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保险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较快发展。从1980年至1997年的17年间,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年均37.6%的超高速发展态势,与1997年保费收入世界排名前25位国家的平均增长率1.33%相比,超过27倍多。但应该看到,经营风险问题(如寿险公司巨额利差损的存在)也日益凸现出来。国内的保险学者在研究这一现象时,多将其归咎于粗放型经营方式在保险公司尤其是国有保险公司的长期实行,使得浅层的保险需求得到相当程度的释放。因此,他们呼吁各保险公司,特别是国有保险公司尽快通过险种创新、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等方式使保险业走上快速健康发展道路。但实践越来越表明,经营方式的转变不应也不能替代产权制度的改革,倘若不在产权制度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中国保险企业存在的问题就不可能彻底消除,经营方式也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转变。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新形势下,要使我国国有保险公司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股份制改造不失为理想的选择。
在开放的充分竞争的保险市场环境中,对国有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股份制是一种十分迅速而有效的集资方式,可以迅速扩充资本金,增强企业实力
资本实力是保险公司参与国际竞争最重要的法码,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大公司相比,资本规模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民族保险业的资本总额只有200亿人民币,而最早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美国国际保险集团的股东权益是271亿美元,至于在我国设立合资公司的德国安联与法国安盛保险公司,其股东权益分别是261亿美元与150亿美元,实力悬殊可见一斑。中国在加入WTO后,保险业将面临巨大的开放保险市场的压力,中国的保险企业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发展壮大自己。股份制企业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是一种迅速积聚和集中资金的有效组织形式。股份制保险公司多元化的资本供给机制,不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改变国有独资公司资本极度短缺的被动局面,还能将经营风险分散给各个投资者,为保险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制度条件。
(二)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和企业财产形式,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股份制企业实现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产权关系明晰、权责清楚,使企业在市场中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主体。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提高效率,现代股份制企业通过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分离,并把管理职能专业化到经营者身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经营效率;股份制是一种开放性的企业制度,企业的资本募集,企业管理人员的聘任都面向社会,自由选择,同时股东可以自由变换身份,管理人员也可以在企业内外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了产权主体和管理主体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克服一般企业因产权主体和管理主体无法自由选择和自由流动所带来的效率损失;股份制企业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同时,股份制企业的管理专业化所带来的较高效率,可以部分抵消企业因规模扩大所导致的管理成本上升。因此,与其他企业形式相比,股份制企业更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三)股份制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所有权约束,抑制人的道德风险
对国有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就是使银行、证券公司、其他大型公司甚至个人也成为保险公司的股东,拥有一部分所有权。有多元股东的制衡,易于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摆脱社会包袱轻装前进。再者,引入机构投资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现象。因为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银行、证券公司这样的金融机构,它们对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识别能力远远大于政府官员,从而迫使经营者自动调整其行为,向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靠拢。而且,在股份制企业中,委托人也有动力去设置激励——约束机制,使得保险公司经营者意识到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所有可选择的行为路径中机会成本最小的。过去,我国国有保险公司激励——约束机制长期缺乏,经营者在理性支配下,自然会选择追求非货币收益最大化这条机会成本最低的道路。而激励——约束机制之所以迟迟建立不起来,就是因为在企业背后缺乏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所有者。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独立行使各种企业管理权限,排除政府行政干预。股份公司的战略决策通过董事会形成,决策的内容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从而可以避免政府部门不当干预造成的战略失败和决策的滞后效应。
(四)股份制改造为国有保险公司转变经营机制创造了基本的制度条件
企业经营机制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我调节方式的总和。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必须转换经营机制,在法人产权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保险也是一种商品,股份制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在经营时,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利用市场的各种信号对市场供求变化做出迅速反应,适度权衡收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就是建立和健全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理顺各种经济关系,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过程。对国有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为其经营机制的转换提供了产权基础和组织保证。
(五)股份制经济是开放型、国际化经济,有利于保险企业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如今金融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国际保险资本通过股权变更的形式实现资本重组,既是国际保险业务的结构调整,同时也是国际保险公司经济实力的重新形成和市场地位的重新确定。股份制是吸引外资的一种灵活、受欢迎的形式和渠道。股份制经济的国际化,是跨国集团公司发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股票的发行和交易的国际化,形成了财产关系的国际化;股权的国际性渗透,形成了国际性经营关系。股份制改造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升管理水平。我国保险公司要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要利用外资保险公司先进的保险管理经验,较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出售股权获得与外资保险公司的资产联系。
(一)对国有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其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多元化网络式股权结构
国有保险公司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充实和不断增强资本实力,建立多元化、网络式股权结构。多元化股权,是指国有保险公司股权由多种性质的所有制经济主体持有,公司的职工也可成为自己公司的股东。国民经济体系中多种所有制通过多元化持股被并入到公司的股权结构,在公司内部混合生长,相互促进。这样,有利于增强中资保险公司适应国民经济运行的能力,有利于保险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大规模资本的合理集中,有利于公司充分利用21世纪知识经济提供的机遇。网络式持股,一方面是指中资保险公司和那些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起支柱性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的相互持股关系;另一方面是指中资保险公司和那些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大型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持股关系。建立网络式持股结构的目的,是将国民经济体系中保源最充足的经济主体转化为保险公司的保障对象。多元化网络式持股有可能成为中资保险公司适应未来高度竞争性市场环境的主要制度安排。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所有者、董事会与高级管理人员按国家法律规定的责、权、利关系构成的组织结构。本质上是所有者与人之间的关系,即股东会与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拥有财产管理权、经营决策权、生产经营的指挥权和监督权。企业的领导制度必须全面行使这些权力。这种企业的领导制度不是实行横向分权制度,而是实行纵向授权制度。企业民主管理的范围扩大了,而且更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基于公司股本结构,依据股份权利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委托的契约制度关系。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作为组织系统发挥作用是公司治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市场机制、市场竞争作为外在压力的必然产物。
3.建立网络型、扁平型的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体制的结构类型是由经济体制的模式决定的。过去,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就形成了一种以纵向管理为主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国有保险公司也不例外,现行的组织结构仍是垂直状、多层次、总分公司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组织结构是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因为这种组织结构形成的等级制度,强调的是纵向联系而缺乏横向联系,权力和信息都由金字塔顶端流向底层,信息的传递、战略决策的执行、战略决策的监督方面都是低效率的,无法适应瞬息万变、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国有保险公司必须以现代股份制为基础,以资本权力为核心,适时改革现行的金字塔式的总分公司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网络型、扁平型组织结构,以彻底解决多层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行为不对称,从而风险责任不对称的问题,为高效率市场化运作创造条件。网络型组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横向联系发达,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耗费、更佳的效果传递信息。发展网络组织是当今世界上改革管理组织结构的一大趋势。
改革现行的组织结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改革现行的总分公司式管理体制,成立一定数量的全资、合资的子公司,建立新型的母子公司。强化总公司的管理职能,弱化省市级分公司的职能;总公司直接管理地市级分公司;地市分公司以下只设展业办事机构,以减少中间管理层次。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可以突破任何形式的行业和地域方面的限制,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综合经营。(2)条件具备时,将国有保险公司发展成以保险业为主、跨行业经营、综合性、大型的跨国公司。
(二)现阶段国有保险公司产权明晰的途径是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改造可有多种选择
国有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根本问题是产权问题,产权不改,核心矛盾就得不到解决,只有先改产权,建设好法人治理结构,再抓管理,治理绩效才能有根本的改变。
1.同业公司合并成立新的股份制公司
选择几家相关公司,先进行资产评估,每一家公司的资产经评估后折股,然后合并,以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出现,原来公司的资产在这家新公司的总资产中各占一定比例。
2.同业或不同业公司交叉持股
同业或不同业公司间相互参股或交换股票,形成紧密型的集团。可以采用现有公司资产存量折股并相互交换股票的办法,换股比例可以根据国家政策而定,这些合作公司经过资产评估后,相互交换一定比例的股票。经过交换股票,各有关企业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关企业。这种紧密型集团同松散型集团是不同的,后者在产权上没有沟通,只是在技术上、管理上协作。大型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交叉持股结构,有利于抵消经营环境急剧变化而造成的冲击效应;通过兼并、收购、退出等股本变更行为,可以很好地适应保险业发展本地化的要求,有利于在保险市场上高效率地配置保险资源。
3.外资金融机构参股
与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合营,建立股份制中外保险(集团)公司。通过外资公司硬预算约束的产权,制约公司的经营运作,强化产权之间的监督,提高产权运作效率。具体做法是以国有保险公司的资产(含无形资产)折算股份,外资入股时,根据其投资数额的多少,折算成股份,但是不能越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条件。
股份制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但是就我国目前现有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情况来看,国有股在总股份中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国有股“一股独大”。可以说,股权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现有股份制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股份制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是借以处理公司中各种合约关系、协调和规范公司中各利益主体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一安排中,股权结构是基础,起决定性作用。只有股权结构合理,才可能形成公司完善的治理结构,从而保证公司取得良好的业绩。目前存在的不合理股权结构,是股份制保险公司种种非规范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我国现有股份保险公司大多由国有保险企业改制建成或由其作为主发起人象征性联合四五家企业、单位作为共同发起人发起设立公司,由此而形成了股权高度集中于控股股东,股权集中度过大,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政企不分的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也难以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必须把优化股权结构作为现有国有股份保险公司规范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优化现有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除要适当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应增加其他股东股权比重外,还应鼓励非国有性质的股东争当公司第一大股东。在当前非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的形势下,这一措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中,只有那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才需要国家独资或绝对控股。由于保险属于非国家经济命脉行业,因此,对保险公司不能实行国家独资或绝对控股或股权高度集中在某一个国有公司手中,而应使保险公司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强化对公司经理人员的内部约束。因此,可考虑引入国有法人以及“战略性”投资者,将国家全部持有或绝对或高比例控股的股权结构,变为多个国有法人相对持股、公司内部职工持股以及公司外部其它机构投资者保持相当比重的股权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长春。股份制:国有保险公司改革的现实选择[J].经济师,2{301(10)。
[2]陈景。论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J].保险研究,2001(6)。
[3]李涛。论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J].上海保险,2000(5)。
[4]王俊。论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改革[J].保险研究,2000(9)。
[5]陈汉生。论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J].保险研究,2000(12)。
[6]何志勇,慕刘伟,刘家新。股份制创新[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1.
[7]刘京生。浅析保险公司兼并收购的动因[J].北京金融,2001(7)。
一 印章管理
1、公司印章包括公司公章、公司财务专用章、法定代表人名章、会计名章。
2、公司公章由公司办公室专人保管;公司财务专用章由公司出纳保管;公司法定代表人名章和会计名章由会计保管,严禁私自转他人保管。
3、法人章和财务专用章需携带外出时,需两人同行,监督使用。
4、印章使用要按照“授权保管、权限内使用、超限申请”的原则进行。
5、印章保管人外出期间,由公司指定专人负责公章的保管,但需要在《印章交接登记表》上做好登记,由接交人负责其外出期间的用印管理。
6、印章持有情况纳入员工调动离职时工作交接内容。如果管印章的员工调动或离职,须填写《印章交接登记表》,办理归还印章手续后方可办理调动或离职相关手续。
7、印章保管人必须亲自用印,并遵守保密规定,严格按审批手续用印。
8、严禁在空白文本上加盖印章,印章必须与落款的名称一致,不符者拒绝用印。
二 证照管理
1、证照包括《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开户许可证》、《信用代码证》。
2、《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由公司办公室专人保管,《开户许可证》、《信用代码证》由财务会计保管。
3、向外部机构或人员提供公司证照复印件,需经领导审批,方可提供。
三 罚则
1、印章、证照保管人员对该印章使用的正确性负责,对因使用、保管不慎给公司权益造成损害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未经批准私自刻制印章或使用伪造印章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3、超越权限签批用印或保管不善造成印章丢失、弄虚作假骗用印章,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管理工作,造成经济损失或名誉损害的,给予相关责任人警告直至辞退的处分,并视情节和后果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
本制度从发文之日起执行。
1.1基于电网企业财产保险管理特点的要求
广东省的地理结构是台风、洪水、暴雨、雷电、冰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省份,区域内各电网企业都具有资产庞大、技术复杂等特点,财产保险管理上的主要特点要求建立索偿机制。
1.1.1电网财产具有规模大、风险大的特点以广东电网公司为例,近年来每年的财产保险金额在3500亿元左右,范围覆盖其辖下的19个地市级供电局、51个县级子公司及6家中心机构,年保险费支出约2.4亿元;电力设施基本露天生产运行,年发生报案财产保险案件超过5000宗,年获取的保险赔款约1.7亿元。
1.1.2电网财产保险管理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电网企业的财产保险标的包括其除土地以外的所有固定资产、部分流动资产及特定供电责任;保险标的遍布省内辖下各市、区、县供电局地区的供电区域;财产保险管理对内涉及财务、运行、技术、工程等部门及保险协调人(是集团内部设立的专业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监督、协调集团所辖各单位的财产保险工作),对外涉及保险人、公估公司、赔偿责任第三方、供电责任险引起的公众、团体及政府机构等。
1.1.3财产保险险种及责任结合电网运行风险的特点电网企业的财产保险险种主要有电网财产一切险、电网机器设备损坏险和供电责任险,保险人就保险标的因特定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机器设备损坏以及事故伤及第三者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保障,此外,基于电网安全运行规则要求,增加了预防、抢险、复电措施费用及设备“污闪”、导线“舞动”损失等二十几条额外保障条款。
1.2基于改善电网企业财产保险管理的要求
电网企业的财产保险是经济和技术的跨专业管理,目前这两个专业领域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与各单位的财产保险管理制度建设及索偿过程存在问题现象有极大关系。
1.2.1财产保险管理制度建设状况
(1)部分单位系统性建立了财产保险管理制度,能在保险协调人的索偿流程指引基础上进行细化,有比较完整的出险报案索偿流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例如在发生大面积灾害或重大机损案件时,根据制度要求,由单位分管领导组织,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这些单位通常报案较多,得到的补偿较为合理,对保险人、公估公司、保险协调人的依赖性较小,能独立快速完成索偿资料收集工作,年结案率较高。
(2)部分单位虽建立了财产保险管理制度,但未系统化形成机制,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够清晰,未对保险协调人的索偿流程指引进行细化,未形成完整的出险报案索偿流程。这些单位通常报案较多,但对保险人、公估公司、保险协调人的依赖性较大,索偿资料的收集较为缓慢,年结案率较低。
(3)部分单位未建立财产保险管理制度,索偿意识较差,保险责任混淆不清,认为保险管理只是财务的工作,生产技术管理及运行责任部门没有参与到保险管理中去,财产受损后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些单位通常报案较少,甚至放弃一些小案件的索偿,在厘清保险责任上较为依赖保险协调人和保险人,在收集索偿资料上较为依赖公估公司。
1.2.2索偿过程存在主要问题现象
(1)出险后未能及时报案,影响保险人立案查勘。
(2)未能及时提供索偿资料,拖延结案时间。
(3)提供的索偿资料不符合要求,影响索偿结果。
(4)对保障条款的理解不充分,丧失索偿权利,或与保险人产生分歧。
2电网企业财产保险建立索偿机制的目的、原则及框架
结合电网企业的财产保险管理情况,明确财产保险索偿机制的目的、原则及建立基本框架,实现企业内生产运行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
2.1索偿机制建立的目的
结合电网企业的财产保险管理目的、特点及索偿过程中存在问题现象,其建立索偿机制的目的是:在财产保险索偿业务上明确职责、规范流程、表单落地,以提高财产保险报案积极性,确保索偿效果的准确和真实,有效转移资产风险及协助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2.2索偿机制建立的原则
2.2.1遵循保险四大原则
(1)保险利益原则: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它体现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经济上的利害关系。
(2)最大诚信原则:是指保险双方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时,必须以最大的诚意,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互不欺骗与隐瞒,恪守合同的认定与承诺,否则保险合同无效。
(3)近因原则:是指判断风险事故与保险标的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确定保险赔偿或给付责任的一项基本原则。近因是指在风险和损害之间,导致损害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起决定作用的原因,而不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最近的原因。
(4)损失补偿原则:是指当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通过保险赔偿,使被保险人财产恢复到受灾前的经济原状,但不能因损失而获得额外收益。损失补偿以实际损失、保险金额、保险利益孰低者为限。这四大原则在保险利益关系、保险双方合作基础、保险责任判定依据、补偿限度上作了最基本的界定,是一切保险事务应当遵循的原则,也应当作为电网企业建立财产保险索偿机制的法律基础。
2.2.2优先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原则区别于其他行业,电网企业的财产是电力生产运行和电力供应的载体,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属性,其保险索偿机制应突出优先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功能,在事故查勘上须以保障抢修、复电为前提,并衔接好由此导致保险人对受损财产查勘定损工作滞后的问题。
2.2.3统一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电网企业基于其资产、技术特点,财产保险采取统一管理模式,建立专业机构作为保险协调人,负责管理、监督、协调集团所辖各单位的财产保险工作。保险协调人应统一制定财产保险管理规程、索偿指引等,各单位结合实际据以细化制定本单位的相关制度流程,各单位的索偿机制也应体现保险协调人的作用关系,充分利用系统内保险管理资源。
2.2.4强化跨部门协作关系原则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涉及多个层面,财务部门是资产价值管理部门,生技部门是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输、配、变、供电所等生产运行部门是资产的使用部门,具体到财产保险管理,财务部门是归口管理部门,并由其负责向保险人进行索偿,但与索偿相关的报案、预防、勘查、事故原因分析、抢修及其原始资料收集等工作是由相应的安监、生技、运行、工程等部门完成,索偿机制需要在流程、责任上强化跨部门协作关系,体现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经济为表现的管理体系。
2.3索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索偿机制的基本框架包括统一管理制度流程及各单位的制度流程两个方面:
(1)统一管理制度流程主要内容①财产保险统一管理规程;②财产保险统一管理索偿工作指引;③大面积灾害财产保险应急预案;④财产保险勘查、理算委托公估公司的管理办法。
(2)各单位制度流程主要内容①各单位财产保险管理办法;②各单位财产保险索偿工作指引;③各单位大面积灾害财产保险应急预案。
3建立电网企业财产保险索偿机制的方法及基本要求
借鉴广东电网公司财产保险的统一管理模式,其索偿机制的建立应包括两个层面:①财产保险统一管理制度流程的建立,这一部分主要由保险协调人完成;②各单位的财产保险制度流程建立,这一部分由各单位依据统一管理制度流程结合实际细化而成。
3.1统一管理方面制度流程
3.1.1财产保险统一管理规程财产保险统一管理规程(以下简称“统一管理规程”)主要是界定电网母公司、保险协调人、各单位在财产保险统一管理中的职责关系,规范基本工作流程,其要点如下:
(1)电网企业的财产保险实施统一管理模式,即采取统一选取保险人、统一保险合同条款、统一投保方式、统一理赔方式,将所辖各单位财产保险业务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并由电网公司全权委托保险协调人负责管理、监督、协调公司所属各单位的财产保险工作。
(2)保险协调人,亦是电网企业财产保险内部管理、咨询机构,受托组织财产保险方案及管理制度流程的制定、落实,培养建设财产保险管理队伍,监督、协调各单位、保险人、公估公司在财产保险事务中履行职责。
(3)各单位落实经电网公司批准的财产保险方案,接受保险协调人的业务指导和协助,结合实际建立财产保险管理制度流程,加强索偿机制建设。
(4)统一管理规程明确保险协调人在财产保险管理、监督、协调工作上的具体内容及职责。
(5)统一管理规程分别按投(续)保、出险、查勘定损、索偿、保险资金流转明确基本规范流程。
3.1.2财产保险统一管理索偿工作指引财产保险统一管理索偿工作指引以及据其形成的各单位索偿工作指引是整个财产保险索偿机制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出险报告、查勘定损、收集索赔资料、提出索赔及保险结案五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1)出险报告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被保险人应在出险后24h内通知服务本区域的保险人。如果灾害事故直接影响电力生产营运,被保险人可以在保险人未到现场查勘的情况下,按照有关电力规程先行组织抢修,但应该进行现场拍照,同时尽可能保留修复现场以供查勘。
(2)查勘定损保险人在收到出险通知后,根据保险服务承诺,若损失金额超过20万元的,保险人负责组织有被保险人参与现场的查勘及定损,若损失金额低于20万元,则可以由被保险人在保险人的指导下自行查勘核实损失,根据出险案情的需要可聘请公估公司参与现场查勘及定损,但必须征得保险协调人的同意。同时,被保险人应按照以下流程做好工作:①应立即组织各部门进行抢险救灾、复产送电工作,尽可能降低损失和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②应当立即组织输、变电部、配电部及各供电所对线路及设备进行巡视(巡线),查找事故点;③根据保险合同规定,对于因抗灾抢险需要快速抢修完毕导致保险人未能及时进行现场查勘的受损保险标的,被保险人应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并尽量保存好受损财产,以备查验;④须对事故点进行拍照或录像。拍照要求有杆塔号或设备台号,照片要能反映损失全貌及损失程度,并填写好查勘记录表;⑤生技或安监部门应当对查找出的事故点及损失状况制定修复方案,安排抢修和临时恢复,所有抢修恢复的施工记录应由上述所有部门完成;⑥生技部门负责会同设备运行管理部门共同核实保险财产的损失情况,根据实际对原始查勘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确定索偿方案;⑦财务部门应牵头及时将损失情况通知保险人,并组织相关部门收集好有关的损失清单和运行记录,尽可能准确地统计出保险标的初步损失情况,报送投资公司和保险人,做好财产保险索偿定损工作。图2、图3、图4为查勘与定损阶段主要工作表单。
(3)收集索偿资料财产一切险、机器损坏险基本索偿资料:①出险通知书;②索赔申请书;③损失清单、修复方案;④领料单、工程预算书或结算书、发票;⑤固定资产卡片;⑥损失现场照片;⑦相关证明文件:属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有当地气象部门的证明;属火灾事故的,应有当地消防部门的证明;属机器设备损坏事故的,应有相关的事故分析报告;属盗窃责任的应有当地公安部门的报警回执;雷电灾害造成保险标的受损的,应有气象证明或由电力部门雷电定位系统的记录为证明。如果被保险人无法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以上证明文件,应提交法律认可的政府职能部门出具可证明以上事件的材料;⑧保险人认为必要的资料。供电责任险基本索偿资料:①出险通知书;②索赔申请书;③事故证明书:属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有当地气象部门的证明;属火灾事故,应有当地消防部门的证明;属机器设备损坏事故,应有相关的事故分析报告;属盗窃责任的应有当地公安部门的证明;雷电灾害造成保险标的受损的,应有气象证明或由电力部门雷电定位系统的记录为证明;因责任事故导致第三者伤残的,需提供第三者病历、用药清单、医生诊断证明、住院证明、发票;残疾的需提供伤残鉴定报告;因责任事故导致第三者死亡的,需提供死亡证明或户口注销证明或火葬证明、法院判决书或调解协议书。如果被保险人无法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以上证明文件,应提交法律认可的政府职能部门出具可证明以上事件的材料;④损失清单;⑤裁决书或调解协议、赔偿协议;⑥由保险人认可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证明;⑦保险人认为必要的资料。
(4)提出索偿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请求保险人赔偿时,应当向保险人提供所能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文件和资料;保险人认为证明文件和资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通知被保险人予以补充,然后按电力行业有关规定、取费标准对出险单位提供的索赔资料(包括索赔原则、依据、计算过程等)进行审核,初步确定损失金额,同时保险人应及时解释和说明事故赔偿、理赔定损的原则、依据、计算过程等有关问题;如有异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5)保险结案保险人及时核对索赔资料,双方协商确定赔偿金额后,被保险人签署《赔款确认书》送达保险人和保险协调人;当双方对赔款金额不能达成一致时,由保险协调人负责组织协调,经协商达成一致后,保险人按规定将赔款汇至保险协调人,经复核后再由保险协调人汇至被保险人。按财产一切险、机器损坏险、盗窃险和供电责任险列示其索偿工作流程指引,其中,盗窃险虽属财产一切险,但因其索偿处理上的特殊性,单独列示。
3.1.3大面积灾害财产保险应急预案大面积灾害财产保险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是在索偿基本工作指引的基础上,为应对台风、洪水、重大机损险等所制订的应急预案,旨在高效、及时完成各类大面积灾害理赔案件的处理和电网设备的抢修恢复工作,其要点如下:
(1)应急预案主要以成立协调小组、现场查勘小组协作应对大面积灾害为形式,这两类小组由保险人、被保险人、保险协调人、公估公司共同参与。
(2)应急预案规定了各方在当中的职责。
(3)应急预案提出了各方在灾害事故前的准备工作要点,旨在加强防损抗灾、紧急待命处理灾后理赔事务。
(4)应急预案提出了灾害事故后的工作要点,规范各方在查勘定损阶段的职责、程序,以尽快共同确认损失情况、收集索偿资料。
(5)应急预案提出了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友好协商等理赔处理原则。
(6)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大面积灾害理赔处理实施细则,就报损索偿资料的要求、现场勘查安排及方法、损失的核定及理算、理算结果的沟通及确认作出详细要求。
3.1.4财产保险勘查、理算委托公估公司管理办法财产保险勘查、理算委托公估公司管理办法是为规范财产保险公估管理工作,正当、合理、有效使用公估公司介入赔案处理,保障被保险人和保险人的合法权益,经保险当事人各方洽商同意所制定的管理办法,其要点如下:
(1)约定何种情况下实施委托公估公司介入赔案处理。
(2)规定公估公司的准入条件。
(3)规定委托公估公司的基本程序。
(4)明确公估工作的范围、任务和要求。
3.2各单位制度流程
各单位财产保险管理制度流程主要包括财产保险管理办法、财产保险索偿工作指引、大面积灾害财产保险应急预案,均可依据财产保险统一管理制度流程结合实际制定,并强调以下两点加以细化:
(1)需结合实际明确各财产保险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及协作程序,强化跨部门协作关系,辅以考核手段,以确实提高报案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一、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电力企业的资产范围较广,资产规模较大,所以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风险出现的频率要远远大于一般企业,很多电力企业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往往十分巨大,不仅影响企业的资产效益,同时对社会经济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电网运行往往处于满负荷高负荷的状态,如果电力企业运行出现风险问题,就会导致电力供应和社会发展出现影响,而且电力企业风险往往较大,风险带来的危害也很大。由此也可以看出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的重要性,在电力企业出现风险进行资产保险,所获得的保险赔付款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进行全面恢复重建,有效缓解财产风险对电力企业运行带来的巨大危害,所以为了有效规避和减少风险危害,必须要对电力企业资产进行资产保险,确保企业长足健康发展。
二、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若干因素
(一)保险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财产进行保险,企业的资产保险费并不是一种额外支出,而是企业在正常经营发展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预防未来潜在风险的一种投入,当前形势下部分企业仍然将保险费当做一种额外支出,企业管理者的资产保险意识还不够,所以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保险意识和企业管理责任心,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资产管理协调难度大,进而加大财产保险管理工作难度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的资产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在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企业资产管理难度较大,一些实物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规模较大,另外一方面企业资产管理往往与多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组织调度难度较大,这种资产管理和财产保险的限制,影响了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很容易导致企业资产管理中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最终会影响资产管理和资产投保的数据真实性,导致后续的资产理赔和管理范围存在出入。
(三)缺乏有效的财产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形势下,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资产保险涉及到的方面较广,企业的资产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往往千差万别,部分企业在进行资产投保和索赔等具体保险业务依然采用的是手工收集数据,这种工作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资产管理和保险的效果。所以企业加强财产保险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部分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往往难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导致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工作开展受到较大限制。在加上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专业性较高,部分企业内部并不具备这种专业性技术团队,影响了资产管理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分析
(一)选择适合企业的财产投保方式
电力企业资产涉及规模较大,电力管网和电力设施以及电力企业固定资产都属于企业资产范围,所以在进行资产投保过程中,要选择数家保险实力强的保险公司共同承保,这样可以保证当企业出现资产风险时,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另外在进行投保过程汇总要保证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实力的保险公司进行共保,更好的缓解和转移风险。一般来说,财产保险机构和公司众多,在选择投保方式中要积极对各个投保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考量,通过对保险公司的服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择优选择,更好的控制资产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以确保保险费率的合理性,让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实现更大的财产保障。
(二)正确分析企业风险,确保保险条款符合企业实际需要
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正确和系统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技术和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电力企业经营资产,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保险条款,从而有效为后续的资产保险打好基础,同时在资产保险中要包含可能出现的一切风险,比如电力运行险和机损险以及机损险和供电责任险,制定这些覆盖面广的保险条款,可以确保企业资产保险投保更加契合自身电力企业发展需要。
(三)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进行资产投保要结合企业自身资产建立健全资产保险管理制度,尤其要对企业子公司和各个组织职能部门的资产进行归档管理,将企业资产保险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协管部门。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专业职能进行明确职责主体,不断完善企业资产保险制度基础,结合企业具体经营业务规范企业经营业务流程,有效从自身出发,强化企业的资产风险防御能力。同时还设定大面积灾害保险服务应急预案,从自身出发规避和缓解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灾害影响。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企业资产保险工作要结合企业资产规模和资产状态不断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资产管理系统,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有效利用企业资产信息数据库资源,对企业资产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索赔,重点跟进企业索赔,有效缩短资产风险索赔时间。对此企业要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召开相关的企业资产理赔协调组织会议,借助信息化手段对资产风险理赔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发现资产风险理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研讨解决方案,积极跟进风险理赔情况,尤其要加强与承保公司之间的联系,在各个索赔阶段进行跟进,确保把企业资产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抓好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
1、保险管理公司内部监督。在德国,保险管理公司对保险基金的管理必须经过管理机构中的两方代表人员共同协商,达成一致后做出预算。在保险公司内部,任何一笔钱的使用必须有两个人签字才能支出。如果要转帐或者去银行办理手续,也必须有两个人签字才能转出。资金流动情况每天结算一次,资金的支出和使用必须合理合法,由总经理安排专管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对比。同时,在保险管理公司内部,一年要有两次随机检查,并出具检查报告交总经理存档。如果发现有贪污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责任人将会受到刑罚处罚,情节严重者最高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2、行业内部工会监督。德国行业内部工会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由各行业内部工人工会、职工工会、公务员联合会等代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董事会谈判,共同协商决定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缴费比例和社会保险未来的待遇水平等,并且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产生影响,从而有效地保障了行业内部职工的合法权益。3、政府监督。为了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保险管理公司是否依法依规运行,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保险公司的银行帐户、帐单等所有运营的业务和财务情况。
二、德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继续完善社保经办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德国各项社保基金的支出程序严密,基金支出必须有两个人签字把关,每天有审核,每段有检查,每年还有随机抽查。此外,德国社保基金还实现了高度的计算机管理,只有完成计算机设定的所有程序,才能通过审核。这些规范的工作流程和严格的内控机制保证了社保基金的安全。我国社保经办机构内部虽然也制定有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禁止挤占、挪用社保基金,但没有建立明确的监督机制与制约机制,使得实际运行中总有违法违规操作的事件发生。这一方面是因为制度上还不够严密,存在漏洞,缺乏监督与制约机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有规定的刚性不强,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漠,一些个人和单位钻法律的空子,损害广大投保人的利益。因此,我国必须要进一步细化社保基金管理的程序性规则,使制度更加完善、严密,让违法犯罪分子无隙可钻。此外,还要强化对社保基金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通过综合治理,建立起一整套严谨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
(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多方参与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社保基金的管理以行业为基础,强调行业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平衡,因此,社会保险基金与政府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近年来,欧洲发生了多起围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风波,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各个行业开始不断地调整本行业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因此增加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而政府为了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能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只能向强大的行业工会让步,由政府出资来弥补社会保险基金的缺口,从而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从建立之初就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在制度的设计、实施、管理和改革等方面,政府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疑也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就要避免这种状况,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合理分配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责任。对于个人,相关机构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实现社会保险的广覆盖目标;对于政府,则应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的水平,最低实现保基本的目标;对于企业,既要加强它们的投保意识,又不能使它们负担过重,挫伤它们的积极性,实现社会保障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德国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作为独立的社团法人,实行自治管理,董事会和行政管理委员负责其具体工作,同时通过强化雇员的权利,调动其积极性,加深雇员对社保基金管理的参与程度,促使其监督社保基金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参保人员的利益不受非法损害。德国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独立性还体现在政府不能对社保基金进行干预,其财务状况和组织结构都是独立的,具有公法人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社保基金管理机构缺乏统一性和独立性,导致其权利和责任不清晰,社保基金的管理较为混乱,使得一些单位和个人有隙可乘,损害了参保人员的利益。我们认为,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我国社保基金管理“碎片化”的现象,不断提高统筹层次,统一缴费与待遇支付标准,在统一的制度框架内,减少行政权对社保基金管理的不当干预,严禁“批条子”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现象发生,为未来政府统一社保基金管理制度扫清障碍,确保社保基金管理沿着法治化轨道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