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相关性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危险因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23-198-04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组织局部突炭性血液供应障碍,或忽然中断导致的脑组织坏死Ⅲ。一般是因脑部血液供应动脉出现粥样硬化、血浆浓度升高等各种原因导致脑血栓形成,以致脑血管管腔不完全闭塞或完全闭塞,引发脑组织局部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急性脑梗死发病无规律性,安睡、工作、运动时皆可发病,起病会在数小时到2天内达到高峰,常表现为头痛、眩晕、行为动作突然停止、耳鸣等,且发病后可致患者单个肢体或单侧肢体功能障碍,即半身不遂,严重者甚致人死亡。因此,采取有效的检查手段,对其进行预防和危险因素的控制一直是降低急性脑梗死发病后遗症和发病时严重程度的首要措施。而我院近年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HCY)含量检测,发现监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的预见性,降低其发病几率,现将有关二者联系的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内科患者中按标准选取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38~69岁,平均(55.8±4.7)岁,病程3~48h,平均(25.6±7.4)h。
1.2选取标准
(1)经头颅CT或MRI、血压等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无既往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脑神经功能缺陷。(2)排除幽门螺旋杆菌及其他感染性疾病者;筛除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患者。(3)年龄38~70岁,发病时间0~48h,男女不限,非妊娠期、经期女性,详细了解研究实验后同意参与并能完成全程者。(4)近1个月内未服用影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药物,例如卡马西平、叶酸、甲氨蝶呤(叶酸拮抗剂)、维生素B2、维生素B12(5)非严重意识障碍,陷入昏迷者;非癫痫持续发作患者及脑外伤性出血者。(6)排除静脉系统梗死、住院期间死亡者,排除近三个月内有重大手术或外伤感染史者。
1.3方法
1.3.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患者入院后的次日清晨抽空腹静脉血4mL,采用免疫学法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采用美国雅培公司使用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根据Architect12000SR仪器自动检测偏振光的改变,即可测出标本总HCY水平。
1.3.2血浆叶酸、维生素B12检测患者入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2mL,试验中分离出血清,使用德国罗氏公司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束免疫分析仪,测出叶酸、维生素B12含量。
1.4评价指标
分析急性脑梗死与叶酸、维生素B12血清HCY的相关性;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的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详细统计所有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血清HCY含量。(1)叶酸、维生素B12叶酸正常参考值3.5~13ng/mL,维生素B12正常参考值300~800pg/mL。(2)血清HCY:正常参考值0~10umol/L;>15umol/L,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5~30umol/L,为轻度升高;31~100umol/L为中度升高;>100umo]/L为重度升高。(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意识功能8分、水平凝视功能4分、面瘫4分、言语6分、上肢肌力6分、手肌力5分、下肢肌力6分、步行能力6分。满分45分,O~15分为轻型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型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为重型神经功能缺损。(4)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长期吸烟、长期饮酒、肥胖。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用peayman进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P
2.结果
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平均值分别为(21.39±9.45)umol/L、(5.47±2.21)ng/mL、(336.34±98.3)pg/mL。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急性脑梗死与HCY的相关系数r=0.132;急性脑梗死与维生素B12相关系数为r=-0.151,P
2.2血清HCY与叶酸、维生素B12的关系
进行spearman分析得出,在HCY不断升高的同时,叶酸与维生素B12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清HCY水平
比较治疗前,血清HCY含量在治疗后随神经功能缺损的好转而下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血清HCY成回归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与血清HCY
从表4数据中可知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以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的血清HCY含量稍高,而肥胖、长期饮酒和吸烟的血清HCY含量稍低,P>0.05;在治疗后,各项危险因素的血清HCY均有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定义
同型半胱氨酸是氨基酸半胱氨酸的变异物,为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会被分解代谢,浓度维持相对较低的水平,即5~10umol/L。但在日常生活中遗传因素、饮食习惯、激素水平、年龄、血压、动脉血管健康状况等都会引起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障碍,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在血液中堆积,血清水平升高。
3.2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生物机制与维生素B12叶酸的关系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主要来源是摄入食物所含的蛋氨酸,它本身并不参加蛋白质的合成。机体内,约1/2的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四氢叶酸在蛋氨酸合成酶(MS)的作用下,生成蛋氨酸和四氢叶酸。四氢叶酸在N5-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的作用下生成甲基四氢叶酸;其余约1/2的同型半胱氨酸通过与丝氨酸在胱硫醚β合成酶(CBS)的作用生成胱硫醚,少部分同型半胱氨酸在胱硫醚裂解酶的作用下形成半胱氨酸,最后生成丙酮酸、硫酸、水。而在此过程中,需要维生素B12叶酸作为促进蛋氨酸的吸收,为血清HCY的降低提供反应介质,如果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摄入的蛋氨酸又不足以满足身体需求,人体内的Hcy血清含量就会升高,从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引起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作用,使得血小板凝血功能增强,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如表1~2数据所示,维生素B12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关系;叶酸和维生素B12,在血清HCY逐渐升高的过程中,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由此可知,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几率越大,且同时预示着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减少。
3.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急性脑梗死的联系
【关键词】 朋友;人际关系;成绩不良;社会行为;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61-02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ed Factors of Peer Accepta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GAO Zhi-hua*, LIU Xiao-hong,MA Hong-xi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 China Coal Medicine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er acceptance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ethods 398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sociometric method and class play questionnaire, and teacher rated academic achievement level and teacher acceptance level were collected too. Results Sociability/leadship was the first factor to predict peer acceptan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but teacher acceptance was the second influencing factor in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eing teased was the first factor of peer rejection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hile overt aggression was that for th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onclusion The social behavior factors are the main factor to peer acceptance, but teacher acceptance has impact on that of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Friends;Interpersonal relations;Underachievement;Social behavior;Regression analysis;Students
同伴接纳性指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喜欢和接纳的程度,与学生的自尊、社会认知发展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被拒绝儿童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容易出现问题或障碍[1]。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儿童自身社会行为方式对同伴接纳性的影响,考虑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因素[2],比较影响初中生和小学生同伴接纳性因素是否存在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唐山市2所小学的四、五年级共6个班208人,其中男生111人,女生97人;年龄(10.65±1.05)岁。某中学初二年级4个班190人,其中男生96人,女生94人;年龄(14.97±0.55)岁。
1.2 方法 学业成绩由各班班主任结合被试的主要学科的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分为优、良、中、可、差5个等级,再按班级分别计算出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标准分数。教师接纳采用社会评定法,由各班班主任按自己对学生的喜爱程度评分,分为很喜欢、喜欢、一般和不喜欢4个等级,再按班级分别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教师接纳的标准分数。同伴接纳性采用社会测量法,要求学生提名3个“在本班中其所最喜欢的同学”和3个“在本班中最不喜欢的同学”,提名不分先后。然后将每个学生所获得的正提名数(p)和负提名数(n)在本班内转化成标准分Zp和Zn,作为同伴接纳性水平的指标。社会行为采用Masten(1985)的“班级戏剧问卷”,量表共39个题目,包括6个因素:关系取向的攻击、外部攻击、社交/领导性、被排斥、消极/孤立、受欺侮。要求被试在本班中为“该剧中”的 39 个角色挑选出最适合扮演的同学,一角可多人,但不能选自己。统计时,以每名被试在每个项目上被提名的次数作为该被试在该项目上的得分。将每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作为被试在该因子上的得分,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计算出每个被试在6个因子上的标准分。
2 结果
2.1 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与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见表1。
小学生同伴接纳与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会行为的社交/领导性正相关,与消极/孤立和受欺侮负相关;初中生的同伴接纳与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交/领导性正相关,与关系取向攻击、外部攻击、被排斥和受欺侮负相关。小学生的同伴拒绝与关系取向攻击、外部攻击、被排斥、消极/孤立和受欺侮正相关,与教师接纳负相关;初中生的同伴拒绝与关系取向攻击、外部攻击、被排斥和受欺侮正相关,与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交/领导性负相关。
2.2 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会行为对学生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回归分析 以同伴接纳(Zp)和同伴拒绝(Zn)为因变量,以学业成绩、教师接纳和社会行为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别为小学生和初中生建立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回归方程,见表2。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小学生同伴接纳具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依次为社交/领导性、教师接纳、外部攻击、被排斥和消极/孤立,其中正向的是社交/领导性、教师接纳和被排斥,负向的是外部攻击和消极/孤立;对初中生同伴接纳具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依次为社交/领导性和外部攻击,其中正向的是社交/领导性,负向的是外部攻击。对小学生同伴拒绝具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依次为受欺侮、外部攻击、教师接纳和消极/孤立,其中正向的是受欺侮和外部攻击,负向的是教师接纳和消极/孤立;对初中生同伴拒绝具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依次为外部攻击、被排斥、消极/孤立、学业成绩和教师接纳,其中正向的是外部攻击、被排斥和教师接纳,负向的是消极/孤立和学业成绩。
3 讨论
研究发现,影响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同伴接纳的首要因素是社交/领导性,而外部攻击是重要的负向预测因素。这与王美芳等[3]和程利国等[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学业成绩并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这可能与研究工具的选择有关。本研究采用的班级戏剧问卷是他评量表,既能测量积极的行为,也能测量消极的行为,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其班级同伴眼中的社会行为特点。社会行为对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大,亲社会行为作用最大,而学业成绩更可能是作为中介变量影响同伴接纳。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同伴拒绝起预测作用的前2位因素都包含着外部攻击。提示,攻击性强、经常欺负同学的学生更易于被同伴拒绝。
研究发现,影响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同伴接纳性的因素不尽相同。首先,教师接纳对小学生的同伴接纳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同伴拒绝都具有较强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初中生的同伴接纳没有预测作用,对同伴拒绝有微弱的正向预测作用。即与初中生相比,小学生的同伴接纳性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接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喜爱程度会影响到学生在同伴中的地位;而初中生受教师的喜欢,则可能招致同伴拒绝。这是小学到初中期间儿童思维和社会性的急剧发展的结果。思维由以具体形象为主到逻辑抽象为主;价值判断上由信赖权威到依据规则独立判断;社会交往上由依恋父母和教师向以同龄交往转变[2],反映到同伴接纳性中,由相当程度上依据教师的喜爱来喜欢某个同伴到由自己对同伴的行为的价值作出判断从而影响对其喜爱程度,并且在这个发展转变过程中,还可能伴随着对权威(教师)的反叛。其次,对小学生同伴拒绝正向预测作用最大的是受欺侮,其次是外部攻击;而对初中生同伴拒绝正向预测作用最大的是外部攻击,受欺侮未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在小学生中受欺负更易被同伴拒绝,而初中学生中欺负人最不受欢迎。这可能与欺侮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有关。有研究显示,小学生受欺侮发生的频率远高于初中生[5],也与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发展有关[2]。青少年普遍认为受欺负不是一件好事,由于小学生更多地依据外部的行为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进而认为受欺负的人也是不好的,持排斥心理;而初中生更多依据道德规则来判断,并且随着移情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认识到欺负同伴的行为的恶劣性,并对受欺负同伴持同情心。
4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2-182.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70-380.
[3] 王美芳,陈会昌.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3):7-11.
[4] 程利国,高翔.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35-42.
关键词: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急性胸痛
急性胸痛是临床急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其病情复杂、危重,发展快,死亡率较高,其危险性和引起胸痛的病因有关,而其病因难以确诊,因此常会延误治疗,早期明确病因至关重要,就要求医生能够最快的对患者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1]。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畸形冠脉综合症等致死率较高,仅凭临床症状和经验很难确诊,而16排螺旋CT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准确、清晰、快速的显示内部器官组织结构,明确病因。本文以100例急诊胸痛患者为例,探究使用16排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对诊断急性胸痛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2年~2013年来我院就诊的胸痛患者100例,其中有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趋于27~75岁,平均(46.5±2.5)岁;心率在57~109次/min,平均75.73次/min,心率>80次者有12例。所有患者都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或血管造影检查,都自愿接受检查治疗,没有碘过敏史及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呼吸衰竭等疾病。
1.2方法 机器型号选择GE LightSpeed VCT,对比剂使用碘普胺,静脉推注,剂量80~100 mL,注射频率4.5~5.0 mL/s。检测主动脉根部时间-密度变化曲线,计算扫描延迟时间。首先明确冠脉血管成像时间记为t1,判定胸部三联检查时间记为t2,冠脉CTA扫描延迟=时间-密度曲线峰值+3s,胸部三联扫描延迟=时间-密度曲线峰值+3s-(t2-t1)。检查后图像处理使用GEADW 4.4软件,对全程扫描的血管进行VRT重建,观察病变部位,随后对病变部位进行曲面重建,观察并进行诊断。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所有患者都是一次检查成功,能够明确显示胸主动脉、肺动脉、冠脉以及其他重要组织结构,共检出冠脉狭窄31(31.0)例,肺动脉栓塞25(25.0%)例,气胸7(7.0)例,胸腔积液10(10.0)例等,见表1。
3讨论
急性胸痛是临床急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其病情复杂、危重,发展快,死亡率较高,其危险性和引起胸痛的病因有关,而其病因难以确诊,因此常会延误治疗,早期明确病因至关重要,就要求医生能够最快的对患者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畸形冠脉综合症等致死率较高,仅凭临床症状和经验很难确诊,DSA曾经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金标准,但是因其具有创伤性及费用高等原因,许多患者不能够接受,而16排螺旋CT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准确、清晰、快速的显示内部器官组织结构以及各个器官受累程度,明确区分血管、淋巴管、纵膈病变,明确病因[2]。
16排螺旋CT或DSCT对急性胸痛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一次扫描即可获得胸部动脉整体图像,进而可利用软件进行血管立体重建,VRT重建可以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明确疾病部位,随后进行重点部位重建,清晰显示病变性质、范围、管腔狭窄程度、侵袭性等[3-4]。胸部三联检查可同时显示冠脉、肺动脉和胸主动脉,可保障图像的各向同性,容易受到扫描速度的限制,分别进行不同血管的重建,可对冠心病、主动脉夹层、肺栓塞进行鉴别。而SCA作为血管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属于有创性检查,且不能诊断出一些其他非血管性疾病[5]。在本文研究中,所有患者都是一次检查成功,能够明确显示胸主动脉、肺动脉、冠脉以及其他重要组织结构,共检出冠脉狭窄31(31.0)例,肺动脉栓塞25(25.0%)例,气胸7(7.0)例,胸腔积液10(10.0)例等。
综上所述,16排螺旋CT胸部三联检查所用时间段,可儿同时进行对冠脉、主动脉、肺动脉的检查,准确率高,对急性胸痛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齐晨晖,范红艳,史琼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对急性胸痛的诊断价值[ 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0):1534-1537.
[2]杨军,胡鹏志.螺旋CT在诊断不明急性胸痛中的价值[J].影像与介入,2011,8(9):84-86.
[3]杨潇娜.64层螺旋CT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0):191-192.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筛选及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初诊乳腺癌患者共计103例,通过病历资料和/或电话随访确定患者的生存状况。对不能获得总生存时间、非癌症相关死亡或患血液系统疾病可影响血小板水平的患者予以剔除。最终选出68例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因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而更换治疗单位,或放弃继续治疗,或依存性较差,致使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无法客观统计;部分患者因经济原因,无法使用赫赛汀,故对免疫组化Her-2(++)的情况也未做进一步的FISH检验。因此,为了保证相对足够的样本量,并以期探究其他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PFS及Her-2状态不纳入分析因素。68例患者均经过病理确诊为乳腺癌,均为女性,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55.04±10.422)岁。病理类型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3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乳腺鳞癌1例;Ⅰ期10例,Ⅱ期22例,Ⅲ期18例,Ⅳ期18例;淋巴结转移33例,远处转移18例。
1.2评定标准
总生存期指患者从被确诊为乳腺癌起,到患者死亡或生存期满5年的时间。1.3分析指标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史及资料,汇总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就诊时的血小板水平、肿瘤TNM分期、ER状态以及总生存期等临床信息。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平均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格式。采用Pearsoncorrelation相关性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检验,采用t检验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行多样本均数检验,取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存情况
68例患者的生存期统计范围在3~60个月,平均时间为(35.03±16.59)个月。3年生存率39.71%,5年生存率19.11%。
2.2血小板水平与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
初诊时血小板计数范围(33~551)×109/L,平均值为(230.66±112.89)×109/L。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初诊乳腺癌患者血小板计数水平与患者的生存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表1)。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水平血小板与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将血小板水平分为4组,A组(0~100)×109/L、B组(>100~200)×109/L、C组(>200~300)×109/L、D组(>300)×109/L,不同组之间生存期曲线结果如图1,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如表2-3。生存曲线图表明,B组的患者较其他三组有着更好的远期生存和预后。而D组的患者则拥有更差的远期生存和预后。在生存时间的分组分析上,B组的患者,其平均生存时间为(48.92±12.77)个月,与A组患者的(41.50±20.16)个月相近,而远优于其他两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四组患者生存时间均数差异的组间方差分析表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值为21.501,P<0.01)。
2.3血小板水平与肿瘤分期及ER状态之间的关系
所分析的68例患者,血小板水平与肿瘤分期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血小板计数与临床分期、T、N、M状态之间存在着正相关(Pearson系数>0,P<0.01)。而与ER状态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关系(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临床分期中,Ⅰ期和Ⅱ期、Ⅲ期、Ⅳ期的平均生存期之间存在差异(P<0.05),而Ⅲ期、Ⅳ期之间的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5)。淋巴结转移阳性、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其血小板水平往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者;而ER阳性与阴性组之间血小板计数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6)。
2.4年龄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在控制了肿瘤分期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后,对年龄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方差分析及检验结果表明,发病年龄上的差异不对总体生存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F值为0.015,P=0.909>0.05)(表7)。
3讨论
关键词:预防对策;高危因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机械通气是临床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及抢救的重要手段,操作具有侵袭性,因此而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患者的严重并况及致死高危因素[1]。探析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导致的VAP的相关性因素及预防护理对策十分关键,故我院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1月对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的相关高危因素,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1月523例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其中男性303例,女性220例,年龄18~82岁,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科学会制定的VAP的诊断标准[2];经实验室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VAP患者。原发疾病:脑血管意外39例,颅脑重度损伤114例,复合伤160例,呼吸系统疾病210例。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4~61d,平均(21.5±1.7)d。
1.2方法 于患者辅助通气前及开始通气48h后采集痰液标本,经人工气道应用一次性痰液收集器吸取呼吸道分泌物。回顾性统计分析高危因素,包括患者的通气时间、原发疾病、年龄、等。
1.3统计学处理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
2 结果
2.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情况 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523例,发生VAP100例(19.12%),其中呼吸系统慢性疾病53例(25.23%)、颅脑重度损伤21例(23.68%)、脑血管意外9例(23.07%)、复合伤17例(10.63%),见表1。
2.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与年龄的相关性 60岁以上组与低于60岁组发生VAP的概率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88,P>0.05),见表2。
2.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与通气时间的关系 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VAP的概率逐渐升高,通气时间低于15d患者无显著差异,通气时间在15d以上患者发生VAP概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56,P
3 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医源性肺炎的主要类型之一,机械通气48h后至拔管后48h内出现的肺炎,其中早发性VAP在4d内发病,晚发性VAP≥5d发病[3]。有文献报道称,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高危因素包括上机前使用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过久,抗生素引起致病菌群失衡[4];不易咯出痰液;意识丧失、长期卧床[5];一般状况较差,年龄大等[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结果显示: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523例,发生VAP100例(19.12%),其中呼吸系统慢性疾病53例(25.23%)、颅脑重度损伤21例(23.68%)、脑血管意外9例(23.07%)、复合伤17例(10.63%);60岁以上组与低于60岁组发生VAP的概率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88,P>0.05);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VAP的概率逐渐升高,通气时间低于15d患者无显著差异,通气时间在15d以上患者发生VAP概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56,P
参考文献:
[1]程春华,徐廷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调查及治疗与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7-48.
[2]吴盛,于长申,吴迪,等.N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121-122.
[3]陈永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177-185.
[4]梁英英,钱小毛.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6):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