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的概念

体育课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的概念

体育课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104-04

A study of the re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LIU Jian-j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 511363,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help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understand teaching skills profoundly, thus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Current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has such problems as overlapping, epochal indistinctiveness, disciplinary indistinctiveness etc. According to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guidance skills, content arrangement skills, activity organization skills, load adjustment skills, help and protection skill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skill classification;new curriculum reform

教学环境、教育制度、文化背景以及各个学科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偏差使得教师具备的教学技能不尽相同。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对教学技能合理、细致的分类,有助于完善教学技能体系、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明确培训目标、便于提示示范、易于客观评价。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技能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体育教师清晰认识和提高教学技能创造条件。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体系,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认识不清晰、掌握不全面,教学过程中易迷失方向。因此对体育教学技能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对体育教师认识和提高教学技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体育教学技能概念

体育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下属概念,对体育教学技能清晰认识要以教学技能为前提。对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尚未提出公认的、科学且具有代表性的认识。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将教学技能视作教学活动方式或者动作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关于“技能”的界定有相似之处。

技能是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练习是技能形成的途径,动作方式是技能的形式,合乎法则是技能的标志[1]。依据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将其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用到的技能,是教师的专利,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分析研究现有教学技能的概念,对教学技能的界定是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能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2]。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既有实际动作,又有心智活动。

从概念的层面分析,体育教学技能属于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下属概念,具有教学技能的特征,但是体育教学技能与一般教学技能有很大的差别。如教学环境不同导致教学组织与管理不同,体育教师突出活动组织技能,从中贯穿保护与帮助,而一般教学中的板书、作业批改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较少。所以,体育教学技能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技能的显著特征,对体育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要凸出其独特性。

体育教学技能究竟是什么,大家各执己见。体育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完成某种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3]。体育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4]。上述对体育教学技能的解释都将其认定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与教学技能的“行为说”类似。第一种表述目的是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第二种是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相比较来说第二种表示较为详细具体,体现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第一种表示较为宽泛,没有具体指明教师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

基于上述对体育教学技能的界定,我们对其理解为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的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而采取的以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为主要表现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一系列教学行为。

2 教学技能分类现状

2.1 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

20世纪60年代微格教学的产生,带动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家把教学的眼光转移到对教学技能的研究上,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家率先对教学技能进行了分类研究,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的教学技能分类成果: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变换各种刺激的技能,总结、概括技能,非语言性启发技能,强调学生参与技能,提问频度技能,提问深度技能,高层次提问技能,发散性提问技能,注意到对方引人注目的行动技能,运用例证和实例的技能,讲解技能,有计划的重复技能,交流的完整性技能[5]。英国的特罗特依据可观察、可表现教学行为将教学技能分为变化技能、导入技能、强化技能、提问技能、例证技能与说明技能[6]。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教育家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度量和评价学生的行为、教学设计、演示、行政管理、人际沟通、自身发展与提高学生自我发展[6]。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依据教学行为将教学技能分为信息的传递、引起动机、促进发展与定向技能[7]。

从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可以看出:第一,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分类主要依据教学要素和教学行为,缺乏以教学程序为依据的研究。第二,国外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技能,同时在教学技能分类中还涉及到了流畅性提问等,说明课堂教学将师生互动作为重点,强调人际技能在教学技能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有助于实现由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转化为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局面,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第三,对教学技能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师上课的技术能力,那么制定的教学技能量表要有很强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测评检验教学技能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技能的分类要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符合英国教育家对教学技能分类。第四,分类中体现学生的重要性,以学生发展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技能中体现学生元素,即“引起动机”、“促进发展”。上述国外学者对教学技能分类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些许不足,如分类中交叉、分类时没有考虑学科性和专业性、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误区等造成对教学技能分类不完善。

2.2 国内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

我国对教学技能分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外研究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研究。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对教学技能的分类:郭友[8]依据信息传播理论将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教学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肖锋[9]依据教学程序将教学技能分为教学之前的技能群(分析教材对象技能、设计教学目标技能、分析教学任务技能)、教学之中的技能群(导入技能、奖惩技能、提问技能、刺激变化技能、策略技能、组织技能、管理技能、交流技能、媒体使用技能和结束技能)、教学之后的技能群(包括评价技能和辅导技能)。原国家体委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依据教学程序将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又设定了导入、板书、演示、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结束、组织教学和变化技能等9项教学基本技能[10]。申继亮等[11]依据教学要素将教学技能分为一般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实施调控、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研究;特殊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理解能力、实验技能与探究能力。

我国对教学技能的分类绝大多数以教学工作程序为依据。而申继亮等从教学要素的角度提出了教学技能由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组成,特殊技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学科性。从学科性考虑可以使教师掌握各个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学科特有的教学技能,进而更全面地掌握各种技能。

国内外学者基于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研究教学技能分类,教育体制、文化背景、分类目的和分类标准不同都会影响分类的一致性,因此造成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的理解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但是影响教学技能分类一致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对教学技能概念理解的偏差。

目前国内外教学技能分类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分类中存在交叉,二是时代性差,三是学科性不强。为了改进教学技能分类中的不足,顺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完善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体系,研究体育教学技能分类非常有必要。

3 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现状

1)体育课堂教学具有体育教学空间开放性、教学时间随时性、学生的身体活动性、成绩评价的测量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技能的操作性、个体性和内隐性,也决定了体育教师要具备区别于一般教师的特有的教学技能。依据体育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分为以下几种:体育教学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动作演示技能、语言运用技能、活动创编技能、纠正错误技能、测量评价技能[12]。

2)王鲁克[13]根据体育课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特点将体育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技能、讲解技能、动作示范技能、教学组织技能、人体语言技能、诊断纠正错误技能、结束技能和教学设计技能。

3)刘海元[14]着重介绍了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体育教学实践技能,从宏观上将体育教学实践技能分为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能、体育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说课与模拟上课技能、体育教学反思技能,并结合典型的实例进一步阐明了各种教学技能的运用与习得办法。

我国对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研究较少,从学者们对其分类研究中发现有利结合体育教学独有的特点,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第一种分类方式抓住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了体育教学过程的教学技能,使体育教师更能准确的分辨体育课堂教学与一般教学的不同。但分类中忽略了一般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等)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王鲁克将一堂体育课分为课前准备、课中教学和课后总结,结合体育教学特点以及体育课程教学的行为方式,教学设计技能的加入,体现体育课的计划性,但是综合分析此种分类不全面,忽略教师综合技能。刘海元从宏观上分析了体育教学实践技能,从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反思3大方面综述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能,说课和模拟上课技能的研究丰富了教师的教研活动,但是对体育教学技能的进一步分类中出现交叉。综合分析,其分类研究体现了教学技能分类的学科性,但是将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单独作为重要的教学技能,造成了技能分类重复交叉;有的分类过于传统,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既要考虑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又要注意分类的原则性。

4 体育教学技能的重新分类建议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使体育教学技能分类可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可见体育教学技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主要依据教学行为、教学要素、教学过程,容易造成对概念理解的偏差、分类中存在交叉、分类缺乏科学性和学科性。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对体育教学技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在体育教学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新课程理念,有助于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体育课堂教学以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而体现,以体育课教学活动为依据,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方向,对体育教学技能重新分类研究,不仅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延续和适用,有助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技能概念的理解,从而使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避免分类交叉和学科专业性不强等缺陷。

基于以上分类综述,取长补短,遵循分类的原则,借鉴美国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等特点,保证分类的学科性、不交叉性、顺应时展的特点,结合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依据体育课教学活动即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教学组织、观察休息、帮助保护5大部分将体育教学技能分类(见表1)。

根据体育课教学活动将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技能分类,教师指导和学生练习分开描述,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避免了分类中的交叉。体育教学遵循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增进系统的良好循环,增强体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选择合理的教材内容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以及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适合每节课的教学活动,符合针对学生练习的内容编制技能。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身心活动的统一性等特点决定学习指导技能、活动组织技能以及负荷调整技能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结合在一起,因此体育教学技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要充分体现心智技能。学生学习的最佳条件是精神、情绪、心理和生理处于协调一致的状态,其中心理素质起导向作用,因此体育教师适时的进行思想教育,不仅从身体上保证学生的健康,更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顺应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真正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依据体育教学活动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从根本上避免了分类的交叉,充分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特点,符合现代教学的身心共同发展的特点。

教学技能因教学过程的复杂而复杂,认识的不同、概念理解的偏差会形成千百种体育教学技能分类。综述现有体育教学技能分类成果,分析分类存在的问题,提出更为合理的分类标准,形成体育教学技能的体系,旨在为体育教师建立一个教学技能库,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一些技能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0.

[2] 荣静娴,钱舍. 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

[3]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339-340.

[4] 王鲁克. 体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 体育学刊,2000,7(2):67-70.

[5] 胡淑珍. 教学技能[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

[6] 荀渊. 教师教学技能研究[J]. 上海教育研究,2004(8):18-20.

[7] 张铁牛. 教学技能研究的理论探究[J]. 教育科学,1997(2):27-29.

[8] 郭友.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肖锋. 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0] 卫建国,张海珠. 课堂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11] 申继亮,王凯荣. 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4(1):66.

[12] 赵超君. 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教学技能[J]. 体育教学,2011.

体育课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 素质教育与小学体育新课改的关系

小学体育新课改的理念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学方法,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改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新课改要求改课程功能、改教学目标、改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首先在教学目标上,它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旧课程的特点是: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体育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里健康与社会适应;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其次,它要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小学体育新课改革推进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锻炼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小学体育新课改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教育与学的评价和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来讲,新课改的精神是要求解放和发散人的思维,鼓励创新。因此,从本质上讲,新课改的精神正是素质教育观念的体现。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必将有利于小学体育新课程的改革。新课改的这些内容与要求,正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提出与推进的,它的改革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是和谐统一的。小学体育新课改的新要求新转变也正是在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产生的。然而,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仍然很艰巨,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推进新课改的措施与途径

(一)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以现实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关注的社会体育赛事组织教学,努力把社会体育赛事、运动损伤救治学等学科的基本要点融入到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二)坚持体育技术要领导向,采用“互动渐进教学模式”的方法

在教学中既要坚持体育技术要领导向,也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去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一策略一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的“活动一体验一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活动冲突中识别技术要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练习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运动技术标准的能力。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分别通过“互动渐进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将知识转变为问题,将思维结论转变为思维过程,将单向情感输出转变为情感交流,将单向评价转变为多项评价。

(三)强化课堂检测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活动,使教学内容从单纯的练习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体育动态、班级活动等要与课堂体育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体育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体育认知的能力。

四、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是保障

人们对客观事务的评价标准和先前所形成的评价往往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政府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教育决策,对于一个学校的校长来说,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将决定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教育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以及社会舆论的宣传等手段,来转变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观念,实现新课改与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和谐,这是转变教育观念的保障。

体育课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来自社会的责任

应该所有的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开放;体育活动场地、体育活动设施少,无法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要。对于农村小学来说,教育经费本来就少,投入体育中的经费就更少了。场地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及器材的有效利用。因此,学校经费不足,体育活动场地、体育活动器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

二、来自家庭的责任

家长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眼前成绩的好坏,反而对孩子体质健康考虑的不够多。学生作业量过大、无暇运动。问题是,体质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大问题。假期前,我每天让孩子放学后跑600米。假期,我每天早晨就让孩子骑车5公里,以经济报酬刺激她,一公里一元钱,她很愿意接受。

三、来自学校的责任

1.领导对体育不重视

学校管理者往往打着“体教结合”的牌子,事实上却是一个空壳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在学习成绩代表一切的标杆下,体育课被忽视,主课挤占了体育课。

2.体育运动的缺乏

体育运动的缺乏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但作为学生生活和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理应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我认为体育课“缩水”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因素。所谓“缩水”,即:少上或不上体育课;体育课不进行体育运动,而是“放羊”式体育课,或主课挤占了体育课;体育课活动降低难度程度,敷衍过关等。笔者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中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提出了对中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改善的措施。

体育课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技术课程;课程改革;哲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809-03

Philosophical Concept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ports Technology

ZHANG Lianjiang1, LI Jiekai2

(1. Shenyang Institute of Aviation Industry,Shenyang 110034,Liaoning China; 2. Shenya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enyang 110102,Liaoning Chin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 mechanistic obstacles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ports technology curriculum are analy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eacher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have an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reform. Newton's world value of mechanistic theory which has affected technical teachers on sports events and sports technical subject disciplines for years is also analyzed. The possibilities are discussed that world value of postmodern systematic wholism is used to guide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ports technology curriculum.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emergence" principles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ports technology curriculum.

Key words: sports technology curriculum; curriculum reform; philosophical concepts

运动技术课是各体育专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的主体,其内容大多为社会普及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既是体育的手段与方法,又是体育社会存在形态的载体,也是构成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研究体育专业院校运动技术课程有效贯彻国家倡导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促进运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本文从运动技术课程的现实出发,探讨有关课程理念的深层次问题,力图为运动技术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重构运动技术课程新理念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育专业院校的运动技术课程如何与当前普遍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相适应,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心的课题之一。新时期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从“国家本位”和“群本位”转向“社会本位”和“人本位”;从“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向“健体强身、休闲娱乐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向拓展;体育课程的组织过程也从强制性转向兴趣培养和主动参与。这些观念上转变落实到学校体育的具体目标上,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我国社会体育和学校教育大环境变化要求体育专业院校运动技术课程必须进行课程理念的重构。

2 重构运动技术课程新理念的关键在教研室和教师

从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主体来看,重构课程新理念的关键在教研室和教师,这是高等教育规律决定的。连续多年的扩招,运动技术课教师的教学负荷越来越大,系统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急需充实新的边缘学科知识。前些年术科教师带实习的好做法没有坚持下去,教师接触学校体育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就造成了体育专业院校运动技术课程的封闭性。更重要的是,运动技术课程在脱离学校体育现实的同时,教师们的哲学思维和视角也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就使得课程的内容长期得不到适时更新,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得不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以新的知识来提升广大术科教师的哲学思维水平,也是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3 拓宽运动技术课教师的哲学新视角

3.1 牛顿机械论世界观对运动技术课程的影响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以牛顿经典力学和数学的为代表的机械还原论世界观使人们相信,世界是“质”和“点”的总合,事物以机械运动为主,其特点是把客观存在看作确定性系统,然后把一个完整确定性系统通过分解的方法还原到最基本的单位,通过认识最小单位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认识对运动技术课程和教学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主要表现是按照机械还原的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建构,运动技术课程往往把人的运动技术看作简单动作环节的机械联系,把人的运动情感、运动环境背景等核心要素剥离在外。按照这样的思想方法,教师们通常把整个运动技术进行分解,然后进行分类,每一类技术下包含着若干个相互割裂的技术动作,而每个技术动作又被分解为若干个技术环节,按照技术动作和环节来组建教材。如此机械分类的结果必然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确定性动作和动作的环节,忽略了动作情感、动作背景和动作创造等不确定性要素。这种教材构建策略历经多年的演化,动作环节越分越细,鲜活的不确定因素被剔除,教学成为传授固定动作的过程。例如:依据复杂系统的原理,许多球类运动技术的要素是带有开放性和运动情感背景的,篮球运动技术是在与对手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成功地完成技术必然带来运动的成就感受,但教材的分类完全忽略了这些鲜活的东西,运动技术成了动作环节的简单相加。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机械的技术动作,很难体会到运动所能带来的情感满足。难怪学生保持着对运动项目的喜爱,而对课程的不削一顾。

3.2 复杂系统整体论世界观对运动技术课程的影响 所谓“复杂系统整体”论是指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生命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哲学理念。按照复杂系统的观点自然界可分为三类相互关联的系统,第一种是孤立系统,这样的系统由于与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不能进化而终将趋于消亡;第二种是封闭系统,这样的系统只与外界有少量的能量、信息交换而无物质交换,如不进化为开放系统也将趋于消亡;第三种是开放系统,这样的系统与外界具有广泛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自组织”而生机勃勃进化并不断壮大。这第三种系统就是普律高津所描述的“耗散结构”,凡遵循热力学“熵定律”规律的生命、社会系统都是开放系统。体育运动技术课历经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无疑属于社会态的开放系统,它所取得的每一点滴进步都是改革与开放的结果。在体育运动项目中,攻守对抗、同场竞技等运动规律都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攻以防守的存在为前提,竞争以对手的存在为前提,这些都表现为相互之间的开放、对抗和博弈,其过程具有复杂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运动技术课程,必须具备复杂系统整体论世界观的哲学视角,否则会犯简单化的错误。

复杂系统整体论的核心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视角下的哲学观,它一改多年延续的“确定性”思维方式,把生命的情感现象和事物发展的不确定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给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3.3 后现代课程理念对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启示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牛顿世界观所描述的“铁律”只能是客观世界的一小部分,自然界还存在着大量的以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为特征的、遵循“橡皮律”的现象,为了研究这些现象,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后现代哲学思想悄然兴起,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和协同学理论在教育和体育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研究课程改革的坚实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学家小威廉姆斯的《后现代课程观》为各科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在他看来,课程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跑道”,而是“一群在跑道上跑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课程更像舞蹈”,因为舞蹈更能展现舞者的表现力和创造性。在体育运动技术课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何使学生在课程中表现出更丰富的相互作用,以更强烈的激情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仅仅靠教法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教学内容的属性、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来营造可导致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放性环境。如果我们把教学内容依据牛顿的思想方法定义为机械的组合,忽略与内容相互关联的情感、创造性操作活动,很难建立起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的教学活动不可能激发创造性思维,更不可能导致热烈的学习激情。

毛振明在《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一书中指出:当竞技体育项目进入到课堂上时,它原本具有的游戏化属性就已经丧失了许多,那些可导致运动快乐的要素在教学中丢失了,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以往考虑的太少。毛先生的分析颇为透彻,但问题是导致运动快乐的东西是什么?又是如何丢失的,它并没有做出确切的回答。贾齐指出:体育教学的“形骸孑立"。说得是体育教学中教师关注教学内容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内核。他倡导要以自然的形态组织教学,使运动项目种系发生时的基本要素在教学之尽可能地得以重现。李杰凯倡导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要最大限度地保留运动项目广义进化中积淀的科学与和谐;把可导致运动快乐的要素称为运动项目的“神韵"。这些都是具有后现代意义的体育运动技术教学新理念。

4 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新思考

小威廉姆斯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带给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启迪颇多。但我们必须从课程的历史演化与时代变迁相结合的高度来思考运动技术的课程改革。以篮球教材为例,多年以来的牛顿机械论影响使得我们的教材采用分类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是把整体化的开放性篮球运动方法首先变成固定的、封闭的单个技术动作,分解以后的动作丧失了对抗和开放的运用情景,致使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地强调动作的规格与规范,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如此组织教材内容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程得了高分也不一定能够上场打球。要改变这样的现实,就必须改革教材内容体系,在后现代课程理念和广义综合思想的指导下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可采用如下两个方法。

4.1 寻求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 美国科学家约翰. 霍兰所著“涌现”――从混沌到有序一书,深入分析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涌现”现象,“涌现”现象是指由简单的规则与规律可以产生出永恒的新颖与新奇,在人类游戏、音乐和大气湍流等复杂现象的运行中都遵循“涌现”规律。体育运动技术课程以球类、体操、田径以及许许多多的运动项目为主,从运动项目的演化历程可见,游戏是它们的本源。在游戏中,人们在简单的游戏规则和方法的限定下,通过处理攻守相互制约和自身技术运用来感受运动过程的新颖与新奇,从游戏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不确定性可使局中人乐在其中,进而出现“运动成瘾”现象。以这样的理论作为支撑,体育运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进行大幅度改革,我们要深入地思考在构建运动项目教材时倒地应该保留什么?到底应该怎样构建教材?教材的建设要最大限度地以整体性出现,而不能采用多年以来过分的分解方法,要把教材的运用情景、运动成就感的获得作为教材建构的核心,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规则和规律后能够的运用,并在运用中体验教学内容所带来的无限新颖与新奇,切不可把鲜活的教学内容搞成一层不变的定式。

体育运动技术课程以“涌现”原理构建教材及教学过程,首先要找出构成运动技术方法的基本组合构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忽略某些细节,以相对整体化的技术要素作为一个基本单元,建立教材模型,然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和修改,经过几个轮次的教学就能找到符合“涌现”原理的教材范式。在这个新的范式中,学生学到的是相对综合的整体化技术知识,可在运用中体验实战情景的同时,创造性地发挥游戏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2 依据新的课程理念研究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律 运动技术的教学要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但同时也必须遵循运动项目的规律。教学规律讲究由简入深、循序渐进,但怎样才是循序渐进呢?站在不同的哲学视角上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按照牛顿世界观,我们可以把运动技术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简单的动作,动作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而依据系统整体论科学观,整体的功能并非是部分功能的简单集合,运动项目的技术从来都是以整体并附带情景出现的,因此把相对整体化的技术组合作为教学单元不仅可以遵循教育学规律,而且更加符合运动项目的游戏规律。比如:球类运动技术本身带有开放性,单个动作显得封闭枯燥,而组合技术由于能体现运用情景而相对开放至趣;单一的组合动作虽比单个动作易导致兴趣,但远不如攻守对抗所能带来的兴趣和成就感,学生对成就感的追求才是它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此看来,运动项目规律和教学规律的有机结合是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实际上,在多年的体育运动技术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经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符合“涌现”原理的教材单元,比如网球的“逢斜封直――逢直靠中――逢低靠网――逢高站中”;篮球防守的“人球兼顾、堵中放边”;篮球进攻技术教学中“摆脱――接球急停――持球突破――投篮”等等,,都是可以产生永恒新颖与新奇的基本规律。但就更广泛的教材建构来看,我们对教材的精选还是很不够,要真正建立起符合新哲学理念的运动技术教材还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伊.普律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体育课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题餐厅 念消费 可持续性

一、主题餐厅的风起云涌

主题餐厅在欧美国家十分流行,在亚洲范围内,日本和台湾的主题餐厅较其它地区发展的更快一些。在这个行业里,国内市场虽为后起之秀,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构成上大致可以划分为“民族文化”“年代特点”“创意主题”三大类。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因此很大一部分主题餐厅是以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为基础而开设的。例如位于北京三里屯的“一座一忘”丽江主题餐厅,位于内蒙通辽的“蒙古往事”主题餐厅等等。“蒙古往事”是一家讲述蒙古帝国文化的时尚餐厅,餐厅从外立面到内部的装修均以抽象的飓风、山岩、蒙古地域象征物作装饰,充分展示蒙古民族的征战文化,又不失时尚色彩,颇受文化界与外藉人士的欢迎。在“不尔罕山下”,喝一杯蒙古奶茶,上一盘“铁木真大刀肉”,品一品阿拉善羊排,聆听着马头琴的悠扬,很容易产生穿越的感觉。据说,店内有很多蒙古特色的收藏品价值不菲,经常被当成拍摄外景地。这里提供的环境及风格完全适合高档宴请,吃肉很过瘾,高档粤菜也很出新;二层楼的环境,吧台、舞台、音响一流。 “泉水羊肉”肯定是你吃过的最好的羊肉。招牌蒙菜38-138不等,去过的都会大力推荐。

凡事有利有弊,主题餐厅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优势在于它有一个主题环境,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打响知名度;而劣势则是它来得快去得也快,人们往往受主题餐厅的环境吸引而忽略了它的出品,可能开始时客人好奇,餐厅会热闹上一段时间,但当新鲜感过后,生意便会转淡。因此,主题餐厅不能只注重环境,而要在出品和服务方面作整体考虑,这样才能保持长兴不衰。

二、主题餐厅营销的三大宝典

(一)玩个性:玩个性就是突出餐厅与众不同、匠心独运的创意,造成舍我其谁。不可代替的创意,如把电影名变成餐单。顾客在电影餐厅边听不同的抒情经典影视金曲,边吃“擦出爱火花”、“狂野鸳鸯”、“花样年华”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二)玩潮流:潮流就是餐厅能够迎合时尚人群的需求,走在时尚潮流前列。现在中国哈韩哈日之风的盛行,日本的漫画成了青少年的挚爱读物。

(三)玩文化:现在什么都愿意跟文化搭上边,餐厅也不例外。文化牌出得好,必定能使餐厅独树一帜。

主题餐厅经营成功的如台湾便所餐厅-----被称为“全世界最变态的主题餐厅”之一。这家便所主题餐厅,将厕所和餐饮相结合,颠覆传统,幽默的设计理念更让人跌破眼镜。餐厅以真正的尿池用来做壁灯的装饰。尿椅子是抽水马桶,桌子是洗手盆,连会员礼品区都摆上形状不同的便便,吸引了许多市民来尝鲜。

有成功便有失败,如北京黑暗餐厅便是其中之一。黑暗餐厅的悄然退隐,究其原因,有专家指出:一个餐厅最根本的生命力就是菜品质量。在很多主题餐厅里,菜单设计、内部装修、盘碟设计精美异常,花哨的噱头很多,却惟独没有在菜品上倾注更多的精力。优美的环境的确是主题餐厅一个最大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响知名度,人们往往受餐厅的环境吸引而忽略了它的菜品,但这种好奇来得容易去得更容易,当新鲜感过后,单纯依靠环境维系的生意便会变淡。对于主题餐厅来说,抢眼的可能是氛围与环境,但留住客人的依然是食物的口味。

三、概念消费的可持续性

概念性消费即概念点消费.要求概念点必须新颖、独特、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产品的概念点,要好记忆、易传播,并且能代表产品发展趋势,或代表新的一种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产品概念不是技术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消费意义上的概念。产品的技术含量最高的点不一定就是概念点而最能体现出与竞争对手差异的点通常会成为概念点。每一个概念性消费点的存在就说明有需求和供给,由于概念性产品的独特性,就注定了消费者圈的不会太大,和消费人群的固定性。每一个成功的概念性产品(可以是形象产品,也有可能为走量产品)推广和销售,不仅能够提升品牌形象,更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概念性产品在某些情况下就好比一把剪刀,一颗钉子,钻进消费者的大脑,引起晕轮效应,带领着概念产品的全线产品线的销售,全面提升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形象。

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在服务行业中概念消费具有很大的可复制性,可谓是“落地”容易“生根”难。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近来被提及最广的一个词便是“圈子”,那么加入了商家之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个“倒圆锥体”的概念。所谓倒圆锥体是指将“商家——顾客”这样点对点的单线联系变成一个以“商家”顶点,“顾客”之间形成的圆周(即圈子)为底面的倒圆锥体,构筑成一个以商家为核心的360度的立体“圈子”。这样就会使这个商家所经营的业态具有唯一性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可持续性。

我们回到这篇文章的起点,将主题餐厅这一业态形式作为概念消费的代表,来使这个倒圆锥体更加形象化。商家选定的餐厅主题便是圆锥的“顶点”同时决定了圆锥的底面半径;众多顾客构成的便是圆锥的“底面”;餐厅提供的餐饮便是圆锥的“高”;除了直接的就餐外,商家举行的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便是使这个圆周具有稳定性的各条“母线”,这也是形成这个立体圈子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这类主题场所想要留住顾客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这类活动,会使商家完全融入到顾客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朋友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消费关系,这将是经营者所追求的经营的最高境界。

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10240163)。

参考文献:

[1]张莉,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