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艺的基本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供电企业;差异化服务;基本理论
一、服务与供电服务
1.供电服务
供电服务是供电企业为了使客户所购电能满足其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以劳务的形式向客户提供的有价值的相应的业务活动。供电企业不仅要向客户提供合格的电能,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使电力客户对电能产品感到使用方便,供应可靠,服务及时、周到。
2.供电服务的作用
供电企业多年来坚持抓行风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优质服务活动,行业作风、企业形象均有明显好转。供电企业已经认识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不仅能改善企业形象,实现人民电力为人民的宗旨,而且还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达到开拓电力市场、促进电力销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1)供电服务是树立供电企业信誉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整体的印象和评价。过去的供电企业,集政企于一身,垄断经营,不重视企业的供电服务工作,供电企业信誉没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供电企业只有市场营销这一环节是在市场上或企业外部进行的,社会公众往往是从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更主要的是从企业提供的服务工作来认可这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评价企业形象的,所以在供电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通过优质服务来树立电力企业信誉及知名度。
(2)供电服务是供电企业开拓用电市场的有力手段。尽管供电企业还具有垄断性,但供电企业在市场上同样面临着同行业的竞争和不同行业的竞争。国内外的企业在投资建厂时,尤其是在地区选择时,特别把供电服务的好坏,作为评价投资环境的一条重要依据。搞好供电服务,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来投资用电;搞好供电服务,能吸引客户用电来替代其他能源,逐步实现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来增加用电量,把潜在的用电市场变为现实的用电市场。
(3)供电服务质量是提高供电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质服务就是效益。供电企业提高效益,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客户提供电能和服务时,收取的电费和部分可收费的项目,如安装、试验、检修费等;另一方面为客户搞好设备检修,减少停电损失,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客户增加用电需求,增加售电量。
二、供电差异化服务
1.差异化服务
(1)服务层次的差异化。要逐步建立优质客户的营销服务体系,根据客户需求和客户资源分布情况分别选定一定数量的客户作为重点跟踪服务的目标客户,抓好目标客户,提升服务层次,实行分级管理,建立优质客户营销服务体系。要组织各级服务人员参加、矩阵式管理的客户服务小组,共同参与重点客户的营销服务工作,并建立客户信心和服务档案制度,全面提升服务层次。
(2)业务流程的差异化。要建立为优质客户服务的快速反应通道,对确定的优质客户在客户需求受理、客户信用评价、业务申报和决策方面,要减少工作环节,优先给予安排,并实行限时服务等,努力提高决策和经营的效率。
(3)资源配置的差异化。在重点客户的资源配置方面,要实行单独的预算管理,依据客户的贡献,对优质客户实行资金、规模和费用的重点倾斜。要根据客户的情况,适当加大资源优化配置的力度,保证重点客户的需要。
(4)服务价格的差异化。对优质客户要实行综合定价策略,按照“互利互惠,优质优价,利于发展”的原则,给予优质客户在服务定价方面一定的弹性。要按循序渐进原则,重点注意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分析产品组合的价格弹性,在服务优质客户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客户的稳定,要综合考虑价格的差异化给供电企业效益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注重产品价格差异化所带来的市场化反应。
(5)服务产品的差异化。对于优质客户,要在保证基本传统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重点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要积极了解和跟进客户的需求,加强产品创新,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产品组合,增强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加强电子化服务手段的建设;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高附加值服务。
(6)服务人员和技能的差异化。对优质客户要逐步提升服务层次,配备等级相当的客户经理进行服务。同时,要逐步加强客户经理人员的培训,下大功夫提高客户经理的市场观念、业务素质和营销技能,并在培养客户经理的同时,培养出一些产品经理,协助客户经理做好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供电服务差异化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供应能力不断增加,电能质量也日益提高,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电力市场的改革,供电企业从以往的生产型逐步向生产经营型过渡,服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与此间时,客户对服务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客户不仅限于满足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还提出了价格需求和服务需求。
从目前来看,供电企业在服务水平上与客户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需要在服务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差异化服务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加满意客户。
(2)有利于提升供电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我国加入WTO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供电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能的同质性、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的特点,决定了供电企业必须在服务上下功夫,取得服务竞争的优势,而推行差异化服务就是对服务的深层次开发,有助于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3)有利于供电企业留住大客户。大客户,特别是生产经营状况好、信誉好、电费支付能力强、用电量大的用户将是未来各电力销售商抢夺的重点。该类用户售电成本低、利润高、电费风险小,属于优质高价值客户,必将是后来进入者的首选目标市场。供电企业应通过差异化服务,对优质大客户提供区别于一般客户的、更高规格的优质服务,只有如此才能保留住这部分客户。
(4)供电企业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需要。电力企业是公用事业单位,服务性是公用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方面。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是电力企业应尽的社会职责。
关键词:人力资本;城乡差异;二元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22-02
一、中国二元经济态势分析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建国初期,受当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惜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据不完全统计,1953―1978年中国中央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获取6 000亿~8 000亿元的积累资金。加上户籍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严重地阻隔了劳动力流动,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落后和劳动力的隐性失业。改变这种状况的通行方法是让劳动力由农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这也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有一些因素阻碍了这一转移,其中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而且这一因素的阻碍效应越来越明显。
二、中国人力资本城乡结构分析
(一)城乡教育投入差异
1.国家对于教育投入的差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民众的文化程度明显提高。但是中国对于教育的投入量上,偏向城市。如2004年城市普通中学的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10.93%,是农村的1.75倍。文盲、半文盲大都集中在农村地区,这势必造成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距离进一步加大。
2.家庭对于教育投资的差异。中国城镇经济发展快于农村经济,城镇人民生活水平也高于农村人民生活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支出。如2005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仅占生活消费总支出分别为14.20%和11.33%,这说明农村家庭不仅在现金支出绝对额上少于城镇居民家庭,而且在相对教育支出方面也远远不及城镇家庭。
(二)人力资本城乡结构差异
人力资本的结构差异造成了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障碍。从全国来看,2005年中国就业人数达到了75 825万,从业劳动力的学历结构反映了一定的人力资本水平。从1985―2004年中国从业人员学历逐渐提高,大学本科所占百分比由0.57%上升到2.23%,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也由27.16%下降到6.20%。但是在城乡之间,学历结构却差异非常大。2005年农村就业人数达到48 494万,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63.96%,但是文化程度仍以中小学为主,如2002年,农村家庭劳动力小学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30.63%和49.33%。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文盲半文盲率不断下降,使得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同时也应引起注意的是,农村劳动力中,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所占比例较小。截至2005年农村劳动力仍然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绝对数量上来看远远超过城镇就业人口的数量。重要的一点是,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构成低,劳动力素质低。
三、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人力资本的制约因素
1.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首要措施是把劳动力向城市转化。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增加。2005年5月,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规模已达1.2亿,其中进城农民工约为1亿,他们涌向第二、三产业,这都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效应造成的。根据2005年统计数据,全国城乡共有从业人员75 825万,比1978年增加35 67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33 970万人,占44.8%;第二产业为18 080万人,占23.8%;第三产业为23 771万人,占31.4%。与1978年改革开放初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由70.5%下降到44.8%,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大幅提高,说明大量劳动力涌人第二、三产业,进人城镇就业。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与第一产业是不相同的。解决中国城乡差距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第二、三产业,转化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达到真正的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从而实现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顺利消解。
2.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农民向城市转移,需要一定的投人做好保障工作,如社会福利、住房以及垃圾处理等,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的吸纳能力是有一定限制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还需要就地转化。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对于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建设。首先,人力资本在社会生产中具有要素、效率、替代等生产功能。人力资本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知识经济时代都存在。在农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本表现为长期积累、传递下来的生产知识和在劳动中学会、积累的劳动技术和经验,人们就可以维持经济生产活动;在工业经济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这最终都要归结到人的素质的提高上来,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本的要素功能被不断强化,因此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诸要素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次,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结合本土特点,兴办的乡镇企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发挥人力资本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创造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内部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1978年中国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仅2 800万左右,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2%,1995年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增加到1.29亿,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5%,2005年乡镇企业劳动力总数达到1.43亿人。以乡镇企业为核心的农村工业,既不同于现代工业,也有别于传统农业部门,它的出现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工业、农村工业、农村农业的三元经济结构。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实现了自然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有机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解决了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就业压力大,城市里再次分化,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初级的劳动等问题;另一方面,推动了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只有农村地区经济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真正消除城乡差距,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状态,逐步发展小城镇,解决长期的二元经济体制。
四、缩小人力资本城乡差异的具体措施
1.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首先,缩小人力资本城乡差异,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抓紧抓好,有利于促进二元经济转化,拉动本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产业间的顺畅流动。其次,增加人力资本投资,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劳动力。一方面职业技能培训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就业政策、劳动法的法律常识,增强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还应注意安全意识的培养、处理紧急事件等。再次,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努力增加更高学历的比例。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高,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占有较大优势,从而能够较顺利实现就业;反之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偏少,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就业困难,甚至处于长期失业状态。鼓励多渠道的增加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一方面,政府增加教育投人,加强基础教育的办学能力;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投资。多种融资手段相结合,为农民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2.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增加对城镇农村劳动力的服务内容。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创建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取消针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政策,使农村人口顺利向城市转移。首先,城市应加快经济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与科学的规划,加强城市住宅设施、能源设施、资源设施、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教育文化、卫生设施、环境设施等建设,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提高城市的容纳和服务能力。其次,进一步放宽户籍制度的限制,给予进城农村劳动力以市民的待遇,保证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进一步降低进城落户的门槛,让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转变为稳定性移民,在就业求职、就业待遇、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城市应当注意加强与农村劳动力的沟通,改进对劳动力就业的管理办法,真正为广大劳动者服务。
3.发展农村经济,吸引人才。随着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技术进步积累效应的发挥,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不再是劳动和资本,而是知识;人力资本将成为经济成长的引擎。农村产业结构将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从主要追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不断提升的人力资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合适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因此,应紧紧依靠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一方面以现有企业为依托,把发展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充实和提高上,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的引进、创新和利用,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不断提高。鼓励农民增加科技投人,因地制宜地发展特种农业、绿色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等,把人才留住,共同发展农村经济,消除二元经济造成的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张智敏,唐昌海,张炜.有效人力资本对劳动力结构性演进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2).
[2]罗宁.从农民收入入手: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解构问题[J].天府新论,2006,(3).
[3]李陈华,柳思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经济理论与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的洛伦兹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3).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 社区护理 问卷调查
【Key words】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community nursing questionnaires
随着“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 我国政府已将“逐步建立和推广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卫生工作重点。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大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增加,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医疗体制的改革预示了社区卫生服务广阔的发展前景[1] 。目前,我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已经开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将作为社区居民看病首诊和双向转诊的关键环节。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在社区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社区需要越来越多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在此背景下,我们于2011年3月对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07级、徐州医学院护理学院2008级、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08级共120名护理本科生用自设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以便于了解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及就业意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
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08级护理本科生、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07级护理本科生、徐州医学院护理学院2008级护理本科生,每学校随机抽取40名,共120名护生,其中女生118人,男生2人,年龄 20~23岁。他们均学习过《社区护理学》。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自制调查问卷,学校开设的《社区护理学》课程是否重要、对社区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等。2011年3月我们对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徐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护理本科生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无记名问卷调查以保证真实性。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针对调查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2.2 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 14. 0 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α= 0.1水准, P
2 结果
2.1 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 66.74%的学生对自己学校社区护理的开设情况不是很满意。详见表1。
表1 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n=120)
2.2 护理本科生择业意向情况 77.5%的护生选择医院;13.3%的护生选择社区;9.17%的护生选择其他职业。影响护理本科生选择社区护理就业的因素,见表2。(调查对象可进行多项选择)
表2 护理本科生社区就业关注的因素
转贴于
3 讨论
3.1 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
调查发现,66.74%的护生认为学校有必要改进《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方式。问卷第1、2、4项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学生均熟悉社区护理的对象和含义,但仅有40.83%的学生熟悉其重要性。从表1可以看出,护理本科生对其他社区护理相关内容总体上有所了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各院校开设的社区护理课程学习能让护生基本的掌握社区护理工作的内容并认识到其必要性,但由于学校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课时数不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了护生对社区护理重要性和其他社区护理相关内容广度与深度的认识[2]。而对社区护理的系统知识,如:社区妇幼保健工作流程、社区家庭访视工作流程、社区传染病及死亡信息化管理流程,学生只能小部分熟悉,对其掌握欠完整和系统,这也是教师在以后社区护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3.2 护理本科生的社区择业观及其影响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护生从事社区护理的意向低仅占13.3% ,77.5%的护生择业选择医院。影响护生选择社区护理就业的主要因素,从表2可见,缺乏个人发展空间,福利待遇差、职称晋升困难使之对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缺乏信心。一方面护生不了解国家开展社区护理的政策,学校关于社区护理的教育宣传力度也不够。另外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前来就诊的患者,还有很多健康咨询者,他们都有着较高的卫生需求[3]。而由于我国社区护理发展起步较晚,社区卫生机构设施简单,人才缺乏,人员学历普遍较低,医疗服务范围也有限,使护理本科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失望和不满,从而影响了护理本科生的择业观。
4 对策
4.1 增加《社区护理学》的权重
大多数本科护理院校把《社区护理学》课作为考查课设置,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护生对社区护理的重视程度。各院校应适当增加社区护理课程的课时数,加强学院社区护理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可开设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如健康教育、营养与膳食管理、人际沟通、心理学、康复学、人文学、社区医学、社区组织学、社区管理学等,逐渐培养出知识层面上合格的社区护士[6]。另外教师要及时做好教学评价反馈工作,保证教学质量,使护生真正理解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的相互关系及我国现行医疗卫生政策和社区护理发展方向[4]。这样护生才能够真正清楚社区护理的意义,掌握社区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开展社区护理重要性。
4.2 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社区护理起步晚,教学模式尚未成熟,开展社区护理服务、教育工作时间不长,与国外(如:美国、日本)还存在很大差距。社区护理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实践经验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学校在开展社区护理课程建设时,应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聘用有国外社区护理经验的护理专家教学,也可派教师进修深造,切实学习国外发展的经验和前沿信息,在教学中丰富护生知识,提高护生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社区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六位一体”。因此,将社区护理知识用于实践最为重要。如在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健康教育时,我院护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自实践跟随教师做“高蛋白低脂餐”,加深了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印象。不但能节省授课时间,也使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加形象、逼真,易于理解并能掌握[5]。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学生授课、自由讨论、角色扮演等模式,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各方面的协调组织能力,以便以后更好的适应社区工作。
4.3 开展社区实习基地建设 提供社区护理的就业途径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的知识与个结合,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可及的、连续的、综合性的服务。因此走进社区将理论用于实践是学好社区护理必然要求。目前, 社区护理实践主要在家庭和卫生服务站,基地建设尚不够全面。而社区护理教学的完成需要一系列社区场所提供实践机会,包括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站、学校、家庭、社区护理养老机构等[7]。学校应大力开展社区实习基地建设,与社区保持固定的联系,这样有利于社区护理的开展,也对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提高社区的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护生能学以致用,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学校在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时,多帮助护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前景,宣传国家关于社区护理的政策,使护生感受到社区护理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就业思路。同时校方应及时搜集更新高水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招聘信息供护理本科生选择,拓宽就业途径。
5 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认知缺乏深入、系统、全面的了解,就业意向也较低。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在以后的社区护理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应采取的增加《社区护理学》的权重、提高教师执教能力、提供社区护理的就业途径等相应对策,使护理本科生更深入、全面的了解社区护理知识、认识到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拓宽护理本科生就业思路并促进其就业。
参 考 文 献
[1] 陆红, 尚少梅, 刘宇,等. 学院式社区护理模式在中国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04,4(5): 37 -40
[2] 于浩. 高职护生对社区护理认知及从事社区护理意向的调查[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30(3):331-332
[3] 白雪莲,周萍,谢钰. 护患沟通技巧应用于社区护理的实践及体会[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8(24):101-102
[4] 肖家连. 高职护生对社区护理认知情况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0,3(17):126
[5] 覃业宁,官江. 护理本科生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研究[J]. 中外医疗,2010,13: 149
[6] 陈淑红,李薇,田永峰. 北京市宣武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利用中的问题与思考[J]. 护理研究, 2010,8(24): 255
摘要:目的:了解某医学院本科男护生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状况,探讨对其进行减压的方法。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医学院80名本科男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本科男护生的压力源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结果:本科男护生压力源总分(115.88±28.677),单条目得分最高的是“担心医生对护理工作过分挑剔”(3.24±1.598);最主要的积极应对方式是“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消极应对方式是“自己安慰自己”。结论:本科男护生存在多种压力源,护理教育者应采取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减轻其压力。
关键词:男性;护理本科生;压力源;应付方式
中图分类号:K8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96-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医学的发展,医院对男护士的需求量加大,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了护理专业。在高等医学院校中男护生群体越来越大,然而受人生前途、社会偏见和传统观念等的影响,本科男护生承受着比较大的压力。其在校期间的压力源水平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及自身的发展,甚至关系到未来从事护理工作的意愿和离职率。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在校期间本科男护生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状况,为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教育者采取措施减轻男护生的压力提供参考依据。
二、ο笥敕椒
1.研究对象。2016年3月-4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了我校2014-2015年级的男性本科生,均为四年制,均未婚。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应答率为84.21%。
2.调查工具。①一般情况问卷。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护士的年龄、生源地、是否学生干部、录取护理学专业的方式等。②本科男护生的压力源量表。该量表主要用于测量本科男护生的压力源和压力水平。有43个条目,由学业问题、恋爱成家、传统观念、社会支持、前途与就业、人际交往和其他七个维度组成。采用Likert五级评分制,每个题目分5级评分:压力很大=5分,偏重=4分,中等=3分,较轻=2分,无压力=1分。得分越高,压力越大。③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解亚宁编制,采用0~3级评分,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
3.调查方法。经过统一培训的课题组成员发放问卷至各个教室,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及问卷填写方法,在取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调查者自填问卷。完成调查问卷填写时间大约需10min,核对完整性后当场收回。
4.统计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双人双录入数据,并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统计描述。
三、结果
1.基本情况。调查对象19-22岁,平均年龄(20.15±1.09)。其中。学生干部31人(38.8%),非学生干部49人(61.3%);独生子29人(36.3%),非独生子51人(63.8%);生源地农村61人(76.3%),城市19人(23.8%);第一志愿填报27人(33.8%),非第一志愿填报26人(32.5%),调剂27人(33.8%)。
2.压力源状况。本科男护生压力源总分(115.88±28.677),在“学业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担心学业完成后不能胜任实际的工作”(2.85±1.020);在“恋爱成家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女性家长对护士的认可度”(2.91±1.160);在“传统观念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社会对男护士的偏见”(3.01±1.196);在“社会支持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担心医生对护理工作过分挑剔”(3.24±1.598);在“前途就业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在医院中的地位”(3.01±1.142);在“人际交往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社会交往时担心被人瞧不起”(2.85±1.137);在“其他”中,得分最高的是“家长对男生的期望值”(2.93±1.123)。
3.应对方式情况。本科男护生采取最多的3种积极应对:“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尽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悔恨、悲伤和愤怒”,消极应对是“自己安慰自己”、“试图休息或休假,暂时把问题(烦恼)抛开”、“试图忘记整个事情”。
四、讨论
本调查中80名2014-2015级男护生压力源总分(115.88±28.677),略高于安徽省皖南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本科2012、2013级在校男护生的调查总分(114.87±28.99);原因可能由于这2次调查研究场所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并且都是在校本科护生。其中就业方面的压力源是男护生比较突出的压力源,这和胡巧红、孙雪芹的研究基本一致。这说明随着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巨大,虽然本次调查的是在校男护生,他们依然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就业压力。在“前途就业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在医院中的地位”;这也说明男护生对未来工作预期关注较多,提示高校护理教育者可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缓解男护生的就业压力源。
应对方式是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有时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本调查表明,多数男护生面对压力源时会采取“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男护生最常用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这和何贵蓉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本科男护生的心理发展渐趋成熟,多数男生敢于面对压力。在消极应对方式中,最主要的是采取“自己安慰自己、试图休息或休假,暂时把问题(烦恼)抛开、试图忘记整个事情”,说明在面对压力时还有部分本科男护生采取消极回避的应对方式,提示后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这一部分群体,开展相应的心理干预活动,加强心理支持,指导正确应对;培养护生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以期转变他们的压力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何贵蓉.男性护理本科生在校期间压力源和应付方式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9,(240:35-37.
[2]王夏露,刘欢,刘柳,刘梦薇.本科男护生在校期间压力源、焦虑、抑郁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09):1226-1229.
[3]李文周.护理本科男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青岛大学,2012.
[4]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02):53-54.
[5]胡巧红,吴素芳,叶艳胜.34名男护生临床实习期间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4,(04):307-309.
[6]孙雪芹,施建农.我院60名本科实习男护生压力源和压力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03):276-278.
[7]李文周,刘革新,温肇霞.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男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调查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2,(02):146-148.收稿日期:2016-11-25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510368107)
一、作为一种益智游戏来组织
1.让孩子在“玩”中学。
学校的茶艺课,面向二年到四年级的学生开设,每星期上两节课。上茶艺课的学生年龄段8~10岁,正是充满童真和好奇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因而,教学时,我从少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兴趣诱导为主,以直观讲解为法,让孩子在“玩”中学,以“玩”唤醒兴趣。如: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安溪铁观音来由的两种传说,然后让他们复述;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孩子们了解铁观音的采制技术,以增强对茶叶的了解;观赏视频中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诗、对茶联,丰富孩子的茶文化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泡茶、请茶、喝茶,模拟家中来客情景;配合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让家长也参与到茶艺活动中来……这样把“教”与“玩”结合起来,以此来丰富茶艺教学形式和茶艺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学生学得愉快满足,教师也教得轻松自然。
2.让孩子在“赛”中学。
人天生就有好胜之心,小学生尤其是这样。教师如果善于运用小学生争强好胜之心,通过合理比赛竞争,适当的奖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茶艺教学中,我就引进了竞争机制,把茶艺学习过程设置成各种各样的竞赛过程,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学习气氛。如:“展示茶具”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对茶具较熟悉,因而我让学生比赛看谁认识的茶具多,谁能用更多的手势拿茶具,并讨论哪一种手势更美观,评出“最美手势奖”,然后让该同学来教大家做动作。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得奖的同学更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努力学习茶艺。
二、作为一种艺术技能来锤炼
1.感受茶艺之美。
茶艺有“六美”,即“人之美”“茶之美”“水之美”“器之美”“境之美”“艺之美”。教学中,我坚持因势利导,注重让学生体会茶人的气定神闲、温文尔雅、超凡脱俗之美;鉴别茶叶的色、香、味、形、名之美;感受泡茶用水的清、轻、甘、冽、活之美;欣赏泡茶器皿的赏心悦目之美;体验茶境的清幽、寂静、高雅、闲适之美;意会茶艺程序丰富的文化内涵之美,泡茶动作的自然流畅圆融之美……在体验茶艺之美的过程中,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情感受到熏陶,艺术修养得到提高。
2.演绎茶艺之美。
少儿茶艺是一种将行茶礼仪和技能相结合的活动,它的程序比一般的茶艺要简单一些,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演绎茶艺之美,弘扬茶文化。因此,在少儿茶艺的编排上,我把安溪16道茶艺简化为8道程序,即:洗杯——白鹤沐浴;落茶——乌龙入宫;冲茶——高山流水;刮沫——春风拂面;斟茶——关公巡城;点茶——韩信点兵;看茶——赏色闻香;品茶——品啜甘露。在技能的要求上,提出少儿茶艺并不在于表演时刻意的动作,而在于冲泡的过程中遵循茶的自然属性,用技艺充分发挥茶香气,还原茶汤的甘甜。动作并不必一板一眼,自然流畅便好。在具体训练中,做到素质训练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素质训练包括形体训练(要求小茶人表演时站要直、坐要端、走要正、眼神要灵动)、礼仪训练(姿态要大方,风度要美好,礼节要得体)、茶艺知识训练(学习一定的茶艺专业知识,增加自身的文化积淀)。技能训练,主要是茶叶泡饮技巧训练。训练中,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师先为学生做演示,再让学生练习。学生不是简单地模仿教师动作,而是在掌握基本操作程序和要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中国茶艺的神韵,充分体现出茶艺是一门文化、一门艺术、一门美学。
三、作为一种修身素养来培育
1.学茶,学礼仪。
茶艺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因而,在少儿茶艺教育中,要以茶艺礼仪作为切入点,要让孩子们懂得“续茶时先人后己”的谦让之礼,“敬茶尊长者”的长幼有序之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自我修养之境等。这样以茶艺礼仪作为切入点,让孩子逐步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周遭事物,诠释了“以礼敬人、以礼敬己、以礼敬器、以礼敬水、以礼敬茶”的处世之道。
2.学茶,学做人。
茶圣陆羽在1000多年就曾说过:“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的本性,清淡平和,清俭质朴,最适合那些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精行”,即茶人应该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矩;“俭德”则是茶人应该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精行俭德”这4个字很精辟地概括出了茶与做人的关系,即学茶,要先学会做人,以心平气和的态度,与人为善。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即蒙学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小学茶艺,学的不仅仅是茶艺,更在于引导学生从学习茶艺中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才是开展少儿茶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