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舞蹈考核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体育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41-03
一、内涵界定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包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具体类型,指在特定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采取特定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形成特定的培养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彰显体育特色。
“产”是目的,指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应用要面向体育行业产业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是核心,既指育人主体学校及其办学理念,也指学生理论与专业技术学习,包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为“产”服务;“研”是内驱力,指专业技术与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积极推动专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训”是关键,指专业技能训练,反复训练所学专业技术使之转化为专业技能,并应用于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赛”是动力,指职业技能比赛,通过组织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创新办学理念与育人理念
陶行知认为学校办学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契合,因为“学习即生活,社会即学校”。因此,在办学过程中秉承“根植行业、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根植体育行业,推动专业设置与体育产业需求对接,专业对接产业,引领产业发展;育人为本,坚持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面向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未来需求,立足体育行业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立德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培养文化基础厚、技术技能强、职业素质高、适应工作广、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五格”人才(高傲的国格、强壮的体格、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性格),面向学生需求,服务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建与体育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格局
产学结合,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成立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依据湖南区域经济、地域特点、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和体育市场需求,按照“优化示范特色专业、改造一般传统专业、增设新兴交叉专业”的建设思路,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凝练专业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专门高地,构建“以体为主,以经、教为两翼,医、艺、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形成了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营销、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四大专业群。
(三)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结合的最佳途径。它是学院与企业在办学的组织领导、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管理运行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是对“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宽和提高。
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牵头成立体育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健全校企“共享资源、共担责任、共育人才、共创事业”的共同办学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共建综合技术平台、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二级学院、双师教学团队、大师工作室、教学工厂等。与北京中体、一兆韦德、特步等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设立“中体倍力班”、“一兆韦德班”和“特步营销班”等,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校企合作不断深入。
对内设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统筹调配合作资源、统筹管理合作项目、统筹规划合作方式;各系设立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教学、指导招生、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等;各个专业设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制定、课程体系完善、实习实训方案制订、社会服务培训等。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方案方面。坚持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服务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高傲的国格、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学思结合的创新能力;坚持毕业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注重学以致用、证书管用、服务职业、提升职业;坚持“系统培养”,注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面育人,努力培养个性化人才、多样化人才和全面发展人才。
2.课程体系方面。坚持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服务岗位能力培养、促进岗位能力提高。对专业面向的支柱产业行业典型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明确岗位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课程建设要求和“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开发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块,注重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和技能等级标准,确定课程标准,构建符合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3.培养方式方面。在培养方式上,要坚持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服务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深度融入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建立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灵活培养方式。将舒康保健社团、健身俱乐部建设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真实管理、真实服务进行营运;学生在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了解工作环境、认识工作岗位、设计工作项目、扮演工作角色、体验企业文化,凸显体育高职教育专业特色。
4.教学方法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倡导教师导学、学生主学。引导教师将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双向互动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着重教理念、教思路、教方法,尤其是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方法;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对接,根据课程目标和考证要求,确定课程考核标准,采用“以赛代考”的考核方式,使理论与实践并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实现以赛代考、以赛代评,举办校内各项技能展示活动,给学生搭建态度、素质和技能展示的平台,以赛代考促学,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三、改革成效
根据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全面实施“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申报国际标准舞专业、高尔夫运动与管理、健身指导与管理、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各专业对接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不同领域,专业定位更加明确,专业方向也逐步细化,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省级精品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已建设成为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和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学院也成为省级示范性(骨干)职业院校。
(一)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秉承“根植行业,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基层体育教师、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康复人员、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一线体育工作者等。
1.学生技术技能水平高。各专业学生在全国体育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省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等省内外综合性大赛以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全国“啦啦操”联赛、全国青年武术散打赛和省大众跆拳道锦标赛等专项比赛中斩获各种奖项,表演艺术专业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集体舞表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强。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协作精神好、能吃苦耐劳、基础扎实有后劲、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上岗起薪点明显高于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很多优秀毕业生在短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
3.毕业生自主创业意识强,艰苦创业成绩显著。毕业生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办晨熙击剑俱乐部、金仑跆拳道馆、华翼跆拳道馆、蒲公英轮滑俱乐部、凯珈健身俱乐部、蓝蜻蜓舞蹈学校和丹迪舞蹈学校等,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了学员、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4.学生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毕业生富有社会责任感,通过创办各类体育文化培训机构,致力于社区教育和全民健身服务工作;毕业生懂得感恩并回报社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并在创业过程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师的学历、职称和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参加全国体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成绩显著,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几年的努力,教师们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专业能力与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体现在:每年数量、课题立项数、课题经费和主(参)编教材数量逐年递增,刊物级别和课题立项级别也在不断提升,包括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课题、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等;多名教师分别荣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和省直工委“巾帼建功标兵”等光荣称号。
(三)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全体师生立足专业,服务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教职工积极参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世界大学生运动员、南京青奥会、全运会、省运会、省大学生运动会、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全国花样游泳冠军赛、全国青少年花样游泳比赛、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和香港国际武术比赛等国际国内各大赛事和省内外各项体育赛事的执裁工作,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依托全民健身服务示范中心,免费对外开放学院教学训练场馆,综合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倡导“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普及科学健身基本知识;积极参加体育总局举办的“科学健身、全民健康”、“全民健身三湘行”等大型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健康咨询与指导活动,学院成为了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基地和强大辐射源。
创立舒康保健社团,运用针灸、推拿、理疗、敷贴治疗等小手法,定期开展社区义诊活动和“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为全体师生、社区居民和偏远山区乡亲送去健康;为缅甸武术运动员、国际马拉松赛运动员提供针灸、按摩等专业服务,弘扬了祖国医学,得到了外籍运动员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参与第28届男篮亚锦赛、省足球协会甲级联赛和国际马拉松赛等各项志愿服务,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评价,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优秀社会公益服务组织”等。
依托奥体阳光青少年俱乐部,连续五年承办省全民健身节体育舞蹈大赛,协助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兴汝城”杯第13届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暨2015年中华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搭建行业高端交流平台,扩展师生的国际视野。本土多家强势媒体抱团宣传,中央五台、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中国体育舞蹈网、尚舞杂志和舞讯网等媒体对赛事进行了专题报道,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是体育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双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
[2]马陆亭.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探索与展望[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
[3]王志伟.国内外职业教育产学研实施情况的比较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2).
[4]孙运先.国内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审视[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5]谭焱良,唐年生.高职“学、研、训、赛、产”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6).
[6]周大农.再论“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8,(31).
关键词:大学 专项体育 兴趣体育 研究
兴趣体育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专项体育就是根据各学院专业特点安排的特殊工种的体育教学内容,例如医学院学的太极拳、太极剑、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健康第一,以健、美、乐、专为教学目标,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兴趣,安排相应的“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其具有以下优势:
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教学相结合,体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有利于缓解教与学的矛盾,会使基础差的学生明白,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必将引起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当今社会永恒的竞争法则。为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培养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重视体育在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以及能力综合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体育教学应实现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市场化。基础差的学生思想通了,上课就有了动力。第一学期突出兴趣体育教学;第二学期突出专项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体育锻炼的倡导者。“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相结合教学,体现了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市场化,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贴近学生,为学生专业服务。
专业固定便于管理“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教学相结合,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学生散、组织难”的矛盾。以学院内独立的专业班级为单位上课,班级行政体制相对存在,学生干部和辅导员相对固定,教学的组织管理难度就会降低,就为体育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体制保证。班级和专业相对固定,学生成绩的录入和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分析也会相对合理、完善。
个性发展培养能力“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教学相结合,使高校体育教学顺利地与社会体育相融合,又突出了高校体育的特点,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注重体育教学的理论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实用性的特点,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使体育技能和学生的专业技能相融合;使体育基础知识为他们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使健身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兴趣体育与专项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还能培养学生的“四自”能力。
1.自学。学生了解了“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教学相结合是为学生终身体育和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服务,就会自觉地学习有关“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相结合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专业特点,制定锻炼计划和训练方案;经常持久地锻炼,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2.自炼。学生能把所学的“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相结合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和专业工作中去,使自炼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自调。学生在“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相结合的身体锻炼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以及专业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及运动的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
4.自控。学生明白“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相结合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发展和专业学习后,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力明显增强。学生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提高身体素质和适应日后工作环境的能力,身体锻炼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教学内容的设定
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学院内独立的专业班级为上课单位应使学生所学专业和体育教学内容相融合。机电、交通工程、电子信息学院在进行“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教学中可增加上下肢力量、手指的灵巧性训练,增加运动训练学理论知识的讲授。生物化工、经济管理、旅游管理学院可增加体育舞蹈和形体创编理论教学。各学院体育教学内容如下:(1)医学院:除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形体等公共体育课外,还应该增加医疗体育的太极拳、太极剑、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内容。(2)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除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公共体育课外,还应该增加学生上下肢力量和手指的灵巧性的训练内容,包括俯卧撑、引体向上、手旋双球或三球、哑铃、杠铃的练习,增加运动训练学理论知识的讲授。(3)生物化工、经济管理、旅游管理学院:除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公共体育课外,还应该增加体育舞蹈、形体、协调性身体素质练习及体育舞蹈和形体的创编理论教学。
“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教学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从表1可以看出有73.9%的学生对三明学院的体操教学场地设施不满意,现实情况由如何呢?我校有体操房1个,原来在北区,距学生的宿舍较远(约1.5公里),学生每次往返上课,意见较大,2010年体操房迁往南区图书馆负1楼(由停车场改建),与健美操、拉丁舞、瑜伽等课程共用,管理较为混乱。由于近10年来学校未添置过大型体操器材,一些器材比较老旧:双杠只有两副,其中之一杠面已经开裂;跳马有两个,均存在一些问题;跳箱有两个,其中的一个已经坏掉;踏跳板表面已经被踏出了一个坑,半数的体操凳已经没有了板凳腿,上课用的镁粉也偶尔会不够用。学生对这些问题反映比较强烈,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体操房急需补充体操器材。
二、学生学习兴趣
从表1可以看出,有31.7%的学生表示对体操课不感兴趣,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体操教学部分动作偏难,尤其是对没有任何体操基础的学生而言;二是现在的部分学生怕苦、怕累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日常生活中基本没有经受过一些挫折,一遇到困难就产生畏惧心理;三是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的不到位,未能使学生体会到战胜自我的成就感,未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
三、体操教学内容
这里所讲的“体操教学内容”是指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指广义“体操”的范畴和内涵。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体操课程教学课时和相应学分的变化情况,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体操教学内容的巨大调整。在教学课时比较多时,体操课教学内容包括了体操、基本体操、健美操以及体育舞蹈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介绍;现在体操教学课时减少了,但基本体操普修(30学时)、健美操普修(32学时)和体育舞蹈选修(32学时)已经从体操课程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体操教学内容与原来相比,只是进行了微调,原来的体操教学技术动作基本保留了下来。如果单纯从课时多少的表面来看,体操课程好像是没怎么变化,但实际上课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总课程的持续时间也发生了变化。因为原来基本体操等内容大多是作为准备活动部分来进行的,课的主体部分是体操技术动作,所以,目前的体操普修课实际上还是把学时压缩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感觉体操课教学内容多、动作难、课时少。体操课程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分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原来的“整体化”式的课程体系中,基本体操是作为课的准备活动部分进行的,基本贯穿于整个学科上课过程;健美操作为当时学校体育体操教学内容中的新兴内容,其本身的发展还不够完备,因此,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在体操教学中被作为了介绍内容,课程和课的主体部分是体操(竞技体操),这种体系符合当时的学科发展实际。随着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推进,三明学院从2005年开始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第一届)的培养方案进行大的调整,在体操教学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大幅压缩体操课程的教学课时和学分,将基本体操、健美操作为学生的普修课单独开设,将体育舞蹈作为选修课开设。这种“细化”式的课程体系,对于分出来的学科来讲,可以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在教学过程中更易执行实施,而对于体操(竞技体操)来讲,是大幅压缩了学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分支学科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地位的上升和体操地位的下降。体操的学时被压缩了,而当前体操的教学内容与原来相比却未进行大幅调整,这无疑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基本体操被单独设课,在规定课时(30学时)内,只能对学生进行基本内容(徒手操、轻器械体操、队列队形等)的教授,而无法安排学生实践的时间,这也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教学评价
体操普修课教学评价一直延续着“技术考试+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三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模式。其中理论考试为闭卷考,占总成绩的30%;技术考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为教师通过学生平时上课的参与程度,积极程度,给予评价,占在总成绩的10%。这种评价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绝对评价。多年来,三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的评价,一直是以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考试内容以及统一的考核标准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评价,这种评价通过理论考试、技术考试、平时成绩等三个方面作为评价依据,而体育教育类学生教学能力和个人的综合技术水平及其在原有水平上运动技能的提高等发面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只能评价学生自身对动作技术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与考试标准的差距情况,无法显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进步程度,评价标准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的探讨
1.学生学习体操课程的基础差
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没有学习过体操内容,没有任何基础,这在近年来学生的成绩中也得到了体现,学生的平均成绩集中在66—76分区间,学生成绩在90分及以上的几乎没有。这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本课程的第一学期必须狠抓学生体操专项基本素质的训练,贯彻“素质先导性”这一教学原则,在学生专项素质差的前提下,只有学生的专项素质提高了,教学进程才能顺利推进,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才能提高。
2.体操教学场地设施较差
体操教学场地设施比较差,一些器材急需补充,当前已经对正常的教学秩序有了影响。其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体操的器材设施价格本身比较昂贵,不像武术和球类等项目;二是我新晋本科院校,学校各方面的资金比较紧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维护方面的费用不够充足;三是体育院系及分管体育的领导对本部门场地设施建设的规划不够完善。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向院系积极汇报当前存在的问题,院系相关领导需要做好相关方面的规划,有计划的对相关体育设施进行建设和维护,需要向学校有关部门积极申请相关经费。
3.部分学生对体操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
从表1可以看出约1/3的学生对体操课没有兴趣,这可能有体操教学内容本身偏难的原因,有学生本身怕苦怕累的原因,有教师相关思想 工作没有做到位的原因。这要求任课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对体操的兴趣,至少不能使其对体操产生抵触情绪,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
4.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当前的教学实际不够适应
通过表2可以看出,体操的教学学时和学分比原来有了大幅减少,而教学内容与原来相比没有太大调整,尤其是个别难度系数较大的动作,又是学生必考的技术大作,由于扩招及我省的体育高考的方案造成的学生身体等方面的素质比以前有所下降,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普遍反映体操课教学学时少、内容难。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当前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状况及体操课程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对现行的体操普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5.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评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明学院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评价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绝对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操作比较简便,但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程度、个人努力进步的程度,无法兼顾相对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下,一方面学生的成绩分布不呈正态,学生的体操普修课程成绩普遍偏低,这显然不够合理,也给本专业学生的评奖评优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部分身高较高、体重较大、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感觉自己即使非常努力的去学习,但也未必在考试中能够及格,容易使其产生“破罐破摔”这种放弃的学习心态。所以,任课教师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不仅要进行绝对评价,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对评价,对其努力程度及进步程度进行评价,对期末考试的技术动作进行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分类,根据自选动作类型和难度赋予其对应的分值,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自己要考试的自选技术动作。本文来自于《绥化学院学报》杂志。绥化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自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全面健身的氛围席卷全国各地,各类体育组织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如风靡全球华人社区的广场舞,城市上班族较喜欢参加的自行车协会、登山协会等。这些都是人们通过体育行为来提高自身体质,舒缓精神压力的有效方法。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任务与《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目标形成了承前启后的互动作用。本文就是通过调查高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各种影响因素来了解目前高校女生的体育行为为它们形成具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坚实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南昌昌东高校园区的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科技学院、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这五所高校在校女生共计600人进行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次问卷调查分两个二阶段对五所高等院校不同年级的女生进行问卷发放。第一阶段共发放600份,回收551份,回收率为92%。第二阶段发放600份,回收577份,回收率96%。回收的问卷中剔除39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538份,有效率为93%。
1.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文献数据库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研究现状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南昌市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活动因素。
1.2.3 访谈法
走访调研院校的体育老师,班主任了解他们对该问题的看法及改进意见。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LE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昌昌东高校园区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现状
从图1可以看出大部分女生是认同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
2.2 南昌昌东高校园区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通过第一阶段对昌东高校园区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筛选出可信度较高排名前十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这十项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四大方面。
2.2.1 社会
社会因素主要有学习任务重、传统观念、时间受限。从表1的因素排名我们可以看出女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受社会环境影响非常大。学习任务重这一因素排在第一位,因为高校扩招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女生本来在就业形势中就不占优势,所以不得不忙于参加各类培、考试、社会实践来拓展自己的能力,增加就业的筹码。传统观念因素也排在前列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都把女性定位在文静、贤淑层面。如果成天运动,外向活泼会影响女性形象,被人说成“假小子”失去女性魅力。
2.2.2 学校
学校的影响因素有体育场地、校园运动氛围、重视引导程度。根据表1调查显示,学校方面的因素分别排在3、5、7位。说明学校对女生从事课外体育锻炼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缺乏器材场地客观原因说明,目前大多体育运动场所配置的项目场地不合理。校园大部分场地都是男生参与较多且比较激烈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田径。而女生大多对健美操、羽毛球、舞蹈这些具有节奏感,韵律强的运动项目感兴趣。但是这些项目设施在昌东高校园区的大部分高校都不是很完善,有的高校甚至没有相关场地设施。校园女生锻炼的氛围自然不会很浓。现在学校体育教学朝着快乐体育发展,减少了很多考核标准。平时上课只要不迟到、早退、旷课一般体育考核都能轻松通过。这也是女生觉得学校不够重视,体质越来越差对体育锻炼越来越消极的重要原因。
2.2.3 自身
女性体质较男生柔弱,女生锻炼经常会遇到拉伤、抽筋、骨折等受伤情况。这也确实影响到了一部分女生不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女生较男生更注意外在形象,如果被?黑或由于运动受伤身上留有疤痕更会加深自己的心理负担,所以这也影响了女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2.4 经济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喜欢的项目一般都是室内项目,并且对抗性少,强度小。有的项目还需要音乐伴奏如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塑身操等。而这些项目在昌东高校园区一般只有上课才有机会接触,其它时候练习一般都要收费如场地费、教练员的费用等。目前大学生一般生活费都是由父母按月等额提供,而大部分女生很大一部分费用都花在了衣、食、行上,这样就造成在体育方面没有多少消费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南昌市昌东高校园区女大学生知道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但参与体育锻炼人数很少,存在看多做少的现象与其理论认识水平有较大差距。
(2)昌东高校园区各校出于自身场馆管理需要,平时不开放场馆或者是有偿开放场馆设施,极大阻碍了有意向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女生的积极性。
(3)由社会压力传导进校园进而转变为大学生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4)当代女大学生比较在乎个人外在形象,拍在进行锻炼中遇到身体伤害,出于自身身体条件考虑不愿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3.2 建议
(1)首先各高校应无偿开放体育场馆设施或者开设女生专用场馆场地。通过学生会的兴趣班、社团等学生组织来引导大学女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使之形成为校园的氛围、传统。久而久之就能够吸引更多女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关键词】排舞 高校体育课程
排舞是体育与艺术、健与美高度结合的一项新兴起的体育项目,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里的一种高雅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健身热潮的掀起,社会出现了普及与推广排舞的热潮。处在改革大潮中的高校体育应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向多学科、多方面进行探索。当今,课程多样化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也是传统文化向高雅文化过渡的过程,是不可抵御的、必然的。排舞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启动项目”。
1.排舞的起源、特点和我国发展现状
1.1 排舞起源。排舞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西部乡村舞曲,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一种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最先是借用吉他和拍手的方式起舞。随着时代的发展,排舞融入了国际上的多种流行元素,如牛仔、恰恰、伦巴、爵士、街舞和摇滚等舞步,在多重的舞蹈元素组合与变化之下,排舞有简单的,也有复杂高难度的,让舞者能跳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完全属于自己的诠释,这更增添了排舞的魅力,使其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1.2 排舞特点。排舞音乐是经过创编者精心挑选,大多数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舞曲,每支舞曲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舞码,由16、32、48、64拍不同循环节奏所组成,同一支舞曲全世界排舞的跳法是统一的。
1.3 排舞的发展。排舞, 是一种风靡世界、国内流行、老少皆宜的舞蹈, 也是未来潜力最大的舞蹈。它现已发展到3000多支舞曲, 曲目一般都是全球流行 的非常好听的歌曲, 极具时尚和流行的特质。 2008年排舞作为休闲健身运动项目引入我国,很快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展起来,两年多以来已有300多万人参加排舞健身活动。目前,在中国很多城市的学校已经把排舞作为体育与艺术的教学课程在校园中推广,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高校开展排舞运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2.1 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排舞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排舞运动也是有氧运动。它轻身体负荷,不追求大运动量,体能消耗少。经常进行排舞练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过程,促进消化,消除学生学习造成的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目的。
2.2 愉悦学生身心的作用。人的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说注意是受指向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音乐,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就能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参加排舞这项运动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能以最佳的精神面貌来面对紧张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
2.3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排舞的教学不仅满足学生实现锻炼身体等方面的需要,还考虑到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和舞蹈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外在气质,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做出贡献。
3.排舞课程与现行体育课程的比较分析
在现行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田径类等课程,要求学生参与自律性及技术性较高,内容较为枯燥,教学实践证明这也是大部分女生排斥的运动项目。
形体课程在高校开展有十几年的历史了, 因为形体课程不断吸收各种流行元素, 配合时尚流行音乐, 形成各种风格的套路动作, 适合当代青年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的因素, 深受学生的喜爱。形体课程的特点是腿脚的弹动, 身体的控制及手臂的制动, 手臂动作和步伐协调配合, 跟随强劲的音乐节奏舞动。要求学习者有一定身体协调基础和身体素质, 以及较好的音乐节奏感。这些特点也正是普通学生学习的难点, 大部分学生往往是选课时情绪高涨, 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畏难情绪, 考试时焦头烂额, 导致了下个学期选该课的学生大大减少 。
体育舞蹈舞种分类较多, 基本步伐要求严谨, 套路动作花俏, 要求学生具备较高舞蹈基础, 而且必须由两人共同完成, 这些都给普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而排舞是一种既可个人独享, 又可与团体共乐的舞蹈 。排舞动作简单, 套路组合简短, 对于动作姿态要求不高, 只会舞步就可舞蹈, 所以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顾虑和负担, 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我校开设排舞体育课程现状及效果分析
4.1 课程现状
4.1.1 以34课时为学习单位进行教学设计。高校体育课程课改,以模块为教学单位,是为了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实现教学专业化。模块的设置是为了学生学习更加系统,能在高校体育三至四年中掌握1-2项比较系统的运动技术,为以后的终身体育服务。我校排舞教学模块内容以34课时为学习单位,每34课时设置一层次,每一层次确定教学目标,评价模式。
排舞模块,在每34课时学习单元里,制订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法、评价标准。然后确定34课时内容上的衔接、关联,做到相互促进、不重复。既要考虑到教材的层次递进,又要顾及学生学习能力。如:排舞模块分层次教学可分为:初级班、高级班模式来分班。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来选修,制订出学生选修不同层次的依据和标准:
初级班:喜欢排舞运动,没有舞蹈基础的。主要学习简单的队形变换,了解排舞特点,感受音乐节奏。
高级班:已经掌握基础班内容,主要学习各种复杂的动作,能根据音乐节奏跳出排舞的特点。
教师要制订好从初级班―高级班每个层次之间的关联及承接,制定好考核标准及评价标准,总的原则是高校体育课程四年选修2个项目。
4.1.2 从教学方式的体现形式上分析。按技能分组,同一班级中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仍存在很大差异,尚须分层次教学。如排舞模块基础班分成甲乙两组进行因材施教,让悟性较高或者掌握动作技术较快的同学帮助掌握技术动作较慢的同学。使全体学生在各自的身体基础上,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作者在2010年首次在本学院进行了排舞课程的教学。面向授课对象为: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开课,体育选项课程(必修课程选修项目)的学生, 人数为 370人。一学年后,在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如下:
4.2 效果分析
4.2.1 排舞流行时尚,动作、套路简单、易学。该项运动具备流行舞蹈元素,音乐欢快,时尚,舞蹈动作简单易学, 充分展示了排舞的魅力, 让学生能陶醉在舞蹈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练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2.2 学校要积极提供学生展示排舞的机会。排舞具有表演性不言而喻,同样在高校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身技能的机会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活动,如技能节、运动会、晚会、学生社团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既可以检验教师平时的教学效果,又可以让学生积累排舞表演的实践经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宣传排舞的一个机会,是一个多赢的过程,学校应该为学生积极搭建这种平台。
4.2.3 专业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为学校排舞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排舞专业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是必须的,在任何一个课程中,教师的素质高低都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而要提高排舞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对排舞教师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开始,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动作、发展趋势等,为学生持续学习排舞提供保障。
4.3 排舞在开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4.3.1 对排舞知识系统的传授在高校以前甚至现在的高校中,排舞并没有得到普及,对其概念、特点和意义只具有模糊的概念,所以早期体育教学在高校的具体实施中,要注重排舞知识的灌输,要以基础为本,不能急于求成。
4.3.2 鼓励学生自发创建排舞组织,高校中的艺术体育课程普遍较少,要使排舞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是学生自发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所以鼓励学生参加排舞组织,可以使学生在具有强烈兴趣的同时促进排舞的开展。
5.全国高校推广排舞体育课程的意义
5.1 排舞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审美水平。排舞是近年来受人关注的新兴健身项目,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潜力,这些也将在其进入高校体育推广体系后得到充分体现和进一步的发展。排舞符合当代大学生敢于尝试新颖、独特的新生事物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满足他们对代表美的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在排舞练习和表演中,优美的舞姿和个人表现力都需要把个人最有活力和最热情奔放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这种展现自我魅力的感觉带到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优雅、阳光和自信的气质。同时,当代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强,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容易情绪波动、思维叛逆等,而在参加排舞练习时,能够让人精力充沛,快乐自信,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一定量的排舞练习,人体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及动作的节奏感都会有很大地提高。既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又达到塑造形体的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开展排舞运动,将会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是培养大学生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大学生现代审美意识的加强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5.2 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推广。现有的体育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现行的体育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由“唯生物体育观”向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结合的三维体育观过渡,强调健身、健心、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的整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多维模式相适应。同时,高校体育的人文精神构建更是把教育导向性、娱乐调节性和激励凝聚性作为主要内容,排舞的显著特点与这两大体育教育课题的研究相符合。排舞具有项目多样性的特点,从多个角度着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触最时尚、最现代的教学练习形式,通过多种手段提高高校的体育素质和能力。另外,排舞内容新颖、吸引力强,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新鲜体育项目的需要和兴趣,在排舞教学中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摒弃传统体育课中的主要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弊端,其中在上肢动作、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性可以帮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兴趣性。因此,将排舞纳入高校体育课程推广体系中,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推广。
5.3 拓宽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排舞的内容丰富多样,动作有难有易,具有表演、娱乐、锻炼和竞技等功能,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易于推广普及的条件。排舞的发展与大众体育的发展、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成正相关。因此,它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排舞在大学的开展既迎合了新一代大学生的需求,又拓宽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了高校体育运动推广的手段。音乐与舞蹈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多彩的风格使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动人。音乐通过自身的旋律和节奏不但增强了舞蹈情感的表达能力,而且和舞蹈的节奏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舞蹈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在健身排舞中,由于每支乐曲都对应特定的舞步,音乐与舞蹈真正地珠联璧合,相互映照,达到一种大众都可体验的合谐与共振。因此,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排舞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6.我们应大力、广泛在高校推行排舞体育课程教学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变革,高校体育教育正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它需要不断地注入时代的新内容,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渠道,而且是丰富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完善人自身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高校体育教育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高等院校应该广泛推行排舞体育课程教学,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是必要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Bill bader. The history and sp read of line dance.P.A.LWorkshop Notes,2004.
[2] 北京市体育局.北京体育局将向全市推行健身排舞.2007,06.
[3] 李洪江,尹军,刘海元,余涛.阳光体育总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37-38.
[4] 鲁志文,张玉霞.浅析形体课程在校园“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作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04).
[5] 刘国信.排舞:新兴的体闲健身运动[J].海外养生,2007(6).
[6] 刘国信.走进排舞世界[J].养生大世界(B版),2007(11).
[7] 李雪梅等.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8] 单亚萍.关于排舞美学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