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产业发展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产业发展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业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4002802

1 引言

林业是生态建设主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最长远的保障。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3大要素中,林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森林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林农持续增收,促进林业以短养长,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加鸠乡位于贵州省从江县西部,东连宰便,南接加勉,西邻光辉,北依东朗,距县城125km。境内丛岭环抱,群山叠翠,坡高路遥,气候凉爽,最高海拔1 341m,最低海拔590m,各村寨均坐落在海拔600m~940m的山岭之上。全乡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5个自然寨,91个村民小组。加鸠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农业山区,林地占75%,森林覆盖率为65%,主产杉、松等树,林业发展前景广阔。

2 林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1)资源匮乏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山上资源破坏殆尽,林业资源严重匮乏,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少。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力发展的造林运动,在近几年已经采伐殆尽,但资源培育落后,林业得不到可持续发展。原因是因为在政策的指导下,在不断的调整树种结构,忽视乡土树种,即杉树的发展;由于木材市场不景气,价格与周边区县相差较大,造林成本又高,给林区林农育林、护林积极性不高;林区大量劳动力发生转移,常年外出务工,林区缺乏劳力发展林业。

(2)基础设施落后,制约林业发展。虽然还有可开发的木竹资源,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太高,而又没有就近的木竹加工企业。

(3)林农文化素质低,大量劳动力发生转移外出务工。同时,林农发展经济意识较低,没有发展计划和发展资金等。

(4)林改后,林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林改使“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山林权属得到细化,但由于权属过于细化制约了林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使林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不到应用和推广。

3 发展对策研究

3.1 完善林业发展规划

(1)认真做好公益林区与商品林区的规划,把生态脆弱地,不宜发展商品林或需要培植大径材的山林地块规划为公益林区;把立地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山林地块区划为商品林区。

(2)在树种结构的规划上要因地制宜,优先和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其次考虑其他树种的搭配发展。

(3)由于林业是个周期长,效益见效慢的产业。因此,要做好林区发展规划,实现以短养长,在促进林农增收的同时,激发林农对林业发展的积极性。

(4)随着国家多森林生态旅游业的不断重视,以月亮山、孔明山等为背景,规划好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下步开发森林资源旅游做准备。

3.2 发展林下种养殖经济

林下种养殖业是见效快的好项目,如林下养鸡、养蜂,种植草药等,这些项目比较适合加鸠乡(月亮山腹地)林区的发展。这些项目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效益,且发展势头好,市场前景广阔,需要的劳动量不大,是促进林区林农增收,实现林业以短养长的好项目。

3.3 引导组建专业合作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原集体经营的山林分山到户,使林农拥有自己的一片林地,林业经营主体、经营山场相对分散,而林农又缺资金、缺技术,没有长期打算,信息不通,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同时,由于劳动力发生转移,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这使得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形成成为林区发展的必然。

(1)政府引导,制定优惠政策或在全县扶持一到两家专业合作社,以起带头示范作用,促进林农对合作社及相关政策的了解。

(2)为支持合作社的发展,避免因常年外出务工或

没有劳动力来管护自己的山林,但有不肯流转、租赁、合作等的林农,应该制定相应政策。例如,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无立木林地在两年内尚未更新造林的,须将林地转包或租赁等方式纳入合作社进行管理;对于幼林地在规定时间内尚未抚育间伐的或低效林尚未积极配合林业部门进行改造的须将纳入合作社进行管理。林业合作社组建之后,将筹集到社会的大量资金来发展林业,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便于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林地生产潜力的最大化。

3.4 争取项目,完善林区基础建设

随着林业基础性建设地位的提升,国家对林区基本建设投资逐步加大。把握时期,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项目,使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个新台阶。确保林区的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修建好,为林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

3.5 加强林业政策宣传,促进林农投身林业发展

加鸠乡林农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林业政策理解不透,一般以张贴或发放等文字形式宣传林业政策,林农无法读懂读透。建议以工作组形式下乡下村与林农座谈,以面对面的形式,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宣传林业政策,使林农能够理解和接受,促使他们投身林业发展。

3.6 保护古大珍稀树种

古大珍稀树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见证,具有重要的科研、文化、生态、历史价值。经初步调查,加鸠乡境内生长有古大珍稀树木有396株,主要是楠木、枫香、南方红豆杉等树种为主,均未实行任何科学保护措施,大部分属于村寨风水树,以村规民约来保护。鉴于这些古大珍稀树木频繁遭到人类的破坏,建议以单株挂牌保护,完善相关档案。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古大珍稀树木的保护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确保古大珍稀树木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下生存。

3.7 加强基层林业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木材及林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对林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层林业队伍的建设是林区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为适应林业发展的要求,除了乡政府设有林业站之外,每个村应派员驻村进行指导。在各村选出懂知识有文化的人进行业务培训,以便搞好科技示范带头和指导作用,在林区中形成村村有能人,户户得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乡大蒜 功能性食品产业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目前,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富贵病增多,老年病增多,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亚健康人群增多,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保健,开发不同功效的功能性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销售的健康食品中90 %为普通营养品(第一代)和药物提取保健品(第二代)。而美欧和日本等国的产品已发展到自然物质提取的功能性食品(第三代)阶段。据专家预测,未来此类产品将成为中国市场主流产品。大蒜是著名的食药两用植物,富含大蒜素、大蒜多糖、蒜氨酸和大蒜皂苷类化合物等功能成分,具有杀菌、降低血脂、预防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在食品和医药保健品领域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前景。大蒜功能成分成为许多国家医疗科研机构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大蒜、银杏叶和人参三类提取物被称为21世纪最重要、最有市场前途的三大保健产品。

中国是世界上大蒜种植和出口的重要国家,大蒜产业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乡县是著名的“中国大蒜之乡”,2014年大蒜的交易量约260万吨、交易额100亿元。大蒜交易量和交易额约占全省的85%、全国的65%。大蒜年加工出口能力110余万吨,占全国的70%以上。由于目前国内大蒜深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存在加工废弃物污染等问题,我国大蒜产品主要以蒜头出口为主,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大蒜精深加工产品如天然大蒜素、大蒜多糖、蒜氨酸等医药和功能性品,在国内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大。如何通过发展精深加工技术,将金乡县丰富的大蒜资源转化为医药和功能性食品,增加大蒜的附加值,实现大蒜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欧美等国家,含大蒜功能成分的保健食品是植物类保健品最畅销的产品之一。英国的大蒜素胶囊每年的销售量是3亿粒左右;德国服用大蒜油丸保健品每年约有700多万人;美国大蒜制品每年的销售额达1亿美元,位列2000 年版 USP(美国药典)植物药市场销售首位。目前,大蒜保健(药)产品普遍使用的是大蒜肠溶片,产品主要品牌有德国Lichtwer Phanna公司的Kwai,加拿大Trophic公司PurGar和美国Nature's Way公司Garlicin等。大蒜精油类产品有美国的大蒜油胶囊,日本的大蒜锭、“蓬莱”等,以及德国和匈牙利生产的以β环糊精为吸附包结材料的大蒜油糖衣小丸。德国Shaffer健康中心的“Kyoic”品牌大蒜制品,是以长期贮存的老化蒜为原料提取的脱氧蒜氨酸类产品。国外公司采用低温冷冻、真空干燥、离子交换等先进技术,以新鲜大蒜为原料提取的高纯度天然蒜氨酸试剂产品售价非常昂贵。例如美国Sigma公司的蒜氨酸试剂产品售价人民币5700元/25mg。

我国在临床批准使用的大蒜药品制剂有两种,一是合成大蒜素(二烯丙基三硫DATS)注射液,二是以低温冻干蒜粉为原料的大蒜肠溶片剂。目前,国内大部分都是提取蒜油产品(大蒜素含量10%左右),没有企业掌握高纯度大蒜素(大蒜素含量>60%)提取技术,市场上的大蒜保健品主要是大蒜素软胶囊,高纯度天然大蒜素已经上涨到1000万/吨,处于供不应求局面。大蒜类保健产品主要有大蒜素软胶囊、蒜氨酸口服液、大蒜多糖肠溶片,存在产品功能单一,市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利用大蒜功能成分的药理活性,开发具有新功能的大蒜类保健食品是保健品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之一。

三、金乡大蒜功能性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动力欠缺

目前,金乡县从事大蒜加工、销售、储存的企业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0余家,但是,大多企业发展规模较小,整个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易被别人跟进甚至超越。目前,全县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9家。另外,近年来大蒜价格波动大,给大蒜加工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压力。

(二)产品种类少,附加值较低

金乡县大蒜加工企业大多以简单的大蒜清理、除杂、装袋等粗加工为主,少数企业进行蒜片、蒜粉等大蒜初级加工,还有几家企业生产黑蒜制品,大蒜产品附加值较低。仅有少数企业涉及大蒜油、大蒜素等产品,大蒜类生物医药制品等高端产品几乎空白。

(三)专业人才缺乏,科研基础薄弱

在金乡县的大蒜产业链条中,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初级劳动者,从事大蒜深加工的高技能人才及企业管理人才非常缺乏。由于大蒜功能性保健产品的研发工作涉及生物、化工、食品等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需要整合各个学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因此能够统领此类产品研发的技术领军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又由于金乡地处鲁西南,属于县级小城镇,科研人员不愿意留在金乡工作,长此以往,将导致金乡大蒜功性能食品产业动力缺乏,竞争力和创新力不足,人力资源瓶颈突出。

虽然,金乡县成立了大蒜研究所,专门进行大蒜品种选育、食品、保健品及医药产品开发,但是研究所人员编制只有3人,同时,研究所在资金、设备、人员编制等方面受到严重限制,有限的科研力量没有充分发挥效用,大大影响了大蒜产业的科研创新。

(四)企业缺乏创新,研发投入不足

金乡县地处鲁西南,与国内外先进企业比,从事大蒜加工企业的档次较低,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管理理念不够先进。大蒜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松散、运营效率低下,缺乏长效的合作和创新激励机制、对研发投入重视程度不够等。虽然少数企业家对大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危机感,开始萌生出与国内外相关高校与研究所的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念头,从侧面反映出金乡大蒜企业对科技力量、研究设施及其所提供服务的迫切需求。

(五)管理体制陈旧,制度创新滞后

目前金乡大蒜经济仍沿用传统的分散管理体制,大蒜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金乡县大蒜产业管理职能部门无法拿出高水平的大蒜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落后的管理制度是制约本地大蒜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普遍存在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短视行为,产品研发创新根本无从谈起,无法吸引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因此,要想实现大蒜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幅度提升管理体制和创新制度。

(六)政府重视不够,财政扶持不足

尽管金乡大蒜经济成为全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但作为大蒜经济重要环节的大蒜类功能性食品高技术产业仍未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政府对于从事大蒜类生物医药技术开发的企业支持力度偏小,对企业在研发、融资、担保、扶持等方面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投资人缺乏可靠的风险投资保障与足够的信心,研发资金投入严重缺乏。对大蒜类医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仍停留在较低水平,致使大蒜功能性食品前期基础研究较弱,积累极少。

四、对策建议

(一)组建大蒜产业联盟,搭建高水平研发平台

由于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的强弱与拉动能力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大蒜加工龙头企业是带动整个大蒜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由于金乡县大蒜产业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带动力不足。可以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化运作模式,尽快推进组建金乡大蒜产业联盟,联合全国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打造大蒜产业高水平创新平台,筹建国家级大蒜及系列产品公共实验中心,助推金乡县大蒜产业转型升级。

(二)制订人才引进政策,构筑产业研发高地

一是利用省市科技专家人才数据库资源,由县科技部门牵头,对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与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类调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征集专家人才信息,按行业领域划分建档立册。二是设立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收集企业的发展需求,利用省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需求信息汇集系统,帮助县域中小企业与专家人才数据库对接,通过技术手段快速完成供需匹配和双方的意向沟通。三是应加大农业领域科技特聘专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的建设力度,通过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本行业国内外专家直接参与到金乡大蒜产业研发过程中,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三)以科技孵化新产品,引领大蒜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

利用金乡的大蒜资源,以提取的天然大蒜素、蒜氨酸、大蒜多糖和大蒜皂苷为原料,开发出具有促进排铅、增强免疫力、辅助改善记忆、抗氧化等功能的大蒜特色保健食品,满足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逐步向大蒜医药产品和大蒜类化妆品等领域延伸,使大蒜衍生产品的加工层次更加分明、生产档次不断提高,引领金乡县大蒜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确保金乡县大蒜深加工产品走在本行业的前列。

(四)政府加大投入,促进产品研发

一是帮助企业申报科技、农业、发改等各类项目,积极利用上级有关政策资金,加大企业产品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持续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二是制定扶持企业创新创优奖励政策,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创新载体建设,鼓励企业高效利用市场资本资源,实施创新创优驱动战略,开展创新创优活动,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加大科研合作

随着生物化工技术、医药产业的发展,国内外对大蒜类保健医药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金乡大蒜加工企业,应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华大基因、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从事大蒜功能食品、医药产品的高院校开展科研和产品开发合作。

参考文献:

[1]傅樱花,张富春.降血糖功能性食品的现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11月,第32卷第11期

[2]黄雪松,阎凤超,吴建中.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大蒜寡糖和多糖分子质量分布[J].食品科学,2011,32(2):146-149

[3]唐辉,陈坚.蒜氨酸及其相关活性组分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35(6):441-446

[4]张新茹, 杨晓虹, 王天晓.葱属植物中甾体皂苷及其药理作用最新研究进展[N].药学学报,2009,25(2): 165-169

[5]吕慧,马永建,孙桂菊,杨立刚,王少康. 大蒜挥发油提取工的优化研究[J].食品科学.2009,30(18):88-91

乡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第3篇

当前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已经具备了进行文化市场消费的经济能力,但是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当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繁荣乡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研究

1.1 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农民观念的改变,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农民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倾斜教育资源,创新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有:农民主体性;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外来文化的借鉴性;长期性与艰巨性。

1.1.1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 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国家已经认识到教育在乡村社会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2) 农村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

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发达的大众传播工具和通讯系统,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又是培养人的现代性的重要手段[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广播等传播工具已经在乡村社会普及,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也逐渐进入乡村社会。

1.1.2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仍然不高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乡村社会的居民――农民。虽然当前乡村社会发展迅速,农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中国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素质仍然与之有较大差距。

2) 农村师资力量较薄弱。

目前农村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不高。二是由于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师资投入方面,一些优秀的教师人才不愿意到农村教学[3]。此外,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完全比不上城市。第三,农村继续教育发展不合理。

1.1.3 针对乡村文化建设相关问题的对策

1) 提高乡村文化主体的综合素质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加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开展乡村社区文化建设

随着乡村社区中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群众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文化,单纯地欣赏文化,而是要求主动参与各种文化形式的实践。为了满足群众这种文化参与需求,这就需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乡村社区文化建设。

1.2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现状问题

1.2.1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现状

“十五”以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已经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并且逐渐形成了“民间自发型文化产业”和“政府推动型文化产业”这两股齐头并进的力量。同时,我国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汉族跟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而少数民族相比较有着更鲜明的特色。在文化产业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4]。

1.2.2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缺乏人才,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目前的中国农村,纯文化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更少;所有这些问题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的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本应由传统文化产业化带来的诸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以及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等积极作用的发挥。

1.2.3 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的建议

1)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本。时兴生态旅游、享受生态文化是目前国内外旅游的一大趋势。保护自然、利用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发展文化产业是保护乡村文化生态,激活乡村文化的方式之一。

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5]。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改变目前农村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农民增收缓慢的状况。

3) 搭建平台、连接市场,打通乡村文化消费渠道。要在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同时,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来提供农民文化消费的渠道与平台,培育和疏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渠道,实现乡村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链接,将乡村文化消费渠道平台的建设放在产业的高度来进行培育,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

2 结论

乡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优势,做好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布局,提升发展体系、行政管理机制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力,使各地区能运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更好融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环境。

1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6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提出:“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1]。”至此,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及文化发展体系,提升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及市场资源整合能力,为未来阶段农村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环境及发展条件,成为新时代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发展需求角度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了传统城乡融合发展结构,提高了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网络构建的主导能力。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弥补早期阶段农村社区建设改革存在结构性缺失,解决使农村地区行政管理职权分化问题,为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卫生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夯实基础。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非单一在原有体系上进行改革优化,而是从发展结构上作出调整,将农村地区农户衣食住行与城镇地区进行对接,在不改变原有生产劳动方式及社会基础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升农户总体生活质量,强化农户生活幸福感及获得感,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环境经济及产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予以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多数集中在行政管理及资源分配两个方面,做好对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并制定科学的资源分配方案,有助于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

2.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要求在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做好协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将多个行政村进行合并的基本模式。其中,各地区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制定福利补贴标准、规范社区服务体系及优化管理调度模式,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思考的问题。从经济结构上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使农村产业建设形成发展合力,强化农村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其社会福利标准、社区服务质量及管理调度执行性势必有所提升。但从实现环境的发展视角分析,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解决农村发展融合行政管理权限重叠的问题,加速农村发展环境现代化治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上限。但各地区乡村发展存在内部矛盾,仍然未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得以有效解决,内部矛盾的产生必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影响[2]。新型农村社区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单一,管理调度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困扰了后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应在充分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本特征的同时,做好对各项建设发展、管理工作的优化,进一步建立长效化发展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时展接轨,并有效吸纳城乡融合发展经验,提升新时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水平。

2.2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人力资源配置及市场资源调度四个方面。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机构与企业提供支持。但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分析,上行经济固然对农村建设创造便利条件,但政府机构及企业同样面临经济转型及市场产业升级的压力,如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划分,并在合理范围内为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则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考虑的问题。利益分配主要指农户之间居住资源及经济资源的分配。部分地区大刀阔斧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基于大拆大建进行农村改造。该方式的确加速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但不利于对农户核心利益诉求的满足,容易促使农户与政府机构之间产生嫌隙,从而,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的调配,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各个乡村产业优势及产业发展需求不尽相同,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以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居住条件等作为底层建筑。因此,有效发挥不同地区产业优势,强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对于缓解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调配矛盾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3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征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诸多便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产业化、中心化及统筹化三个方面。其中,不同建设特征也代表了不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未来阶段,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充分做好对不同发展模式下建设经验的积累,开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视角,为未来阶段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总体实效性提供有利保障[3]。

3.1产业化

产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产城联动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该模式利用对产业资源的聚集优化,优化本地区产业资源配置,降低传统模式对产业发展的限制,使各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一体化联动。通过对人口资源的社区化集中,提升农村地区对部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改变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及居住资源紧缺的问题。基于产城联动模式的构建,充分加速土地资源的流转,优化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生态,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则给予农户更多的居住选择权,帮助农村环境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单一土地资源结构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限度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需求,为后续阶段强化各地区产业建设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中心化

中心化是指由乡镇企业与政府机构协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产业资源、服务资源及配套设施的集中化管理,进一步打造以农村地区中心发展为载体的舒适生活圈,围绕对优美环境、良好服务体系及多元市场生态的建立,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面貌的改善[4]。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建立中心化发展模式,实现将资源共享理念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效运用。中心资源的共享可以更好控制成本支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位一体发展,使政府资源、民间资本及商业资本等均可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民间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加入,将为提升农村地区生活质量及改造生活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需求与企业利益诉求充分契合。以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3.3统筹化

统一协调、统筹管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传统模式下农村行政管理,存在管理结构单一及管理覆盖范围不足问题,部分地区由于行政管理职责划分缺乏合理性,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三不管地带,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改造因此受限。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统筹管理,则将管理职权进行统一分配,提升各地区行政管理执行力,实现行政管理全面性覆盖,为农村地区市场发展统一规划、社会资源统一调度及产业资源协同配置等奠定良好根基。因而,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化视角来看,统筹化管理是基于大局观视角,为农村社区建设及环境发展改造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农村生产水平、生活质量及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提升,进一步满足新时代农村地区建设发展需求,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化对接。

4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及科学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改变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面貌,提升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优势,强化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优化,明确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定位,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总体社会服务质量,有效为农户及企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以此,排除农户及企业的后顾之忧,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为后续阶段政府机构进一步从多个视角提供发展政策的支持创造条件。

4.1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有助于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农村发展资源的整合提供良好机遇。因此,各地区应围绕协同共助、合力助推的中心思想,优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基于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发展优势及助力产业融合,改变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确保新型农村社区能持续为优势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进一步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另外,新型农村社区对于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不应采用一以贯之的发展改革理念,要在不影响当前产业独立发展的前提下,做好多方面产业发展规划,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试点改革,适时做好对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基于产业发展中弹性化策略的运用,为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5]。从而,化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经济矛盾。

4.2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精准定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面向提升农户生活质量及为农户生产劳作创造便利条件两个方面做好行政管理规划,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内容制定科学方案。在此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摒弃传统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理念,面向农村发展的城镇化对接构建行政管理新体系,并根据各个行政村行政管理工作现状,统一行政管理工作标准及内容,实现各个不同行政村之间行政管理工作的步调一致。避免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及管理调度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差异化问题,使农户能真正意义上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受益者,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影响,促使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达到更高水平。

4.3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面向企业、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及农户等提供经济、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方面支持,降低新型农村社区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结构性阵痛问题,使企业、教育机构及农户等能尽快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新环境,排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存在阻碍。为此,政府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第一,政府机构应面向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等做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卫生发展、文化建设及环境治理等要求,做好与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的对接,缓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中存在压力。第二,政府机构应为农户及农村就业人员发放住房、失业及医疗等方面经济补贴,加速农户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政府兜底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6]。

4.4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传统农村发展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及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中农户生活品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注重对社会服务功能及行政服务功能的完善,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有效性,确保相关水、电建设及治安管理水平能达到较高标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另外,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功能,不仅要面向外部发展做好合作,同时,也应针对内部经济发展循环及本地区农业资源开发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优势,从生活环境、经济水平、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提升农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同感,使农户在新型农村社区环境下能更好履行自身义务及社会责任,提高农户基础生活幸福感。

4.5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与政府支持

政府做好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可以更好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降低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制约,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多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推进。对此,新型农村的社区建设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合理做好行政村管理融合的决策,最大限度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保证农户核心权益。在充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夯实基础的同时,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上限,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为未来农村发展转型做好充足准备。除此之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根据当前发展需求,持续做好合村并点工作的深化,既要发挥各个机构及各个部门社会服务功能,也要维持良好发展改革秩序,进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的良性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极大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平,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迈入时代新纪元。各地区应紧抓时代机遇,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管理协调及发展优化,加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改革,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7):6.

[2]王生章,崔佳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初探[J].行政科学论坛,2018(10):47-50.

[3]张艺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与转型路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8.

[4]魏文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与社区建设融合探究[J].南方农业,2021(17):3.

[5]王思瑶,马秀峰.新型职业农民人文素养提升的应然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1(8):76-80.

乡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不仅能很好的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能使农村的特色产品得到宣传,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涵盖面广、辐射性强、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乡村干部应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1(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9]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