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

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

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范文第1篇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对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历届毕卟生的就业上向进行跟踪调査,通过把这些年来的调査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高职高专建筑程技术专业90%以上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监理、预算、测最、质量检验、资料整理等工作,而真正从事建筑工程设计的毕业生不足10%。

以此调査研究结果为参照依据,我们对以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教学进行了相关改革,毕业设计阶段,根据学生将来从事岗位情况,实行“分流制”模式,尤其特别加强了毕业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到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洵公司、房地产公司、设计院等单位“进行带薪顶岗实训”从书建筑工程施工、监理、设计、预算、测量、质量检验、资料整理等岗位工作和实践的锻炼,从而可使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程序,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才真正实现高职高专所致力追求的培养闷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即使我们的中业牛.在刚参加工作之际,就立即能胜任工作。下面就此项改革做法进行具体论述。

2改革的学方法及弊端

2.1改革前的教学方法

改革前,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毕业设计阶段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所有的毕业牛.都从事建筑工程设计,为避免抄袭,根据不同题目,分不同的小组,然后绘制建筑施工图,计算承重构件的内力、钢筋配置,最后绘制部分结构施工图。毕业设计的成果是部分建筑施工图,部分结构施工图和一部分构件的计算书。

2.2产生的弊端

在毕业设计阶段,所有毕业生都从事建筑工程设计,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去向,对专升本学生或毕业后到建筑设计院工作的学生,比较适合。但对毕业后到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工作的学生非常不利,而这部分学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90%以h,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由于在毕业设计阶段没有接触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在刚参加工作之际,感到陌生,一切从头学习,工资待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这种毕业设计做法既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学成绩优与劣的差别,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从而导致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和部分不喜欢建筑设计的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出现应付、抄袭现象,最后致使他们的毕业设计成绩较低,甚至不及格。

3改进方法和步骤

3.1改革的方案

针对上述弊端,我们确定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完成了即将从事工作的实习过程,熟悉实际工作的程序、内容、方式,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在刚参加工作时,即能成为一个熟练的、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而也能得到较为优厚的待遇、较高的薪酬。

基于上述改革目的,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阶段的内容进行重点改革:打破以社.那种不分学习程度好坏、不考虑学生就业的方向、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部学生都做建筑工程设计的“一刀切”模式,而是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采用‘‘分流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即就业意向,采用设计、施工、监理、预算、测量、盾量检验、资料整理等方向性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毕业后的工作意向,自由选择毕业设计阶段的内容。为保证此项改革起到实效,我们实行“自愿报岗,岗前培训、顶岗实训、穿插讲座、定期汇报、校企共管”。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都有了施展的空间、避免了以往那种值化的“一刀切”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所带来培养“千人一面”的弊端,实现了“个性教育”和“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

3.2具体实施步骤

(1)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兴趣以及就业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填报毕业设计志愿,每人允许申报两个自愿;

(2)根据学生所报情况,进行分组,分为设计组、施工组、监理组、预算组、测量组、质量检验组、资料整理组等。

(3)根据老师的特长,确定各组的指导老师,与教师签订毕业设计目标责任书。

(4)根据学生填报志愿,聘请各方向的企业专家,对各组学生先进行为期2周的岗前培训。

(5)指导老师拟定本组毕业设计的任务书,负责安排所指导学生到工作一线顶岗实训,负责本组学生的毕业设il?指导、管理工作。

(6)设计结束,组织学生参加省建设厅组织的“五大员”考试,每个学生毕业前取得相应的岗位证书。

(7)根据毕业设计的内容分组进行毕业答辩,毕业答辩组分为设计组、施工组、监理组、预算组等。

4目前改革的效果

4.1建立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教研室拥有专业教师18名,其中双师型教师14名,双师型教师占72.2%。另外,我系聘请十儿家设计院、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的总工、技术员作为毕业生在现场实习的指导老师,为毕业设计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

4.2拥有十几家长期、穂定的实习地

我系与十几家设计院、?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签订长期合同,作为我系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良好的环境。

4.3突出了特长教育

(1)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毕业设计的内容。在学习成绩优秀或专升本的毕业生中,80%的学生选择了建筑工程设计,其他毕业生,选择了施工、监理、预算、测量、资料整理等毕业设计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毕业设计的内容。60%的毕业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毕业设计的内容。

(3)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毕业设计的内容。70%的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了毕业设计的内容。

4.4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贏”的效果

在毕业设计改革中,学生的受益最大,既学到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又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学校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企业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因此,此项改革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贏”的效果。

4.5真正解决了学生就韭的难题

毕业设计阶段的改革,使学生掌握了即将从事工作的实践经验,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遵守规章制度,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表现良好。因此,毕业后50%的毕业生留在毕业设计阶段所在单位工作,其他毕业生也很快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

5总结

通过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岛职高专在毕业设计阶段,打破“一刀切”的模式,采用“分流制”的培养方案.既实现了“特色教育”的教育目标,又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同时达到学校、学生、企业“三贏”的效果,此项改革措施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范文第2篇

一、“3+1”教学模式的内涵

“3+1”教学模式就是:“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就是“互动式、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数字化学习”的创新型教学体系,就是“学生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人性化管理”+“团队协作”建设优良班风、学风的学生管理体系,就是通过“实验班、实验室、实践基地”+“开放式教育”的教学平台,校企无缝连接,联合培养“零适应期”的本科生与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实施“3+1”教学模式,首先本科4年为“3+1”学制,即4年制本科的前3年在学校进行系统的教育培养,完成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训练,第4年到企业结合生产工艺和科研开发实际,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工程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二、通信工程专业“3+1”学制的设计

通信工程专业实施“3+1”新模式,加强工程实训环节,必须对原通信工程4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调整。首先,大一、大二的公共基础课程不变。其次,对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习、实践进行相应的调整,把大四第7学期的课程提前到大三选修,同时将大三的实习、实践时间相应缩短,在大三完成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第三,将大四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提前到第7学期,延长为一年,这一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科研开况,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在教师与企业高级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在企业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研发过程以及科研项目研究情况等,了解、熟悉和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科研活动,强化工程实践,并选取适宜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同时,要在实训中学习企业文化,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成为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针对“3+1”学制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整合通信技术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要突出现代通信的五大技术:传输技术、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加强电路、电子系统与信号系统的基础知识,突出当前电子技术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

(二)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扩大学生选专业、选课程的自由度,突出个性培养,实施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

(三)教学计划市场化

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并以此为据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要紧跟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四、“3+1”校企合作的组织与实施

领导重视和社会各方的支持是教改得以开展的根本保证。《通信工程专业“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被立为2010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遴选优秀企业作为教改实训基地是教改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在2009年12月与中兴通讯学院、大连安博集团、中科院计算所培训中心、中国联通网络部等企业的负责人及代表就校企合作办学进行研讨,确立了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的基本意向,并确立了毕业生由企业负责安排、推荐就业的基本原则。

具体实施步骤为:

首先,企业负责为学生提供通信行业发展报告会,主要由企业的技术专家向学生介绍通信行业技术发展概况,包括通信发展史、现代通信技术潮流、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等,认识实习环节参观通信企业的本地研究所、办事处或本地通信行业一线企业。让学生初步了解通信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

其次,由通信技术类企业资深人力资源专家为学生做通信行业人力资源分析报告,内容包括现代通信行业内整体的人力资源市场状况、通信行业内企业的类别,各项岗位分析,以及通信人才的素质培养等,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趋势,使学生提前作好就业准备。

第三,开始职业规划,在新生入学教育之后,学生要进行一次自我定位,从而选择自己适合的通信岗位作为职业规划目标,并通过测评问卷进行职业性格的测评。

第四,在大三、大四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企业提供专业辅助课程,由通信企业提供“电信项目工程施工”课程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辅助课程。由通信企业项目工程师集中讲授,后续课程的开设由校方和企业技术培训师共同完成。

第五,由高校和企业技术培训部门共同研讨制定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提升的选修课,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为学生提供根据各个岗位能力的额外要求建议选修的课程。企业根据《通信行业岗位胜任力分析报告》和校方的选修课资源,向学生提供适合的选修课程选项。

第六,由企业负责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及就业,并由企业对学生的学习、实习等效果进行安排和管理,学校组织合作的企业统一招聘,协助企业对拟聘学生安排顶岗实习,并进行监督和管理。

五、通信工程专业“3+1”校企合作模式的效果评价

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学生实训;项目实施;学生不稳定问题规避管理;应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围绕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开展研究,使学生具有灵活应用计算机专业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既有团队精神又具备独立工作、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从2000年开始,云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加强与IT公司合作,制定了《学院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与云南省宇同阳光、天龙经纬等公司合作建立了专业实训基地。

通过多年的实践,学生的应用技能、动手能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协作和互动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均不断加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也不断提高,在校内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

2.1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目标

学生专业实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为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保证学生专业实训顺利、有序、有效、高质量地进行,制定了实施目标。

(1) 企业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每一位专业实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公司《员工手册》规定,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

(2) 通过对开发工具的学习和使用,按照项目研发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学生以系统功能模块分组,全程参与对应模块的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等过程。目的是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技能水平、积累项目研发经验。

(3) 学校指定专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全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规避学生不稳定的因素,提高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校企双赢。

2.2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方式

(1) 领导小组角色与任务分工

校企合作项目由学校方院级领导、专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与公司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训项目,领导小组角色与任务分工见表1。

(2) 项目总体实施方法

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项目实训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策略,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地学习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式教学的组织基本上是采用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根据项目的大小、项目模块的多少及人员组织情况,在项目负责人负责下,分成各种开发设计小组,包括开发组长、程序员、数据库设计员、软件测试员等角色。

项目式教学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方面:

(1) 项目分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派适宜的研发项目,研究项目需求、开发意义。

(2) 项目分析:将项目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子模块,由项目经理初步拟定项目开发内容。

(3) 开发团队:建立项目开发团队,在企业技术指导负责人的指导下,开发团队撰写详细项目开发设计方案,并进行任务分工。

(4) 项目研发:企业技术指导负责人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集体授课,讲解清楚项目开发背景、实现目标、技术平台、组织方式、考核要求等;另外是分组讨论,按照模块需求,小组成员讨论实施方案;再次是与用户交流,锻炼学生与用户沟通能力、充分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完善设计方案;最后是项目团队进行项目开发。

(5) 项目评价:项目经理、用户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直至用户满意。

(6) 总结考核:对项目式教学进行总结,完善作品说明书、与项目相关的文档资料,撰写学术论文。

学生实训规程如图1所示。

2.3项目实施步骤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实施总体分为四个阶段:

(1) 课程实训(基本技能学习)

该阶段以学为主,以用促学,学用结合,通过对基础开发工具的学习和使用。

(2) 项目演练

在课程实训的基础上,以公司原有项目为例,对公司原有项目进行任务分工,让学生对照完成原有系统功能。

按照项目研发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学生以系统功能模块分组,全程参与对应模块的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等过程。这样,学生在比对的环境下,模拟完成已有系统,以此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积累项目研发经验。

(3) 项目执行

该阶段学生直接参与到新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经理的任务分工,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项目总结(毕业设计)

在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在校方负责人和企业项目经理的指导和监督下,学生对执行项目进行系统总结,总结经验和不足,撰写学术论文,为毕业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2.4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学生管理

学校、公司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管理采用与公司员工同标准、同要求,严格管理、高效培养。

学生在公司工作期间,其管理与员工相同,公司对其考勤、工作日志及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并将其在项目组中能否很好地按照计划和公司相关规定开展工作进行度量和考评。

由于学生专业实训涉及公司项目的商业信息,所以要求学生遵守公司保密约定,以保障整个专业实训项目的安全完整。

(1) 学生不得使用未经公司认可的存储介质接入公司相关设备;

(2) 学生在使用公司提供的设备前和完成项目后,与其管理员做好相应的验机确认手续;

(3) 学生未经公司允许,不得擅自把相关资料带出公司。

学生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班主任要对学生做好防火用电、行车安全等教育工作,班主任与公司要密切联系,时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保障学生专业实训的顺利进行。

2.5项目执行过程学生不稳定问题规避管理

由于学生从学校管理直接进入企业管理,存在着社会不适应性;另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完成企业交给的各项任务,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在这种心态落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学生有时会临时退出,影响企业项目实施的进度。

风险防范方法:

(1) 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加强有效的管理和引导;

(2) 将学生专业实训成绩纳入到教学学分中;

(3) 企业项目经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配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校企双方领导强有力的支持。

3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创新性

3.1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是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要以企业项目式教学与承担企业项目执行相结合,使学生具有灵活应用专业实践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既有团队精神又能独立工作、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项目执行过程中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强化学生的科研初步训练。

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坚持“五原则”:项目经理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的任务设计原则、团队合作学习的原则、任务阶梯型原则、社会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原则。

3.2校企教职员工的培养和提高

学生实训项目的执行过程注重学生的应用技能、动手能力、协作和互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为既具有较坚实、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又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项目式教学与项目执行的引导下,随着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要求校企教职员工必须加强专业的学习和自身的修养,因此,校企教职员工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从而对教职员工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3.3学生教育管理新载体

以基于项目式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的学生素质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载体,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富有实效。

4应用情况

云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派出学生到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地税局、云南省陇川县人民政府、云南宇同阳光公司、云南金隆伟业公司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训。已为云南省学校禁毒防艾教育科研示范培训基地、云南省地矿景兰珠宝、云南省交通银行、云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德宏州委组织部、陇川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和部门开发了很多应用系统,提高了软件使用部门的工作效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中,学生的算法设计、编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学生参加计算机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员等通过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5结束语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在多年的实践中,证明了它的先进性、创新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计算机技术骨干和计算机教师;为社会、学校、学院开发了许多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实用软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本课题也得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职后教育基金项目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文中以机械产品设计师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背景,探讨了目前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的以就业职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为了满足企业用人单位对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针对本校已有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各专业学生的培养,以机械产品设计员(师)就业为导向,建立机械产品设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进行研究;大力培养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就业意向学生机械产品设计能力,以适应国家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现实背景及意义

机械是工业的的基础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机械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各种新型机械设备、机械传动产品能更好地满足生产及社会的需要。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师是机械行业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的重要岗位,近年来这一岗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专业学生可以以机械产品设计师能力为培养方向,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改革措施下,完成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寻求机械产品设计的职业和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特别是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大好形式。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指导思想上,新的人才观念和办学理念正在形成。在办学方向上,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并以此来推进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开展“定向”或“订单式”培养,走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现有较多的高职院校对探索培养技能型人才模式作了较多的研究与实践,但是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的以就业职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研究与实践。

(1)企业机械产品设计员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2)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定义;(3)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4)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实施方案与实践等。

以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建立以机械产品设计员职业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建立以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研究和课程开发。具体为:教学体系中技术基础课前二年培养计划不变,第三年第一学期重点开设与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相关的课程,增设机械产品设计相关选修专业课程。第二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训。在岗位任务分析前题下,对机械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开发进行正确定位,编写机械产品设计专业教材。以企业产品设计实例为教材开发的主体内容。以计算机三维设计软件应用为主要培养技能,以适应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职业技能的要求。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工程设计人员和兼职教师共同研究打造机械产品设计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对机械设计制造大类专业以机械产品设计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改革和课程开发。大方培养学生的机械产品设计能力并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和创造的高技能型人才,使他们出了校门就能投入机械产品设计工作和自主开发创业。

3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紧密结合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以机械产品设计师就业为导向,对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等进行研究与改革实践。使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更加适应社会企业用人需求,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积蓄个人职业发展潜力。

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研究与实践。有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辅导,学生参与的课外科技小组活动;有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多环节、多方位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等数字化机械设计实践活动,参加大学生的各种创新大赛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企业结合共同做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训,共同编著出版具有机械产品设计的就业导向专业教学教材,使本课题研究成果更适用于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4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

通过在企业调研、互联网资源查询,充分掌握机械产品设计师职业的内涵、职业特点、职业任务、职业等级和社会企业需求等信息。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指导下,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培养模式研究,打造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大类各专业学生毕业就业为机械产品设计师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与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机械产品设计职业人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材、教学手段的改革上创新。编著“机械产品设计”教材,教材内容定为,以机械产品设计师(员)就业为导向,按照机械产品设计任务和流程,较全面讲述机械产品的设计理念、设计要求、设计方法、标准、设计工具软件和数字化机械产品设计程序,配有可实际操作的机械产品设计实例,提供实训任务等。

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行动导向;三位一体

高职学院实践教学是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接纳的重要问题,德国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重要指导理论。行动导向强调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构建教学体系。[1]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根据行动导向基本思想,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形成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模具专业为例说明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我们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见下图)。

(一)单项实习

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模具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2.提高实习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一系列教学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达到今后从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标准。

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我们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这一层次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规范学习内容和标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专项技能的同时,达到中级工水平。

(二)专项实习

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

(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

(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

(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

(4)总结、答辩。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实训答辩分两步进行,一是小组模具制造答辩,二是个人模具设计单独答辩。

2.校外轮岗实习模块(第五学期)。轮岗实习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

指导教师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且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建。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拟订实习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习。

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

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职业技能大赛是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提升自我的一个平台。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到地区的全方位检验。

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三)综合实习

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2.顶岗实习模块(第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习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真正体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充分体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学习内容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实效,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现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保证。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一)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讨、协商制定。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遵从“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认识-提高”不间断的认知规律,更要充分尊重企业的生产规律,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不间断,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认识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

培养方案中前三学期基本完成专业应知、应会基础知识与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训,确保前三学期打下高职职业基础,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中级);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个性及职业发展规划,导入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及高级技能训练及面向企业的定向培训(轮岗实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专业计划的灵活性,强化专业特色;第六学期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顶岗实习),养成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

培养方案压缩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1。原则上定为两周理论、两周实习交替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两条主线展开:设计能力有制图测绘、autocad实训、cad/cam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制造能力有金工实习、模具拆装的认识实习、机械加工实习、数控加工专业实训。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靠学校单方来实施存在很大的难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最佳的途径。

高校首先要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要做好设备的整合工作,老设备可用于学生认识、拆装等教学环节。二是要在国内外调研基础上,购置新设备,购置的新设备要有前瞻性、先进性,还要和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新设备不应以验证性为主,而应该具备工艺性、设计性和生产加工性等教学功能。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宜设置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操作训练区和产品生产区,形成既是车间又是教室的实习基地格局,实现教、学、做合一,兼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三是设法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办企业,达到资源共享、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训或实习得到工厂化生产的锻炼,学到更贴近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四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企业环境进行实际加工。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1.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校企合作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对于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意义重大。通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问题紧密纳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生产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3.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更应当从企事业到学校。从其他行业一线引进工程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充实教师队伍,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技之长,更从企业带来了新理念,指导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同时对于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本人而言也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学相长,理论和实践相印证,也能弥补实践中的不足,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