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叶的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专门从事教师职业、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的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即要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做到: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管理过程、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激励机制。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等问题,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突出师范教育特色,把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到课程体系,并加强考核和管理。而体现师范教育特色之一的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也一直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如原国家教委师范司、浙江省教育厅(浙教师[2002]141号文件)先后制定了关于高师学生教师职业训练有关文件,明确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概念与内涵,即: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实践性等特点,是融理论与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专业课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六个方面。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教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现状,我们开展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跟踪调查活动。调查时间:2002年4月;调查对象及人数:湖州师范学院初教系200()届、2001届168名小教大专毕业生(包括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生、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调查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用人单位发出168份调查问卷,回收148份,回收率达88 %;调查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方面;调查项目设计的依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2年(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1994年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浙江省教育厅2002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调查结果如下:
1、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调查口头表达能力、教态两方面(见表1)。
2、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主要调查板书书写水平(见表2)。
3、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主要调查教学态度、对教材理解把握处理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三方面(见表3)。
4、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主要调查组织管理能力、开展活动能力两方面(见表4)。
5、综合技能(见表5)。
从以上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和较充分的肯定。综合如下: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学态度方面满意率达到100;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综合技能、板书书写水平、教态等满意率达到90%以上;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处理能力等满意率达到87%以上;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开展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满意率达到81%以上。但实际上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口头表达能力、把握处理理解教材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展活动能力很强和板书书写水平优秀的学生明显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只是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对策研究
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将进一步努力探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完善其培训内容、训练方法,既要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一般职业技能的训练的内容、方法,包括语言和文字技能、艺术和体育技能、教学媒体操作技能、组织管理技能;又要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内容、方法,包括对小学教材的分析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演示实验和制作教具的技能等,以提升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毕业生对教师角色的适应能力。所以我们觉得对小教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和规范化的制度。
(一)要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明显存在着“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又因近几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文要求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加,而且各个学校为突出办学特色又出现了加大计算机、英语、公共选修课等课时的趋向,使原来已十分拥挤的课程显得更加繁杂,于是造成了现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缺少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执教技能训练课程、课程配比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小学教育本科化之后,招收的是高中起点后的大学生,这些学生与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相比,虽然文化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相对较强,但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等方面往往不如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尤其是由于高中起点后的大学生可塑性不强,教师职业技能方面明显较为薄弱。
“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小学教师培养,要求我们既能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又要培养出“能教小学、能管理小学、能研究小学”的高素质教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况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为核心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经过师范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潜心研究和广大中师学校的积极实践,其理论及实践作用都已得到充分的证明。而且“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从直接相关的范畴来看,高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应考虑进行统一目标管理,连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综合为理论实践教学联合体。”
可见,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的完整的立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又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执行这一工作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结合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原有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规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及考核标准,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并把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到教学计划中。这样就使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有了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做到有章可依,从根本上保证了训练的可能性和持久性,保证了开课时间和训练质量,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二)要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管理过程
既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其毕业后的敲门砖和毕业前的必修课,是其专业知识得以顺利传授的重要凭借和依托,这就要求我们高师院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明确训练目标管理体系,确保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质量,强化训练管理过程。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制订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计划。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结构,不是决定于其个别构成要素的性质,而是决定于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因此要从全局角度来考虑制定计划,这一计划尤其要注重训练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如一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为主;二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三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为主;而四年级则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教师职业技能证书。第二,采取规范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将计划落实到具体的训练形式上,可采用理论指导和实际训练结合、激发兴趣和持之以恒结合、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结合、范例训练和创造训练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结合等方法进行。第三,建立实习训练中心,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小学教师,学生要胜任未来小学教师这一职业,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实践的磨练。这种能力绝非单纯靠课堂听课就可以得到的,他们必须深人到社会生活、小学教育实践中,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参与班级的教学、学生的管理和学校的工作,这样才能逐步掌握教师职业技能。因此要建立学生实习训练中心,通过见习、小实习、大实习、“拜师学教”等活动,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师范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要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最监控
“在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过程中,通过组织管理能够解决执行计划方案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但是在培训的过程中,有一些矛盾即计划的组织实施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和过程展开而出现的计划与组织实施相偏离的种种矛盾。这方面的矛盾单靠计划过程和组织过程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过程以外的过程来辅助或监督。”要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监控,可通过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网络和严格每项技能的考核制度加以解决。
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网络,是指在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活动时,各学校要由主管领导牵头,成立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小组,并负责这项工作的教学组织管理工作。而各教学系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成立相应的训练与考核领导小组,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任课教师、学生更应积极参与到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中来,从而形成立体式的网络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每项技能的考核制度,是指根据教学计划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及考核标准,建立一套明确的、规范的训练考核评价系统,并要求训练与考核领导小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级达标考核的办法,负责达标考核的组织、考务和等级审定工作,严格等级考核制度,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等级证书,准予毕业。
1.实践教学设施相当缺乏
广告设计教育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广告业的繁荣,其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的增长却十分惊人。根据近几年的高校招生情况可以看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远远超过本科和中职招生的规模,但其中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新设广告设计专业的,并且班级的规模比较大,实践教学设施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学生参与实践能力训练的机会不多,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目前从事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从美术教师转过来的,其教学理念与方式与设计教育存在一定的偏差。即使是从设计院校毕业的教师也很少有广告行业的工作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广告行业实际缺乏较深入的了解,难以及时地把一些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设计实训难以给予科学、正确的指导,甚至会产生误导。
3.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跟市场接轨
由于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使得实践教学在整个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对现行的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实施模块式教学,设立了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等,但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条件与设施的限制,课程教学比较偏重理论的讲授,普遍对一些实践课程、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太重视或者是没有条件实施。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及时地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在学校掌握的操作技能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如广告策划、CI设计、广告媒体分析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因缺乏相关项目支持,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与条件,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一个完整的广告策划活动中去,对广告业务的洽谈、策划、设计、制作等工作流程缺乏直接参与性,没有对不同广告媒体深入了解的机会,在设计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其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就可想而知了。
更为严重的是作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课程,如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课程,在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年第二学期,学生忙于找实习或工作单位,对毕业设计课程没有投入什么精力,对指导老师布置的设计任务敷衍了事。另外,广告设计专业的毕业实习不宜集中进行,实习单位基本上是由学生自行联系,因而实习点非常分散,学校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对实习进行监管,毕业实习内容缺乏系统性安排,毕业实习课程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基本上是流于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广告设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的广告服务企业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地拓展服务领域才能在市场上立足,这对广告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涉及设计学、营销学、广告文学、广告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如果不及时地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专业工作岗位的需要。
4.实践教学模式、方法比较陈旧
高职广告设计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基本上是照搬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在实践训练教学中基本上是按照“经典案例欣赏——任课教师布置训练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定设计项目——设计作品点评”的形式进行。
这种单一陈旧的实践教学模式容易产生很多弊端。首先,由于学生的设计项目是自定的或假设的,既不存在要与客户交流沟通的问题,也没有什么针对性,更没有具体要求的限制,因此在设计训练中的随意性很大,甚至有的学生对设计训练采取应付的态度,达不到实践训练的目标。而与客户交流沟通的能力恰恰是一个广告设计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在这种实践教学中却完全被忽视了。其次,学生在进行项目设计训练中基本上是采取单干的方式进行,难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对于学生的实践训练成果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结果基本上是任课教师凭个人的喜好说了算,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
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唐宇和
冯文轩
邱伟佳
张浩迪
[摘 要]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对警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本研究针对警察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到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有效协调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采访,通过总结分析,得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与建议,包括:当代警察大学生在协调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建立简单数学模型的方法分析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现行的高等警察教育提出意见与建议。
[
关键词 ]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专业知识;有效协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1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项目“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有效协调的分析” (编号:XYX201227)的成果。项目负责人:唐宇和;项目组成员:冯文轩、邱伟佳、张浩迪。指导老师:董宇坤。
作为当代警察大学生,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愈加复杂的社会状况下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如何在大学里将专业知识学习与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合理有效地协调起来,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当代警察大学生在学校里较难将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有效协调。因为是大学生,应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但同时又是警察大学生,具有特殊的性质,因此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非常关键。据我们的初步调查,现在很多在校警察大学生认为自己十分缺乏警察职业意识,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以及实习活动来锻炼自己,希望通过在校的机会接受更多的警察职业能力训练,但又因此导致他们有些忽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对此感到很困惑。所以,针对为数不少的警察大学生难以适应这两者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的特殊关系,以及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难以有效将校园里的所学知识与职业要求相结合的问题,我们研究小组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查采访,得出了一些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的结论。
一、调研内容
为了对“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有效协调”问题进行科学深入地研究,本课题小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调研活动:一是以在校警察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活动;二是以警察工作基层单位为调研对象,通过采访获取真实资料。
1.对在校警察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课题组成员对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四川警察学院和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2012、2叭3级的部分同学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270份问卷有效。问卷所提核心问题及调查结果如下:
(1)警院大学生对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认识。在近300份的调查问卷中,有90%的学生认为人民警察的职业素质培养主要由专业技能培养、体能素质培养和思想道德培养三部分组成。这与专业领域的人们所普遍理解和接受的人民警察所需具备的知识、业务、伦理三种基本素质基本吻合。
(2)警院大学生如何看待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在如何看待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关系这一问题上。60%的学生认为对于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学者应该辩证看待,即两者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其中50%的学生认为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职业素质培养,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但也有30%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就是单纯的课堂学习,与警察职业素质培养没有直接的关系。
针对警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孰轻孰重的问题,国际上也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各国的模式各有不同。在英国,警察由社会人士和大学毕业生组成,没有专门设立的警察大学或学院,不进行专门的警察高等学历教育,经考试招录的警察在上岗前会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化培训,因此,英国更加注重警察职业素质培训方面。而美国则与之不同,美国要求考生必须具有学士学位及以上才可以报考警察职位,美国还拥有专门的系统的高等警察院校,其它一些知名大学中也设有警察学院,为美国培养专业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思想品质高的合格警察。再来看看与我国同属东亚的韩国,它更是采用军事化的标准来培养高学历的警察,警察职业素质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共重,地位平等。
(3)警院大学生如何将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进行有效协调。如何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关键之一就是时间的安排。在仔细分析调查问卷时,我们发现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平时的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有30%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但有待改进;有20%的学生认为合理。比较集中的问题体现在学生普遍认为早晨起床早训的时间太早,影响睡眠时间,导致上课时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无法专注地投入到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中去。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对这两方面的重视度,总的来说可分为四类:①两者都很重视( 75%):②偏重职业素质培养(10%);③偏重专业课的学习(15%);④两者都不重视(5%)。
(4)学生是否了解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是否知道如何针对此类职业进行有效的专业知识学习。在被问及是否了解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时,90%的学生回答自己将选择从事公安或司法系统的工作,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将来希望从事的工作,但对此如何进行有效的专业知识学习,很多学生直接表示不知道,也有一些学生表示大概了解,但了解不深,仅有少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会根据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如课外学习相关知识弥补不足,有意识地阅读报刊杂志,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主动进行身体素质锻炼等。
2.对警察工作基层单位的调研。在调查问卷工作完成之后,我们又利用假期时间采访了一些地市公安局的部分领导,并对采访之后归纳的信息总结成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当代警院大学毕业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的评价:①总体评价:上手快,业务较为精通,能够将部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上。②综合素质较高,细节把握不足。③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很多都不能运用到岗位中,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不足。④沟通交流能力有待提高。警院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存在着与同事、领导沟通和交流中的实际问题,由于缺乏沟通,容易导致工作时与同事、领导问出现隔阂或障碍。
二、调研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论。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经过研究与讨论之后,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当代警察大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警察的工作职责,什么是警察职业素质培养以及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警察需要具有哪些素质和技能。
(2)针对不同系别的学生进行的分类问卷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了解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其中能具体回答对本专业了解多少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仅能答出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大类或一级学科的大概信息,而对于自己到底要学些什么,本专业有哪些主干课程则知之甚少。
(3)大多数警察学院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和警察职业素质培养这两方面都应重视,但很少有学生知道在两者都应重视的情况下自己如何具体去做。
2.数学模型总结。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图来表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关系,如下图,横轴代表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纵轴代表职业素质的培养时间,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要使OXP的面积最大(OXP代表知识掌握总量)。就要使P点位于(9.9)坐标点处(9在图中假设为每天学习时间的最大化),随着图像曲线的走势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长时间学习会导致同学们学习效率的不断下降(即曲线斜率的减小),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OXP的面积仍在增加,即知识掌握量在减速增加。
这个粗略图不尽完善,还有如环境变化、人与人之间不同等诸多因素没有考虑,但仍然具有一些参考价值,它说明了唯有同学们勤奋努力,坚持不懈,付出时间和汗水,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它不仅对中小学生实用,对于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大也同样适用!
3.存在问题。结合调研结果和上述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警察大学生要胜任将来的工作,就要着重解决以下三点问题:
(1)学习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重点大学或知名大学的学生相比,警察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上的努力程度和重视程度较低,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2)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据我们的调查和了解,当代警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近年来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存在心理问题的警察大学生比例呈增长趋势。
(3)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当代警察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专研和重视度还远远不够。
三、建议及希望达到的效果
1.建议。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并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在经过近三个月的细致分析和探讨后,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①应在高等警察院校中继续推进和增加相应的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民警察。②加强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加强体能训练、擒拿格斗术、防身术的学习。③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课程学习和心理咨询服务,使警察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较好的心理健康知识,保证警察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的顺利进行。④协调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学习与培训,按调查结果显示,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素养培训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同学们自身的把握和对时间的安排上。
据此,我们建议警察类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课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职业素养培训课程的学习及训练的时间,并将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心理素质训练及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更多地结合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①提升警察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改进每日生活学习的时间安排。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课堂上会出现打盹甚至睡觉的现象。因此,我们建议在严格执行晚就寝制度的基础上,将早训时间延后一小时,这样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很有好处,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优质和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课程学习,可近一步提升警察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②提前制定学习目标,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了解自己将来希望从事职业的详细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贵精而不贵多。③提升警察院校的学习氛围,提高对警察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增强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④提升警察院校的科研创新水平,重视并大力支持警察大学生参与创新科研竞赛及创业竞赛,在校内形成积极活跃的科研学术氛围。⑤改善警察院校的相应硬件设施,保证警察大学生能够接受更加优质先进的教育,保证警察大学生的职业化训练的实效性。
2.希望达到的效果:①帮助警察大学生解决难以将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素质培养有效协调的问题。②有利于具体分析警察和司法系统中相关岗位所需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在校大学生所学知识不相适应的原因,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③有利于在校警察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且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认识。④有利于推进我国警察院校的专业化课程改进,培养更具专业素质的预备警官。⑤为警察大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将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到实践中去提供有效信息。⑥为我国警察院校的改革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及建议。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可以帮助当代警察大学生,特别是处于信息化时代的警察大学生更加合理的分配时间,有效处理专业知识学习和警察职业素质培养不协调的问题,让警察大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毕业后更好地融人到岗位中去!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与时间
通过学习和实习阶段才能全面了解茶艺课程的实施效果。因此,本次调查对象为九江职业大学文化旅游学院2010级酒店、2010级旅管班学生。2010级酒店班的学生在第四学期按每周四节共计72课时完成了茶艺课程的学习,对茶艺课程的理论和实操有深刻的体验;2010级旅管班的学生在第五学期按每周两节共计36课时进行了茶艺实操课程的学习,对茶艺实操课程有所体验。调查时间选在2013年6月份学生返校进行毕业答辩时展开。
2.调查方法
本次茶艺课程实施效果调查采用资料收集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除个别调查项采用主观题形式外,其他均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和所学专业;第二部分为课程设置满意情况调查,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情况及其他三个方面,基本涵盖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共设有17道题,最后一道为主观题,补充了解被调查者关于茶艺课程设置的其他看法与建议。问卷调查采取预先确定目标范围,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发出调查问卷56份,收回问卷55份,其中有效问卷数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2%。
二 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1.样本的基本情况
被测样本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24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31名。其中男生11名,女生44名。
2.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
在调查问卷中,对在九江职业大学旅游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了解,认为效果很好的学生有12名,占被测样本22%,认为效果比较好的学生有33名,占被测样本的60%;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有10名,占被测样本的18%;被测样本中没有学生认为此次课程实施不理想。
3.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
第一,是否有必要在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经过茶艺课程的学习和实习,对于在旅游专业设置茶艺课程,52.7%的被测样本认为很有必要,41.8%的被测样本认为一般必要,5.5%的被测样本认为没有必要。
第二,学生所持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方面,被测样本认为,学习茶艺课程对于拓宽就业渠道的作用放在第一位,同时提高就业待遇。其他目标中,培养个人素养、拓展知识结构也是茶艺课程开设的目标所在,对于课程是否完善了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部分被测样本持保留态度,见表1。这说明学生对于茶艺课程目标的认识是出于自身需要,这与《在高职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需求调研报告》的调研结果相一致。
第三,课程学习是否有利于实现学生所持课程目标。茶艺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课程目标来说,认为“非常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占9%,认为“有利于”的占65%,认为“一般”的占21%,认为“不利于”的占5%,如图2。该图表明,超过60%的被测样本认为茶艺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此持保留态度。
第四,课程内容与就业需求、工作的关系。在茶艺课程与
就业需求、工作的关系调查中,5.4%的被测样本认为两者联系非常紧密,能扩大将来的就业面和提高工作能力;51.8%的被测样本认为两者有一定的联系,有一部分可以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39.3%的被测样本认为对将来就业的工作有较大的帮助,只有3.6%的被测样本认为该课程和工作没有联系。调查表明,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工作有相当程度的呼应。
第五,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度。(1)培养具有茶艺特长的旅游专业人才。2012年6月,本次试点班级2010级酒店班21名学生顺利通过全国中级茶艺师资格考试,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颁发的国家中级茶艺师资格证。(2)扩大学生就业面,提高就业待遇。通过收集被测样本的就业协议书和访谈中得知,旅游行业就业人数17人,占被测样本31%;酒店行业就业人数22人,占被测样本40%;茶庄就业人数1人,占被测样本2%;其他行业就业人数15人,占被测样本的27%。在此之前,九江职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未有学生从事茶庄行业工作;其中茶庄对被测样本的茶艺理论和实操要求较高,旅游行业和酒店行业要求被测样本掌握茶艺实操;其他行业被测样本表示在工作中不用茶艺知识。从工作待遇看,被测样本底薪为1300~2500元不等,旅游和酒店行业中的员工在底薪上会适当上浮。
4.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第一,课程学习效果。(1)课程学习效果满意情况。为了了解被测样本对茶艺课程学习效果是否满意,问卷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调查,21.8%的被测样本表示很满意课程学习效果;58.2%的被测样本认为比较满意课程学习效果,18.2%的被测样本认为学习效果一般,只有1.8%的被测样本不满意课程学习效果。(2)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此次调查对于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也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课时偏少,讲课内容少;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理论课内容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另外,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兴趣淡薄。
第二,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性。(1)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对于在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20%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58.2%的学生表示感兴趣,21.8%的学生表示一般,没有被测样本表示不感兴趣。(2)授课时数是否合理。关于茶艺课程的授课时数,4%的被测样本认为非常合理,61.8%的被测样本认为比较合理,30.9%的被测样本认为较不合理,认为应当增加授课时数。(3)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是否合理。问卷主要考察了茶艺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是否恰当,调查结果见表2,部分被测样本认为应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课程的比例,并考虑增设到茶馆实地考察的课时。
第三,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问卷主要考察课程周期结束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涵盖面、前沿性、实践性及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学习的需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1)课程内容是否有特色。此次在试点班级开设的茶艺课程是以国家职业工种茶艺师为标准,结合了旅游专业和茶文化两者的特点,75.4%的被测样本表示比较赞同,22.8%的被测样本表示非常赞同,1.8%的被测样本表示不太赞同。学生收获最大的课程依次是茶艺基本冲泡技巧与茶点选配、茶艺表演、中外饮茶风俗、茶艺礼仪与规范、茶叶种类、茶具知识、中国茶文化知识、中国名茶及产茶区、茶艺职业道德与守则、茶叶品质鉴别和保管、品茗用水与科学饮茶常识、茶席设计,与《在高职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需求调研报告》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实操课程的收获对于学生来说更为直观。(2)课程内容的合理性。针对茶艺课程内容合理性的调查结果显示,被测样本中认为课程内容非常合理的占14.5%,比较合理的占74.5%,但也有10.9%的被测样本对课程内容持有保留态度。总体来说,被测样本认为课程内容较为合理,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还有改进的空间。(3)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实践性。在课程内容具体方面的调查中,试点班级是否认同课程内容及实践操作满足一定前沿性与实践性要求,结果见表2、表3。超过66.7%的被测样本认为课程的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动手能力强,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这表明,现有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前沿性”和“实践性”的需求。
5.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在试点中,采用学生本位主义教学方式,实操课程教学以个人练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理论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89%的被测样本认为课程教学方法合理,11%的被测样本认为课程教学方法不合理。
三 结论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为:GLJKT201002029)支持。
【摘要】为了研究山东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问题,设计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个人调查问卷”,利用EXCEL等工具进行数据统计,调查结果表明:青年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但其专业发展环境不理想。本文主要从学校、社会、个人三方面探讨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对该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学术界对于教师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从教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对于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来说,就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经过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最终由一个“新手”成长为一个行业内“专家”的过程。该过程的表征是青年教师成长为一位“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是职业教育的职业素养特征,是从事于职业教育的教师在职业素养方面区别于从事其他教育的教师的特点。然而,从当前有关文献看,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足,多数是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定性描述。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东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情况、剖析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实际因素,探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山东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群体中的“40周岁以下教师”。此次调查面向山东省30所高职院校,每校随机调查50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共回收问卷1365份,回收率为91%,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8.9%。院校涵盖了工业、农业、经贸、信息、纺织、建筑、畜牧、卫生等共计十一大职教领域,其中有综合性院校,也有行业特色院校,有公办院校,也有民办院校,有国家级示范院校,也有省级骨干示范院校。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现状描述与分析
(一)学历程度和职称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高达51%,说明高职院校在提升青年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低,仅占2%,需要引起应有的重视。初级职称及无职称人员比例较高,占40%,这与近年来各院校过于集中补充大量应届毕业生到校任教有关。调查中发现:有的院校为了解决师资缺口,一年内就接收近30位应届毕业生。副高职称比例偏低,只占7%。青年教师中92%目前的岗位是教师岗,这说明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仍以教学工作为主,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
(二)年龄结构和任教年限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年龄以25~36岁为主,占79%,任教年限以1~8年为主,占77%,其中1~5年的占63%。如何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任教年限的青年教师特点及其专业发展所需,开展分级管理、动态培养,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时对青年教师的调查还反映出一个问题,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主力,承担了大部分教学工作,一般都承担着每周16到28节的课程理论教学或者实训指导任务,课程科目有的多达3~4门,备课的工作量很大,负荷较重,工作压力比较大。54%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工作量较重,26%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工作量非常重。
(三)学术研究能力略显不足
调查中发现,近半数的青年教师感叹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很难保证有充裕的时间从事学科、教学研究及专业实践。这种状态与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集中转型密切相关。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很多专任教师已难以胜任大专的教学工作,为此,高职院校不得不在短时间内从各大本科院校引进或调入一批青年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这一现象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层次提升中不可避免的,正因为不可避免,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提升青年教师的内涵建设,在时间上尽量保证青年专业教师有时间从事研究工作,参加实践锻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科研能力上,认同比例低于50%,占45.2%;但同时又有61.7%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参与科研的能力与热情。这一矛盾现象反映出青年教师对教研、科研的认识比较肤浅,但迫于晋升职称、评优评先需要学术论文和教科研成果的压力,又渴望参与教研、科研工作,这也是高职院校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工作中需要积极引导的一个突破点。
(四)青年教师认为专业实践能力最重要
思想与专业素质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必备素质得到青年教师的广泛认同。52.4%的青年教师认为师德是最重要的两种素质之一,55.8%的教师认为专业理论知识是胜任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素质。在能力方面,71.5%的青年教师认为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是第一位的。作为专业教师应具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近60%青年教师的认同。这种认同也与高职院校对教师“双师型”的要求一致,高职院校原则上要求所有专业课教师都要“实践关”,其中赴企业锻炼是过“实践关”的主要措施。但调查中我们发现,从未参加过实践锻炼的教师占35.7%,实践3~6个月的教师占35.2%,这足以说明高职院校在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与职教需要和教师需求(60%)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五)青年教师喜欢团结型的发展环境
和谐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人性化的管理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重点。数据统计显示,56.9%的青年教师认为缺乏合作和交流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利条件;45.7%的教师认为进修、培训机会少;46.8%的教师认为领导不重视。51.8%的青年教师认为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较大的是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而在回答“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对您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时,认为有负作用的高达38.9%。这反映出作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直接环境的教研室和教科研团队的融洽团结是影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六)青年教师重视培养途径选择
调查发现,青年教师对参与教研与科研、提高学历学位、到国内外进修、到实训基地或企业锻炼、参加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等培养途径非常重视。而对参与教科研团队、按教学、科研、管理分类培养、通过业务竞赛促进、开展集体备课听课提高、参加各类学会(协会)、专家指导等培养途径并未为大部分受访青年教师所关注,应引起高职院校教师管理部门的思考。特别是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虽然省级教育部门在大力推行,每所院校也都在积极开展,却没有得到青年教师的认可,78.3%的受访青年教师认为入职后学校提供的培训效果较差,这一现象值得反思。此外,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要调动教师自身的能动性,努力进行全面的自我培养,但数据显示只有9.5%的受访青年教师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高达54.8%的青年教师”不了解”专业发展是什么,这迫切需要学校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帮助。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从学校方面、社会方面和自身方面来阐述。
(一)学校方面
1.缺乏足够的引导。青年教师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方面需要学校的积极引导。其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多数一毕业就到学校任教,面临着由“毕业生”向“教师”的职业角色转换、职业规划定位尚不明晰等问题,数据显示只有15.4%的受访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评价是崇高伟大的。这种职业定位及自豪感需要学校的有效引导。其二,青年教师从教时间短,教龄不长,经验有限,教学方式与技能需要得到学校的帮助和引导。但数据显示45.8%的受访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是教育与教学方法。其三,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教育,有鲜明的职业特色,青年教师在观念上必须实现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换、由理论型教学向行动导向型教学的转换。在回答“您认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时,62.4%的受访青年教师认为“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这种观念的转换学校必须给予最“给力”的推动。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认识到青年教师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青年教师管理与培养工作方面意识不强、工作有限、力度更不够。
2.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保障。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聘用上存在不透明、不公开的个别不良风气;在教师的晋级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教师的解聘上同样是学校领导的主观意见占据主导,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由中专、中职升格或成人高校改制而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青年教师培养规划与机制,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个人的成长与素质提升,采取的是自然适应、自然发展过程,使得青年教师自我成长与素质提升动力不足,甚至产生职业倦怠现象。高达44%的受访青年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一般。
(二)社会方面
1.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可度不高,职业声望待提高。高职教育虽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但社会对高职院校及其教师的认可度并不高,这容易导致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缺乏职业自豪感、使命感,在教师专业发展上陷入目的困境和伦理困境,使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都充满着工具理性和利益至上的倾向,缺乏为学生服务,为教育事业奉献自我的热情与坚守。这种偏见对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职业声望有消极影响,造成青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使得青年教师由“职业”向“事业”的职业定位转变漫长且充满变数。
2.教师评价制度相对滞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评价制度特别是在职称评定上与本科院校无异,评职称需要审查教学与科研,特别是科研水平的审查不太符合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应用技术服务与开发方面的特性,影响青年教师开展这方面工作的积极性。
(三)自身方面
1.角色转换和职业定位问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的大部分是刚从高校一毕业就来到学校,学历层次较高,具有知识面广博、理论水平较高、观念较新、创新意识较强等优势,但由于走上工作岗位时间较短,对教育教学实践缺乏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教学技能相对缺乏,急待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如何短时间内实现从“毕业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找到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定位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
2.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完善问题。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科学人文基础知识;第二个层面是学科知识;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对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来说,如果说第一个层面的知识掌握尚可的话,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其专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首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限制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在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都具备了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学历,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相当精深复杂,但问题是很多青年教师的 “所学”和“所用”严重脱节,比如学中文的改教英语了、改教管理了等等。32.8%的青年教师认为在知识结构上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不一致。
其次,教育学的科学性差阻碍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要懂得“如何教”。正是在“如何教”这个问题上,青年教师理论不够、经验不足,面临极大的挑战。而且高职学生又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陷入困境,难以突破。统计数据显示,高达37.4%的受访青年教师感到自己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缺乏,这足以证明教育学知识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对职业教育的特点不了解制约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多为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本科、研究生阶段接受的都是普通教育,一些青年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认识不清,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理解,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致力的方向可能不是学生的技术、技能,而是学生的学历、学位,不自觉地以自身学习经历为参照,重学科体系、轻动手实践,追求“精、专、深”。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青年教师全面、正确地认识职业教育的特点
三、促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自身方面需要找准定位、快速转换
青年教师必须实现自我职业角色的定位与快速转换,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满足职业教育的特别需求。对此,青年教师急需解决两个迫切问题:一是教学方面如何从理论型教学向行动导向型教学转换的问题,做到强调教学以实验室与实训基地为中心,注重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理论;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尝试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模式;以技术、技能操作作为考试标准,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其具备“零距离”上岗素质;二是科研方面,如何从纯学术研究向应用技术服务与开发方面转换的问题。青年教师可以带着研究问题、主动申请到生产一线锻炼一到两年,边实践边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二)学校方面需要健全机制、完善制度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的培训与激励机制,并制定可操作的具体措施。首先,要健全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和考核。我国的《教师法》已明确规定新教师上岗必须进行岗前培训,但此规定实施不力,很多学校和教师成效不明显。建议学校将政府层面的理论培训和校内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比如制定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奖励办法,激发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积极推进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第三,出台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的具体办法,比如科研项目设青年项目,出版项目设博士文库,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第四,推行青年教师担当辅导员制度,并进行科学的指导。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小,好沟通、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应因势利导,制定科学合理的办法鼓励青年教师担当一定时段的辅导员,加深对教育对象的了解,更好地服务教学。这些都需要学校领导、人事部门、教师管理和培训部门引起重视,制定系统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支持。
(三)社会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制定政策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社会声望不高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最突出、最现实的两个问题是薪酬、住房问题和职称晋升问题。其中薪酬、住房问题是青年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出台向青年教师倾斜的工资分配指导意见,并设立住房专项资金,用于帮扶青年教师解决住房问题。比如政府开发的青年教师公寓或者商品房购买的补贴等形式。至于职称晋升问题,则需要逐步制定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评价制度。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的教学主力,但学校和青年教师自身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都不够,学校和社会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作用都比较微弱。这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有一定关系。面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保证青年教师完成教学、实训、科研任务的同时,不断激发青年教师内在潜力,使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这不仅关系到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利益,同样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一个需要青年教师、学校、社会共同思考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继平.双师型与职业教师专业化[J] ,职业技术教育,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