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第1篇

影视艺术作品是由各种艺术要素组成的多维层面的综合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艺术鉴赏体现的只是观众对影视作品某些层面某些因素的选择。高水平的影视艺术鉴赏者可以鉴赏多个层面、关注到诸多方面和诸多因素,但不可能选择和鉴赏所有层面和所有因素。作为影视鉴赏的影视片,其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可以说是编、导、演、摄、录、美的各个部分,再以各部分为切入点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具体体现在文学观念、美学观念、整体结构、艺术特征、技术处理及民族风格上。

一、影视艺术的综合性

影视是一门年轻而又现代的艺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综合了各种艺术的元素,同时还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独特的艺术特性。了解和把握这些特性,无疑将有利于提升我们感悟影视艺术魅力的审美能力。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纵观影视艺术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实际上就是一部影视科技的发展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摄影到电脑动画,每一步发展和飞越都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拟音、数字式录音、变焦组合镜头、高科技仿真技术等新成果的诞生都是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技的进步,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并不断开拓出影视艺术新的表现领域,丰富了其表现能力。据介绍,美国的皮克斯、梦工场、蓝天工作室等动画界的领头羊,无一不是依靠自主研发的动画渲染系统软件而获得稳固的领先地位。由于三维技术研发的长期积累,这些公司将3d动画迅速转换为立体电影可谓驾轻就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永亮在电影科技论坛上介绍说,世界电影史上票房前几名的影片,《阿凡达》《泰坦尼克号》《指环王》等都成功运用了大量数字科技。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

影视从文学艺术中学到了表现复杂社会生活的叙事手段,在绘画、建筑和雕塑中学会造型结构和技巧。在音乐艺术中学会在时间流程中展示各种音效的节奏感,从戏剧中吸取它通过调动系列影视手段展现的戏剧冲突,同时还吸取了戏剧演员的表演艺术特长等。影视艺术是集造型、表演和语言等艺术诸因素于一身,并包容摄影、剪辑、录音等的新艺术。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部动画片进一步开拓多种综合艺术元素的才能,有意识地尝试将本文由收集整理公众对动画的认识引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

影视是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它所调动的一切手段,无论是文学的、绘画的、建筑的,还是音乐的、戏剧的或者是蒙太奇手段,目的都必须是创造出鲜明而生动的视觉符号。影视视觉造型性的核心因素是画面构成的造型,画面是构成影视的基本单位,是影视的基本语汇。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可以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影视的视觉性中的一大特点。在戏剧中,也可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由于观众与舞台的距离和视角相对固定,因此有很多限制。为了让后排观众看得更清楚,演员的肢体动作往往有些夸张,而有些细小却又极其重要的动作,观众稍不留神就忽略了。

如在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中,双目失明的妹妹在得知母亲死去时,从外面回来连跌几跤,跌散了药包,最后跌倒在地,双手还在向前抓的一个动作,就把其对母亲的爱、失去母亲的悲痛表现得很有感染力和威慑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

影视还可以通过镜头,将脸部表情、眼神和细节等放大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影视的视觉性中的又一大特点。影视中人物的表情、眼神、细节,比其他艺术都更细致入微,更接近生活原貌,其表现力也更强,影视可以用特写、大特写等镜头来表现,而其他艺术无法做到。

如国产影片《归心似箭》中玉贞送给魏得胜那管小烟袋,就是以物托情。因此,影视艺术善于借助物件作为细节,展现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这种以物托情的艺术手法,最能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逼真性

影视的逼真性是影视艺术的突出魅力之一。文学反映生活,虽然可以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但毕竟不是实闻、实见、实临。音乐虽然也有形象,但它的形象很难捕捉,主要是情绪传达的逼真。绘画、雕塑虽然可以很逼真地表现形态,但它不能表现动态的生活。而影视的逼真性是极为突出的,它能逼真地呈现出所拍摄对象的性质。

(一)影视的逼真性来自于照相式的纪录性

影视是一门从摄影发展而来的艺术,能够直接记录现实世界的人和事物的状貌。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他的《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说:“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摄影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摄影手段一样,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又说,“电影的基本特性是跟照相的特性相同的。”如1988年上映的动画片《龙猫》带有其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利用一些自然景物切入主角的意识流之中,让观者的心得到最真切的共鸣。

(二)影视的逼真来自于它的连续的运动性

所谓“逼真性”是指其逼真地记录、传真并复制显现与存储活动对象的性质,是现代科学技术给它提供的便利。影视具有通过不断变换的画面表现人和事物的运动特性。运动使影视具有连续吸引观众的特殊魅力。影视画面的运动在延续时间中获得叙事性功能,得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表现多种矛盾纠葛的发展,从而多方面展示人物命运和个性。

(三)影视的逼真性来自于它的声光色

科技的发展又使影视能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解决了录音还音等问题,电影就从无声过渡到有声。解决了色彩,影视就从黑白过渡到彩色。影视剧的导演们立足于真实,利用一切造型手段,力求缩短银幕和生活的距离。声音这个维度的增加,使得影视给观众的感受更加真实可信、生动自然。因此,影视的逼真性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尤其是优秀的影视艺术能以非常真实感人的形象帮助我们深入认识社会、了解世人。

四、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分析

(一)影视艺术鉴赏的策略

区别于一般的观摩影片,影视艺术的鉴赏要求观众从感知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甚至到审美意义的层面。其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心理和作品相关信息的准备。现在看电影还是存在一种隐性的“礼仪感”,观众总是按照个人的喜好或情感平衡及释放进入影院的。但从市场调查来看,目前绝大多数观众观赏影视作品最主要还是停留在强调影视的娱乐功能上,于是消遣、调节成了观影目的的代言。而影视鉴赏者明显区别于一般的观众。他们有更为强烈鲜明的目标感,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心理上表现得更为紧张,积极获取各种视听信息,在思维上也显得更为活跃,往往会出现至少两种观影思维:一种是将自己同化、融入作品;另一种则是呈现一种游离状态,会打破原先剧本的叙述模式,不断思考、联想、分析、判断、推理,从而挖掘影视片中的艺术蕴涵。

二是对影视作品相关信息的准备。信息面很广,可以包括故事梗概、人物简介、时代背景、主创人员的特点和风格等。这一切资料来源可以通过媒体的各种渠道,鉴赏者可以借助它来准确把握,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理解作品。所以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在缺乏准备的观众那里,会黯然失色,大打折扣。

三是要合理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分解对于鉴赏影视片来说是必需的,但分解又因为它对部分、阶段或因素的提取而往往忽略对影视片的整体观照和把握。这样就需要鉴赏者在分解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综合。这个过程要求鉴赏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片经验以及储备的影视知识等,对分解过程和分解结果进行整合。

最后,为深入鉴赏影视艺术而要努力做的是,在泛读的基础上,至少要对同部作品精读两遍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影视艺术鉴赏的审美素养。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1. 内容鉴赏

从内容上鉴赏可细分为宏观、微观和影视风格三个角度。宏观角度一般是和文学内容密切相关,如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的意蕴。以内容的方式进入影视片鉴赏方法之所以成为最一般、最普遍的方法,这与影视艺术和文学的根本联系有关,与电影的观念有关,也与鉴赏者的知识储备有关。对主要以故事情节为叙事框架和表情达意的影视作品,以文学的方式进入影视作品,一定要抓住人物活动的有关事件,仔细领会该事件中表现了人物何种性格特点或思想境界。如我国影片《长恨歌》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作品,对于主人公王琦瑶这一形象,观众由于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等积淀的不同,肯定通过事件对她的看法会各不相同,人物评价也存在差异,但观赏者都是通过事件去评价人物的,其进入作品的鉴赏方法是一致的。

其次,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安排寻求导演的创作思想及作品主题。但是有的影视片,由于艺术家们创作心态的多元化、审美视角的多侧面化、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导致影片的思想内涵的复杂化和主题指向的多元化。如谢晋导演的《清凉寺的钟声》是一部多蕴涵的影片,其主题相当丰富。它既表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又宣传对生命的热爱,呼唤和平;还有深层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交流等。对于类似这样的影视片的鉴赏,虽然也可以通过情节、人物活动、细节等安排来分析,不过要仔细地琢磨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特别注意其主题思想寓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 形式鉴赏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第2篇

(一)三维动画艺术的形式美

三维动画艺术的构成元素多种多样,绘画艺术中的素描、水彩和雕塑艺术等都可以被用来构建三维动画,这也造就了三维动画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中国动画《大闹天宫》就是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风格,在传达故事的同时也给予观众水墨画的感官享受。另外一部中国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更是将水墨画风格运用的恰到好处,在表现动画电影故事乐趣的同时还能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艺术表现上的形式美。在国外,众多动画电影也运用雕塑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②在动画电影《小鸡出逃》中动画形象都是由泥偶橡皮形象地表现出来,泥偶橡皮形象引发观众的童年记忆,充满了童心童趣。短片动画《星期一闭馆》,通过动画技术使人物动作夸张化来表现醉汉的心理,这种表现形式引发观众的共鸣并得到好评。后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动画电影不再是单一的动画展示,也开始与真人表演相结合,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给予观众新鲜的观影感受并受到热烈欢迎,代表作品有《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疾走罗拉》、《天生杀人狂》等。正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三维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以前只能通过观众想象的清洁画面,现在也能通过三维动画艺术形象展现出来,这使得观众在欣赏令人震撼的影视画面的同时审美也发生着改变。三维动画艺术多种表现形式都存在着自身独特的美感,这给设计师不同的选择适当地表现场景和画面,也使三维动画艺术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二)三维动画艺术的虚拟美

三维动画艺术作为一种基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存在着与众不同的虚拟美。有了三维动画,人们可以将幻想变为现实,将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场景变为银幕上令人震撼的画面,在虚拟的世界中重塑现实,在现实的存在中展示虚拟,虚拟和现实的交汇也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审美样式。恐龙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经灭绝,我们无法在现实中观察到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状态,但在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侏罗纪公园》里恐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十分逼真,这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的观影感受,也使观众实现了观察已经灭绝生物的梦想。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使得虚拟和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近,存在于想象的生物和画面也可以通过三维动画艺术展现出来,观众在欣赏时有着真实之感。③后来美国拍摄了众多科幻题材以及末日题材的电影,如《Alien》、《七天》、《E.T》等,这满足了人们对于不同未知事物的渴望,也带来人们全新的观影感受。近期上映的科幻大作《地心引力》更是突破了人类的想象力,全片只有一个人物角色,通过三维动画艺术表现人物在外太空的生存状态,真实展现了人物的动作表情和状态,既有传统电影的美感和细腻情节,又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动画效果,展现了人类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对于虚拟现实的渴望。

(三)三维动画艺术的造型美

三维动画艺术对于人物形象与影视场景的刻画是逼真和精确的,加上艺术化的创作,打造了或夸张或真实、或可笑或荒诞的视觉效果,这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极大的感官享受。早期的动画电影如《白雪公主》就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的弧线造型,让小朋友在观影的同时得到亲切温暖的感觉。动画电影之所以能够收到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也正是动画电影展现出一种令人感受到亲切和安全感的画面。对于真实的再现已经不再是三维动画艺术表现的唯一追求,反而在设计时对造型的夸张式设计更能带给人们虚拟与现实的落差感,这对于观众是前所未有的观影感受。电影《疾走罗拉》中罗拉的主要动作就是奔跑,其奔跑之夸张、嘶吼之神经与正常人有所差别,但正是这种带有三维动画艺术的设计恰当地表现出罗拉这个人物形象的生命力,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将人的生命力展现出来,这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三维动画艺术中对于人物造型的精确刻画极具美感,新的视觉感受也给观众新的体验,这也正是三维动画艺术的造型美。

(四)三维动画艺术的技术性审美

技术性审美成为三维动画艺术的重要特征,这正是由三维动画艺术的特点决定的。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三维动画艺术能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场景效果,创造出人们无法想象出来的“视觉盛宴”。长时间的发展使得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得以扩展,新的制作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三维动画艺术给予创作者更多的启发和尝试,也带来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场景画面。现在的影视制作已经不再需要人工上色,也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胶片拍摄,既节省了拍摄人员的体力劳动,又减少了经费投入。从传统二维动画制作手段到先进的CG技术,三维动画艺术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精美的场景效果使得三维动画艺术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也使得众多导演和制片商对三维动画艺术倍加青睐。计算机技术在三维动画艺术中的应用效果可以说是瞩目的,众多获得巨大成功的电影如《怪物史莱克》、《玩具总动员》、《卑鄙的我》等刻画了生动真实的形象,具有强悍性能的计算机也给三维动画艺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正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让三维动画艺术插上了飞行的翅膀可以翱翔在幻想的天空中。技术性审美成为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也使三维动画艺术的突出特点。

参考文献:

①陆美玲《三维动画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大舞台》,2012年第7期。

②宋成《动画电影审美趣味与审美体验》,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版。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影视艺术审美教育影视鉴赏教学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影视作为最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综合艺术,毕业论文在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之一。

一、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作用

1.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影视艺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吸收了多种艺术因素,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从审美主体看,人们欣赏影视时,具有视听共享的特点。从审美对象看,影视是以活动的形象画面为主的时空综合性艺术,运动成为影视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影视以镜头组接构成的视觉画面来传达审美经验,它的艺术手段就是蒙太奇。蒙太奇不仅使影视的一个个镜头按照影视创作者的构思组接成有机的整体,化作直观的流动的视觉形象,而且使镜头与镜头组接之后产生大大超越镜头本身之和的表现力和审美效应,赋予影视艺术在表现时空上的极大自由。

2.影视艺术的审美作用

影视集多种艺术精粹于一身,并以科学技术为坚强后盾,是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最大众化的艺术。它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综合感知能力,提高艺术审美修养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影视艺术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启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实施影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侵蚀。影视艺术具有审美认识作用,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微观到宏观、直观形象地学习知识,从而加深对社会、历史、人生以及自然的认识。影视艺术具有审美娱乐作用,通过欣赏影视节目,学生得到休息和娱乐,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可见,通过学习影视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影视兴趣,扩大影视视野,可以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可以提高感受美、体验美和影视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学习过程

影视鉴赏是指以具体的影视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影视艺术的真谛,硕士论文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影视艺术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影视艺术鉴赏在影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强影视审美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影视审美的指导是当前影视教育(特别是影视普及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只有让学生学会应用正确的影视鉴赏方法,能够系统分析影视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意蕴、风格,才能在学生和影视艺术之间架起一座审美理解的桥梁。影视艺术这一审美客体只有经过审美主体的审美鉴赏成为审美对象,经过审美的再创造才能呈现出最大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才能最终被人们接受。

影视作品的鉴赏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影视鉴赏学习过程可分为影视审美直觉、影视审美体验和影视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影视审美体验阶段是在审美直觉阶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对影片《沙漠苦战记》的观摩赏析,通过屏幕上纷乱的马蹄印,学生可以想象得到战马的疲惫不堪;人的脚印由清晰到一条蜿蜒向前的爬行痕迹,学生读懂了士兵的英勇顽强;爬行的痕迹中出现了手枪和军刀,学生意识到战士牺牲了。可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了影片的内涵。审美升华阶段,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这个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

三、提高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质量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影视艺术鉴赏课堂教学改革要有明确的指向:必须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首位。

1.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摆脱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而不思的传统教学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体现素质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打破以教师、课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讲授式变为启发式,将教师的“教”更多地转变为学生的“学”,将学生的“模仿——重复”变为“发现——探索”。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要多用影视形象说话,少用抽象表述,树立优秀影视作品也是教材的观念;可以先由学生自主学习赏析,再由教师重点讲解;先由学生对影视内容质疑提问,再由教师点拨作答;先由学生就影视问题探究讨论,再由教师导出概念结论;尽可能多用小组观摩讨论学习,少用大班集体授课。

2.把握影视艺术鉴赏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利用形象的影视作品说话,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从教育的角度看,影视艺术教育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但这不是通过强制性灌输,而是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作品熏陶和感染,留学生论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审美能力在日积月累后提高,美育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久远的,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类课程的教学,放映优秀影视作品、影视片段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综合素质是不能速成的,要靠不断地学习和长期实践的积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制作设备是很容易的事,而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却非一日之功,因而影视鉴赏无论是在影视专业教育还是在普及教育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进行影视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要让学生多看优秀影视作品,多比较、多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学会欣赏作品、解读作品。

四、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心理分析与调整

1.影响影视鉴赏学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影视教学,无论是影视专业教学还是影视普及类教学,无论是影视编导知识的课程教学还是影视鉴赏类课程的教学,放映影视作品或是片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学生在观摩这些教师精心选择的教学材料时,却常常偏离学习目标,被精彩的影视世界所吞噬,背离了观摩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影院效应”的影响。电影观众学认为电影受传时存在一种“影院效应”,电影院的观赏环境使观众进入“梦境化的现实”,医学论文同时观众还有一种追求影院气氛,追求共赏的倾向,大家同喜同悲。影视教学中“放片子”,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注视着电视荧屏或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这种学习环境与电影院放映环境极为相似,如果任课教师调控不利,学生很容易受“影院效应”的影响。

(2)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消遣娱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人都需要。影视本身就具有教育与娱乐的双重功能,其中消遣娱乐功能又是主要的。影视的娱乐功能能够起到精神按摩的作用,对缓解学生工作学习压力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学生总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寻找影视提供的娱乐,学生在观摩影视作品时很容易受娱乐心理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

2.学生鉴赏心理调整

影视主要通过视听诉之于感情,而情感又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欣赏影视作品是一个复杂的感情和理性的综合过程,必然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影视鉴赏时必然要进一步理解影视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活动和艺术态度等;必然要分析影视创作表演手法和表现手段的运用;必然要分析影视作品的体裁、风格、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都需要主观理智因素的介入。由看热闹的外行,进入认知主体和审美主体状态,需要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努力。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两个转变:

(1)角色的转变——从普通观众向学习者转变。拥有一定生活经验,同时具备联想和想象心理功能的人,无论他文化程度如何,职称论文能“看懂”影视是不成问题的。这种低层次的“看懂”与“审美鉴赏”是有本质区别的,大学生影视鉴赏要求影视鉴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才能进入审美层次的鉴赏,没有一定的声光电、色彩、构图和造型知识,不具备基本的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素养,会影响学生对影视的全方位鉴赏。这是由影视的综合性决定的。

(2)审美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也是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模式是只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学生影视鉴赏应从这个窄胡同中走出来,重视影视其他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蒙太奇、长镜头、空镜头、主观镜头、结构、细节、画面、声音、色彩、光效、气氛渲染、运动、节奏等)的鉴赏,才有可能全部解释影视的表现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感知影视艺术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因为只有通过影视手段的运用才能使影视内容得以充分表现。

3.影视鉴赏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上,尽可能减少“影院效应”和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时应注意:

(1)目的明确,有问有答。让学生明确观摩的目的所在,要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看、去思索。观看后,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为了让学生对影视中人物性格化语言的审美价值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欣赏电影《巴黎圣母院》。播放前,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哪些对白生动地揭示了与吉普赛女郎艾丝米拉达有感情纠葛的四个男人的性格特征?每人的个性特点是什么?观看中,学生眼、耳、手、脑并用,边看、边听、边思索、边记录;观看后,分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最后由老师启发提示,得出结论。

(2)宜短不宜长。选取的影视素材和播放的时间都应体现宜短不宜长的原则。播放影视片断过长时,一些学生开始时还能带着问题去观赏,时间一长,大家往往抵挡不住影视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诱惑,而全身心投入到影视所营造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3)两遍播放法。第一遍让学生“随心所欲”,满足“视觉的渴望”,新鲜感过后,再看第二遍开始认知学习。在播放前简述故事梗概,主要情节等,英语论文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播放中是边播边讲还是播完后再讨论讲解呢?调查显示,学生更喜欢后者,如果需要可以重播片断。播放过程中应提醒学生不要过于“专心”情节,应学会“分心”,善于走进去,又要走出来,变被动为主动。

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全面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认清时展所赋予影视艺术教育的神圣使命——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进而激发他们的人文追求,使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开放性,心灵世界更广阔、更深沉、更丰富、更美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认识要伴随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李范.美育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 ; 大学生; 审美特征

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新技术和新设备相继进入文化领域,文化以一种工业生产的方式被复制制造出来,从而形成了“文化工业”。大众文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媒体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我国的大众文化发展历史比较短,它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先是以港台流行歌曲、港台电视剧、港台流行小说为先导,之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不断加快,大众文化自九十年代起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当代,大众文化借助于现代科技迅速兴起,它全面渗透至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及日常生活方式,使人们无时无刻都能体会到它无处不在的威力。

一、大众文化的特征

(一)世俗化

成长过程中的大众文化,不断受到精英文化激烈的批评和谴责,但是对其蓬勃之势传统的精英美学却又无能为力。兴起的大众文化改变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使得文化消M、文化活动、艺术欣赏变成普通大众的日常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与精英文化不同,大众文化摆脱了教条和理想主义说教式的束缚,更多地关注普通大众的现实人生,关注他们平凡的生活状态、现实体验。大众文化为大众服务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实现,审美和艺术真正走进世俗,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同时,日常生活审美化造成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界限模糊。

(二)商品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开始更多的关注生活的质量及层次,消费社会就此到来。大众文化的大规模的兴起并取代精英文化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也是得益于消费社会的到来。文化成为消费品,被复制、大规模、成批量的生产以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日益需求,文化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审美价值的需要。作为一种消费文化、一种商品,满足大众的需求是大众文化得以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因此,迎合大众的胃口使大众喜闻乐见是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三)娱乐化

在传统精英文化的发展历史中,文化的受众面仅仅是精英群体,文化一直作为上层建筑受到大众的敬仰。精英群体认为文化的存在是为探索人类的存在价值和终极真理为使命的,它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模糊了文化的原有范畴,文化更加趋于平民化、百姓化,随着大众群体感求的释放需求、经济条件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大众文化逐渐摆脱精英文化严肃、沉重的政治和理想包袱,转而满足大众的轻松愉悦的消费需求,使人们有更多的渠道释放紧张的工作生活压力,在娱乐中得到安抚。

二、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特征

(一)审美标准多元化

很长一段时期里精英文化一直是校园里主要的文化流行形式,它高雅的审美特性为大学生所推崇,它追逐理想、探索人生的深刻内涵感染着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大学生在高雅的文化中获得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它也是支撑着有为青年追求真理、探求生命真谛的精神支柱。伴随着我国由生产型社会进入到消费型社会,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型商品被大规模复制生产,消费者再也不满足生产者生产什么就接受什么的消费方式,消费者有了自,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形式,生产商就生产什么样的文化形式。多种多样的大众文化形式涌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涌入到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审美对象不再局限于高雅的精英文化,传统的审美标准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到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众文化以它“新鲜”“猎奇”的内容、较强的娱乐性、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多元性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高校主流文化本身所肩负的育人任务,相较于流行文化内容的当下性和感染性,与大学生实际需求和接受特点不相适应。

(二)审美标准娱乐化

作为一种完全被商品化了的文化,赢取利益是大众文化的最终目的。因此,没有什么立场的大众文化随时关注着大众的口味,想方设法地刺激大众的欲望、吸引大众的眼球,而娱乐是最能取悦大众口味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大众文化的吸引、诱导,在娱乐中迷失自我,出现审美取向上的偏差。许多学生沉溺在游戏的刀光剑影、影视剧的虚无缥缈、综艺节目的玩乐享受、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娱乐场所的花天酒地,众多的娱乐渠道提供了缓解情绪、释放压力的途径,然而,从狂欢过后的释放走到现实,依旧摆脱不了精神上的空虚,大学生们依旧迷茫。精神上的空虚,是大学生们面对压力无法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的一大隐患。

(三)审美标准功利化

由于大众文化的存在,很多艺术种类有了很好的表现平台,为其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尽管精英文化认为艺术本身是超越功利的,但是在大众文化这个大背景下,似乎没有几个人能够免俗,大众文化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这个商品化特征使大学生在审美实践中难免也受此影响,造成大学生把功利主义看作审美的前提。比如,“网红”的流行、整容的流行、择偶的拜金思想,大学生渴望一夜成名,梦想一夜暴富,艰苦奋斗的过程不再被提倡,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不再被提起,攀比的价值观、务实的生活态度比比皆是。

(四)审美标准感性化

当前许多影视剧粗制滥造用小鲜肉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影视界有演技的演员却受到市场的冷落,很多小鲜肉尽管被质疑演技与专业态度等问题,依然受到粉丝狂热追捧,这其中大学生在粉丝中占有很大比例。针对小鲜肉问题徐静蕾认为“电影走向市场化,很多事情都是观众决定的,说到底是观众不在乎。”影视界的这一怪异现象仅仅是大众文化市场的一个角落,为了满足大众感性的需要,大众文化的生产者运用各种美化包装技术不断给人们提供视觉上的惊艳,至于深层内在的意义似乎没人在意。那些读过、看过需要斟酌思考的高雅文化艺术作品,通过内容向人们传递有价值的思想和价值观,却越来越受到大众审美的排斥,成为小众文化;经过包装的形象、直观化的作品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各种段以及影视演员的高颜值成为影视作品销售的卖点,文化原有的存在意义离大众越来越远。审美能力是由感觉力、知觉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情感力、思维力等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对象往往仅是视觉的、听觉的或者是视觉加听觉的,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标准仅仅停留在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上,缺乏审美的想象力与思维力,这一平衡一旦被打破最终会影响到大学生判断能力的发展。

(五)审美标准快餐化

大众文化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作为受众者的大学生并没有精力、时间去执着追逐某一种审美现象,大学生的审美习惯、审美观念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由于传媒技术的革命这种变化速度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迅速。无论是在穿衣打扮、饮食旅游,还是语言行为、小说、影视剧、综艺节目,大学生都在追求潮流时尚,再加上他们在审美标准上的日趋多元化发展,因此高校校园里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审美观念,吃、穿、住、行、说、做、学、玩,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紧跟时尚。这种变化多端、形式各样的审美快餐化导致大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细细的品评那些禁得住时间考验、禁得住审美考验的文化艺术经典,只是一味的追求审美变化的快节奏,不再关注其品质的好坏,使得大学生的审美趋于肤浅。

参考文献: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色彩;形体;音乐;影视剧;形式美

在人类的生活中,“美”往往是十分具体的,美的事物无处不在,它们以其具体的形象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可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山水,也可以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婉约情致;美的事物可谓千姿百态,形象迥异。千变万化的美,包含着多种多样的社会内容,具有不同类型的魅力。正因为美有着具体物质形式的客观形象,其才是可以用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也正因为美蕴含着丰厚的社会内容,其才是韵味无穷和耐人思索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总是内容和形式的独特的统一体。

美的事物,总是会有一定美的形式。“人类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有一定的形式。”因此我们研究美,就要首先研究构成美的形式。在西方美学史上,从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形式”说开始,仅仅从形式角度来寻求美的规律的美学家和思想家,几乎各个时代都有。黑格尔提出“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这就深刻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美的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统一的,美的事物所包含的人的本质力量即内容与它的感性形式是不可分离的,美的形式是具体的,美的内容也是具体的。

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研究形式美的构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事物的内容和形式都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美学研究应该特别重视外在形式怎样地显现了内在的美,真正具有美的形象的事物,它的外部形态必然放射着能够真正吸引人、感动人和耐人寻味的美的光辉。事物的形式美总是会诱发人们去欣赏,并进而去追求它所展示出来的内在精神之美。美之陶冶人的心灵,原因就出于此。

那么,究竟什么是形式美呢?

广义来说,形式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狭义来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如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因而狭义的形式美,是指那些既不直接显示具体内容,而又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那种形式的美。通常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后者,即相对抽象的形式美。

眼睛和耳朵是人类的两种主要的审美感官,它们分别接受来自客观世界的光和声的物质刺激,从而感受到审美愉快。因此,对于以眼睛和耳朵为主要审美器官的人来说,外部世界的三种自然属性――色彩、形体和声音,就有了审美意义,成为构成形式美的三大瞬息万变的物质属性。而这三大要素在影视剧中对于形式美的构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即色彩、形体和声音的审美特性及其表情功能。

一、色彩:激发联想,体验丰富的情感

色彩的物理本质是波长不同的光。据研究,人的机体对无彩色和有彩色的辨别种类在二百万到八百万种之间。这对于我们辨识物体是不可缺少的。白纸上写白字,虽有形而不能辨,可见人对色彩的辨别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当人们在看到一个物体时,第一眼注意的就是它的颜色。色彩在光的作用下反射,强烈地吸住人们的视线,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影视剧当中,色彩的审美属性十分明显,它可以表情达意,收到“色形于物而情蕴于中”的效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与形体相比,在传达事物信息方面,色彩不如它更为有效;但在表情方面,形体远远不如色彩强烈,美国当代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体一筹,那落日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

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暖与冷、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多种意味,往往与人们对色彩的联想是分不开的。就营造环境氛围来说,美工运用冷暖不同色调让观众感受到宁静、深远以及温馨、亢奋、和谐等不同的感觉。例如,红色让人想起血和火,因而带有兴奋、热烈的情绪;黄色让人想起阳光,所以感到温暖和明亮;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宁静、悠远;绿色是植物的外衣,因而给人以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各种色彩的联想与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有关,它们都来源于人类对生活实践的认知。

由于世代相传的传统习惯,某种颜色与某种特定的内容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系,色彩就获得了它的象征意义。也正是由于色彩具有这种强烈的表情性能,因而成为它的审美特性的本质所在。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央视新拍的中国名著《西游记》续集中的对于师徒四人和取经途中的神鬼形象的表现尤为突出,运用著名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在他的论著《华夏美学》中曾讲到的“墨刚、白奸、红忠、蓝凶、黄勇、绿残、金银神怪”的原则来装扮这些人物,充分说明了色彩的传情作用。

当然,任何色彩作为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而言都是抽象的,所以它只能具有一般的朦胧的审美意味。只有当它在具体环境中的具体事物上得到表现的时候,它的审美含义才是具体和确定的。红旗招展的红色可以带给你壮观的美,但血手印的红色却给人以恐惧感。这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二、形体:传达信息,展示深刻的内涵

在人眼所能看到的事物属性中,色彩与形体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空间中存在,它们的外形都是可见的,甚至可触摸。构成形体的要素一般包括点、线、面、体,等等。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物体不同的面相交而形成线,线条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词汇,曲线可代表柔和、优美,是女性柔媚的写照;折线代表突然、转折、断续,它形成的角度给人以上升、下降等方向感。英国著名画家和美学家威廉・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中指出,波状线比任何线条“都更能创造美”,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蛇形线“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可以称之为“富于吸引力的线条”。

影视剧中导演刻意采用的特写镜头,通过拍摄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凸显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当年,风靡一时的《阿凡达》中对于形体的表现可谓一绝。而这些形体就是靠着不同的线条组成的。至于效果,我不用说太多,我想这是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惊艳。即使把华丽、绝美这所有的词语用上都会显得微不足道。纯净的潘多拉星球,奇幻的哈利路亚山,干净而美好的精灵树,千奇百态的各种生灵,都是卡梅隆一手造就。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整部电影的视觉效果,那只是一种感受,震撼和惊艳。3D版中无论是巨大的“含羞花”被触碰后急速闭合的镜头,还是圣树根须发着白光轻轻摇摆的场面,都能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伸手可触,相比起2D 高清片段,更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圣树、奇花、怪草以及“漂浮”空中的大小山头共同构筑了潘多拉绚丽异常的自然风光。整个潘多拉星球被这些神奇植物打扮得五彩缤纷,而诸如色彩浓烈的“大鸟”以及丛林中凶狠野兽的形象,也为潘多拉星球增色不少。为了更好地感受潘多拉星球的美,卡梅隆在电影中段开始安排杰克与娜蒂莉骑鸟飞翔的场面,在观看过程中,随着娜蒂莉与杰克几次的俯冲、翱翔、急停峭壁等动作,场内观众都会很自然地发出惊叹的声音,很显然也是被 3D效果的形体表现给镇住了。

三、声音:表现过程,留下思考的空间

现实世界中许多物体都可以发声,声音具有如模拟、类比和象征等多种功能,而最为突出的就是它的表情功能。人们对乐音和噪音加以挑选,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旋律、调式、速度、节拍、曲式等进行组合,并在时间中展开,就产生了音乐。音乐的表情性更为明显,它的表情性,恰恰是在情感的对象化中找到解释。而有些作品则是运用移情作用使外物之声带上了感情。

影视剧中的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和音响。人声一般用于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用于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而音响则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人声不必多说,主要说说音乐。音乐表达感情的手段是用有组织的音乐构成声音形象,音乐的声音形象作用于人的听觉,使听者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富有情感的意象,从而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和陶冶。声音不同于色彩和形体的最大之处就在于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动力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音乐可以运用最富有的声音形象化,如钟声、流水声、鸟叫声等来使人产生明确的艺术联想;还可以运用比拟、象征的手法将蔚蓝的天空、现实的苦难等自然和社会现象化为带有情感色彩的声音以表现出来。音乐最善于在其流动过程中,表现一个有始有终、有起有伏的情绪发展进程,甚至可以表现最细微的情绪变化,能使人产生与声音进程相应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听者人体机制的相应变化,因此,音乐富有激励人心、振奋精神的感染力。

音乐表现情感是概括的、宽泛的,如低沉悲怆、雄浑豪放、轻松欢快、平静舒缓等,这种情绪的来由和原因,单凭声音本身并不能清楚地揭示出来,因此,音乐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这就给表演者和欣赏者留下了再创作的广阔的天地。

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总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只有那些富有时代内容、富有生活意义的情感,才带有普遍性,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纯粹个人的和偶然的情感必然是和者甚寡的。因此说,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而且由于在长期实践中蕴含着民族的审美经验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音乐紧扣时代脉搏和它的民族风格就构成了音乐独特而长久的艺术魅力。

综合全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色彩、形体和声音在影视剧中对于形式美的构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导演将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反映在电影中,通过色彩、形体和声音的表现来引起人的联想和想象,当人们运用感官进行联想时,就会产生美好的情感和共鸣,让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既欣赏了影视剧的视觉效果,又可以体味人生,获得美的享受。而在这些过程中,色彩、形体和声音的再现、联想、象征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更使人充分发掘了自身感受美的能力,所以,美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感受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 高鑫.影视艺术欣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