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从业者的《卫生统计学》知识有较高要求,不仅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绘制,常用统计原理、统计方法的理解,还包括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和部分多因素分析等。因此《,卫生统计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2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
2.1改革教学内容
2.1.1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精选授课内容: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对专业岗位需求有清晰的认识,认真研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整体需求和知识结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卫生统计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主要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常用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很少用到多元回归分析、医学科研设计等统计方法。因此,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筛选。
2.1.2强调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形成统计思维,避免死记硬背:五年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差、喜欢死记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等情况,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很容易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张冠李戴。作为教师,应在讲清《卫生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讲清、讲透几种最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统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式的应用条件上,让学生对统计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建立统计知识的整体观。课后让学生及时复习,以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2.1.3结合统计软件,淡化公式的数理推导和记忆《:卫生统计学》具有理论深奥、概念抽象、数据枯燥的特点,但它不是数学,不像数学那样着重公式的推导、证明、记忆,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运算来强化公式《。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性和实践应用性强,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适的统计软件能使复杂的统计过程简单化,更容易激起学生学好《卫生统计学》的兴趣。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等,使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不再拘泥于繁杂的计算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根据资料的类型,利用软件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熟练地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
2.2改革教学方法
2.2.1密切结合医学实例,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卫生统计学》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应用型学科,多数同学由于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认识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卫生统计学》的重要性,导致缺乏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实习、案例讨论。课堂上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计算等,然后让学生采用手工法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结果是繁琐的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程越来越不感兴趣,对所学的内容似懂非懂,遇到具体问题时无所适从《。卫生统计学》授课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教学法等,通过应用统计软件、分析案例避开繁琐的运算,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多,学生印象深刻,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2适当拓展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对数据量较大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训练,如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如何相互转换、导入,不同形式录入的数据如何整理分析,如何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只有通过具体的资料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训练,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统计思维。
2.3改革教学评价的方式
2.3.1注重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和操作性上,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务必摒弃简单的以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应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试。基本能力的评价要覆盖课堂考核、课后考核、课前预习、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程度等方面,以全面考查学生对《卫生统计学》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具体案例的统计分析能力。
2.3.2从知识评价的单一体系向知识、能力、应用分析等多元评价转变:目前,多数《卫生统计学》教材和各院校开设的《卫生统计学》课程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公式的推导、运算,很多时间花费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具体公式上,导致最终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较少侧重对于统计思维的养成、具体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为此,对于《卫生统计学》考核的具体评价应该包括课堂知识的掌握、课后的总结归纳、统计软件的应用、具体的案例分析等多元评价。
2.3.3注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馈于教学(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客体):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包括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等进行的定期评价,以期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3结语
为了提高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着反复摸索,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教学方法的不断摸索
1.1 关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授课方法:医学统计学的许多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在讲授时多举一些实例,寓抽象的概念于实例中,使学生不觉得的枯燥、乏味。另外,通过电脑模拟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
在每讲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时(例如t检验、χ2检验、F检验等),先抛出1份实际的需要大家去处理的数据,先使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起来,然后引出新的知识点,这样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点又引出了新的方法,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每一章的内容都通过实例来学习,本章节结束后,安排案例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更加清楚哪些知识点容易出错。
1.2 合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理利用网络的教学资源,在讲授一种统计方法后,要求同学们查阅关于该方法的文献,明白这些方法在实际中如何使用,这样既复习了相关的统计原理与方法,又会发现新问题,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对知识加深了理解,也逐渐产生了兴趣。
1.3 开展双语教学:我们自己编了英文教材,在一些班级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通过双语教学同学们不但掌握了本专业的常用术语,而且为他们今后在工作与学习中阅读、查阅外文资料,掌握本专业最新动态提供了帮助。
医学统计学是应用性的学科,关键是理解和运用,学习方法后可以正确地使用,因此讲课时不过多强调数学证明,不要求学生记忆公式,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采用何种统计方法处理数据及能正确、合理地解释结果。每个知识点的讲授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出新的知识点-练习-案例讨论-实际数据的处理,这样的一个循环,学生感到统计学也是非常生动有趣的,是非常实用的。
2 将统计方法的介绍与统计软件的讲授紧密结合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逐渐被应用到医学领域中的各个学科。目前掌握一定的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与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能。我们教研室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了SPSS、SAS统计软件的实验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统计软件强大的绘图功能使基本概念直观化、形象化:SAS、SPSS统计软件有很强的图形功能,可以产生条形图、圆图、线图等多种图形,统计图简单明了、形象具体的特点使基本概念直观化、形象化,易于学生形象与掌握。例如:箱式图(boxplot)通过5个基本数字(最小值、最大值、中位数、P25、P75)直观地呈现数据分布的中位位置、变异范围、近似的分布形状、异常值。图1是甲状腺功能低下婴儿不同病情组甲状腺素含量的箱式图,从图中直观地观察到轻度组甲状腺素含量高于中度与重度组,每组的变异度大致相同,近似正态分布。借助统计软件强大的绘图功能,聚类分析中树状聚类图、因子分析中的因子图等都使得在讲授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时变得简单,易于被同学接受。
2.2 统计软件快捷、准确地处理数据使我们能做到“所讲所见”:很多统计方法的计算量大,例如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多重线性相关与回归,Logistic回归,生存分析等,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手工计算,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在黑板上演算,学生在学习时觉得计算繁杂,现在在统计软件的帮助下,老师一边讲解理论,一边可以把结果做出来让学生看,老师可以把重点放在讲解基本原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最终结果的解释方面。例如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Cox回归等常用回归模型在自变量筛选时,使用统计软件的可以使学生很直观地看到变量的入选与剔除过程,理论的讲授不再枯燥乏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被逐渐应用到医学领域中,多变量统计分析涉及理论复杂,计算量大,要求学生能正确地使用统计方法并对结果作出合理、正确的解释,具体的运算可以交给统计软件去做。
统计软件的教学要加强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SAS、SPSS等软件的帮助菜单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常用的统计分析功能。当然,掌握基本的统计原理与方法是正确应用统计软件的前提和基础,在统计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尤其是SPSS软件,只知道点击菜单而不知道原因,经常会造成统计软件的滥用。
3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处理数据的能力
医学统计学是应用性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实际动手能力,安排学生在机房上实习课,学生上机独立完成布置的作业,使他们能够真正利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尽量找一些实际数据给学生分析,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毕业实习时,学生可以独立查阅文献,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独立分析处理数据。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随着统计方法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生物学等实质性学科应用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的经济系本科专业普遍将统计学确定为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开课以来,经济系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就不断开展,在很多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相对于专业教学来讲,由于统计学课程的特殊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统计学的教学仍主要处于理论部分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仍然延用中学时期的思维方法,偏重记忆和解题,而没有实际分析问题的锻炼,忽略了统计学的实用性。此外,由于课程中概念较多且彼此之间关系复杂,公式多且计算复杂、难度大,导致许多学生对课程学习思想负担较重,缺乏学习主动性,无法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该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开展实验教学,课堂学习与上机学习统计软件相结合
学有所用,这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却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导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非常少,另外,现在计算机网络已经非常普及,统计学中的计算过程已经不应该再被视作教学的重点,而统计思想和案例应用才应该是教学的重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已经离不开统计软件的处理技术,而且在统计学中使用统计软件,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变得更为简单、直接和精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简单轻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经济系学生自学统计专业软件,如sas、本文由收集整理spss、eviews,难度较大,而excel软件作为一款常用办公软件,它提供的统计分析工具虽然比不上专业的统计软件,可由于它简单易学,更便于学生掌握。此外,很多高校都会在大学一年级为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具备excel的基本知识,并且熟悉excel的操作,因此,对于本门课程,我们可以采用excel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结合统计案例,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另一方面,如果把excel软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演示,不仅可以简化分析过程中繁琐的计算,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统计分析能力,也可增强学生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的能力。这种加以计算机辅助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统计实用性的认识。
二、推进考试考查方式的改革,尝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以前,很多高校对于这门课程的考查方式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却没有实际应用方面的考核,这很难评价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为了通过考试,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对于统计学原理无法深入理解,导致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对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掌握水平,达不到考查的目的。
因此,为真正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建议在统计学教学的新模式下,对现有的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尝试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对于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采取传统闭卷考试方式,而对于数据处理等应用性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要求学生对于已给数据,利用计算机的辅助功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用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开卷考核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助于考查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
三、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
考虑到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最初开设统计学时,我们建议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强调统计原理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在第一堂课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团队,要求每个组不超过5人,针对一个实际问题,或让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一个需要做统计分析的、推断规律的问题,根据该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做出调查报告。学生期末时上交三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调查问卷,并说明发放问卷的过程,第二部分是数据处理的过程,最后是一个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要完整说明整个问题的提出、分析与结论。教师事先对调查涉及问卷中的问题个数、问卷数量都有一个要求,并明确要求学生在数据分析中必须用到课程中所讲授的四类主要方法——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中的至少三个。在统计学的学习中,我们并不需要求选题与经济学挂钩,选题可以相当广泛,如对学生喜爱运动的调查、食堂调查、图书馆调查、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等等,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例如,课上讲到“抽样的时候要有随机性”,让学生们自己做调查问卷,自己进行抽样,就会有自己的体会,这些体会如仅仅通过课上教学是很难得到的。通过这个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思维,还能为以后的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定量分析基础,对于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相关数据处理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并符合经济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讨论教学法与范例教学法交叉使用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范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范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范例中学习、理解掌握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实验,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第一章概述中,要求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对于高一新生来讲,面对这些专业术语,很难理解,这时教师采用“讨论教学法”效果要好,第一步,教师设疑,什么是统计?统计与统计学有什么关系?第二步,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位发言人回答上述问题;第三步,教师总结发言,概括各种意见和分歧,帮助其得出结论,切入主题。
在讲解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时,采用范例教学法,学生更易接受。以研究本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为范例,指出总体是全班的所有学生,总体单位是本班的每一位同学,每位学生的成绩是数量标志,全班语文总分是统计指标,并且语文总分、数学总分、英语总分、政治总分、专业综合总分又构成了一个总成绩的指标体系,同时对于各位学生而言各科成绩又不尽相同,那这个可以有不同取值的成绩就是变量,各种分数就是变量值。通过这个范例,夯实学生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再投入到其他经济现象的讨论中。
二、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方法的交叉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反映的事实,找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案例中应用的方法措施,引导学生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从案例中分析其反映的本质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入到课堂中,是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案例,引入到授课中,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统计学的魅力,从而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例如,在讲授“调和平均数”时,就可以应用学生比较常见的场景为案例。例如,红富士苹果的价格,甲乙丙三个超市,分别是3元、3.25元、3.5元,若在3个超市各买10元的该苹果,请计算其平均价格。通过预设学生日常相关的实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简单的运算公式,得出蔬菜的平均价格。这样,将生活情境和案例分析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实际生活与统计学联系在一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三、对比教学法与归纳总结教学法的交叉应用
对比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性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理解抽象的公式。
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是将一些具有相同特性的内容,总结在一起,可以将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统计基础知识》的教材中,有许多的基本概念比较难理解,也比较容易混淆。例如在第二章中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利用对比教学法,可以是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这些概念,同时利用归纳总结法,将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表格的形式,总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基本的学习构架。
四、启发性教学与强化训练结合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讲授教学。因为,讲授法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引导启发式教学,例如在案例分析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同时,提出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将问题留给学生,教师做一些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将一些类似的案例,或者题目,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
《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主要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而从数量上认识客观世界的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它在众多的专业课中,内容比较抽象,属于比较难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会使得教学任务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鲍爱芳.学以致用中职学生必备的能力.科技信息,2011,(11).
[2]宁.在统计教学中实施情境创设的探索.内蒙古统计,2007,(2).
1.准备教学案例
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设计、教学案例的设计、案例教学形式的设计、案例问题的设计以及对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2.统计案例教学的实施
通常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案例教学的方式。可提前将案例背景资料和有关数据发给学生,要求大家做好案例讨论的准备。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可以对案例内容进行简要说明,然后组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讨论(必要时可以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对讨论过程进行简单评价和总结,或者和学生一起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3.对每一次的案例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统计案例教学是一整套教学体系,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统计案例资料的准备只有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才能得到检验,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内容,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在一次案例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教学过程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在与学生的互动方面,教师也会通过几个案例教学过程,总结出最佳的互动方式。
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形式的案例教学
统计学作为一门交叉科学,需要教师不仅精通统计的技术与理论方法,同时要掌握社会经济的相关知识。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加大相关知识的储备量,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正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
1.实操型案例
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只给任务不给素材,让学生身体力行,自己亲自操作。这种类型案例同时可以配合概念的传授。
2.比较型案例
例如在讲完有关“统计指标”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将搜集到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我国两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比表
讨论:(1)所给资料中各项数字的属性、作用是什么?(2)通过资料的数字可计算什么指标?说明什么问题?从表中可知,序号1、5 两栏是两次普查人口总数,用绝对数表示,属于总量指标,其余为相对指标。序号2、6 的比重栏是属于结构相对指标;序号3、7 的性别比(男/ 女)栏是属于比例相对指标;序号4、8 的人口密度栏属于强度相对指标;最后一栏(序号9)2000 年和1990 年对比是属于动态相对指标,又叫发展速度。
3.综合性案例
在综合型案例的使用中加以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能够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如:市场调查与预测、相关分析等问题。此类案例的运用淡化了统计原理和相关专业课的界限,进而实现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整合。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