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采购管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张树兵
(中石化股份天津分公司 天津市 300270 )
摘要:合理的采购形式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防范风险,降低职务犯罪隐患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物资采购 全过程监督 采购渠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争夺日益加剧,企业成本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物资采购不再是简单的持币购物,而是企业控制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而科学的物资供应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库存量,加速采购资金运转周期,提高采购物资的质量,为企业争取新的经济效益。如何发挥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作用,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和获取利润的关键。
1.对物资采购实行全过程监督
物资采购全过程监督是指对采购前、采购过程中和采购完成后进行的监督。从采购计划的制订开始,到采购物资的使用结束,这其中有计划提报和审批、供应商的选择、价格咨询、招投标、签订合同、验收、付款、领用等八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监督。但重点是对计划提报、供应商选择、价格咨询、合同签订、质量验收和结帐付款六个环节的监督。对计划的监督主要是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对供应商选择的监督只要是对供应商资质的审查和保证所选供应商为同等级别;对价格的监督主要是看是否进行了货比三家、价格是否合理;对合同的监督主要是其合法性和公平程度;质量监督是保证验收过程不降低标准,不弄虚作假;付款监督是确保资金安全,按程序按合同履行。把监督贯穿采购活动的全过程,是确保采购管理规范和保护企业利益的第二道防线。这道防线在采购管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针对市场供应情况确定合同的采购渠道
对于生产直接消耗的市场紧俏的大量大宗物资、而市场供方相对较少,组织难度较大,质量和交货期要求较高的关键原材料、配件、设备,要与供方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实施战略采购,这样可以确保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供求双方长期进行业务往来,有较高的信任度,而且批量大有利于享受优惠价格,可以保证质量,减轻了企业由于供货渠道不稳定导致的生产不稳定。
对于一些市场资源相对宽松,可供选择厂家较多,需要较大而消耗稳定集中的材料、配件,可充分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实行招标采购,利用供方的竞争,达到“货比三家”比价采购,质优价廉的目的,同时也可避免由于独家供应而带来在资源价格、货款上被牵着走的被动局面。同时,由于招标订货增加了采购订货的透明度,从而避免出现决策上的失误和管理上的漏洞,有利于各方面对其监督,避免了不廉洁现象的发生,纯洁了采购队伍。
对于一些批量小及一些品种、用量和交货期多变或临时需要采购的原材料、配件,这些品种无法用稳定的渠道和招标采购的方式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采取比价采购的方式加以解决,在符合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实行“货比三家”,择优采购。
3.针对采购的品种不同,确定合理的订货形式
对于生产中所需的大宗消耗的原材料、配件,需要稳定的供货渠道和数量,可实行年度订货或半年订货,与供货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但由于在执行过程中,价格会随市场变化而变化,因此在预计原材料、配件价格将会下降的前提下,可以在年度或半年合同中确定总量,而价格不一次确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每半年或季度由双方协商确定价格,也可以实行年度确定价格,也可以实行年度确定总量,按季度签订合同,月度进行结算的方式。
对市场价格经常变化,而消耗和需要量又不规律的品种,由于不易规律性订货,可以实行批量订货,以紧紧把握住市场机遇,回避市场风险,对行情见涨的适当扩大订货批量,控制价格上涨因素。对行情见落的适当减少订货批量,回避落价风险,并以批量优势获得价格优惠,从而获得最佳采购效益。
对生产中急需用料,根据市场需要量,经市场比价择优采购,随时签订合同。对于那些品种规格繁杂,需用量少,涉及厂家多,不够经济批量订货的,应充分利用社会库存,不搞工厂储备,采购流通领域供货,实行比价采购,随用随订,直付到厂,方便生产.减少库存。
4.建立供应商选择和考评制度制定物资采购供应商管理办法。
建立合格供应商评价和考核程序,明确合格供应商选择和确定的基本条件,对供应商准入实施资格预审制和备案,建立供应商档案,做好供应商供货质量和履约情况的记录,实行动态量化考核,业绩引导订货。
5.选型标准化和早期供应商参与企业建立自己的采购产品标准化库。
不同的设计师或不同的产品设计组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尽可能选用标准化库的物料,降低特殊或定制项目的数量,形成采购批量,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在产品设计初期,选择伙伴关系的供应商参与到新产品开发小组,通过供应商早期参与的方式,使新产品开发小组依据供应商提出的性能规格要求,尽早调整研发战略,借助供应商的专业知识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6.加强市场分析合理控制采购成本
定期对物资商情进行分析,把握价格变动的情况,尤其是加强对原材料价格市场的分析。有利的采购时机在信息时代,谁掌握了准确的、最新的市场信息,谁就占有采购的主动权,谁就受益。采购单位应该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平台建立企业采购资源信息库,平时加强价格对比分析,从外部市场把握和内部管理监测两个角度进行信息收集,加大分析力度,把握市场价格趋势,提高采购工作的市场敏感度,准确把握有利采购机会,可有效节约采购资金。
7. 组建专家库成立专门机构,对物资采购的技术进行把关
设备、材料、电气仪表的技术专业性比较强,只靠采购人员及使用部门人员很难对物资专业技术问题进行全面的把关。尤其在一些对生产设备要求较高的企业中,例如,石油石化、电力企业。如果在设备的技术上出问题,将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将企业中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人员组织起来,组成专家组,专门负责物资采购的技术把关、技术协议的商谈,加强物资采购的技术管理,提高物资的适用性,提高设备效率,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
8. 零库存管理,加强库存物资的改代利用
零库存是当今经济社会库存管理的理想状态,其旨在实现库存的最小化,绝非指储存量为零。如果库存物资过大,就会变成物资积压,积压物资超过一定时限,就会变成废旧物资,无法正常使用,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减少库存首先要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的管理,加强计划的准确性,实用性;其次就是要对现有库存物资进行改代利用。
9.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配备政治素质高的采购人员,把那些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采购队伍中来,提高采购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对采购人员进行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杜绝在材料采购中拉关系拿回扣。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对发现违纪的现象,要发挥组织部门关心干部、教育干部职能,引导职工上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采购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和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站稳脚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无论采用何种采购形式,最终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降低采购成本,找到性能价格比最优的产品。
参考文献
1、《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 中央企业管理提升小组主编 北京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原燃料采购 成本管理 方法创新
本钢采购中心在大宗原燃料的采购供应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现代化管理方法在采购供应实践中的探索和应用,努力降低原燃料采购成本,不断提高本钢的整体经济效益,为本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板材基地,实现本钢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贡献。
1、在原燃料采购成本管理体系上的创新
(1)完善原燃料采购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成本管理需要坚实的基础工作做保证,没有坚实的基础工作,原燃料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就难以推广和应用。因此,要建立各项采购成本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建立建全了原燃料采购成本管理考核方案。
(2)要解决原燃料成本管理中的思想认识问题。一是树立成本意识。改变过去那种保生产意识强,考虑采购成本意识弱的观念。二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过去那种“管吃管添”“买啥吃啥”的观念。三是树立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只管采购不考虑生产实际需要的观念。四是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改变过去那种因循守旧工作态度,向积极收集市场信息,强化商情研判,对原燃料市场的价格走向进行每季度分析预测,把握和掌控市场的观念转变。
(3)建立原燃料采购成本管理领导组织体系。领导小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和分工合作体系,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直接请示主管领导逐级快速汇报,然后科学地做出决策反应。
(4)建立经济责任制良性考核体系。经济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按照公司下发的原燃料各项采购指标进行对照考核对采购指标完成情况提出奖罚意见。
(5)建立原燃料采购成本指标分解责任制承包体系。对原燃料采购成本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各采购专业部,各采购专业部根据市场实际,按照推进的现代化采购成本管理方法去实施降成本措施。
2、运用“保险库存”法在原燃料采购管理中的创新
所谓保险库存:就是在冶金企业大宗原燃料正常供应链条件下物流库存的决策数学模型,把冶金物流作业层次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层次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如何运用保险库存供应链的思想去整合物流,使其达到最佳的物流库存衔接点,这是当今冶金企业大宗原燃料采购供应工作面临的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目前冶金企业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厂存物料少了威胁着公司的正常生产,厂存物料多了,占用大量存货资金,使公司的资金周转受到制约。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库存最佳呢?企业要想达到最佳的合理库存,一是要根据生产实际消耗;二是市场资源的有效供应链;三是铁路运输的可靠保障;四是厂内料场的合理仓储。有了这四个基本条件的保证保险库存才能够得以实施。而恰恰在本钢所要求的这几个条件中都很难满足。
采购中心根据生产实际和市场情况,大胆运用保险库存方法,严格控制采购数量科学合理地调整采购库存,根据本钢生产实际消耗合理仓储。除生产急需品种外,其他煤种采购均实行保险库存法,对大部分原燃料品种实行低库存运行,确保原燃料保险供应。通过实施保险库存法有效地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局面,为企业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困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运用功能替代法在原燃料采购供应工作中的创新
所谓原燃料采购功能替代法。即原燃料品种替代法。用品种相同、质量相近、功能相近但价格较低的原燃料品种替代另一种价格高的原燃料品种(相互替代)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用价格低的品种替代价格高的品种而不改变其使用功能的一种替代方法,在冶金企业大宗原燃料采购供应运用这种品种替代法,对降低采购成本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本钢采购中心除了采购国矿优质动力煤之外,还采购了大量的价格低廉的本溪地方价格低廉质量稍差的动力煤。因为本钢发电生产中只用国矿优质动力煤在发电锅炉生产发电中易造成煤炭积瘤,使锅炉内煤炭燃烧不充分,不利于提高发电量。采用价格低廉的本溪地方动力煤替代一部分价格高的国矿动力煤,两种煤配烧以后不仅解决了发电锅炉生产中的积瘤问题,提高了发电量,而且还降低采购成本。针对钢材价格下降,煤炭价格较高使本钢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实际,我们采用高炉喷吹用烟煤替代无烟煤,烟煤价格与无烟煤价格差平均在200元/吨,其实用功能比较相近,在高炉无烟煤喷吹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烟煤用于高炉喷吹,全年共消耗喷吹3万吨烟煤,减少了无烟煤喷吹量,降低采购成本200多万元。
4、运用商情研判、市场分析、科学决策法在采购管理中的创新。
市场预测需要做好大量的市场信息收集,准确的掌握市场信息是做好原燃料采购供应工作的前提,能够对原燃料采购做出超前的预测。面对纷纭复杂的原燃料市场处乱不惊。比如2010年上半年,我们对原燃料市场进行了市场调查和分析,由于各大钢铁企业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产能得到充分的释放,预测到原燃料价格还要上涨,于是,对钢铁产能形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做出科学的决策:在炼焦煤价格没有上涨之前多采购一些炼焦煤储备,结果到了下半年炼焦煤价格大幅上扬,这样仅此择机多采购炼焦煤一项就降低采购成本500多万元。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层次的矛盾远远没有消化,还在继续影响着冶金行业,使本钢的钢材价格低迷,而原燃料价格仍在高位徘徊,直接造成本钢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使集团公司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领导班子针对本钢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外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原燃料价格走势,做出了科学的决策。确立了科学的工作思路:紧密围绕降成本的“主旋律”,树立必胜信心,把握市场脉搏,以技术为引导,以商情为引领,以价格为支持,择机采购,大力降低采购成本。仅科学决策降低采购价格一项就节约采购资金538万元。近年来,由于全国钢铁企业规模迅速扩张,钢铁产能不断释放,导致原燃料采购价格不断攀升,原燃料市场的不确定性给原燃料采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本钢采购中心作为本钢的“粮草官”,既要采购符合本钢质量要求的原燃料保证公司的正常生产,又要降低采购成本。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在变化莫测的原燃料市场中具有市场研判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5、实行招议标法在采购管理中的创新
根据原燃料市场信息和资源状况,对部分原燃料品种实行招标和议标,对原料部分长线{市场资源不紧张}的品种实行招标和议标。原料采购价格公开竞争,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同时也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通过部分原料品种的招标议标采购,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原料采购质量。
为了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节约采购资金,还开展了原燃料计量索赔活动。针对近些年,由于原燃料资源紧张,一些供应商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原燃料质量出现了波动。通过商务异议妥善处理,对一般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进行扣款和降级结算处理,对严重不合格的整车返回。此外,对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和亏顿的开展质量、计量索赔工作,仅去年索赔金额就达200多万元。
通过现代化管理方法在原燃料采购中的创新,使原燃料采购质量稳步提高,采购成本在扣除市场涨价因素的影响后,全年产出直接经济效益3538万元,采购成本不断降低,为本钢扭转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困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晨.规范成本核算 加强成本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1)
2.郭军.论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2(12)
关键词:电力物资集中采购 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对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物品、产成品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储备保持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企业进行库存管理,就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量保持合理的水平,掌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总费用,加速资金周转。我国电力企业物资供应渠道多,物资的品种、规格千变万化,对库存管理造成一定难度。同时,电力企业的基建总投资中,大型发电厂的设备和材料投资占其总投资的70%左右;发电过程中各电厂从维护安全生产出发,都储备了大量的备品配件,库存占用资金每年要承担上亿的银行利息。因此,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方法和手段大力降低在电力建设、生产过程中的物流库存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是加快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一、导人物资“集中批量采购"模式,有效降低库存成本
从目前情况看,改进措施就是采取集中批量采购的策略,在优化采购策略的基础上实现对库存物资的科学管理,其采购模式分为战略性采购和操作性采购:
战略性采购在电力企业的具体实施,就是省级或者区域电网公司根据一段时问内基建工程所需的设备、材料的品种、数量,不针对具体工程项目组织招投标。然后,与一个或几个中标厂商签订一定时期内的供货协议,明确供货期,供货单价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的一种操作方式。包括建立采购物资类别、设计采购战略、建立供应商名单、选择实施方式、选择供应商、与供应商运营整合、进行市场基准化比较七个战略采购步骤。这样,公司与供应商建立起的是一种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对双方而言都实现了共赢。省级或者区域级电网公司的主要采购物资包括:220kV和110kV主变、SF6断路器、避雷器、电压互感器、VD4开关、GIS、开关柜和电容成套设备、电缆、导线、金具、铁件和零星小五金产品等。
操作性采购对电力企业而言,针对为某些项目工程设计制造,通用性差的产品,如10kV以上的电力变压器、负荷开关、110V以上的输变电及配电设备、220V以上的铁塔、高压电瓷等,由各分公司汇总物流需求计划清单,然后由省级或者区域电网公司统一采购。另外市县级公司对于少部分物资可以自主采购,这些物资主要为:办公用品、小额的非标件加工、清洁服务等。
二、在集中采购模式下采取的库存管理方法
在这种集中批量采购模式下,对于不同性质不同特征的电力设备、材料物资,电力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库存控制策略。
1、对于常用的必须留有一定库存的设备材料,可以采取ABC和CVA分类法
ABC分类法,又称重点管理法,最早由美国通用公司在库存管理中采用,是库存控制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管理控制原理中最有用最有效的方法。
ABC分类法的原理是将所有库存物资按在技术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如图1所示,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为A、B、c三个等级。A类物资数量约为10%,所占资金约为60%左右;B类物资数量约为25%,所占资金约为20%左右;C类物资数量约为65%,所占资金约为20%左右。A、B、c三类物资区分后,便可以针对三种不同类型开展有区别的管理。
A、B、C方法对电力物资特别适合。电力物资中电力设备等大宗物资对电力系统最重要,而且具有数量少价值高的特点,可以将这些物资看作ABC分类法中的A类物资。对于这类物资,需要有详细的进出库记录,经常检查库存情况,精心做好货物存储工作,随时提供准确的库存信息,进行严格控制。在满足企业内部需要和客户需要的前提下维持尽可能低的经常量和安全库存,可采用定期库存控制法进行管理。而对于物资数量不多,所占资金总额也不多的B类物资,可以通过定量库存控制,库存的数量可以按照各种具体情况来决定。在电力物资中,一般的电力物资,则是数量和品种繁多而价值量相对较少,可以将其看作是ABC分类法中的c类物资。对这类物资的管理,可适当加大定购量,采用定量库存控制法进行控制。在库存配置上,可以经常性地放置在企业仓库中加以存储。
在对于C类物资的库存管理上,由于其所占价值量相对较少,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有可能会造成整个生产的停滞。鉴于此,电力企业有必要在物资库存管理中引入关键因素分析法(CriticalValueAnalysis,CVA)。具体的做法就是,对电力生产起关键作用的物资,划为最高优先级,一定要做好库存管理工作,不允许缺货;对于电力生产起基础性作用的物资,划为较高优先级,比较重视库存工作,允许偶尔缺货;对于电力生产比较重要的物资,划为中等优先级,允许合理范围内的缺货;而对于一些生产经营中需要,但可替代性较高的物资,则划为较低优先级,允许缺货。在电力物资的库存管理中,将ABC分类法和CVA管理法结合使用,可以达到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环节的效果。
2、对于一些备品备件则可以采用供应商
管理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VMI)方式在这种新型的库存管理模式下,放弃由各个基层单位自己保持备品库存或由总公司统一保持备品库存的方式,改由公司物资管理部门和生产运营部门依据各基层单位储备部门建议拟定备品储备计划,选择备品合格的供应商,并与之签订框架协议,在供应商仓库建立公司备品的“虚拟”仓库,而电力企业本身则实现了一个“零库存”。具体做法是:电力企业根据备品需求的轻重缓急程度,按设备货款值的一定比例定期向供应商支付保管、维护、检测费用。以后每年物资管理部门会同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有关部门,依据备品备件储备定额和设备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各基层单位建议,拟定备品备件补货计划,对超过一定年限的备品进行更新、升级。各供应商负责维护其所管理的备品备件库存信息,实时反映备品备件的库存、领用、余缺等情况,实现备品备件实时监控、调配。这样,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大大节约公司备品的库存、维护和定期检测费用,还可避免许多备品储备会因时间过长而造成老化或技术性淘汰。当备品备件的供应商管理库存积累到一定成功经验时,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常规生产和建设所需物资的库存管理。
关键词:道路运输;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65-02
道路运输政策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参与道路运输活动的各个主体相互间利益关系处理提供有效的行为标准,建立相应的机制能够保证道路运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有行业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是财务部门大力支持,一个部门财务控制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该部门的正常运作。所以深化探讨财务内部的控制方法对道路运输产业来说不仅有珍贵的理论价值,对更长远的发展也具有战略意义。
一、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财务内部的现状
(一)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机构,无法有效行使监督职能
每个单位都设有相对应的部门,独立行使其权利与职责,这样整个单位才能有效、有序的发展,只是现在很多的运输机构并没有设立单独的财务机构,统一由办公室管理。办公室管理道路运输大部分支出事宜,是单位的核心部门。这样,运输机构就不能对财务的相关事宜做到很好的监督,这样间接影响到了运输部门内部的正常有效的运转。
(二)内部控制的理念不一,不能有效的进行资金监督
想要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就必须保证控制制度的完善及其能有效实行。但是就目前来看,单位内制的理念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理念的形成依赖于其生活经历,个人理念和所传授的专业知识,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理念自然有所区别。目前,单位的领导层内部没有很强的控制意识,一味重发展而轻控制,这是很多管理机构共同存在的问题。单位领导是应该有权利的,毕竟领导有一般员工所不具备的远见力和决策能力,但是领导的权力过大,也未必是件好事,这往往会造成单位内部有关控制的措施只认定领导,有的管理者只是简单的认为财务管理是单位管理一项内部控制工作,使得单位对资金的管理有名无实。
(三)内部制度不完善,没能落到实处
道路运输业作为国民的一项产业,具有基础性、服务性和先导性的特点,从某一方面来讲,其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是否能正常运转,国家内部是否能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一直充分的发挥着其他运输方法不具备的优势,对提高人民群众出行质量和改善生活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做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十分重要。全国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行垂直管理以后,执行了相关的管理法案,到现在还没有出台一部比较完善的监督制度或是财务内部的相关制度,如此想要形成比较好的制约制度就比较困难,财务的内部控制想要制度化、规范化也不是轻而易举的。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虽然有相关制度,但是并没有做好相关工作,很多制度都不能被正常执行,也不具备相关考核制度,这样的内部机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四)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稀缺
在工作中的每个领域专业人员都是这个领域的强力军,只有专业才能减少失误,才能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然而,大部分地区的道路运输管理相关机关对于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与业务相关技能的培训工作并没有做到位,也没有制定一系列培训计划,财务人员在很多专业技能方面都很欠缺,多方面不能综合与全面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道路运输结构财务管理部门不仅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过硬的硬件条件,还需要管理人员具备相关业务知识及管理能力等软件条件。目前的道路运输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无法满足新时代道路运输企业高速稳定发展需要,特别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财务的内部控制。
二、改善道路运输系统财务内部控制的方法
(一)明确财务设置机构,执行财务部门监督职能
想要很好的履行财务的控制与监督职能,首先必须了解财务内部结构的现状,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进一步确定相关财务人员的职责。然后要给财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让财务管理能够独立的行使监管职能。所以,明确财务内部机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权责归到个人,落到实处,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才能很好的被执行。
(二)加强内部控制观念,增大单位资金监管强度
单位的负责人首先要提高自我修养和综合水平,以身作则,不能出现依法乱纪,仗势压人的情况,负责人应该大力支持员工的工作,确保资金能安全有效的利用。其次在使用单位资金时,也应处处注意勤俭节约,公务车辆费用的支出、招待费的支出、差旅费与会议费支出等都必须被严格控制,这样有限的资金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用,发挥其价值。最后,在道路运输机构的资金管理方面,还要避免领导一人决策的情况,要建立相互制约机制,做到多人参与到单位资金使用的决策当中,单位资金的使用需要多人共同决定,不能再一人当权。
(三)全面内部的控制机制,让财务监督规范化
财务的内部控制是为了加强单位资金的监管,为了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保护当事人、减少失误。其实施者是各级道路管理机构的全体人员,其中包括单位的领导及普通员工。只有运输机构内部增加财务的核算次数,对比收支,正确真实的反应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这样才能杜绝单位资金的无端流失。同时也要把管理者独自的行为变成全员大众能够参与的行为,能够进一步加快各地区的运输事业的发展速度。
(四)提高人员素质,践行财务内部控制
单位人员的素质是一个单位的灵魂,也是一个单位好坏的直接标准,一个单位是否能长期健康发展,这取决于单位人员每个人的素质,所以,对一个单位来说,人员素质至关重要。对于道路运输机构来说,单位人员的素质更是不容忽视的,个人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转,直接关系到财务内部控制是否能有效进行,提高人员素质,刻不容缓。
三、新时代背景下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创新
(一)融入新时代财务内部控制理念、方法
各级道路的运输管理机构一定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使财务人员有法可依,其中有财产清查制度、责任制度、稽核制度、费用报销制度、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管理制度、资金调度控制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使他们的工作有制度可依、可寻。财务管理人员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及制度,明确自身岗位与单位内部其他岗位的区别,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不逾越,不干预。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真正形成相互监督制约机制。
(二)培养具有新时代特性财务管理人才
1、增强职业道德,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理念。职业道德对每个从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职业道德的好坏也关乎一个人的情商的高低。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更是如此,只有财务人员拥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才能保证单位资金的透明与安全。对于道路运输部门来说,财务人员的道德素养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发展趋向,所以,财务人员的责任重大,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才能做到取之于民而又用之于民。
2、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专业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特有的财务方面的专业能力,必须拥有资格凭证,处理事务的技能一定要提高,处理会计事务能力方面必须加强。建立起从开始到结束的职工终身教育学习培训体系,将财务部门内部的控制监察制度强化。让每位员工都树立起“职权须法定,用权受监督,有权必有责,侵权必赔偿”的意识。
3、财务内控人才必须具有专业性。单位所培养的财务人才必须在精通财务相关的本职工作外还要了解金融及税务多方面的知识,成为既懂得道路相关专业知识又专于财务内部控制知识的双项并重的专业人才,为企业财务控制部门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建立起相应的淘汰制度,确保内部控制人员具有危机意识,才能不断学习与创新发展。
4、必须建立财务的管理数据共享制度。想要实现道路的管理运输机构财务部门的管理数据有网络化与资源共享化的特点,使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效率化、科技化,这些都必须基于科学的管理手段。
结语
我国的运输管理机构在控制工作上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这需要机构决策层、管理人员及广大职工共同努力,并遵照交通运输部“以人为本、以德辅法、从严执法”的要求,提升财务人员能力,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必定能让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新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下做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保证企业高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加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财务内部控制探讨[J].交通财会,2012,(10).
[2] 周平.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J].市场研究,2009,(11).
关键词:第三方理财机构 法律监管原则 监管措施
自诺亚财富在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后,第三方理财机构开始闯进更多人的视野。据银行业监管部门统计,仅在北京,各类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就不少于300家。第三方理财最早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香港地区在10余年前起步,而中国大陆则还处在起步阶段。在美国,第三方理财机构拥有60%的市场,英国大约为55%,澳大利亚大约为50%,中国香港大约占30%。目前我国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占比仅为1%。然而,我国高净值人士数量急剧增加,理财需求也日趋强烈。可见,国内的第三方理财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这也是各种资本聚集在第三方理财市场的原因。
一、中外第三方理财机构特点之比较
目前我国第三理财机构可粗略分为三个类型:诺亚类和展恒类及恒天类。分类依据是三者的产品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诺亚财富产品结构中 PE要占到60%以上,固定收益信托类大概30%,阳光私募10%左右。展恒理财为客户配置的主要产品是公募基金和阳光私募基金。脱胎于中融信托北京第一财富中心的恒天财富,则是“信托系”的代表,其公然宣称主要专注做信托理财产品。但总体而言,我国80%以上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推介的产品是信托。其原因主要是信托产品销售风控措施较为严格、客户接受度较高。
然而,如果我们把第三方理财机构进行具体的中外对比,可发现有如下不同:
第一、我国第三方非纯粹第三方,反而类似金融中介机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第三理财机构还处于艰难的成长期中,业务、市场、品牌、口碑等都是百废具兴,第三方为了生存只好在各大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证券等夹缝中求生存与发展。
第二、营利模式不相同。境外,向客户和机构收费并行;我国,主要是向是金融机构的佣金,向客户收费还“不太现实”, 也无法收取咨询费和会费。所以从“营销服务”模式,转向“私人理财管家”模式是中国第三方理想之路。
第三、市场经济法治化程度不同,影响中外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不同发展与监管效果。境外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相对发达,这种较高程度的法治化有利于监管。
第四、理财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异。境外较成熟,国内较保守。成熟的理财观念使人培育着良好的权利意识,也能投资理财显得更为理性与理智。
第五、法律完善程度也不太均衡。境外如美澳都有较系统完备的法律规制方法,国内却几乎为零。这种法律法规的欠缺既不利于第三方理财的监察管理,也不利于其稳健发展。
针对上述不同,在对第三方理财机构进行监管时需注意以下相关的监管原则与监管措施,才能使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健康茁壮成长。
二、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法律监管原则
1、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精神所在。在对第三方理财机构监管中,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界定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性质、模式、监管机构、业务范围、行业规章、法律责任等。而现在的问题正是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立法监管上缺失。对此,我国可充分借鉴境外一些第三方理财监管经验成熟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适度与谨慎移植,加快构建我国第三理财机构的法律监管系统,从而促进其稳健合规的发展。
2、扶持原则
鉴于第三方理财市场的巨大的发展潜力,精英阶层随着财富的逐渐积累有着强烈的理财愿望,我国面对这一新兴的行业,要本着与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原则对第三方理财进行政策上的扶持,以便使这新生儿能在国家政策与法律的扶持下稳步前行,沐浴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阳光之下。
3、引导原则
由于第三方理财有着巨大的利益诱惑,致使这一新生行业野蛮生长,无序竞争。这就得依靠国家在政策扶持中进行正确引导,才有利于第三方的正确繁荣与发展。比如,中国证监会在2010年10月推出了投资顾问制度,虽然基于简单荐股模式的狭义型投资顾问也在2011年市场的寒潮中遭遇了初推期的尴尬,但这毕竟是种有益的行业资格引导,有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4、公平原则
众所周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并称现代金融行业四大支柱。这些金融行业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而发展迅猛的第三理财却处境尴尬,一方面地位不明,至少目前还不是金融行业;另一方面也暂无人监管,这种放羊式的自由,其实使第三方理财机构游离在制度之外,一旦出事,则整个行业因为没有规范而面临重新洗牌的危险,这种不公平的地位和不明朗的未来,无疑给这一行业蒙上阴影,从某种意义上制约了它的发展。
三、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法律监管措施
针对缺失监管的第三方,我们应在坚持法治、公平、引导、扶持等原则,合理构建与主动创新。具体而言,监管措施主要有:行业准入制度;职业准入制度;风险控制制度;探寻技术支持制度,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制度等。
1、行业准入制度
目前第三方理财机构销售的产品涵盖信托、阳光私募基金、PE产品,未来还有公募基金。这几个产品分别由银监会、发改委以及证监会监管。最可行的模式是每个销售牌照都拿一个,然后由三方的共同监管。但是这如九龙治水,监管成本也会非常高。可行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第三理财机构的行业准入制度,规定相关的行业性质、业务范围、资金要求、监管内容、法律责任等。对符合行业准入制度的机构发放营业牌照,并通过年检及考核的方法对其时行跟踪鉴定与监管,优胜劣汰,从而保证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品牌性与认证性。
在发牌照时有两种方式。一是分类式,二是综合式。分类式是指第三方理财机构销售不同的产品,就由相关的鉴管部门发给相关的销售牌照。发行信托产品,必须要有信托牌照。目前的基金销售和保险销售都有专门的资格认证。二是由有权机构发给第三方理财机构综合的能销售市场上应有的产品的牌照。这一设想有一定难度,譬如:在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下,由谁牵头作为有权机构使行颁发牌照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暂时不得而知。
在第三方支付牌照正式发放之后,笔者希望尽快明确第三理财机构的性质:是不是金融机构?如何对第三方理财机构进行定性定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2、职业准入制度
如同要获得律师证才能从事法律职业一样,我国需要规范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从业人员资格,规范理财规划师的认证体系,提升理财人员的专业素养。
第一、要制定第三理财从业人员的职业标准。投资理财需要综合性的素质与能力才能真正做好高端客户的财富管家。首先,理财顾问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资质。如良好的教育背景、金融业从业经历、所获各种殊荣,都能作为初步判断理财顾问资质的标尺。其次,理财顾问应具有理财资格或水平证书,比如CFP(注册金融规划师)、RFC(注册财务顾问)、RFP(注册财务规划师)等。最后,能否制定好的理财规划的方案。好的方案的评介标准总体原则是为客户谋求投资理财利益的最大化,理财方案风险可控度是否合理。
第二、要重视理财人才培养。美国的理财队伍大多是经验丰富、信用优良、有金融或法律从业经历成功人士,而我国合格优秀的理财人员很是缺乏。这需要我们加强理财人才的培养,尽快建立一支职业道德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理财队伍。与此同时,高素质的执法监管人才的培育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3、风险控制制度
第三方理财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可借鉴其他金融法律法规,强调第三方理财在法律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等风险防范与控制。具体可在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资本要求、产品风控、责任认定、法律途径等方面进行相关的风控制度的明确与落实。也可借鉴其他金融行业进行风险控制较成功的制度,例如信托公司在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前进行的各种风控措施与要求都可合理地适用于第三理财机构的风险控制制度建设。
4、技术支持制度
应研发及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尽管可能作用不会很大,但从长远看,第三方支付平台确实为第三方销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物理支持,将来第三方机构销售可能就不再会出现开车带客户去银行买基金的现象了。无论是第三方支付的获批还是更多的第三方销售机构面世,都为改变理财销售市场所迫切需要的。证监会在发展基金第三方销售业务上一直持鼓励态度,民生银行与汇付天下以及天相投顾的合作都是在其鼓励之下。
5、行业自律制度
应尽快成立行业自律组织——第三方理财机构协会。一个行业除了需求国家法律法规的引导与监管外,自己形成一种自律的组织也显得极为重要,因为这种行业自律组织能充分调动集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形成良好的职业行规与职业道德。如同律师有律师协会一样,第三方理财机构也应成立相关的行业自律组织,诸如第三方理财机构协会等,名称并不重要,重要是建立相应的协会规章,督促行业内的公司企业及从业人员能共同遵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我国第三理财机构监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众所周知,法律的有效实施要依赖许多法律外的东西,因为“徒法不足以自行”。为了更好对第三方理财机构进行监管,我们还应注重从经济、文化、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法律监管效果。
1、培育健全的法治市场经济
纵观境外第三方理财机构较为成熟的法律监管经验,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是市场经济较为发达,而且社会信用体系相对完善。正是这种健全的市场经济滋生了理财机构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市场经济孕育着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反观作为建设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的我国的当今国情,如果要从经济的考量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法律监管,我们应重视信用体系的创建,在从事工商活动时要时时落实诚实信用原则,把相关的经济活动纳入法制的正确轨道上,所以培育健全的法治化市场经济势在必行,好在我国已在路上,假以时日,我们有理由看到这是一个富有希望的锦绣前程。
2、重视培养理性的理财观念
法律是文化的一种,而理财主要是经济行为。这两者看似关系不大,其实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境外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蓬勃发展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国家或地区有着正确的理财观念。特别是信托法原理在这些国家或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会相信独立理财机构的理财规划或资产配置建议有利他们财产的保值增值,加上出于避税等原因,极大的刺激了理财机构的兴盛与发展。而中国素来有藏富丰富的文化传统,没有像西方有着要财富管家的习惯,加上社会诚信体系的缺位,诸多高净值精英人士无法真正做信托法上所说的“正信任而托付”进行理财行为。这种传统文化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第三理财机构的发展,当然也不利于对这些理财公司的监管。
3、发挥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
从长远的角度看,一种制度的良好建立与实施,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引导是必需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国家政府的支持,美国等国家或地区的第三方理财机构不可能发展如此蓬勃兴旺。第三方理财机构相对于银行、券商来说,还处于弱势,而且实力强者不多。我国现如今正在建设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为人民服务是法治政府的根本要求,当我们把“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私人财产”庄严地写入宪法后,现对我国高净值的财富人越来越多的资产配置及理财规划,第三方理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适时而起时,我国政府应顺应民意,本着藏富于民,以人为本的原则,对这类机构进行政策上的扶持与引导,从而使第三方理财机构这个野蛮生长的新生物能在国家与政府的正确的扶持与引导下走上规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稳健茁壮的成长。
五、结语
第三方理财公司稳健发展需要内外两方面支持。首先、第三方理财机构自身需要加强管理资金的安全性和品牌影响力、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理财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诚信体系信誉、从而扩大客户规模提升业绩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在宏观管理方面,尽早弥补第三方理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管理政策的空白。缺乏行业执业标准、囿于国内金融分业经营的模式、没有法律法规的监督与管理,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迅速成长。因此,尽快把我国第三理财机构纳入法治轨道促其安稳发展已迫在眉睫。当务之急就是及时落实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法律监管原则与相关的鉴管措施。
可以预见,未来的第三方理财市场定是海阔天空大有可为的市场,谁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谁就能在这个日益发展的大市场中分得一块蛋糕。而健全完善的法律监管无疑会使分蛋糕过程更加公正公开,力求结果公平。
参考文献:
[1]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喜荣,李丽荣. 我国第三方理财发展探讨[J]. 金融会计,2008(1).
[3] 郑文.第三方理财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