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本文主要基于笔者研究,重点就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问题 发展策略 思考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结构不合理
在农业结构中,虽然较以前单一的种植业相比畜牧业的发展也逐渐增强,但是林业和渔业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在整体农业经济中所占有的比例还是很低。在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中,过分重视粮食作物,而对于经济作物的培养却疏于管理,导致在农业生产中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失调。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农业产品品种严重不足,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进一步制约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缺乏合理的营销手段
对于产品的信息化管理不到位,大多数市场没有相应完善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平台。市场中缺少大型电子显示屏幕及时更新外界市场中的各种变化。其次就是对于产品的宣传不到位,只有对产品加强宣传才能逐步形成品牌效益,进而增加产品的无形价值。比如:我国吉林省盛产人参,但是却不能卖出好人参应有的价格。就是因为吉林省市场的内耗现象非常严重,在重要的人参产区都会有几个自己的品牌,各品牌之间会进行内部价格战,由于这些人参的销售市场有限所以商家就只能通过互相压价来争夺市场,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市场经营模式。
(三)农业生产产业化建设不到位
目前农业的经营方式中虽然通过网络途径进行销售的业务虽然有所发展,但是目前的农业生产中仍然是以个体户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不能够形成大规模的企业,经营范围小,生产不集中。还有很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归农民所有的限制,种植业中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再者因为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有限,难以形成有效的商品意识,对于农作物的观念还停留在仅供食用的基础上,不能用对待商品的观点对农作物进行销售。农产品机械化进程的缓慢导致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不够,仅仅是对于农产品本身的出售不能完全体现农产品的价值,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市场中没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策略思考
(一)加强农业信息管理
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经营首先要加强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达到农村。在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多方面搜集信息,保证信息途径的畅通有效。其次,对于外界搜集到的信息要经过筛选,将符合农民文化水平以及能力水平的消息及时。再者,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进行信息供给渠道的更新。在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接轨之后,信息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是如此。因此政府部门要保证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要不断对传播渠道的畅通性进行检查更新。
(二)逐步建立企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生产企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有效经营模式,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企业化能够将分散的小户农业生产合并与外界的农业大市场联合起来,更容易获得较为准确的消息以及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在农业发展中,小型农户与外界市场的矛盾是制约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坚定不移的在家庭承包土地制的基础之上实施农业生产产业化才能不断推进全面发展。
(三)注重劳动与科技的结合
目前的城镇化水平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还是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在农村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某些l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因此不能一味的追求用科技代替劳动的生产方式。要坚持走将劳动力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同时进行,不能在城镇化建设完成后再着手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
(四)积极对农民进行培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操作,针对这一逻辑,就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变,整个转变过程要有规划,有次序;除此之外,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让相关人员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例如,针对农村一些富余的劳动力,可以培养其职业技能,这样就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另外,还应积极争取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解决在这方面经费短缺等问题,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深化培训内容,还可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那么得到培训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发挥跟更大的作用,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三、结语
我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地,在国家经济发展以及保障社会安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中却出现了由于农民自己承包规模小,产业结构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管理,以及逐渐恶略的自然环境等的影响而产生的种种现象。在国内外的竞争环境中,只有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抓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才能跟上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发挥资源优势,拓宽长泰县现代农业发展区域
以落实长泰县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方向,立足本县优势资源,突破资源局限,通过市场导向、政府牵线、企业运作的办法,充分利用县外、省外甚至国外在土地和劳动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引导长泰县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走出去,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进一步拓宽长泰县农业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配置长泰县的农业要素,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跨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2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抓好农业种养保障体系构建
要积极拓宽长泰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融资渠道,加大各级财政对长泰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突出扶持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农业高新技术推广、新型农民培训、现代化农业机械推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认真落实好中央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满足农民生产及加工、运输、经商等多方面的贷款需求。要积极构建长泰县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农业各类种养殖风险基金,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努力减少农业灾害损失。这几年长泰县水稻种植统一办保险,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增加农业投入,加强现代农业物质装备
一是要以项目为抓手,全面使用好农业发展资金、扶贫资金、基地建设资金等,精心做好项目规划实施,积极争取上级支农惠农资金的支持,促进农业发展,拉动长泰县经济增长。二是加强农业发展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体系建设。三是要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结构。根据长泰县耕地以丘陵、山地为主,引进、推广一批适合长泰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施肥、耕作、采收、加工等特种农机具,重点发展蔬菜生产、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机械化,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四是大力提高发展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水平。积极推行经济作物标准大棚种植,抓好畜禽舍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鱼塘标准化改造等,选择性价比高的品种,建设经济、实用、抗灾能力强的农业设施类型,减少农户设施农业投入成本,精准化生产,获得更高收益。
4发展高效、高新、高优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1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要把长泰县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装备、现代经营理念、现代生产方式的集成创新平台,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创建一批具有长泰县农业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载体作用,强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加快长泰雪美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发展模式推广,辐射带动其周边农业发展。
4.2促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立足长泰实际,依托各乡镇比较优势,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上规模、上档次、有优势的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争取在岩溪、陈巷、坂里、枋洋等乡镇建设一批农产品、食品加工专业园区。坚持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下功夫,在陈巷镇、岩溪镇、坂里乡、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等地方发展以水果、蔬菜采摘以及垂钓等为主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3注重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培育,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积极开展与厦门、漳州等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像厦门古龙集团、紫山集团、亚细亚食品、泰华、大福等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一体化生产与经营的战略联盟,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
5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品牌农业创建工作
5.1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帮助农民把握市场脉搏,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各产业的平衡发展,按照合作社实行的“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原则进行营销,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等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质量安全、品牌效应高、民主管理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示范社,发挥合作社引导生产、联结市场、塑造品牌、指导服务的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5.2加快品牌农业建设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5)
摘要:概述了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25-04
作者简介:徐娟(197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企业经营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二五”科研课题“高职农业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8)
现代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的特点,正朝着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方向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不同规格的农技人才;要面向农村经济、面向农业生产、面向农民兄弟,走一条多方位、多层次办学的路子。
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
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农业,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征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专业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从自给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发展突破了产销脱节、部门分割、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工业装备普遍使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设施化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信息通讯等的网络化、现代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先进科技广泛应用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农业增产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同时,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也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 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
高职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要求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专业需求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以生产为主变成现在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多种专业并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包括农学专业、园艺专业、设施农业专业、园林技术专业、水产养殖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等。(2)生态环保类专业人才,包括农业生态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等。(3)食品加工类人才,包括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等。(4)流通服务类专业人才,包括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生态旅游专业、观光农业专业等。(5)工程机械类专业人才,包括水利工程专业、灌溉与排水技术专业、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6)经营管理类专业人才,包括经济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等。
由于现代农业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不仅表现为不同专业的差别,而且也表现出同种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别。以生产类专业为例,它既需要研究型的高科技人才为其发展提供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持续动力,也需要应用型、推广型和服务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
(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知识要求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人才的知识结构大致包含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构成专业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迁的出发点。具体而言,农业高职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文化基础知识 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要求具备一定的政治、哲学、法律、公文写作、文秘、体育、计算机、英语、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所学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园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遗传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相关技术知识。比如,园艺专业主要有蔬菜栽培及育种、果树栽培与育种、设施园艺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专业领域里的最新知识,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
专业拓展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以外的跨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知识。比如学农学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植物保护、园艺等专业的知识,了解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在现实的农业生产领域较好地开展工作。
(三)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具备以下六种能力。
专业能力 指的是在所学专业领域里的专业核心能力。比如,兽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园林植物养护能力、园林工程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能力、园林工程管理能力等。
实践能力 指的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结构为依据。
创新能力 指的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等。
创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在农业产业实践中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团队协作能力 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才能在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迁移能力 职业迁移是指人们随着社会进步和竞争加剧,打破一生只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的模式,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职业迁移能力也可称为通用技能,是职业主体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时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迁移能力是职业生涯中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它能适应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大农业观念、大生态意识、大环境意识,具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爱农、学农、乐农,主动承担起改变农村、农民和农业现状的责任,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专业素质方面 要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甘于探索的寂寞,经得起工作中失败的考验。有敏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有积极的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朝着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目标迈进。
文化素质方面 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既有容纳世界优秀文化的胸襟,更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胸怀宽广,眼光远大,热爱自然,寻求和谐。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明晰办学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农业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要求,主动承担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以服务“三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流通与服务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己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新教育思想,树立大产业观、大综合观、大市场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二)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涉农特色专业(群),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
作为农业高职院校,要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延长专业链,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要在加强原有种植类、养殖类等优势专业类群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需要,增设观光农业、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新专业。形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与服务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例如,以畜牧兽医为代表的农业技术类特色专业群、以园林技术为代表的环境美化类特色专业群、以食品加工技术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物流管理为代表的流通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代表的经营管理类特色专业群等。
(三)实施系列培训工程,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三农的能力
实施系列培训工程 一是实施农业企业员工(农民)培训工程,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技术骨干队伍;造就一批服务现代农业主体的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支精干的经验人队伍,重点培训农民自办的各类流通组织的带头人和业务人员。二是实施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养、较强奉献精神的农技推广队伍。三是实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程,着重培养与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农业信息处理能力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一是成立专家智囊团,为地方政府与农业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职能作用,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是鼓励教师个人积极承担农村、农业企业(行业)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学院与农业企业、农户合作,以“公司加农户”、“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企业和农户增收。四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可选择省级重点建设的新农村示范村作为试点,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探索构建综合服务的院村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农业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五是以知识更新为目标,面向农民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在服务形式上,学校转变为农服务模式,设立为农服务窗口,建立为农服务网站,开通为农服务热线。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农业综合素养 农业高职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农业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学农爱农、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现代农业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施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将国际化现代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工艺流程、农产品质量标准、流通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有利于专业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推进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与现代农业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农业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农业职业标准对接;引入农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情境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与农业企业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农业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放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家庭农场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拓展国内外产学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强农业高职院校与农业企业、行业、地区的联合培养或合作培养,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院校与农业企业、地区联合或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早、较快地了解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要求,可以更早地了解工作要求,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施智明.高职教育中职业迁移能力的开发与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6):133-134,135.
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Huai'a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measures held to be a thought.
Key word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exis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DF4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央反复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农业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从而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等现实问题,最终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淮安市人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近年来,淮安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淮安的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拟就淮安发展现代农业存在问题与措施举要作一思考。
一、淮安发展现代农业存在问题
近年来,淮安现代农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淮安财政在“十一五”之前以保吃饭、保运转为重点,“十一五”以来财政状况虽然逐年好转(2011年财政总收入达40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205亿元),但伴随着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为投入重点,市、县(区)、乡(镇)各级财政投入现代农业的资金仍然很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入也是微乎其微。
二是科技水平不高。基地生产水平不高,不能满足龙头企业对标准化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加工以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盈利能力不强;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薄弱,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人才资源匮乏。技术研发人才、技工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缺乏,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管理体制创新、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都深感人力资源不足,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四是基础设施较差。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大田作物生产粗放,“望天收”田块仍有一定比例;部分畜禽类养殖场标准化程度较低,配套设施不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特种水产连片规模养殖面积较小,实现标准化养殖和批量供应有一定困难。
五是创业氛围不浓。现代农业具有保障农产品供给,提供就业、创收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传承历史文化,提供新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休闲、观光、旅游等多种功能,作为朝阳产业,因多方面因素影响,投资现代农业创业的氛围不浓。
二、淮安发展现代农业措施举要
湘西州各国有农垦场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五七”干校为基础,由知青和附近的部分村民组建而成。长期以来,屯守在湘西州的边远高寒山区,开荒戍边,保障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对当时湘西州的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示范作用,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到2012年底,湘西州5个国营农垦场土地总面积2761hm2,其中耕地350hm2,牧草601hm2,林地及可垦荒地1210hm2;总人口1396人,其中管理人员11人,其他在职职工339人。从员工学历看,管理人员中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仅3人,其他在职职工均只有高中及以下学历,文化程度较低;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50人,35~49岁的中年人231人,50岁以上的58人。2012年,5个国营农垦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8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613万元,占总值的69.2%;第三产业273万元,占总值的30.8%;而第三产业中也仅限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及劳务输出,缺少第二产业。目前,全国大型国营农垦场(管理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迅速,而湘西州的国营农垦场仍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经营,导致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营难免相形见绌,发展缓慢。因此,湘西州国营农垦场必须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主导产业特别是特色产业的建设,稳定提高农场职工的收入,才能在2020年顺利完成“两个率先”的任务。
2湘西州国营农垦场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2.1基础条件差,经济结构单一
第一,自然条件差。湘西州各农垦场均处于高寒偏远山区,平均海拔高度800m,最高海拔高度超过1400m;常年受到干旱、大风、冰雹、冰冻等的危害,冬季冰冻期长达一个月以上,对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损坏严重。第二,基础设施老旧。由于当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均系20世纪8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导致农垦场人畜饮用水紧缺,山塘水库、渠道渗漏严重;输电线路老化,电损严重;每到春夏季,如遇暴雨农场公路经常塌方垮坎。第三,机械装备落后。近年来,国家鼓励农场提高机械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对购买农机的农场或农户给予一定补贴。但是,湘西州国营农垦场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各大农场均缺少如联合收割机、旋耕机、耕整机等适合山区作业的农机具,对农场的现代农业发展造成一定阻力。湘西州国营农垦场的基础条件较差,当地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具体表现在:首先,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畜牧养殖业所占比例较小,山坡荒地多;其次,当地缺少农产品加工企业,更没有其他的现代工业;第三,第三产业也仅限于传统的流通和劳务输出,而市场真正所需求的“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数量少,品牌意识淡薄,现代农业发展乏力。
2.2政策落实不到位,产业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信息不畅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农户缺乏长远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大部分项目均是追求“短、平、快”效益,农垦场的发展动力不足。近年来,国家和州、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惠垦政策,并为农垦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湘西州是农业部多年来的重点扶贫地区,但是大部分政策未能得到充分实施。同时,农垦场的产业发展缺乏对当地条件的优劣势及其市场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也没有把产业发展和适应市场、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导致项目脱离实际,重复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项目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2.3职工素质低,观念更新难
受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资金紧缺的影响,农垦系统在职在岗的350人中,除了11个场管人员参加过科技知识培训外,其余大部分没有经过较系统的培训,科技文化素质低,市场和竞争意识淡薄。因为地处高山,信息闭塞,接触的新鲜事物少,只重视水稻、玉米等常规品种的种植和小家庭畜禽自食养殖,对现代人们需求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缺乏认知,更没有进行专题调查与研究,所以走出去难,请进来更难,开拓创新意识差。而且,湘西州国营农垦场由于地域偏远、待遇不高,因而较难引进熟谙现代农业技术、现代经营管理和现代法律法规知识的人才,这是目前农垦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湘西州国营农垦场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3.1立足现实,发展现代农业
3.1.1科学合理规划,适度规模发展
湘西州农垦场地处武陵山区,基础条件差,在发展和选择产业时,需加强科学规划和论证,严格按照规划的内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推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一要坚持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和特点科学规划;二要坚持围绕打造“一场一产一品”(即一个农场要围绕确定一个主导产业打造一个主导品牌,做强做精)的总体思路进行整体规划;三要结合国家和农垦场的当前产业发展政策,确定主导产业,以利于整合相关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发展有前瞻性和中长期性的项目;四要加强项目的可操作性,将规划分解到年度,逐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农垦场的生产经营活动,事先要确认其战略定位,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取得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的第一手资料。针对湘西州山区型小农场的特点,注意适度规模开发,防范风险,以20~30hm2/场的规模为宜,产业以经济效益较高的高山蔬菜、水果和中药材为主。
3.1.2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要充分利用国营农垦场所特有的土地国有,便于集中管理和集约经营的特点,结合湘西州农垦场地处高山台地,高山气候明显,空气水质清新无污染,积极招商引资,同时扶持种养殖大户,发展诸如“红阳”和“米良一号”优质猕猴桃、高山蔬菜瓜果、高山茶叶、优质中药材、优质烤烟、优质黄牛羊等特色产业。同时,建设水果采摘园或瓜菜种植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和农垦文化旅游[1],为都市人们提供观赏农垦景观、采摘果实、体验耕作等服务[2],增加农垦场收益。依据各农场的自身特点,积极打造特色主导产业。例如:凤凰腊尔山农场以金银花、黄精、杜仲等中药材和优质猕猴桃为主;花垣吉卫农场以优质烤烟、生态稻蟹养殖、优质稻为主;保靖扁槽农场以生猪养殖,反季西瓜以及杜仲、黄柏等中药材为主;白云山农场以生态林业休闲旅游、茶叶、猕猴桃为主;永顺羊峰山农场以湘西黄牛、羊养殖以及优质高山反季蔬菜、休闲农业旅游为主。另外,积极创建无污染生态品牌,形成特点鲜明、具备一定规模、适宜市场需求的高山蔬菜、水果、茶叶、烟叶、中药材、湘西黄牛等特色产业。
3.1.3树立优质理念,发展精品农业
随着现代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强烈追求,对如何吃得放心越来越关注,他们必然对农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实行标准化生产,对农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控,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必须达到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标准,做到品种纯正、品质优良、包装精美、品牌统一。这就要求农垦场积极建立粮食、高山蔬菜、水果、茶叶、烟叶、中药材、湘西黄牛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示范园,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确保从产地环境、生产、加工、储藏和运输等环节符合有关质量要求,真正起到对周边农村发展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各农垦场可通过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实行“订单”生产[3],用订单的形式使龙头企业和职工形成利益关系,以减少产业发展风险。这样,既可解决职工生产的后顾之忧,又可调动职工生产的积极性,达到“双赢”的目的。
3.2落实政策,促进产业升级
农业本身是一个弱质产业,农垦企业更是如此。农垦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2011年,国务院制定的2011~2020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把湘西州列为重点扶贫对象,因此要充分利用近年来中央推出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顺应新时期的市场需求,遴选出适宜生态、顺应民意、符合政策、面向市场的特色产业项目,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产业的升级。各县农垦场要在省、州、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搞好水利、电力、进场公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利用国家对垦区危旧房改造的政策,做好全州农垦场的300户职工危旧房改造工作,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塑造农垦新面貌。同时,要积极利用国家农业部农垦扶贫项目,整合相关资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好现有的20hm2红心猕猴桃核心园、100hm2金银花示范园、150hm2高山蔬菜示范园、100头湘西黄牛养殖等项目,并对其进行改良升级,努力推进农垦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3提高素质,营造农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