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温计的使用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土壤 肥料 合理选择 科学施用
肥料是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肥料是作物的粮食,施肥是促进作物生产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肥料的投入占农民整个生产性投资的50%左右,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为40%左右。
一、肥料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作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来源是土壤的养分,衡量肥料效果好坏的标准也是土壤中的养分。因此,肥料是农业循环发展的物质基础。
1、科学施肥能提升农作物产量,在提高产量方面,肥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施肥不仅可以改善产品的质量,还可以改善提高蔬菜、水果中糖的含量,同时也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的生化结构。
2、合理施肥还可以减少农业因为自然灾害引起的减产。耕地的有限和无限增长的人口决定了今后的时间里单产的产量增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选择肥料
(一)肥料分类
1、按作用把肥料分为直接肥料和间接肥料:直接肥料为直接营养作物的肥料,如氮、磷、钾化肥。间接肥料为通过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达到营养作物目的的肥料,如石灰、石膏。有机肥为二者作用都有的肥料
2、根据肥料提供植物养分的特性和营养成分,分为无机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
3、有机肥料4、生物肥料5、复混肥料6、有机一无机复混肥料:7、复合肥料8、掺合肥料: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干混方法制成的肥料9、BB肥:全称:散装掺混肥料别名:掺合肥。
(二)根据土壤特性选择肥料
由于我国疆域宽广幅员辽阔,土壤的类型也分为很多种。
1、黏性土壤,土壤的特点是土壤黏性较强,保持肥力、水的能力强,但通风性能差,肥料的作用时间相对较长。一般我们会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后期不要施过多的氮肥,造成作物贪青迟熟。
2、沙质土壤,其特点是土质松散,毛管性能差,不利于保持肥水,本身含的养分偏低。针对这种土壤,要选用有机肥,收割完后以堆肥的形式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其养分的含量;
3、壤质土,壤土是性质优良的土壤。其通透性、养分含量等都适合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所以施肥都是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按时定量的施肥;
4、酸碱性较强的土壤,土壤酸碱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弱碱性的土壤,氮的含量一般比较高,所以施肥时一般选择施用碳铵,采取挖基土肥深施,施后盖上土壤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氨的挥发,防止肥料养分的丢失。
(三)不同作物对肥料的选择
植物对于养分的需求随作物、品种的变化而变化,相同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于肥料的需要也是不同的,所以在选择肥料时,必须将作物的营养性质作为选择化肥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蔬菜对于氮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氮肥应该选择硝酸铵、硝酸钙为宜;十字花科的蔬菜对硼的需要量较大,宜选用含硼较多的硼酸、硼砂等;鲜食性的瓜菜如西瓜、甜瓜以及茶叶等对氯毒害敏感,不宜选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含氯化肥。
三、利用高效化
高效利用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肥料发展方向之一。
化肥利用率受肥料特性、土壤特性、施肥量、作物品种、土壤持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只有肥料养分得到充分利用,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四、提高施肥技术
1、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平衡,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节本增收的目的。
2、化肥深施
氮、磷、钾肥均宜深施。氮肥深施可以防止氨的挥发,并减少雨水淋溶和地表径流的影响,水田里能防止反硝化作用导致氨气的逸失。磷肥、钾肥深施有助于作物根系吸收。化肥深施的方法很多,如耕前撒肥翻耕入土作基肥,播种、移栽或生长期中进行开沟条施、穴施等。
化肥采用条施、穴施的方式深施,有利于肥料的集中施用,肥料与土壤接触面小,营养元素被固定的程度较低,有效时间比撒施的长,有利于提高化肥利用率。
3、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法
在上文中分析了不同作物选择不同的肥料,那么应该怎样科学的施肥呢,接下来,笔者将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3.1避免肥料的过量使用和连续使用,过量的肥料可以让土壤板结,正常的理化结构遭到破坏,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活性,不利于肥效的发挥,此外,还可能造成环境的污染,特别是河水的“富营养化”。比如氮肥,如果过量就不会被全部吸收,就会随水流入地下水源,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污染江河和饮用水;除此以外,肥料多是无机盐,过量、连续施用会使土壤出现盐类累积,尤其在降水较少的地方,甚至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必须进行换土,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同时也会增加经济成本,降低生产效益。
3.2要做到平衡施肥。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不同的养分,所以掌握各种作物的需肥特点和需肥规律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壤的肥效。确保做到因作物、因生长季节合理选择肥料种类,科学规划施肥手段,力求做到土壤营养的平衡。
1.1 质量安全问题 表现在链传动部位未加装护罩或护罩不完整,警示标识不齐全。主要是企业对产品的安全使用要求重视不够。在他们看来,播种机不是什么高危产品,使用者又都是农民,利用农民贪图便宜的思想,在制造产品时,为偷工减料,不加装传动和转动部位的安全防护和粘贴安全标识。
1.2 可靠性问题 表现在机架强度不够,焊接质量差,开沟器易磨损,传动轴变形,传动链易脱落等。主要是企业在机具制造过程中没有严格质量管理,对各个生产环节控制不严,购置质量较差的部件和外协件进行组装,没有必要的检验手段和设备,企业的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缺少必要的装具、卡具和
解决出现的问题。也有部分企业为了模具,致使装配质量达不到工艺要求。
1.3 适用性性问题 表现在机具通过性问题仍没有较好解决,特别是在较高留茬地或秸秆较多的情况下作业。主要是因为产品的设计结构不合理。目前我省的玉米免耕播种机的生产企业基本上是私营性质,数量较少而且大多是由原来的老农机厂转变而来,这些企业不舍得在技术、设备更新上增加投入,产品基本上是在原有的老式单体播种机基础上添加一些旋耕灭茬机构组装而成,对机具的结构、适用性没有进行深入的考核,因此导致作业时易发生堵塞和拥堆现象。
1.4 机具作业性能方面的问题 表现在机具的镇压效果差,漏播断条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作业时杂草缠绕,使得行走轮不能真正仿形、镇压轮打滑前行、覆土器的作业效果不好,同时由于缺少足够的生产试验条件,使得产品在没有经过严格的生产考核就投放市场,导致作业时出现漏播、晾籽和镇压不实的现象。
1.5 售后服务质量问题 表现在有些企业的售后服务不及时,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零件供应及维修不及时及零件供应点不合理。主要是由于我省播种机企业大多为私营性质,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素质不高,企业在技术培训方面又很少投入,更有部分企业,只是在农忙时临时招集农民工经过简单的指导就上岗,用户反映产品出现问题时,将这部分派出维修,导致到达现场时不能减少成本,只在售销比较集中的大城市设置零部件供应点,及配备相应的零件,使得偏远用户需要换件时不能及时得到。
2 怎样合理使用玉米免耕播种机
合理使用玉米免耕播种机,必须要把握好以下五点:
2.1 抢时播种 夏玉米播期一般在6月中上旬,应与收割作业配套进行,麦收后当天或者第二天即进行播种,形成即收即播作业流程。最迟不应晚于6月15号播种。
2.2 足墒下种 一是可在收麦前3~7天视雨水情况浇好黄麦水,为夏玉米播种创造适宜的底墒;二是也可在播种玉米后浇蒙头水,浇水后要及时将堆壅的麦秸散开,以免影响出苗。
2.3 严格把握播深 播种深度在3~5cm最合适,过深苗弱,过浅不易出苗。墒情差的可适当播深一点。播后压实,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2.4 调整播量,合理密植 下种量应调为2~2.5kg/亩,行距调至60cm(便于玉米联合机收)。紧凑型品种适宜密度5000~5500株/亩,半紧凑型品种适宜密度4500~5000株/亩。株距视品种和留苗密度而定。
2.5 严格操作规程 播种作业过程中,严格操作规程,播种速度不可过快,行走要匀要直,中途尽量不要停车,达到下种均匀,覆土播深一致。
3 完善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省玉米免耕播种机的现状,为促进我省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扶持企业研制开发新型玉米免耕播种机 虽然在现有保护性耕作作业模式下,我省的玉米免耕播种机基本上可用,但在技术含量上与保护性耕作的整体目标要求以及国外先进机具差距较大。需要政府通过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中型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加大开发力度,加强适用技术模式和适用机具的研究,在探索农机与农艺相互结合的研究基础上,将机具与作业模式的适用性研究作为今后推广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的主要方向,从而提高我省玉米免耕播种机的整体技术水平。
3.2 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增强企业质量意识 针对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质量管理,尤其对于管理松散、技术力量薄弱的小型个体、私营企业,定期召集企业领导进行学习,提高企业对相关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的认识,引导企业对产品安全要求、核心技术要求等方面的重视,指导生产,从源头控制质量问题。
[关键词]空间吻合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P208;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315-01
土地利用规划实际上就是利用科学方法,增强土地与使用群体的关联性,从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规划实施评价的服务群体就是土地规划本身,因而其发展及延伸前提需要建立在土地规划基础上,反之它也能够为土地规划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研究,就能实现对总规划项目的优化调整,因此,土地规划的实施评价也可以看成是推进土地规划实施项目的前提条件。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空间吻合性评价,能够对规划环节的各项数据进行精准衡量,进而实现对总体规划的管理及掌控。
1 土地利用总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推进流程是,在土地规划过程中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对规划项目中的重点问题进行细化考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土地空间的最大化利用,从而形成对全局的数据分析及质量掌控,因此也可以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是对规划流程项目中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的理论性工作。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其应用主体主要是实施结果评价、效益评价及效力评价。土地规划实施结果评价就是对其推进项目中的细化内容进行分析比对,并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现对目标完成情况的判定。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对土地规划的研究仍旧处于发展及进步阶段,这就使得研究主体相对较少,并且在领域内的研究重点都大多停留在了发展问题上,而土地规划研究的频率及涉及范围却相对弱化、缩小。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国所开展的土地规划研究中对缺少对制度的研究,通常情况下,技术的研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并且,我国行之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并不多,虽然研究项目不断开展及开发,但是中间环节却没有相对独立的内容限制。在研究主体中大多是方案形成前期与过程中的量化关系为核心,这就使得整体性评价相对缺失,系统评价有待完善。
2 基于空间吻合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
对土地利用总规划实施进行评价,通常采用的评价方法有四种,其中包括:德尔菲法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在实际评价中,只运用一种评价方法是不能实现权重评定,达不到评价标准。而基于空间吻合性的土地利用总规划实施的评价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当年的评价,评价本身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和过程性。在对规划执行过程中进行空间吻合性评价是对土地利用空间的变化与前期目标的吻合性进行评价,而规划执行结果的吻合性评价是指对土地目前的利用情况与规划进行对比评价,是一种宏观性的考察方案。
土地利用总规划实施的空间吻合性评价是指对土地变化地类的数量和空间变化进行吻合程度考察,要求在总量和空间位置上都符合规划目标,才能属于空间吻合。该种评价标准对规划实施的速度不进行评价,只考察实施结果的总体用地状况是否满足规划方案。但是,由于评价角度不同,最终的土地总规划实施的空间吻合性的评价结果也不相同。如在规划方案中曾将一块地规划作耕地,但是实际实施时,这块地被用作园地,那么这块用地在评价时就不符合空间吻合性。但是,基于功能性考虑,两种用地模式都属于农业用地,从这个层面考虑又属于空间吻合,因此,在进行实际空间吻合评价时,需要对土地的地类图斑、功能区、区域性三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在进行土地规划空间性评价时,需要采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将土地的空间状况勘测出来,因此,采用的是GIS空间叠加技术。此技术可以将现实土地状况与规划中的土地状况进行叠加对比,实现对比效果,进而直观的了解土地利用总规划的空间吻合性评价。GIS空间叠加技术可以对用地规模和用地范围是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分析用地吻合度差的原因,进行整改,从而提升年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吻合情况,实现土地利用总规划的空间吻合度评价。
3 基于空间吻合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应用探究
以某一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为例,进行空间吻合性评价。该地区属于城市发展中阶段,城市启动了很多土地施工项目,防止土地在建设过程中发生耕地资源大量被破坏,建筑用地面积扩充过快的现象发生,对土地规划执行过程进行一定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数据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该地区的地类图斑数量为45000,包括旱地、水田、村落、道路、河水等多种用地,但土地的分部较分散,利用分散化较严重。将土地根据农用地和建筑用地进行整体的数量统计发现,农用地面积为99654.32hm2,建筑用地面积为41235.14hm2,土地总面积为187502.63hm2。耕地是r用地的主要应用方式,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5.36%,而在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92.36%。对当前该地区的用地状况与前一年的土地状况通过软件进行对比,比较中发现在地类出现的变化主要是农用地改变成其他用地,从斑块层面上看是将耕地转为村民居住点的面积最多,其次的是城镇建设用地,如道路的修建等。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执行过程进行空间吻合性评价。
对空间吻合度小于1的地类图斑进行分析,产生此现象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进行的临时用地调整,这种情况在进行整体用地空间吻合性评价时,评价结果与规划方案中的结果是吻合的。第二个原因,可能出现了违法用地的现象,土地利用没有合法的用地手续,没有符合规划方案的要求,如有发现应严肃处理,要求对已用地进行整改调理,实现土地现状与规划目标统一。对执行结果进行空间吻合性评价,评价发现该地区的地类图斑的空间吻合程度差距很大,耕地的空间吻合度最大,为0.95左右,而林地的空间吻合度最小,数值为0。由此可以看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初步阶段,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差距很大,特别是林地、农民居住点等,在后期的土地规划实施中应加强规划管理,逐步提高土地规划的空间吻合程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凝析油;流体相态采收率;试油方法
试油是利用专业的设备和方法对油气层或者是气层是否含有石油进行检测,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可以通过地震勘察以及钻井测井来进行初步的确定,然后根据压力、温度、水质情况以及地质情况对油层含油多少以及油层压力是多少进行进一步的勘探,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开发价值进行决定,同时也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试油来进行决定。试油的时候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对所试层位是否存在着工业油气流进行掌握,同时也要对试油层的原始面貌和数据参数进行掌握。但是,在不同的勘探阶段,试油的目的和任务也是不同的,同时在进行试油的时候一定要对施工设计进行掌握,同时对井身结构以及相关的试油方法也是要进行掌握。
1 试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凝析油是在对地层中存在的气藏进行开采的过程,由于原有的物质在地层中是在高温和高压的状态下存在的,但是在开采的过程中,由于要在地面进行保存,在这个过程中,压力和温度都是会出现很多的变化,压力和温度出现降低的情况,会导致出现反相冷凝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液体产物,液体产物就被称为凝析油,在这种情况未出现冷凝的气体被称为凝析气井气。很多的油田在形成过程中是半生气体和湿性天然气的,因此,在对油田进行开采的时候在温度和压力降低的情况下会出现冷凝液体,这种液体被称为天然气油。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很多的油田在进行勘探的时候都出现了凝析油。在对含有凝析油的气井进行试油的时候难度相对较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气井的液体相态变化是非常的复杂的,同时凝析油在底下的时候是以气体形态存在的,但是在试油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出现液体凝析的情况,很多的凝析油在试油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粘附在岩石上的情况,因此,在进行试油的时候经常不会被发现,这样就会导致价值很高的凝析油出现了很大的损失。在进行试油的时候要尽量提高凝析气藏中的采收率,因此,在进行试油的时候要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地层中是否存在凝析油进行掌握。
2 含凝析油气井试油方法研究
在对含有凝析油的气井进行试油的时候和对常规的油井和气井进行试油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含有凝析油的气井在相态变化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井底的压力和温度变化情况进行掌握,同时,也要对流体的变化情况进行掌握。对于天然气来说,在温度很低压力很高的情况下,会以纯液态的形式存在,但是,在温度很高压力不论怎样变化的情况下都是会以纯气态的形式存在,在压力和温度变化不稳定的情况下会以气态和液态共存的形式存在。因此在对地层是否存在凝析油进行判断的时候先要对天然气样品进行必要的分析,在天然气的相对密度达到一定的范围,同时甲烷的含量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这样天然气的相对密度较高,才有可能存在着凝析油的可能。在对天然气样品进行性质分析的时候要对出现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这样能够更好对天然气相对密度变化情况进行掌握,同时也能更好的对地层是否含有凝析油进行判断。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可以根据相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在对凝析油进行判断的时候可以根据一定的相态图来进行判断,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存在着临界点,在温度高于临界点的时候,无论压力是多大,都不会出现液体,在压力低于临界点的时候,无论温度怎样变化,都无法形成气体,因此,在进行判断的时候要对临界点的情况进行掌握,然后对地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在气液两相共存区,当地下油气井的温度处于温度和压力临界点之间时,多组分烃类物系可出现逆凝结和逆蒸发现象。在低压条件下以气态为主,随压力增大达到后,压力继续增大,液相反而减少,到气液两相界限完全消失,成为这种非气非油凝析油气。这与正常蒸发概念完全相反,称之为逆蒸发现象。反之,这个过程与正常凝结现象亦反向,称为逆凝结。凝析气藏的形成正是逆蒸发(逆凝结)相态转变的结果。试油时尽可能放大油嘴、降低井底流压和温度,是确保凝析油产出的最好方法。
3 试油方法的应用实例
G65-1井P22、24号层,井段为1719.2~1708.2m,厚度4.2m,测井解释均为油气同层1、差油层1。6月17日清水全压井油管传输孔,DP41RDX-1弹,孔密16孔m,共射1炮67孔。23日开井测气,采用3mm油嘴,垫圈流量计,介质为水银。日产量持续下降,由4769m3降至360m3。7月5日油套管敞口放喷,喷出井内压井液后地面关井。9日7:00~10日10:00开井,用两相分离器,8mm油嘴测气。日产气17283m3左右,稳定19h、然后地面关井,于11日钢丝作业在深度1696.0m处投放电子压力计。11日18:00~12日22:00开井,用两相分离器,采用临界流量计,8mm油嘴、24mm挡板测气,日产气18322m3,稳定14h,然后地面关井,测得地层压力22.28MPa1696.0m。虽然未见油产出,但测井曲线有油显示,而且分析天然气样品变化,认为地层有凝析油。可以看出,6月20~23日和7月9~12日的天然气性质有明显变化。相对密度有明显升高趋势,轻组分含量降低,重组分含量升高,判断地层可能有凝析油。只是由于7月9日之前,地层处于清水压井状态,流压过高,出现逆蒸发现象,无法产出凝析油。通过分析认为,放大油嘴进一步降低流压后可能有油产出,于是决定关井恢复后,放大油嘴生产。7月16日14:00~17日17:00开井,用两相分离器,采用临界流量计,10mm油嘴、24mm挡板测气,日产气20350m3,日产油0.365t,稳定10h。在平均流压3.1MPa1696.0m,地层温度39.8℃1696.0m时,地层没有油产出;平均流压2.1MPa1696.0m,地层温度34.8℃1696.0m时,有凝析油产出。取出油样。原油相对密度0.7606,粘度0.8mPa・s,凝固点为-15℃,初馏点100℃。
4 结束语
在地层中,天然气通常都是以气态的形式存在的,主要是在地层中温度和压力相对加大,但是,在进行试油的时候会出现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这样就会导致液体离析的情况出现。在进行试油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方法非常必要,同时在进行试油前要对地层的情况进行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试油的效果。在进行试油的时候要对天然气的密度情况进行掌握,同时也要对试油的方法进行提高,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试油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能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
三、学情分析:(1)学生性格特点:初中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爱展示自己,渴望动手实验,贪玩,喜欢被表扬等特点,课堂上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学生能力分析:这些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基本都接触过温度计和体温计,但他们对温度计和体温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认识和知道温度值的大小,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原理是什么,对于零下温度怎么读,温度计和体温计怎样规范使用等都还不够清楚。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普通温度计、体温计的读数和使用;教学难点:普通温度计、体温计的使用。
五、教材处理:《温度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温度计的读数和使用,体温计的读数和使用三个知识块。在教学中,利用“疑-展-评”教学理念,给学生设疑,给学生展示,和学生一起评议。一堂课40分钟,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把学生眼、耳、嘴、手、大脑充分调动起来,让40分钟充实有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三个知识块熟练掌握。
(1)课堂开始以造句“夏天和冬天比较,夏天要 些,冬天要 些?”让学生归纳出温度的概念;通过把学生的自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观察并体会液体热胀冷缩的特点归纳出温度计的原理;根据自制温度计无准确刻度的不足,引出温度计的刻度划分,从而引出0℃、100℃的概念。由天气预报视频片段给学生展示温度的读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了解其结构和里面的液体。这些内容教学安排时间11分钟。
(2)通过多媒体课件中预设的读数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温度计的读数;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温度计的错误使用图片,让学生归纳总结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生分组测量热水的温度,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温度计的使用。这些内容安排时间是13分钟。
(3)通过多媒体课件中预设的读数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体温计的读数;通过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温,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体温计的使用。这些内容的时间安排9分钟。
(4)课堂教学知识检测共设计了8道题,按教学内容的顺序分别是温度计知识点训练、温度计的读数知识点训练、温度计的使用知识点训练、体温计的读数知识训练、体温计使用知识训练。学生现场作答,教师点评,安排时间是7分钟。
在《温度计》教学中主要用到的教学器材包括:学生自制温度计、常用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每、温水、寒暑表、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等。教学方法以“疑-展-评”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形式,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创新点:在教法上,本堂课充分利用“疑-展-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设疑,教师的教学展示,学生的能力展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师生点评等,使课堂氛围活跃,节奏井然有序。
在具体知识点处理上,为了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课前预习阶段向学生布置了自制温度计的要求,开展学生自制温度计比赛,课堂一开始,我便开始展示学生的自制温度计,我将收集到的学生自制温度计放入一盆热水中,观察谁的自制温度计中液体升高最明显谁就胜出,评出三个优秀作品给予表扬,通过这种作品展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温度计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自制温度计,让学生对自制温度计共同特点归纳出“家庭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知道怎样读温度,在课堂上展示了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通过视频训练学生对温度的读法。
在讲温度计的使用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我让两个学生一组,每组一杯热水,要求学生正确测量杯中热水的温度,让学生展示对温度计的使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在讲到体温计时,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体温,并能正确读出体温计的示数,展示对体温计的使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