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生态基础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城市发展布局合理规划(1)城市空间管制。可以通过划分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来实现城市空间管制目的。城市空间管制的区域划分一方面考虑其是否适合城市发展建设,另一方面要考虑其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对于一些用地生态敏感度较低,且地势平缓、不受地形约束的地区可划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则主要包括风景区、森林公园等人文景观或自然保护区,该区域能够在发挥生态环境对城市保护作用的同时,还起到对重要生态区的保护作用,避免城市生活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影响。例如滇池北部的长虫山、东部的金殿风景名胜区以及东岸南绕城线与环湖湿地之间2公里范围内地带等,都可以设置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即生态敏感区,以滇池湿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以及植被茂盛、生态状况良好的山林绿化区域范围。(2)流域分级保护。流域分级保护可在《滇池保护条例》的基础支持下予以进行。根据滇池实际环境情况,其流域可以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四个级别。其中一级保护区为滇池水体及其湖滨带区域,其管理要求要体现出“禁止”。二级保护区为保障滇池一级保护区防控要求而设立的区域,包括入湖河流、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区等,该区域的管理要求要体现出“限制”。三级保护区为除一、二级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以外的所有区域,该区域的管理要求要实现与城市规划布局相吻合,突出“协调”。饮用水源地按照《昆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规划》予以确定,该区的管理要求要达到治理效果,通过提升森林覆盖率来保证饮用水质量。(3)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布局调整要根据“现代新昆明”建设发展思路来进行,在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原则基础上,通过对产业布局的调整,来提高产业集聚度,并实现对滇池环境治理与保护。滇池流域内的产业布局可调整为:改善北城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达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东城(呈贡新城)建设以花卉产业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基地及国际行政、商贸发展区。南城(晋宁新城)在依托良好自然环境与交通优势的基础上,建设起环湖新型旅游度假区。西城(海口新城)建立以磷矿精加工、机械制造为基础的工业区。滇池流域外的产业布局可调整为:空港经济区依托昆明新国际机场的优势建立起临空产业基地。安宁市可依托冶金、盐磷化工优势,建立起以高科技产业为导向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因宜良市在滇池流域外,可以建立起以新工业和旅游服务的综合性发展区域。
1.2加强流域排水配套设施建设(1)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对于城市污水的收集处理,要做到设计管网覆盖率100%,实现清污分流模式,保证对污水的有效收集。与此同时还要提升污水排放标准,污水水质至少满足一级A,达到生活用水或景观用水的水质要求。(2)一级保护区污水收集处理。一级保护区内所有自然村必须要全部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对污水的收集处理。同时要提升污水处理要求,保证满足一级A标准。在处理一级保护区内的污水时,可以根据污水量大小对处理方法科学选择。
2其它措施
2.1工业污染控制滇池流域内工业企业污染控制办法如下:(1)实现对全流域内工业企业排污考核机制,根据考核情况对工业企业奖惩和评优;(2)做好对全流域内工业企业排污口的规范治理,实现对企业废水处理及排放的实时监控;(3)为全流域内工业企业建立起排污许可证制度,以许可证来限制和约束企业的排污行为,促进污水排放的达标化;(4)督促全流域内工业企业清洁生产,通过鼓励节能减排事业发展,来调动企业治污的主动性。
2.2农业污染控制要做好对农业污染的控制,就必须了解农业污染的释放点,但由于农业污染具有时间集中、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很难依靠引导和收集将其有效治理。因此只有从生态角度出发,通过退耕还湖的办法为滇池建设起环湖湿地带,让地表径流所带来的污染在进入滇池前,先被湿地带缓冲和净化,从而降低对滇池的污染程度。与此同时还要提升农民环保的意识,通过推广平衡施肥和控释肥技术,来减少化肥与化学农药的用量,以降低此类污染源排入滇池的几率。
3结束语
1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1.1 绿色农业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种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要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可以避免过分片面追逐产业经济增长或单纯附和生态农业,能够使农业产业由经济总量增长向社会收益增长转型。
1.2 绿色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绿色农业经济的生产过程是要遵循一定的农业生态规律,合理开发各种农业资源并使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持良性发展,在此前提下达到的农业资源可长期循环利用的活动过程。因此,绿色农业生产不等同一般农业物质生产,两者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它由于采用具有清洁、无污染、节约等优势的绿色农业生产科技,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的协调在一起,实现了二者高度统一的发展。
1.3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
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绿色农产品在消费、生产过程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有较少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治污中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力度大大降低,也就是说改善环境的成本降低,从而将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提高了很多。因此,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激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
2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在人力、技术与资本的整体水平运动下,可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就是绿色农业生产力。不可否认的是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大小是其制约程度的表现,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人力、技术和资本3个方面:即绿色农业科技含量及技术普及状况、绿色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资金投入多少及融资渠道的种类和数量。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前景,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除此以外,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要将不同要素有机组合、巧妙衔接,以达到效益最优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先决条件,应当重视其支撑能力的合理有效改善。
2.2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想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强调农业资源的承载力。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均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对全社会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就是农业资源承载力。一个区域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区域的农业经济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一个区域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种类、质量的高低决定该区域的农业资源承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其支撑作用和农业的生命力。绿色农业虽然利用绿色科技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它却只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
2.3 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地域环境体系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区时空分布的特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体系、人文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状况及地区环境容量。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环境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由此达到绿色农业的高产、高效、优质目标;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环境的优劣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掌控区域环境容量,发现并利用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临界点,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了使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我们要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是地域环境。
2.4 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1)发展生态工业是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向以高技术含量为主的工业体系演变的过程,最终可以实现产业生态转型;
2)结合矿产资源、产业结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生态转型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
1)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个别省的现况,提出资源型产业的生态转型;
2)对比了产业生态化路径,结合某一省在资源型产业的生态化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认为应该以产业生态园和循环产业集群为基础的路径,实现生态化的转型,以保证跨越式绿色发展。由此可知,国外的视角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提出的产业生态转型,而国内对于产业生态转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并且对生态环境与经济的互动提及较少,研究视野主要是工业方面,对农业生态转型的研究很少。更重要的是,对于生态经济效率这一结合生态与经济的二维测度,国内研究缺少对其和产业生态转型之间关系的研究。所以,笔者引入生态经济效率的理论体系,探索生态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内在关系,分析生态经济效率作为农业生态转型衡量标准的可行性,构建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农业生态转型模式,提出基于三维视角的产业生态转型对策。
1生态经济效率作为农业生态转型衡量标准的可行性
1.1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在根本目的上的一致性
生态经济效率和农业生态转型都是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的产物。生态经济效率的提出与农业生态转型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发展潮流的时间也很吻合,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效率主要针对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中的经济与环境两个方面,在最优的经济目标和最优的环境目标之间建立一种最佳的联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而不涉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与农业生态转型特别是我国现在的农业生态转型,即创造新的人工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化过程这一经济、环境二维定位一致。另外,生态经济效率主要针对区域和国家层面,这与农业生态转型针对产业和国家也是大致相同的。
1.2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在具体目标上的一致性
生态经济效率和农业生态转型的目标都是要求发展经济,都要求在提高人们福利或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体来说,生态经济效率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降低资源消耗,即使能源、原料、水和土地利用最小化,增强可循环性和耐用性,使物质闭路循环;二是减少对自然界的影响,即使废物、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有毒物质的扩散最小化,促进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三是提高产品或服务价值,即重在通过产品功能性、灵活性和模块化的改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提供额外的服务和关注,以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功能性需要,从而尽可能降低物质和资源使用量。生态经济效率的目标与农业生态转型的目标(从传统农业模式向生态农业模式转型和从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基本是一致的,尤其是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按照3R(Reduce、Reuse、Recycle)操作原则从源头开始全过程、多层次、多途径地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污染和排放,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高效和持久的利用,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彻底改变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线性经济增长模式。
1.3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生态经济效率不仅有兼顾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两方面之意,而且含有企业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来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之意。它以“以少生多”和提高资源生产率的理念为基础,鼓励企业创新,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所谓“以少生多”,就是以消耗更少的资源,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它所关注的是资源生产率而不是劳动生产率。而农业生态转型尊重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之所以要生态转型,主要是顺应人类经济发展的潮流,即从人造资本为经济发展限制因素进入到剩余自然资本是限制因素的时代。显然,生态经济效率和农业生态转型的核心内涵都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即高资源生产率。
2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农业生态转型模式
农业生态转型不仅需要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转型过程中会经历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使整个过程体现出渐进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要探讨农业生态转型的各种过渡形态或者模式。为了探讨农业生态转型的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模式的关系,笔者将生态经济效率分解为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两个维度,构建了在二维平面“经济效率(e)—生态效率(p)”图像,利用公式E=p2+e槡2表示了生态经济效率的度量。曲线E表示生态效率的走势,曲线离原点越远,生态效率值E就越高。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值的直线将区域分成A、B、C、D四个区域,不同的区域代表了农业生态转型的发展模式。A区域代表农业传统发展模式,表明农业生产过程中无害化、减量化水平较低,生态效率较低,资源消耗与废物排放的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资源短缺危机的日益突出。处于这个区域的阶段,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存在问题,污染也比较严重;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和经济发展也属于低水平。这种模式一般是比较初级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生态转型的主要对象。首先,这些地区和企业没有意识到进行农业生态转型的重要性,还是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再者,由于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初级,这些地区和企业获取的经济利润也是有限的,没有条件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而这一点,又从另一方面导致了产业生产的原始化。B区域反映企业资源利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无害化水平提高,生态效率高,但经济效率低。这种发展阶段或者生态转型模式一般不会出现。企业进行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所以经济效率作为企业追求的重点,效率低下的情况比较少见。而生态效率水平高是指污染水平很低且资源利用率很高,对于企业而言,不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改善污染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再者,资源利用率与经济效率成正相关,资源利用率高意味着经济效率也高,这种生态效率即资源效率高而经济效率低下的模式显然与常理相悖。C区域表示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存在问题,污染也比较严重。处于这种模式的地区,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与科学利用有所忽略,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的排放、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也做得不够。造成这种模式的原因一般是企业没有从宏观上意识到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整体重要性,过于强调经济效率,忽视了生态效率。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如果想提高生态效率,需要从宏观上意识到生态效率的重要性,再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污染进行处理,从而提高生态效率。D区域代表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生态转型的最终目的。处于这个发展水平的地区,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都不错,对于各项污染的控制也比较得力。这是由于处于这种模式的地区通过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科技,既着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与科学综合利用;又能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农业生态转型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模式一般是从宏观上意识到了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整体重要性,这是产业生态转型的高端模式。在这种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都高的基础上,如果想进一步提高生态经济效率,需要科学创新,研发新技术和方法。ACD是一般企业的发展模式,即当环境污染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家积极开展对工业污染源排污的控制,企业由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向环境无害化发展,即为满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当务之急是先提高经济效率,提高废物再生资源化水平。ACD发展模式的变换也反映了我国众多企业生态效率的发展轨迹。ABD是罕有的农业发展模式。一般农业企业或农户不会把生态效率的提高作为第一要务,而是专注于经济效率,所以这种模式一般不会出现。AD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轨迹,是穿越高山的曲线,该轨迹要求生产过程中通过资源的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减少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负荷的排放,促使企业生态效率的不断提高。该模式直接跨越了生态与经济的瓶颈,达到双赢,是当前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捷径。
3基于三维视角的产业生态转型对策
从农业生态转型模式可以看出,由于生态效率与经济效率的高低不同,呈现出来的资源利用率以及污染程度也各不相同。笔者参考以往学者提出的各种对策,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维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试图从根本上解决不同产业生态转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微观角度
从微观角度,农业生态转型主要建设方向是生态设计,即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开发、绿色装备制造和企业环境管理。其中,绿色产品设计使农业企业从认识原料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开始,重新审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延长产品寿命,特别是减少废物和增强循环的目的;企业环境管理主要着眼于产业共生体各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包括对企业员工的环境安全和健康知识培训,对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所进行的管理。另外,要实现农业生态转型,必须涉及到工艺流程的优化,生产技术的改进,才能实现企业内部或产业内的多种关联衔接,取得农业生态转型的效益。为此,应该着重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企业需要加大对于农业生态转型相关的治污技术、末端产生物回收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以使得在市场竞争中能赢得环保高地。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打造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平台,提供原创技术支撑。农业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节约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重点突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产业化联合机制攻关项目,特别是加快推广节约技术。
3.2中观角度
从中观角度,农业生态转型必须依赖于产业共生体系。产业共生是指把不同经济部门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使各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能量、水、副产品的交换以及土地、物流、知识信息等的共享来提高各企业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区域企业整体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从产业共生的概念来看,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废物资源的交换利用,而且包括产品等其他实物资源和服务的供需合作,甚至包括信息等非实物资源的共享。产业共生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是有效的统一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途径,有利于产业的生态转型。根据当下开发区域和产业集中地区的特征,农业生态转型应作好全面部署规划,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相关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造,应发挥市场的作用,依照产业生态化的原则,以产业园区的龙头企业为依附,引进与之配套的原料物流企业、信息服务企业、末端产物承接消化企业等,完善整个园区的产业生态系统,优化园区的环境,从而建立园区内利益共享机制和共生企业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3.3宏观角度
婺源;低碳经济;可持续经济
1.婺源县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低碳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人们对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江西省婺源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域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先后开发10多个精品景区。在旅游业的强势拉动下,商贸流通、金融、邮政、通信等行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县GDP的42.9%。同时,婺源县还于2008年起高起点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利用生态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和发展了一批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生物制药等高科技、无污染、低耗能企业。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还有亟待改善的问题。
2.婺源县发展低碳经济现有的问题
能源缺乏且能源结构不合理。婺源县能源资源贫乏,常规能源只有煤炭和水力,缺油、少气,且煤炭后备储量并不足。从婺源的能源消耗结构来看,长期过度依赖煤炭,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届时能源出现危机会对婺源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农业传统习惯势力强大,缺乏长远眼光。虽然农民逐渐意识到农业生产中过多使用化肥农药、秸秆的非科学处理等带来的危害,能认识到低碳农业的重要性,但是在选择技术时,经济上的适用性总是优先于技术上的适用性,而采用新技术的高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学习成本等)使多数农民望而却步。由于短期内注重农业低碳的收益和成本在是不对称的,低碳生产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农户总是根据各自的判断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只想着眼前的产量如何才能提高,对未来发展难有长远遇见和规划,因而难以顾全农业低消耗、低排放问题,更难以考虑对农田少耕、免耕、间歇耕作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往往也会因为规模太小看不到效益而不重视。
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差。婺源县工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婺源县的工业企业大的不多,小的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较为落后,导致该县单位GDP能耗相对较高。该县工业园区是以旅游产业带动为契机才得以发展,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简单加工业或低端产业类企业占40%以上。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足工业总产值不高,该县工业增加值在所属市内页排名很靠后(见表1)。
表1 2012年1~5月份县(市、区)工业增加值
3.婺源县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开发清洁新能源。“低碳”意味着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因此,针对婺源的能源现状,要发展低碳经济,开发清洁新能源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大力宣传低碳经济概念,鼓励交通、工业发展、酒店等各个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其次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同时注重引进绿色、洁净、零排放的高科技、新能源环保项目。例如目前婺源县中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单晶硅生产线和光伏电池组件项目进行试生产,其中试点之一婺源天佑中学太阳能电站在接管婺源县电力公司验收后,正以平均天天1063千瓦时的电量向当地公共电网输送。对于这类项目,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使之不能局限于试点现状,二是要积极进行再全县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宣传和指导以新模式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并且在农业种植、运输、加工等生产过程中,要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鼓励农民摒弃传统的犁铧翻耕的耕作方式而采用免耕,要优化秸秆资源利用,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并创新多样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技术协会,组织一致地实行低碳生产模式,进行标准化生产。还要发挥组织优势,对外统一质量、价格,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进行低碳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还应加快“城镇支持农村”步伐和力度,加快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建设好新农村,以吸引、留住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农村产业吸纳劳动力。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低碳型工业。按照低碳经济的内涵要求,应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改造婺源县内的传统工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产值在经济总值中的比重。淘汰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产品和企业,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以现有工业园区为依托,积极开发推行应用能源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按照循环经济观念,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让工业园区成为生态工业、节能减排的低碳型工业园。
[1]刘 杨.低碳经济文献综述及经济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学,2010.09
[2]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04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应用;关键技术
生态循环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有效控制农业中的成本投入,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综合使用,达到减少能源资源使用、增加经济收益的目的。生态循环农业所利用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以及多层次利用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投入量,将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实施二次利用,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清洁化水平,进而促使农业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1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概念
生态循环农业也称生态农业,它是在传统农业有效经验基础上,依据生态学及经济学原理,将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科学化管理,以获取更高自然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一体化的新型模式。在最优的自然环境生态前提下,用最小化的成本来换取最大化的农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高效利用、高产量及农业的高质量。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最大限度地对自然资源实施生态保护,使用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1]。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具有综合性、整体性、高效率、持续性的特点,符合我国生态社会建设需求。
2常见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2.1在平原区生态种植模式
平原地区可以积极发展生态种植模式,建立蔬菜科技示范园或者水果科技示范园,向周围的种植农户展现生态种植的优势,使得种植农户可以认识到生态种植的效果,进而积极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建立以大棚为基础的蔬菜水果科技示范园,并根据水果蔬菜的特点成立相应的品牌,展示新型棚型结构的特点,以及大棚所使用的覆盖材料,同时积极引进新型的蔬菜品种和水果品种,推广使用二氧化碳气肥作为肥料。二氧化碳气肥的使用能够提升蔬菜种植的生态性,减少肥料资源的浪费,不仅可以保障蔬菜和水果的正常生长发育,还能够提升经济效益[2]。
2.2林粮区发展立体生态林粮养殖模式
立体生态林粮养殖模式具体指的是由农作物种植和林果业种植向养殖业提供饲喂食料,养殖业向农作物种植和林果业提供有机肥料,使农业生产向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以猪—沼—果生产模式为例,养殖农户可以建立一口沼气池,每年有3头~5头猪出栏,种植667m2~1334m2果树,将沼渣以及沼液当做有机肥对果树进行追肥处理,可以提高果树的品质,提升果树的产量,同时还能减少生产成本投入。或者可以选择种植蔬菜,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肥料作为有机肥对蔬菜进行施肥,可以减少农药量的使用,避免蔬菜出现农药残留的问题,种植出绿色、无公害的蔬菜。
2.3生态农牧渔复合模式
将农业和畜牧业进行结合后可以打造结合性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农业生产活动和畜牧业进行了紧密结合,积极发展食草类畜禽养殖,推进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增加有机肥料的来源途径。种养结合是指在林木或者果树之下饲养畜禽,例如鸡或者羊等,羊可以在生长过程中将林下的杂草吃尽,鸡可以将小草或者小虫吃掉,可以间接帮助林木和果树进行病虫害处理。畜禽动物在养殖过程中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直接作用在林木和果树的根部,避免了持续施加化肥的问题,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水平。2.4山区生态种植模式山区生态种植模式的具体应用形式较多,包括种植和生态旅游相结合模式、高山区模式、中山区模式、浅山丘陵区模式、水电综合开发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等,能够推进山区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可以推进循环经济体系的快速构建。以中山区模式为例,发展特种经济林木(花椒、板栗或者无花果)—经济动物养殖(野鸡、兔子或者野鸡)—经济作物种植(大豆、薯类或者花生)—加工产业的一体化特种种养模式。
3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应用关键技术的手段
在进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推广时,应当合理应用新型媒体平台,例如抖音、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等,相关部门可以在其上方有关于生态循环农业的信息,使农户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了解到生态循环农业的特点以及优势。在这些新型平台下,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留言和讨论,为农户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使得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到农户最为关注的问题,进而结合农户需求进行技术推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