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

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

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第1篇

2019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可是,在我们身边总能听到不理解、不尊重劳动的声音:认为劳动挤占学习时间者有之,认为人工智能最终可以替代劳动者有之,更有同学认为可以花钱雇人代替劳动。而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更应该在劳动的摔打中历练,我在这里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第一种不和谐的声音是重“智育”轻“劳育”的典型代表,劳动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劳动实践中,我们既可以互相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又能够锻炼本领,培养责任意识;我们能够在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过程中战胜拖延懒惰的恶习,又能在亲力亲为的劳动实践中学会珍惜自己乃至他人的劳动果实。同学们,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身边都是好逸恶劳的贪图享受者,我们不应该呼吁打捞起“沉没”的劳动教育吗?所以,作为一名受教育者,我们有责任表明我们的态度: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有人认为随着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劳动会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不,你错了!我们暂且不提机器不能理解人性不能感情交流的局限性,先厘清概念,劳动不仅仅指狭隘的体力劳动,人工智能的便捷背后便是无数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汗水,而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的也绝不是消灭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发展与成就,就是有赖于所有劳动者的辛勤努力,用劳动精神解读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代代中华儿女挥洒汗水的壮阔图景;而展望未来,我们同样需要发扬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为了自己和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拿出我们的誓言: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在我看来,花钱雇人代替劳动的资本逻辑是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遗毒,一些家长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对孩子过度保护、包办一切,这种用钱解决问题的思想恐怕就是滋生不劳而获思想的温床,院子里遛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栋梁材,试问,你是靠什么挣得雇人劳动的第一桶金的呢?

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课程;化学课程;分类;技术教育;技术素养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5—000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科学课程中技术教育内容的分类

从技术起源及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技术发展经历了以动作技能、简单工具、机械化工具、自动化工具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的5个阶段。技术演化的这个一般路径也预示着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技术教育时需要遵循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技术演化规律。从技术的创新性来看,技术可以分为操作性技术、制作性技术、设计性技术3类。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技术,这是设计性技术。蒸汽机技术普及以后,这种技术转变成了操作性技术和制作性技术,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掌握。从技术开发的难度来讲,操作性技术的难度最低,制作性技术适中,而难度最大的要属设计性技术。这三种类型,组成了技术教育的学习内容。从职业性角度来看,技术可以分为职业技术与非职业技术两类。职业技术是用来作为谋生的技术,而非职业技术是在所有职业中都通用的技术。职业与非职业是划分技术教育性质的重要依据。历史性、创新性和职业性是技术的三大属性,其中,创新性是技术的最大特点。由此,可以形成技术的一般分类体系(图1)。

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内容有其自身特点,其分类因而跟一般分类有所不同:科学课程中的技术一般都是非职业教育的、现代的、综合的,涉及实验、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有关的工业生产等方面,由此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实验技术(包括实验操作技术、实验设计技术等),与生活有关的实用技术,生产与工程技术,信息与认知技术等类型。科学课程的学习主体是青少年学生,根据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技术素养的需要,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应该包含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想与技术设计、技术理性与技术评价等不同层次的内容,只开展“纯技术”内容的教学是不妥的。由这两个维度可以形成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内容的分类框架。

2 现行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内容

下面以化学学科作例来具体地说明科学课程中的技术内容。为避免篇幅过大,表1只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列出部分课程模块中的技术教育主要内容。表中用宋体字表示摘自“内容标准”的内容,用楷体字表示摘自“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

总的来看,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技术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但在分布上不很均衡、合理,表明其自觉程度不够高。具体地说,各类内容的分布有如下特点:

(1)对实验技术知识、实验技术能力和实验技术设计比较重视,内容比较齐全。

(2)信息与认知技术知识介绍较少;生产与工程技术知识和生活实用技术知识比较零散,没有作适当的概括、总结。

(3)没有生活实用技术能力和技术设计内容(甚至连《化学与生活》模块也是如此);也没有生产与工程方面的技术能力内容;除实验外,其他方面的技术能力和技术设计内容偏重具体应用,比较零散,没有适当概括、总结。

(4)在技术理性方面,比较重视STSE意识,风险意识、批判意识稍逊。

不足之处值得关注,需要改进。

3 怎样搞好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要注意下列问题。

3.1与技术课程和其他实践类课程恰当地分工

在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职业教育是跟技术教育比较接近、容易混淆的概念。实际上它们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不能混淆,也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其中,劳动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技术教育课虽然也能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劳动技能,但往往强调劳动技能的训练与实践,降低了技术教育的要求,甚至谈不上什么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则注重通过职业劳动培养职业技能,常常局限于使学生学习某一两种职业技术,较少注意培养劳动技术意识、劳动技术悟性和创新精神,比较单一、狭窄,层次不高。近年来出现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素养,使学生适应教学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奠定基础。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侧重于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其基础知识,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及环境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技术理性。因此,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必须注意与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实践类课程的差别,实行合理分工。

3.2用好典型案例,注意结合实际

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依附于课程中的科学知识,不是科学课程的主体,因而没有独立的自身体系。但是,技术关系着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常以个别事例形式出现在具体的探究过程和实际应用中。在科学课程的实施中应该精心选择并且用好技术教育典型案例,既注意由个别到一般,努力反映先进的技术和技术文化,又注意结合本国、本地的实际情况。

要立足于技术实践,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3.3重视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重视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重视学生兴趣水平的逐步提升是搞好技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为此,除了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技术在实践、社会等方面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外,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任务驱动、组织技术活动、技术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亲历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过程,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强化技术体验,增进对技术文化的理解。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注意使学习方式多元化。

为了维持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不能要求过高、难度过大。

3.4逐步推进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

要循序逐步推进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

(1)通过学习技术原理,开展技术活动,学习技术方法技能,体验技术过程,培养技术兴趣和手脑结合能力,逐步打好进一步学习技术的基础。

(2)使学生逐步了解技术的核心概念、社会背景、意义和特点,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认为,技术的核心概念为系统、资源、制约条件、优化与权衡、过程和控制。系统强调的是系统思维。资源是技术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包括工具、材料、信息、能源、资本、时间和人力。制约条件是指对一种产品或系统的开发所设置的一些参数,如安全要求、物理定律、文化准则等。优化和权衡是最优产品或系统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产品或系统必须的过程或方法。过程和控制,是将资源组合的一系列有序活动,以及利用信息使系统产生变化的机制和活动。这些观点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3)逐步培养技术创新、技术理性、技术思想、技术风险、技术道德与技术伦理等观念。要注意做好整体设计,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相关科学知识的布局,制订技术教育计划,逐步提高学习水平。技术教育如同科学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样,内容的广度、难度和繁简度是可以灵活调整的,应当调整到适合于学生的接受能力。

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第3篇

1 全人教育:不是新药料,但是新配方

无需讳言,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很难做,也很难取得明显的突破。客观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地区的职校,这一类的困难只有程度上的差别。那么,从主观上找原因,是我们中职德育工作者分析问题和反思自身的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种不太好的倾向:现实中,一些学校打着改革的旗号,一见别人的提法或经验,就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似乎别人的东西就是好的。于是将别人的东西挂为招牌,只靠这招牌来行起死回生的治疗,而实际上却毫无成效。这样的文字游戏式的改革,其实是表面上的激进,骨子里的保守,或者说是拿改革之名来掩饰落后之实。

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无论其内涵的理解和外延的实践,于我们都是并非陌生的,甚至于说,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不仅仅是似曾相识,实际上是不意而至身体力行着。所谓不意而至,是说我们虽然没有竖着“全人教育”这样一面旗帜,但无论从教育思想、方法、策略和技巧上,我们已经提过的和正在做的,与“全人教育”的要求是不谋而合,殊“名”而同归的。就笔者所了解,在中职学校教育改革中,如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等新型的教育理念,从内容到形式,也都在践行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事实上,我们一贯地坚持,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教会他们如何发展职业技能,使学生有能力融于社会,还要使学生得以开发自己的潜能,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笔者所在的职校,相继提出“学会做人须厚道,懂得办事有专长”、“育人须厚道,教学有专长”等口号,以传统的道德品质“厚道”作为校园文化的起点,对“厚道”在职业、交际、生活、竞争等现实境况中提出拓展的要求,并与现代职校学生的特点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全力培养学生的“厚道”品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专长”,使学生成为品技双优、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因此,可以说,在实际工作中已经体现出来的德育追求和德育实践,在绝大多数层面是与全人教育理念重叠和交叉的。笔者以为,还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我们在借鉴全人教育模式的时候,不必迷信它为新药料,寄望于立即就取得神奇的效果,因而弃故求新,用全人教育来取而代之,而是将其视作新配方,为我所用,以便更科学合理地调整本校已经蕴育的德育因素。

2 固本创新求发展

全人教育对中职学校目前的德育工作可借鉴的地方,可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教育目标与原则方面:同样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更强调将学生视为完整的个体,以充分发展学生潜能及培养完整个体为目标;第二,教育内容与形式方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目标下,除了我们所注重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外,强调社会实践、美育、职业、事业及情绪等综合因素,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所关注的内容全面且有统筹,同时顾及思维与操作、观念与实践、分工与合作、欣赏与创作的学习过程;第三,教育组织与资源方面,在我们所重视的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的育人环境外,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和运作,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作为,提供师生所需的教学材料与行政资源,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职德育格局。

从全人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看,对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践性方面更有借鉴意义。全人教育理念下所期望的学生,包括:(1)自信心: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肯定自我(认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预应问题(技能);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情意);积极、乐观、主动进取(态度);(2)人文情:知足感恩、关怀社会、尊敬自然;(3)包容力:尊重、宽容、欣赏他人;互动、互信、互谅;群己和谐、团队合作;(4)国际观:国际视野、全球胸襟;外语能力、信息能力;无疆界学习、跨文化融合;(5)竞争力:专业素养竞争力、逆境生存竞争力、人我共荣竞争力。

可以看到,这些教育内容,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是完全涉及的,但我们有失于随意,因而规范性不强;有失于宽泛,因而针对性不强;有失于明确,因而短期化或应景化现象明显。可以说如此清晰,如此具体地描述成才远景,我们没有做到,借鉴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能对三年中职德育工作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

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涵养个人气质、提高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艺术教育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它不仅单纯属于审美范畴、更是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涉及、渗透和深入,是具有跨越性、综合性、多层面特点的、能在愉悦中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形式。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和途径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使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实现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和平共处,令其人格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人在心灵开发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内心的感受。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全面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形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进而实现加大对社会各界的影响,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阐明了我国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今后的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作为具有高学历的知识群体,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的方面说,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从小的方面说,它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将来是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了,才会形成爱国爱校、诚信友善、求实创新、严谨勤奋等优秀品质,才能够升华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使人的价值实现合适于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成就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着重于人的全方面素质的培养,而其中艺术文化教育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践行国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育人用人标准具有现实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有利于构筑大学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活动秩序,实现校园文化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从而体现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对于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必然要求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外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去克服困难、融入环境。加强艺术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心理压力,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实现艺术课程设置的人性化,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其情操,促进其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许多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艺术审美可以消除人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位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现,从而有助于脑机能的平衡健康发展。艺术教育的动情自由,让学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获得宽容精神。加强艺术教育,使人在美的环境中产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活力旺盛,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使人的气质和风度高雅大方,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同时它能够调整情绪,使情感获得正确释放的途径,而且还能够超越感性娱乐,进入人格塑造身心和谐的层面,以求在将来面向社会时具备更完善的心理。

(二)增强艺术活动开展的多元化,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创新

在高校中需要增强艺术教育的多元性和前瞻性,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第一,开展专题性艺术活动。第二,开展竞赛性艺术活动。第三,开展趣味性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乐于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尝试新的思想行为,立足于艺术的前沿来思考问题,始终保持个人成长的生机与活力。

小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更是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必要。这就要求我们应全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认识,认清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搞清艺术教育的概念是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艺术思想与审美等艺术能力的过程,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说是人的“修养”、“灵魂”、“做人”教育。其次,要深刻认识到艺术教育是使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手段。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第5篇

(1)教育进程之应然———顺应年龄特性。卢梭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在不同年龄阶段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1)在婴儿期,体育训练至关重要,这一阶段,要注重对于孩子身体健康的培养,而且这种培养要尽可能与自然相结合,栉风沐雨的原始生活形态也符合孩子人生初期阶段成长状态。2)在儿童期,重点进行感官培养。此时儿童逻辑思维尚未发育完善,抽象的概念和文字和系统理论教育并不可取。教师要积极锻炼孩子的感官官能,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多彩的感官经验。3)在少年期,则主要开展智力与劳动教育。在前两个阶段的积累之上,己经具备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卢梭认为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很少,但是无论数量多么有限,这种知识都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探索求得,如果我们要使得一个孩子成为“聪明人”,那么这种找寻的本事则是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开发的。总之,问题不在于学到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对于将后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在这里,卢梭结合年龄特征分析并演绎出顺应儿童本身的生长应然状态,对于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确是宝贵经验,这既是受教育者生长状态的应然,又是教育者教学手段与方法之应然,能认识到相同阐述的两个不同维度,并将之结合起来,是一个具备专业素养的教育者自我修炼的必由之路。

(2)教育实践之应然———顺应自然。“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不顾儿童天性干涉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发展规律的专制教育,卢梭力主将儿童的诉求看作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与不容忽视的自然状态,他也提倡为儿童营造一个绿色的环境,从而为儿童创造更贴近自然的发展空间。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假如我们成人作为教育者,揠苗助长,打乱了这种自然规律,儿童就成了早熟的果子,可能会有好的外貌却并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正如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孩子,显得早熟,与其说是少年老成,倒不如说是因为在前期接收的教育中由于教育者失当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

2卢梭应然教育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卢梭的教育理论反对和严肃抨击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压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进步意义。这种进步而且适时的思想即便是到了今天,也能促使教育领域内的从业者将职业理念内化成崇尚自由、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格与教学方式。但是,以考量现代教育的眼光来看,卢梭的思想存在历史局限性。

(1)卢梭主张世俗不应影响儿童,孩子们应该到大自然中去接受自然主义教育,但他却没有意识到教育本身就是社会中的教育,它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健全发展。所以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其实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化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不免会落入另一个极端———空想主义,这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审慎选择的,因为任何教育脱离了教育的社会本身,便只是无本之木。

(2)卢梭批判了在他生活期间教育的空洞与不自由,从一个方面来看,控诉不切实际的教育与无端压制是毋庸置疑的正确取向,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过分强调注重生活经验的价值,而且忽视人类文化传统在教育中的作用,否定了文化学习的继承性,认为系统知识的讲授不可取,将之看作自然教育中的根本缺陷和消极的东西。这种教育理念如果在今天被应用,那么势必导致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得到的知识总是支离破碎,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们缺乏必有的自学能力,大脑思维一盘散沙。卢梭在其巨著《爱弥儿》中认为,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便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3)卢梭强调要给儿童自由,却忽视对于儿童个体不同行为特征的考量,普遍意义上过高地估计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每个孩子基于遗传基因与成长环境的不同,会不同程度的显示在后天的行为模式与思维发育过程中。儿童自己还处于初学阶段,自控能力与接收能力限制了对知识数量和质量的把控,这时需要依靠教育者按照科学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的传授知识,方能使得儿童获得长足发展。卢梭把人的教育看作纯粹的教师作用于儿童,使之利用其才能和器官习得必要的知识,这无异于把教育置于被动之境地,间接否定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动性的作用。其次,卢梭又是直观教学的极端倡导者,他拒绝使用仪器、模型来帮助儿童习得经验与知识,他认为教学方法放纵和随意顺应孩子的天性,这无异于又缩小的教学空间,省却教学媒介的做法只能是降低学习效果,在此,我们只能认为他对于封建的极端愤慨主导了他本应理性分析的头脑,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育人员确要引以为戒。

3卢梭应然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虽然卢梭的应然教育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巨人,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启发。我们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学习,需要秉持一个明确的观念,那便是无论如何不能将教育研究置于“无菌实验室”,应该把教育放到切实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进行考量与评估,一切教育改革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进而培养出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的、能切实履行社会职责的合格大国公民,教育本身才算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社会功能。笔者认为,卢梭理论体系下的教育之应然状态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以下几点现实意义:

(1)注重儿童发展阶段。卢梭所说的“自然”有三层含义。其一,真正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相对应。其二,历史的“自然”,以时间作为考量标准。其三,心理学的自然,即顺应人的生理诉求,例如器官,感官等等。“自然教育”基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来顺应儿童发展诉求,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同时,卢梭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时说明已经或多或少认识到儿童个体差异。他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自有其既有模式,教育者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他要求教育者必须在了解自己的学生之后才对学生说第一句话。这个理论在当今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抓住其闪光点,创设情境,极力弘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教育要注重儿童本性。当前中国家庭绝大部分是典型“4+2+1”模式独生子女进入系统受教育阶段之后面临的学习压力一直是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无法忽视的难题。“老师不喜欢我”“家长总不让我玩”“要学好多业余特长”“没有小伙伴”等等的确是大部分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这也侧面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不尊重儿童、不了解儿童。少年儿童本身作为社会年龄结构层次中的弱势群,很容易成为社会和成人的“被迫害者”。当前青少年身体欠佳,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不是“大自然希望下的儿童”。卢梭的呼声仿佛被束之高阁,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也是在今后的长期阶段亟待解决的教育重中之重,儿童和成人有鲜明的区别,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其成长,儿童应有其发展空间,而不是成为与其父辈的第二代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