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过去12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2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3年间增长了近12.3倍。目前,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其中2013年全年销售规模达到2120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比上一年度增长21.19%。而医药市场总规模为10372亿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占到医药总市场的20%,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另外,医疗领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生产企业14928家;第二是企业规模小,2012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1800亿元,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出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中国医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第一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200万元;第三是产品集中度高,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
从企业效益来看,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不管在生产还是在销售领域,集中度都比较低。2013年上半年2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到行业总规模的5%左右。而在医疗器械零售市场上,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在国内销售医疗器械的主要渠道是药店及专业的医疗器械公司。
国家的政策法规
2013年7月17日,四部委出台“医疗器械专项扶持”政策,提出医疗器械类专项是今年新实施的扶持重点,其中明确提出促进医疗器械领域新产品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重点支持对象包括掌握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医疗设备等。其中,2013年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发展专项将聚焦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而我公司的产品应用纤维算法模拟脑白质,其所成影像的分辨率较传统模型有显著提升,模型边缘自然完整。
关键词:医疗保险;道德风险;风险防范
一直以来,医疗保险市场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其一,由于医疗费用的无限制上浮和疾病风险层次增多,人们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愈加严重。其二,伴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深层次改革,逐渐冲破了之前公费医疗局面,不会再出现由政府负责各项医疗费用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国家财政压力,同时促进了商业医疗保险的进步。医疗保险风险防控尤其是对医疗保险市场道德风险防控,对于保险公司涉足医疗保险行业非常重要。
1 道德风险成因
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协议达成后,在双方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有利方利用自身优势提高有利于自身结果出现的概率。医疗保险市场内,又将其分为由被保险人造成的道德风险和由医疗机构引起的道德风险。就前者而言,道德风险大体发生在事故出现后,被保险人需求过度。而就后者而言,主要表现在第三方付款情况下,其想要最大限度为患者提供服务,耗费较大的治疗金额。到底医疗保险市场原因何在呢?是本文开展的主要目的。
1.1双方目标差异和信息不对等
保险公司的收益是与保险期限内发生风险事故频数成反比,所以站在利益角度必然希望被保险人采取良好的防范方法;但如果采用防范方法,必然需要耗费成本,因此被保险人会尽量降低次成本。导致事故发生频率增加。被保险人花费成本在保险上,就会将其效益最大化。使医疗保险市场效率降低。医院会尽可能多的为患者提供服务,与保险公司观点对立。同时由医疗行业特性决定,医生能够通过不断诊断治疗,为患者制造更多消费机会。
1.2风险防范意识差,行业发展不先进
无论是被保险方还是保险公司,都不具备良好的防范意识,只在乎短期收益。并且国内医疗保险公司为了快速扩张经营范围,风险管理保证过多,对被保险人的风险管理不够重视,有时还会默认某些不当行为的发生。没有科学合理的理赔制度,理赔人员素质水平不过关。而最重要的一点,我国没有专门化的法律法规对被保险人的风险情况做出规定。
1.3医疗卫生体制带来的影响
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主要成因之一便是中国之行的三级医疗框架体系。这种体系各层次之间不具备科学的占比,提供的服务比较相似,没有实际差异,所以,患者更愿意去高级病院治疗,为基层医院的开展带来困难。另外,医疗、药物二者的共生性也是医疗机构出现道德风险的诱因。
2 对医疗保险的影响
2.1致使医疗保险费用高涨
造成医疗费用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分别是从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出发对医疗服务的过度使用。对于疾病的治疗通常有多种方案,但如果存在保险,就会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所以常常会使用较高费用的方案。另外,医院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如果能给患者带来高质量的同时获得高收益,必然为患者提供高价的服务。二者共同作用,医疗费用高涨是必然趋势。
2.2降低了医疗资源配置效率
如果有保险做保障,被保人一旦出现一点小病就会去医院治疗,从而使医疗服务的使用频率增加,这种行为不仅会增加保险赔付率,也会对医疗资源造成浪费。如果医疗保险费用和看病次数成正比,被保险人必然会降低对医疗服务的使用。但实际上二者完全无关,因此在同等付出的情况下,天性使然会去寻找对自身最有利的方式。这种情况是违背资源配置效率要求的。
2.3破坏了医患关系
道德风险使医患双方都将自身利益放在最首位,利用对方为自己谋求利益最大化,忽略了治病救人的首要地位。这种情况使医生和患者关系扭曲,变得紧张不和谐。双方对彼此都没有信任,造成信任危机。
3 医疗保险市场道德风险防范
3.1被保险人道德风险防范
被保险人道德风险防范是指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提高保险赔付率的同时也浪费了医疗资源。通过不断的实践发现,被保险人与保险人科学分配医疗费用风险,能够对被保险人道德风险起到明显降低作用。如何实施合理分配,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免赔条款的设置;②双方共保条款的设置,投保人与保险人对于赔付金额各承担一部分,合理分配所占比例,此项条款的设置能够降低投保人对医疗服务的额外需求;③保单额度限制,也就是对赔付金额制定封顶,如果医疗费用超过限度,则由投保人自行承担。
3.2医疗机构道德风险防范
根据上述医疗机构出现道德风险的成因,实行医疗机构道德风险防范主要是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防范:①对目前医院付费模式进行改革,可以设置按人头付费,以及总额预算制度等;②增强保险公司风险赔付选择能力,包括保险公司的核保能力,以保险公司盈利视角降低反向选择对保险的不利影响;③立足于国内医疗体制特征,紧握医疗改革机会,实行更加全面的医保合作。保险行业应该抓住机会,建立更加系统化的合作体制。
4 结束语
道德风险是确实存在于医疗保险市场的所有环节,并且难以预测。上文中提到的建议方法即使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道德风险防控作用,但由于此风险的特性,是不可能彻底避免的,所以只要不是个人完全自负,是难以真正消除的,从而造成一定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医疗保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道德风险的防控工作也必不可少。我们应该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中,国内医疗保险市场一定能够有所改观,逐渐推动其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波.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成本的控制机制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2):57-60.
[2]李华业,胡西厚,余薇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道德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1):108-109.
[3]任海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及控制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2013(12):128-129.
【关键词】 同时性肝转移;大肠癌;外科手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06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57-02
大肠癌是肿瘤内科临床常见疾病,包括直肠癌与结肠癌,属于恶性肿瘤。大肠癌的发生与大肠腺瘤、遗传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存在一定的联系,发病后容易向肝脏转移,并对肝脏的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要及时进行治疗,以控制转移病灶的扩散,保护患者的肝功能[1]。本文分析了外科手术治疗大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在2008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52例,女28例,年龄在42岁至80岁之间,平均(54.9±4.7)岁;病程在2个月至15个月之间,平均(6.4±2.8)个月,21例为直肠癌,59例为结肠癌。病理类型如下:8例为粘液癌,15例为低分化腺癌,57例为腺癌。病灶直径在2.2cm至5.6cm之间,平均(3.5±0.2)cm;48例的肝脏存在多个病灶,32例为单个病灶,肝转移情况:全肝10例,右半肝26例,左半肝44例,癌胚抗原(CEA)升高的有26例,碱性磷酸酶(ALP)升高的有23例。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癌变情况实施外科手术,为其中的23例切除直肠肿瘤、结肠肿瘤,在切除之后及时处理转移灶;另有31例的转移灶在5个以上,5例的转移灶直径大于5cm,以上35例的原发病灶被切除,但转移瘤未作处理,其余22例的转移灶较少,且直径在5cm以下,因此作了延期处理。在手术中切除的肝脏位置如下:为3例切除肝后叶,为8例切除右前叶,10例切除左半肝,14例切除左外叶肝。为了有效控制转移,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根据大肠癌位置优化选择手术切口,如为左半结肠,则作二切口,具体方法如下:先在右肋下斜部位作一切口,将肝部病灶切除,随后在左侧下腹作一直切口,以便将原发病灶切除。如为右半结肠,则直接在右侧上沿与右肋下斜部位之间作一延长切口即可。本组80例的大肠癌原发病灶均被切除,为了避免疾病复发,在进行手术时采用了根治性治疗法。手术中阻断肝门的患者为36例,肝门阻断的时间控制在15min至30min之间,36例平均为(21.2±2.5)min。
2 结 果
在手术中及手术后均无患者死亡,住院天数在7d至25d之间,平均(15.6±2.9)d。完成手术后发现1例腹水,2例伤口感染,1例出现并发症,对于出现不良症状的患者,则进行辅助化疗,经过辅助化疗之后,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术后一年患者的生存率达65%,3年为35%,5年为20%。此外,患者的CEA及ALP水平均出现了降低趋势,临床疗效显著。
3 讨 论
早期大肠癌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出现大便潜血及消化不良等临床表现,当癌肿不断发展时,便会出现肠梗阻及腹部包块等症状。当出现全身症状时,肿瘤已经浸润及转移到其他组织器官;在通常情况下,肿瘤细胞会通过血行向肝脏及肺部转移。相关研究指出,在转移肝癌当中有将近45%至70%由大肠癌发生转移所引起,同时性肝转移约占转移肝癌的35%[2]。大肠癌向肝脏转移后,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如不能及时治疗,则最长的存活时间一般为6个月。如进行手术治疗,则患者的生存期可延长到2年以上,如实行根治性手术,则生存期可延长至4年左右。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采用外科手术对同时性肝转移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预后,所以在临床中应尽早诊断并实行手术切除治疗,以便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3]。在实行外科手术的过程中应尽量为患者切除转移癌,在切除方法方面,可视具体情况选择半肝切除、肝叶切除及肝段等方法;如存在多个包膜完整的肿瘤灶,则可以剜出肿瘤。另外,如发现转移灶暂时不能切除,则可以结扎肝动脉,防止肿瘤细胞继续扩散,以便于二期切除,为了防治术后出血以及并发肠梗阻,则应尽量将大肠癌原发病灶切除。
外科手术虽然能够有效改善预后,但当患者的身体条件较差时可能会影响手术效果,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因无法耐受而导致病情恶化或死亡。因此在实行外科手术之前,要充分考虑患者是否符合以下四项手术指征。第一,不存在肝外转移病灶;第二,原发病灶已经被切除或具备切除的条件;第三,为多发转移灶及单发转移灶,且转移灶的范围明确;第四,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无严重器官功能损伤,且心肺功能正常[4]。本组80例均符合以上四项手术指征,因此术中无患者死亡,术后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另外,如患者的身体状况较好,则应实行一期切除,如不具备一期切除条件,则可以尽快进行二期切除。在切除转移灶时,应控制好肝脏的切除范围。如为肝硬化患者,则术中应注意进行非规则切除,以免导致患者的肝脏功能衰竭;在切除时要确保肿瘤边缘与手术切缘之间间隔的距离在1cm以上,以免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在肝脏出现转移癌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引发肝硬化,且肝脏的储备能力相对较强,所以在切除转移病灶时可将切除范围扩大,从而避免肝脏中残留大量微病灶。在本研究中运用了规则切除法切除转移灶,并为患者保留35%以上的健康肝脏组织,从而避免肝功能遭到破坏。外科手术在治疗同时性肝转移方面能够获得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但由于大肠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之后随时可能复发,因此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一旦疾病复发,则可以再次进行手术切除[5]。如二期切除之后仍存在肝转移,则可以采用门脉化疗法控制病情,以防止肿瘤复发。在本组80例中,有22例为延期切除,在延期切除与同期切除方面,目前还没有权威研究证实哪一种切除方式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有研究表明延期切除与同期切除患者在死亡率及并发症方面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术后十年的生存率也相似。对此,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同期或延期切除。
综上所述,大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病情极易恶化,但并非处于癌症晚期,在临床中应积极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大肠癌的原发病灶以及肝转移灶,注意无论是多发性肝转移灶还是单发性肝转移灶都应实行手术切除,并同时对患者的全身或身体局部进行化疗,以便可以控制癌症因子的扩散,避免病情恶化,从而使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
参考文献
[1] 曹广,陶振洲,伍冀湘.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在大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60-62.
[2] 黄炯强,陈劲松,雷建,柯传烽.大剂量沐舒坦在预防老年大肠癌术后肺部并发症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8-29.
[3] 叶绍光,谢昭雄,黄振添,孙卫江,许国平.大肠癌并发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效果与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7):4566-4567.
【关键词】先天异常儿童;放弃治疗;未治疗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60―02
2003-2010年5岁以下先天异常儿童已成为郑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死因[1]。在5岁以下先天异常死亡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先天异常未就医、未治疗甚至放弃治疗、喂养死亡,现利用2003-2010年郑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对其中先天异常死亡儿童死前治疗、诊断级别、死因分类中未治疗、未就诊、放弃治疗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未来10年妇幼卫生工作重点及优先解决的领域,服务各级政府出生缺陷防治工作,为科学决策、科学研究和临床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3-2010年郑州地区5岁以下儿童先天异常死亡报告卡。
1.2 方法 按照《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建立以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为中心的市、县(区)、乡三级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络。每季逐级上报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表、死亡报告卡。死因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
1.3 质量控制 全市建立了严格的三级质量控制系统,包括漏报调查和表卡质量。区对街道、乡镇对村,季季进行质量检查[2],区、(县)妇幼保健院(所)每半年对所有地段医院和乡进行质量检查,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每年2次对全市7区6县监测点进行全面质量检查。
2 结果
2.1 死前未诊断、未治疗、放弃治疗情况。见表1。
2.2 死前未治疗原因情况。见表2。
2.3 放弃治疗原因情况研究。见表3。
2.4 放弃治疗的死因分类情况研究。见表4。
3 讨论
3.1 2003-2010年,从郑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前诊断级别情况分析看,城市、农村平均未就诊率较低分别为0.94%、1.64%,且总的趋势在减少,城市好于农村;死前治疗城市未治疗率有所下降,农村基本无明显下降,且2006-2008年出现明显反弹,死前未治疗率各年份间农村均明显高于城市;未治疗死亡主要原因是出生缺陷,占89.65%,而因经济困难、出生后来不及治疗死亡仅占极少部分,分别是6.42%、3.93%。
3.2 2003-2010年,5岁以下先天异常儿童在住院、门诊治疗中因经济困难、病情危重、呼吸循环衰竭、严重先天畸形无治愈希望而放弃治疗、喂养导致死亡占 5岁以下先天异常儿童死亡人数全市、城市、农村平均在61.95%、56.25%、69.47%,均处于较高水平。全市70.11%的放弃治疗儿童是新生儿,其中91.23 %的是7天内新生儿[3],高于沈阳市报道。各放弃治疗儿童死因分类有所不同,全市72.28%的先天性心脏病主要以住院、门诊治疗后病情恶化无治愈可能为主,97.74%的神经管畸形、78.57%的先天愚型、79.49%的其它先天异常均主要以出生缺陷为主要放弃原因,城市、农村均存在上述同样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神经管畸形100%选择放弃治疗,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家长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具有良好地优生优育观念,理性育儿。
3.3 对全部放弃治疗死亡儿童进行逐例分析研究,发现郑州市43.41%的5岁以下先天异常儿童因各种出生缺陷而放弃治疗、喂养,16.09%是因病情危重、呼吸循环衰竭或担心遗留严重后遗症而放弃治疗,6.71%是因经济困难无力再承担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或感到无治愈可能根本就不治疗。八年间,农村因出生缺陷放弃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因病情危重而放弃治疗的比例城市高于农村,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2003-2004年城市明显高于农村,2005-2010年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出生后来不及治疗很快死亡城市农村间无明显差异。因此,地区经济水平是决定先天异常儿童生存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于城市的最主要原因。
3.4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降低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要求,今后妇幼卫生工作重点是不断加大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力度,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发出生缺陷预防新技术和适宜技术;开发科学权威、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加强卫生人员培训;加强交流与合作,向全社会大力推行免费婚检,大张旗鼓宣传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先天愚型等先天畸形的预防知识,不断提高全民防患严重出生缺陷于未然意识,更要重视加强提升农民优生优育观念、知识水平,做好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发现胎儿畸形及时终止妊娠。其次加强围产保健工作,提倡农村妇女住院分娩,对高危孕产妇及时向县级以上医院转诊、分娩,降低新生儿,尤其是早期新生儿先天异常死亡率。第三不断研究提高基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疗技术水平,降低或减轻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发病率。第四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不断提高人民人均收入水平,国家能免费为农村贫困育龄妇女提供孕前、孕时优生优育服务,尽快建立起覆盖城乡妇女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妇女儿童平等享有医疗保健服务。同时,建议政府设立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专项基金救助贫困儿童。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减少放弃治疗、未治疗,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5岁以下儿童先天异常死亡率,直至降低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如期完成新制定的《2011~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 周萌泥.邓丽萍.冯光荣,等.2003~2010年郑州市5岁以下儿童先天异常死亡监测资料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2,23(6):436.
[2] 中国妇幼卫生监测工作手册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 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2006:15.
[3] 宋亚非.王玉瑛.文红,等.2001~2003年沈阳市5岁以下儿童死前就医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5,20(7):796.
作者简介:
周萌泥(1962-),女,河南人,副主任医师,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保健及妇幼信息管理。
[ 关键词 ] 医疗改革 市场化 政府 困境 原因 分析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过显著成就。当时,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百分之三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这一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与服务目标合理;医疗卫生工作的干预重点选择合理 ;形成了广覆盖的医疗费用保障机制 。
当然,在收获的同时,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也存在问题。当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和医疗保障水平上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发挥。此外,城镇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一直存在着对患者约束不足以及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存在互济功能不足的问题,如此等等。
然而,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能取得显著成就,关键的因素又在哪里?我们认为,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干预重点选择方面以及在费用保障机制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决定性因素。医疗卫生的投入以政府为主,医疗卫生资源在不同卫生领域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分配由政府统一规划,具体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也由政府按照严格的计划实施。从而保证了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迅速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中国当时的选择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公立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在扩大经营管理自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 在医疗保障体制方面,随着80年代初期解体,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绝大部分地区迅速瓦解;由于该制度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试图恢复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一直未见明显成效。城镇地区,随着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 除此之外,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体制、药品生产与流通体制等等也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及资金投入方面,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职能不断弱化,各种责任越来越多地由地方政府承担。药品生产与流通走向全面市场化。
医疗领域市场化,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医疗保障的市场化,一个是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医疗保障的市场化一般指的是通过商业性的医疗保险,以自愿性为主,为民众提供医疗保障。简而言之,不是由国家强制提供的医疗保障。医疗服务的市场化说到底是由谁来提供医疗服务。原来的体制是由国家直接办医院,国家财政付款,这是事业单位模式。现在国家财政拨款占医院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这个过程应该叫走向市场化。
纵观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行业的现状,在供给层面上已基本形成了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提供模式。各种资本都可以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基本上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限制,新建医疗机构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定位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包括公立医疗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服务机构,都已经成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独立经营意识的利益主体。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微观组织和管理方面,普遍转向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各种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则逐步走向全面竞争;医疗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主要依靠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
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目前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亿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农村地区,则只有全部人口的10%左右
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这种走向的医疗体制变革的优势主要体现为: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改革开放时期医疗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使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以及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表现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当前医疗体制的定论,简单的成功与失败都过于轻率。但可以肯定的是医疗体制的改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多数获益。回顾医改的最近十年,民众对此看法如何,我们通过一组数字就可了解。78.9%的人认为医院比十年前多,的确,1980年全国医院达到18万,到2003年达到29万,反映了我国医疗行业的高速发展,但却有60.1%的人认为比十年前看病更难了,其中最关键的重点是认为药价更高,看病更贵了。越来越多的医院背离了公益性,转而追求纯粹的经济利益,有81.2%的人认为,现在的医院在他们眼里是盈利性的而非公益性机构。
如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严重后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开始进一步推进。能够面对问题、正视现实,加快推进改革固然值得肯定,但改革能否获得预期的进展及良好的效果则是另一问题。
中国的医疗改革,要切合中国的国情,而中国的国情,莫过于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而且收入低。据统计,2008年我国乡村人口依然还有72135万,而这部分人口的年平均人收入只有4761元,还有城镇人口中还有很大部分是低收入人口,如果中国医疗改革道路走市场话为主导的道路,就会变成美国那样,医疗保健支出占了居民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在美国接近百分之二十,这恐怕是国人难以接受的)。而且市场化主导的医疗不会瞄准那些农村人口和城市低收入者。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走了一条高水平、低覆盖的路子,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我们都大量的采用,医疗卫生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形,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有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一如现在中国医疗的现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医院豪华,服务周到,可是却没有多少人够胆子进去,我们把这种制度归结为“为少数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调查地区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为38.2%(其中:城市为47.9%、农村35.6%),比2003年下降了6百分点,农村下降幅度略大于城市。未就诊病例中,70%的患者通过自行服药或药店购药等方式对疾病进行了治疗,只有少部分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2008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经医生诊断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为21%(其中:城市22%、农村20%),与2003年调查相比,出现下降趋势。
我们需要政府主导的为广大的公民提供公平的医疗服务,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必然导致医疗服务的质量的下降,我们称之为“为多数人提供低质量的服务”,虽然说是低质量,但是并不是代表医不好病,只是说环境不好,服务不好,但是试问,又有谁会在意感冒发烧的时候是否要睡好的病房,要有空调等,大多数人只是需要用一个架子吊着点滴打吊针而已。特别是在农村,“行脚”医生的模式还是没有过时的。这种成本底下的模式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还是十分值得推行。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医疗模式,底下是基础,是主要部分,在政府主导的廉价
医疗的基础上,充分引进市场竞争,这样才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医疗体制。
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城市地区居民拥有各种社会医疗保险比例为71.9%,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为44.2%,比2003年增加了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2.5%。农村地区,拥有各种社会医疗保险人口的比例达到92.5%,89.7%的调查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9%拥有其他社会医疗保险。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一定的长期内,中国的财政不可能像英国加拿大德国这些国家那样为全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中国更应该学习新加坡储蓄医疗保险制度,由国家强制居民把一部分收入存入国家直接管理的账户,该账户只限于在政府设立的医疗机构支付住院费用和少数昂贵的门诊费用, 并制定严格的启动和提取限额。
在任何情况下,卫生事业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牟利的工具。中国的医疗制度只能走政府主导的道路,才可能让更多人享受到医疗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梁云 邵蓉:国外医疗保险模式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上海医药 2007年第28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