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耕地污染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生态农业推广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55-01

1中国的农业与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占用耕地,致使中国的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而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不断的增加,粮食需求也在增加。要实现中国粮食自给的目标就必须提高粮食单产,然而目前中国的化肥用量水平已经很高,靠化肥引起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土壤退化严重。同时由于大量的施用农药化肥使得农业的面源污染状况十分严重,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2007年通过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总氮为270.46万吨,总磷为28.47万吨,分别占同期全国排放的57.19%和67.27%[1]。根据中国国家环保局在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等流域的调查,发现农田的氮,磷流失已成为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更严重的是种地成本不断增加和长期较低的种地收入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大降低,迫使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富强劳动力大量流失,村里一派凄凉之景。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中国的农业继续这样下去,前景不容乐观。农业耕作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发展生态农业的呼声提到了国家层面上,并有望成为解决未来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什么是生态农业呢?生态农业是一个由多种多样彼此相互促进的有活力的生态系统所构建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这样。既有望获取高质苗的多种多样产品,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保持,这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就被认为是生态农业[3]。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农业不等同于传统的有机农业,它是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来达到保持土壤肥力,单位面积物质生产总量的提高等目的。生态农业之所以被国家大力提倡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优势。

(1)为了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不施化肥和农药的,采用有机肥作为肥料和生态系统方法控制虫害或者物理方法灭虫(灯光诱虫),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农业的面源污染,同时也避免了污染土壤,又能保持土壤肥力。

(2)生态农业产出的有机食品一旦经过认证后,在国内外的市场上都有很高的认可度,有机产品的价格要比普通农产品高上不少,而生态农业的立体养殖方式能够有效的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物质的产量,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同时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就能够显著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3)近年来一直让国人担心的食品农药残余,如膨大西瓜,毒韭菜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这些问题也会因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迎刃而解。

3生态农业体系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在全国有不少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如山东弘毅农场等,都是呈点状零星分散,尚未成大的网络。生态农业目前在中国尚未普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刚刚在中国起步;另一方面是生态农业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还不成熟。比如产品的认证,产品的输出与销售等非生产环节。生态农业是一个复合的系统,它不但是自然内部各个系统的复合,还是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生态农业的运作不应该只关注种植模式的研究,更应该把目光投到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有序运作上。基于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考虑到现存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几点规划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

3.1 组织生产

生态农业虽然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农民收入,但是单靠分散的农户的生态农业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商业运作意识,不足以进行生态农业活动。虽然现在建立了很多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来带动周围群众从事相同的运作模式,但是无论从后续的产品认证还是销售等环节来说,分散的生产形式,对其发展都是不利的。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组织生产:一是以村为单位,开展农村合作社,生产活动、模式,都由合作社统一安排,产品认证与销售也由合作社统一调度。合作社将整个村的生态农业基地都规划好了以后,每户人家各自的所属地分配到什么模式,就各自管理各自的田地,统一销售获利后,按各自所属地的产品产量,进行利益分配。二是引进外面资金比较雄厚的生态农业之类的公司,公司在当地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雇佣当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3.2 产品认证与品牌建立

生产出来的有机绿色食品,如果没有进行产品认证,没有建立品牌的话,产品的销路和价格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做好产品认证和品牌这块,与此同时还要有赖于政府建立完整成熟的认证体系和市场导向,比如未经过认证的产品一律不认为是有机绿色食品,对市场假冒产品和品牌予以严厉打击等。

3.3 产品的销售

目前有机食品的价格都比较昂贵,不是大众都能接受的产品,所以进行产品的定位和销售市场销售方式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存在的销售方式有以下几点。

网络销售,通过网络订单,然后送货上门。这一销售方式虽然保证了销售的渠道,但是销售网络的拓宽比较缓慢,而且销售量也比较小不稳定,每小笔量的运输成本也很高,同时这样一种送货上门的方式必然大大增加了运输的碳排放量,虽然是由卖家承担,但是相对生态农业本身提出的绿色环保的口号并不相符。

还有就是建立专门的销售超市进行销售活动,主要面向的是城市的高消费人群。这样属于生产基地的销售超市只销售自己基地的产品,虽然也有效的防止了假冒产品浑水摸鱼,但是未免会有超市销售的产品种类不够齐全,影响整个超市的销售情况,毕竟人们更喜欢去产品比较齐全的超市购物。将来如果生态农业真正发展比较好的话可以考虑建立一类专门销售各地有机食品的有机超市,这样也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余地。

有机产品可以进行对外出口,国外市场对于有机产品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将产品销售到国外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销售渠道。

3.4 城市垃圾分类与有机肥料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农田源源不断的讲产品输出出去,必须要有相应质量的营养元素返还给农田,虽然生态农业考虑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将家畜产生的粪便做成有机肥料返还农田,但是总的来说生态农业所有的产品都是从农田里整体移除到城市里。而城市将这些产品转化成了排泄物,厨余垃圾,生产资料等。如果未来的城市垃圾分类做的到位的话,那么可以将厨余垃圾等制成有机肥料在回到农田,即实现物质从城市生态系统转移到农田生态系统的途径,大大减缓了有机肥料不足的困境。也实现了城乡生态系统良好的物质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耿士均,陆文晓.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修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3993~13996.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内涵与原则

1.1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发展

循环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出路和未来,循环农业的核心是生态农业的建设,而生态农业推行的是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深度开发与循环利用。农业循环经济主要以低投入、高新科技应用、高效高循环及规模产业化为基本要素,在继承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融合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分析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首先,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领域的一个体现;其次,循环农业强调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的一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最后,循环农业的产业链条不仅是紧密关联的,还是往深处延伸的。

1.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农业是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保低碳的一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在推动循环农业建设时,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条件,通过规划设计,优化组合循环农业的结构系统,使系统平稳高效运转,达到节约投入、高效产出的目的。发展循环农业有4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包括资源投入最小化的低投入原则,生产废物再利用的资源化原则,污染最小化的无害化原则以及致力于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优化运行的高效性原则。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这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应以减少投入为原则,从生产的源头控制资源投入,实现低碳环保节能以及高产出的目的。农业生产中的废弃品可以通过回收,循环投入到生产中,这样不仅可以延长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链,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应强调回收再利用的理念,还要注意延长产业链,推进对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注重不同条件不同方式的原则,因地制宜,加强产业主导与技术创新支撑的原则,逐步推进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发展。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存在的普遍问题

首先,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其宣传力度不足,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员对其缺乏明确、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不能在实践中予以有效地领会和贯彻,农业经济依然停留在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道路上。其次,国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制度规划,近年来,虽然环境能源问题引起国家重视,推出了以下关于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或法律条款不完善,无法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不能完全体现当前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法律制定也相对滞后,难以形成有效的政策扶持和激励的作用。再次,市场反应迟钝,循环农业经济建设与市场联系紧密,但现实情况是消费者尚未对循环农业产生清晰、明确的认知,导致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市场缺乏联动机制,不利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深入加强,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在于节约资源、废物利用以及清洁生产等技术的研究上。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与对策

3.1加强规划制定与宏观指导

首先,制定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宏观指导思想,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对循环农业的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包括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发展原则等要点,对循环农业的发展予以有力支持。其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功能区划对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宏观指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因地制宜和适度发展高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

3.2完善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充分

发挥政府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当中的指导监督作用,推动与循环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资源方面的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信息与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3.3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首先,完善推动资源回收利用的各项制度,明确责任义务主体;其次,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补偿机制;最后,支持、鼓励开发新能源,监督落实国家有关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用电、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使企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享受到实际的支持。

4结语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低碳农业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实施低碳农业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制定各地区发展规划、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继续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和有机农业以及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低碳关联产业等措施以保证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经济;方式转变

低碳环保型社会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农业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受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加之农业生产条件脆弱、技术水平和推广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急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一、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关注越来越多,在农业生产中倡导节地、节水、节肥、接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粮等,用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生态农业。

(一)发展立体种养与生态农业

目前,很多地区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粮、果)”生态农业,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同时,以家肥代替农药和化肥,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另外,通过秸秆还田、秸秆氨化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等措施,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提高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具有相对较完整的认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给农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目前,虽然有机食品认证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有机食品企业正在努力借助政府支持,利用相关资金扶持政策,提高自身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创建中国有机食品品牌,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系统建设现代有机食品工业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制定统一的有机食品法规,完善有机食品认证体系,大力开展绿色外贸。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规模小而分散的经营特点与现代农业生产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同时,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农民习惯于依赖农药、化肥等辅助加快农作物生长,长此以往,造成农田土壤质量严重下滑,直接影响了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

(二)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的发展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另外,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但是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88位;水土资源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污染严重。据统计,86%城市河段水质超标,近2800km河段里的鱼类灭绝,其中淮河水系,80%的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农田污染严重,农药毒效大、残留高,化肥污染、无水灌溉等,严重影响粮食安全。

(三)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率相对较低,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较低。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员大量流失,除此之外,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大大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低碳技术成本较高,这也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除此之外,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达到了新的高度———绿色、美味、保健、多样化和优质的农产品成了消费者新的期望,而我国农业长期以来对科学生产并不重视,观念落后,在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方面较之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低碳农业发展目标,制定各地区发展规划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各个地区应根据本地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要求的农业发展规划,既要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不断实现经济增长,同时,也要实现节能减排的强制性指标,特别是要明确针对农业的各种扶持倾斜政策,如,农机具补贴政策、粮食补贴、农业金融贷款政策等,加强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不断加强农业低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和扶持绿色农产品开发和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推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农业体系

鉴于我国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状况,应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等。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不断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三)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经济

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需利用现代科技来装备农业、改造农业,并用现代产业体系来提升农业,采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着力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培育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不断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四)继续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和有机农业

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可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获得生物质能。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我国各种土地资源,减少裸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减轻洪涝和沙尘暴灾害。发展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利用天然植物性农药和生物制菌剂等防治病虫害,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肥等措施进行土壤培肥、保持养分循环等,保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

(五)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低碳关联产业

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加工、深加工和运输阶段的低碳升级。农业生产是初级生产,想要提高其附加值,需要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加工。而在农产品加工中,应该采用低碳的生产技术,杜绝过度包装,同时采用低碳的运输方式,着力发展低碳农业关联产业,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作者:张彪 单位:郑州财经学院电子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1基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作用认知

将现代信息技术介入到农业生产、农业经营与经济之中,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其核心在于农业信息的收集、挖掘与利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需要以高质量的人才为基础,基于此,需要关注农民信息化教育,切实提高群众信息化认识水平。此外,还应实现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如空气、水与土壤等,引导农民了解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依托信息化管理,还可有效把握市场动态,为构建市场主导模式的农业经济创造了条件。基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实作用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托农业信息,合理优化与调配农业资源,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依托网络平台,可以高效率共享农业信息,加强不同区域间农业信息的交互程度;及时获取市场动态与市场需求信息,指导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为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提供信息条件;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整体质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路径

2.1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为信息化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专业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关注发展规划与整体布局,协调各部门,合理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增加财政支持力度,监督资金应用状况,切实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提高资金利用率。政府部门应结合区域实际,考量农业发展结构与水平,编制符合本地实际的信息化发展方案,如在农村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引导专业对口大学生返乡,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优化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2推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

建立并逐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站,构建规范性的信息交流制度,明确信息规范,提高农业信息交流频度与广度,推动农业信息共享,以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在构建农业信息网站后,需要是安排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维护更新,做好农业信息收集工作。做好农业信息挖掘,并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生产活动,并满足不同种植户信息的需求。网站信息在收集与时,需要确保信息具备有效性、及时性与完整性。此外,农业信息应表现出鲜明的针对性,综合本区域内农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收集相关的农业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坚持信息渠道效益,切实让农民体验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变化与具体效益,从而让更多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此外,信息化实现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群众力量。而农民整体存在着信息化意识低问题,基于此,需要面向群众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通过具体培训让农民准确把握信息化内涵,了解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引导农民掌握信息化应用方法。可以在农民设置信息化工作小组,为农民提供信息化咨询与技术支持,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

2.3构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进行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可以为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更为直观感受与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提高群众信息化重视程度。政府应通过补助政策、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通过农户自筹与企业优惠等方式,普及农户计算机应用率。引导农民学会通过互联网查询与获取相应的农业信息,加强农业信息沟通与交流,为现代化农业建设奠定基础。

结束语

基于农业开展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条件。在大力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发挥政策导向优势,并积极做好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结合区域实际编制发展规划,合理调配资源,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之中,为信息化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关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强化农民培训工作,培养与发展群众信息化意识,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信息化价值,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扫平障碍,并服务于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邢叶东.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4,(8):85.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4年,G•道格拉斯提出,可持续农业是环境重要性、食物充足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有机结合,它强调的是人类自身发展与农业生态生产能力之间的协调,并且这种协调必须要建立在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和共同性的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应该成为一种再生农业,是一系列使环境良性循环的农业经营过程[1]。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容易造成资源的承担力大于产出收益率的状况,如不及时转变思路、协调资源环境与利用发展的关系,势必会造成自然资源匮乏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危机。目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整体上改善初级农副产品的市场结构,运用先进理念建立新型产业链条,从而减少农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2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在农业生产中追逐高生产力和高经济效益是一直是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生产资料的开发利用、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一直以来都是以追求高的生产率为中心。但是随着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后农业时代的经济发展特征开始出现: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单一化、经济活动缺乏活力、资源的利用出现无序开发、农业经济的发展原动力缺乏后续支撑,因此在我国农业经济取得较大发展的今天也出现了许多弊端和缺陷。

2.1农业科技化水平较低

受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的影响,我国农村机械化水平在国际上还处于中下水平,现有实际从事土地种植业的农民由于受文化层次影响,还不具备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因素致使目前农产品的总产量达不到需求指标,产品结构也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再加上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别带来了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的现象,农业科技研发的人力投入也相应地随之减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2.2农村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从农业生产方面看,农民个体种植生产中传统的粮食生产依然占有较大比重,其他附加经济作物的生产不论在经营精深度和生产规模化上都有所欠缺,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从农村企业发展水平看,大部分乡镇企业建立速度过快但规模和组织化程度不高,这种发展方式影响了产品质量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由此导致的低层次竞销也难以保证乡镇企业的后续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这些都是造成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

2.3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经济效益的提高缓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人们不自觉地无节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破坏了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例如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保意识的淡漠,造成农村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日益加深。各类工矿企业对矿产资源的无规划开采,导致耕地数量的减少和山体绿化面积的减退。为追求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大量无机化肥和农药的无节制使用,致使水源污染和土壤质量严重下降。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合理利益用资源,严格控制污染

加强环保意识。任何目的农业生产目标都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之下,无论生产技术还是生产方式都要优先考虑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各类工矿企业上马要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为原则;农业生产流程中要注重改进现有生产技术,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水土浪费现象;农业种植要尽量减少化肥的使用,要严格控制地膜覆盖的面积,还要及时调整土壤与种植物的合理布局与调配;注意退耕还林措施的合理实施,加大农村护林制度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高污染乡镇企业的建设,加大对农副产品精加工的技术和资金投入,积极鼓励资源可回利用型加工企业链条的建立。

3.2加大技术投入,技术提高科技水平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加大技术投入并不能盲动为之,要因地制宜制定确实有效的技术投入规划,也就是要讲科学技术当地的生态资源分布状况以及经济发展规模结合起来,在原有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新型农业技术和人才的投入。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技术,使用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盐碱化等的农业技术和类型的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要选择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提升农业市场运营效率、提高农业消费系统产品利用效率的技术提高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技术等提升农业生产效益[2]。

3.3改善机制,健全制度

第一,要从宏观上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立足环境、资源、生产、市场的各个环节,确定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方向。要将这种措施具体体现到制定各项农业政策的制度层面,让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际活动找到存在的坚实依据,在实情检测、管理监督、信息交流、产品销售等诸多方面得到政策的支持和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肯定。第二,要从思想上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育广大农村从业者和农业经济投入者遵守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从业法规。

3.4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