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特性

传统文化特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特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特性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绘画的形象与造型特征主要体现在用笔的书法性、空间的虚拟性、物象的程式性、主体的意象等个方面。这些特征和传统文化、使用工具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形象与造型,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词。人们习惯用“造型”表示无生命物体的形象,而“形象”多注重指人物精神内涵层面。广义上讲,无论是人还是物在绘画中均可视为一种“形象”.也可称为“造型”。中国传统绘画基于文化基础和使用工具等因素,其形象与造型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笔的书法性

中国汉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绘画的痕迹。像这样将文字与绘画有机结合起来的形象,在其他国家的艺术中非常少见。唐代张彦远的《历史名画记》记载:“颜光禄日:‘图载之意有三:一日图理,封象是也;二日图识。字学是也;三日图形,绘图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日‘象形’,‘图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书画同体”的艺术理论,对此后的中国画影响深远。这一理论体现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就是用笔的书法性与绘画造型的有机结合。再如花鸟画,近代吴昌硕与现代齐白石的花鸟画比较接近,但在用笔上,吴昌硕以篆书的圆笔入画,齐白石则常用侧锋方笔,他们的作品都体现出典型的书法性。

形成这一特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毛笔是书写和绘画共同使用的工具。毛笔有极强的吸水性能,这使它在点、画、勾、勒时能够得心应手地表现出抑扬顿挫、刚柔曲直的节奏变化。也正是毛笔这种极强的表现性,使之既适应了汉字笔画的复杂多样性,也适应了绘画造型的复杂多样性。

其次,共同的审美对象。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种最原始的表现方法,这种表现方法在书法和绘画中得以保存且进一步发扬光大。直到现在,人们仍将线视为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基本特征之一。当人们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书法线条时,它便成了特有的审美对象。人们往往将对书法的审美理想移位于绘画线条之中,这就使绘画中的线条具有了书法性。

再次,共同的创作主体。在先秦两汉时期,绘画多是画工所为.经六朝以至唐宋,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开始学习绘画。由于书与画都以毛笔为工具,所以,士大夫们很容易将自己的艺术才能从诗文扩展到绘画.于是在文人的带领下形成了一股潮流和风气,即中国画史上讲的“文人画传统”和“文人画派”。

二、造型的节律型

节奏原指音乐舞蹈的音响和动作,在运动过程中有规律地出现强弱、长短的连续交替现象,从而产生旋律:韵律则指有情调的节奏变化。在造型艺术中,我们常常借用音乐的这些概念探究其形式美感,一般来说,节奏是韵律的基础,事实上,在画面中很难把它们分开,所以,我们又常称之为节律。

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形式特点之一,在中国传统画中,画家对线的理解不只是作为一种造型手法,同时线的运用又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除体现物象的轮廓形质外,还具有一种线本身的形式美感。这种美感的获得是作者根据不同的物象,根据不同作者的自身修养及情感体验概括出来的一种洗练而能动的艺术语言。

中国画家历来把线视为一种有生命的元素,中国传统画运用各种线条的组构表现个体的情思,并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方圆、干湿、浓淡、刚柔、强弱、毛光、顿挫、徐疾、迂缓、疏密、虚实、隐显等对比手法,表现物象的气韵、形体、空间、质感等,使线在运动和变化中彰显出自然和谐之美。线的应用一直为中国艺术家所关注.这也是构成中国画迥异于其他民族绘画形式的重要特征。

三、空间的虚拟性

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在传统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老子》中对美的本质规律的深刻见解,为历代艺术家所身体力行。道家思想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无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反映在中国传统绘画上,就具体体现为空白的运用。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之一。如我国千余年来常画不衰的《四君子图》,把冬春绽蕾的梅、金秋开花的菊、夏季最为茂盛的竹这些不同时间的花木集于一体,其背景运用了超时空的虚白处理,表现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这种以虚代实的虚拟手法使画面更简练,主体形象更鲜明突出。不仅给画家以更大的自由,同时还给观赏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引导观赏者和作者一起进入神与物游的境界。

四、物象的程式性

中国传统画的程式是一套由历代画家从大自然中提练出来,经过艺术总结、提炼的相对稳定的规范性艺术语言,它能表达思想感情,并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绘画物象的程式性,可以说是千锤百炼的智慧结晶。如古代画家在表现自然风景过程中总结出了山石、树木的表现形式,使它们成为流派的特色语言。这种程式性和一定的装饰意味,如同诗有格律一样,对中国山水画与诗结合的意境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绘画物象的程式性从产生、成熟.随历代画家的努力而不断发展。这是因为人有性格、趣味、修养的差别.应用时出现千差万别,不尽相同,又有人不满足现在的程式,并加以变化创造,于是又会创造出新的表现程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为历史的陈迹;新的程式又为以后的人们接受或改变创新。因此,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中国绘画正是如此.在不断地交替着向前发展。例如传统山水画的程式性形成,历经晋魏初创期,至五代迅速成熟,各种技法相继产生.荆浩开创的小点为皴画法,经过关仝、范宽的继承和发展形成气势雄强的北方画派,与此同时,南方的董源、巨然的水墨、山水画风也已形成中国传统绘画的程式性并具有自己的审美价值,我们必须掌握其基本规律,去粗取精,才能有所创新。也只有深入研究传统程式,才能发现中国传统画的特点和精髓。

五、主体的意象性

“意象”一词表达的是艺术创造中的主观与客观关系问题.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主体精神时产生出的表现之“意”.被实现于创造出的“象”,即艺术作品。这本是艺术创作包括写实具象艺术的共性。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有很大差别: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家对外部事物的把握重体悟、崇尚情韵与意境.主张“立意为象”、“随象写意”,故在审美取向上认为“论画求形似,见于儿童领”,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因而必然导致意象变形、形随神变。这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画和山水画中都有所体现。

在人物画方面,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和南朝梁楷的《泼墨仙人》可谓典型。从画面看,这些佛道人物都沉湎于如真似幻的境界。作者也仿佛在转瞬即逝的灵感驱动下,急速捕捉这一意象.故而笔墨迅疾、简洁、活泼。造型也在“似与不似之间”,意到为足。这一风格,当时称“减笔画”,即当今的水墨写意画。

传统文化特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传统文化;运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20-01

人物形象设计通过艺术设计包装促使人物呈现不同的形象特质,隶属于艺术设计范畴。在人物形象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因素,促使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社会上开始出现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目前,中国的艺术设计作品存在着严重的抄袭现象,没有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充分地展现出来。

一、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产生以及发展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人物形象设计这一服务行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可为不同的阶层人士提供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设计服务。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有所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外在形象设计来满足岗位需求,同时还要合理地设计以及搭配服饰色彩、发型等。

我国形象设计在充分吸收了国外精华的基础上,增加了本土文化元素,使得设计技巧及其熟练程度不断提升。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活动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人物形象设计起步晚,基础薄弱;第二,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难以形成本民族的风格特征。当前全球开始广泛推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念相结合,可以在人物形象设计获得中,闪烁出民族风格特征。

二、传统文化因素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并具有深刻的内涵。中国文化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内容丰富,有绘画、书画、工艺以及陶瓷等文化。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因此我国文化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这些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为人物形象设计提供了艺术灵感。中国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丰富的内涵以及底蕴要求设计师,要汲取收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出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并且将作品推向全世界。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化妆造型设计上的应用。在化妆造型上主要是以女装为主,中国女子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妆容。在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具有江南特色的眉妆、三白妆。在脸部涂抹的时候会使用打粉方式,这些面部修饰吸取了民族传统色彩图案,并且将中国古典美体现出来了。在眉笔的勾画下,完美地展示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灵动以及意境,最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当前女子的化妆造型设计往往出现在舞台上,尤其是传统音乐的伴舞上这些舞蹈者为了将唐代的繁华表现出来,会将舞台色彩布置成以红色为主的场景,借用中国红使得整个舞台上呈现出热闹繁华的景象,并且也增添了中华传统色彩在人物形象设计上的具体表现。

(二)传统文化在发型设计上的具体应用。自古以来,中国人非常重视头发造型。从古代到现代,女子的发型变化多样,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不同的,在发型点缀上还有多种多样的发饰品。这些出现在古代演绎活动中的传统发型,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观。大部分中国艺人在国际舞台上会展示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的头型,将中国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在中国,朝代不同女子的发饰是不一样的,并且不同身份的女子她们的发饰也不尽相同,从这些女子的发饰我们可以判断其身处哪一朝代,也可以判断出其身份地位的高低。现代设计师开始从传统的发饰中寻找创作灵感,从而创造出融合传统元素又具有中国当代特色的发饰。

(三)传统文化点缀之下的服饰对人物形象设计的作用。我国传统服饰与文化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我国传统服饰将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等凸显出来。其中主要是以图案为主,传统文化中的龙纹、凤纹、祥云等吉祥图案成为主要的装饰品。

中国的山水画是一门风格独特的艺术,汲取了大自然的精华,画家将自身对生命的认识以及感悟完美地呈现于画中。中国山水画家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促使山水画获得很大的发展。现阶段,在人物形象设计中开始引入中国山水画这一元素,例如,采用渐变的方法突出层次效果,并且展现出女性高贵的气质。

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华民族是最早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唐三彩”、“中国红”等传统艺术,都是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红与黑搭配是中国人传统色彩观,因此现代设计师在设计服饰的时候,都很注重合理搭配红色与黑色,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色彩体系,让世界各国人们重新认识以及定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结束语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同时,民族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密切。新时期人物形象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物形象设计活动中,设计师们不仅融入了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时尚元素,从而创造出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孙燕,刘晓阳.浅谈传统文化在人物形象设计上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4.

[2]孙红霞.探析人物形象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传统文化特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 f.) Nees];种子萌发;生理生化;温度

中图分类号:R282.2;S56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9-5083-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9.048

Abstract:Dynamic change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 f.) Nees seed germina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analyzed by measuring the contents of soluble sugar,crude fat,protein,starch,amino acids and the activity of SOD,POD,CAT at 20,25 and 30 ℃,respectively at the different seed germination stages. Results showed tha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with the 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 f.) Nees seed germination process,the content changing trend of the soluble sugar,crude fat, starch of seed germination was basically the same. The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was decreased at 20 ℃ and 25 ℃,and then decreased,but the opposite at 30 ℃,the activity of peroxidase (POD),superoxide dismutase(SOD) and catalase(CAT) in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d,but the degree of variation were different. After elongation stage,transformation of substance storage use of the germination of seeds at 25 ℃ was higher than 20 ℃ and 30 ℃,it was recommended to 25 ℃ for optimum temperature in 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 f.) Nees seeds germination.

Key words: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 f.) Nees;seed germination;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temperature

穿心莲来源于爵床科(Acanthaceae)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 f.) 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对冠脉血栓性心肌梗塞有防治作用,也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1]。穿心莲一般采用种子繁殖,由于种子表面有蜡质层,种皮较坚硬,透性差[2],因此在播种前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种子处理对提高种子发芽率至关重要[3]。近年来,对穿心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而对于穿心莲种子的萌发及生长机制的相关研究鲜见报道。目前,农作物种子萌发生理研究报道较多,而对于药用草本植物种子萌发生理研究报道还较少[4]。本试验主要探索了穿心莲种子萌发过程中主要的生理生化特性,进一步了解穿心莲种子萌发代谢生理生化过程,为探讨穿心莲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生理及穿心莲生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穿心莲种子采自广西贵港。经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赖学文教授鉴定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成熟果实。

1.2 仪器与试剂

蒽酮、抗坏血酸、苯骈戊三酮、L-亮氨酸、氢氧化钠、高氯酸、葡萄糖、无水乙醇、无水乙醚,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BP211D型电子天平、KQ3200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超声仪器厂)、高速中药粉碎机(YF-111B型,瑞安市永利制药机械有限公司)、GZX-9146MBE型数显鼓风干燥箱(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HH-2型数显恒温水浴锅(国华电器有限公司)、UV-18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制作所)、LRH-250-Z型光照培养箱(广东省医疗器械厂)。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处理 选择大小、形状、色泽、饱满程度等外观形态一致的穿心莲种子,均匀排列于直径为9 cm铺有3层发芽滤纸的消毒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50粒种子,分别置于20、25、30 ℃的黑暗恒温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检查并保持滤纸湿润,以保证有充足的水分,分别在种子的不同萌发阶段测定生理生化指标。

1.3.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5],淀粉含量测定采用高氯酸分解法,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斯基亮蓝G-250染色法,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采用茚三酮显色法,粗脂肪含量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6];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参照辛霞等[7]的方法,略作改动,反应体系加入酶液后于470 nm处测定每1 min吸光度的增加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采用氮蓝四唑(NBT)法[8];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参照李仕飞等[6]的方法,略做改动,在25 ℃下反应,测定240 nm下吸光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下穿心莲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在种子贮藏与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是主要的呼吸底物及物质基础[9]。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同温度下穿心莲种子内可溶性糖含量在萌发的吸胀阶段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在吸胀过程中部分可溶性糖被消耗以提供种子萌发和生长所需能量或转化为其他物质;在吸胀到起弓阶段,30 ℃下种子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速度要高于20、25 ℃,可能是30 ℃下种子内其他物质转化为糖的速度高于20、25 ℃,即30 ℃萌发种子在该阶段对糖的需要量要高于20、25 ℃的萌发阶段,起弓阶段后,30 ℃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开始下降,20、25 ℃处理下的可溶性糖含量继续增加,并在伸长阶段高于30 ℃,随后开始迅速下降。结果表明,在萌发过程中,吸胀阶段前,3个温度处理下的穿心莲种子对可溶性糖的消耗量都很大,吸胀阶段后,30 ℃处理的种子可溶性糖的合成量大于消耗量并且相对稳定,而20、25 ℃处理的种子可溶性糖的合成量在伸长阶段急剧增加,并在伸长到长叶阶段可溶性糖的消耗量远大于生成量。

2.2 不同温度下穿心莲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可水解或降解成葡萄糖,为其生命活动及代谢过程提供能量保障[9]。在穿心莲种子萌发过程中,在吸胀阶段各处理的种子淀粉含量均下降,完成吸胀阶段后随即增加,到露白阶段又开始下降,伸长阶段再次增加,其中,在伸长阶段20、25 ℃下萌发的种子淀粉含量下降相对较多,而在种子的整个萌发阶段中,30 ℃处理下的种子淀粉含量均明显高于20、25 ℃处理下的种子,由此可见,30 ℃下萌发的种子能量储备和物质基础要高于20、25 ℃下萌发的种子(图2)。

2.3 不同温度下穿心莲种子萌发过程中粗脂肪含量的变化

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的分解利用与淀粉、蛋白质关系密切[10]。从图3可以看出,不同温度下萌发态的种子在吸胀阶段粗脂肪含量均明显降低,吸胀到露白阶段粗脂肪含量均增加,之后各个阶段粗脂肪含量持续减少,而在整个萌发过程中,20、25 ℃处理下的种子脂肪含量均高于30 ℃处理下的种子,表明20、25 ℃处理的种子在整个阶段对粗脂肪的分解利用要小于30 ℃。

2.4 不同温度下穿心莲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种子的萌发伴随着各种物质的利用与代谢,蛋白质的分解最终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提供能量,这两者的转化利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尤为重要[11]。

2.4.1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研究结果(图4)显示,在吸胀与伸长两个阶段,20 ℃处理下的穿心莲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表明20 ℃萌发的种子对可溶性蛋白质的分解利用多集中在这两个阶段。25 ℃处理下穿心莲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起弓阶段之前逐渐升高,起弓阶段后逐渐下降,说明25 ℃下种子对可溶性蛋白质的分解利用多集中在伸长阶段。30 ℃处理下穿心莲种子吸胀阶段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有所升高,之后迅速下降,直到起弓阶段后开始缓慢升高,说明30 ℃下种子对可溶性蛋白质的分解利用多集中在在露白与起弓阶段。20、25 ℃处理下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30 ℃处理下的种子在起弓阶段差距最大,含量分别为0.48%、0.50%和0.11%。结果显示,20、25 ℃处理下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合成主要集中在露白与起弓阶段,为伸长与长叶阶段提供物质基础,与之相反,30 ℃处理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合成总体较低。

2.4.2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由图5可知,在穿心莲种子萌发整个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相反,30 ℃处理下种子游离氨基酸含量,在起弓阶段前随着蛋白质的降解而增加,随着种子的萌发,种子内的生理代谢活动不断增强,可溶性蛋白质大量分解,从而使游离氨基酸含量不断增加,为种子萌发提供保障。20、25 ℃处理下种子与30 ℃相比,呈相反趋势,在起弓阶段后游离氨基酸含量才有所增加,伸长阶段后开始减小。

2.5 不同温度下穿心莲种子萌发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据报道,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可间接地反应各种代谢活动的强弱及种子萌发初始阶段的活化程度[12]。

2.5.1 POD活性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图6),穿心莲种子萌发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干种子到露白阶段种子POD活性缓慢上升,随着种子的萌发生长,露白阶段后种子POD活性迅速增加,到伸长阶段酶的活性达到最高,分别为77.68、88.52、59.30 U/(g・min),25 ℃处理下POD活性最高,其次是20 ℃处理,30 ℃处理的种子POD活性最低,表明25 ℃对于穿心莲种子伸长阶段POD活性有促进作用。

2.5.2 SOD活性变化 从图7可知,穿心莲种子的萌发从吸胀到露白阶段,30 ℃处理下种子的SOD活性迅速上升,由122.46 U/g上升到454.10 U/g,之后SOD活性逐渐下降,而20、25 ℃处理下种子在露白阶段虽然SOD活性有所上升,但远小于30 ℃处理,分别为194.12、208.93 U/g。在伸长阶段,20、25 ℃处理下种子SOD活性达到最大,分别为382.38、428.72 U/g,高于30 ℃处理的294.92 U/g。

2.5.3 CAT活性变化 图8结果显示,30 ℃处理下穿心莲种子CAT活性在吸胀到露白阶段迅速上升并在露白阶段达到最大,为454.94 U/(g・min),之后活性逐渐降低。而20、25 ℃处理下种子吸胀到露白阶段虽然CAT活性迅速上升,但仍小于30 ℃处理,分别为275.96、337.68 U/(g・min)。20、25 ℃处理下种子的CAT活性在伸长阶段达到最高,分别为333.52、466.54 U/(g・min),高于30 ℃处理下种子CAT活性,之后迅速降低。与SOD活性变化相比,不同温度下种子CAT活性变化在萌发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趋势相似。

3 小结与讨论

种子在萌发期间所需要的养料和能量主要来自其储藏物质的转化和利用[13]。淀粉、粗脂肪、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反映了种子内可利用态物质和能量的供应基础[14]。种子中贮藏的蛋白质是氮源的供应者,可以分解为可溶性蛋白,进而水解成氨基酸,为种子萌发提供氮源[11]。水分是限制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只有在足够的水分条件下,种子才会萌发[15]。因此,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推断体内多种生理反应的机制。

本研究通过对穿心莲种子萌发过程中能量物质的分析,20、25 ℃处理下种子在伸长阶段淀粉迅速下降的同时,可溶性糖的含量上升,表明在20、25 ℃处理下种子的淀粉在伸长阶段大量分解转化为可溶性糖提供能量。在整个萌发过程中,20、25 ℃处理下种子粗脂肪含量均高于30 ℃处理,说明20、25 ℃处理种子在整个阶段对粗脂肪的分解利用要小于30 ℃。而穿心莲种子萌发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与蛋白质含量变化相反,说明游离氨基酸与蛋白质互相转化,以便促进种子的正常萌发。

通过测定穿心莲种子3种抗氧化酶在各阶段的活性发现,种子萌发过程中主要抗氧化酶POD、SOD和CAT活性逐渐升高,从而为种子内物质代谢等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基础,但是比较3个温度下的穿心莲种子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发现,20、25 ℃处理下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是在伸长阶段达到最大,且25 ℃处理下种子各阶段的酶活均大于20 ℃处理下种子。

综上所述,穿心莲种子在极限萌发温度20、30 ℃下,伸长阶段前氨基酸与蛋白质的相互转化、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低于25 ℃处理下种子。而在整个萌发阶段,25 ℃处理下种子对粗脂肪的分解利用均小于20、30 ℃处理下种子,可以得出25 ℃处理种子在伸长阶段后对各储藏物质的转化利用要高于20、30 ℃处理。在种子培养过程中,25 ℃处理种子的萌发速度与长势均好于其他2种温度,因此,综合各个因素考察,在穿心莲种子的萌发过程中推荐以25 ℃为宜。

参考文献:

[1] 王林丽,愈 稼.穿心莲及其制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3,12(10):72-73.

[2] 农训学.穿心莲种子繁殖方法[J].农村新技术,2007,4(4):8-9.

[3] 李玲梅,李 明.不同处理方法对穿心莲种子萌发影响的初步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27(4):372-374.

[4] 刘 芳,张立敏,等.露水草种子发芽过程中主要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J].种子,2014,33(9):11-14.

[5] 孔祥生,易现锋.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 李仕飞,刘世同,周建平,等.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72-73.

[7] 辛 霞,景新明,孙红梅,等.孑遗植物水杉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4,12(6):572-577.

[8] 王友风.福建青冈种子萌发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

[9] 徐 亮,包维楷,何永华,等.种子贮藏物质变化及其贮藏生理[J].种子,2003(5):60-63.

[10] 刘何春,谭亮,徐文华,等.大黄种子中蛋白质、多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J].光谱实验室,2013,30(6):3114-3121.

[11] 王志芳.黄牡丹种子萌发及其营养物质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12] 董晓红,万清林.胡萝卜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5,15(6):55-57.

[13] 林 琼,黄 华,李 辉,等.凤仙花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6).48-50.

传统文化特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国现代文学并不推崇文言文,而提倡白话文,是在“五四”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现代文化的发展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虽然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本源上却十分接近。

一、现代文学的发展是我国民族审美要求的结果

我国文学的发展史是十分丰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特性。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能将我国的民族特色、民族性格、民族语言等内容全面地反映出来。于是,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的进步。我国的现代文学起源于“”时期,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未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文学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展现民生问题,并致力于反映我国的民族前途和命运。而从形式上来看,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都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随着我国民族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促进着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中华民族的特性,所以其在世界文学界中能够享有盛誉。“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放弃对文学民族化的追求,还积极吸收外国文学中更加新颖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变革形式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民族审美情趣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比如,在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中,就曾吸收外国文学作品的表现方法,但却没有完全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在《狂人日记》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显著的中华民族特性,所以,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冲破外国文学羁绊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但由于其不注重民族审美情趣,而是更加关注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所以很难在本民族立足。尽管这些表现形式试图在中国有所发展,但由于不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比如,新月派诗群在作品中运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将作品的外表装饰得十分美丽,但由于其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差距甚远,所以最终还是被时代所抛弃。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能获得较大的发展

虽然我国现代文学的表达手法是从西方文学中借鉴而来的,但其并没有背离我国的传统文化,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也是比较重大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发展中能获得较大的发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并融入现代文学中,可将其发扬光大。同时,外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国现代文学在借鉴其优势时,能将这些优势充分地利用起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我国的现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历经的朝代很多,无论哪个朝代的文学,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并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尊严。尤其是在两个朝代交替的关键时期,文人们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更加急切。现代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改朝换代、动荡不安的时候,文人们主要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而文学作品的思想则主要受到作者思想的影响。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屈原的《离骚》、陆游的《病起书怀》等古代文人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而在谭嗣同的《狱中题壁》、庐隐的《或人的悲哀》等现代文学作品中,也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同时,“五四”运动追求自由平等,所以才会反封建反专制。而自由平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只有西方国家才推崇自由平等。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随处都在贯穿着自由平等的思想,如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等。由此可见,现代文学中所推崇的自由平等,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思想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且在世界文学中也享有盛誉。我国的现代文学是在“五四”时期发展起来的,在“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发展中,始终与民族的审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白璐.深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J].南风,2015(29):26.

[2]黎保荣.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J].晋阳学刊,2015(3):22-36.

传统文化特性范文第5篇

1、传统文化的概念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论,文化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没有人,文化就不存在也没有意义。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的认识可以得出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为文化共同体所共享,不仅仅代表某一个人;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以语言作为其储存传统的水库;人类文化是多元发展的,各民族、地域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但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下,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趋于一致。中国传统文化,即是指截止到现代以前,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所创造并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它不仅以外在物质载体的经典文献、制度、文物等有形的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无形的主体形式中。

2、课程价值的概念

目前公认的价值的定义是哲学范畴的关系说,即价值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满足的关系。首先要考虑到课程客体本身的属性,其次应考察课程主体的需要,最后根据课程客体的属性与课程主体的需要对主客体双方相互满足关系进行考察。因为没有主体的需要,课题的属性对主体而言将毫无价值[2]。课程价值的主体包括多个层次的主体,可以包括个体,也可以包括群体,还可以包括国家、社会。应用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价值研究中,就是作为课程主体的人的需要和作为课程客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之间的一种满足关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为客体的价值分析

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一般性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文化课程,具备了综合文化课程的一般性价值,即人文教育价值、公民素质教育价值、创新教育价值、历史教育价值和审美教育价值[3]。(1)人文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并给人以熏陶使人文知识最终得以沉淀到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价值观中。(2)公民素质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优良品质同样具有时代意义。(3)创新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凝聚我国历代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重新思考人们曾遇到的困惑;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人们解决问题的办法。(4)历史教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历史中来,有特定的历史时代的背景和历史条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学习。(5)审美教育价值。审美意识不仅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风俗习惯中,也存在于古典绘画、古典音乐和古典书法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美的内容,具有审美教育价值。

2、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其本身具有传承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有自身的独特性,既因为其独一无二的存在和构成,也因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的文化特点,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1)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用以区别与其他民族之处在于民族本身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而言是代代相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以外在的经典文献、文物等客体形式存在着,更是广泛的沉淀在我们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和风尚习俗中,这正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建设很难,但是毁灭却很快,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责任和独有的价值。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上我们曾有过重大的失误,这造成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纽带上的断层,在这期间所造成的损失永远无法弥补。传统文化所遭受到的重挫和整一代人在传统文化认知上的空白让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不仅没有重要的形象,反而是地位不高,尊严不足。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多见的是追逐外来文化的现象。例如,追捧西方的节日文化而对中国传统节日不了解;追逐日韩的影视文化,沉溺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本身曲折的道路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不是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而是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青少年在正确了解和认识自身民族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外来文化进行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价值教育。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套价值系统,做的是“人”学。儒墨道等,乃至佛教学说,各家各派都对“人”有思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有独立的看法。这些观点和学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相互影响和融合并逐渐沉淀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形成了一套中国人独有的为人处世的价值系统。价值教育包含人类基本价值、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社会主流价值三大方面,缺乏这种优秀传统价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中国人”,就不能培养出“仁爱包容”的中国人,就不能培育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独具价值教育的特性[4]。(3)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技术文化的冲击,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潜移默化中,现代中国人以西方式的生活方式生活,试图摆脱中国式的思维却很难做到。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少年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建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一次感受民族英雄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般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在对民族精神培养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不仅必须而且紧迫。

三、社会和个体作为课程主体的需要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从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同时在国际交往上也日益频繁,世界向中国投来更多的目光。在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的当下,我国虽然经济发展快速,但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还没有具有与目前所处国际地位相应的优势文化。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资源之一,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海外开设孔子学院用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这正体现了我国对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注。在大力向国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对本国青少年和人民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如果只注重向外的宣传而不注重对本国人民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那么在国外开设再多的孔子学院也只会是空中楼阁,因为没有坚实的基础而不会长久;另一方面,科技让地球“变小”,中国的经济发展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同时也吸引力更多外来的旅客,中国人和世界人民的交流更加便利和频繁。通过开设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前,这远远不够,只有加强对国人的传统文化教育,让每一个公民在和世界人民交往时都成为一座孔子学院才能有效的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2)从国内社会的发展而言。振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取向如何,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正是这个意思。对青少年群体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青少年烙上民族的烙印,既是民族传承的需要,也是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成为民族的中坚力量,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个体发展的需要

(1)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学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之间矛盾。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价值教育的多样性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这一基本矛盾。一方面,从知识教育的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都有所帮助,在德育方面尤显得突出。在德育方面,中国传统美德不仅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另一方面,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应仅是“知识”的教育,还应是“做人”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一套为人处世的价值体系。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从而避免因应试教育而带来的弊端。(2)中学生迫切的文化诉求。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冲突和价值的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将我们置身在知识的中,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可谓日新月异。面对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量的信息垃圾以及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困惑和矛盾,成年人尚且会产生消化不良的反应,更何况是青少年群体。个体发展的青少年时期,在具有活力旺盛、学习能力强等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容易激动等特点。这一时期也是个体心智趋于成熟、塑造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面对这一现状,应如何帮助青少年群体走出这一困境。社会学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论表明,文化冲突妨碍着儿童的正常发展,“一个学生越是遵循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他(他)的合作与竞争能力就越强。即加强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的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能力”[5]。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益于帮助青少年群体打破困境,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体。

四、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客体相互满足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