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上海市历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的表述,阅读测试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涉及三个层次六大能力,即: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从这样的“层次”定位看,“分析与综合”能力属于阅读的中等能力,因而与其相关的测试题自然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
比较而言,识记与理解能力属于基础能力,这方面试题的得分情况与学生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不存在“难度”问题。比如:201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涉及“识记与理解”的试题分值高达30分,比2012年多出8分,但整个试卷的得分率较2012年并没有大幅度提升,原因在于名句默写、文言实词解释等试题中比去年多出现了几个“生疏题”。
而“鉴赏与评价”能力在阅读中属于高难度能力,它与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关系密切。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由于在 “鉴赏与评价”能力方面设计的阅读主观题分值都偏低,所以导致阅卷答案只能呈现“要点”,很难真实检验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在未来高考中,如果将“鉴赏与评价”试题分值增加到8分以上,其“高难度”特性将会充分体现出来。
二、为什么要关注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
简言之,中等难度试题在整套试卷中所占分值最多,对考生的语文成绩影响最大。这两年《考试手册》对高考语文试卷的测试目标比例做了完全相同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分析与综合”部分的试题分值约占28%。按试卷满分值150分换算,“分析与综合”的分值应当是42分。这相对与满分值80分的阅读试题而言,分值比例已然过半。
那么,2012年、2013年高考试卷中“分析与综合”的实际分值比例又如何呢?我们对照《考试手册》中有关“分析与综合”的几类考查点,做了以下数据统计:
《考试手册》规定的“分析与综合”主要考查点 201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试卷涉题及分值 合计分值 试卷涉题及分值 合计分值
2.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20小题,2分;第21小题,3分。 5分 第6小题,4分;第25小题,3分。 7分
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2小题,3分;第8小题,3分;第10小题,4分;第12小题,6分;第23小题,3分。
19分
第4小题,3分;第5小题,3分。
6分
2.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第4小题,3分;第6小题,4分。
7分 第2小题,2分;第9小题,6分;第11小题,4分;第15小题,3分;第21小题,3分。
18分
2.4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第3小题,2分;第26小题,3分。
5分 第1小题,2分;第8小题,3分;第12小题,4分;第26小题,3分。
12分
2.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第7小题,2分;第11小题,3分。 5分 第20小题,2分;第24小题,2分。 4分
41 47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年高考语文试卷在“分析与综合”方面涉题分值与《考试手册》预设指标非常接近,实际都超过40分,也就是说在阅读部分考查分值都过半,又由于这些试题的难度毕竟达到中等程度,确实可以整体影响考生的语文总成绩。所以,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三、如何做好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
根据《考试手册》对“分析与综合”划定的五种类型的考查点,我们对照近两年高考试卷的实际命题情况加以分析说明。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一种是简答题。
这类考点的选择题常见表述格式:“下列说法(或表述)不符合(或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显然,这类题侧重“筛选”,就是剔除那些与“文意”不符的干扰项。也就是说,这类试题的答题原则强调“准确性”。文章的“文意”是明确的,但是试题“选项”的设计常常有一些干扰项,它们的表述往往与“文意”有出入,学生需要认真甄别,准确选出合“文意”的项。这种选择题多出现在试卷的第一个现代文阅读语段和第二个文言阅读语段的命题中。2012年高考试卷的第25小题即出现在第二个文言语段的命题中,
这类考点的简答题多为“概括”型,实际上是“信息整合”。也就是说,试题要求梳理提炼文中已有的多条信息,然后整合归类加以概括表达。这类试题的答题原则强调“完整性”,疏漏信息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整合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原文为主,略加连接即成答案。另一种是以原文为底,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成答案。即对提取的信息进行辨析,筛选,对委婉含蓄的信息进行分析,设想推论,然后根据考题需要,组织转换成符合要求的答案。2012年高考试卷第6小题,2013年高考试卷第20、21小题都属于“整合信息”概括答题的命题。不过,2013年试卷第20、21小题都是对文言文第一个阅读语段命题,虽然试题关注的侧重点有区别,但两个小题考查点基本上同属于一类,这不能不说是命题者的疏忽。
2.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主要是简答题,侧重于“作用”分析。当然,分析“作用”首先要理解其“含义”,只有理解了“含义”,对作用的分析才会更准确。
2012年高考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分别是第4、5小题,其中第4小题是分析段落的作用,而第5小题则是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两小题共涉分值6分。2013年高考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分别是第2小题,第8小题,第10小题,第12小题和第23小题,共涉分值达到19分。其中,第2小题是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第8小题、第10小题、第23小题则是分析描写语段的作用,第12小题赋分6分,虽然是要求写赏析文字,但实际上是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对作用的分析一般从读者的角度作答,也就是应当从阅读者的整体阅读感受出发,去判断和分析相应词、句、段在文中对表达情意、结构谋篇形成的效果。因此,这类题在某种程度上接近“鉴赏”题,2013年试卷第12小题,题干中出现“赏析”一词,表明命题者视“作用分析”为“赏析”。不过,2013年试卷第8小题和第23小题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显然是从作者的角度作答,这违背了“作用”分析的基本要求。既然答案是从作者的角度作答,这说明命题者实际上是考查“写作意图”分析。因此,第8小题应当改成:“作者在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何用意?”第23小题应当改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目的是什么?”
3. 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主要是简答题,其实是分析文章的形式特点。如果进一步分析这种特点形成的表达效果,这种题就具有了“鉴赏”性。2012年试卷中涉及这一考点的有第2小题,第9小题,第11小题,第15小题和第21小题,共涉分值18分。2013年涉及这一考点的有第4小题和第6小题,共涉分值7分。
文章思路分析主要指对指行文布局的思路分析。对于叙事抒情文章而言,其思路多指情感线索、叙事顺序等;对于议论说理的文章而言,思路往往指行文的逻辑顺序。文章结构分析主要指对文章的层次逻辑、过渡连接、前后照应等特点的概括与分析;
所谓写作特点,主要指文章的呈现形式表现比较独特或者较为显著的特点,它包括语言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常见修辞手法等。语言特点指文章的句式(骈、散)和用词规律,以及文章呈现的整体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指文章的叙事、议论、说明、描写、抒情方式多项结合的使用特点;表现手法指文章在整体上出现的象征、对比、抑扬、衬托、托物言志等形式。
分析作品形式特点,当然要从文章的表象形式中归纳分析,因此只有懂得从上述方面展开分析,才可能准确概括出文章在写作形式上的“特点”。而另一个层面的分析就是要在概括的基础上思考这样的写作特点是如何有效实现了服务主旨的目的。前者的分析是发现“特点”,后者的分析是为了赏析和评价。
4. 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主要是简答题,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主旨把握。2012年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试题有第1小题,第8小题,第12小题和第26小题,共涉分值12分。2013年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试题有第3小题和第26小题,共涉分值5分。
概括文章内容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考试中对概括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概括能力的考查。(2)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这是阐释能力的考查。
把握文章的主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一般地,文章详细着墨的方面往往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归纳内容要点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具体有以下方法:(1)直接提取要点。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3)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们知道,考生在判断时一定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和随意拔高。
不管是概括文章的内容,还是把握全文的主旨,其实就是准确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做进一步分析,揣摩、解释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不足为奇了。在高考命题中,对写作意图的考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对全文写作意图的分析,另一种则是对局部写作意图的分析。但是不管怎样,分析作者的“意图”,就是关注作者表达自己思想主张的佐证意图,关注作者的行文架构意图,关注作者感动读者、说服读者的意图。答题一定要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语言表述方式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5.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关键词:中考;语文;成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42-01
一、团结合作,集思广益,资料共享
在语文教学、复习中,必须充分发挥团队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集思广益,形成共同研讨、沟通信息、优势互补的合作氛围。我们要各自认真总结各方面经验,明确复习方法,把一个人的个体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促进整体水平同步提高。语文阅读题是中考语文中拉开学生分数比例的大题、难题,没有经验的老师有时对这些题也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备课组会议上,多进行这方面经典阅读题型的探讨,这样一定能找到解答这种题的好方法,只要集思广益,又有什么难得到大家呢?
我们还要做到资料共享。除了共享学校统一的语文资料,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一定要大公无私,把自己找到的好的资料,贡献出来。说句实话,大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充分利用好的资料,步调一致,统一进度,统一测验,统一目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定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提前把握中考命题方向,科学提高中考备考效率
在初三第一学期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研究近几年的中考命题。 不要怕辛苦,多研究几套,研究2007年到2012年这六年的语文中考题,从中细心琢磨中考形式及动态、中考试题类型、难度、方向等热点问题,感知中考命题方向。当然,从前几中考命题的趋势来看,教材仍是考试命题之本,所以我们特别注重教材的复习,基础知识的训练,阅读的训练,作文的训练。初三第二学期一开学,我们就应认真钻研《陕西省语文中考说明》,了解往届中考考题中各种知识点在一份中考试卷里所占的比例与轻重,了解中考试卷的出题结构,专家的出题方向和热点,及时关注中考变化,找准复习的方向,不断培养应变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三、抓好培养优秀生和帮助学困生的工作
近几年的中考评比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注重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考评。我们在每次教研组活动上也要一再强调要务实、要真干,要重视优秀生的培养。所以,我们语文组的老师,要非常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于班上语文有潜力的同学,我们要坚持引导他们不断进取,在复习中给这些学生开小会、吃偏碗饭,鼓励他们研究不同类型的题,并及时纠错,指导;我们还应及时地掌握他们在测试、模拟考试中的失分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重点训练,让他们成为班上的领头羊。对中等学生,我们力争从中抽出优等生,还要保证他们不要变成学困生。对学困生,我们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增强他们的信心,其实对于这些学困生,我们语文老师付出的关爱应该更多。为了能扎实抓好培养优等生,帮助学困生的工作,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在每次课间十分钟时,在体育课自由活动时,在中午第一节课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想所有能够想到的办法给学生无偿补课。我们可以给他们讲题、让他们当着老师的面背必背古诗词、跟他们谈心、和他们探讨做题的技巧。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措施,让优秀生学深、学透,让学困生学会、学准,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能做到务实、真干,我们相信语文中考成绩优秀比例一定会很大,而且几乎不会有低成绩。
四、语文复习中要树立大语文观,扩大阅读面
要用好课本。“课本”是学习知识、训练能力、进行思想修养、陶冶审美情操的重要“载体”,必须真正认识这一点,才能实现“用课本学”,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然后再把这些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和写作中。这样,语文成绩自然就会大大提高。用课内学过的知识和能力与中考题相对照,就会发现中考试题与课本或直接或间接都有某种程度的联系。综观历年中考语文阅读考查题,绝大多数的试题取材课外,但也是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因此要注意梳理课文,整合知识,适当拓展。现代文阅读复习要加强文体阅读意识,掌握阅读规律,加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探讨研究等方面的训练,要注意加强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述能力的训练,尤其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文言文阅读更要注意将教材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类整理,并牢固地背记下来。在记准词义的基础上,再抓句子的翻译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在掌握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结合练习,向课外文言文延伸。当然,中考试卷中还有大量内容是不能单靠课内外“对照”解决的,这就需要在平时阅读中,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做到能读会写,有了过硬的本领,才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现状一:所考和所教脱节,语文试卷的编制没有明确的标准
翻翻各地编的高中教辅资料以及某些名校编的活页单元检测题,不论教材的册次和所学的是什么内容,题型一律是这样的:第I卷是4个选择题,每题3分,包括字音、成语的正确使用,病句的判断等;接下来是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文言文的阅读。第II卷有古诗文的默写、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应用、写作等。
要做对这样的题,教和学以教材为本能行吗?高一高二的期中、期末试卷和高考试卷没什么区别,有的试卷上文言文或者是现代文甚至就是高考考过的文章。那我们对学生应该做何要求,课本上涉及的考试内容相当少,一个是一学期两本书复习无从着手,二是复习的内容很少涉及,160分的试卷满打满算15分。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确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让我们迷茫了:到底是按教材认真教学好,还是直奔主题,按考试要求踏踏实实地抓好联系好?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我认为应该让语文教育有序起来。与过去不同,改革后的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二者具有等价性,这二者没有主次之分,是一种互补关系。开选修考试时考的就应是学的内容,不应该采取综合性的考查方式,譬如说选修《史记》《现代文阅读》《唐诗宋词》《语言运用》《作文》等等,题型不按高考的来,不应像高考那样全面考查,应该就考选修学的内容,比如单出一张诗歌鉴赏卷来考查《唐诗宋词》选修课,出一套文言试卷来考《史记》选修等等。
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开选修课时随便学生选几科,你最终要保证过关才行,这样会比较节省时间;再开必修课,就可以出一个综合性的卷子来训练,但也不应该包含语言运用这一块,到高三上学期再出全面综合的卷子来考查,这样会比较有序也能真正考出学生的水平,让学生体会到学语文的成就感,让老师感受到教学的成就感。
现状二:语文基础知识涉及太少
语文考试的每一份试卷,都涉及了语文基础知识,如病句、成语使用、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仿写等,可教材上就几乎没有相关的语法、逻辑等知识的介绍(读本上却偶尔有一些)。高中阶段每套考题的前几个基础题,又几乎是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新的教材中,这一类知识仍旧没有相关说明。
对策:1.语法知识的补充。语法教学和考试脱节,平时根本不上语法,考试却肯定会涉及到。可是语文的知识教学已经被忽略,导致了语文学习都是在所谓的感性的内容中去参悟,像病句的修改、特殊句式的判断一味地强调凭语感去辨析其中问题,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在病句修改这一考试题型中的失分率很高,他们不能很快地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病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面对考题时无从下手。
文言文必修课开设时,就应把文言特殊句式、文言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翻译的基本方法、意动、使动、为动的区别等插在其中,由老师带着系统过一遍,在上课文具体分析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不要等到高考一轮复习时再来总结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常见情况、修辞手法及其效果、写景的作用、人物描写的手法等。这些小理论知识在上现代文之前就应该明确告知学生,用新课去感受,岂不更强?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方式、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特点、诗歌中的意象,这些也应该明确告知学生,而不应是等到高考复习时老师来总结,真正吃透就比较难了。
关键词:复习方法;修正;达标练习
一、复习进度
高三语文需要复习的内容非常庞杂,复习时间却非常有限,一轮复习时间从2014年9月―2015年3月,复习进度是本学期要上到文言文虚词部分和翻译部分,本学期有将近四个月的复习时间,对于语言基础知识的11个专题,经过归纳整理基本划分成了三大专题:成语、病句、语用题。计划需用五到六周的时间,我们将较多的复习时间留给复习周期较长的古代诗歌鉴赏模块,分类型、分题材进行复习,让学生把握诗中景、物、事、典与诗人所抒之情、所述之理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读懂一首诗的基本方法。这一模块初步预计在11月末结束。12月进入文言文复习,针对高考文言文考查原则“选文在课外,知识在课内”的原则,先对必修全五册书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回顾,尤其是必修四、五中的重点篇目,再从高考试题出发,把握近年来考查的高频文言实虚词,为文言翻译打好基础。对于高考名句默写则是贯穿复习始终,不断强化,将重复作为记诵名句最好的方法,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课背诵文和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二、复习方法及其修正
针对这一届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的问题,我确定了以夯实基础为主、方法指导为辅、达标训练为本,面面俱到、不留空白的复习方法。
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在正确使用成语以及修改病句方面,我们不惜花费大量的课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总结做题方法。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困惑,新课标卷与以往的大纲卷不同的是取消了字音、字形、标点符号的考查,而字音字形又是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所以就有些矛盾,究竟是花大力气让学生狠抓基础,少些功利之心,着眼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是直接大刀阔斧地舍弃。我们权衡了之后还是在字音、字形、标点符号上花费了一些时间,因为高考试题对以上基础知识依旧有隐性的考查,不过收效如何还有待商榷。
关于复习方法的修正,对于我来讲更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处在摸索之中,就必然会有思考,每一专题从哪些角度来讲会让学生接受得更好,哪些知识点还需深入挖掘等等,而对于复习方法的修正,也正是我对高考备考思路方案的再次梳理。比如,在复习修改病句时,我总结高考必考的六大语病,将每一类语病的错误特点都做了总结,但是学生并未完全理解并掌握,所以我在反思之后,想到是学生自己没有对这六大语病的错误类型和修改方法做一总结,于是我让学生画了病句类型的树形结构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记忆和理解,这样留给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这也充分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让我思考语文备考课是否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看书、做题、总结、练笔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享受语文的魅力?
三、对于达标练习的修正
达标练习这一做法是我在高三复习中采取的一个新的做法。达标练习即我在每一专题结束后,经过三到五天的冷却期,专门命制达标过关试卷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过关标准是正确率达到80%,未达到标准的学生进行第二次补考,如果还是未达到过关标准,再进行第三次补考,重要的是反思和总结。
如何看待达标练习的作用,我制订了“前后比照、修正为要”的准则。其作用一是通过前一轮的复习,对学生复习的状态进行测试,给学生复习的压力和动力;二是通过每一次的过关考试帮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让其在复习中有资料可用;三是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考试形式进行的达标练习测试能够再次巩固学生所学。对于达标练习的修正,还需要再关注“修正”这两个字,修正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因为是首次采用这样的形式,所以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些许困惑,而修正正是针对这些困惑,我们对达标练习进行的调整。
例如,在遇到全班学生正确率80%都没有达到时,要思考正确率的要求,思考试卷难度等问题,比如说修改病句难度较大,是不是应该把正确率降到70%;在复习主观题专题时,该如何定义80%的准确率,题目的难度应该怎样把握等。
关键词:语文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理念;做法尝试
从目前教育考评机制来看,检测教与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就是考试,而考试后的试卷讲评质量又对于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卷讲评课的目的是反馈测试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相对于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课型,试卷讲评课因工作量大、程序繁多、学生只急于知道正确答案等因素,又往往成为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可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改革就势不可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重视这一课型,为此,笔者进行了思索和初步的尝试。
一、目前语文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
1.试卷讲评课教师一般不太重视
由于试已考完,很多教师就不重视,大都是采用按题号逐题念答案、学生修改答案的形式,这样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形成“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2.教师课前工作准备不足
传统的试卷讲评课,教师课前准备十分简单粗糙,有些教师自己都没有认真地去做题,对试卷只是简单地浏览,然后依据参考答案,讲给学生,使学生不爱听,甚至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不知道怎么样去改正和落实正确的知识,以至于在下次考试中可能还会犯这样的错误。久而久之,就完全失去了讲评的意义。
3.讲评形式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不出来
绝大部分的语文试卷讲评课都是教师主动讲评,学生被动接受答案,在试卷上做修改的形式,单一而没有情境,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不出来,做不到师生互动,这样就流于形式,更加激发不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4.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
由于考试卷考查内容不一,再加上较为固定的考题形式,所以,很多教师在讲评试卷时,只是把试卷中的题目逐一处理完,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考情和考查阶段所学内容而把试卷进行一个主次划分,导致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二、上好语文试卷讲评课应遵循的理念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要想上好语文试卷讲评课就要把握好新课改理念,遵循并采取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新课标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这一理念应该贯穿于各种类型的课堂上。
2.主张开放式教学,运用新式教学法
试卷讲评课是综合因素互动的特殊教学现象,设计师生、生生之间的综合互动,所以,教学形式就应该灵活多变,不能只拘泥于某一种。
3.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为目标
试卷讲评课要使学生做到发扬成绩、弥补缺陷、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完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要培养他们综合学习的能力,故教师应该以此作为这一类型课的终极目标。
三、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初步尝试
1.做好统计工作
要想上好试卷讲评课,教师就得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而做好统计就是主要且最根本的环节。这包括考点分布、考查类型、考试结果(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每题的得分率)、错误类型的统计。我自己设计了一个详细的得分统计表,统计表按照试卷结构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大部分,把这两大部分下设的题目按类型分成若干项目制成表格。每次考试后,把此表分发给学生,由学生来填写自己的得分情况,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归纳各种数据,而这些数据就是学生来评判自己这一阶段学习现状的依据,也是教师制订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的依据。
2.重难点突出,引导到位
即使是一张试卷,也应该有主次之分,更何况语文试卷一般都是综合考查,而没有结束高三总复习之前,学生的学习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讲评试卷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学生的每题得分率就是一个很好的指挥棒,教师就应该根据这个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高三的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讲评中,我就根据之前的复习情况(成语、病句复习及过课本和文言文阅读复习已结束),把文言文阅读和成语、病句作为讲评的重点,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讲评,而其他只是针对出现的情况作了简单明了的讲评,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展开。
3.合作探究,形式灵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试卷讲评课上,我采用“小组讨论―互相质疑―学生解疑―教师点拨”的方式。教师布置好本节课要讲评的题目,然后学生以平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把布置的题目中自己单独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出来同本小组的同学谈论,接着每个小组派代表提出本组成员共同解决不了的问题,别的小组就积极地回答,帮助问题小组解疑,若碰到学生都解决不了的或者释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情况,教师就逐一点拨。
同时,我也尝试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出小组公认的“标准答案”,接着与实际的参考答案进行比对,对于有问题的,小组再讨论、质疑,再接着学生之间互相质疑、互相解疑,遇到问题教师点拨。这样学生以后做题时就更懂得怎样规范答题。
这些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地动了起来。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互相碰撞、经验得以互相交流、方法得到提高,实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4.教师点拨,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已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时教师就该做好引导和总结工作。
例如,在高三第一学期结束时,半个月有两次大型考试,每次考试的现代文阅读都是选做题――小小说或者人物传记类阅读,而我把两次考试的人物传记类阅读的题目进行对比之后,发现这些题目其实是有出题规律和答题窍门的,我就引导学生一起来总结规律、挖掘窍门。结果学生自己进行对比之后也发现两篇文章的第二道小题都是针对文章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的归纳,而答案一般分布在不同段落或者同一段落的不同层次中,并且答案大都是对段落或者层次内容的概括,归纳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找了两份没考过的文章让学生去做,他们发现和试卷中摸索出来的规律一样,于是就一起确定了做此类题的方法,而实际上我当时还未讲到人物传记类阅读题的相关内容,可是这样的总结在下次的考试中还是有效果的。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点拨。”而老子也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试卷讲评课上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非只是告诉他们正确答案。
5.自查、自改、自我总结,培养能力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得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
在试卷刚发下来的时候,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自查、自改,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剖析。
在试卷内容讲评完成后,也应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来进行自我总结,一方面总结自己的失误点,以此来分析自己这一段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做题规律,以便更好地落实,同时也要总结教训,以免下次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