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产业化;信息化
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管理更是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自身利益。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让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导致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且执行力也明显不足,使得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并严重制约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导致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调整。而在这种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很多经济活动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执行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3)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1]。另外,在农业管理上,由于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并存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且经验不足,也导致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农业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而社会经济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而农业经济的管理理念,要真正渗透于农业经济中,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包括种植、深加工等,提高对农业产品质量的以及生产中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让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2)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其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农业经济管理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规模开始不断得以拓展,并逐渐渗透于农业经济各环节中,而要将农业成果转变成农业生产力,还需要发挥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而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为农业经济以及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农业科技得到不断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向着产业化发展,除了可以加快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步伐,而且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利益联结的形式,让产业化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并让其标准化的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来,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益。
3结束语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调整及规划,可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徐春园 张雪威 徐晴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孙雪妮,姜佑静,孙宝珠.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6(12):83.
关键词 农村牧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转型升级方案;内蒙古包头;昆区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02-02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要加快昆区“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发展,就必须结合昆区农村牧区发展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全面推动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1 昆区农村牧区发展现状
1.1 农业经济背景
昆区属于新兴工业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2014年《中国城市外资吸引力研究报告》对全国县市区、地市、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吸引力进行了评价,昆区入选“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西部地区前10强。昆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包头市各旗县区首位、自治区前列。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 000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的比重为29.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3.35亿元,同比增长15.0%,占全市的比重为18.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2.53亿元,同比增长10.0%,占全市的比重为33.13%。
昆区工业有钢铁、稀土、不锈钢制造等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金属深加工园区先后被评为内蒙古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稀土钢深加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钢铁化工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生产业和以包百、神华商圈为代表的生活业良性互动,包百、神华商圈已成为包头市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三次产业比例为0.3∶41.2∶58.5。
1.2 农业发展现状
1.2.1 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小。昆区是包头市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包头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位于包头市西部地区,人均GDP约163 961元,201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略有下降,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农业增加值下滑明显。
1.2.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比重大。昆区现有耕地面积2 933 hm2,农牧户1.2万余户,农牧业人口3.77万人。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物流业为主。种植业以大田作物玉米、小麦和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主要包括奶牛、羊、猪等。2014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 453.33 hm2,其中粮食作物小麦播种面积233.33 hm2,玉米1 133.33 hm2,马铃薯及其他作物86.67 hm2。牲畜存栏达44 180头(只),同比下降16.8%,其中,大牲畜存栏2 280头,同比下降62.5%,羊存栏31 800只,增长47%,猪存栏10 100头,与2013年同期持平。
1.2.3 重点项目较少,龙头企业带动力尚待提高。昆区农业重点项目4个,主要为休闲农业项目、科技带动项目以及物流项目。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6个,市级7个。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接不足,带动力亟须进一步提高。
1.3 文化和农业资源状况
1.3.1 水资源。全区拥有水资源2.76亿m3,其中,地上水0.48亿m3,地下水2.28亿m3。全区工业和居民用水采用黄河水和地下水,农业用水以地下水为主,水利条件优越。
1.3.2 科教资源。作为包头市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中心,昆区科研教育资源丰富。有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冶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以及浙大包头分院等众多科研院所,中国农业大学与包头市形成了“市校合作”战略,对包头农业进行长期科技支持服务,并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1-2]。
1.3.3 文化资源。包头市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往的前沿和旅蒙晋商互市之地。中原文化与北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交错、交流,形成了包头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阴山文化。建国以来,包头市发展为集重工业城市、边疆城市、少数民族城市、西部城市、内陆城市和移民城市于一身的地区。先后获得过2002联合国人居奖、2000年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华环境奖等殊荣,逐步形成了“多元包容、和谐创新”的城市文化[3-4]。
2 昆区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包头市和昆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昆区农业发展的高端化、科技化和尖端性需求与城镇化挤压农业发展空间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集中体现在农业的功能定位不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滞后、农业发展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昆区作为包头市中心城区,包头市农业高精强发展战略对其角色定位应是高端、尖端和前端农业。在科技支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大背景下,昆区农业依靠科技支撑激发农业创新活力,是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城镇化与工业化对昆区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发展既有促进和反哺作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有较大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一是城市化挤压农业生产和资源空间。工业和城市发展占用耕地,耕地变为建设用地,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实现困难。二是工业化影响农业生产环境。昆区内包钢、稀土工业等工业化生产带来资源损耗和环境的外部效应,制度和技术的变化滞后于资源禀赋的变化,直接限制和危害现代农业生产;瓦片经济影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人工的投入,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三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农业对高等级要素的竞争。工业化吸引了大型企业集团和与之匹配的高素质人才、规模性资金等高等级要素,造成农业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力要素洼地。
3 “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转型发展方案
从昆区农业发展的背景条件来看,昆区农业适合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环境对其的发展定位和需求是转型发展,发挥其对城市的服务功能,而昆区目前农业处于弱势地位,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消极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的促进和反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其农业提升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内因自势造势消除弱化消极影响;二是外因借势用势强化利用促进因素。
遵循《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顺应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趋势和战略要求,对现有涉农两镇和昆北办事处3个片区进行整合和提升,昆河镇片区和昆北办事处片区采取农业退出机制,逐步退出,保留卜尔汉图镇片区,在总体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布设重点项目。
3.1 昆河镇片区发展方案
3.1.1 现状。昆河镇随着城镇化发展,农业耕地所剩无几,农民离开土地后,主要靠租房给外来人口增加收入,属于城乡结合部的“瓦片经济”形式。现实的“瓦片经济”支撑功能助推了低素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维持了低档次的人口和居住结构;给排水、供电、供热、垃圾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性文体和医疗卫生设施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区域村民、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环境质量急需改善,制约昆河镇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瓦片经济”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现有传统农业模式低档次维持。
3.1.2 发展方案。根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此片区为城市建设区,以包头市城市建设为契机,整合利用旧村改造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政策,弱化和消除瓦片经济相关产业,调整资源配置、完善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增强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农业退出机制:近期在农业用地内发展低成本矮棚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中远期农业逐渐退出。引导农民进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从以土地为载体的实物保障体系向基金式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自由转移。建立多样化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模式,通过适当的福利政策安排及补偿,使得农户退出承包地后所获得的补偿效用略大于或不小于承包地保有的效用。
3.2 昆北办事处片区发展方案
现状是处于城镇化进程过渡区域,可支配的土地资源较少,目前此片区农业用地尚不足66.67 hm2,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现有农业用地维持在低水平苗木种植状态,生产效益较低;农业地块周边为城市建设主干道,但现状道路基础较差,有拓展修整的需求。发展方案为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绿化用地。
3.3 卜尔汉图镇片区发展方案
3.3.1 现状。辖有16个行政村,其中乌兰计二、三村、哈德门村及打拉亥村部分耕地为昆区农业的主要载体,基本农田和一般农地集中,目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包括玉米、杂粮和蔬菜等;土地整理项目已经覆盖,田间节水灌溉管道铺设,但目前灌溉方式仍为传统漫灌。水泥路和乡间道路纵横地块,但部分路面需要修整;已有部分农业项目,卜尔汉图嘎查的现代农业基地占地面积20 hm2,主要从事农产品、农业观光旅游、食品、餐饮、物流配送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哈德门村华兴天源花卉产业占地面积5.2 hm2,以蝴蝶兰成熟苗出口为主导产业,目前已投入2 200万元,建成智能联栋温室2栋逾6 000 m2,日光温室12栋共7 000 m2;地块内村庄集中与分散并存,有旧村改造的需求。
3.3.2 存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为一家一户,耕作方式粗放,种植品种传统,生产效益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市场竞争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周边环境受工业影响较大,工业化和城市化既挤压了农业的生产空间,也挤压了农业的生态环境空间。
3.3.3 发展方案。“四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一是重点突破,建设项目化。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农业资源,确定建设的重要节点和重点项目,建设一批起点高、带动强、效益优、层次高的精品农庄和农场,先期突破,带动片区整体发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二是培植龙头,产业集群化。引进高科技、潜力型龙头企业,对接重点建设项目,带动高端龙头企业落地,强化农业的龙头带动,形成高端农业产业集群。三是产业融合,功能多元化。按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促进科教、文化、旅游和农业融合,形成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形成多元功能耦合,重点功能突出。四是创新发展,手段科技化。推动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 转化,发展科技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农业。
针对区域环境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选择高科技设施农业展示示范项目、航天育种示范基地项目、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核碳与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休闲养颐农庄项目、农业科普博览园项目、农业众筹示范基地项目、自有知识产权花卉母本基地项目、农业生态修复试验基地项目、设施园艺与生物组培基地建设十大重点项目,作为引领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龙头项目。通过政府、集体与社会投资三方结合,广泛对接政策与工程项目的支持;以村民作为收益主体,充分保障其参与权与长期权力,自主管理,和谐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4 参考文献
[1] 金莲,王永平,刘希磊.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12(7):28-32.
[2] 刘冰,王锦峰.枣庄市市中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3):366.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状;发展趋势
在农机化主导作用发展的今天,唯有促进农机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作时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1.1当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
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我国农业的思想相对较为落后,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认识不足,对于现代化设备的接受能力较差,同时,农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能力不足。从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市场情况来看,鱼目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多会选择价位较低的产品,但这些机械质量不过关,在使用中常会出现各类问题,导致利益损失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市场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农业机械的良性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以小型自用为主,大型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严重短缺,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迟迟无法提高,农业机械化宣传力度与售后服务也跟不上,使得农民对此认识不足,影响了我国农机推广的发展进程。
1.2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机械化的出现使农民从繁重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走向城市,走向其他工作,促进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农机化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面对日益变化的大环境,农业机械发展势在必行。在发展中必须要明确机械长期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树立“服务农民、发展经济”的理念,对于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及时治理,促进机械水平的提高。以期更好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提升,国民综合实力提高,农机设备的投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农机设备有了新的认识,对农机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2.1节能型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快速发展
节能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其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也必须朝着节能型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要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提高农业机械的性能,根据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降低污染,促进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就是说要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来促进农业机械化技能的提高,满足人们对高品质、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2.2环境日益好转
由于国际化的重视,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各级政府都从自身出发,加大了农机开发与监察工作,在农机购买、农机使用上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制度的出台,技术的提高大大改善了我国农机市场环境,增强了农民对农机使用的信心,激发了农民购买的积极性,加速了农机设备的发展进程。
2.3技术水平升级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粮食的优质化高产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对于高技术含量的农业机械要求也会逐渐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要迅速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3农业机械化的设计方向
3.1选择性能较好的发动机燃料
作为农业机械最主要的构成,内燃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柴油与汽油是内燃机最主要的燃料,但这类燃料燃烧污染严重,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未来农业机械的设计上,必须要考虑到环保的问题,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降低能耗,减少废气的排放,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避免温室效应。
3.2增强易拆卸设计
农忙季节,农业机械必然会超负荷工作,但很多农业机械很难修理,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零件,对农民来说修复难度实在太大,因此在进行最初的设计时设计师要不断完善设计质量,使其可以便于拆卸,方便使用,降低材料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环保的目标。
3.3提高可回收性
“可回收”就是环保的另一种说法,这就要求农业机械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初期就要考虑选用可回收的材料进行回收,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在产品淘汰后零部件仍然可以二次使用,进而节约成本,减少浪费,降低能源损耗,达到环保的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业当前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看到,要想实现农业机械环保的目标,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设计质量,提高农民的机械化意识,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才能更好的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保证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近年来,红古区紧紧围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按照“政府推动、科技示范、市场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把设施农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拓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发展设施农业,对红古区这样一个耕地资源有限且日益减少的县区来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
1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分散到集中、粗放到集约、低水平种植到高科技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已由最初的试验示范阶段进入到应用推广阶段,并呈现出由最初的单一种植蔬菜发展到目前的蔬菜、水果、畜禽等种养领域,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发展到集中连片建设园区、基地,已基本形成了以设施蔬菜种植和畜禽舍饲养殖为主的设施种养格局。
红古区设施农业建设起步于90年代初,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建设,经历了设施农业建设三个期,第一个是90年代的一代日光温室建设和塑料大棚建设,建成一代日光温室0.07万hm2和0.07万hm2的塑料大棚;第二个是2002~2003年发展的二代日光温室,区政府补贴100万元专项经费大力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建成14 hm2二代日光温室;第三个是2008~2011年,建成红古区青土坡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共建成设施农业73.33 hm2,其中:日光温室64 hm2,高起架大棚9.33 hm2。基地分南、北两区,按照南区规模化、北区精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果蔬。近几年,基地全面实施“路网、渠系、电网、市场”基础工程和“无滴膜覆盖、保温被替代、卷帘机换代”科技推广工程。电网、渠系、路网、无滴膜、卷帘机配套率100 %,棉被替代率81 %,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广泛,经济效益明显。2010年,区委区政府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列为促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双千万元”扶持工程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精心打造集红古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农民科普教育和职工技能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基地、现代农业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果对外宣传展示中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已建成2 606 m2的连栋智能温室1座;建成新型日光温室13座、第六代日光温室1座、巢湖式温棚4座、改造旧温室10座。
2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 设施农业发展形势日益紧迫
红古区人多地少,全区耕地面积0.44万hm2,农民4.8万,人均耕地面积0.09 hm2,由于高速公路建设以及大型项目占地,目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造成失地农民增加,这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单纯依靠发展规模经营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许多农户的发展都受制于土地规模的不能扩大,而不得不寻求其他出路。因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已经日渐成为红古农民在有限的土地规模上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促进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的途径。
2.2 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红古区一直致力于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全区设施农业向二代温室、半地下式温室、六代日光温室、连栋智能温室发展,设施农产品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园艺、花卉、瓜果、食用菌等领域扩展。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红古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截止2012年,全区共建成设施农业1 546.67 hm2,形成了春季大棚菜、夏季常茬菜、秋季复种菜、冬季温室菜常年供应、四季均衡上市的生产格局。
2.3 设施农业发展成效逐步凸显
一是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善了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了种养结构,丰富了种植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带动了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大转变。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设施农业生产中,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据调查,近年温室种植西红柿、黄瓜等传统蔬菜,平均收入在15万元/hm2左右;种植葡萄收入可达30万元/hm2;由于温室草莓上市时间好,销售额能够达到52.50万元/hm2左右;种植雪桃、木瓜的农户,收入可达到75~90万元/hm2左右。这些情况都说明利用设施,采取反季节种植的办法,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因此许多农民真正靠发展“温室经济”发家致富了。四是加快了农业新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全区每年引进名优新品种200多个,引进新技术20多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多个,每年与省农科院、甘农大、市农研中心开展农业技术合作项目20多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普及,全区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0.39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4个,其中:大白菜、荷兰豆等4个蔬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注册了“百合花”、“雨禾”、“金红古”等高原夏菜品种,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五是增强了红古区农业抗灾防灾的能力。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强了抗灾防灾的能力。设施农业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雨水分配不均和干旱缺水、积温不够、自然灾害频繁的突出问题,农业的整体抗旱防灾能力增强,农业效益成倍提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3 建议
今后要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在规划引导、调整结构、培育特色、科技服务、政策扶持、产业经营等方面实现突破,努力促进红古区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1 抓规划促引导,着力在壮大优势产业规模上下工夫
围绕建设0.07万hm2新型设施农业基地目标,加快构建平安镇以新型日光温室和高架大棚为主,花庄镇以新型日光温室和设施养殖为主,红古乡以高架大棚、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格局,突出发展半地下式日光温室、六代日光温室、连栋智能温室,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开发、规模化生产。
3.2 抓引进调结构,着力在推广特色设施果树上求突破
重点要把雪桃、油桃、葡萄、杏子、大樱桃、木瓜等设施果树的引进推广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中之重,扩大设施果树的种植规模,力争到2015年,使全区新型设施果树面积占总面积的15 %以上。
3.3 抓科技优服务,着力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用心思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立体栽培和生物防治等生产技术,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无害化栽培新技术,加快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4 抓旅游培特色,着力在培育新兴产业上寻出路
深入挖掘马门溪龙、马家窑文化和大通河、湟水河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郊型观光旅游业。大力培育假日经济、节会经济等新的消费热点,开辟“红古一日游”线路,培育建设虎头崖民族风情旅游村、旋子生态旅游村、水车湾休闲生态园,每年建成10~20户高标准农家乐旅游点。同时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基地,通过举办推介会,发展全区休闲采摘旅游农业,充分展示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科技成果,扩大影响力,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 农业机械化现状
中国用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这是一很了不起的事,事实证明农业的机械化是农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中国农业机械化在不断向前发展,农业人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1我国机械化装备水平在不断提高,已取得显著的成效。1949 年,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 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 台,一些较为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棉花采摘机和农用挖掘机等许多机械基本上是空白。1959年11月,在亿万农民期盼的目光中,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正式成功建成并投入生产。同年,同志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从这时起中国农机化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拖拉机工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数量增长了上千倍,拥有的品种增加到数万倍。预计在2012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可以到10.2亿千瓦,同比增长了4.3%。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不断优化装备结构和布局。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大型化、复式化、配套化趋势明显,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发展提速。
1.2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57%。其中水稻机械种植水平预计超过30%,玉米机收水平预计超过40%,规模以上农机工业总产值预计达3100亿元,连续6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
1.3农机服务种类显著增多。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种植业向养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1.4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对先进农业机械的需求不断增强,特别是优势农产品加工机械需求量急剧增长,栽插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装设备等机械需求量成倍增长。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快速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设备在各地示范项目的带动下需求不断增长。
1.5与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不断融合。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大型农机企业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换取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推动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的质量和技能的快速提高。我国采取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加大国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
2 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三个问题
2.1发展水平不均衡
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不同,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步非常快,这是因为本地区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增长较快的农民收入,所以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数量较多。而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就比较缓慢,这是因为农机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2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
一是存在老化严重的农业机械,没有能力进行更新换代。二是动力机械中分布不合理存在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的现象。三是农机作业不能合理的进行配套,配套比率低。四是缺少适合本地区农业结构的机型。
2.3装备结构不合理
存在很多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如大中型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较多,配套范围小,农机作业范围不广等等因素
3 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和重点
3.1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提高效益与节约并重,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农业节本增效为中心,以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企业改革为动力,以政策法制建设为保障,实施项目带动。通过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3.2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发展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条主线,推进农业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是主攻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保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在粮食生产机械化上实现新的突破。
4 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4.1健全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快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建设,健全支持和保护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4.2加强农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从政府改革入手,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使政府真正承担起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职能。加强农业机械化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厂农机试验鉴定体系建设、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建设、农机安全生产监理体系建设,保障农机使用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净化农机市场。
4..3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推广、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提高农机利用率,促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增强服务功能,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促进农民增收。
4.4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服务“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战略,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问题。
5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5.1 建立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保障体系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和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代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运行机制。农业机械本身是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同时又是其他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大面积应用的有效载体。
5.2 具体来说农机化将重点提升质量水平,集中力量提升农业机械设施产品质量;集中力量提升农业机械设施作业质量;集中力量提升农业机械设施维修质量;集中力量提升农业机械设施服务质量。现阶段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和谐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6 结束语
今后发展有特色的主要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因地制宜地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发展,进—步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是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推广保护性耕作,以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油和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为重点,从而加快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步伐。坚持总体与区域发展协调、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原则,“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要突出综合性、节约性、高效性、适用性和安全性,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金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2] 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0,(02).
[3] 鞠金艳.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