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采购管理需求

采购管理需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采购管理需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采购管理需求

采购管理需求范文第1篇

一、客户需求导向型财务管理

(一)高质量财务结算服务 就保险交易相关的结算而言,由于客户的组织架构、资金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流程不同,对保费及赔款的结算流程会有不同需求。对于VIP客户或长期合作客户,如寿险公司能根据其特别需求,提供专门的保费收款、赔款支付服务等,无疑将有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

(二)全面的财务数据分析 无论出于内部管理还是与客户沟通的需要,均需要掌握基于客户的财务信息,诸如保费、赔款、估损及承保损益等。非寿险公司与客户既是交易对手又是合作伙伴。若双方沟通时,以数据及事实为依据,将有助于达成共识。为合理配置服务资源,公司对客户会进行分类管理,以识别关键客户,此时,亦需掌握基于客户的财务信息。通过建立分客户核算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基于客户的财务信息。

(三)有效的定价策略支持 非寿险公司一般区分保险产品厘定保险费率。然而,客户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大型集团企业客户或政府机构客户,由于投保险种多,保费规模大,会要求给予额外的折扣。此时,非寿险公司可以基于分客户财务信息,建立一个定价决策机制,支持各种类型企业的及时准确定价,如可以客户为对象,考虑一揽子保单的相关信息进行定价决策。

综上所述,基于客户的财务信息是客户需求导向型财务管理的关键因素,而分客户核算可以提供基于客户的财务信息,为构建客户导向型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基础。

二、非寿险业分客户核算的意义

(一)有效识别优质客户 保险风险与特定客户密切相关。客户风险管理意识、风险控制体系、经营管理流程等健全与否以及客户的经营区域、经营范围、业务模式甚至合作伙伴等均对保险风险产生影响。要求非寿险公司全面获取客户的信息的确勉为其难,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又必须予以评估。分客户核算从保险公司角度,以客户为单位,对一揽子保单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客户贡献度、赢利能力、潜在价值、信用度和风险度等指标,对客户相关的风险进行事后评估,可以识别优质客户或客户群,为后续客户分级、核保政策制定及服务资源配置提供支持。

(二)度身定制营销策略 通过对客户分类及核算,非寿险公司可以针对特定VIP客户及客户群,建立不同的定价策略以及产品组合销售策略。如对于赔付水平高或对价格敏感度低的客户,适当提高保费率;对于风险控制能力强,出险率低的优质客户,适当降低保费率;而对于贡献度和服务要求高的客户,制定专门客服策略或特别业务流程等。

(三)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分客户核算可为非寿险公司向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提供必要的信息。如可以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向客户提供保费、赔款金额及结算进度等信息,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提供防灾防损服务,分客户核算提供客户赔付发生特点及相关信息,为理赔部门有针对性地提供防灾防损服务建立基础;提供保险咨询,通过分客户核算,可以对同类客户的投保险种、渠道等信息进行分析,而发现客户潜在保险需求并进行风险识别,为承保或销售部门提供咨询、策划、风险管理等增值服务提供支持。

(四)准确与客户沟通 良好的决策是建立在对信息的充分掌握基础上的。分客户核算提供了客户保费、赔付、利润贡献、应收款账龄、信用等主要信息。非寿险公司面对客户提出的价格优惠、专门服务等需求,可根据客户财务数据进行决策并制定恰当的谈判策略。

三、非寿险业分客户核算模式设计

(一)核算对象 分客户核算对象是非寿险公司重点关注和服务的对象,应考虑公司的产品战略、定价策略以及内部管理考核体系确定。一般可以有两类核算对象,一是按照风险特征将客户细分为不同的客户群进行盈利分析,以针对不同客户群,确定差异化管理策略及资源投入;二是按既定标准确定公司的VIP客户,根据VIP客户的损益分析,制定专门管理策略。VIP客户的标准既可以根据客户对公司的业务贡献,也可以根据客户对公司潜在价值来确定。客户又需要分为自然人客户与法人客户。对于自然人客户,根据消费心理、行为方式及风险特征等因素,可以进一步加以分类,如按照性别、年龄、学历等分为更多客户群。对于法人客户,可以根据行业、经济类型以及业务规模等维度进行分类。不同行业客户由于资产结构、业务流程、经营方式、经营环境等不同,因而风险特征不同。不同经济类型客户,其管理方式、文化传统、经营策略等不同,因而风险特征不同。不同业务规模客户,其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经营策略等不同,其风险特征不同。如按行业分类,可以分为政府部门、金融业、能源业等,如图1所示。按经济类型分类,可以分为政府部门、国有控股、民营企业等,按业务规模分类,可以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等。

(二)核算方案 非寿险公司业务模型中,保单是基础管理对象,基于保单的业务数据详尽而全面。因此,分客户核算主要以保单作为数据处理对象,再辅以间接项目的分摊过程,完成分客户核算基础数据准备,最后通过报表模板生成分客户核算报表。分客户核算方案简要框架如图2所示。

(1)客户标准化编码型。非寿险公司分支机构众多,而大型集团客户的成员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为了有效识别客户,避免同一客户不同保单无法统计的问题,非寿险公司必须建立统一的客户编码体系。对客户的行业、规模、名称(VIP客户)、性别、学历等进行编码。录入保单时,同时录入或由系统自动产生编码,每一张保单均载有客户编码信息。客户信息标准化编码体系应根据分客户核算的要求设计,是建立分客户财务信息数据库的关键,可以为后续分客户损益项目核算建立基础。分客户直接损益项目归集或计算以及间接损益项目分摊因子的确定均依赖于客户标准化编码。

(2)直接损益项目核算。直接损益项目是指可以直接、准确归集或计算到VIP客户或客户群的损益项目。对于与保单相关的业务损益项目,包括原保险业务相关损益项目如保费、赔款、手续费及佣金,再保险业务相关损益项目如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赔款、摊回分保费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等,根据保单携带的编码信息汇总到客户;对于专为某客户或客户群发生,能够直接归属到相应客户对象的直接费用,可以通过在费用报销时录入客户编码的方式,实现直接归集;对于根据保费收入计算的项目,如保险业务税金或类似成本项目,具体包括营业税金及附加、保险业务印花税、保险保障基金、保险业务监管费、交强险救助基金等,可以直接按照保费收入或自留保费计算到客户。

(3)间接费用分摊。间接费用是指并非专为某客户或客户群发生的共同费用,如大部分承保、理赔、财务等管理活动费用。间接费用应通过合理的模型,计算分摊至客户对象。构建间接费用分摊模型时,应坚持相关性原则,如将保单印刷费采用保单件数作为因子分摊的前提是保单印刷费与保单件数相关。若某些情况下,费用与因子之间没有直接相关性或其相关性不显著,可应用“谁受益谁承担”原则,如采用保费收入因子将业务拓展费用分摊至客户。为建立费用与成本对象的相关性,可采用作业成本法,先建立产品开发、营销管理、业务拓展、承保管理、理赔管理、再保管理、财务管理等作业中心,将全部间接费用归集或分摊至这些中心,再根据相关性或“谁受益谁承担”原则,采用合适的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摊至客户对象。可选的成本动因包括保费收入、保单件数、赔款金额、未决估损等。

(4)其他损益项目处理。未决赔款准备金以及投资收益亦构成分客户损益重要部分。未决赔款准备金系精算师根据历史数据及经验,采用数据模型计算,计量单元一般为风险特征类似的险种或险类。分客户未决赔款准备金可以在分险种准备金的基础上,结合险种特点,考虑未决估损、IBNR(已发生已报告)系数等因素,分摊至保单然后汇总至客户。评估客户的价值或利润贡献不仅要核算承保损益,还要关注保单相关现金流进而对投资收益的贡献。一般方法是先将投资收益总额划分为保险业务相关以及股东权益相关部分。对于保险业务相关部分,再以保费、赔付等项目相关资金积数为权重分摊至客户。资金积数与现金流的时间和规模相关。

(三)报表设计 报表是分客户核算结果的展示工具。通过前述归集或分摊流程,已经建立分客户财务信息基础数据库,可以通过报表输出所需分客户财务信息。根据非寿险公司客户管理活动的需要,可以设计分客户损益及专属资产及负债两种类型的报表,以满足分析需要。分客户损益表反映特定会计期间某VIP客户或某客户群所有保单相关损益情况,在格式上可分为一般格式损益表和分客户边际利润表。一般格式分客户损益表各表项同通用保险公司利润表格式,便于同其他维度利润表比较。分客户边际利润表按照损益项目的可直接归属性,依次考虑保单相关项目、按保费计算项目、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投资收益,分步骤计算出损益。分客户边际利润表含有更多信息,报表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作出判断。分客户损益表同时包括险种的维度,用以分析特定VIP客户或客户群所投保保单在各险种间损益情况。对特定VIP客户或客户群与公司的往来款余额进行分析,有助于评估信用风险。分客户专属资产及负债表提供会计期末,特定VIP客户或客户群相关的应收保费、应付赔款、应付手续费及佣金、预收保费等项目余额,支持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分析。

四、非寿险业分客户核算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客户核算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非寿险公司负责人要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明确分客户核算职责分工,并建立相应绩效考核指标。其次,销售部门应积极与客户沟通,配合及时取得准确的客户信息。另外,核保、理赔、人力资源、再保险、信息技术等部门应积极参与分客户信息相关数据的提供、管理以及相应信息系统开发工作。财务部门作为分客户核算的实施部门,负责核算方案及流程的设计、具体核算执行、核算结果跟踪分析等工作,要与其他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建立分客户核算体系是一个过程。从核算方案的设计及信息系统开发到客户编码实施、历史数据整理、直接费用归集、间接费用分摊、分客户损益数据积累等,每一步骤均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经验的积累,有时可能需要耗费数年才能建立比较完善的核算体系。

(二)正确评估客户价值 应用分客户核算结果对客户价值进行评估时,应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特别应注意与险种、渠道、地域、年度等因素相结合,而非只从表面现象武断决策。如由于某期间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导致所有相关保单发生损失而影响到分客户损益,或者因某客户投保的险种具有特殊性,从而无法将该客户的损益与其他客户进行有效比较等。另外,在评估客户价值时,如何看待采用模型分摊至客户对象的间接费用,应结合评估的对象、目的、期间等因素综合考虑。从总体上或在较长期间来看,或者对客户群进行价值分析,采用作业成本法,按照相关性原则及“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分摊至客户的成本应该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应用于类似边际或增量相关的决策,从单个VIP客户或较短期间角度看,依据分摊的间接费用进行价值评估应保持谨慎。

采购管理需求范文第2篇

(1)持续改善原则

用户需求、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采购管理要营造一种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氛围去顺应这种变化。通过跟踪业务先进的理论和实践,评估自身的实际运营成效,制定改善计划,并组织实施。

(2)最小成本获得高质量原则

最小成本获得高质量原则是采购管理优化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有效的一种优化原则。最小成本获得高质量原则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找到引起成本差异的最终原因和责任,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采购管理成本的有效控制。最小成本获得高质量原则的运用,需要采购中心严把成本关,将成本控制最少来获得期望的高质量物资及服务等。

二、高校采购管理优化

(一)策略优化

在采购管理的优化中,主要将物资划分以下几种来进行,根据不能的物资划分,采取不同的优化策略。采购物资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重要物资、瓶颈物资、普通物资、一般物资。

(二)流程优化

综合运用现代物流优化方法及整体优化的理念,在传统的采购流程基础上进行整体优化,建立相对合理化的采购方案。通过优化后的采购流程,虽然采购环节略有增加,暂不能解决现存在的全部问题,但在制度上、管理上可以填补很多不足之处,在管理上可以实现信息公开化,促使采购中心信息获取更加及时准确,管理更加方便,功能更全面。

(三)供应系统流程优化

针对采购管理的现状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物流的思想,这里引进类超市化的供应模式,其主要思想是将需求物资分类别,分部门,按照需求程度来进行超市化的布置,建立物资需求超市。

首先,将采购好的物资整合、归类。将战略性物资、瓶颈物资、重要物资及一般物资分类别存储,在不同类别的物资划分中,在具体的将每种物资标号,并记录库存信息,以此来方便工作人员的拣选工作。

再次,需求部门可以直接到物资超市来获取物资,如果是小量、单一物资可以直接拣选;如果是需求量大的物资,物资超市可以在预订的时间内送达到指定的地点。物资超市的工作人员都要在计算机系统中做好记录,记录每次拣选信息及其需求部门等信息,同时更新库存数据。

最后,物资及时获取、更新物资需求信息及库存信息,保障校内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师生的服务工作。

三、结论

由于我国高校采购管理改革起步较晚,我国高校物流采购管理建设从整体上来说还落后于国外高校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当前高校社会化举步维艰和现代物流概念还未能具体引入到高校工作实际中。综合运用现代物流理论知识及整体优化方法的基础上,对采购管理进行全面的优化。主要针对现阶段采购管理现状出发,引入信息化优化理念,在原有的采购及供应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方案,

(1)信息化方面:采购管理信息获取更加准确、及时,信息处理能力有很大的改善。

(2)采购工作方面:采购信息更加具体,引入信息技术,采购工作更加准确、可靠;类超市化供应模式的有效运用方便需求部门及时获取物资信息;

(3)制度建设方面:建立采购管理基本工作手册,定期的对采购管理测评,学校管理层以监管者身份出现,制订规章制度时更具合理性与公正性。

采购管理需求范文第3篇

1.1公路工程材料的特点

公路工程材料特点主要能分为两方面:一是有品种繁多、需求量大、采购较为集中以及受环境限制等;二是针对不同材料提出的要求,应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同时还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公路施工企业还应对材料相关采购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提高采购人员额成本控制意识,并增强其一切从市场经济出发的观念,而后确保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另外,公路工程中的主要材料是指直接构成工程主体结构的永久性材料,包括:水泥、沥青、钢筋、钢绞线、格栅、锚具等。

1.2公路工程材料管理的意义

材料管理的概念就是指对各类施工材料在生产的总过程中实施计划、供应、保管及合理使用;材料的主要内容有编制材料计划、采购定货、合理供应、组织运输、库存保管、领发、回收等;建筑材料的特点有品种繁多、需求量大等。建筑材料的基础作用是保障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重要作用是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材料更是构成工程实体的主要生产要素,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并针对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得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1.3加强公路工程主要材料采购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公路工程材料采购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强工程主要材料采购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材料在工程中所占用的成本比例,从而提高工程效益。第二,加强工程主要材料采购管理能够保障材料质量,从而为公路工程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以及公路工程质量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二、公路工程主要材料采购策略

公路工程是一项施工材料需求量巨大的工程,在公路工程中施工材料成本往往占了整个工程成本的60%左右,同时公路工程材料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公路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而材料采购环节,作为公路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重要性显而易见。材料采购成本主要包括:材料购买价格、材料运输费用、材料存储和保管等费用。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公路工程材料采购环节一直是公路工程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公路工程主要材料采购成本控制要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材料购买价格控制。第二,材料运输费用控制。所以,在采购材料的同时应对运输条件、运输路线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从而合理组织运输。由于材料采购量大,所以在采购材料时应与供应商家协商,将运输费用包含在材料采购费用内。另外,在采购材料时,应遵循就近采购的原则,这样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三、公路工程主要材料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

采购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约束材料采购管理工作,若是采购管理制度不完善,那么必将对材料采购管理工作造成严重阻碍。材料采购工程主要有材料采购部门或人员负责完成,与工程其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若是采购管理制度不完善,就无法有效约束材料采购部门或人员,加上与工程其他部门联系不紧密,确实其他部门的信息支持,这样一来材料采购环节中就极易发生问题,例如材料采购人员以公谋私。

3.2材料采购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是材料采购管理的必然趋势。但是,当前我国许多工程中的材料采购管理工作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材料采购管理工作的需要,甚至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相较于信息化材料采购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成本费用过高,不具备较好实时性和动态性,非常不利于材料采购管理工作的进行和发展。

3.3没有科学制定材料采购计划

材料采购计划与公路工程施工设计方案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根据施工设计方案计算出材料采购成本,确定材料采购数量,而后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以及计算的材料采购成本和确定材料采购数量制定出材料采购计划。如果制定的材料采购计划不科学,且采购部门或人员依旧按照该计划执行采购工作,那么必定对材料采购管理工作以及工程成本控制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四、加强公路工程中主要材料采购管理的控制措施

4.1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

公路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对采购管理工作程序进行具体规范,要求采购管理部门或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禁止在采购管理工作中出现随意性、消极性或是以公谋私、公饱私囊情况。以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为基础,建立责任制度,让材料采购管理人员充分明确自身的职责、工作方法、步骤及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保证质量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制约,促使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真正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规范有序、流程清晰。

4.2建立材料采购信息管理系统

公路企业应建立材料采购信息管理系统,以此实现材料采购信息管理信息化。材料采购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模块系统构成:计划采购系统、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质量跟踪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等。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即落后又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所以建立材料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实现材料信息化管理能够具有高实用性、易操作性、可共享性、可升级性等特点。高实用性不仅能适应材料管理工作的实际业务流程,还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建立材料采购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提高材料采购工作效率,从而为材料采购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4.3加强提高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材料

采购管理人员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材料采购管理工作的优劣,因此,公路企业应积极展开各种教育培训活动,要求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积极参与,通过培训着力提高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还应结合工程实际制定相应的奖罚机制,通过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工作检查和工作效果考评,激励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促使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结语

采购管理需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供应链 企业采购管理 采购策略

一、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管理的意义

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采购管理主要为供应链提供原材料,用于加工中间产品和成品,并将之销售到客户手中。采购是供应链的源头,承载着整条供应链。合理的企业采购管理能够有效提升采购效率,降低原材料成本,在同等销售价格和销售量的情况下,就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原材料的采购活动处于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是联系生产和物资的纽带。通常生产性企业中原材料的成本占到销售额的40%~70%。采购过程中原材料的价格、原材料运输过程时间的缩短等问题都会对企业正常生产运营造成影响,具体显示于企业产品质量的高低、客户满意度、产品的售后维修率高低,并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因此,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环境下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重大,企业应与供应商协同合作,互惠互利,降低企业生产和库存成本,提升企业效益。

二、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模式转变

(一)采购商与供应商关系的转变

供应链背景下,传统的供应商与采购商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普通买卖关系,逐渐向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发展。以往采购商与供应商只在采购原材料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双方信息不对等,采购商往往通过压低价格对供应商施压,供应商则更注重自身的获利情况。而在供应链环境下,采购商和供应商致力于建立一种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采购商经过对供应商进行一定的筛选与合作后,选择信誉度高、货源质量好、实力对等的供应商进行合作,使有些信息双方能共享,能够有效提升采购效率,降低库存货物积压成本,同时也能够让更多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得以广泛应用,有利于企业的产品革新。

(二)采购管理的重点转变

传统采购模式中,采购商与供应商的交流较少,导致采购过程存在缺陷,采购重点在于购买足够的原材料,以满足生产所需,为满足库存需求而忽视了对用户实际需求的把握。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应摒弃传统采购模式,尝试与市场接轨,多渠道了解客户需求,与供应商共享信息,增进采购商、供应商彼此间的合作。采购管理的重点由单纯的原材料和库存管理转变为采购人员的管理和培养,通过签署采购人员保证书、员工自律声明、要求利益冲突回避、采购岗位定期轮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采购部门与产品营销部门对生产所用材料的问题及时沟通及处理,提升采购人员的市场反应力和沟通能力,有效反馈原材料质量信息,采纳供应商产品设计建议,严格把关质量,实现采购管理的高效化。

(三)采购流程与库存管理方式的转变

传统采购模式中采购过程的风险受重视程度高,一般通过多个部门协同完成采购,采购流程过于繁杂,弊病主要表现在由于参与部门多,采购审批过程繁琐,采购效率低下;各部门协调困难,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均可能出现不确定因素,降低采购效率,增加采购运营成本。而在供应链背景下,采购流程通过信息化处理,且采购商和供应商的关系转变,采购流程不再需要诸多部门参与来降低风险,采购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库存管理模式方面,以往供应商与采购商关系并不亲密,双方为独立个体,均需要保持一定的库存储备应对紧急情况,保障正常的生产和销售。但大量的库存加大了企业管理的成本,影响了原材料的质量和时效性。在供应链背景下,供应链将整体体系中的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批发商串联在一起,形成平衡,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双方均达成协议,以降低库存积压、及时供给货源,从而实现双赢。

三、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策略

(一)调整采购结构,优化采购职能

在供应链环境下,加强采购管理首先要从采购结构下手,调整结构,转变采购模式,全面优化采购职能。调整采购结构,将传统的分散式采购转换为集中式采购,设立采购、监督、核算等部门职务。集中采购时,需对各部门所需物资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企业库存原材料和销售订单的需要,制作采购报表并进行核实,发挥整体采购的优势,确保采购信息真实性,大幅度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同时优化采购职能,使采购申请与审批、采购物资入库与验收、采购付款申请与实际付款等不相容的业务由不同人员来做,监督部门对整个采购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监督,建立了约束机制,防止“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的出现,保障企业利益,提升了采购效率。

(二)注重供应商选择,强化供应商管理

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二者不再是单纯的供需利益关系,而形成了一种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共同承担采购风险,获取经营收益,实现双赢。因此对于企业,供应商的选择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供应商的信誉度、经营规模会直接影响到采购原材料的质量、价格、采购周期和后期服务等,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影响巨大。优秀的合作伙伴能够有效保障采购物资的质量、交货时间,及时满足企业的应急需求,有效降低采购总成本,形成良性循环。选择供应商时企业应从战略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确定合格供应商清单,与选定的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建立良好的供应商管理系统,设立评价监督小组,对供应商提供劳务或物资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实时管理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确保选择优质的供应商,同时以此作为评价指标管理供应商,确保合作双方的信息同步性和真实性,供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作为采购方还要注意根据合同,及时验收采购物资,履行及时付款的责任,使双方的资金流和物资流正常的循环起来,有利于双方共同的发展。

(三)建立采购信息管理机制

采购管理包含采购、运输、库存管理等多个方面,涉及多个环节,供应链条复杂程度高,存在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了完善采购信息,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和保障其准确性,企业必须建立起互联网下完善的采购信息管理机制,满足采购链条高速运转的需求。采购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当依托先进、发达的信息管理系统。首先将制造厂和供应商的基本信息数据采集录入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然后将物流运输中心情况、库存点分布及存量情况录入,形成一整套长效管理机制,完善采购信息化管理。采购信息系统实时、准确地反映采购过程中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反馈供应商服务质量和客户需求,更利于企业的采购管理。

四、结语

作为供应链的源头,企业采购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直接关系企业产业链条的正常运转,关系生产成本、企业效益及生存问题。在该环境下,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被逐步淘汰,采购管理模式、采购商与供应商的关系、采购管理重点和采购流程与库存管理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企业必须认清供应链的重要意义,重视采购结构调整,充分发挥采购管理的职能,选择信誉好、合作性强的供应商,加大供应商管理力度,建立一套完善的采购信息管理机制,最终实现采购管理高效化,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为大连三洋明华电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采购管理需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央行;采购管理;对策

2015年,人民银行总行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2015-2016年政府集中采购项目及标准的通知》(银办发〔2015〕93号)(以下简称《通知》),对人民银行采购项目及限额标准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了总行采购项目范围,提高了分散采购限额标准,增加了零星采购模式,赋予了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以下简称“基层央行”)更多的采购自。随着人民银行采购自的进一步下放,基层央行采购管理情况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基层央行采购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民银行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采购和零星采购三种模式并存的采购方式。其中,属于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内的项目,实行集中采购;属于集中采购目录之外,单项或批量金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货物和服务项目、6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实行分散采购;属于集中采购目录之外,单项或批量金额在50万元以下的货物和服务项目、60万元以下的工程项目,实行零星采购。总体来看,三种模式并存的采购方式既能充分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能实时满足基层央行履职过程中的临时性、紧急性采购需求。对部分分支机构采购数据统计发现,分散采购和零星采购成为基层央行日常采购的重要模式。然而,基层央行一直以来采购总量小,管理经验少,加之高素质人才基本专注业务工作,采购工作易被忽视,造成基层央行采购管理不善,影响其资金使用效率和日常履职。从实际工作来看,基层央行采购管理主要存在分散和零星采购组织管理不到位、集中采购程序不规范、采购绩效有待提高等三方面问题。

1.分散和零星采购组织管理不到位。一直以来,基层央行都比较重视集中采购管理,均成立了集中采购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集中采购操作规程和内部约束机制,从组织和制度上强化集中采购管理。然而,针对分散采购和零星采购,大部分基层央行都未专门管理和规范,有些在相关制度文件中规定参照集中采购进行管理,但实际工作大多未执行。

2.集中采购程序不规范。基层行存在未按规定程序开展集中采购,先采购后立项、采购合同未经审核或要素不全、未履行验收手续、未按合同条款付款或未留足保证金、无采购相关档案资料等程序不规范问题时有发现,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和资金风险。

3.采购管理绩效还有提升空间。目前,基层央行采购管理工作仍然不够到位,特别是地市及以下分支机构,采购管理绩效有待提高。一是经济性方面,主要表现为资金节约率不高。二是大部分基层央行集中采购都能起到节约资金的作用,但分散采购和零星采购资金节约率不高,经济性不够。

二、原因分析

1.制度建设不完善。作为管理依据,制度是基层央行加强采购组织管理的重要保证。特别是2015年《通知》下发以来,零星采购成为与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并行的采购模式之一,但各级行基本未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因此,基层央行分散采购和零星采购基本处于无制度可依的状态,造成其组织管理不到位。

2.制度执行不严格。对于基层央行来说,集中采购制度和程序已较为健全,但是大部分基层央行集中采购程序不规范的问题仍时有发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执行不严格。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央行部分采购人员制度执行意识不强,有的认为集中采购就是单纯的买东西,仍按过去的老做法、老习惯办事;有的认为现行制度规定的采购程序较繁复,有些采购没有必要完全按程序进行;有的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按程序或某些环节不按程序采购也不会有问题或风险,不严格执行集中采购相关管理制度,忽略集中采购应履行的各项程序,造成集中采购程序不规范。

3.采购计划不科学。采购计划是基层央行根据日常履职需要编制的年度采购计划,是其有序、有效采购的基本前提。目前,部分基层央行采购绩效不达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制定的采购计划不科学。一是需求部门计划意识不强。有些需求部门无需求时完全不关心采购计划制定相关工作,有需求时不分轻重缓急盲目提交采购需求,对本部门采购需求预测能力不足。二是计划编制部门未切实履行前期调查和审核职责。有的计划编制部门未进行前期市场调研,未充分了解相关物资或服务的市场行情,导致采购计划与市场脱节;对于需求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计划编制部门未按规定严格进行合理性和可行性审核,导致采购计划缺乏可操作性。三是计划编制部门与需求部门沟通不充分。大部分基层央行都是由编制部门根据往年的数据和经验编制年度采购计划,极少与需求部门进行沟通或沟通不充分,导致采购计划与实际需求脱节,影响其采购绩效。

4.采购队伍不专业。自2004年人民银行系统实施集中采购工作以来,基层央行已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集中采购管理机构,但是人员队伍配备却一直滞后,尤其地市及以下分支机构。一是采购管理岗位一般由会计财务部门人员兼任,采购相关法律政策和专业知识边干边学,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二是采购评审人员从本级行具有中级职称的各业务部门人员中选定,大多未参加过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评审知识。三是基层央行高素质人才基本都在业务部门,采购管理及评审人员多为兼职,经常出现临时变动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购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三、相关建议

1.完善规章制度,严格采购工作程序。一是按照“内部控制优先”原则,加强采购制度建设,及时制定或更新分散采购和零星采购制度,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及工作职责,制定采购标准,细化操作流程,确保分散采购和零星采购有章可循。二是采购管理者和执行者要根据各类采购范围、标准和要求,准确选择采购模式和方式,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操作,确保采购项目的立项、组织、合同签订、采购验收、付款结算等程序落实到位,提高基层央行采购工作规范化水平。

2.搭建信息平台,优化采购计划管理。一方面,依托政府和人民银行集中采购中心采购信息化平台,建立完善的产品信息、市场行情、供应商资讯、项目招投标等对外信息渠道,扩大采购信息收集与途径,提高采购透明度,使广大供应商平等获取采购信息,参与竞争,防止暗箱操作;另一方面,搭建采购实时监测平台,加强与各需求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建立采购需求、项目完成进度、产品运行状况、采购后续跟踪等信息数据库,为制定采购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提高基层央行采购计划的科学性。

3.合理配置资源,加强采购队伍建设。一是合理分配现有机构和人员,尽量设置专门采购管理机构和专职采购管理人员,优化采购人员结构,确保采购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加大培训辅导力度,提高采购人员素质。针对采购管理人员,组织开展采购相关法规政策学习,及时更新采购管理理念和标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针对采购执行人员,适时地开展采购程序、要求培训,纠正其错误认识和做法,提高制度执行意识,规范采购操作流程;针对采购评审人员,有计划地开展采购评审标准、要求等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评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4.构建评价体系,强化采购监督管理。建议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合规性与效益性相结合”为原则,从上至下建立采购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基层央行采购项目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绩效考评促进基层央行采购工作规范化、阳光化。同时,切实加强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对于优秀的采购项目,采取增加信用评分等方式给予适当激励;对于绩效评价不高的项目,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警示;对于存在不良采购行为的机构或个人,坚决依法取消其招投标资格。另外,主管和监督部门要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加强督查与指导,杜绝基层央行采购管理上的盲区、监督上的真空。

参考文献:

[1]牛锐.对加强人民银行集中采购预算管理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0(9).

[2]唐昌月.加强对分散采购监督管理 提高采购效率[J].《中国政府采购》,2005(12).

[3]李伟.基层人民银行集中采购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政府采购》, 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