图7)
3.2业态规划
商业建筑业态规划设计从消费者的目的性和建筑内部可到达性两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功能业态目的性强弱进行划分,将强目的性的业态布置在难到达性区域。如:电影院、餐饮、培训、健身等;将弱目的性业态布置在易到达性区域,如:化妆品、珠宝首饰、女装等。(如图8)
按目的性强弱来布置各种业态,可以使人流能够分布到各个区域,再通过内部空间便捷的交通体系进行串联,利用标识、导视系统进行引导,使消费者能够自然的、简单的、顺利的完成消费活动。项目具体操作时业态布局如下图(如图9)。
布置原则如下:
(1)合理分布院线及主力店的位置,将主力店放置在商场的中后端,在人流的影响下极大的拉动前边商铺的价值。(如图10)
(2)按照消费者的购物目的进行业态分布,将经营诱导性商品、季节性商品、时尚类商品的业态类型,分布在较低的楼层,通过商品的展示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将办公用品、家用电器、娱乐、大型餐饮等经营目的性较强的业态类型分布在较高楼层。
(3)整合业态分区设置,把经营相同类型商品的商家统一设置,既发挥业态的聚集效应,又方便消费者选购不同档次、不同式样的产品,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3.3交通规划
商业建筑的外部环境虽然不参与直接经营,也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其对吸引人流及聚集人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畅旺的人流、车流是商业经营之根本。外部交通的易达性和人流组织的结合是商业项目成功的关键。因此,商业项目必须具有非常好的易达性。位于公交换乘站点、地铁出入口附近的商业项目,通常能获得大量、持续人流;过宽的主干道或者有护栏阻隔的道路两边,不利于人流的穿越和引导(如图11)。
中冶祥腾城市广场地块有架高的轻轨、地面7条公交首末站、1055辆P+R及配套停车。设计中我们将P+R停车置于地下一层,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置于首层,将主要的轨道交通人流直接接入三层的商业空间,通过竖向空间交错减少交叉干扰和避免拥堵,同时在平面上形成公交换乘区、站前广场、商业广场进行人流疏通和空间导向。
停车体系流线设计也是项目的设计重点,对于中冶祥腾城市广场这种大中型商场而言,停车场地的设计及合理安排关系到消费者的便捷性,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决定。从方便大多数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宜在商场外部周围布置大量的地面停车场位,但地面停车通常需要占用大量空间,所以我们用地下室停车来替代,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从地下停车库到商场内部的动线必须便捷、直达;另外,还需组织好商场的货物运输、卸货区及出租车停靠点的停车用地,并进行有效的人车分流,避免对消费者产生干扰和影响。
4.商业建筑人流动线系统设计重点
商业建筑人流动线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传统的线性模式逐步演变形成了适用于现代商业的动线系统,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布局模式:(如图12)。
4.1Main street线状主街系统
通过主要商业街道组织商业动线系统,在这条主要的街道上包含了多样的商业空间形式,增加店面的商业面积。此动线系统多用于带状狭窄用地商业建筑内,可通过多样的商业空间节点来吸引人,并形成小的区域回路系统未增加人流的购物停留时间。
4.2Some street多线街道交汇系统
此系统源于传统的街道加广场商业街区,在建筑内部设置一个中庭或者广场,并以此为中心,向各个方向辐射购物通道,广场部分成为商业建筑最集中最繁华的核心。此动线系统多用于地块四周有较好商业界面的商业建筑,通过多通道的引入,便捷的联系周边的商业动线,融入片区商业这个大系统中,并通过自身的核心商业空间吸引、打动购物人流,刺激购物冲动。
4.3Circulation循环流动动线系统
通过对建筑体量的切割、划分、组合,形成连续、循环的商业界面,不仅使外部城市空间与建筑与内部空间形成循环,而使建筑内部空间之间也能相互循环串联,形成具有双相循环的流动性联系方案,不仅吸引周边的人来利用商业,同时能使商业内部留得住人,而且大大的增加了店面的开放面积。
商业人流动线系统必须要符合商业建筑本身结构,应满足商业项目楼层垂直系统设计、立柱间距、中庭、大堂设计、应急出口设计等基础上规划设计。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的商业人流动线系统设计时,依据项目用地条件,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优势,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线性+岛式+平台”的商业模式。
项目由线性空间为主要空间导向;利用岛式空间产生更多的“对外商业界面”;打造三个层面的商业平台衔接来自三层的轨道交通人流和首层的步行人流,形成“三个首层”的延展性商业空间(图13)。
中冶祥腾城市广场项目的商业项目人流动线系统设计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商业人流动线设计以直线为主。根据经验,在人流视野范围内的商铺,具有高租金的价值。但在直线的人流动线中,可以规划几个类似于小中庭的前凸或后凹形式,以提升局部商铺的租金(图14)。
2)为了有效拉动次级通道商铺的人流量,将收银台、卫生间、楼层休息区等部分功能分布在次级通道上。以拉升次级通道的人流量,同时也可降低将其设立在主要通道旁占用黄金铺面的损失。
3)由于商场面积过大,设计了若干主次通道。除了保证若干通道间的畅通及联系外,还在商铺前后都设立出入口,既方便顾客快捷的往返前后通道,又能缓解人流的拥堵,提升人流平均到达率。
4)人流通道采用了围绕中庭的双环回型结构。这种模式可以增加商场的通透感,最大化的增加顾客视线内的商铺数量,提高顾客的商铺到达率(图15)。
5)每层楼的人流过道数量为1主1辅。这种简单易梳理的人流动线,可以使消费者更加轻松的行进,而不会产生晕头转向,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从而丧失了再次光顾的情绪。在人流通道头尾端给予显著的空间或区域标识,方便顾客辨认,避免消费者认为商场像迷宫难逛,而产生下次不会再来的想法(图16)。
6)一层商铺采用玻璃墙体,内街采用通高的中庭和带自动遮阳系统的玻璃天顶,从而增加商场的通透感,使顾客不产生压抑感和不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流光顾店铺的数量。
7)通过商业装饰灯光照明设计营造舒适的购物氛围,灯光的色温、亮度和装饰空间的质感相映生辉,在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区域更显独特情调;商业建筑空间规划时注重协调性原则,在卖场、购物、娱乐、运动、休闲等不同经营特色的业态组合的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追求技术的进步、重视对新型结构形式以及技术设备的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更新的商业业态的使用要求;另一方面在进行业态规划和商业空间布局的同时,也充分考虑技术实现的可能性。
5.结语
关键词:地下商业街;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lanning of the city underground commercial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principles of,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ity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treet in the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consider the various factors.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city underground busines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various types, put forward the city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treet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some problems and view, for engineering designers.
Keywords: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日益暴露出各种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人口的不断膨胀和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等)的减少,这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人们意识到必须寻找一条既可以节约土地,又可以获得更多的建筑空间的城市发展道路。由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广阔而丰富,通过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既可以节约土地,又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1.城市地下商业街的规划
城市地下商业街的定义:“修建在大城市繁华的商业街下或客流集散量较大的车站广场下,由许多商店、人行通道和广场等组成的综合性地下建筑”。[1]
1.1城市地下商业街的规划原则
(a) 城市地下商业街的规划应按国家和地方有关城市建设法规及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城市地下商业街的规划应是城市规划的补充,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
(b) 城市地下商业街的规划应考虑人、车流量和交通道路状况。
(c) 城市地下商业街的规划应考虑保护其范围的古物与历史遗迹。
1.2城市地下商业街的规划设计
城市地下商业街在规划设计时,需要按照街道的走向,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出入口,在道路交叉口附近也要设置出入口;同时还需要考虑地面建筑、绿化及交通设施的布置,与附近公共建筑地下部分的联系,地下街是否具有多种使用功能(如地下停车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城市地下商业街的规划平面类型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道路交叉口型”地下商业街。 “道路交叉口型”地下商业街多数处于城市中心区较宽阔的主干道下,平面多为“一”字型或“十”字型。目前建设的地下商业步行街其特点是地面交叉口处的地下空间也设相应的交叉口,并沿街道走向布置,同地面有关建筑设施相连,出入口的设置与地面主要建筑物及交叉口相结合,以保证人流的上下。2)“中心广场型”地下商业街。 此类地下商业街通常是城市交通枢纽, “中心广场型”地下街的地面较开阔,常形成大空间,基便于交通,又能购物和娱乐,同时还可以有休息空间。3)“复合型”地下商业街。“复合型”地下商业街是“中心广场型”地下商业街与“道路交叉口型”地下商业街的复合。这种地下商业街常常是分期建造,工程规模较大,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几个地下商业街连接成一体的复合型地下商业街带有“地下城”的意义,这样的地下街能在交通上划分人流、车流,同地面建筑相连,与“中心广场”(含车站广场)相统一,与地面车站、地下铁路车站、高架桥立体交叉口相通。在使用功能上兼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宾馆等多种功能。
2.城市地下商业街的建筑设计
地下商业街规划研究涉及的专业面很广,如道路交通、城市规划、建筑设备等,而地下商业街的某一组成部分也有差异,一般地下商业街主要由步行道、出入口、商场及附属实施组成。地下商业街的经济效益与它的营业面积有关(商场),通常情况下,营业面积越大,经济效益越好,反之则低。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地下商业街的建筑空间组合,使地下商业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和谐统一,实现最优化。
2.1组合原则。1)建筑功能紧凑、分区明确。在进行空间组合时,要根据建筑性质、使用功能、规模、环境等不同特点、不同要求进行分析,使其满足功能合理的要求,此时可借助功能关系图进行设计 2)结构经济合理。地下商业街结构主要有矩形框架、直墙拱顶和拱平顶结合三种形式。我们根据土质及地下水情况、埋深、施工方案等来确定采用何种结构形式最经济合理。3)管线及层数空间组合。 要考虑管线的布置及占用空间的位置,确定建筑的竖向层数与层高。
2.2平面组合方式。地下商业街平面组合方式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步道式组合 。步道式组合即通过步行道并在其两侧组织房间,常采用三连跨式,中间跨为步行道,两边跨为组合房间。此种组合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保证步行人流的畅通,且与其他人流交叉少,方便使用;二是购物集中,不干扰通行人流。一般步道式组合适合在不太宽的街道下面。2)厅堂式组合。厅堂式组合没有特别明确的步行道,其特点是组合灵活,可以在内部划分出人流空间,注意的是人流交通组织,避免交叉干扰,在应急的状态下可以做到安全疏散。3)混合式组合。混合式组合是把厅堂式和步道式组合为一体,而且是地下商业街的普遍组合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可以结合地面街道与广场布置;规模大,能有效解决繁华地段的人、车流拥挤问题,地下空间利用充分;功能多且复杂,大多同地铁站、地下停车设施相联系,竖向设计可以考虑不同的功能等。
2.3竖向组合设计。地下商业街的竖向设计比平面组合功能复杂,是因为地下商业街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流、车流混杂,市政设施缺乏等问题。这样地下商业街的竖向设计要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分流及营业功能(或其他经营)。2)出入口及过街立交。3)地下交通设施,如高速路或立交公路、铁路、停车场、地铁车站等。4)市政管线,如上下水、风井、电缆沟等。5)出入口楼梯、电梯、坡道等。
3. 关于城市地下商业街的思考
市地下商业街出入口是由地面进入地下的必经之路,是地面景观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地面建筑物、道路和景观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我们多采用棚架式的独立入口,或者地面较开阔,可采用无棚架式的出入口(平卧式出入口)。城市地下商业街一般均较长,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应每隔一段距离设一个休息主题广场,方便人们休息和举办相关文化娱乐活动。
[参考文献]
[1]陶龙兴,巴肇伦编著.城市地下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童林旭著.地下建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耿永常,赵晓红编著.城市地下空间建筑.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商圈理论;商业建筑;设计方法
作为现代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商业建筑能够满足社会群众的消费需求。实际进行设计中除考虑到城市地址地段的同时,还需判断其是否便于消费者往来。而这些设计要求的实现关键在于商圈理论的运用,其强调将商品与服务中心地作为圆心,且将产品与服务的辐射能力作为半径,这样才可使商业建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文以商圈理论为指导,对商业建筑设计的具体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商圈理论的相关概述
关于商圈,其指为消费者购买、商业企业销售的主要场所,其构成要素表现在环境、主体、客体与载体等方面,各要素在关系上表现为相互依存与制约。若以商圈功能定位及其自身的规模为依据,商圈在等级上将表现为特色级、社区级、地区级以及都市级等。现行大多城市中商圈的形成除得益于城市经济发展外,很大程度也依赖于区域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一般在商圈内部会有较多商业企业竞争与合作,在此基础上便使企业集群效应得以产生,成为维系商圈运行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商圈在发展中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包括起步、发展、成熟以及衰落等,通常能够影响商圈发展状况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如商圈中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资金等配置情况都可作为内部因素,而商圈中的企业数量、区域政府政策以及整个市场结构则为外部因素。除此之外,能够对商圈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包括商业建筑的设计情况,若建筑设计不合理,不仅会影响建筑自身功能的发挥,且会影响商圈的生命周期,因此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需将商圈理论作为指导。
二、商圈理论指导下的商业地产定位
所谓商业地产,其广义上的概念可界定在以商业为目的,能够为拥有者创造较多利润的房地产,如服务式公寓、写字楼、酒店或商铺等,而狭义概念上的商业地产主要指零售型的商业物业,如超市或购物中心等。相比一般住在建筑,商业房地产具有较大的投资规模与较强的商业性,但其对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较高,且在收益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从商圈理论角度出发,商业地产项目需在主题、规模、功能以及业态业种等方面进行定位。以其中的功能定位为例,要求项目定位中结合消费者、商铺购买者的需求,将项目功能确定为服务、娱乐、休闲或购物等功能。再如业态业种方面,要求在规划中做好业态配比的合理控制,这也是实际进行商业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指导。另外需注意的是在定位商业地产项目中,需遵循相关的原则,包括合理选址、规模控制以及与商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等,确保定位准确才可使整个商业地产创造更多的收益。
三、商圈理论指导下的商业建筑方法研究
1.从建筑内部设计角度
在商圈理论指导下,建筑内部设计需考虑到动线设计问题,其中的动线主要指室内室外人与车移动的点,将这些点连接后形成的线便为动线。在动线设计中,需注意其保持清晰的同时,注意做到垂直与平面动线的结合。从建筑内部的空间情况看,主要以办公、餐饮娱乐、购物、仓库、停车场以及公共空间等为主,所以实际设计中应围绕这些空间开展。(1)从办公空间与仓库的设计角度,通常办公空间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选择在邻近客服中心的位置进行设计,而库房设计中主要集中在地下室,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库房规模的限定。无论办公室空间还是仓库空间,设计中都应注意其位置不具备较高的商业价值。(2)在餐饮娱乐空间设计方面,通常要求其能对购物空间功能起到一定的互补作用,一般在购物空间上部进行该空间设计,能够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标。(3)购物空间设计是整个内部设计的关键所在,其需与市场“双三角”规律相吻合,主要指盈利能在商铺面积减小的情况下而得到提升。通常在购物空间营业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零售店面面积需控制在12m2以内,并以正方形作为店铺形状。同时内部设计中还需在交通设计方面保持合理,确保购物目标、交通方向较为明确,防止人流阻塞或物流阻塞问题的发生。(4)对于得停车场设计,若商圈规模为中小型,可考虑不设计地下车库,而对于大规模商圈,设计停车场中需与周边配套设施相适应,尽可能做到时间与成本的节约。除此之外,内部公共空间设计也极为重要,如其中的中厅、过厅以及门厅等在设计时既需保证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同时应赋予其一定的人文色彩,有利于强化消费者的归属感。
2.从建筑外部设计角度
商圈理论指导下,建筑外部设计需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1)满足商圈和谐原则。建筑作为商圈的构成部分,在设计中应结合商圈整个建筑格局,确保建筑整体具有全局观。(2)满足可达性原则。该原则强调外部设计中做好网络格局设计,如步行空间的安全舒适性特点,且人车分离保持合理。(3)注重体现商业活力。外观设计是影响商圈商业活力的关键所在,建筑设计中可在设计风格方面做好控制工作,尽可能使其在吻合经营主题的同时刺激消费者消费欲望,进而达到得外部设计的目标。一般商业建筑外观设计为使建筑更具活力,多要求外观具有多样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如在多样性方面,主要通过整个商业圈中的建筑群体进行空间序列的创设,这样可直接为消费者带来移步换景之感。再如开放性理念,其强调在建筑外部做好个过渡空间的设计,如室外巷道,确保行人在感受商业圈氛围的同时,能够在整个街区中自由穿越。除此之外,商业建筑在外观设计中还需从其形象方面着手,其是向消费者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可结合商场宣传需要,在外观形象上是设计出具有时尚、活力等特征的品牌形象,以此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标。
3.从建筑空间组合设计角度
商业空间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征,在空间设计中应保证整个组合设计体现多样化特点。实际设计中可采取的方式主要包括:(1)网络式设计方式。该种方式在现代商业建筑空间设计中极为常见,主要对规模较大、并列空间较多的空间采取网状设计方式。(2)辐射式设计方式。其主要指选取建筑中的一个功能空间作为中心,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功能空间的设计,具有辐射性特征。(3)综合式设计方式。通常较多商业建筑在设计中具有较多特殊要求,这样设计时便需将多种组合形式置于一起,以此使消费者购物体验得以增强。
4.从业种规划设计角度
商圈理论指导下的设计,除将设计内容集中在外观设计、内部设计以及空间组合设计等方面,还需做好业种规划设计工作,其是决定商业建筑商业氛围、店铺组合的关键性因素,若设计中忽视合理规划业种组合,很容易在建筑项目投入适用后,出现运营失败等问题,商业建筑的价值由此受到影响。实际进行规划设计中需引入业种比例分配的相关概念,其主要以商场实际的经营与规划目标为依据,对商场中各商业业种分布情况进行确定,如商场中各分区、各楼层如何安排各类业种,包括娱乐、美食、百货以及其他零售等。以大型商业建筑为例,规划时可考虑对休闲、购物与餐饮的比重分别设置为空间的30%、52%、18%。事实上,现阶段许多商业建筑在业种规划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多以多元化设计形式为主,整个业种规划完全以区域形式为设计依据,这样不同楼层中的业种组合都极为丰富。需注意的是无论哪种组合方式,实际设计中都应做好目标消费群体心理特征的分析,保证在具备多样化设计特点的同时,体现出一定的休闲性与娱乐性特征,能够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体验。
四、结语
商圈理论是现代商业建筑设计的重要指导。实际进行设计中应正视商圈理论的基本内涵,将理论用于建筑的内部、外部与空间组合设计中,确保各方面设计较为合理,这样才可使商业建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整个商圈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俊.浅谈基于商圈理论的商业建筑设计[J].科技展望,2015(36):126.
[2]曹新茹,王文婷,孙宁.基于商圈理论的商业建筑设计策略[J].门窗,2013(4):190-191.
[3]李国清.浅析基于商圈理论的商业建筑设计策略[J].江西建材,2014(14):21.
[4]翁璇.基于商圈理论的商业建筑设计策略[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5]钟奎.商圈理论视角下的商业地产项目定位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5.
不同于住宅写字楼,也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商业建筑,商业地产项目的服务内容和功能结构已远远超出了常见的特定建筑类型范畴。对于建筑师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近日由北京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主办的商业地产和建筑科技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的专家与五合国际、当代集团、锋尚国际等团队的建筑师齐聚一堂,就商业地产的建筑式样问题展开研讨。
商业特性决定建筑结构
在开发商看来,大型商业地产项目是一个包含主力超市、大型零售店、各种餐饮娱乐设施的商业复合体,而在建筑师眼中,则是一个组织精密、结构复杂、形态丰富的建筑综合体。一个建筑综合体,既要达到人流及物流通畅、交通与疏散结合等起码的要求,还要满足未来不同业态的需求,为开发商带来最大的出租和出售回报,是商业地产的建筑设计中面临的首要难题。
北京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的主设计师刘力认为,商业地产项目的建筑设计是以建筑专业设计为核心的,服务于商业的多专业的整合设计。商业特性对建筑结构和技术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建筑师仅有丰富的经验、强烈的设计表现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具有高度的商业敏感性,熟悉商业设施开发及运营规律。在商业项目设计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包容性,重视对新型结构形式以及技术设备的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业态规划和商业空间布局,适应不断更新的商业业态的使用要求。
商业营销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而简单的销售、仓储及管理,餐饮、娱乐乃至展示、表演等看似与商业无关的内容,越来越成为现代商业地产的重要部分。反映在建筑结构上,需要在规划设计中更多考虑室内外空间的构建,以及商业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的整合,在空间结合以及建筑与环境景观的结合等方面达到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的综合协调,促进人与建筑及空间环境的互动。
功能整合依赖空间营造
商业地产项目各个功能模块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如何将各功能模块灵活组织,化整为零利用于出售,同时又可化零为整,利于整体出租管理,是建筑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从外部来看,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服务人口数量对商业地产项目的建筑规模、设备设施、区域规划、景观设计有不同的要求;深入到内部,不同主力店、专业店、品牌店对面积柱网、层高、负重、滚梯位置也有不同的要求。建筑师应综合考虑上述不同要求,按动静活动形态、人流密度等适当分区,同时也要照顾区域延伸和调整可能性,从设计上创造一个能适应未来商业发展变化的建筑空间环境。
关键词:坡地建筑,商业建筑,商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对于坡地建筑而言,一方面由于地形的特殊,它对建筑技术的要求要比平地建筑更加严格;比如在坡地建筑的交通组织方面,为了适应坡地地形的起伏多变,人们常需要采取多个标高复杂的空间变化方法;另一方面,这些变化的空间系统又会成为建筑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能巧妙利用这些约束条件,其反过来又会成为其鲜明的个性标志,为商业建筑价值最大化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针对坡地特点,进行竖向设计的任务是利用建设用地的自然地形,选择合理的设计标高,使之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同时达到土方工程量少、投资省、建设速度快、综合效益佳的效果,尽可能减少对原来自然环境的损坏,建造适宜人群工作生活的优美环境。
一、坡地商业建筑设计地形处理方法
在商业建筑设计中要想达到商业价值最大化则需要解决好以下几点:交通组织、功能布局、空间形象和灾害防护。根据场地高差的大小,我们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期达到商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当地形高差小于和接近一层的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1:主干道一边我们一般采用建筑主立面所临逐级下跌的平台通过缓坡、台阶和广场加以连系.可以保证对外拥有独立门面的一个个外铺顺坡从容的均匀跌落,(如图1,图2)
(图1)
(图2)
2:背街面或商业体内部可设计成可直达建筑首层和二层的平台,项目在较高一侧室内街入口广场设计一局部下沉广场,保证人流可以便捷的从一层直接进入从广场内街;这样,购物中心首层、二层都有直接对外的开口,无形中带动了二层的人气;外街可以保证对外拥有独立门脸的一个个外铺顺坡从容的均匀跌落,街得首尾和两个入口广场自然相融合。(图3)
(图3)
当地形高差达两层左右时,以重庆南坪万达广场为例,该项目位于南岸区商业核心区,用地临城市干道左右高差近六米,前后高差达十米左右。规划布局中,将室内步行街布置在建筑一层和二层,将百货、娱乐和综合楼布置在其上的三层内;远离城市主干道一侧布置住宅和城市商业街;室内步行街入口布置于背向主干道一侧,临近住宅和室外街形成一集中广场,购物中心前后人行交通通过室外大踏步和内部垂直交通相联系。顺主干道逐级下落的平台满足主力店及写字楼入口人流交通要求;通过组合变化,形成多个丰富的城市广场空间。(见下图)
重庆南坪万达广场沿主干道侧广场(3F)
重庆南坪万达广场前后高差处人行梯道(1F)
重庆南坪万达广场主干道侧沿街坡道(2F)
重庆南坪万达广场室外街广场(1F)
当地形高差达三层以上时,一般采用两个商业体的设计界面,首先各自满足每个各自临街方向的商业体的设计,然后再采用垂直交通,连接中庭,或形成不同高差上的商业内街等多种方法结合的设计方式将两个商业体功能有机衔接起来,并合理布置各自不同的商业业态,则整体规划将会显得非常有特色和空间趣味,使得原本在三层以上的商业价值不大的商业空间发挥出了犹如底层商业门面般的商业价值。如重庆洪崖洞,星光时代广场,日月光广场等。
二、坡地商业建筑设计要点
根据地形高差的商业价值设计,我们可以得出坡地商业建筑的几个设计要点:1、充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减少不必要的土方调整;2、商业的两个室内街入口高差保持在商业建筑标准层高的1~2倍,在高差的底层和二层均设计成平街进入,增大商业的临街面,并采用下沉广场或上行大通道等方式将两层均设计成临街商业;3、引导人流,为了增加购物人群的舒适度,在高差超过1.5米室外高差处设置自动扶梯,并采用相关措施保证设备的全天候正常使用;4:高差太大采用两个不同的临街商业界面处理方式再用中庭等有机整合来引导人流。归根及底,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尽最大可能引导商业人流,商业可达人流的最大化就是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决定因素,当然,山地建筑涉及的技术问题很多,例如坡地地质稳定问题,城市市政配套设施问题、防洪防涝、包括山地建筑的立面造型与空间形态等等,这里笔者只是就商业价值设计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