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性实验是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实践环节。文章结合了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的特点,通过提出改革教学体系、教学平台以及结合科研项目等方法,对综合性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土木工程;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
1引言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所有工科院校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是重要的环节[2],而实验课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生在实践环节能力较为薄弱,实验技能不强,科研创新能力弱。显然,仅开设验证型和演示型实验的教学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学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现在各个学校都在进行试验教学的改革[3],我们应该结合西科大建工学院的实际情况,从实验教学体系[4]、综合实验改革等方面入手,根据学科及行业发展的要求,在现有的“三模块(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三层次(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体系中,以与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相匹配的综合性实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实验教学项目内容整合、优化、拓展作为落脚点,为强化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进行大胆的尝试。通过整合、优化、拓展课加实验等实验教学课程,开设了与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对应的独立行课的“土木工程综合实验”课程。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5]。更新实验室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增设综合性试验是实验室教改的目标,如何提高综合实验效果和教学却是教学难点,本文结合实验室教学,对综合性实验教改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6]。
2土木工程试验的重要性
土是土木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它是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化产物。土作为建筑物的建筑材料之一,建筑物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其工程性质的影响。解决一个土木工程方面的问题,其程序首先是通过勘探、测试、试验、分析,利用土力学方面的理论进行计算,然后施工。有时还要根据需要利用岩土测试技术,对施工和使用过程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联系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试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规划和施工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为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地基基础设计之前,必须进行试验,为基础设计提供正确的技术参数,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基础稳定,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从本学科的发展特点来说,试验是土木工程理论发展的基础,纵观其发展史,很多重大理论的发现,如库仑强度理论、应力-应变曲线、土的压实理论以及达西定律等,都是通过试验总结而建立的。即使在当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发达,学界专家仍旧认为,试验依旧是测定土体工程性质的重要方法。所以,土木工程试验,包括土力学实验和测试技术实验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通过土木工程综合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近年来,土木工程学科以及行业发展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在现有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应该着重以与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相匹配的综合性实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实验教学项目内容整合、优化、拓展作为落脚点,为强化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进行大胆的尝试。根据学生的层次,结合教学、比赛和科研,可以将学生的实验教学部分总结为三个层次、三个模块。原有的实验教学多属于理论课加实验,内容较为陈旧且多属于基础性实验,创新性和综合性不足,因此实验课应加大实验教学体系中专业实验模块和创新实验教学模块的改革力度,其中创新实验模块主要为学科的竞赛、大学生创新实验以及国家科研基金服务。通过对现有实验课程整合、优化、拓展,经学院专业老师共同研究、统筹后,开设与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对应的独立行课的“土木工程综合实验”课程。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以后,应该对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建立创新实验的思维模式,在每个实验中都能从重要理论知识点出发,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实证式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验的改革和综合实验的开设,可以避免学生实验课低层次的重复,促使实验课程内容有效的深化和更新,知识覆盖面的加大,实验中心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
4实验教学手段的探讨
4.1教学体系的构建
针对目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足,可以对实验教学手段进行调整,优化实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辅助手段,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效率,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适当压缩已经过时的或者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甚至可以自学的内容。逐步淘汰已经过时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严格把关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删除与新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不相符的教学内容。在新教学体系[5]的构建过程中,应该把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科技发展作为背景,建立课里课外、校内校外综合的教学体系,将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和要素有机的结合,使学生的知识、素质以及能力全面协调的发展。
4.2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建立
随着学校学院的发展、实验室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往仅仅用于理论教学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可以在实验教学上利用。在实验教学上应用这些手段,可以转变传统静态的书本教学形式,可以将图文声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且可以利用网络将教学内容的范围扩大,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将教材各元素灵活穿插,将最先进的施工工艺、实验技术、仪器设备直观感性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将一些先进的实验以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观看,既能在综合性实验教学开课之前提前了解实验方法和内容,又能在实验完成后比较自己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加深印象、发现问题。这样,可以大大地丰富和扩展书本知识,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4.3科研促进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学院纵、横向科研项目,以及学生创新科技项目,一方面教师可以吸收有兴趣的同学参加自己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者寒暑假时间积极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协助老师查阅相关文献,开展试验研究,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试验目的,掌握试验细节,学会课题的研究方法,而且对项目的相关领域也会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方向性的指导下进行试验,老师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理论研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长其见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未来工作或考研都有很大帮助。
5结语
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工作,如何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工作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综合性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有特殊的地位,它可以通过综合的、系统的实验方案和步骤,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是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性实验应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手段等环节着手,注重复合性、多样性、多元性以及培养目标的综合性,让学生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综合性实验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应始终立足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思维,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夯实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
作者:陈少杰 陈新年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炎锋,孙晓龙,邢雪飞,等.关于土木工程类专业本科认识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探索[J].高教研究,2012(1):62-65.
[2]李春光,韩艳.目前土木工程类专业本科认识实习中存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24):110-110.
[3]杨延“.卓越课程”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16-18.
[4]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03-105.
【关键词】新时期;工业工程;学科发展;创新
1前言
工业工程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学理论,它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何采用系统与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经过近100年的国外经验,我国的工业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发展得非常迅速,目前已经在全国近210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有不少的学校还拥有了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科点。但是,目前,工业工程学科也面临着新挑战和发展机遇,毕竟我国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的还不算成熟,而且传统的工业工程发展阶段也还完全走完,但是我国却需要工业工程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因此面临较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满足我国工业发展的需求,就需求我们从全球的视野出发,从系统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既要传承传统的工业工程,又要对其发展与创新,通过对教育的投资,培养出适合当代工业发展的先进技术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工业工程发展历史回顾
据了解,工业工程虽然会涉及到管理学的相关课程,但是它的本质是一门工程学科,只是它与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等具体学科不同,它是一门相对较为通用的工程学科,而且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它的诞生与发展和其他工程学科相同,都是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并且在吸收其他学科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变革和发展的。因此,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工业工程学科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并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为生产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工业工程学科基本上是在工业革命中孕育并产生的,这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该类学科也应用而生。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都可以罗列出早期工程的实践与成就,比如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古罗马建设等项目,但是直到18世纪,才在法国出现了第一个工程学校。出现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和提高设计与分析桥梁、道路、建筑物效率的需求。而且,早期工程原理的出现也是非常不完善的,甚至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出现在军事学校教授,这些原理也基本上是用于非军事或民用的目的。物理学与数学的发展为机械原理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为了改进材料以及泵和引擎设计的需要,因此,产生了机械工程这个概念,成为了19世纪初一个相对独立的工程领域。由于相同的原因,相继产生了气工程和化学工程等学科。因此,不少的学科的诞生最初都是为了获得实验性证据和为了对工程提出更科学的方法,才加速了该学科的产生。尽管历史学家对这些学科的具体产生时间有较大的争议,但是关于工业工程的起始时间,还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他们一直认为始于l8世纪中叶的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非常需要技术创新,因此各个学科也相继出现。正是因为创新,实现了纺织业中传统人工作业的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率。1733年,英国的一个钟表匠,他的名字叫约翰•凯伊顺应历史潮流,发明了飞梭,这种工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但是由于当时棉纱的使用量大,供不应求,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发明一种机器来提高纺纱速度。于是,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在长期实践中,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种机器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大大地提高纺织生产率,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同时,英国钟表匠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种水力纺纱机,利用水力作动力,因此要求机器要靠近河流或者有水的地方,否则就无法工作。1765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这是最重要的发明,打破了对于制造的位置和工业组织形式的束缚。而且还极大地降低了生产从本,扩大了市场范围。通过推进对于劳动资本的替代,这些发明有效的实现了规模经济。生产系统的概念是现代工业工程的核心,从1895年起,美国工程师泰勒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和《科学管理》等论著非常详细且系统的讲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发表,常常被认为是标志着IE开始。
3工业工程发展启示
通过以上工业工程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工业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具有普遍性,他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与发展的需求,有时甚至跟着技术变革产生的。在世界发展史上,不仅仅是美国这样,中国也相同。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中国市场也开始走向世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接触的越来越多,中国经济也开始向市场型经济转变,中国企业也开始更多额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去,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成为企业的重点,这样工业工程也就开始显示其重要地位,并且快速发展;二是,科学技术作为工业工程发展的驱动力,需要工业工程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有所发展;三是,工业工程学科涉及的方面非常多,一些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工业工程系基本上都是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中形成自身的特色,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4新时期工业工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二元经济”,工业工程的发展既要遵循发展阶段性规律,又要突出中国特色。对于中国来说,新时期,面对各种需求和挑战,以及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对中国的工业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努力去适应。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以及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标志的新信息技术等,恰到好处的为工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5结语
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的2大原动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很关键的。而且,我们处在一个面向以知识经济、向服务业转型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呼唤并推动工业工程的变革。而且,我们也通过研究发现,工业工程学科体系可以从传统学科内容、应用对象以及技术与工具3个维度来描述,同时,这3个维度的要素组合也可以交叉成不同的工业工程学科领域,形成新的学科。虽说传统工业工程学科内容功能相对较为稳定,但是由于应用对象也随着经济社会而变化,因此,新的技术工具也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并将产生工业工程新的学科内容或方向。
参考文献:
[1]席少华.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3).
[2]陶俐言.论我校工业工程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与发展[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6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综合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2-0056-04
收稿日期: 2012-12-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项目“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B IA08003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青年基金项目“地方院校土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CIA090109)。
作者简介:徐孝昶(1971-),男,江苏徐州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州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行政管理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国际教育新理念,已经成为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认为初步形成了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宁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为代表的五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1]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了学校个性化教育工作特色和成效。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基本内涵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一个课题,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当前,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愈加重要。自1952年至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由57亿元增长到95206亿元,增长了1670倍;建筑业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99.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043万人,增长了40多倍[2]。《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教育培训规划》指出,江苏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迈进步伐加快,市场环境将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工程质量安全需要达到更高的标准,懂管理、会经营、熟悉国际惯例的创新型人才更为奇缺。中国大规模的建设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且当代工程大多工程量大、技术含量高,具有施工环境复杂、影响因素多等特点,迫切需要建筑经营管理人员切实提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补充、更新、拓展知识,增强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实现建筑业劳动密集型向技能密集型的转变,使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尤为迫切。
实质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更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其一,从国际范围看,这是继学术教育(“第一张教育通行证”)、职业教育(“第二张教育通行证”)之后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中指出,当前,学位等于工资这个公式不再成立,人们希望高校毕业生应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仅仅只是求职者[3]。其二,从国家层面看,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创新型国家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必然呈现出一种全面创新与艰苦创业的过程。其三,从市场要求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提出则有着更为直接的原因。我国自2002年以后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日益增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驱动着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
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和技术职业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道德素养,更重要的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与积极开拓的能力,根本上要具备获得“第三张教育通行证”的能力[3]。与应用型人才相比,创新创业人才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自身特点:第一,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较好的开拓技能。第二,创新创业人才具备极强的艰苦环境适应生存能力。第三,创新创业人才是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的创造者。第四,创新创业人才从个体上来讲,提倡独立思考、弘扬个性、营造创新型文化,允许失败、允许探索、允许试错、允许纠错。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带来的就业结构改变、传统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的深入反思和改革,从而积极应对新挑战的集中体现。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障碍,诸如: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方面存在的误区,创新创业理念还需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完备,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现实需要,“双师型”教师匮乏等等。但更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新建本科院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最基本、最现实的障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积极探索搭建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坚实的条件保证,则是摆在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综合平台建设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综合平台是指为了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统筹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统筹课堂教学与实训实践环节,统筹校内校外资源所构建的交叉、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徐州市政府依托徐州工程学院成立徐州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此举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同时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综合平台。在实际运行当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拥有创新创业综合平台的重要意义。
综合平台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综合平台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教学的支撑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综合平台是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的优质资源,在人、财、物三方面的投入大,特别是实训中心、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基地、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等平台,具有设施先进、工程实训作用明显、科研水平高、学术和实践氛围浓厚等显著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良好的实践实训环境平台提高工程实训水平,如何实现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发挥平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重点研究的方向。
综合平台是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平台聚集、培养和锻炼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平台承担的科研转化项目为创新创业教学提供了重要经费保障,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平台对于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综合平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二是利用综合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强化动手实践能力;三是利用综合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实训实践基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以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综合平台是凝练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可依托综合平台搭建的良好环境,强化各类平台的自身管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水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创新创业型人才独有的禀赋和特色,增强人才的竞争实力。
总之,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对于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乃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尤其重要。
三、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渐形成了综合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即按照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校实际,突出抓好三个环节(教育、管理、服务)、四个阶段(孵化阶段、培养阶段、实战阶段、深化阶段),推进综合平台建设,基本形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取得了初步成效[4]。
1. 依托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搭建“意识培养平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观念
“第三张教育通行证”提出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与成功的企业家的理念,标志着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种全新人才观、质量观、就业观的诞生,但是这种理念还未完全深入到新建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还未深入到大学生心中。为此,我们结合实际,针对土木行业的艰苦性特点,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走访“社区服务教育基地”以及工程施工现场,与建筑工人、社区工作者、部队官兵等深入交流沟通,增强了学生对于就业难、创业更艰苦的认知,树立职业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亲身体验吃苦奉献、艰苦创业精神魅力,从而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在大学阶段努力学习。
2. 依托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构建“专业巩固平台”,夯实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基础
拥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基础,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5]。依托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引导、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创新应用能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拓宽,是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拿到的“第一张教育通行证”,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迈过的“第一道门槛”。我们积极支持、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研活动和专业学科竞赛,强化学生在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二次创新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在专业设计、知识转化、团队合作、职业行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夯实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基础。
3.依托实习实训基地,构建“能力训练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水平
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仅能够就业,而且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这就需要有很强的能力水平作为支撑和保障。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建立人力资源共享基地甚为关键。我们积极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能力实训平台。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能力实训平台划分为项目、课程实训平台。项目实训平台将项目管理过程全部纳入教学过程,实现了对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的全程介入。教师通过平台,进行个性化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实现了对案例教学过程的管理。
4.依托人文素质培养基地,构建“素质拓展平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只有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应对各种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在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构建素质拓展体系,在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拓展工程”和“心理素质拓展工程”,将素质拓展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材、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在第二课堂方面,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鼓励学生有计划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辅助作用,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同步提高。
5.依托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应用实战平台”,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职业准备
具备实战应用能力,是创新创业人才重要而突出的特点,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特色,更是能否办好特色鲜明的地方院校的关键。我们鼓励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提高自身工程能力,同时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安排学生进入施工现场、通过顶岗实训,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增长创业才干。
6. 依托科普示范和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构建 “特色强化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竞争优势
创新创业型人才直接面对的是市场需求,需要具有错位竞争的“特色”优势。在徐州市地震局、地震学会支持和指导下,我们成立了徐州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及防震减灾志愿者站,针对国家重点抗震设防城市需要,组织广大师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防震减灾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在省、市建设主管部门支持下,成立建设系统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学生毕业前经过上岗培训,获得建设主管部门颁发证书,具备毕业即上岗要求,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肯定。特别是对本地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推动了建设行业的发展。
四、结论
综合平台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其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保障和措施支持,依赖于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平台的保障、评价体系健全和完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变教育观念、准确科学定位、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建立综合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十分关键。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质量观。要坚持应用性和差异性原则,突破传统的“标准件”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鼓励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成才之路[6] 。第二,要科学、准确定位,突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办学的区域性特色,特别对于土木工程教育来说,更要突出行业性特色,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土木行业领域。第三,要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建设,积极构建以激励为导向的保障体系,制定一系列平台管理制度等,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设置专项创新创业基金,大力推行个性化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创造条件,确保综合平台的有效运行。第四,要积极面对市场,把市场检验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的检验标准[7]。
参考文献
[1] 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86-87.
[2] 赵惠珍,程飞.数字[J].中华建设,2009(11):96-97.
[3] 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5):59-62.
[4] 姜惠,殷惠光.土建类人才创新与就业能力培养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9(1):122-123.
[5] 朱韶平.虚拟实验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6):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