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我深刻的认识到在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到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让师者先转变为学习者,锤炼好内功,我们才能担负起新的教育责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日常的接触中用自己言行中的那些传统文化因素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全面接受掌握优秀传统道德,真正掌握传统道德中那些依然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部分,诸如舍生取义、兼济天下等必备的素质。把这些吃透、理解透,真正将传统道德的优秀部分内化到自己思想的深处,成为了自身道德素质必不可少的部分,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有了忠实学习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就会有重视传统文化的学生,有了重视传统文化修养的学生,就会有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的社会,才会有良好的国民素质,才能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会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008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15首京剧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其中9首为“革命样板戏”。此举一出,立刻引起巨大社会争议,上演了另一出“戏剧”。
支持者认为,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对普及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功莫大焉。但反对者却认为,要求各地学生学唱京剧可能抑制中国戏曲多样性。
我们应该感谢这种议论风生,它带来的进步比“京剧进校园”本身更加意义重大。
生:小学生要开京剧课
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已开设京剧课近两年。校长杜军说,学校曾对120名上过京剧课的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课后仍对京剧没兴趣的学生只有1至2人: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可能不会去买票听戏,但很喜欢类似课程:还有30至40人表示,他们因这门课而喜欢上了京剧。
中关村一小的张鹤阳说:“我非常喜欢上京剧课,上了京剧课后,我回家还经常给父母展示自己学到的唱腔呢!”据该校京剧老师刘鹭介绍,有些学生喜欢上京剧,还会要求家长带着自己一起去长安大戏院看课演出,“几百元一张的票,我都买不起!”刘鹭感慨道。
说起京剧进校园,上海中学生易凡一脸无奈。如果不出意外,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易凡将要在音乐课里学到《趁夜晚》(《奇袭白虎团》选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定军山》选段)和《智斗》(《沙家浜》选段)。“哪个都小喜欢。”不管是传统戏还是样板戏,易凡都不动心,比起传统京剧,他更喜欢流行摇滚。“如果非逼着学,当然是现代戏还凑合啦。”易凡并不知道样板戏已不再“现代”。
说起京剧进校园,有学生家长却不赞同――因为上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们早已“摄入过量”。
与小学生咿咿呀呀全情投入不同,已有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更希望生活中充满自己喜欢的音乐。
旦:“堂堂教育部长,太不负责任”
2004年政协第十届二次会议上,京剧演员孙萍递交了第3547号联名提案,这篇名为“在青少年中加强京剧基础教育的建议案”的提案,被称为京剧进校园的原始提案。提案照进现实,并没有给孙萍带来多大快乐,“样板戏这么多不是我的初衷。”2008年孙萍再度递交提案,这份由梅兰芳之子、京剧大师梅葆玖牵头,孙萍、冯小刚、关牧村、郁钧剑、王安忆等43人的联名提案,要求教育部紧急调整相关做法,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传统曲目。
在政协文艺组分组讨论中,孙萍毫不留情地对教育部长周济说:“教育部背离了我的初衷,搞得我现在压力很大,我都成了众矢之的了。”周济并没有正面回应她,只是感慨道:“孙萍啊,京剧能进去,就不错了。”
孙萍还想继续追问,一位资格较老的委员大声咳嗽一声,但这显然没有阻止孙萍说下去:“堂堂一个教育部的部长,竟然用这样的话来回复我们,太不负责任了!”
净:文化部搭台,教育部唱戏
“净”在京剧里分为“文净”和“武净”。文净又叫大花脸,武净又叫小花脸。净角要求的是,唱腔洪亮刚道,动作粗犷有力。在“京剧进校园”这出戏中,文化部与教育部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据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介绍,春节前,国务院的领导视察中国京剧院,在谈到京剧的现状时,提出要振兴中国京剧。陈晓光说:“这些年来,京剧遭遇巨大尴尬和冷遇,逐渐被边缘化,没有新的剧目涌现,没有新一代的明星大腕出来,不能吸引新一代的观众,剧场上全是白发人看白发人。”基于这样的现状,文化部做出了抢救京剧的措施――京剧进校园,提请教育部配合。
教育部随之做出试点决定。“传统剧目和优秀现代剧目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观念的艺术载体,京剧进课堂小仅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也有利于引导他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认为“京剧进校园”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剧目选择上,教育部参照的是中国京剧院专家的意见。
李卫红说,教育部已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教材并录制光盘。试点结束后,将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
末:与哈利・波特抢夺阵地
2008年3月13日上午,北京华润饭店23楼会议室,大腕云集,气氛紧张。冯小刚交头接耳,倪萍环顾四周,邰丽华埋头笔记,王安忆若有所思……但他们不是主角。
作为提案的发起人,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是这次会议的焦点。“京剧进校园方案出台以后,我家的电话都被打爆了。”梅葆玖说很多戏迷和朋友都在询问为什么选了这么多样板戏。对此一无所知的他决定通过两会弄个明白。
在1870号提案中,梅葆玖希望把样板戏剧目减到三四首。对于京剧的失守,梅葆玖痛心疾首:“有次,我去大连演出,有个6岁的小女孩来献花,我问小姑娘知道梅兰芳老爷爷吗,小孩告诉我,梅艳芳姐姐唱得可好了。当新一代的年轻人,只知梅艳芳,不知梅兰芳,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现在的青年人都买《哈利・波特》,都吃麦当劳、肯德基,都只知道迈克尔・杰克逊,都在追求流行歌曲和摇滚,如果孩子都喜欢这个,将来这就麻烦了。”“末”在京剧里是指年纪较大男性,梅葆玖等老一辈艺术家,在流行文化面前,选择了抵抗。
著名京剧艺术家张学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受西方文化的侵略面太大了,当孩子们只知道露肚脐眼唱歌的梅艳芳,不知道艺术大师梅兰芳,这是咱们民族的耻辱,是咱们的后一代数典忘祖,这太悲哀了。”张老先生觉得“京剧进课堂”不只让孩子唱几段,还要让他们知道京剧的成长、形式、特点、流派……从唱词中理解文化,了解历史。“振兴京剧的口号已经喊了30年了。”张学津一直在关注京剧政策。他说,这次国家对京剧强力推动,是30年来做的最重要的一步。
丑:仓促的专家
2005年2月,时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的钮骠收到教育部通知,聘请他为中小学《戏曲》一书的主编。是年3月,钮骠与教育部和高教出版社的相关人员在石化宾馆开会,确认了撰写大纲、体例、字数和呈现方式。会后,钮骠回到学校组织了6人编写小组。随后小组拟定计划,各有分工,先编了试写稿,又用了4个月时间,编成初稿,等待交审。
2005年年底,钮骠打电话询问交稿时间,得到的回答是:“部里头没抓这件事,等待回音。”就这样,这件事情搁浅,直到现在。钮骠说:“不知这书还搞不搞,既有红头文件的开始,也应有红头文件的了结。”现在,突然出现15出剧目进小学教材的事,钮骠十分诧异:“领导们声称经过了有关专家的论证,也不知是何方的专家?专家应该要有责任感,不能随随便便地把这么多样板戏塞进来。”
“我在这方面是有责任的,由于我的工作不够细致、水平有限,形成这种局面,应该受到批评指责。”作为剧目安排的具体操作者,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深感内疚。在确定剧目的时候,教育部找到国家京剧院,由吴江组织专家来推荐,“为了尽快地把京剧进校园推动起来,时间紧迫,我的工作仓促了一点。”吴江说时间紧任务急,难免考虑得不周全。
上个世纪初期,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应北京大学校长的聘请,首先把昆曲教育引进大学课堂,开了昆曲进大学的风气之先。此后,许之衡先生、俞平伯先生等在大学课堂继续教授昆曲,影响深远。2004年7月,白先勇先生携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于苏州大学。多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纷纷留下过《牡丹亭》如梦似幻的美妙倩影。所到之处,大学生们为之痴迷甚至疯狂,成了最绚丽的文化景观之一,这在人文主义和传统艺术日益被“快餐文化”冲击的今天尤为可贵。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种对古典艺术和高雅艺术的崇仰与热情正在逐渐回归到青年一代的心中。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旨在贯彻“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有关精神,用高雅艺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此举有利于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引导学生自觉地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的成功,也表明了高雅艺术可以被青年一代接受,仍能够在当今的社会传播,并继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高度在社会文化生态中放射美和爱的光芒。这使我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有了信心,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和青年的整体文化素质、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大学生们对昆曲这样的传统艺术、高雅艺术拥有潜在的浓厚兴趣,所以昆曲剧团到大学巡演,会使一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昆曲艺术的熏陶,还可以为昆曲争取更多的年轻观众,以保存、传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这不仅对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大意义,而且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古典文化艺术所做的一次重大尝试和努力。昆曲要传承,不仅需要培养优秀的年轻演员,更需要培养高层次的欣赏者。
毫无疑问,现今我们所面对的文化是世界性的、多元化的,但是真正能让一个中国人感觉到自己是中国人的,依然还是浸入骨髓的传统文化的印记。所以,青春版《牡丹亭》在高校热演的现象,可以理解为唤醒了现代年轻人一个古典的梦,里面有为情可生可死的浪漫情愫,有摄人魂魄的水袖挥舞,有曼妙婉转的笙笛吟哦。青春版《牡丹亭》是一种努力、推动和探求。它创造了让年轻人接触昆曲的机会,演出越多,昆曲的影响就越广,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看昆曲还是冲着新鲜去的,今后应多给年轻人创造接触昆曲的机会,这样就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拯救昆曲的行列中,昆曲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才能焕发青春光彩。有专家提出,可联合、借助大学生的力量,举办昆曲的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和各种研修班,培养昆曲的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理论研究人才。另一方面,昆曲院团应该建立定期到大学巡回演出的机制,大学也应该开设有关昆曲的课程和专题讲座,使一大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昆曲艺术的熏陶。专家还建议应在高校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并把它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将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唤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能不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之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素质教育不仅包括科学教育,而且还包括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能给学生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指南,提高学生的人生品位和格调。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把昆曲这种传统文化引进高校,就是为了这一目的。保护和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各高校要切实加强人文教育的工作,要把高校人文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加强建设,通过改革课程体系, 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来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艺术作为人文思想和情感反映的方式,它是主观见之客观的形象反映。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是艺术家心境中所孕育的思想情感的外化,也是艺术家审美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体现,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反映。优秀的人文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综合体现,并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感染人、启发人、教育人。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用国民精神丰富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用先进文化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人文铸人魂,将人文教育与人格塑造相结合,培养学生自觉的责任意识和博大的人文情怀。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开阔大学生的思路。弘扬昆曲等传统文化,能够促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帮助我们重新找回民族精神家园的根。我们年轻的一代学子需要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而在校园内更要营造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在校学生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热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教育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03-03
保护与弘扬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6月1日文化部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要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是人,只有众多的人来共同参与学习、研究、推广,才能使文化得到承传与弘扬。而学校则是聚集的地方,是文化普及、推广、繁荣、发展的中心,是优秀文化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应从校园文化建设抓起,突出优秀传统太极拳文化的学校教育保护与发展。其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协调太极拳的保护与传播方式,对太极拳及太极文化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挖掘与整理,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继承;第二,可以调动更多青少年参与到太极拳文化的承传过程中来,既实现了文化惠民,又促进了河北省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了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第三,可以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对提高我省、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北邯郸作为杨、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地,更加注重太极拳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在邯郸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和各级学校的努力下,太极拳文化在邯郸中小学得到了广泛普及与推广。太极拳文化学校传播的举措使太极拳传承老龄化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太极拳文化的健身价值、艺术表演价值均得到了体现,在内容、形式、风格、特点等方面也较为统一和规范。但受到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升学等方面的局限,太极拳的文化价值、技击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尚有待开发,太极拳文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传承以及太极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强化。因此,学校太极拳文化发展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太极拳文化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保护与繁荣发展[1]。
要使太极拳、太极文化能更加深入地走进校园文化,让学生们真心喜欢太极拳,让优秀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护与繁荣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宣传,激发兴趣
请民间大师到学校做现场表演,重点突出他的防身技击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太极拳的优秀影片;利用地域优势引领同学们到广府城太极圣地去参观学习;充分利用校园宣传场所进行太极文化宣传,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并逐渐产生兴趣,让学生不自觉地喜欢上太极拳。
二、提高太极拳在中招考试中的比重
将太极拳考试成绩按中考体育成绩的一半记入中考总分。升学考试对教学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想让学校、家长、学生充分重视太极拳教学,把太极拳作为中招体育考试单列项目列入考试范围将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他所占的比重更是家长和师生所关注的焦点。
三、依据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学校体育教育和青少年及儿童的生理发育、心理特征、兴趣导向等诸多内在因素,以杨、武式太极拳为基础,编写出统一的,适合各级学校、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学习的太极拳故事、太极拳基本功、太极拳基础套路、太极推手入门、太极拳初级教法等太极拳文化系列基础教材[2],为太极拳文化在中小学的普及奠定基础。
在教材编写上按学生年龄分为五个年龄段,即小学低年龄段(1~3年级)、小学高年龄段(4~6年级)、初中段、高中段、大学段;内容、练习方法等具体设定如下(见表1)。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技术水平
依托邯郸学院、邯郸太极文化学院建立太极拳师资培训基地,聘请杨、武式太极拳大师、传人、专家等担任教练,对邯郸市所有担任或能担任体育课教学的教师和从教人员进行分期分批集中培训,培训周期为一个月,要严格考核制度,一期不合格的要进行多期培训,直至合格为止。首次培训可由政府或单位承担所需培训费用,二次培训的要自费参加,以确保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前期确保使全市中小学都能有一至两名教师得到先期培训,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轮流培训,最终使所有中小学太极拳任课教师都能得到规范培训,以确保师资的数量。同时,每年都要对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进行验收和再培训,以确保技术的规范和师资的质量。
太极拳教师除了进行业务培训外,还要定期举办太极拳技能比赛,太极拳技术水平、教学能力突出者,要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并给予年终评优优先权,从而提高太极拳教师学习太极拳、提高业务能力的积极性。
五、改进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攻防促兴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动作的技击含义,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要推广太极拳就要从它的历史渊源抓起,从它的本质功能抓起,让太极拳真正地成为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健身项目[3]。
另外,在师资水平不够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聘请专家到校讲学等多种方法,以保证太极拳教学动作教学的规范性。
六、强化巡回督导
建议由市教育局组织成立“太极文化进校园”督导组,进行巡回督导;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成立相应机构,制定有效措施,落实到人,广泛发动,大力推进活动的开展;督导小组将对督导结果进行及时通报;把太极拳督导结果和比赛成绩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
从总体情况看,邯郸市委市政府、邯郸市教育局等主管部门对太极拳文化的普及推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扶持,邯郸市(县、区)中小学太极拳文化的普及、推广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如能在学校太极文化发展中从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出发优化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师数量与水平,完善考试与奖励机制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将对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靳周祥.太极拳走入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8):99-100.
[2]李建设,李敬勇,牛秀荣.太极拳锻炼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43-44.
[3]邯郸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太极拳进校园系列展示活动的通知[Z].邯郸市教育局,邯教政体〔2011〕5号文件,2011-04-18.
【关键词】苗族 传统文化 传承 双语教学
一、苗族传统文化热潮在民间兴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群众在获得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直接表现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这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松桃苗族自治县地处黔东,与湘西凤凰、花垣等县交界,为苗族东部方言区核心区域。松桃境内除了西部的一部分乡镇以外,蓼皋、黄板、长兴堡、木树、盘信、正大、大兴、长坪、盘石、牛郎等乡镇是苗族的世居之地,目前常住人口中仍以苗族为主,日常生活交流多以苗语最为常见,婚丧嫁娶、重大节庆活动仍保留着苗族传统的仪式风俗。近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苗歌逐渐复兴,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苗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松桃苗族传统文化在经历最近几十年的滑坡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苗族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大增,他们重拾传统文化,重新回归传统的审美。着苗装,唱苗歌,亲近传统仪式风俗,已逐渐成为松桃苗乡集体意识中的时尚行为。最显著的表现是已经习惯于着西装的苗家女子,如今在逢年过节或参加庆典活动时自觉地换上传统服饰,盘起高高的苗族传统苗帕,一路走来银饰叮叮当当作响,引来众人围观称赞,成为松桃县城、乡镇赶场天及各种庆典活动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笔者在大兴、盘信、蓼皋、长兴等乡镇赶场天走访了解到,多数苗寨妇女基本人均一套苗族传统服饰,另外在以上乡镇的婚礼现场了解到,参与婚礼的苗族歌手均保持在20-50人左右,他们通宵演唱苗歌,不觉困乏。
当地政府逐渐意识到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资金政策和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官方媒体以及自媒体等对苗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在一部分苗族学者的影响带动下,学习苗歌、苗文书写的热潮持续高涨,Ф了苗族青年亲近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政府的推动下,充分挖掘苗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先后推出了苗王城、苗王湖及苗族传统文化村落等景区,成功把苗族民间绝技推向全国。苗族传统文化价值被重新发掘,激发了苗族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了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
二、苗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深层隐忧
在苗族传统文化被重新认识的热潮中,应该意识到其中潜藏的危机。保护苗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仅仅停留在零散的自发阶段,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如果没有政策相关引导,没有系统化的抢救、梳理和保护,苗族文化的精髓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消逝。
2016年夏,笔者曾对松桃苗族自治县99名苗族学生志愿者(2016届高中毕业生)作日常苗语测试,进行汉语词汇、句子翻译成苗语词汇、句子,结果显示:41名志愿者没有准确掌握苗语语序结构(例如表达“猪肉”一词时完全按照汉语的语序,而苗语的语序则是反过来说的“肉-猪”),89名志愿者的苗语表达中或多或少地夹杂着汉语词汇,就连 “菜园”、“爷爷”、“奶奶”等再普通不过的词汇,也有过半的志愿者不能准确的表达,习惯性地使用汉语词汇。
深入志愿者的家庭后调查发现,苗族地区的大部分家庭、村寨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苗语、汉语混用,已经淡化了苗语、汉语的界限。苗汉混用是社会交融发展的必然过程,在经济文化交流深度融合的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特别是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无法避免地冷落不太“实用”的传统文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苗、汉相互通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苗寨里汉族媳妇,甚至是外省的媳妇越来越多,日常交流中使用汉语方言、普通话的频率大大增加了。最近十几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苗族群众的生活圈子得到了空前的拓宽,不再局限于苗寨,与各兄弟民族全方位的交流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商场上的谈判,生活中的推杯换盏等交流过程中,松桃苗族自治县当地的汉语方言就成了最自然的通用语言,据笔者在走访的几个村寨了解到,40岁以下苗族人群中,不论男女均能熟练掌握汉语。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是不能忽视“巴代文化”的,它几乎涉及苗族传统祭祀仪式、民间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巴代文化”就没有真正的苗族传统文化。传统上,巴代分为两个种类,分别为巴代雄何巴代扎。其中巴代雄是苗族最古老原始的巴代,民间也称其为文教、苗教,所祭祀的是苗族传统观念中的“理念性祖神”和“人性化祖神”,其神辞全部为苗语。巴代扎形成时间相对较晚,是苗汉杂居,民族融合之后巴代文化的产物,民间称其为武教、客教,其神辞为汉语,只是偶尔间杂苗语。
不论是巴代雄、巴代扎,都是苗族文化的传承者,其身上汇聚了苗族文化的精髓,他们通过苗族社会中的各种仪式,演绎苗族文化。据石寿贵在《巴代文化及其功用》一文中归纳,巴代身上传承了苗族功法文化达到14种之多,涵盖了文学、哲学、艺术、医学、运动等学科门类。
几千年的巴代文化,至今依然活跃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土地上,也同样活跃在苗岭人的心中,但在活跃的背后,是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巴代的年龄偏大,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在传统上,巴代具有较为严格的传承体系,师父在选择弟子过程中不仅有苛刻的条件,且要有较长的“学艺”期。据笔者在蓼皋、长兴、黄板等乡镇走访了发现,已经有3位巴代年过七旬仍无衣钵传人。其中黄板乡一位巴代的独生儿子45岁,长孙26岁,均无继承父亲事业的意愿。
三、苗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路径
苗族传统文化的危机,归根结底是传统文化与苗族青少年的疏离,没有青少年参与的传统文化,终将会随着老人的离去而一起化为尘土,因此保护苗族传统文化,当务之急是培养和引导青少年亲近传统文化。从实际情况来看,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必须以学校为基地,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形成系统的文化保护体系。
一个比较好的现象是,目前松桃苗族自治县有几所中小学正在开办苗、汉双语教学,分布于苗族聚居的几个乡镇,给苗族学生亲近母语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也给对苗语感兴趣的汉族学生提供亲近苗语的机会。但松桃几所苗汉双语学校的双语教师,大多只是本校教师中的苗族或汉族苗语爱好者,首先缺少系统、专业的培训,虽然都能熟练掌握苗语,但对苗族历史文化学习不够深入、全面,双语课堂仅仅是完成语言的教学,把苗语当做不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学习的过渡的工具,或通过苗语教唱简单的苗歌、谜语,活跃课堂气氛而已。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汉双语教学课堂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仅满足了苗、汉双语之间的交流转换,完成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关乎文化传承保护的人文性则远未涉及。
当务之急,是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苗族文化修养,进而把苗语的工具性提升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通过课堂让苗、汉学生深入了解苗族文化,亲近苗族文化,鞒忻缱逦幕。目前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率先突破:
一是教材的编写。目前,松桃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仅有贵州省民委支持出版的一册《语文》,以拼读、识字为主,尚不成体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避免干扰学生学习汉语拼音,苗、汉双语教学一般选择在小学二、三年级进行。从教学的实际成果来看,短暂的双语教学不能够完成苗语语法、词汇的系统梳理,简单的教材也不能承担苗族历史、文化传播的使命,这是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最基础的一环,也是最薄弱的一环,迫切需要加强。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结合地方财政、人才资源等实际情况,建议首先完善小学六年的语文教材编写,力争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苗、汉双语教学全覆盖,从苗族语言、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进行苗语启蒙教育。教材的完善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保护苗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需要省、市、县民族、教育系统出台相关政策,整合资金、相关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民间力量共同努力。
二是完善双语教师学习及上升通道。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各乡镇的小学双语教师中,学历普遍较低,从事教学工作后基少有继续深造的机会,而针对苗语及苗文化的培训则是凤毛菱角,苗、汉双语教学法的培训研究工作则基本是一片空白。松桃苗族自治县应当借助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铜仁学院等高校的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开展苗、汉双语教学理论研究,推动苗、汉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可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苗、汉双语教师相应的政策支持。
三是推动苗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苗族民间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在开展苗、汉双语教学的学校开展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苗、汉双语教学示范点。同时可在苗族聚居乡镇扩大保护、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保护、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