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欧姆定律特征

欧姆定律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欧姆定律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欧姆定律特征

欧姆定律特征范文第1篇

分析其根源:初中电学抽象难懂,面对纵横交错的电路图,学生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错综繁杂的电学概念、定律及计算公式常常使学生不知所措,然而电学综合题历来又是中考物理的压轴热点,并且综合性强、障碍设置多。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根源,我觉得在学习电学的过程中注重以下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一、人人“三会” 电路-------会连接、会画、会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能动脑动手地“学”科学,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与学的方式,把实验地位空前提升。要解决学好抽象的电学这个问题,以实验课堂为主阵地,通过用电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情境学习抽象的电学。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操作,并且利用多媒体、实物讲解操作过程:什么是串联?什么是并联?什么是首尾相连?什么是两端分别连在一起?还有如何判断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讲解连接电路时要注意的事项。对于特别害羞的女同学,她们不敢动手,要善于开导,训练她们的胆量,提高她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她们通过实验体会接线柱接反了的现象,比你讲解多次效果明显。这样,人人会连接、分析电路,就能做好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互相转化。

二、培养探究意识,做好探究性教学实验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注意对整个物理概念和结论的过程的探究,通过提出疑问、设计方案、动手操作、思考解决、得出结论等具体步骤,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电学学习更是如此。

为此,要精心设计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主体性,做好探究性实验,充分发挥探究式边学边实验的教育功能,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而不是简单的把书中的演示实验做一遍,然后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

如“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关系”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先把一个2.5V的小灯泡接在一节干电池上,看看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再把电源换成两节干电池上,看看此时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三、理解欧姆定律并突破定律

欧姆定律一章,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重要物理量的基础上来学习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它是贯穿整个电学的重要规律,奠定了整个电学的基础,是学习下一章电功率的前提,因此,本章内容处于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欧姆定律是学好电学的关键。

欧姆定律最难理解的知识点是:

当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当导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

学生初学欧姆定律时最难理解知识点,所以在实验时应注意探究的方法、结合图像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首先巩固练习电路分析,然后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利用变化的量表示不变量或抓住其中相等的量列出关系式(电源电压一般不变、串联电流相等、并联电压相等……),若能熟能生巧,在做计算题时,这些隐含的条件便会在学生看到题的同时马上就跳出来,再结合欧姆定律,你就能轻易地解出此题。

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都必须是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对应的物理量。不同的导体之间的电流、电压和电阻间不存在U=IR关系。因此在运用欧姆定律公式时,必须将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一一对应,再带入计算。对于欧姆定律及导出公式,前者既有物理意义又有数学意义,后面两个只有数学意义,所以就不成比例关系变形公式并非欧姆定律的内容,切勿混淆。把上述问题弄明白了,电学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加强学生说题训练,升华学生思维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激扬,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相当多学生来自农村,许多学生生性胆怯,不善言谈,我们要用激励方式,让他们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以"说题"(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内容用自己组织的物理语言叙述出来,)为突破口,消除知识点在审题过程中的错误,是做题更高一层的升华,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利用“说题”来强化所学知识内容,通过“说题”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活动,为学生发展而开展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就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发展创造的快意。

五、加强变式训练,总结中考重要考点

对于初中物理知识中最大的一块知识“电学”, 题型杂乱,变幻莫测,学生如果抓不住解题规律,就题做题,进步不会很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解决这部分的问题,深入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电学的一些考点,我进行了以下几种变式处理练习,简化学习难度:

(一)经典中考试题,变换已知量的数据进行未知量的求解;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求解交换进行的;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触类旁通。

(二)同类的题型归类,找出题目中存在的异同

滑动变阻器在电学实验中的作用:

相同点:保护电路;

不同点:探究电流与电阻: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中的作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多次测量,从而找出规律。

伏安法测电阻中的作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实现多次测量,从而减小实验误差。

伏安法测小灯泡电功率中的作用: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使之分别小于、等于、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以便测出不同电压时的实际功率。

滑动变阻器在测电阻实验中还可做定值电阻用

(三)固定的套路,变换求解

电学综合题有何规律可循呢?分析历届中考物理的电学计算题,我们也称之为电学综合题,此题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玄机?细分析做此题也有固定的套路:

1.由实物图转化为电路图,建立物理模型

2.做出每种情况的等效电路,注意同一性、同时性

3.抓住物理量那些变化,那些未变,用变化量表示不变量;利用电路特点,根据各状态之间的联系建立等式关系

4.解未知量

在进行变式练习时,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例题;精讲例题,以点代面,突出重点;一题多变,等几个方面进行。应注意练习的层次,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解题时达到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多题同解,沟通相关知识的联系,培养其联想思维、纵向思维能力化题型,通过解题的比较,体会解题思想,善于用概念、规律去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培养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以上“策略”,初中生完全可以学好物理电学。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欧姆定律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电子课程;电阻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改革。项目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技能,彻底打破了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

项目化教学的内容是以项目为依托,根据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形式,设计出若干个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项目,把教学内容

(教材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这些项目中,通过完成这些项目中规定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项目化教学的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中等职业教育电子课程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一个完整的项目一般由项目目标、项目重点、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反思组成。下面举例说明。

项目目标:

1.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物理特性、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2.掌握欧姆定律、线性电阻与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

项目重点:

电阻的物理特性、欧姆定律。

项目实施:

任务一:了解电阻的由来,并列出常见的电阻元件

知识链接:电阻的概念

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自由电子在定向移动过程中要跟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每秒的碰撞高达1015

次数左右。这种碰撞阻碍了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表示这种阻碍作用的物理量叫做电阻,不但金属导体中有电阻,其他物体也有电

阻。最常见的电阻元件主要为发热型耗能元件。

请列出常见的以电阻元件为主要元件的电器有: 等。

任务二:掌握电阻的物理特性,计算导体的电阻值

知识链接:金属导体电阻的物理特性

计算:有一个电炉,炉丝长50 m,炉丝用镍铬丝,若炉丝电阻为5 Ω,问这根炉丝的截面积是多大?(镍铬丝的电阻率p取1.1×10-6 Ω・m)

任务三:弄清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计算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

知识链接: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1)温度升高,物质分子热运动加剧,带电质点的碰撞次数增加,自由电子的移动受到阻碍增加;(2)温度升高,使物质中带电质点数目增多,导电能力增强。

一般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数目几乎不随温度变化,而带电粒子的碰撞次数却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因此温升高时,金属导体电阻增加。

电阻的温度系数α:温度每升高1℃时,电阻所变动的数值与原来电阻值的比。

超导现象:有些金属(一些合金和金属的化合物)电阻,在极低温状态下,电阻突然变为零的这种现象。

计算:一根铜导线,它的横截面积为1.5 mm2,长度为0.5 m。求20℃时,它的电阻R1?50℃时,该电阻值R2?(铜导体的电阻率为1.7×10-6 Ω・m,温度系数为4.1×10-3(1/℃))

任务四:掌握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伏安特性

知识链接: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原点的直线时,叫做线性电阻。即此电阻元件的电阻值R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常数,直线斜率的倒数表示该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如果不是直线,则叫做非线性电阻。

计算:1.有一个电阻,两端加50 V电压时,电流值为5 A,请求出该电阻的电阻值。

2.有一个电灯泡,两端加220 V电压时,电流为0.44 A,请问该灯泡两端加110 V电压时,流过的电流为多少?

项目反思:

在此项目设置的各个任务中,有哪些没有完成,为什么没有完成,对于相关知识点有哪些不懂或不会的地方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根据反思的结果,对本次项目中做的不满意、不懂或不会的进行补习。

总之,在项目化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最大限

度、最为真实、最为有效地凸显。项目化教学的模式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它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符合我国国情,代表了我国职业教育课改的发展方向,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显著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欧姆定律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教学;科学探究;观念认识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它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立体目标。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不断得到重视和推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但在教学实施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科学探究的内涵认识及对它的实施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正确理解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物理教学中,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为何把科学探究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呢?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1.从学习方式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学材料作为信息传递给学生。如此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传承,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方法、态度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当然,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2.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来看。首先,科学探究应当是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自然界的奥秘只有通过人们的不断探究活动,才能透过自然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从而形成科学理论。其二,科学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这是因为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环境,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主动探究自然的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其三,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可见,科学探究不但是一个逻辑的实证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发挥潜能、克服困难、艰辛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二、认清教学中探究教学的误区

在探究教学中有两种比较突出的的误区:其一,就是对“探究性教学”理解泛化,随意给一些人们早知的教学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使一些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忙于配合老师的教学,而忽略了自身的思维发展。其二,就是对探究教学理解“神化,将探究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事实证据的收集,探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由学生独立进行才视为“探究”。如此,过分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性,使得学生失去探究的方向和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也起了相反的作用。

针对以上认识误区,我们更要注意以下几项:

1.科学探究并非要素齐备。《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这些要素是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但不是科学探究学习的必需环节。也就是说科学探究学习不一定是“完整”的。完全探究能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这种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的设计这样的探究课题。部分探究需要的时间相对较少,比较适合于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例如在讲解欧姆定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好这个重要定律,我特意分成两节课处理,这样在探究欧姆定律时其探究目标就放在了实验上,其他的环节全部放在了其他时间。

2.科学探究不一定必须动手。比起需要动手做,科学探究更强调动脑。只有学生的思维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才会产生真正的探究。例如,在讲分子动理论时,老师提出分子间既有引力,为什么还存在间隙呢?学生可能会去想:引力使分子聚合,而应改还有一种力使其保持一定距离,进而对分子的平衡距离理解也就顺理成章。这段教学过程虽然没有让学生动手,但在猜想与假设、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思维着,体现着探究的精神。

3.科学探究不是仅仅为了寻求某个科学结论。有的教师总习惯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某个科学结论。为了让学生尽快得出结论,教师总是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思路上引导;同时,学生一旦得出结论,教师也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结束。这种仅追求结论的探究活动是不可取的。因为科学探究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4.“科学探究”非“学生实验”

通过科学探究要素,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实验只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环节,科学探究要做的活动比实验多很多,但它不再强调实验的“学术性”。科学探究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和课堂教学活动,也有课堂外的其他学习活动。就像前边所提到的,为了探究欧姆定律必须实验,但我们也明白,这仅仅是学习欧姆定律的一个环节。

综合以上,我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仅仅是探究教学的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总结和创新的地方,探究性教学作为新课改的主要教学方式,我们要从真正意义上大胆实施,也要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物理学科中创造性发展,这也是我们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欧姆定律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物理规律;规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5(S)-0032-3

物理规律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到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前提是了解物理规律内涵、本质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科学的教学策略。

1 物理规律的内涵

“规律就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现象、分子、元素(因素、要素)或方面的本质之间的关系”。相应的,物理规律就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必然的联系。

1.1 物理规律的类型

经过2000多年的建设,物理大厦恢宏庞大,其组成规律自然纷繁复杂。为了认识物理规律本身,我们有必要对物理规律进行必要的分类。从物理规律获得途径的角度来看,物理规律可分为实验规律和理论规律;从物理规律知识形式的角度来看,物理规律可分为定律、定理、原理等类型;从过程中不同质的运动角度来看,物理规律可分为力学规律、热学规律、电磁规律、光学规律等;从“定性―定量”维度来看,物理规律可分为定性规律、定量规律。

1.1.1 实验规律与理论规律

从物理规律建立基础和过程的不同,可以将物理规律划分为实验规律和理论规律两种。实验规律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中学物理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属于实验规律。如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等即为实验规律。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理论推导,得出的新物理规律。动能定理、万有引力定律等即为理论规律。我们以万有引力定律为例来说明一下理论规律的建立过程。牛顿在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牛顿自己的第三定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等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应用他超凡的数学才能,通过理论计算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1.1.2 定律、定理与原理

从物理规律知识形式的角度来看,可以将物理规律划分为物理定律、定理与原理三种类型。通过大量具体事实(包括实验和观察)归纳而成的结论称为物理定律,如牛顿第二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等。通过一定的论据,经过逻辑推理而证明为真实的结论称为物理定理,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属于物理定理类。对大家公认的具有普遍性,而且可以作为其它规律基础的物理规律一般称为物理原理,如我们中学阶段比较熟悉的功能原理、叠加原理等即属于物理原理类。

1.1.3 定性规律与定量规律

从“定性―定量”维度来看,可以将物理规律划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种类型。定性规律揭示的是各物理量间必然联系的存在和发展趋势;定量规律揭示的是必然联系中量的相互制约。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就定性的描述了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的运动趋势,不反映外力与运动趋势之间的量化关系,属于定性规律。而定量规律则不同,如欧姆定律,除文字描述外,我们还可以用公式I=U/R来揭示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不同的物理规律分类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比如欧姆定律即属于物理定律,又是实验规律,同时也属于定量规律。

1.2 物理规律的特点

1.2.1 物理规律的实践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学物理的众多规律都是在实践、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使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这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1.2.2 物理规律的联系性

物理规律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包括物理规律内在的概念、现象之间的联系;规律与规律之间的关系。

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牛顿第一定律是说物体不受外力时做什么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揭示了物体的惯性质量、所受到的合外力与由此而产生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阐述物体受力时做什么运动,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一定律是第二定律的基础,没有第一定律,就不会有第二定律。虽然第一定律可以看成是第二定律的特例,但不能取消第一定律。

1.2.3 物理规律的对应性

物理规律中的各物理量都针对于某一研究对象。如果是状态量则对应于某一时刻、某一位置、某一状态。如果是过程量则对应于某一段时间、某一个过程、某一空间等,这就是物理规律的对应性。如,欧姆定律U=IR中各量均对应于同一导体、同一段电路在同一时刻的量值。

1.2.4 物理规律的因果性

因果性是物理规律的重要特点,任何物理规律都是在规律所表述的具体条件下才具有规律所阐述的结论。例如牛顿运动定律是在研究宏观低速运动物体的“前因”下,才有其结论的“正果”修成。

1.2.5 物理规律的发展性

物理规律是认识的结果,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历史局限性,只能部分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内在联系。规律会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认识的深入不断发展。发展有时是温和的――是对已有规律的修正、丰富;有时是激进的――是对已有规律的否定、颠覆。换言之,物理规律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如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发展变化过程。

2 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一维目标而向三维课程目标迈进。教学要以人为本,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样注重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何实现物理规律教学由传统向新课程理念的转变,应进一步明确物理规律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1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倡导从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知识的理解历来是一个重要培养目标。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建构一个理解物理知识的学科结构,从而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最终建构的物理知识结构中,分散的各个点表示物理概念,联接各点的线就代表了物理规律,通过点和线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物理知识网络图。

2.2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物理规律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物理规律教学是在学生的感性认识(已有的对实验和事实认识)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根据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途径方法,指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认识到物理规律中某些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到物理规律的近似性与局限性,从而概括出物理规律。作为近似反映物理对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物理规律的建立,离不开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也离不开物理思维,是诸多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学生在理解具有这些特点的物理规律的同时,其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2.3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其实也是科学方法教育的过程。我们知道物理规律的获得,少不了一些科学方法的使用,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并适时适当地进行显性教育,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物理规律,同时也学到了科学方法,培养了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要向学生说明的,除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外,就是讲解这个规律获得过程中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理想实验法。在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以重点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明确研究3个变量的关系时,通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2.4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提倡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新教材的编写中贯穿了科学探究精神并安排了一些科学探究的内容。由于物理规律的实践性特点,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经历物理规律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物理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物理问题。

2.5 物理规律教学,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我们知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是物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维课程目标中的一个维度。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在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时,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对相关物理学史内容的选择性介绍、开展科技创作活动、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等等,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比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述一下它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大科学家的观点的基础上,使其不畏权威、理性求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得到培养。而在进行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的时候,可以联系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过程进行讲解,把物理知识与科技发展、应用技术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3 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策略

当明确了物理规律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之后,为行之有效的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我们提出以下基本策略。

3.1 活化物理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主动获得规律的机会

在物理学的产生、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是归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实践基础,是验证理论预言和假说的主要依据;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重现物理规律的发现历程,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体悟物理规律所反映的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更新学生头脑中的物理观念、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质量。

3.2 强化物理思想教学,使学生感受物理学的理性美

在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好物理规律,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能力要求,应该在规律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科学史、科学思想的教育,引起学生对物理思想在物理规律建立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理性美,同时给学生以更多的启示。

教师在采用此策略教学时,应明确两点:一是渗透物理思想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指向学生展示物理规律建立的思想史;二是科学史的历史发展逻辑与课本上的知识逻辑并不相同,规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到二者的异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在了解真实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明了知识逻辑的呈现脉络。

3.3 重视规律应用教学,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物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应锻炼学生将物理规律运用于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利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习兴趣,进而在使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这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3.4 提升教师科学素养,为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规律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我们将其作为一项策略提出,重在强调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目标的钻研、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对物理规律教学的整体认识与把握等。同时该策略也是关系到物理规律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进而才会有足够的信心调控物理规律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最好的先决条件,从而取得最佳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欧姆定律特征范文第5篇

物理选择题以试题的灵活性、知识的广泛性、答题的简便性和评分的客观性等特点,已是标准化试题的主要形式.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选择题以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和辨析能力为主,通常以贴近生活的知识为背景,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事实为基础,把基本概念和规律融于其中.试题的编制和设计都从生活实际现象或实际问题入手,来源于同学们生活中熟悉或熟知的生活现象,使同学们不感到陌生,让同学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时时在身边,试题鲜活、基础,趣味性强.

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小题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项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具体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选项联合考虑或从选项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事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更有效.

二、中考典例剖析

1.直接判断法

通过观察,直接从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作出判断,确定正确的选项.它适合于推理简单的题目.这些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常识性知识的题目.

例1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C.人能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自己的脸是光的折射现象

D.阳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现电线杆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分析 ①在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照射到两种物质界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是光的反射,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③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透镜成像等.

解答 A.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阳光被空气中的小水珠折射后发生色散形成的,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不一定改变,如垂直进入传播方向不变;C.人能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自己的脸是在水面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D.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现电线杆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应选D.

点评 一般来说: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2.筛选法(也叫排除法、淘汰法)

使用筛选法的前提是“答案唯一”,即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这种方法要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选项入手,根据题设条件与各选项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计算、判断,对选项进行筛选,将其中与题设相矛盾的干扰项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结论.

例2 如图1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4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 根据图示的4点与焦距的位置关系,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其成像的情况;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具体应用,即可确定各选择项的正误.

解答 A.物体在F点时,此时的物体在焦点上,此时物体不成像.而人的眼睛与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情况相似;B.物体在d点时,此时的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C.物体在a点时,此时的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种凸透镜成像制成的,而不是放大镜;D.物体在c点时,此时的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利用这种情况的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应选D.

点评 根据图示各点的位置,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解决此题的突破口.根据选项逐一筛选,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3.逆向思维法

这种方法是从各个选项入手,分别把各个选项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作为已知条件,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分析,倒推出题中需成立的条件或满足的要求,从而在选项的答案中找出正确的选择.

例3 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推墙的力和墙对人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B.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运动的物体才受摩擦力

C.给正在运动的物体再施加一个力,物体就会比原来运动得更快

D.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的人仍将落回原处(不计空气阻力)

考点 平衡力的辨别;惯性;摩擦力的种类.

分析 (1)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2)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受摩擦力作用.(3)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4)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解答 A.人推墙的力和墙对人的力,若是一对平衡力,两个力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而本选项二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摩擦力称之为静摩擦力.例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若不受摩擦力,则物体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当物体发生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C.给正在运动的物体再施加一个力,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则物体就会比原来运动得慢;D.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的人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此仍将落回原处.应选D.

点评 (1)掌握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2)掌握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3)掌握摩擦力与重力,理解滚动摩擦、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定义.

4.推理法

根据题给条件,利用相关的物理规律、物理公式或物理原理通过逻辑推理或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然后再与备选答案对照作出选择.

例4 在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开关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三个电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A. A的示数变小,V1的示数不变,V2的示数变小

B. A的示数变大,V1的示数变大,V2的示数变小

C. A的示数变小,V1的示数不变,V2的示数变大

D. A的示数变大,V1的示数变小,V2的示数变大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阻的串联.

分析 由图2可知,灯泡和滑动变阻器组成的是串联电路,电流表测量的是整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V1测量的是电源电压,电压表V2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首先判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其阻值的变化,再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判断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从而利用公式I=U/R分析电流的变化,再利用公式U=IR判断出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化,最后再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判断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的变化.

解答 由图2可知,灯泡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V1测量的是电源电压,所以电压表V1的示数保持不变.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阻值变大,而灯泡的电阻不变.

电路中的总电阻R变大,

又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由公式I=U/R可知,电路中的电流I变小;

由公式UL=IRL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UL变小,

因此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滑=U

-UL变大,

所以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2的示数变大.应选C.

点评 ①本题考查了滑动变阻器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影响,以及串联电路中电阻和电压的特点,并结合欧姆定律来判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②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再判断出电压表、电流表测的是哪段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结合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位置,分析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对整个电路的影响.

5.极端法

在物理题目中,当一个物理量或物理过程发生变化时,运用“极端法”对其变量作合理的延伸,把问题推向极端,往往会使题目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5 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不变,电阻R1阻值为20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30Ω,开关S闭合后,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左端滑到右端,电压表、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是( ).

A.0~2.4V 0~0.12A

B.6~3.6V 0.2~0.12A

C.6~3.6V 0.12~0.3A

D.6~2.4V 0.3~0.12A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阻的串联.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R1和滑动变阻器R2串联,电压表并联在R1两端;当滑片滑到左端时滑动变阻器短路,则此时电路中电流最大,电压表示数最大;当滑片滑到右端时,滑动变阻器全部接入,此时电路中电流最小,电压最小,则可求得电流和电压的范围.

解答 当滑片滑到左端时,滑动变阻器短路,此时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示数为6V;

因电路中电阻最小,则由欧姆定律可得:I最大=U/R1=6V/20Ω=0.3A.

当滑片滑到右端时,滑动变阻器全部接入,此时电路中电流最小,

最小电流I最小=U/(R1+R2)=6V/(20Ω+30Ω)=0.12A,

此时电压表示数最小,U最小=I最小R1

=0.12A×20Ω=2.4V;

相关期刊更多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轻工机械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业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

电机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电气(集团)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