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办法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办法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保险业;资产负债;对策建议

资产负债匹配风险,主要指由于利率波动和通货膨胀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程度不同,造成资产负债在总额和时间结构上存在缺口,导致保险业清偿能力不足的风险。而资产负债管理则是针对保险业存在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同时结合资产风险、定价风险及其他风险的相关性,在参考整个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下进行综合分析,并达到预测和控制企业整体风险的目的,为企业总体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在保险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其结构与一般企业是相同的,都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但其资产与负债方的具体构成却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其中的各种准备金尤其是各种责任准备金成为保险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这是由保险业经营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保险业所承担的保险责任决定了其在将来必须做出偿付,因此当前所收取的保费并不能成为其已实现的收益,而是必须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准备金以备赔付之用。责任准备金的计提通常是按照赔付和保费收入等价原则,在给定的预定利率和出险概率的前提下得出的,因此责任准备金通常是确定的,并且各种责任准备金也成为了保险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保险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虽然可以估算其概率分布,可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市场利率的不断变化和投保人投资意向的变化,以责任准备金维持未来偿付的平衡关系可能被打破。保险业实际发生的偿付资金流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必定影响资产方的资金流向。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资产负债的静态平衡来衡量保险企业某个时点上的财务状况,而是要动态地观察和研究保险企业资产负债问题。

一、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外部环境来分析

(1)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弱对接。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还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缺乏充分的市场基础,无法实现全面的风险分散。目前的投资结构也使得我国保险业的投资收益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在已经全面开放的国内保险市场上,投资收益的弱势让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业这种传统保守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反而加剧了保险资金的利率风险。

(2)投资环境受到限制,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险投资环境的限制与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导致保险业存在严重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资金大部分都流向了银行业和国债市场。虽然这两年,保险业的投资渠道得到不断地扩展,并且可以直接进入A股市场进行股票交易。但监管部门同时也对保险业进入这些投资渠道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保险业不能投资在过去12个月内涨幅超过100%的股票。同时,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就发育得不完善,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质量都不是很高。这造成了我国的保险资金在这些投资渠道找不到合适其资产负债特色的投资组合。

(3)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缺乏应用的数据基础。由于我国对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很多理论技术也还只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目前国际上常有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有免疫技术,投资组合技术,风险价值技术,情景分析等技术。这些科学有效的技术给国外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成效,但在我国,它们却因水土不服只能做做书面上的摆设。因为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长期有效的数据收集和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基础之上的。我国保险业在近两年的高速发展中,虽然硬件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在数据收集方面还远远达不到研究的要求。2.从内部机制来分析

(1)公司目前的组织体系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管理部门还是保险公司的内设部门,机构设置过于简单,还没有真正实现专业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实质上还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对资产和负债方面缺乏综合统一的信息获取渠道和风险测算标准,使得保险业务的市场部门、产品设计部门、精算部门以及投资部门缺乏共同语言来实现有效的沟通。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风险研究部门,最高决策层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随着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的发展变化,竞争的加剧,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的组织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匮乏。人才是金融业的核心,专业化管理人才的不充分,是目前制约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最大障碍。由于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一直是以公司的内设部门的形式而存在,目前从事资产负债管理的人员大部分也是从以前的其他部门抽调过去的,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缺乏实战经验。同时国内缺乏对精算,财务和投资都很精通的保险人才,从而使得各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很难兼顾资金运用,进行资金运用时也很难周密地考虑到产品既资金来源的特色。加上我国保险业对资产负债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一直缺乏针对资产负债管理而建立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难吸引国外优秀的专业投资人才。因此人才问题将成为我国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发展的瓶颈。

二、提高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途径

1.加大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利率风险的规避技术。利率风险作为一种系统风险,不仅直接影响着资产和负债的收益和价值的变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以及企业本身的信用水平。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最初就是从规避和解决险开始的。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是对其进行规避的前提条件,国际上常见的利率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到期期限,基本点价格值,持期和凸度。根据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最有效的度量方法为持期理论。该理论从直观上描述,可以理解为资产或负债的平均寿命,从技术上看,持期为到期期限的加权平均时间,权重为现金流的相对现值。在利率风险的规避上,免疫技术是最为合适的工具。

(2)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常用工具,它主要通过对投资组合的收益曲线与风险曲线的综合分析,找寻出最佳的投资组合点,使得投资组合达到整体最优。投资组合理论在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保险公司既定的经营目标下,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思想,确定负债方保险产品和投资方投资产品的优化组合结构,实现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总体组合的最优。与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只对资产方进行单方面考虑不同,在保险业的投资组合理论中,是将资产与负债同时作为模型中的元素加以研究,以获得保险产品以及资产投资的优化结构。因此,我们在建立模型中要引入更多的参数,计算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3)风险价值技术。保险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始终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波动,但两方面变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自有资本(所有者权益)发生正向或负向的变化。从保险企业的角度看,持有足够的自有资本是十分必要的,自有资本是企业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保险企业资产负债管理中,确定保险企业至少应保留的自有资本,即测算保险公司的风险资本要求,对保证企业的偿付能力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对风险资本的计算主要采用的风险价值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规定的置信度和时间范围内企业所持有的资产数量大于负债市值,以保证资产盈余大于零。

2.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

(1)积极完善股票市场,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积极完善股票市场,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目前,我国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保险资金远未达到保监会许可的限额。导致保险资金对于直接投资A股市场较为保守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股票市场的不规范问题严重,只有真正改善国内股市,才能刺激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优化资产的结构。同时我国债券市场上债券的发行规模、种类、期限结构都不尽人意。短期和超长期的债券发行都非常有限,整个市场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尤其是长期债券缺乏,不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因此应当积极改进债券发行,开发出更多的长期债券。

(2)积极探索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各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随着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积累的外汇资金已初具规模,利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优化资产的期限结构成为必然的要求。2005年,保监会颁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为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提供了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以平安为代表的少数保险公司已积极展开外汇投资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期限长,资金规模大,收益稳定的特点,对保险公司改善资产结构非常有利。从国际经验看,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不动产领域十分普遍。我国保险监管部门于2003年3月21日颁布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保险业投资实业领域进入操作阶段。因此国内各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参考文献:

[1]刘彪:资产负债管理与我国银行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3,(11).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上半年,一场治乱象、防风险的监管风暴在金融业掀起。补齐监管短板,加大处罚力度……一系列监管组合拳频频发力。强力监管之下,中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本刊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赢利方式:“好赚钱”“赚快钱”时代不再

强监管环境下,对金融机构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好赚钱、赚快钱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1至5月,曾经一路飙升的万能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56.53%,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5.04%,同比下降17.5个百分点。

保险的本质是“保障”,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保险公司热衷于跑马圈地赚快钱,偏离主业发展万能险等短期理财型业务,保险期限一短再短,甚至承诺一年就退保,偏离了保险业的初衷。2017年以来,在监管政策压力下,一些保险公司已经感受到“阵痛”,开始调整I务结构。

一家长期依赖万能险发展的小型保险公司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公司正按监管要求调整产品结构,压缩短期理财型产品规模,在保障型产品开发方面下功夫,同时发展期交业务,虽然转型期间保费规模出现下降,但公司的负债水平更加合理。

在资本市场,在IPO常态下新股供应增加、重大资产重组监管趋严等政策环境下,“炒概念”“赚快钱”的传统操作模式已经不再灵光。曾经备受市场宠爱的ST个股、次新股和高送转等集体“遇冷”。有统计显示,上半年股价跌幅最大的10只个股中,ST个股占据七席。同期,高送转指数和深次新股指数分别重挫12%和28.6%。

对于一直被称为“躺着赚钱”的银行业来说,钱也不再那么好赚。银行利润主要来源的息差和中间业务收入都面临着较大压力。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已由2014年四季度的2.70%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2.03%。

“当前市场资金利率上行,银行负债成本上升,但资产重新定价反应比较慢,资产端收益率上行幅度不及负债端成本上升幅度,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中信银行公司部副经理王鹏虎表示。

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理财业务是中间业务增收的重要内容,在强监管的背景下,理财业务增速有所收缩,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受到制约,今后银行业赚钱将更难。

市场环境:正本清源回归主业

毫无疑问,强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治理市场乱象,守住风险底线。从本刊记者调研的情况来看,监管出重拳对违法违规现象进行打击,市场环境得到净化,金融生态更加健康合理。

上半年,金融领域一系列的监管重拳引人注目。证监会累计罚没款63.61亿元,是2016年全年的1.5倍;对30人实施市场禁入,接近2016年全年。资本市场“大鳄”鲜言更是被开出34.7亿元的“史上最大罚单”。保监会给予前海人寿时任董事长姚振华禁入行业十年的处罚。针对票据违规、规避监管、滥用通道等行为,银监会一季度对违规机构的罚没金额已占2016年的70%。严监管正在重塑金融生态,促使金融机构正本清源,回归主业。

截至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规模为28.4万亿元,较4月末30万亿元规模有所下降。多位银行从业人员表示,从一季度开始,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已经开始明显下滑,4月、5月后,各家银行的同业理财业务规模下滑更为明显,同业理财和理财的委外投资均已下降数千亿元。

同业业务也开始收缩,5月份同业存单发行规模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本刊记者从多家商业银行了解到,与前几年不断增加同业条线资源分配不同,最近几个月银行纷纷压缩同业业务,有些银行的同业负债已下降了20%。

在监管引导下,商业银行开始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将更多资源留给了对公和零售业务。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发力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领域,服务三农、小微等薄弱环节……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动性增强。

在保险业,盲目发展短期理财型业务、激进投资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转变。本刊记者梳理多家寿险公司最新一期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发现,大部分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在4%至5%之间,“8%”的已经不见踪影。不少保险公司开始大力发展保障型产品,扩大期交业务,收缩趸交业务,业务结构更健康,发展后劲更足。一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首年期交保费同比分别增长17.4%、45.9%、67.3%和47.5%。

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表示,当前资本市场生态环境明显净化,市场炒新、炒差、炒小等投机炒作逐渐得到抑制,投资风格逐渐向价值投资转换。

制度安排:逐步完善根基更牢

上半年,历经四次闯关后A股加入MSCI指数是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MSCI董事总经理雷米・布赖恩德表示,国际投资者广泛认可了中国A股市场准入状况在过去几年里的显著改善。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安排不断完善的一个缩影。

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严格重组上市认定标准;完善上市公司停复牌规则,解决上市公司“随意停、笼统说、停时长”等突出问题;完善减持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股东和董监高减持行为;投资者适当性办法出台,为市场、产品、服务的适当性管理提供了统一标准……

专家表示,在治理市场乱象的同时,监管部门不断补齐监管短板,完善制度安排,有助于从根源上遏制风险。

银监会通过系统梳理监管制度和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研究制定了20多项拟在近、中、远期逐步实施的重点规制。保监会表示,将研究制定保险业统一的保险机构股权管理规则,研究制定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定,填补保险集团监管等制度空白。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额存单;利率市场化;银行间市场

JEL分类号:G10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1-0065-05

大额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一种固定面额、固定期限的存款凭证,通常可以转让,因此也称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香港称之为“存款证”)。与传统的存款工具相比,大额存单一般面额固定且金额较大、期限较短、利率比较灵活。作为一种主动吸收存款的工具,大额存单一般不可提前支取,也不分段计息,但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将其转让变现。银行在到期日按票面金额和规定利率对最终持有人一次性还本付息。

与市场上现有的金融债、大额协议存款等类似品种相比,大额存单具有自己的特点(见表1和表2)。

一、大额存单的产生和发展

大额存单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存款利率管制以及货币市场工具的蓬勃发展导致金融“脱媒”现象大量产生。银行为增强货币市场竞争力、扩大资金吸收能力,开始谋求新的筹资渠道。1961年2月,纽约的城市国民银行(现花旗银行的前身)推出了第一张10万美元以上、可在二级市场上转卖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这种大额存单的利率比同期存款利率高出1.25-1.75个百分点,并且可以流通转让,一经发行就受到投资者的热烈欢迎。

在利率管制的政策红利推动下,大额存单市场发展迅猛。1963年底,大额存单引人不到两年,业务量已增长到100亿美元。到1967年,美国大型银行发行的大额存单额已经超过了当时的大宗商业票据发行额,达到185亿美元。但到了1969年末,因为当时公开市场利率超过美联储规定的大额存单利率上限,大额存单发行一度受挫,银行转而借助欧洲美元和商业票据市场融资。1970年6月发生了宾州中央货运公司倒闭事件,企业发行票据的难度加大。为了防止流动性危机,美联储取消了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的大额存单的利率限制。因此,银行重返大额存单市场为发行商业票据困难的企业融资。1973年,美联储进一步解除了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上限。由于小额的定期和储蓄存款利率仍然受到管制,小额储户开始投资货币市场基金博取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基金增长迅速,其投资的主要资产就是大额存单。大额存单利率管制的取消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大额存单市场的发展。大额存单余额从1970年到1982年保持稳定增长(见图1)。这一时期,英国、日本、韩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也逐渐引入了大额存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加快了放松利率管制的进程,大额存单的利率优势逐渐丧失。个人存款利率管制的放松,尤其是两种不受利率上限管制的银行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和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Super NOW)的出现,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大幅下降,并使银行削减大额存单的发行。1983年底大额存单余额比上年下降了700亿美元,只有1400亿美元。

随着1986年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结束,大额存单由突破管制的金融创新产品逐渐演化为常规化的货币市场工具,其发行量随宏观经济变化呈现周期性波动。

目前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大额存单市场。2007年末,欧洲美元市场上的大额存单余额有8412亿美元,标值货币包括欧元、美元、英镑、日元等十余种可兑换货币。2011年5月末。香港市场的大额存单余额为2874亿港元,约占香港存款总量的4%左右。

二、大额存单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

总结各国大额存单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规律:

(1)契合实际的市场需求是大额存单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大额存单是典型的市场需求催生的金融创新。对于银行来说,大额存单提供了规避利率上限管制、参与货币市场竞争的手段。对于投资者来说,持有大额存单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益,同时又可以通过流通转让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大额存单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即使脱离了管制利率的市场环境,由于其发行的灵活性、资金到期日的确定性,大额存单仍不失为一种有效地融资手段。因此,大额存单在全球不同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且至今仍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符合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取向为大额存单发展减少了阻力。大额存单的诞生被评价为“撕开了美国新交易法保护屏障的一个大口子”。然而,大额存单旺盛的市场需求,也使监管层看到了管制利率的弊端和局限。因此,美联储并没有对大额存单的创新加以阻止,只是颁布了对大额存单的利率上限,并在1970年后又逐步放开管制。从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由于兼具证券和存款的双重属性,大额存单实际上充当了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的试金石。也许正是看好了大额存单的这一特点,日本在货币市场发育程度较低、交易品种不丰富的情况下,允许大额存单利率不受临时利率调整法限制,使其迅速成为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工具,为利率市场化找到了适合的路径。大额存单的特性满足了利率市场化的政策需要,使它更容易得到监管层的认可,大大降低了创新的摩擦和阻力。

(3)完善的市场基础设施是大额存单市场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可转让存单最初发行的并不顺利。在1960年8月,花旗银行就悄悄地向海外客户发行了可转让存单。但他们很快发现,要使大额存单市场很快运作起来,必须有对存单进行交易的二级市场。因此,花旗以提供1000万美元无担保贷款的条件,请专门办理政府债券贴现的第一波士顿公司为大额存单提供流通转让的二级市场,才使得大额存单业务顺利开展起来。随着电子化交易、托管平台的出现,英国、印度等国家开始引入大额存单的无纸化发行,并逐渐以电子化存单代替了实物存单,大大提高了存单流通转让的便捷性、安全性,并为监管者及时、全面地掌握市场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渠道,进一步促进了大额存单市场的健康发展。

(4)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大额存单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有效的监管应当兼具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金融创新的双重职能。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几乎每个国家大额存单的发行都经历了从管制到最终放开的过程。各国货币当局根据本国利率市场化步伐、对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的影响情况,适当控制大额存单发行的期限、最低发行单位和存单利率市场化进程。但是由于大额存单本身是一种结构简单的货币市场产品,成熟市场大额存单多采取灵活的发行制度。如香港是由证监会审批发行计划,由发行人按市场情况掌握发行金额和发行时间。而印度则是采取事后报

告机制。赋予银行发行存单的自由裁量权。

三、我国发展大额存单的市场环境和条件

(一)我国存在发展大额存单的市场需求

1、存贷比考核压力下,商业银行扩充存款性资金的需要。

2009年以来,银行信贷规模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一些不具备网点优势、负债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却始终落后于信贷进度,多家银行存贷比普遍上升。据2010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8家全国性股份制上市银行存贷比平均已达到71.47%,其中有6家存贷比超70%,最高值达到74.59%,逼近75%的监管红线。五大国有银行中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存贷比同样超过70%的高位,分别为72.1%和70.2%。

随着银监会2011年6月起实行月度日均存贷比考核。银行揽储竞争白热化态势愈加凸显,超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成为变相吸储的主要工具。据普益财富统计,截至2011年7月中旬,商业银行共发行8512款人民币理财产品,保守估计发行规模达6.37万亿元。按照理财产品平均久期计算(三个月以内期限品种约占70%),理财产品吸收的存款约为商业银行新增存款的43%4。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5%的产品占比大幅提升,达到了63.6%。尤其是临近存贷比年中大考,一些仅仅六七天的产品,年化收益率动辄高达7%,超出目前基准贷款利率水平。由于缺乏其他有效的手段,发行理财产品已成为银行最主要的揽储渠道之一。

但是,揽储竞争引发的一些理财乱象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在银监会2011年8月28日公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将理财产品作为存款进行宣传销售,不得违反国家利率管理政策进行变相高息揽储”,并首次对“通过销售或购买理财产品方式调节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做出明文禁止,靠发行理财产品冲高时点存款规模的手法恐难以为继。另外,实行日均存贷比考核,相当于延长了资金在银行体系停留的时间要求,银行对更长期限的稳定性资金的需求将会加大。

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内商业银行都将面临经营模式和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转变的挑战。大额存单可以为商业银行进行主动负债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在香港新设分支机构的中资银行大多建立了大额存单发行计划,以弥补存款网点不足、维持存贷比在监管标准以下的要求。

2、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中小银行缓解流动性紧张的需要。

2011年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曾一度达到21.5%的历史高位,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则达到19.5%。假定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0%,若银行的存贷比为75%,这意味着银行除了贷款之外的流动性资产只有5%,可变现的投资性资产十分有限。从长远来看,存款实际负利率与股票低估值不可能长期并存。股票市场可能在外部冲击因素减弱后再次步入估值快速上升的轨道。我国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成本很低,届时如果居民储蓄大规模转为股票投资,是否会引起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银行存款活期化是否会导致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缺口更大,这些潜在风险值得密切关注。

银行流动性吃紧的状况在债市资金面反映剧烈。2011年6月15日,央行宣布第六次提高准备金率次日,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加权值飙升到6.23%。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大银行通常是资金拆出行,但存款准备金要在6月20日缴款,拆出行可拆资金有所减少,融出意愿也减弱。尽管同业拆借利率飙升,可拆人资金仍不解渴。相较于同业拆借,大额存单具有可流通转让的特性,可以更加灵活地调剂市场资金余缺,降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与此同时,信息透明度高、经营状况好的中小银行还有可能逐步降低发行大额存单的成本,这有利于减少金融机构以布网点、拉存款为主的低水平同质竞争。

3、丰富货币市场投资工具,抑制金融“脱媒”的需要。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而同期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为4.17万亿元,银行体系外资金融资占比攀升至46%。在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贷款规模受限的背景下,民间借贷市场资金价格不断抬升,部分资金从银行涌出,通过担保公司、理财产品、信托和民间集资等途径,进入到民间拆借市场,掀起了一股“全民放贷”的风潮。

在当前市场资金面趋紧的环境下,民间借贷为企业周转资金、维持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息引发的集资热潮不断扩散,民间融资的风险也在不断积聚。民间高息借贷的繁荣,以及去年以来绿豆、大蒜等商品市场价格的非理性上涨,都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与资金投资渠道过窄之间的矛盾。在存款负利率的状态下,过剩的社会资金长期找不到合理的出口,最终会助推通胀预期,催生价格泡沫。允许银行发行大额存单,可以满足闲置资金的投资需求,通过有保障的、市场化的收益,引导部分社会资金流回银行体系,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和通货膨胀压力。

(二)发展大额存单符合我国宏观政策的要求

当前宏观金融领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结构改革的推进和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到位。在高准备金率的紧缩性货币环境中,适时建立大额存单市场有助于防范潜在的风险,提高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1、发展大额存单有助于平滑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给市场带来的非预期冲击,优化紧缩政策效果。

央行近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均是针对境内所有金融机构,“抽走”银行流动性,但央行通过外汇占款向银行体系释放资金的“注水”动作却有差异。很多区域性银行尤其是内陆地区的城商行并未开展国际业务或国际业务量较少,这些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外汇占款获得的资金注入较少,在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的周期内,会出现流动性“吃紧”。适时允许银行发行大额存单,可以在银行体系内调剂资金余缺,弥补央行流动性管理手段的不对称性,避免因局部超调影响整体宏观调控的效果。

2、发展大额存单可与SHIBOR报价机制改革相结合,完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自2006年下半年SHIBOR报价机制改革启动以来,在人民银行和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显著进展,相关制度初步建立,报价质量逐步提高。但3个月以上SHIBOR报价和实际交易成交价之间的利差仍然较大,影响了其市场接受程度和影响力。3个月以上shibor市场接受度不高,代表性不强,实质上反映出我国货币市场的结构问题。目前,我国货币市场的主要品种是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这两个品种的交易90%集中在7天以内,同业拆借60%以上是隔夜交易,3个月以上的回购和拆借交易占市场总交易量的比重不到千分之二。这种情况并非我国特例,从成熟市场国家的经验来看,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也不是长期限的货币市场产品。因此,提高3个月以上SHIBOR报价质量,势必要加强3个月以上货币市场

产品的市场基础。另外,目前报价方不承担以其报价成交的义务,也是影响3个月SHIBOR报价基准性和权威性的主要因素。如果允许SHIBOR报价银行在履行必要的信息披露义务的前提下参与大额存单市场。就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调节做市产生的资金缺口或资金富余。而大额存单的发行利率、二级市场收益率都可以为3个月以上SHIBOR报价提供价格信息,使SHIBOR报价更具实际可操作性和可成交性。

3、发展大额存单可作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尝试,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场化最关键的一步。有观点认为,近期理财产品的热销和民间借贷的火爆,或许可以看作是金融市场倒逼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一个前奏。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考虑,当前直接提高基准利率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大额存单市场,可以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寻求突破口。如果允许大额存单在利率上逐步放开,由投资者和银行通过市场机制定价,短期可为过剩流动性提供疏导渠道、缓解“金融脱媒”压力。长期来说不仅为商业银行提高定价能力提供了实战练兵的机会,并且可以为尽快在我国金融市场实现产权清晰、自由竞争和退出机制等利率市场化所必须的条件,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如果大额存单能够实现在大规模市场化发行的基础上,保证足够的市场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三)银行间市场已经具备了建立大额存单市场的基础条件

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在债券发行、交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了专业的从业人员队伍。并且作为机构投资者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模式、资产结构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改善,也为发行大额存单提供了内部的实力保障。

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行间市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运作成熟的发行、交易、托管、结算体系。完全可以满足发行大额存单所需的基础市场条件。银行间市场电子化的托管结算平台,可以保证大额存单流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从而解决了过去背书转让程序复杂、发行银行无法掌握存单转让情况的问题,防止存单诈骗等金融犯罪活动的发生。

四、依托银行间市场发展中国大额存单市场的建议

(一)依托银行间市场,逐步丰富投资者群体

现阶段,银行发行大额存单如果选择面向个人等公众投资者,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发行,由商业银行充当做市商提供市场流动性。但是面向公众发行的、利率可上浮的大额存单与现有存款利率管理体系存在冲突,可能引发对高息揽存风险的担忧。相比较而言,依托银行间市场向机构投资人发行大额存单的条件基本成熟。

从国外情况看,大额存单的投资者主要是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和银行的信托部门、非金融公司和一些市政机构等,个人直接购买大额存单也不是主流。因此现阶段推出大额存单可以考虑优先在银行间市场进行试点,创造条件使机构投资人直接参与到大额存单市场中来。首先使保险公司、基金、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等机构投资人认可大额存单:尝试引入银行理财产品,为众多小额投资者参与大额存单市场提供渠道。通过投资者的多样化,保证大额存单市场流动性。

(二)引入市场化的发行管理方式,强化市场透明度管理

大额存单作为货币市场产品,不太适合采用审批、核准等发行管理方式。从其他国家大额存单市场的管理经验看,没有必要对以专业机构投资人为主的市场实施过严的行政许可制度。只要信息披露充分,机构投资人市场自律功能可以比较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发展我国大额存单市场,可以考虑借鉴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管理方式,采取注册制,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市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