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行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职教集团 职业教育 协同创新 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02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the Community through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ZOU Yongxin, XIAO Zhiyuan, WU Xia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rad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30)
Abstract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build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platform, promote research, agriculture, science close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service "three rural" capability,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summarized; for group faced difficulties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ork is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mprove services for the local economy and industry capabilities, make contributions for Guangdong culture system for building high-level technical skills of modern agriculture personnel, content rich Guangdong moder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ervice Guangdong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ervice
经广东省教育厅、省农业厅批准,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简称“学院”)牵头成立了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简称“集团”)。集团以相关涉农类职业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为主体,现有成员单位50多家。集团突出农业特色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实现校企双赢;成立以来召开2次“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共有800多人参加;举办各类培训班10多场次;根据行业协会发展,为政府部门出谋划策。为构建广东现代农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广东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服务广东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 开展协同创新,成效初显
通过集团平台,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强省、现代农业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发挥特色和优势,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三农”能力。
(1)推进“校企所协”深度融合的协同模式。在集团的框架下,借助雄厚的行业基础,与企业紧密结合,多层次促进校企合作。重点借助学院领导及部分专业骨干在省级或以上协(学)会担任了主要领导职务的优势,完美“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协同模式。通过以“院”为主体,以“所”为依托,以“企”为基地,以“协”为平台,探索并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行业经济发展能力。在组织管理、人员团队、人才培养、科研组织、资源共享五个方面的协同,形成了系列管理制度,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团队、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2)以行业重大需求为引领,搭建“三农”服务平台。以集团为组织载体,围绕广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搭建“三农”服务平台,开展科技服务。如以家禽业重大需求为引领,汇聚一园(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三所(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省动物科学研究所、省动物卫生研究所)四协会(省家禽业协会、省肉鸽行业协会、省饲料协会、省农村经济学会)和多所学校及众多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势,构建资源互补、优秀创新人才凝聚、运行机制灵活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成立广东家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下设4个平台(黄鸡产业化、鸽业技术、饲料营养技术及家禽产业经济信息研究平台),以提升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充分发挥畜牧兽医、饲料营养等专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专业群发展。利用创新平台,形成培养标准共同制订、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队伍共同培育、实践基地共同建设、教育教学共同管理、就业服务共同担当的机制;建设农村科技服务团队,开展农业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研究与服务,为广东新农村建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贡献。
(3)协同培育“三农”服务团队,成效突出。依托集团平台,主动联合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协同开展优良品种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饲料检测、农村政策法规以及面向“三农”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相关专题研究与开发、服务,为广东“三农”出谋划策,做好规划。如根据家禽业遭遇禽流感,联合省家禽业协会、企业提出应对措施,为政府部门出谋划策。定期举办新技术培训和学术会议,传授最新种养技术。如为全省饲料加工企业进行饲料检验化验员培训300多人,为全国养殖业培训技术员、农户约6000人。提升了集团服务“三农”能力,培育了多个农村科技服务优秀骨干团队及一大批农村科技服务优秀师生,获省科学技术厅认定学院为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认定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8个。
(4)协同开展科技服务,特色凸显。集团通过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广东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户2000户以上,提升技术水平,为农业和地方经济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拓宽了科技协同创新领域,凸显了特色。如广东家禽业产学研用团队多年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省级科学技术奖4项、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6项,国家专利6项;公开出版教材、专著28部,合作的教材注重“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185篇;主办的《南方农村》、《广东禽业》、《广东鸽业科技》刊物,成为政府、学者和农民之间联系的纽带,学术交流的好平台,农村工作者的好参谋,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种养户的生产及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与指导;开展“三下乡”社会服务,在多个动植物种养场、饲料厂、园艺场、茶园等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支持和合作,服务了100多个企业,提供技术咨询15000人次。
2 开展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集团在协同创新工作中面临五个难点:一是校企深度合作有难度,协同单位与行业企业合作缺少法律和制度保障;二是科技创新开发需要联合攻关,现实情况是平台还要加强;三是农业科技一些成果地位偏低、行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四是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有效供给不足,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应用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推广有难度;五是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生效益整体不够。总的说来,推动“集团健康成长并发挥更大作用”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当前,集团的综合实力有待提升,还不能适应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突破创新机制障碍,力促各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同步提升。
3 协同创新,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1)争取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统筹、引导作用。争取广东省教育厅与广东省农业厅支持集团建设,共同把集团建成广东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如争取省教育厅对集团协同培养人才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对集团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等。争取省农业厅大力支持集团建立政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政校企合作的联席制度;引导、支持行业企事业单位积极与集团开展多方面合作,支持集团在行业内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的推广;支持集团参与农业行业发展的课题研究,为集团提供与行业实质流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充分发挥集团作为全省现代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示范作用。
(2)优化协同机制,促进“校企所协”深度融合。优化构建集团“校企所协”协同激励机制,以提高协同单位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有利于合作大环境,提高合作成效。以科技服务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充分体现“重实效、重发展、重贡献”的内涵,出台服务团队、服务平台及考评奖励等系列激励制度;确立协同合作目标任务、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完善协同各方人员业绩考核制度;多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系列的学习活动,弘扬“三农”服务专家的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营造良好的“三农”服务氛围,鼓励教师、科研人员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
(3)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充分发挥效能和作用。不断吸收扩大集团成员单位,以设备、技术人员、校舍和共同育人为纽带,在学生实习实训、对外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利用等方面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互惠互赢。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协同各单位资源,对各种创新要素加以整合,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效能和作用,形成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如学科、专业与省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依托项目部、教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校中厂”、“厂中校”及生产性实训车间、研究所等载体,通过“校企所协”互兼岗位、互聘职务、联合攻关等方式,拓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协同创新渠道,打破体制束缚和身份界限,拆除“校企所协”之间的藩篱,实现人才无缝对接、互派共育。
(4)加强“三农”服务专家型团队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通过完善集团相关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和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按照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三农”服务专家型团队建设。如实施“百师百村百场”工程,开展百师接百村进百场活动,3年内组织100名专家教师对接100个村(经济社),深入100个农场开展“三农”技术、经济问题研究,积极承担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干部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工作,从而全面提升集团专家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
(5)协同开展科研项目,为“三农”服务。依托“三农”服务平台,汇聚各方创新主体的力量,联合攻关,通过项目带动科技服务,按照“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百姓”方式,将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试验示范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行业生产关键技术的需求。
(6)促进科研成果应用,提高成果转化率。鼓励集团成员单位以项目为纽带,集成由新技术研究、成果开发、推广及配套服务在内的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科技研究与综合科技服务团队,为项目取得成效提供专业技术支撑;通过项目实施,相关协同单位主动拉近距离,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并推广应用;通过产(下转第31页)(上接第4页)品开发、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集团内协同平台主动融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促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前景好的精品项目入园转化。
关键词 民营资本;现代农业;做法;成效;建议;河南登封
中图分类号 F3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301-01
登封市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市域面积1 220 km2,人口67万人,煤炭、铝矾土等矿产储量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行业战略决策的不断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决定地方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登封市坚持“内引外联”战略,在加强引导外资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民间资本潜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既加速了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解决了民资的科学利用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拉动了全市农业效益不断提升,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财力的增长,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从而实现了企业、农民、政府诸方面的合作多赢。本文对当地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进行了重点调研,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为积极探索“民资兴农”的科学发展模式奠定基础。
1 主要做法
坚持“六个一”工作法,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为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利保障。其主要做法具体如下。
1.1 组建一个坚强领导机构
先后组建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各乡(镇)区、办党政正职为成员的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2个领导小组实行联席办公会议制度,负责协调全市现代农业的总体发展和民资引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设立联审联批会、周工作例会、工作督查台账和“日询问、周报告、月通报、季讲评”机制,及时解决在引导民资发展现代农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2 出台一套完整扶持政策
大力整合农、林、水、扶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涉农资金,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名优农副产品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市财政拿出1 000余万元对本地民资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给予大力支持,有力地吸引企业家把资金投向现代农业[1]。
1.3 构建一个高效工作平台
通过组建登封市行业协会联合会,将登封市嵩岳商会、市煤炭行业协会、市水泥协会等民资行业组织吸收为成员,由政府出资,定期组织民资企业家参加免费培训、特色农产品展销和全市农业观摩等推介对接活动,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发展优惠政策,引导他们了解关注现代农业发展,拓宽经营思路、转变发展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投资现代农业积极性。
1.4 培养一群科技领军人物
始终重视人才与科技创新,市财政每年拿出1.2%约2 600万元,设立登封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对企业引进国家高科技人才、创建产品研发中心、与高校合办产学研对接基地、进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等进行奖励,基本实现了“每个农业龙头企业一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工作目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后劲充足。
1.5 带动一批“双强”支部书记
重视基层农村零星民资的积聚效应,发挥农村“双强”支部书记带富作用,引导基层群众和返乡农民工合伙兴办农业企业。据统计,目前全市303个行政村中约67%的村支部书记创办有规模不等的种植、养殖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在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社会投资兴农的氛围基本形成。
1.6 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
建立现代农业重大建设项目领导分包和首席服务官制度,逐步优化民资投资环境。首席服务官负责统一协调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掌控项目开发过程中手续办理、工程进度、项目投资等情况,全力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方便、快捷的服务。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工程,明文规定了重大项目7 d必须完成全部落地手续的要求,大大缩短了审批周期,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2]。
2 初步成效
在民资引导“六个一”工作法的推动下,民间资本逐步形成“统一行动”,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实现了新型农业现代化与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三化”协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郑州市级龙头企业32家,出现“小苍娃”“三楂红”“河南河顺”等一批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嵩山芥菜、山楂酒、茶亭沟红薯等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10余个省市。畜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也得到快速提升,宝融养殖、河南正邦、书青牧业等龙头企业成为郑州地区畜牧业发展标杆。富裕起来的农民迁村并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愿望也更加强烈,截至2015年7月,全市新型农村社区累计完成投资9.23亿元,启动建设社区26
个,5.6万农民迁入新居。另外,随着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的数量增多,加快了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实现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把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重点发展“农家乐”、旅游土特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等二、三产业,拓宽农业功能,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就地就业机会,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后盾。
3 启示和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民资兴农积极性
政策引导是民资兴农的金钥匙。通过制定一系列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投资农业领域的本地民资企业家和个人实施奖励补贴,使其享受到与域外资本和其他行业同等甚至更加优惠的投资待遇和环境,从而把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向农村,实现民资的内向良性流动,最终实现兴农目标,才是“民资兴农”成功的关键[3-4]。
3.2 健全工作机制体制,全面优化民资兴农发展环境
高效机制是民资兴农的催化剂。以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科学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简洁优化的行政审批机制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机制,消除民资投资顾虑,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本地甚至域外民资,打造民间资金洼地、投资热地和农业产业高地,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5-6]。
3.3 强化规范管理,发挥民资兴农最大效益
科学利用民资是兴农的“金药方”。要强化规范管理,科学利用民资,用抓工业项目招商引资的理念做好农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和前期基础建设等工作,用好的项目吸引民资,将民资的自发性流动整合为针对现代农业领域的集中投资行为,充分发挥其量大、灵活、高效等财政资金所不具备的自然特性,充分展现民资促进农业发展所显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效应,才能真正产生“滚雪球效应”,吸引更多民资进军现代农业领域。
4 参考文献
[1] 谢群.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2] 张文勇.民营资本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3] 候元梅.中国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相关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4] 刘慧玲.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食品安全,必须推进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稳定,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总量的70%以上为鲜活农产品,而农产品又是食品的主要生产原料和组成部分,源头控制主要在农业领域。因此,农产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核心,控制住了农产品的危害因素,也就基本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实施农业标准化,就是规范农业生产加工各环节,控制农产品危害因素的过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坚持城乡统筹的基本方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必须落实农业标准化。产销衔接,城乡一体,需要统一的标准进行联结。特别是千家万户的农业小生产,如何对接国内国外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如何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要求,始终是现代农业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节约农业资源和保护农业环境的重要手段,将会促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改善农产品对外贸易,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必须加强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既是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手段,又是防止国外不安全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有效技术防线。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其技术优势广泛设置贸易壁垒,阻挡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利用我国农业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向我国大量出口农产品。因此,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握国际贸易规则,充分运用标准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促进和调节作用,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农业标准化带来历史机遇
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发展理念创新,必将筑牢农业标准化的思想基础。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农业标准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管理方法,农业标准所应用的领域、主体和阶段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推进农业标准化,就是要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加以实施应用,实现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的全过程控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高农业产业的素质和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现代农业建设催生组织形式创新,必将壮大农业标准化的组织载体。农业标准化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越大、组织化程度越强、产业化水平越高,农业标准化越易于实施。在我国小农大国的基本国情下,推进农业标准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而农业组织化程度,主要取决于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组织间能否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共同的经济利益是成员间生产关系的基础,有效的约束机制则是生产关系得以稳定的保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推进农业标准化,就是要切实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联结与市场带动作用,扩大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实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现代农业建设强调科技创新应用,必将改善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条件。农业标准化,上接农业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下联生产者的日常生产活动,具有科技推广和科学管理的双重性,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承担着从良种、植保、土肥、农机、水产到畜禽防疫等领域广泛的服务职能。推进农业标准化,就是要依靠这一力量,把推广标准化技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从单个技术的推广实施向标准技术的集成配套转变,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水平。
现代农业建设着眼于提升综合效益,必将拓展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空间。现代农业讲求综合效益,是数量与质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我国农产品在内在品质、分等分级、加工性能、包装保鲜等方面的不规范,不仅阻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难以在市场上实现优质优价,而且由于加工原料的不统一,使得加工品品质难以保证,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就要制定和实施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保证相同等级商品的质量一致性和不同等级商品的价格可比性,实行农产品分级分类销售和优质优价,使企业得到效益,农民得到实惠。因此,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使我国农业标准化具有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三、在现代农业建设实践中推进农业标准化
健全和完善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制定标准是前提。要继续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专项计划,优先制定满足行政执法、保障消费安全、促进公平贸易和发展优势农产品所需要的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导各地农业部门重点制定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名特优新产品地方标准。同时,还要实施农业标准国际化战略,持续跟踪、研究、制定和引进国际标准,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业标准化,实施是重点。要坚持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实施体系,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运行机制。同时,按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规划,发挥示范县(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标准化覆盖率,推动建立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和流通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现代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发展;研究
在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已经为主要趋势,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主要的实施手段,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只有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发展,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与商品化,才能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质量。所以,在本文中,对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了研究。
1现代农业概述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提出的,其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大规模使用,并且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逐步的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现代农业利用了先进科学技术,因为在传统农业中,都在使用人力、畜力进行耕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实际的农业生产效率也比较低。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促进农业机械设备的先进化与规模化,降低人工成本的使用,促进农作物生产效率的提升。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也更完善,在发展过程中,与现代生产手段、现代产业体系进行结合,改变了传统生产、加工工作缺陷,实现农业各阶段、各环节的一体化建设。同时,农业与金融行业、商业等不同领域的融合发展,也促使农业的一体化建设,在这种发展程度上,不仅促进城乡经济的相互协调和发展,扩展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市场的积极扩展,保证在农业专业化生产趋势下,实现社会化发展格局。
2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领域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于农业的扶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转变。在现代农业领域中,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优化农业设施装备
在现代农业领域中,农业机械设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农业机械化从狭义上看指的是农业机械装备,而广义上看则是覆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而农业机械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深加工、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成为了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的重要武器。所以说,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原动力,也为农业集约生产、可持续发展以及安全生产提供了夯实基础。
2.2促进农业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我国有很多学者都在从事农业领域内的相关研究,但是很多的研究成果从出现到正式的投入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过于漫长的时间周期导致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更新一直较慢,在印象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此外,现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主要成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力的不足以及农业领域内部对于科技动力的薄弱。我们知道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创新程度直接关系到了农机水平的提升。
2.3减少农民工作量
农业机械的出现有效的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能够在节省时间成本的同时,将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输送到其他需要人力资源的领域当中。例如,机械育苗将比传统的人工培育秧苗节省了八倍到十倍的时间。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自身所具备的改造功能、开发功能等均会对农业增收起到正面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在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石化,农机的“战斗力”与“战斗速度”是传统农业人员劳动力难以替代的。而农作物的精、少量播种技术更是离不开大量的种籽、农药喷洒、施肥等环节,而农业机械化的利用则直接为减少这部分的支出提供了保障。
2.4促进农业生态化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在提倡绿色发展,要求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要兼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下,因为农村的生产力比较地下,根本无法有效的保证农村居民的基本收入,更不用说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了。只有农村的生产力发达了生活才能够赋予、乡村文明建设才能够得以真正实现。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不仅改善了传统农村的劳动环境,同时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劳动力的劳动强度、真正实现了人性化的发展历程。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农业废弃物资的机械化处理以及农业资源的二次循环利用,也能够为提升整个的农村村貌整洁程度提供了重要保障。
3结语
近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当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精细化生产,合理应用农业机械设备,从本质上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确保我国现代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荣金.关于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17,25(8):42-42.
[2]宫丽伟.浅谈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7,4(1):114-114.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市各县(区)在发展现代农业工作中都作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杞县现代农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杞县在搞好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全力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发展优势农产品。近年来,杞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尤其是把发展优势农产品放在了头等位置来抓,并不断引导广大农民什么赚钱种什么,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同时,为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杞县县委、县政府还先后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领导组、无公害农业生产领导组以及各种专业性的领导组等,引导农民种植耐贮存、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品种。一系列有效的引导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杞县农业生产特别是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进一步优化了杞县的种植业结构。为解决杞县农产品销售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开展技术服务。杞县加强了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的联系,主动与他们攀亲结缘,建立了长期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议;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唯一与县级政府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杞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成的朝来公司,现在已初具规模。加工大蒜、胡萝卜等农产品,效益非常好,市场销售供不应求。为进一步提高大蒜的质量和品质,杞县还与省农科院签订了培育脱毒大蒜的协议,建立了脱毒大蒜繁育基地和9个县级科技服务中心、21个乡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13个各类农业技术研究会,全县现有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150多人,为杞县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科技信息服务。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杞县逐步确立了“用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发展农业”这一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大力发展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有力带动了杞县优势农产品的发展。目前杞县已形成了以家家福、六福、金穗面业、金菊味精等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业,以中农大朝来公司、联富食品公司等为龙头的脱水蔬菜加工业,以金华棉业、三杰棉业等为龙头的棉花加工业,以方圆制革、金珍乳业等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业,以杞县酱菜厂、金杞酱菜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酱菜加工业,粮食、蔬菜、棉花、畜产品等几大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9家,年加工能力80万吨,实现了农产品的就地转化,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建立行业协会,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目前,杞县已建成24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立了大蒜、辣椒、养牛、养猪、养羊、养鸡等16个专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达3000人。为实现出口创汇,不断拓宽农产品外销渠道,杞县成立了以高阳国懋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外贸物流公司,并在俄罗斯等国家和广州、长沙、武汉、上海、西安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农副产品直销点,从而为杞县农副产品的销售打开了渠道。目前,全县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29家,大蒜、面粉等产品出口印尼、俄罗斯、蒙古、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化解市场风险,杞县还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藏业,全县建成冷库360多座,储藏能力达15万吨,有效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去年,该县出口创汇400万美元。
公共财政助推我市现代农业
2006年,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同时加大对粮食生产区政府的支持力度,极大地调动了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助推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4337万元资金直补农民
据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我市在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直接补贴的同时,增加了对农民种粮用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韵积极性。
市委、市政府把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作为去年向全市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之首,市委书记刘长春亲自带队深入农村调研,与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面对面宣传惠农补贴政策,检查政策落实情况。提出了“一分钱不能少,一户不能落下,一天不能耽误”的要求。去年,我市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通过农信社“一卡通”方式一并兑现给农户,全市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达14337万元,亩均补贴26.75元,兑现补贴总额为历年最多,兑现进度最快,广大种粮农民非常满意。
7422万元资金奖励产粮大县
2005年,上级部门下达我市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2926万元,市属5个县享受此项奖励。2005年我市5个产粮大县不断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使产粮大县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6年,我市5个产粮大县继续享受奖励,中央财政共拨付奖励资金4496万元。奖励资金的增加和及时到位,进一步调动了县、乡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促进了生产和农民增收。
2012万元小麦良种补贴纳入政府采购
去年,省财政给我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资金2012万元。市财政部门在总结过去良种补贴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对种子企业实行招标采购,并将良种补贴由暗补改为明补,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其做法是:财政部门将2012万元小麦良种补贴资金印成“良种补贴券”,分发到5县6区种粮农民手中。农民凭券到政府招标确定的供种企业购买良种,既保证了优良品种的推广使用,又使自家的良种补贴资金足额用在了刀刃上。
24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发放到位
2006年,我市继续对农机购置进行补贴,上级部门共拨付补贴资金240万元。市财政部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对195户农民购买大中型拖拉机、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等进行补贴。
共带动农户投入资金970万元,全市共购置190台拖拉机以及大批的水稻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旋耕机,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农村大地唱新歌
——尉氏县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只有农业实现产业化、现代化经营,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谈到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状况时,尉氏县县委书记曹法英高兴地告诉记者。
尉氏县大力推广名、优、特、新品种,建立名牌农产品园区。目前,该县已引进洋香瓜、油桃等新品种30多个,建立了30多个颇具规模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园区,面积20多万亩,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如今,尉氏县高效农业生产园区已被定为省级示范园区。位于该园区的七彩虹无公害蔬菜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主要生产芥蓝等无公害蔬菜。每天可提供无公害蔬菜10吨,从新郑机场空运到香港、澳门等地,年产值达1500万元,实现年利润380万元。中澳合作霜生金飞马食品有限公司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目前年生产能力达1200吨,产值超亿元,已成为尉氏县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该县还调整畜牧业品种、品质结构及生产结构,重点推广瘦肉型猪、高产奶牛、优质羊等适销对路的良种畜禽。目前,全县已形成西部沙区养牛羊、南部养猪、中部养鸡、贾鲁河滩鱼鸭混养4大基地,并相继建起了万村生猪饲养小区、孙家村肉牛饲养小区等。截至目前,全县饵养小区达42个,入驻小区农户达580户,年创产值近亿元。全县畜牧业实力进入全省16强。
该县围绕棉花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要求,大力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棉花产业。目前,该县拥有棉纺企业20多家,纺纱规模达30万锭,其他涉棉企业近1000家。
棉纺行业年产值10亿元,利税近亿元。尉氏县是河南省8个特色纺织工业基地之一,主要包括尉氏纺织有限公司、京尉纺织有限公司、威狮棉业等企业。其中,尉氏纺织有限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强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产品已达6大系列200多个品种,是河南省纺织行业的两面红旗之一,被评为全国棉纺行业人均利税30强企业。
什么是现代农业
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提出。但什么是现代农业,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我国上世纪60年代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奋斗目标时,人们一般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加电气化。
学界的众说纷纭,导致实践上的无所适从,各行其是。因此,要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
从理论上讲,现代农业包含以下4个特点:第一,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先导,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不是近代农业技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而是分子和信息水平上的重大技术突破,它正在为现代农业搭起一座崭新的技术和生产平台,使现代农业成为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第二,现代农业是正在向多元化方向拓展的一种新型产业。现代农业由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着农产品加工、制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形成一个以生物产品生产为基础的、多元化的新兴产业。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界限趋于模糊。第三,现代农业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和面向全球经济的商品农业。第四,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现代农业以高投入、高产出和高代价的近代农业为鉴,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其时念,其生产过程是清洁的,产品是绿色的,是品质标准、安全性以及环境质量。实行标准化和严格检测监管的绿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