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的农耕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但近一百多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迅猛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城镇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吞并了城郊的村庄,产生了大量的“城中村”;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农民被动“上楼”,造成大量的“空心村”。曾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丽乡村土地上矗立起一座座高楼,不见了“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乡村景色,却看到牺牲了大片大片肥美庄稼地后建立起来的高速公路上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这一切,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与忧思。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近年来,记述与怀念农耕文明的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无一不表现出作者们对中国农耕文明的热爱与敬畏,他们在用文字将正在消失的农村事物记录保存珍藏的同时,更大声呼吁人们珍惜与继承深藏在农耕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中国农业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记住乡愁》也是属于这一行列的作品之一。该书详细地介绍了农时――二十四节气、农俗及农谚;农事――回忆传统的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乡情――记述了作者经历的一些名人趣事。本书不仅给广大读者介绍了传统的农耕文化,更带给了新城市移民一段乡村记忆。本书既表现出作者可贵的乡愁自觉,更显示出作者期望发扬光大农耕文明宝贵传统的拳拳之心。
作者扣紧乡愁写农时农事,借农时农事的深情回忆与叙述,抒发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他在叙述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的由来、特点和本节气中的农事内容时,常借助于有关古诗词的介绍和对当下农村现实的描写,穿越时空,古今交汇,让读者认识到,古今虽相距遥远,但同一节气中的农事相同,这就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农耕文化传统历史悠久,一脉相承。
关键词:传统聚落;社会结构;变迁转型;空间更新
Abstract:The social structure of vernacular settlement is based on production and life mode, reflects features of social type, and composes the settlement’s physical space.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will lead to the restructure of settlement space. The restructure includes internal space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Key words:vernacular settlement;social structure;transform;re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3-65(3)
社会结构与空间建造有着直接的对应关联,即人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产生何种人群社会的合作方式,且生产方式作为基础深刻地影响着生活方式中的重要部分——聚居类型,进而深刻地影响着聚落所呈现出来的空间形态。我国的传统聚落成就于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耕作方式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普遍地影响着传统聚落的建造方式和形态。
1 传统聚落中社会结构成因特征
我国的传统聚落在基础分类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乡村聚落以人群的定居和集聚方式划分,可分为血缘型、族缘型和地缘型等几类;城镇聚落以功能作用来划分,可分为商品转运型、流通服务型、管理及军事型等几类。尽管传统乡村聚落与传统城镇聚落存在着类型上的差异,且各自又有着不同的类型划分,但从总体社会类型上考量,由于均成就于农耕社会的大背景,传统的乡村和城镇聚落深受农耕社会结构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大类同小差异的聚落中人群社会结构形态。
1.1 乡村聚落的社会结构成因特征
我国传统乡村聚落中的人群社会从本聚落层面上看多为差序结构,这种差序结构在血缘型和族缘型聚落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即乡村聚落中的身份等级差异和辈份等级差异。但在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且耕作效率相似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人群的集聚以内向封闭且单一化的家庭形态为基础,这种匀质化人群集聚在以地缘型聚落中体现得最为直接。正是由于农耕社会人们在生产方式上的同类和相似,在区域层面上看人群的分布呈现出匀质化的状态,在血缘型和族缘型传统乡村聚落中人群的差序结构也是建立在总体匀质基础上的微差特征。
1.2 城镇聚落的社会结构成因特征
我国传统城镇聚落除军事型之外,其它几种类型城镇中人群集聚的成因多与商业农产品的转运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手工业紧密关联,相较乡村聚落而言城镇中人群的社会生产合作关系要多样一些。农耕社会中农业生产的效率较低,作为商品流通的农产品在总体上数量不大,对作为手工业产品的农业器具需求量也不大,导致城镇人口相较农业从业人口在数量规模上要小很多,占10%左右。从区域层面上看,由于城镇人们赖以生活的资源与农业生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受制于交通运输和地理环境等条件,城镇作为农业的市场中心腹地较小,因此从事商品流通和手工业的人口较少,呈现出在人群空间分布和从业人口规模上的匀质化状态。从城镇聚落集聚层面上看,人群之间社会合作的关系并非非常紧密且规模不大,城镇人群社会结构上更多地是呈现出从业类型上的差异。
2 传统聚落社会结构在当代的变迁
中国尽管由于地域辽阔且资源基础的不同,导致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异,但当代社会形态发生的改变均已深刻地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得人群的社会结构更是较之于以往的农耕社会结构发生着根本的改变。无论各地的社会经济水平是处在工业社会的哪个阶段,开放协作的生产生活方式都逐渐替代了农耕社会内向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群的社会结构形态,即由农耕社会匀质基础上的单一化序列差异结构让渡予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序列协作结构。
2.1 乡村聚落中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农业机械的采用、种业的发展、化肥的使用以及大棚等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除了少数受地理环境制约的地区外,当代的农业生产效率普遍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推向其他非农产业。当代的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之前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被彻底打破,人群之间在农业生产上的协作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乡村中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外地或本地的城镇从事二产、三产,传统乡村聚落中人们生产方式和从业结构的改变,不仅改变了原先封闭单一的生活方式,更为深刻地改变了原先身份或辈份等级的差序结构,建立起开放平等和协作的人群社会结构。
2.2 城镇聚落中社会结构的变化
自1978年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到2012年已达52%,全国城镇人口在三十多年间以平均每年接近一个百分点的速率增长,人口规模的高速增长不仅改变了城镇的规模和面貌,而且深刻地改变了原有传统城镇中人群的社会结构。我国当代绝大多数的城镇是在原有传统城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传统的城镇聚落多数成为当代城镇中的一个区域,或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或是历史街区,并且在当代城镇功能、产业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较之前有极大质变的环境中,原先传统城镇聚落中的农产品转运和手工业等经济功能已经消失,从而导致原先集聚人群社会结构的彻底改变。原有传统聚落中人群之间以从业类型为主线的小规模合作关系被更大规模跨从业类型的合作关系所取代,人群原先在经济地位和从业等级上的差异也为平等协作的社会关系所取代,社会结构趋向于平等与匀质。
3 传统聚落的空间更新
聚落空间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和集聚等社会活动的载体,在其空间格局形态和空间肌理上体现出聚落人群之间的社会结构关系,即社会结构关系在物质空间上的投影。农耕社会中人群的社会结构关系投射在集聚的空间建造上,形成了传统聚落外部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和内部的功能空间建造特征,随着当代社会形态的改变和人群社会结构的改变,传统聚落内外部的空间也必然发生改变。对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聚落类型和不同的产业功能等,立足当代社会发展目标基础,传统聚落空间更新呈现出不同的方式。
3.1 乡村聚落的空间更新
基于农耕社会低效率的生产方式、有限的耕作面积和劳作半径,传统的乡村聚落在区域地表上的分布密集且较为匀质,特别是在平原地区显现得尤为典型。这种源于农耕社会的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状况,使得耕地资源破碎并阻碍了现代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无法提升。我国总体的农业人口耕地规模不到3亩/人,如果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农业生产,则耕地资源远远达不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传统乡村聚落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单就传统的农业大省安徽省而言,其村庄中外出务工人口平均达40%,村庄中日常聚居人口多为老弱,乡村聚落的空心化和空巢化现象严重,更加剧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以最为量大面广的农业生产型村庄来看,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开展区域村庄空间布局的调整,推动耕地资源的规模化集中是顺应当代社会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即传统乡村聚落外部空间更新的主要措施是对其进行迁并整合,以利于高效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开展。
农耕社会传统乡村聚落的营建源于从事农业生产人群集聚定居的需求,其建造的目标主要是满足自给自足的家庭居住生活空间所需,涉及部分生产性空间营造和日常生活服务设施的空间营造。随着乡村中社会结构形态的改变、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致使传统乡村聚落中家族结构和社区结构瓦解,在聚落空间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不再是祠堂,而是公共生产生活的服务设施。仍就最为量大面广的农业生产型村庄来看,村庄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也较传统乡村聚落中只满足本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向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方向拓展建设,向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值提升方向拓展建设。即传统乡村聚落内部空间更新的主要措施是拓展生活功能的公共空间营造、增加生产服务功能的空间营造。
3.2 城镇聚落的空间更新
传统城镇聚落在农耕社会中是一个可以自足的建成空间,即可以满足于从事商品汇集或服务业辐射的经济需求,也可以满足从业人群的集聚居住需求。而在当代社会,城镇产业经济发展的多样、人口规模的增长、空间建设的扩张和交通条件的改变等,使得原先由从业环境所集聚起来的城镇人群社会结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导致在当代城镇发展建设中传统城镇聚落不再是一个自足的建成空间。传统城镇聚落空间更新的动力多来自于外部发展环境的推动,即当代城镇发展战略对传统聚落空间的建设定位与建设投入,诸如城镇的文化发展战略或旅游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建设需求。在当代城镇发展建设中,传统城镇聚落往往是作为城镇建设的发端标志而具备了特定的文化价值,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往往是作为资源而具备了旅游的价值,其对城镇建设的价值所在则成为空间更新的方向。
就传统城镇聚落层面空间营造而言,由于农耕社会中手工业生活和生产用品的服务范围有限,使得商业和手工业作坊通常规模不大,多是在传统民居规模和型制基础上作调整,其建筑物内部多是职住混合功能的空间,而呈现出自足封闭的状态。传统城镇聚落作为农耕社会的区域服务中心,由于所提供商品种类不多导致人流和货流的规模有限,据此而建设起来的街巷空间也相对狭小,加之农耕社会内向封闭的意识,使得城镇聚落中公共交往空间缺乏。这样的空间与当代城镇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不相适应,因此根据城镇总体发展的定位对其进行更新改造以适应当代人群的使用需求则成为必然。如改造传统城镇聚落的内部空间以实现空间功能的置换,将原先集聚人群的职住混合转换成职住分离以适应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将传统城镇聚落的街巷空间由封闭调整成开敞以适应当代人群多样化交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范霄鹏,杜晓秋.传统聚落中的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J].中国名城,2012,(3):63-67.
[2] 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
[3] 崔晓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结构调整[J].理论视野,2007,(2):23-25.
[4] 陆学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J].江苏社会科学,2005,(6):1-5.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乡村性;本质
婴儿在母腹中长大,便对母亲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而从人类的起源伊始,人类对孕育自己的土地,便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感和回归感。考问心灵,你会由衷发现,原来我们心灵的归宿就是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一方水土一方人,重返田野、回归乡村,就成为架起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密切交往的桥梁。
1 乡村旅游的起源
1.1 国外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但是那时候的度假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洲,人们开始利用原生态的乡村居所吸引游客,于是乡村旅游在全球兴起。国外乡村旅游的始作俑者是富人与贵族。法国有着古老的乡村旅游传统,然而在早期乡村旅游仅是奢华贵族生活方式的体现;英国在11世纪开始就有贵族狩猎活动的产生,18世纪出现农庄式社会休闲活动;德国于19世纪末产生乡村休闲度假行为;美国乡村旅游活动的发生则与铁路建设、国家公园有直接关系,1992年出台正式的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主要由美国国家乡村旅游基金负责。加拿大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两种,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分别由乡村度假农庄协会和土著旅游协会负责指导和提供服务。在日本、韩国,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场观光的形式出现。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物美价廉、富有特色的食品、浓郁的乡间音乐和舞蹈以及浓浓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成为人们选择乡村游不可抗拒的理由。
1.2 中国的乡村旅游
中国乡村旅游的起始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寄情山水的变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的生活心态;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田野风光;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的乡村生活形态;“苔藓侵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乡村景观……他们住在乡村,一切生活起居、耕作经营都同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体验村野生活的乐趣,陶冶情操,品性移情,却不以农田为基本的谋生方式和手段。这些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桃花源”式的生活就是乡村旅游的雏形。
庄志民在《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空间》一书中指出:“我国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是一笔凝聚着几千年人类智慧的文化遗产,传统的农耕文明遗迹及生活形态仍大量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这又是一笔能在第三次浪潮文明中重新放射璀璨光芒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以商鞅“垦草”为代表的农耕思想,“重农抑商”、“耕读为本”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历经数千年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积淀了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这种农耕文化就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表现在农耕文化上。
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中人们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它包括技术、价值观、信仰以及各种约定俗成。这种文化在乡村中的体现就是“乡村性(Rurality)”,或称为“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只有保持它固有的自然古朴的特征,符合城市人群对乡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探究动机和心理,激发人们对理想中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乡间文化、物质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的认同和回归的心理,才能引起旅游者的共鸣,得到他们的认可,从而促使旅游者更加以回归原始的心态重返大自然的怀抱。
不论国别的差异,不探究生活方式的区别,居住在同一地球上的人们对其养育自己的土地有着不同寻常的眷恋与怀念。回归自然,重返田野,成为现在城市人心底的呼唤。
2 乡村旅游的概念解析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给予了不同的界定。Gilbert 和Tung(1990年)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 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刘德谦(2006年)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以及与农事相关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该地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活动。沈东生(2010年)觉得乡村旅游是以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幽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参与性强的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民族习俗等为旅游资源,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融观赏、考察、参与、娱乐、餐饮、购物、学习、度假于一体,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娱乐求知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不管学者们从何角度出发来鉴定乡村旅游的内涵,但有一点是想通的,即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存在永久性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永久性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概括起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来归纳和说明:
2.1 旅游必须以“乡村性”为依托
即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在旅游者对农耕文化或乡村文化的了解意愿和深深的向往之上,通过对乡村的建筑、民俗等来实现其旅游的目的。
2.2 田园风光、村落景观与乡土文化是乡村性的三大载体,尤其是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进行乡村旅游的内核,田园风光、村落景观是乡土文化的外在体现。只有三者的统一结合才能让游客深刻体会到乡村的魅力所在。
2.3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做到:小规模经营、由当地人所有、社区参与、保持文化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是开发乡村旅游并实现其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
可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具体的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状况、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自然环境三者合而为一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依托城市周边地带的乡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而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情民俗、领略风光自然和回归原始生态的最佳方式之一,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乡村旅游的本质阐释
通过如上分析,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即是基于“乡村性”的“农耕文化”。具体来说,要从以下方面把握:
1)从地域的角度出发,强调“乡村”这一特定的地理空间特征,即乡村旅游必须是在乡村的土地及地域范围内进行的旅游活动,而非城市。
2)开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是涉农资源,即土生土长的村民、婚丧嫁娶等民俗、种植或养殖的劳作情形等。旅游发展的核心是旅游资源,因此涉农资源的存在是乡村旅游开展的基石。乡村旅游资源的表现类型很多: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村落民居习俗以及与之相和谐的各种副业等,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事物。如麦场文化,金黄的麦秸垛、摊晒的新麦,用麦秆编草帽辫的村妇村姑等,类似的场景与情调构成一幅田园韵味极浓的农耕画面,勾起游人浓浓的怀旧情感,使其沉浸于陶渊明般的回归感慨之中。
3)在经营上依靠的是当地居民。乡村旅游具有乡村的自然属性和文化特征,具有相对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可是是当地政府、企业投资人或者其他,但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一定要让当地居民发挥其主人翁的态度和精神。只有充分依靠当地居民的经营,才能使乡村的旅游资源特色充分突显,才能使旅游者完全沉浸在“乡村”这一特定的旅游氛围中。
4)从产业布局出发,强调了其内容外延。开展乡村旅游,不是单一的乡村居民的产业经济增加,它会达到旅游企业、乡民和旅游者“三方共赢”的效果。
5)从国际惯例出发,强调了其体验需求。以乡村特有的活动内容为主,旅游活动的设置要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
因此,乡村旅游是农村、农民、农业与旅游业四者结合的产物, 其强调的是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性、过程性, 具有自发、自助、小众的特色。因此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的乡村旅游应该会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
4 挖掘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独树一帜的乡村文化是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更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保证。使乡村的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内容、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倾力展现乡村魅力,这对于在城市喧嚣中怠倦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也真正实现了城里人重返田野、回归乡村、找寻心灵慰藉的愿望,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敏.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转型-兼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升级[J].旅游学刊,2009(2):70-74.
[2]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2-19.
[3] 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
[4] 沈东生.安徽肖坑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1-43.
[5] 吴权民.关于乡村旅游文化的思考和实践[J].乡村旅游,2007(12):38-41.
[关键词]乡村;电影;场景;乡村之美;现实意义
乡村题材作为一种具体的电影类型,其创作总量和影响力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思考当下的乡村题材电影,除了娱乐其还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乡愁”。为什么会产生乡愁?如何发现和认识乡村之美?乡村题材电影在我们回味乡愁过程中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一、我国乡村题材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回顾
思考我国乡村题材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发现,其总是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紧密相关。纵观我国乡村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逐步经历了从到沉寂,而后进入到缓慢的发展期,总体面貌如下: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中国乡村题材电影创作的一次,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让整个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变,乡村题材电影在当时电影市场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赵焕章的乡村三部曲《咱们的退伍兵》《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是那一时期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还有胡柄榴的《乡音》《乡民》和《乡情》系列。相比而言,前者多以喜剧的方式反映当时乡村社会的变化,而后者更侧重于从知识分子的视角,对当时乡村文化的发展与沉淀进行思考,强调对乡村“诗意境”的追求。对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样轻松而贴近生活的电影很容易引发其心中的“乡愁”。
2.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乡村题材电影的创作进入了沉寂期,虽然这一时期推出了一批以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部分作品,但相比同时期其他题材的电影而言可谓进入到了一个没落的时代。这一时期乡村题材电影的显著特征是纪实性降低而创作性增强,如电影《黄土地》中那一望无际的大场景、滚滚而来的腰鼓声,求雨、红喜轿、红嫁衣、红对联;《秋菊打官司》中的房子在一串串红辣椒的装点下显得格外耀眼,为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电影场景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夸张。与其说这再现了当时的民俗,倒不如说是导演们创造了一种新民俗;与其说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倒不如说是导演们创造出来的乡村奇观。但正是因为经过艺术加工过的场景,也才更加容易撩起我们当前内心的“乡愁”。
3.新世纪以来乡村题材电影的缓慢发展,相比这一时期极度繁荣的电影市场,乡村题材电影的数量虽然还在进一步增长,但总体上只占极少的比重,这一时期乡村题材电影表现的重点已不再仅仅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客观描写或是相对单纯的艺术创作。喜剧化、娱乐性与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类型并存,如《春娥》《十八个手印》《洒满阳光的路上》《鸳鸯村的故事》《大学生小村官》等。总体而言,影片内容、风格及创作者的多元化是这一时期乡村题材电影创作的主要特点。
透过以上乡村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相比其他电影类型,乡村题材电影虽然不是电影市场的主体,但依然有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热衷于此类电影的创作,究其根本在于艺术创作除了商业经济方面的诉求,还有推进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等其他方面的追求。而当前人们从此类电影中能够感知到的除了离我们越来越远、模糊不清的故事情节外,就是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且挥之不去的“乡愁”。
二、公众对“乡愁”的情感需求分析
为什么我们都怀有各自的“乡愁”?其根本上取决于人的“社会性”。
1.从整体上看,“乡愁”是整个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存在与超越》中写道:“当代世界面临着历史连续性断裂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审慎地把握以古建筑、古村落、古代文化样式等文化遗迹遗址形式存在的历史记忆,发现养育我们现代人的生命源泉。”作家冯骥才也说过:“乡愁的载体是历史传承。”如果任古建筑、古村落、古代文化等文化遗迹遗址毁弃、消逝、湮灭,那么,历史的断裂就会成为事实,我们就会毁灭自身,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就会变成一片荒芜。因此,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只要是正常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沉淀,都会产生对自己以往生活的怀念,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乡愁”,这种情感不会因民族和文化差异而不同。
2.社会转型发展对乡村文化传统带来的冲击是我们呼唤乡愁的直接原因,也让我们对乡愁有了更加迫切的追求。具体表现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乡村的规划建设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在道路与社区命名上普遍放弃了原有的文字符号和文化传承,被洋气十足的“某某国际花园”或“某某城”取而代之。千城一面的评价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领域形成了广泛共识,虽然部分专家学者在为本土特色的居住环境进行着努力,但在发展欲望面前,特色文化正不断地淡出我们的视线。新型的居住方式改变了乡村原有的邻里关系,“乡亲”之间的心理距离被逐渐拉远,这使曾经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怀旧情绪越发强烈。
3.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愁”产生的另一原因,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人心中渗透着强烈的家庭观念。中国人对家所怀有的特殊感情是其他地区文化所无法相比的,例如,在每年中秋或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数以亿计的人们不远万里返回自己的家乡,除了和自己父母的短暂团聚,还有内心深处的“归乡”情结。作为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叶落归根”“父母在不远游”“宁念家乡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的传统观念已深深埋在了国人心中,这都是当前人们会怀有乡愁的原因。
因此,从人的社会属性、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看,“乡愁”是当前我国社会居民普遍存在的情感需求。然而,当下我们的乡愁,却只能如我们的父辈所言,“原来的很多东西只能在电影中才能看到了”。
三、乡村题材电影场景中的“乡村之美”
1.村落之美。乡村电影中村落文化的多重意蕴与独特魅力的彰显,既是物质文化层面民族生活与状况的折射,也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民族文化和美学精神的传演。千百年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因为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大量独具魅力的乡村村落。村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内部的空间格局、宜人的空间尺度都在详细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如村头处、大树下、谷场旁、邻里间共同度过的闲暇时光等。当然,电影中的村落之美还表现在建筑上,建筑也是电影表达村落美的主要对象,不管是江南的临水宅第、东北的农家小院还是陕北的黄土窑洞、闽南的夯土土楼等都在静静讲述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动人故事。如电影《暖》中徽派建筑的尊重自然、融于自然又创造自然的美学特征;《那山那人那狗》中的吊脚楼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意象等,这既是建筑美的表达,也是电影意象美的组成部分。
2.院落之美。所谓“田园”生活,其主要指“耕种的田”与“生活的园”,其中“园”即意指“院落之美”,院落之美具体表现在它独特的空间结构,即前庭后院。例如,我国北方地区的四合院、皖南地区的天井院、客家的围屋以及云南一带的一颗印院落等。院落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且是家的核心部分,院落一方面为家庭生活创造了相对独立的物理与心理空问,也反映出儒家的道德观以及在这种道德约束下的家庭生活。另外,院落作为乡村空间结构的最基本单位,也创造了邻里间难以言说的亲情,正是这种院落的间隔和比邻才在乡村居民中间形成了所谓“远亲不如近邻”的情感纽带,这在乡村题材电影中是非常多见的。
3.农耕之美。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依靠自己劳动创造自身所需,一直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这种观念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都有大量描写,从古代隐居于深山的文人志士到如今生活在别墅豪宅中的成功人士,其相同点是都对农耕活动有着相当的兴趣。对他们而言,农耕本身提供的物质并不是其从事农耕活动的主要原因,对农耕文化的依恋与体验才是他们乐于劳动的主要原因。原始的镰刀斧头虽然在效率上远不及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但它带来的生活体验却是现代机械所无法替代的,这就是农耕之美的独特魅力。作为个体,在社会生产让我们逐渐远离农耕文化的今天,电影中的农耕场景还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美,也可以让我们回忆起曾经有过的农耕体验。电影《白鹿原》中那大片等待收割的金黄色麦浪以及《红高梁》中随风舞动的高梁田,在这种电影场景中既能让我们感受到油画般的艺术气质,又能让人感受到农耕所带来的特有的艰辛生活。
4.人性之美。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城里人,大都会对乡村中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记忆犹新,而在影视剧中也时常反映出城市与乡村公共生活的这种差异。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那近乎迂腐的主角人物、《边城》中的老船夫等,虽然这些人物在性格方面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属于乡村人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传统、朴素、真诚、善良以及一根筋似的坚忍性格。这些人物角色的性格如此相似并非只是巧合,它是千百年来建立在农耕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基础之上的必然产物,在当前社会虽然无法绝对判定这种性格的优劣,甚至其是否还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都值得怀疑,但值得肯定的是,它仍然是人性当中的闪光点。乡村人对城市人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批判,也许能再次看出乡村人坚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而正是乡村电影中显示出的这种最为朴素的人性之美,才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始终怀有一份对这个庞大群体的认同。
5.文化之美。中国当前的快速发展不仅从物质层面迅速改变着乡村,更从文化层面对乡村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乡村生活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如传统饮食、社会伦理、民风民俗、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等,而所有这些既可以作为乡村题材电影故事的背景环境,也可以通过这些间接传递出独有的乡村特色文化,当然也可以用电影独有的方式去反思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表达出乡村独有的文化之美。如2016年由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既是一部全面反映乡村文化与发展现状的电影,也反映了当前的乡村文化形式、社会生活和人的道德品质方面发生的变化,深刻揭示了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大量有关乡村文化传统的细致描写,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即将不在的“乡愁”。
相比城市,当前乡村的物质条件与生活环境还相对滞后,或者说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总体发展,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节奏。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乡村美的客观存在,特别是从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需求角度看,乡村题材电影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思乡的满足感,这也充分说明了乡村美和乡村题材电影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侗族;音乐文化;农事活动;高增乡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5)08-0247-02
侗族音乐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事项和活动,它总是不可避免地融于一定经济社会之中,并以其具有的文化特质而在整个侗族文化体系中存在。传统的侗族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社会,侗族音乐不可避免地打上农耕社会的深深印记,与传统农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传统农事活动与侗歌起源
从江县的高增乡属南部方言区,其音乐具有南部侗族音乐的典型特征。其传统侗族音乐保持完好、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还是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都呈现出多彩性和特征化的面貌,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南部侗族核心文化区,从江县的高增乡与周边的侗族乡镇一样,其音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民歌、民乐、曲艺、戏曲、歌舞、乐舞、游艺竞技等争奇斗艳、多彩纷呈。如按一般的分类方法,高增乡的侗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器乐、戏曲、曲艺(说唱音乐)四类体裁形式,通过对高增乡音乐文化的具象性研究,可窥视整个南部侗族音乐内容、类型、形态、风格、特点。
关于侗歌从何而来,高增一带流传着一个朴实而又奇特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寨边的大榕树会唱歌,树上的串串榕果被鸟吃了。于是千百万种的鸟也会唱歌了,画眉、啄木鸟唱得非常好听。大榕树旁住着个萨阳婆婆,她嫌榕树整日整夜不停地唱歌,太烦人了,就把榕树砍倒推到河里去。鱼吃了榕果,满肚子里都是歌。下游有个名叫细崖的人捕鱼回家,剖开鱼肚,见肚子里装满了歌,就用箩筐装着锁进谷仓。后来,他想把歌挑到七百龙图九贯洞的地方去,不料走到兰洞河桥上换肩时,扁担断两截,箩筐里的歌都撒了出来,撒到岸上、水里,处处都是,捡也捡不完,从此,侗族村寨山河到处一片歌声…。榕树唱歌被砍伐,掉进河里的榕树果被鱼吃,而肚子里装满歌的鱼又被从事捕鱼劳动的渔夫散布开来……从这一段关于侗歌起源的精彩的神话传说,对这段叙事进行解读:榕树唱歌一鸟唱歌一砍倒树一掉河里―捕鱼一箩筐一谷仓一扁担断了―歌撒了出来―侗族村寨山河到处一片歌声,这正是对侗族农耕社会的图景的展示。
高增的许多民间音乐、舞蹈、故事、谚语,都是在劳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在最初的意义上,它们的韵律总是配合着劳动的节奏直接服务于劳动生产。比如,古歌谣中的耕地歌、狩猎歌、织布歌、秧歌、打铁歌、牧歌、渔歌等等,都与劳动结合在一起并抒发了对劳动的感受。而那些以劳动呼声为主,并夹有一定语言的夯歌、号子等,更是在劳动中发挥协同动作、鼓舞精神、提高效率的作用。
如果我们抛开生产,特别是抛开了高增的农事活动,就难以理解其音乐的起源,也无法解释音乐文化长期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侗族音乐起源于农事活动,农事活动承载着音乐,并促进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事活动中的侗族音乐
百越族是我国最早栽培稻谷的民族,是世界上栽培稻谷的起源地之一。而侗族作为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同样以稻作农耕生计方式为主,并形成与这一活动想关联的稻作文化系统。在这样的一种文化系统里,围绕农事在时间、空间上展开的农业生产体系、经济社会关系、文化体系,共同构筑了一个侗族立体的农业生态系统。侗族的农事活动依赖其特定自然生态环境、生产技术、劳作方式、传统认知,在其活动的主要场所、节庆和仪式上,即在特定空间场景和时间节点中展现并体现出其所蕴涵的意义来。
高增乡的村寨多分布在山区的河谷溪畔,依山傍水。与大多数侗族人一样,高增人也以水稻种植农业为主,既有坝子田,又有梯田。由于水源丰富,高增的稻田大多养鱼。家庭养殖猪、羊、牛、鸡、鸭等动物。山坡林地上多种植杉木、油茶、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的采集、猎取等也作为家庭经济的必要补充。山地的自然环境与传统耕种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林、牧、渔、手工等生产为辅的山地水稻文化特质综合体。这一文化综合体与自然条件、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山形、村寨、水田、旱地、坝子、草场、深林、土壤、河流、水渠、水库、道路等内容,形成一个有侗家特色的田园景观。与其村落民居生活及社会活动的时空配置环环相扣,呈现为一种活态的、立体化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农林牧渔等生产之间的配置是立体的,它们所依赖的山地自然环境是立体的,村落相关的建筑、道路、场所是立体的,围绕农事而进行祭祀、节日等活动也是立体的。从农事活动这样一个立体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文化事项,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探视侗族音乐文化的源头、根基及其演变。
对侗歌在劳动生产中的记事、交流感情、怡情悦性的作用,他们在实践中也有所领会,并通过自己的歌表达出来。许多劳动生产的经验也多集中体现在侗歌里,如:
《开春了》,歌词这样写道:开春了!燕子翩翩掠上榕江河,好心的燕子把话说:春天来了莫偷懒,叫咱快快去干活。开春了!修好锄头挖田地,修好犁耙开荒坡,春天田地开得好,秋来粮食收得多。
《布谷鸟叫了》三月里天气好;布谷鸟儿到处叫;下种季节要勤劳啊;秋天才能收成好;种好又管好;年年粮食产量高。
除此之外,还有《游秧歌》、《十二月歌》等。在侗歌里,不仅有劳动生产经验的体现,还有侗家人劳动中的协作意识:
一根棉纱难织布呦!一根棉纱难织布哟!一滴露水难起浪!抬木过梁要有几根杠哟!建造新房要靠众人帮!你拉绳来我拉杠哟!你拿锤来我穿枋。咚空咚空响不停哟!大夏落成喜洋洋。
稻作农耕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侗歌,均体现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理想:希望社会安定,为水稻生产提供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稻作民族渴望社会安定,需要风调雨顺,表达侗族人民和平安定的意念就体现在侗歌里。侗戏也是稻作农耕社会的产物,它与长诗一样,体现的同样是渴求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平安的理念。
三、传统农事节日中的侗族音乐
在高增传统的节日活动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围绕农事节律而进行,不同季节、不同时间节点,农事活动的内容不同,如什么时候栽种或放养什么,什么时候收获等,都是与时间匹配的,这也是农业与现代工业相区别的一个基本特征。高增一带,人们的日常生活安排与水稻的生长节律是合拍,并由此形成了一套以农事、农时为时空节点的传统生活习俗和节日文化事项。而展示侗族音乐的各种活动,正是在这一稻作文化时空序列中的展播。在一年的周期里,有几个主要的节日,如(秧门节)、转换(新米节)和终止(过年)等,就是伴随水稻的栽种、生长而展开的,而相关的侗族音乐活动也在吃新节和过年达到,并在秧门节之后停止。
在高增,除了在民歌歌词里所体现的农事活动内容、农事时间安排,以及对于安定的水稻生产良好社会环境的渴望之外,高增乡的一些围绕节律而展开的农事节日,和围绕空间而展开的农业祭祀也无不通过音乐活动来呈现。
“舞春牛”和播种仪式。在高增乡,每到春耕大忙前的一个时间,人们就组织一次集体性歌舞娱乐“舞春牛”活动。由某寨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青年“春牛”,并组织表演队伍,依次到周围各村寨表演。队形是鼓乐队在前,春牛居中,农耕队随后。每到一个寨子,寨中的男女老少列队相迎,唱着《春牛歌》:“春牛春牛,黑耳黑头,耕田耙地,越岭过沟,四季勤劳,五谷丰收”。随后,他们将春牛队迎进本寨鼓楼坪进行表演。“春牛”扮演者模仿水牛滚水、撒欢、耕田等动作,引人欢呼、喝彩。接着农耕队员们背上锄头、犁耙、竹篓等道具,表演挖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各种农活动作,用歌舞表现了侗族人稻作劳动的欢乐气氛。在播种仪式中,人们表演撒种或播种等动作,然后将香、钱纸、鸡鸭毛夹在竹竿或五倍子树枝上,插入秧田,或在秧田插上一束芭茅草,用以避邪、忌“百口”和保佑秧苗茁壮成长。吃相思(侗语月也),农闲的秋后或是来年春忙之前,村寨、族性之间的集体往。活动包括:(1)拦路迎客,(2)祭萨多耶,(3)鼓楼对唱,(4)炉旁叙歌,(5)送别。吃新,就是尝新米的意思,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节日始于农历七月初,晚至八月十五,过节时间是错开了,为了便于村寨之间的相互做客。节日当天,宾客身着节日盛装以芦笙队为前导,手拿礼物早早赶来。到寨口,主人会设置种种障碍,拦路盘歌,节日的部分便是鼓楼对歌。
以上所说的“舞春牛”、吃相思、吃新节是包括高增在内的整个南部侗族地区的农事节日,而高增侗族独有的招龙节、泥鳅节、踩高跷也同样具有浓厚的农事活动色彩。招龙节,高增乡岜扒也是侗族多种民间文化融合的村寨,每年夏季农作物耕耘完之后的农历七月初七,是岜扒村的招龙节。村寨以节日的形式歌唱美好家园,以招龙的方式寻求心灵寄托,祈佑平安和五谷丰登。节日除了招龙仪式之外,还包括侗族大歌、踩歌堂、芦笙舞、行歌坐月、荡秋千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泥鳅节,据说以前每到撒谷种进田,见秧苗长出嫩芽后大家都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便一起来庆贺,有钱人杀鸡宰羊,穷人没钱买肉便想了个主意到田里去捉泥鳅做成佳肴,久而久之便逐渐演变成了每年高增乡新生村农历5月28日的泥鳅节。节日当天,村里的罗汉(年轻男子)一大早便去田里捉泥鳅,而村里的女孩会在罗汉回家的途中埋伏,对歌索要捉到的泥鳅。踩高跷,并不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在每年七月初的侗族传统节日――吃新,踩高跷会作为高增乡托里村特有的一项节日活动来展现。踩高跷活动中,同样有大歌、芦笙、芦笙笛的音乐活动与之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