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时代价值;管理创新
群众文化活动基于群众文化设立,是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的物质需求逐渐向精神需求转变。为了满足公民的精神需求,其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便是组织群体文化活动,将活动内容与公民生活相联系,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养,满足其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因此,需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创新其管理模式,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满足不同时期公民的需求。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能够有效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丰富其知识含量,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此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及其管理工作,亦有利于传承民族、社会的文明与文化。其具体体现如下:1.丰富知识含量,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普及性、平民性、丰富性的特点,因此公民接受度较高。此外,因其活动的丰富性,公民能够接受更多文化知识的教育,例如开展端午节赛龙舟活动,能够使公民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开展消防体验活动,使公民感受消防战士的生活,学习有关消防的知识。潜移默化间影响公民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公民道德建设。2.满足精神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公民的精神需求体现在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以及娱乐的需求。首先,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充分向公民传达文化知识,公民的知识含量得以有效提升。其次,群众文化活动的灵活性较强,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公民在积极参与时能够满足其对于娱乐的需求,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频率逐步变高,有效释放了其在生活中的压力。因此,公民在具备优秀知识含量时,还会具备充分的工作热情,工作成效将会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得以有效促进。3.陶冶情操,传承文明与文化公民在参与群体文化活动时,能够充分受到文化的熏陶,以此来陶冶情操,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文明的传承,其中,团结向上体现最为明显。团结向上不仅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民族中悠久的文明。通过分组参加活动,公民会对团结更加重视,并根据同组人员的互相监督与鼓励,加强公民团结向上的意识,进而能够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文明。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部分群众文化活动体系较为滞后,没有体现出其与时俱进的特征,因此,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十分必要,具体策略体现如下:1.创新活动组织机制群体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其组织形式,因此,创新其组织机制十分必要。首先,相关管理人员组织文化活动,调查公民自身文化层次与知识含量,将参与者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组。其次,将公民作为组织者,因为不同人员之间会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及家庭条件,公民轮流作为组织人员,能够使得活动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且更显公平性。最后,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组织指导,引导公民设计出具有特色并与生活接近的活动,调动公民的热情,促进其积极参与,使得群体活动得以有效发展,并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2.创新活动内容群体活动的内容关系着其教育是否有重要的意义,对其内容进行创新,并不是举办与生活毫无关系的活动,而是将文化知识与内涵同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并且,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插入不同的内容,使得公民在参与活动时能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真正意识到当前的社会形态,有助于公民将其应用到学习与工作中,有效提升其职业能力及思想道德素养。此外,要有创新意识,组织者要结合当前热门话题进行活动,并发表正确的言论,有效地引导公民对时事的辨别能力,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以正确传播。3.创新管理模式一个健全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完美开展,并能将其中所要传播的文化知识全面地向公民展示。为此,首先创新管理原则。应该运用“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充分将公民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一切以公民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此外,有关管理人员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管理经验,并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积极运用进活动之中。其次,建立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时能够体现出秩序化、规则化及完善化的特点。为此,需要建立相关管理队伍,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提升其专业化素养与职业技能,并对活动中违反规则的现象进行明令禁止,对严重者进行有效教育。第三,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对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有效记录,并对其研究探讨。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评价队伍,结合多名管理人员的经验及评价,查找活动举办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共同探讨其解决方案,促使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设计集中化,较为分散化的活动会使参与者较少,教育成果不够明显,将其集中化能够使得活动具备有效性,以此来更好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
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途径,通过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公民文化涵养及思想道德素养。本文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丰富公民知识含量,促进其道德建设;其次,满足公民精神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陶冶公民情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文明。其管理模式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创新活动组织机制,使得活动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其次,创新其活动内容,加强对公民的教育性。最后,创新管理模式,使得活动举办更具规范化。总之,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广大学者与管理工作者加强对其的重视,意识到其真正作用,并积极对活动进行创新,提高其水平,为我国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陈凌燕.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J].大众文艺,2015(08):12.
[2]杜成筑.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J].艺术科技,2014(12):206.
[3]胡守勇.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困境与方略.民族艺术研究.2011(06):45.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提升;实践研究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形成了绚丽灿烂的传统文化。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非常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体现了仁人志士奉献于他人和社会的高尚情操。孟子提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在任何情势和境况下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和人性的崇高;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以包容之心来对待人和事……不一一列举。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下,中华儿女涌现出一批批英雄豪杰,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或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忧患意识,都带有浓厚道德感彩。
与之相对,当今社会的流行文化,以其主体年轻化、内容娱乐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等特征吸引了包括中学生在内的一大批追随者。这些特征恰当地契合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释放,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拓宽了其知识面。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上存在过渡性、矛盾性、叛逆性及社会性,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于流行文化中的一些不健康和不真实的信息不能正确认识,而当下网络中盛行的虚假、暴力、不道德等不良信息,最容易使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受到消极影响。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体现现代精神文明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必须从中小学生入手,他们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中粤α浚是国家建设的主导力量,其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国民整体素质的优劣和社会发展的走向。我们课题组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在学校德育处帮助下,组织教师就这个课题展开研讨,并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道德提升。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教材浅显易懂的知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人生当自强》这一框题中,引用了孟子的思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接着又以《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理论支撑。这里用孟子关于个人成才成功所要经历的磨炼,教育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素养,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才能取得成功。同时大胆创新,针对初中生个性不稳定,不能完全实现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升华,更多从表象和直接体验来理解事物的特点,将直观体验式教学,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真正体会到道德文化的榜样力量。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道德人格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选取代表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诗经》以及一些著名的诗词等等,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古汉语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传达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仁人志士的高尚的情怀和道德精神。用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宽阔胸怀,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伟大人格,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个人为轻,百姓为重,社稷为重。再比如闻一多“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眷眷之情,郭沫若“炉中煤”一般的赤诚之心,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邃密群科济世穷”的夙愿……去鼓励学生树立伟大的志向,并让他们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三、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传统道德品质教育
踊跃参加传统文化教育的还有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挖掘教材中的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所展现的道德人格和道德情操,营造感悟历史、体验历史的氛围;在课外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也领略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传递的正能量。还模拟“百家讲坛”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学生自己的“历史讲坛”,为每个学生提供深入研究历史的机会,通过他们自身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也更能将其迁移融入到自身的品德修养中。
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25―0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近万年来民族特质和风貌的结晶,其有力地见证了先贤前辈们对生活改善的步伐、对自然世界规律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姿多彩,是我国一笔宝贵而又丰富的资产。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更多地热衷于外来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致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虽然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及“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等战略性理念的提出,中华传统文化与体现现代精神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我国中小学生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道德滑坡的现象。学校教育承载着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质的重要使命,在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中有着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加强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创设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也要自觉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并突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校园精神。大力开展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庄浪县的本土文化,建设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力争使“一草一木都含情,一山一石能说话”,全面创设从物质到精神,从地面到墙壁,从静态到动态,从表面到内涵的立体式文化平台。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并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并以之指导实践。
二、 营造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载体,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始终贯穿传统文化的味道。精巧别致的文化橱窗,富有创意的学生板报、各类励志、修身、求知等名言警句遍布学校每个角落,让学生们“处幽兰之室而染其香”。开放的图书室、阅览室,课间操和课前的经典诵读,并通过“阅读”、“网络”等非课堂渠道向学生传送民族传统文化,这些渠道在实践中学生较易接受,同时既能呼应课堂输送,又能对课堂教育形成有益补充,有力地拓宽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有序的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让传统文化真正与个体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际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在学校教育中,积极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项活动。重视主题实践活动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系统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还要有身体力行的机会,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且从参与的各项服务活动中,体会个体在社会中地位的重要性,使他们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能积极关心别人、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校德育效果的提高,才能通过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
四、利用当地有益的传统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环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不仅为学校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大环境,还有真实、生动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中体验人生价值,升华道德情感。
[关键词] 儒商文化 诚信 价值
诚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儒家伦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千百年来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诚信”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个基本美德,是儒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诚信仍然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中国的儒商文化与诚信经商的内涵
旧时的中国商人常常在自己的店铺堂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八个大字,陶朱指的是范蠡,端木就是子贡。他们两个可谓中国民间最早的两位“儒商”。 晋商、徽商、浙商、苏商、鲁商、港商、台商,到当代的陈嘉庚、李嘉诚等,都是儒商文化的杰出代表。儒商文化中关于诚信经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修身为本,诚信经营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还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荀子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子贡“庐墓三年,凡六年”。可见对夫子至孝至诚。在儒家学说中,“诚”就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是五常之一,指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当遵守诺言,实践成约。
我国自古以来经商者就讲诚信为本,货真价实,言不二价,重视信誉。信誉乃经商者立业之本。“货之粗精好歹,实告经纪……若昧之不言,希为侥幸出脱,恐自误也”(《商贾一览醒迷》);“赊须诚实,约议还期,切莫食言”(《工商切要》)。可见,儒学的诚,指的是胸怀坦荡,真实无伪。荀子也极力推崇良贾,他说:“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我国自夏末商起,经商就以诚实不欺为德,古之良贾早有“布帛狄来表粗不中数,幅广不中量,不鬻市”的经商规范。晋商之所以能几百年雄视海内、阔步天下而不衰,正是将儒家活学善用在了贾道上。清人郭嵩焘撰文赞曰:“中国商贾夙称山陕,山陕人之智术不能望江浙,其推算不能及江西湖广,而世守商贾之业,惟心朴而实也”。
儒商在经营过程中,较好地贯彻了儒家的这一主张,奉行诚信为本,表现为诚实经营、信守承诺、童叟无欺。他们特别强调以诚待人,认为“惟诚心待人,人自怀服”,他们的经营原则是“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
2.义利并举,责任至上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儒家鼻祖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中许多论述,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等,都是主张义利并举,将经济与伦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子贡就是一个善于经商而致富的“儒商”,孔子赞赏说,他不愿意当官,而要经商,在经商中又会把握时机,从而赚钱致富。应当理直气壮地讲,经商要赚钱,并且要多赚大赚,争取利润最大化。问题是如何赚钱?赚了钱如何花?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就是说,赚钱必须用正当的手段,取得正当的利润,或者说赚钱必须是“义利并重”、“合义取利”,通过勤俭致富、智慧致富、信誉致富、互利致富等。在“义”和“利”不可兼得时,要舍“利”而取“义”,绝不可以危害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去致富,以违法乱纪去致富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这个“道”就是“取财有义,用财有礼”,不能靠诈伪等歪门邪道谋利。
儒家不仅提倡以正当的手段赚钱,还倡导有了钱要“经世济民”、“乐善好施”、“为富而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商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屡聚屡散,散给了贫穷者,送给了国家,为商人树立了一个“为富而仁”的榜样,人们尊称他为“陶朱公”。为了塑造“企业公民”的积极形象,可口可乐对公益活动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可口可乐加入了赞助“希望工程”的行列,10多年来始终如一。通过赞助公益事业,可口可乐成功的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树立起“认真、积极、负责”的企业形象。
二、商业诚信的当代价值
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正确反映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中华传统道德认为,不讲诚信的商人不能从事商业,以商谋生。中华传统商业“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诚信美德,虽然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但即便在今天,诚信也是从事商业兴旺发达的道德保证,是无价之宝,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1.诚信是企业生存和良性发展的基石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码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因素:即一个企业能不能和社会协调发展,有没有口碑良好的品牌,有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毫无疑问,这些都和诚信息息相关。
诚实信用准则在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特殊的调节功能。在经济领域,诚信是“看不见的手”的内在驱动力和制导力。诚信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源泉。企业的有序发展需要诚信的支撑,企业的凝聚力更需要诚信的维持。诚信作为一种看不见的理性力量,能有效促进企业成员之间的相互融合,大大增加企业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亲和力。诚信也能促使企业和社会同步前进,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一个失信的企业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曾说过:“假如一场大火把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的厂房全部烧毁,我也可以凭‘可口可乐’这四个字很快重建帝国,赢回营地。”为什么?因它是靠诚信打造出来的品牌。因为有了诚信,便可以有贷款、有市场、有一切。
2.诚信是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基础
企业总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而真正持久的经济效益来自于诚信经营。一方面,一个企业内部真诚相待,员工的积极性就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政策和方案也能得到员工的支持和认同,企业凝聚力就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企业对外诚实守信,就能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不断赢得创业和发展的机遇。一个讲诚信的企业,其资信度就会高,从而就能较容易地获得银行的贷款,股民也愿意为其投资入股。同时,诚信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提高其交易效率,从而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诚信也是企业最好的竞争手段。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依靠商品的质量和价格,更要依靠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以及企业的信誉。同样的产品,如果质量、价格和服务相差无几,那么信誉好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会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个诚信企业才能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并与其建立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所说:“当市场流行欺诈行为时,诚信便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根据经济学一般规律,越是稀缺的东西越值钱,所以讲究商业信誉的商号此时反而能赚更多的钱。因为消费者害怕上当受骗,宁可价钱高一点,也要找信用可靠的商号打交道……”(注: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31-132.)。
3.可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共同价值观
诚信能使员工在观念上确立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并自觉地遵纪守法,按企业的规章制度办事,积极努力地作好本职工作。如果企业内部上下之间,左右之间,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相互猜疑,同床异梦,企业就没有凝聚力。只有建立了充分的相互之间的信任机制,才能团结一致。在管理中建立起信任机制,其前提是对人的尊重。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德育;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精神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思潮的冲击、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和现实矛盾的影响,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教育,充分发掘和发挥中华传统道德精神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无法估量的积极意义。这是我们在高等教育中落实“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道德潜在的危机及其动因,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
1.当代大学生道德的积极面。近几年来,关于大学生道德的调研、讨论和评价始终没有停止过。大家的普遍认识是,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当代大学生道德的主流是积极、良好的。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如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敬业勤业等基本道德原则是推崇的,道德要求是强烈的,希望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社会,很多大学生希望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有健全人格”的人,“向往崇高”是很多大学生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第二,他们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反映强烈,对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第三。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趋于客观。危机与竞争意识增强。在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上,呈现务实、宽容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自身素质要求较高,立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2.当代大学生道德的消极面。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其道德观念日趋模糊。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对各种以“新派”自居的言论和行为,不少学生陷入困惑和迷惘,是非、善恶难以分清。如考试舞弊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不光彩的事,一些大学生在恋爱中缺乏道德责任感,“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寻求感官刺激,行为轻率。第二,其道德评价采取双重标准。突出表现是考虑自己多、考虑别人少,讲求权利多、讲求义务少,要求别人高、要求自己低。第三,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大学生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不能从自己做起是大学生道德上知行脱节的一个突出表现。第四,在道德追求上,降低标准。大学生认为应该讲道德,但较多地局限在道德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功能,而忽视道德对人的心灵净化、人格提升的教化作用。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愿遵循,连一些起码的文明用语、文明举止和社会公德都需要重新补课。有人把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归结为“四重四轻”,即“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
3.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的成因。剖析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体系不健全;市场经济的消极负面影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德育应该担负起主要责任。为此,高校必须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加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德育的不竭之源
传统文化足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除了物质因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有着精神、价值、道德修养的追求。人类社会总是会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而前人都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历史是对人生经验的概括总结,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智慧的结晶,这其中当然有阶级性的一面,但也存在人类共性的一面,它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学习它可以使人更加聪明智慧。只有尊重历史,才能尊重现实。文化传统的继承性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人类就是遵循着这种继承性,来学会适应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并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将其逐渐融入自己的血液,变成内在精神支柱的一部分。教育有责任训练我们青年的心智和才能,但更有责任将我们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最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传给青年一代,培育良知,服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之中,从中汲取营养。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儒、佛、道的终极目标如何,都强调人自身道德的完善与完美,都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之内涵,主要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德。这样的人,就必然要具有一个人格,中国人谓之德性。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这些有理想与德行的人。”一个具有完美的传统理想德行的人,是个有道德的人。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德行文化,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许许多多优秀的东西,如“刚健奋进”、。发愤忘食“、”自强不息“、”独立不惧“的进取精神;”变则通“、”唯变所适“的变革精神;”厚德载物“、”推己及人“的人生规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慨;”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风格;”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经世致用“、”济世之穷“的积极用世思想;主张”利民“、”富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始终保持高尚情操的乐观主义精神;”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热爱劳动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优秀、最宝贵的东西,这些思想和传统美德,经过改造,都可以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教材和道德修养的标尺。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德育中,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有利于德育作用的广泛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德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使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三、大力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在大学生中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必须界定两个概念,坚持三项原则,构建”三个课堂“育人体系。
1.界定两个概念。其一,中国道德精神指道德文化传统,传统是一种内在精神,中国道德精神是从中国道德文化中抽象出来的、有生命力的、能够而且必然与时代道德融为一体的那种精神,不可将其误解为具体的古代道德、古代文化。而炒作旧文化、复兴旧道德只能是迂腐的倒退,不可能与现时代接轨。其二,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与借鉴外国、异域的道德文化精华不矛盾。更与道德建设之时代感和创新追求不矛盾,它只与一味西方化、守旧复古化格格不入。我们的态度应是,在坚持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汲取发达国家先进东西的同时,积极重视大力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对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之精神风骨积极传承、发扬光''''大,以此来创设中国化的德育环境。
2.坚持三项原则。高校在大学生中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立足现实古为今用的原则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首先,要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剔除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落后内容,系统而深入地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其次,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科学对待人类文化,要结合社会实际和时展的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真正学懂弄通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实质,并通过身体力行,使传统道德精神转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和行为技能。
3.构建”三个课堂“育人体系。要着力构建以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为辅、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为补充的”三个课堂“育人体系。
第一,要寓教于知,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在培育学生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中的主导功能。华中科技大学将《道德经》引入大学课堂,作为一种道德素质教育探索的新形式,已经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对学生感染最深、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西安文理学院在选修《周易》讲座的学生中调查,“有87%的同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很大”,同学们普遍认为学《易》为自己心灵开启了一扇窗户,对自己的一生将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竹。当前各高校纷纷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或讲座,可以说找准了高校德育的切入口。
第二,要寓教于乐,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在培育学生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中的熏陶功能。通过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如“唐诗宋词欣赏”、“古代名著名篇导读”、“百家论坛”
等学术讲座,增强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拓展学校育人途径,开阔学生学术视野。以举办各种文化节为载体,营造校园文化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参与中成长。
在校园自然环境、文化设旌、场所构成的物质文化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物质条件。第三,要寓教于行,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培育学生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中的育人功能。努力创设集体活动场景,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意志;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求是务实、乐于奉献的中国道德精神。
参考文献:
[1]西安外国语大学学工部学生处。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
[2]胡贵禄。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5(4)。
[3]张伟强。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中国市场,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