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房屋建筑的设计

房屋建筑的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房屋建筑的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房屋建筑的设计

房屋建筑的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

房屋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是依靠建筑材料,通过一定的工程结构的分析和计算,通过施工工艺,同时考虑建筑的物理要求、设备要求、建造的可行性等建筑技术,才能使建筑的功能真正得到实现。在有限的居住面积中合理组织、搭配各功能空间,充分考虑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精心设计出以人为本的人居住户,为广大住户营造更好、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一、房屋建筑的安全设计

房屋建筑主要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进行设计及建造的,保证它的安全需求,特别是人身安全保护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建筑安全设计就是为了避免使用者生命及财产等受到伤害。它涵盖了建筑项目的各个阶段,如项目前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及交付使用等阶段,在每个阶段过程中,均包括建筑安全方面的问题。比如在设计阶段里,电气及结构等设计均会影响到人们的人身安全。虽然建筑类型不同,但所遵守的法规及规范是相同的。在建筑设计中,需要有相应的防人身伤害设计标准,依照标准来规范不同等级建筑,并依据类型、规模及使用目的等来制定不同安全等级标准,让它能够在建筑设计中对安全设计进行服务;另一方面,安全设计标准机构要依照标准对安全进行协调及评估。在建筑设计中,要提高防人身伤害效果,应先对建筑安全设计标准进行规范。在房屋建筑设计中,除了重视建筑结构及安全疏散的设计,还应该重视暖通设计和消防给水设计,以及电气设计中的漏电及触电问题;对防人身伤害设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完善,推进它的法制化发展,同时要培养建筑师较高的责任心及技术水平;加强建筑设计中的门窗荷载能力及抗风能力设计,墙体结构的设计,阳台、女儿墙及排水沟的设计,从而加强建筑设计中的防水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对建筑防人身伤害设计及结构设计进行合理配合,能够有效解决建筑中很多安全隐患问题,从而有效保证建筑安全性能。

二、 房屋建筑的平面设计

房屋建筑平面形式的确定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一般是从建筑的功能布局入手,也要兼顾建筑的造型,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建筑规范进行,通常还会受到地形等一些的限制,之所以矩形平面常常被采用,不论是设计还是施工、定位、计算面积、布置房间、开窗、都要简单的多,同样的建筑,如果使用其他的平面形式,可能成倍的提高工作量,建筑平面的基本形状有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型等,或者是由上述几种形式的演变和组合体。平面造型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总体构思,所设计对象的功能要求与面积,建筑技术条件和地址具体环境。按几何平面的形状、数量以及各个几何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组合、组群,在平面构成上又可分为单体式、双体式、联体式、群体及自由式等。

三、合理设计房屋建筑空间

1、房屋建筑空间的尺度控制。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住户设计中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和建筑使用亲近度,创造良好的尺度感,尺度在建筑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

2、 房屋建筑空间的体量控制。住户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

四、房屋建筑设计原则

就房屋建筑领域而言,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娱乐、工作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者的和谐发展。它要求居住建筑必须将其使用功能与社会、文化、艺术等精神功能的复杂要求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结合,使这一聚居地的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当前的需要与将来的发展之间取得平衡,也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节约能源互相协调,并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确切讲应该体现三方面的特点,即生态性、经济性、文化艺术性,三者缺一不可。

五、房屋建筑节能设计

在房屋建筑设计中,房屋建筑节能也是大有可为的。比如,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能源节约可谓比比皆是,大到居住区的中水系统设计,小到家庭抽水马桶上的设计,都会有效的节省水资源。比如建筑的外墙、门窗、屋面、采暖系统等都是关系建筑节能的重要部分。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建筑设计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a.热功能环境;b.空气质量;c.声环境;d.光环境。这些内容都会引起设计的变化,原来的建筑设计是一个线型分布,现在应该全部整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能量技术工程。建筑节能标准从总体上说,是通过政策指导,以节能技术和产品为基础,实现建筑产品的生产、施工和使用三个方面节能目标的。

1、节能标准是房屋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的重要手段,建设部连续颁发的建筑节能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必须贯彻执行。这样,就为建筑节能的实现提供了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法律上的有力保证和重要措施。

2、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也是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建筑节能标准制定过程中,编制人员可以发现其不尽完善的问题,为建筑节能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出了目标。同时,在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反馈意见的分析,也必然对建筑节能技术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经过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也会大大地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六、房屋建筑外墙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外墙材料的选择应主要取决于建筑的风格与功能,并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俗习惯、审美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综合考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材料使用后的实际效果和维护、修补、清洗等具体问题,色彩是城市的建筑语言、形象体现,它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体,现出时代的气息。外墙的色彩是建筑物的面容,颜色和质地都有视觉上的重量感和冲击力。目前易见的问题是色彩的选用上,设计者对建筑元素考虑多,而对周边空间及环境的因素考虑少,造成整体的不协调。

七、房屋建筑给排水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需要有一流的先进的工艺、能生产出较好的社会需要的产品,人们的追求向更高层次发展,更需要有一个包括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内的赏心悦目的舒适的氛围,更需要防止和减少工业建筑常有的废水废气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这就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建筑设计,对污染进行充分有效的处理,保证有清晰的水质和洁净的空气。建筑设计虽然不像工艺设计那样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从全局、长远的效应来看,其对提高生产效率、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社会的文明都能起到很好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给排水工程中建筑设计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它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整体效应的结果并必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贯彻始终。

八、结束语

在房屋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在使用方所提供的各种原始资料、具体标准和要求的条件下,在现有国家标准规范及相关政策条件下,对整个建筑设计进行构思、分析和规划,对建筑中各房间功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整个用地环境充分了解。

参考文献:

房屋建筑的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工程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房屋建筑学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对整个课程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个教学过程。随着国内各个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以及国内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在涵盖内容和要求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

1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既是房屋建筑学课讲授内容的综合体现,又是建筑与结构两大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的交点,教学的核心是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然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即使到了毕业设计阶段也常常为不知如何设计而苦恼。这主要是由于在作为设计启蒙的课程设计阶段,学生未能顺利地进入建筑设计之门;同时,作为教师,未能切实掌握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心态,未能对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引导,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我们认为,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存在以下三种心理状态。

1.1 不适应心理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其他工程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所强调的是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设计技能的培养,这一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而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于已经习惯逻辑思维的工民建学生来说,他们认识不到课程设计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显著不同,他们把课程设计想象成为学习其他工程学科一样进行假设、演算、结论,以这种心理进入课程设计自然极度不适应。他们只看到“设计原理”、“功能分区”等简单的字眼,而未认清其深刻的内涵,这种心理势必妨碍学生尽快进入设计者的角色。

1.2 知识预支心理

一般情况下,设计学科以外的其它工程设计是在学生接受了大密度专业授课、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上进行的,这样学生在设计阶段感到游刃有余。但是,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却不然,学生在接触建筑设计时,往往处于严重的知识预支阶段。从知识结构来看,建筑设计所需要的文化修养、工程技术和社会知识结构,正是他们最大的不足,这就给课程设计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此时学生只能从房屋建筑学的课堂授课以及其他渠道得到不全面的而又非系统的知识,以这种“虚”的状态进入“实”的设计,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1.3 先松后紧心理

由于学生对课程设计的不适应,而又力不从心,往往在开始阶段浑浑然而不知如何进入设计,等到了教师检查方案才发觉自己在设计前期用时太多,于是在设计后期,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却盲目地急于求成。这种不科学的方法如果不加以引导,势必影响学生课程设计的水平。

2 通过近几年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归纳出了该课程设计的几种教学方法

2.1 学生课后收集各类户型图,上课组织讨论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对于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第一次做建筑设计。在课程设计之前,做住宅设计的同学可到各个新建或在建小区收集小区户型图,课下学生对户型图进行比较分析,上课后组织学生对不同户型设计进行讨论。

2.2 增加题目类型,将实际的环境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学生选题范围可灵活多变,比如老师可以自己先设计一个总平面图,学生可以选取图中的建筑进行设计,当然总平面图最好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比如学校内部各类建筑。将课程设计与学校各种功能建筑结合,便于学生参观,学生做课程设计时也能考虑到平时接触频繁的这些建筑不合理的地方。课程设计还可以与实际的工程结合起来,近两年学院正在准备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老师便将实训基地设计作为题目让每个学生进行设计,最后对设计方案进行评选,优秀的学生可参与到实际项目中。

2.3 建筑模型制作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综合性较强,大学期间学生对建筑的认识并不深刻,模型的制作可以使图纸上的建筑立体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建筑意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讲解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于难以记住的知识点有深刻的印象。在我院举行的模型展中学生制作了大量在现实中就能看到的建筑模型,比如上海世博会场馆,这些模型在展出后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并在多地展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计中学生能够将一些创新的想法表现在图纸上。

2.4 手绘图与CAD相结合

课程设计共两周时间,第阶段主要进行初步方案设计,第二阶段绘制建筑施工图。第一周课程设计可安排在制图室进行,让学生手绘平面图和立面图,有利于学生与老师沟通,便于老师指出方案中不合理的部分并及时修改。由于现在建筑图纸均为计算机出图,最终成果可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进行绘制。这样学生既能与老师较好的沟通,又能提高计算机绘图能力。

总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过程管理,严格把握学生的设计质量,要学生做到多看、多记、多画,不断的关注最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房屋建筑的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分析;抗震设计

1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的意义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于房屋的要求不再仅仅是能够居住,还增加了对房屋安全稳定及美观的要求。无疑地震的危害极大,能瞬间摧毁抗震能力弱的建筑物。如果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不强,就极易在地震中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著名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都是发生于我国境内的,级别较高的地震,都对我国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对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损害。而由于目前我国有关地震活动的监测水平有限,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也就无法对于地震灾害进行预防。面对这种情况,最适宜的做法就是加强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高房屋结构的抗震性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人们在地震中减少因房屋建筑结构破坏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抗震设计在结构设计中的运用

2.1提高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提高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尽量减少因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差而在地震中遭受损坏。在结构工程师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时,首先应注重地基的作用。房屋建筑是以地基为基础的,在地基上进行建设施工的,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房屋建筑的抗震性;其次,要注意房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规则对称的建筑结构能有效提高房屋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减少地震对于房屋建筑结构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应注意在房屋建筑结构上的一些抗震构造设计问题,处理好这些抗震构造设计工作,可以有效增加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2.2降低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完成之后,可以从地震对房屋建筑的破坏规律进行反推,找出有效降低地震对房屋建筑结构造成威胁的方法。结构工程师经采用的方法是在房屋建筑的基础与主体中设计一个隔震层,起到缓冲作用。能够使房屋建筑在地震中,减少建筑内各部分的碰撞摩擦,减小因地震带来的房屋建筑晃动的幅度,从而减小地震作用影响。

2.3保证房屋建筑结构的刚度

建筑物保持其刚度是十分重要。只有保持其体形与构件之间的几何关系,结构的计算与分析理论才能有效。刚度是满足结构正常使用的基本要求,刚度不满足要求的结构在使用上是没有意义的,刚度概念贯穿结构设计工作全过程。结构刚度分为构件的刚度与结构整体刚度两大类:构件刚度主要是梁式构件对于荷载的变形反应;整体刚度则是结构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变形反应,是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对于风、地震等特殊荷载的作用。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侧向作用逐步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对于结构抗侧移刚度要求越来越高。结构的刚度分布最为重要的是均衡,避免刚度剧烈变化形成应力集中。建筑物局部可以设计成柔性结构以耗散地震的能量,但整体必须是满足刚度要求的;除有特殊要求外,垂直构件的刚度不宜小于水平构件的刚度。

3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措施

3.1房屋建筑场地的合理选择

由于地壳运动产生地震,房屋建筑会因受到地震影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此可见,地质条件的优良程度是直接影响房屋建筑是否能抵抗地震灾害的重要因素。在进行房屋建筑位置的选择时一定要科学合理且慎重。在进行房屋建筑位置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选择合理建筑位置时,应将地质坚硬、地势开阔等有利于抗震的场地作为第一个考虑选项,选择这样地质条件较好的土地进行房屋建筑,可以有效缓解地震活动影响地基稳定,造成地基塌陷,继而发生房屋建筑坍塌的情况;其次,在进行位置选择时,应尽力避免地质松软、地势狭窄等不利于抗震的土地,如河岸地、山坡地等,否则在地震突发时,极易造成雪上加霜的局面,地质松软或地势狭窄的土地,一旦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势必会在双重不利条件下导致房屋建筑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再次,在进行房屋建筑选址时,应避开自然灾害并发区,诸如容易发生泥石流或者滑坡危险的地段,避免在遇到地震灾害时并发其他自然灾害,数灾并发,造成房屋建筑损坏严重,人员伤亡极大的严重后果。

3.2房屋结构的基础设计

基础是房屋结构设计的重要部分,影响着房屋结构的安全。因此,在设计房屋结构的基础时,必须从房屋结构的整体性以及房屋结构的抗震性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房屋建筑的相同结构单元基础尽量在相同性质的地质上,相同结构单元应采用同一种基础形式,尽量避免在同一结构单元内部分采用天热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当地基为软弱黏土,可液化土,新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加强基础整体性和刚性,以防止结构因地震引起的动态和永久的不均匀变形。

3.3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体系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侧向作用成为结构所抵御的主要作用,保证结构在侧向作用下的刚度,成为结构设计的重点。不同的材料使用,结构的高度不同;不同的结构构成,适用高度不同;不同的荷载状态,尤其是抗震状况,高度也不同。在较低楼房中,水平荷载处于次要地位,主要是以重力为代表的竖向荷载。结构的整体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要特征,同时较低楼房的层数较少,重量较小,对结构材料的强度要求不高,制约的条件较少,因而在结构类型的选择上比较灵活,砖石砌体结构是低矮建筑的基本形式之一。高层建筑结构则不同,层数多,总重大,每个竖向构件所负担的重力荷载很大,且水平荷载在竖构件中引起较大的弯矩、水平剪力,结构的整体变形以弯曲变形为主要特征。为使竖构件的截面不致过大,要求结构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抗弯和抗剪强度。对于地震区的高层建筑结构,还要求结构材料具有足够的延性,这使得强度低、延性差的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层数更多的特高层建筑房则以采用钢结构、混凝土——钢组合结构。

4结束语

总之,近年来地震灾害时有发生,为我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害,为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目前的地震监测技术还不成熟,不能有效预测地震的发生。因此,突发性的地震灾害,难以预防,这就要求结构工程师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提高房屋结构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贾昭.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的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12):28+30.

[2]赵桂兰.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6,(7):194+201.

房屋建筑的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操作

0 前言

房屋建筑结构效果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抗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抗震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如何对抗震建筑场地进行有效选取、如何对建筑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进行处理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抗震质量。除此之外,在抗震设计中各种结构之间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抗震设计操作难度加大,我国整体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还有待提高,需要进行全面设计和完善。

1 房屋建筑场地的选取

当发生地震时,房屋建筑结构场地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影响的效果。地震可以导致房屋建筑场地周围地表松动,造成地基土开裂或深陷,导致地基下陷、晃动等,造成房屋建筑出现倒塌、坍塌状况。因此在对房屋建筑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要首先对房屋建筑场地进行有效选取。

在选取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房屋建筑结构地形和地质进行分析,避开地质松软地区,例如易液化土质地区、软弱场土质地区、土层松动的山坡、山嘴、河岸、边坡等。要对地质的平面分布和立体分布效果进行研究,对土层土质成因、岩性等物理状况进行调查,保证房屋建筑结构场地选取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设计人员要对无法避开的劣势房屋建筑结构场地进行强化处理,适当进行抗震加强措施,根据场地具体环境设置抗震操作,强化地基的上部分结构刚度,消除可能存在的地基液化隐患。设计人员要对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可能存在的不均匀沉降、软土粘性土层、重型不均匀土层进行桩基加固,对可能存在的滑移、地裂等进行预防。

2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进行控制,改善建筑物地基抗震效果。房屋建筑地基埋置深度过浅可以造成建筑物的地震幅度大大上升,导致建筑物的嵌固效果降低,非常容易在地震中出现坍塌现象。一般设计中要尽量将房屋建筑结构地基进行深埋,尽量提高基础槽的回填和夯实效果,保证填土和基础紧密接触。

在进行房屋建筑基础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还要对建筑地基的外交圈基础圈梁进行控制,尽量减少上述结构的使用。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部分结构构造柱钢筋插入到外交圈基础圈梁中提高圈梁的稳定性,改善地基的抗震质量。在对部分建筑地基圈梁布置时,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建筑地基稳固性对圈梁进行合理安置,例如当土质较差时可以在地基底部设置外交圈基础圈梁。

3 平面结构及立体结构设计

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设计优化可以改善房屋建筑结构的整体分布效果,保证房屋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的重合效果,降低地震对房屋的影响。与此同时,加强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设计效果还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布置的合理性,降低地震的破坏效果。因此在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对房屋的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制定结构方案和结构规划。

房屋建筑结构平面结构设计和立体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首先保证设计的简洁性和规整性。其次,设计人员要对建筑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扭转进行分析,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作用进行预期,对建筑结构主体平面和建筑结构立体效果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不规则房屋设计进行整改。当发现你建筑结构设计偏离结构钢心时,要及时对远端墙进行抗震检验,防止建筑结构出现顶端过重的现象。最后要对建筑结构可能出现的重心偏移进行检查,对建筑构造刚度和强度均匀性进行验证,采取适当横纵墙对墙体的面积及砂浆强度进行提高。

4 墙体和屋顶的抗震设计

相关资料显示:建筑结构墙体的质量越轻,建筑体在地震中受到的影响越小,结构稳定性越强。通过对墙体和屋顶的抗震进行设计,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物中的破坏程度,对房屋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非常好的辅助效果。

设计人员要尽量保证房屋建筑结构减轻,要通过对墙体材料和墙体构造进行改变,减轻墙体的总质量,保证墙体能够抵抗地震横波影响。设计人员要对墙体重量材料的特性进行综合分析,材料选取时要保证在不影响建筑结构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取轻质材料,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设计人员要尽量保证屋盖的轻质效果,要通过对材料材质的选取和减少屋顶附属物实现对屋盖质量的控制。设计人员要对屋顶的重量进行分析,对屋顶结构进行研究,根据屋顶质量要求和屋顶设计要求,适当选取轻质材料屋盖,实现对材料的综合控制。设计人员要对屋顶的厚度进行有效控制,尽量选取牢固性较强、抗震度较高的屋顶材料。

5 防震缝的位置设计

防震缝在房屋建筑结构中一般为独立分割的结构单元,在房屋建筑结构中形成规则的结构布局。该缝隙在设置的过程中上侧结构一般完全分离,与伸缩缝、沉降缝等有效结合在一起,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屋建筑结构的防震效果。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伸缩缝、沉降缝进行全面分析,合理设置防震缝,保证防震缝的实际效果符合房屋的全高。在设计时要在缝隙两侧合理布置墙体,保证防震缝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防震缝一般随着墙体的高度变化而变化,当房屋墙体高度高于15m时,防震缝的高度要控制在5m、4m、2m(适当加宽20mm),当房屋墙体的高度不超过15m时,防震缝的高度要适当加宽70mm。

墙体由于自身的干缩和外界温度的改变非常容易造成防震缝改变,造成防震缝的防震质量大幅降低。因此在对防震缝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防震缝设置在房屋中间部分、房屋转折处等,提高防震缝效果。要定期对防震缝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提高防震缝的防震效果。

6 纵横墙的分布设计

纵横墙是房屋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直接影响着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纵横墙在地震中非常容易出现坍塌、裂缝、错误现象,导致整体房屋建筑结构出现严重损害。因此在对房屋建筑结构纵横墙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对纵横墙的比例进行合理配置,尽量在不影响抗震效果的前提下对墙体宽度进行降低。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还要保证房屋建筑结构纵横墙的连续性,对房屋建筑宽度和竖向连续性进行强化,降低房屋纵横墙之间的间隔距离。通过对空间距离和空间刚度的控制,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对建筑结构墙体平面抗震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7 非结构构件处理

非结构构件主要是不参与承重的相关构件。在对这些构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布局效果进行分析,对构件的效果进行研究,在保证自身房屋建筑结构的需要下合理安置构件,这对房屋建筑结构可靠性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设计人员要对构件的变化和构件的处理路线进行明确,对非结构构件和其他构件的关系进行协调,保证房屋建筑结构的一致性,降低地震灾害。

8 总结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具有非常严重的威胁。为了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设计人员要对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进行全面分析。要从房屋建筑结构主体出发,对建筑功能、技术、安全进行处理,提高抗震的效果。随着当前我国电子技术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我国的房屋建筑抗震设计必将跨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建,倪彩琴.浅议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问题的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0,6(5):20-21

房屋建筑的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世界各地地震多发,防震设计这一涉及到建筑安全的话题再度呈现在世人面前,究竟怎样的抗震设计才能使得建筑安全得到最大的保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应该怎样避免?这都是现阶段困扰抗震设计技术人员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抗震理论,加强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致力于解决常见问题,早日寻求出一套最为精确的抗震设计方案。

一、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结构都会部分进入塑性状态,为了满足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功能要求,有必要研究和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当前国内外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是根据对结构在不同超越概率水平的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或变形要求进行设计,结构弹塑性分析将成为抗震设计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结构弹塑性分析的复杂性,在如何进行计算和如何设定具体要求的问题上,各国的做法也有所不同。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GB50011-2010)要求建筑的抗震计算主要是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小震),

按反应谱理论计算地震作用,用弹性方法计算内力及位移,并用极限状态方法设计构件。对于重要建筑或有特殊要求时,要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并进行大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1]。这种先用多遇地震作用进行结构设计,再校核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变形的方法,即为所谓的二阶段设计方法。同时规范规定了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的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

二、建设抗震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2.1 选择建筑抗震场地

在相同的施工条件下,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受到破坏的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选择建筑场地是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高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进行场地选择时,要尽量避开地质条件较差的场地,最大程度上的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害。 微风化、中等风化的基岩、密实的砂土层以及含水量较低的黏土层都属于比较有利的场地,而液化土、软弱土、湿陷性黄土都属于不利的场地,在选择时要注意辨别。遇到无法避免的不理地段时,要根据土质问题的级别采取一定的加强措施,以改变或改善不利的地质条件带来的影响,并且要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进行预先的估计,估算不同强度的地震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加固和加强处理。对于地震时可能出现崩塌、断裂或塌陷的场地,应该进行事先的地基稳固工作,有可能避开的情况下,尽量不选择此类场地进行施工,实在无法避开时,要确保稳固工作的有效进行[2]。

2.2 房屋建筑的地基设计

首先,在建造房屋建筑期间,同一个房屋建筑不允许建造在性质不同的地基上。并且在地基应用上,尽量全然应用天然地基或是桩基,尽可能避免出现两种地基各一半的状况。从而增强房屋建筑的整体刚性,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其次,在埋置房屋建筑的基础时,需注意其埋置深度的控制。若基础埋置深度过浅,将会减少房屋建筑的嵌固作用,增强房屋建筑在地震期间的振幅,提高震害发生几率。因此在设计房屋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时,应尽量增加其埋置深度。并认真做好基槽回填工作以及夯实工作,确保回填土可基础侧面的紧密接触,提高房屋建筑地基稳定性。 最后,房屋建筑是由上部建筑、基础两个部分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在建筑室外地坪下,不应应用内外交圈基础圈梁,以免影响上部建筑和基础的整体性。此外,应将上部结构构造柱钢筋嵌入基础圈梁内,从而加强上部建筑和基础的连接牢固性。若建筑建造地段的土质刚度较弱,则还需设置圈梁在基底底部。

2.3 房屋建筑屋顶与墙体的抗震设计

在地震期间,房屋建筑的受损程度与建筑质量之间呈正比关系。也就是建筑质量越重,建筑的受震害程度则越严重。反之,若建筑质量越轻,那么其受震害程度将会越小。其次,建筑结构越稳定,其在地震灾害中的安全性也越高。因此,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尽可能最小化建筑质量,以达到最小化减小房屋建筑受震害程度的目的。 一方面,减轻房屋建筑围护结构的质量,从而达到减轻房屋建筑墙体质量的目的。若建筑的墙体质量过重,将会降低建筑的抗震性能,使得建筑在面临地震灾害时,易受破坏。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对减轻墙体重量这一点进行考虑。 另一方面,在建筑屋盖设计期间,应尽量选择质量较轻的材质。并且不要在建筑屋顶设计中添加不必要的附属物,以免增加屋盖重量,间接增加建筑高度,对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产生不良影响。若在屋盖设计期间,个别物品是必须建造的,则需要通过设计尽可能降低其高度,并增强牢固性。选择质量轻的材料,从而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2.3 建筑结构平面布置的规则和对称

根据抗震理念对建筑的平、立面布置进行相应的设计,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规则性,非常不规则的方案一般不建议采纳,根据相关的政策规定,对于不规则的建筑设计(包括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都应该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而对于凹凸不规则,则应该采用复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强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对于相对薄弱的部位应该乘以内力增大系数,按照相关规定对弹塑性变形进行分析,并对薄弱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抗震构造措施。

对称性是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十分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包括了建筑物的平面对称、质量分布对称以及结构刚度对称。最理想的方案实施建筑的平面形心、质量中心、刚度中心都在一个点上,称为“三心重合”。

三、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方法

首先,各地区要根据所处区域的地质特征,提高抗震设防标准,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破坏性更强的地震灾害。科技、地震、建设等部门要严格建筑技术规范,从建房选址、规划设计、材料选用、施工保障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各类建筑设施符合抗震设防要求。

同时要积极推广研发符合本地建筑物特点的抗震减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技术,推广应用到各类建筑设施中[3]。尤其是在重点设防地区,即使成本高一些,也要坚持使用抗震能力更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要坚决杜绝不安全建筑材料使用,要科学选材,新材料的使用要严格把关,进行抗震测试和检验,提高可靠性。需要提供相应的出厂证明等材料,安排专人对材料质量进行检测,将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一旦出现问题,做到有据可查。 另外,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对建筑的抗震能力起到最大的影响[4]。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都会对建筑抗震能力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必将带领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

近年来频繁的地震全方位检验了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在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的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今后应该坚持重点发展经济高效的抗震技术措施,在完善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抗震技术和产品,发展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法,完善规范标准体系。此外也还要加强对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的监督和管理,逐步使所有的重要建筑都按照性能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设计,进而将抗震防灾措施落实每一栋建筑。

参考文献:

[1]方小丹,魏琏.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 建筑结构学报,2011,12:46-51.

[2]周锡元. 中国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和实践六十年[J]. 建筑结构,2009,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