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意义;态势;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16

1 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

1.1 有助于新思路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据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高质量进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使农业生产由最初的落后形式转变为与城市发展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新思路农业生产模式,其存在意义十分重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2 促进农村的产业类型及规模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标准

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灵活性,使大量的闲散劳动力得到有效管理,增加就业率,由于休闲农业更加强调的是生产力及劳动服务质量,这就说明休闲农业在运行过程中不但对劳动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要求,更加需要部分从事餐饮及商务管理的服务类工作人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从而使得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1.3 增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性

休闲农业增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性,使农村生活更加贴近城市,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及信息交流,使城市人民能够深入到农村对农业文化进行体验及了解,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

1.4 对农村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及发扬

休闲农业可以对农村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及发扬,这既可以使农村的基础文化得以保留,更能够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2 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具有如下形式:休闲农业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而兴起,从1980到之后的10a时间内,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改革开放地区推行了可供观赏的采摘农业;在1991年之后的10a时间内,休闲农业逐步进入探索发展阶段,其主要在部分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及海水分布广的沿海区域,使休闲农业及观光农业得到了落实;在2001年至目前的一段时期内是发展速度最为快速的阶段,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逐步趋于现代化应用水平,各项与农业有关的观光旅游项目得以较好发展,并且对其发展规模及价值定位制定了具体的评判方案,使经营方式更加科学化及长远化。

通过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休闲农业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延伸至目前,已经具备基本的流程规范;休闲农业的规模由最初的小试牛刀,到目前的广泛发展,已经逐步向着扩大经营方向进行运作;休闲农业从最初的单调、单向特点向着更加符合现代化特色的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方向进化,并从只能采摘观赏到目前的休闲度假胜地,集交流、体验、观赏为一体的全面经营;经营管理意识已经从最初的注重于生产及经营为主转移为休闲与体验,使休闲农业更具观赏性及休闲性,并将生态意识及环保意识始终贯穿于休闲农业运行始终;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村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农村内部结构更加稳固,并能使农村经济与人民生活质量共同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前进趋势为从东部向西部进行拓展,从城市向郊区拓展,从大城市向小城市发展,因此休闲农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是有理论依据的。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

我农业建设面积较广,农业基础好,自然环境比较美观,植物类型多样化;农业资源储备量大,农业类型多种多样;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就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文化景观;农业发展过程较为漫长,农作经验较为丰富;不同乡村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农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城里人到农村观光休闲的人会越来越多,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大;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广大人民的心声。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力条件。因此可以说未来中国不仅是旅游大国,而且也应是农业休闲旅游大国。展望未来,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4 总结

休闲农业就是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休闲农业,处于不断发展的进步阶段,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常运书.浅议城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论苑,2015(23).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海南省休闲农业;台湾省经验借鉴;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于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激烈竞争,以及国际农产品的迅猛冲击,导致台湾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益少,台湾农业发展逐渐面临着衰退和萎缩。一种能够加快农业转型,改善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开发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促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的新的农业经营型态——休闲农业便成为台湾农民与农政单位极力突破困境的不二选择。台湾休闲农业由于起步较早,经过将近40余年的发展,走过创立期、成长期,已经步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发展方向与目标、政策与措施、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可供参考借鉴的成功经验。

二、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加强领导,积极支持

1.组织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就对发展休闲农业极为重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模式,休闲农业发展计划的审查与核定、计划内容、经费配置、推动方式均由农业主管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导,“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专门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台湾休闲农业从“农委会”、“农林厅”,直到基层农会都有专人负责。台湾农业主管部门直接负责休闲农业的规划和行动、管理和咨询,并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并不失时机地出台各种法规政策和管理办法。

2.资金支持。台湾当局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配套部分资金。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提倡一乡一园。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场建设,经费一般用于修建通达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宣等。

3.服务提升。除了组织保障和资金扶持之外,台湾当局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一是组织各种类型的辅导班、研讨会,开展培训;二是组团前往发达国家参观考察;三是聘请研究单位帮助农园规划,指导建设。除了出国考察外,其它各项活动均由政府组织和资助。

(二)强调规划,重视研究

1.强调规划。为了防止休闲农业背离农业本质,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这里主要包括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和休闲农业区建设规划。台湾“农委会”研订了“发展休闲农业示范计划”和“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列入综合农业规划之中。台湾从省到市、县、区、乡镇,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休闲农业规划管理格局。除了主管部门对当地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有明确的规划布局以外,一般农园和农户自身也有近、中、远期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休闲农业后期的发展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2.重视研究。休闲农业的综合特征以及多样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机构的协助与扶持。台湾相关部门机构在做好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会根据休闲农业产业需求,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诸如经营模式研究、服务态度与服务行为关系研究、提升竞争力的研究、农园规划建置研究等。目前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专家以及不少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人员都与当地的休闲农企联系密切,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对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三)健全法规,规范管理

1.健全法规。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台湾“农委会”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农业发展条例”和“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规划、登记及运营,均须遵循相关法律规定。

2.规范管理。“农委会”作为台湾农业最高管理部门,负责休闲农业行业管理标准的制定,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当地休闲农企进行审查评估与考核管理,确保休闲农场、农园或是民俗村落都能够依法运营,避免无序开发和恶性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障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增强盈利能力。

(四)培植专才,创新经营

1.培植专才。休闲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台湾当局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相关专才培养,致力培植专业团队,从市场定位、价值分析、项目策划、设计建造、招商营运等方面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了适应台湾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台湾很多大学都开设了休闲农业专业,其中有5所大学在企业管理系设了休闲农业专业,有十余所大学在旅游系统设立了休闲农业专业,积极培养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2.创新经营。把农产品不当农产品看待,而当成体验品,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最大特点。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农渔特产,创新经营,构建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大力开展网络宣传促销,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横向联合。第三,开发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提升休闲农业品位。

三、台湾经验对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琼台两地同属岛屿型经济,在地理气候、土地面积、农业资源和人文习俗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两岸三通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使休闲农业成为两地合作的焦点,台湾的经验结合海南的资源,两地休闲农业合作和发展前途光明。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搞好规划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搞好规划。借鉴台湾经验,由政府牵头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休闲农业列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细化目标、强化责任,形成“主要领导决策部署,分管领导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配合实施,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虽然制定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但海南休闲农业以民营企业家、农民自主开发为主,大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任由经营者盲目的投资与开发。海南要把加强规划引导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以规划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海南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等相衔接,确保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

(二)创新发展机制,规范行业管理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借鉴台湾发展经验,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投资融资、农民参与四个方面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保障、促进休闲农业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体系。

海南目前还没有休闲农业专项法规和行业标准,整个行业的发展缺乏相关法规的约束和行业标准规范,容易导致无序竞争甚至损害游客利益。因此,海南迫切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台湾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强制规划项目,严格审批制度,设立准入门槛。台湾采取的进行先期发展指导,以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场两种不同的准入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并伴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进行相应的法规修正,以保证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模式等这些做法都值得海南参考借鉴。

(三)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扶持

海南各相关部门需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为休闲农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认真落实乡镇企业治乱减负有关政策,从严查处“三乱”行为,依法保护休闲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银信部门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重点,完善有关政策,适当放宽信贷条件,增加信贷额度。积极培育和发展休闲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及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指导和服务。大力加强休闲农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休闲农业要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海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支持和引导好农户承包土地的流转、制定创业优惠政策、培育市场氛围、提高劳动者素质、统筹安排项目等方面。

(四)突出产品特色,开发精品线路

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竞争中的关键要素。海南在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经验的基础上要突出自身的地方特色,不能照搬全抄。海南休闲农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依托所处地域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如热带特色、海洋文化、热带雨林景观、温泉景区、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地方文化和黎苗风情等特色,以海南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休闲农业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

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台湾有针对性地开发休闲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如:自驾旅游、青年旅游、校外教学之旅、银发族养生之旅、花卉生态农特产之旅、原住民传统祭典之旅等。海南可以借鉴台湾经验,开发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主题和精品线路,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五)实施人才战略,促进相互合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而作为一个教育相对滞后的省份,专业人才缺乏是当前限制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海南目前仅有海南大学开设“观光农业”专业。因此,实施人才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既是相关企业的紧迫任务,也是各级政府和各大科研院所需要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力度的项目。海南应当学习台湾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体系,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琼台两岛文化传统背景大体相同,自然资源相近,农业形态相似,经济互补性强,休闲农业合作潜力巨大。把台湾的发展理念、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特色方面的优势,同海南的劳动力、土地、市场、自然资源等优势结合起来,可推动两岸休闲农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琼台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免税”的政策优势,开发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打造无障碍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区。当然,海南在借鉴台湾经验的同时必须要突出海南当地特色,不能照搬全抄。

四、结束语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与台湾的农业合作。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由此可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将是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张健.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88-291

[2]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8):16-20

[3]彭溢,车轮.台湾“金点子”破解我省休闲农业突围“密码”[N].黑龙江日报,2009-08-14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范文第3篇

广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历程和现状

广州市的观光休闲农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是一些自家农庄观光、采摘、品尝为主,还有包括一些国营农场依靠已有资源办的森林公园或者一些简单的农家乐项目,当初完全是自发性的,没有政府更多地引导,也限于当时的信息环境以及交通环境,早期的观光休闲农业知名度不高,服务范围可能只限于当地、周边的地方,比如从化的溪头村,单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他们是非常偏远的,没有现代便利交通到达,只适于当地很小一部分市民。

到90年代中期以后,接着有一些规模较大、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综合配套设施比较强的项目,最有代表性的如:以岭南特色为主题的瀛洲生态公园,以观赏农艺、休闲为主题的化龙农业大观园等。90年代末,市委、市政府制订了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广州市农业从成交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使广州市农村乡村旅游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进入新世纪,广州市农业乡村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观光休闲农业从南沙海滨到从化山区,已遍布广州农村,我们所说的观光休闲农业就不单是观赏,还有采摘、品尝型,还有休闲、怀旧生态型的。近年来,广州市大力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注入旅游元素,涌现出了一大批观光园区,不久前广州市评选出的12个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就是其中的代表。

与其他地区相比,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的优势与不足

欧美、日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良好的发展经验,值得系统总结和借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江金波认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80年代,是早期兴起阶段;第二阶段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为初期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进入规范经营阶段。

国内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省市以及内地的特色农业省区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广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确实有不少的优势,江金波教授把这些优势归纳为这么几点:第一是客源市场潜力大,可以依托大都市广州推动其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将生态农业转向农产品加工和休闲方面发展;第二是休闲农业的技术易得,能够就近与广大的研究和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加快立足高新技术和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第三是服务管理人才云集,这也是省内其他地区没办法比的。这些都是广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但是广州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也有它明显的不足,或者说是挑战。比如农业用地与商业用地的矛盾,商用地跟农村用地在产值上是没法比的,大面积休闲农业用地困难,极为有限的农保用地与建设旅游接待设施的矛盾,是一个挑战。此外,广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关于品牌发展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欧美、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内也有些经验可以借鉴,比如珠海的农业科协研究中心推广的一些项目,它已经延伸到了研究阶段,有很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

广州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方面的一些经验

广州市农业局副局长王健舜认为:广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了自己的地方特色,而且广州休闲观光农业是始终围绕“农”字和突出这个“农”字来做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为农村做什么,要为它发展什么,还有农民得到了什么,有没有增加他们的收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做好观光休闲农业,同时也是为广州市的市民服务,在本市范围内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广州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力度是非常大的,也紧紧围绕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来做的,并且乡村旅游这一块是市内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项目。不久前评选12条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为什么要以行政村为单位,而没有以旅游项目为单位来评选呢,就是因为行政村是直接下到基层、下到村里面,而项目可能是只为一些企业提供项目方便,我们的目的是为r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

如何更好地促进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结合近十年来广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分析,为了促进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江金波教授认为未来广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促进其向管理项目化、项目人本化、开发市场化等方向发展。

首先是开发模式的问题。现在主要是自发模式、农村基层组织模式、公司加农户模式,不论这种模式的好坏,这种模式的考虑还是以农民真正受益、农村面貌真正改善、农业真正发展等的“三农”为依据考量,这是一个标准。

其次,管理方面也处理好三大关系,即城乡关系、农工关系、现代与传统关系,不能说我们乡村一味地追求低劣的、粗糙的产业,乡利不应该是破败的。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经营理念;借鉴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080 — 02

一、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毗邻太平洋,发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业已形成,是上接长江三角洲、下连珠江三角洲和辐射华中地区旅游网络的重要纽带,加之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受闽台农业合作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具有发展休闲农业较为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借助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福建省自20世纪80年代末厦门、漳州两市最初兴起以体验农家生活和品尝农家美食为主体形式的休闲农业始,历经三十年发展,休闲农业业态逐步迈向多元化,由早期单一的观光型逐渐发展为农业体验、展示教育、休闲度假等多种类型,至今已建立起农家乐、采摘果园、生态观光茶园、休闲农庄、农耕文化园区、生态休闲度假区等不同特点的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业产业也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10年底,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接近1000家,投资总额约270亿元,直接吸纳农村地区从业人员约10万人,年接待游客达3500余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约35亿元,尤其是社会经济基础较好的福州、厦门和泉州等地已初步显现出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雏形。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亦从自发发展逐步迈向规范化过渡,从个体经营为主逐渐转向企业规模化经营为主,随着近几年投资上亿元的大项目逐年增多,规划科学、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企业正在逐渐形成。休闲农业已然成为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省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繁荣农村经济的同时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憩的广阔天地,为城乡社会经济交流提供了互动平台,成为福建省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二、从台湾休闲农业经营理念看福建休闲农业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是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闽台合作的深化为提升福建休闲农业提供了新模式,福建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合理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为福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的丰富经验,对找准福建休闲农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理清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意义重大。

(一)差异化经营

休闲农业综合利用当地自然、生态、文史等资源和农村、农业生产景观为基础,融合旅游和服务等综合经营,为人们提供休闲服务。福建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各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习俗不尽相同,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各地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从客源市场目标定位出发,考虑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力求与同地区休闲农业产品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台湾地区在其制定的“一乡一农渔园区计划”中,通过对区域农业资源的整合,使得各个地区别具特色,十分讲究休闲农场设计的主题鲜明性,达到合理规划农业资源、实施差异化经营的效果。在差异化经营基础上形成的休闲农场品牌差别,不仅可避免落入同质性竞争激烈的恶性循环,还可激发游客兴趣,刺激其消费欲望,最终凝聚成休闲农业品牌的无形资产。在引导休闲农业产业进行差异化经营的过程中,亦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全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从全局高度统筹考虑发展空间布局、区域协调、城乡结合,构建覆盖全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科学规划体系,使得休闲农业经营者可以从宏观布局环境出发,进行符合其资源条件的特色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

(二)文化性挖掘

在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衬托下,休闲农业经营者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使得农业的价值在为人们提供的一种在回归自然过程中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同时实现其在休闲农业产业中的一次升级。但由于缺少文化因子的注入,深层次开发不足,使得休闲农场模式单一、技术含量低、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为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就要根植于农耕文化的广袤土壤,通过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让农业在汲取更多农耕文化的养分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其价值再一次升级,同时也可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因此,进行休闲农业开发时,应围绕农耕文化这个核心来进行休闲农业项目的设计,如旱田、水田、梯田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耕景观建造,用于耕耘、灌溉、捕捞、收割、晾晒等方面的农具展示,弹棉花、磨豆腐、酿酒榨油、摇纺织布等传统手工艺呈现等基于有形农耕文化和岁时节日里的农事活动、农事诗谚等开发等基于无形农耕文化,可令农耕文化借田园风光及农民传统生活方式为载体得以演绎的同时,休闲农业开发得以向纵深拓展。与此同时,加大对闽南乡土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海洋文化、畲乡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力度,积极推动乡土文化创意产业与休闲农业的融合发展。

(三)体验性设计

体验经济具有非生产性、短周期性、交互性、不可替代性、深刻的烙印性、价值的高附加值等特征,使其在西方发达社会得到大规模开发,并被美国和欧洲国家称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亮点。如今,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趋增强,越来越青睐于对旅游过程难忘经历的追求,在国外,大众观光旅游在总体旅游比例中不足三成,其余市场为休闲和特种旅游所抢占。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开发过程中亦十分注重体验项目的开发,如通过喂养小牛、挤牛奶、制作牛奶饼干等体验环节的设计,将农产品的简单销售转为体验商品的价值升级,同时亦达到农业教育的良好效果。

(四)教育性延伸

教育农园是台湾休闲农业经营主要形式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进行加工,并配有教学和体验活动的场所、解说词和讲解员,实现农业生产与教育的结合。通过挖掘农园中所种植的农作物和果树、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农业设施等资源的农业教育内涵,使人们可以在休闲的同时接受农业知识。教育农园的设计使得休闲农场面临的客流非均衡性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即周一至周五以接待学校师生学习参观为主体,周末以吸引城镇居民度假休闲为主,避免陷入市民正常工作日和双休日客源振荡造成严重忙闲不均的经营困境。当然,这与台湾地区教育主管当局对中小学生户外农业体验教学较为重视关系密切,对福建省而言,加强对休闲农场教育性内涵的开发和建设,配合教育部门提升对中小学生农业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可以成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锻炼重要基地,还可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良性健康发展。

(五)综合性配套

休闲农业做为一种在农村、农业环境中的休闲形式,从田园风光的介绍到农业知识的介绍,从农产风味的品尝到农业文化的解读,以及农家住宿等,均需要进行休闲度假的综合配套建设,并配备专门的服务队伍。其设施条件虽不及城市及成熟旅游景点标准,在环境的整洁度、居住的舒适度、餐饮的卫生性、出行的方便性、基本设施的安全性,以及接待人员周到热情的服务等方面也有着相应的要求。台湾休闲农场服务设施一般较为齐全,包括餐饮、住宿、农产品制作与加工、农具展示与存放、教育解说、安全警卫、凉亭、眺望塔台、公共厕所、安全防护栏网、停车场、指示标示牌、登山及健步道、园区内道路、休闲广场建设等方面的设施配套,并拥有一支相对较为稳定的休闲农业服务队伍,往往以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建设,最大程度地为游客享受休闲农场提供便利。

(六)信息化建设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农业与旅游业的综合,信息化平台尤其是网络平台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休闲农业信息的有效提供,具有降低交易成本,促成交易的作用,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网站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相关新闻、园区景点介绍、园区游览地图、旅游线路推荐、住宿区展示、特色餐饮推介,且注重网站在线上预定住宿、门票、交通工具等方面的服务。通过这些信息的提供,使游客人可以充分了解景区的各方面状况,不仅方便了游客,也为该景点做了很好的宣传。福建省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较为缓慢,应充分利用中国休闲农业网、海峡旅游网等各类信息网络和手机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平台,积极宣传福建休闲农业场所、推荐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应在旅游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加紧福建省休闲农业信息网建设,提高休闲农业信息入户率。

(七)品牌化带动

把握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在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机会,在福建省已有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基础上,鼓励引导福建省在生态环境、产业优势、发展势头等方面经营基础较好的休闲农场进一步发展。遵循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加强产业间联合与协作,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生产标准、经营集约、服务规范、功能多样、内涵丰富的福建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引领休闲消费热点,提升产业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强化产业示范带动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经济社会效益。

(八)规范化发展

台湾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法制化和规范化,通过《休闲农业辅管理办法》、《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非都市土地申请作休闲农业设施所需用地变更编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建筑物设计规范》等一系列有关休闲农业的法规的制定实施,对休闲农场开放过程中涉及的土地使用、观光游憩、环境保护、农产品安全、餐饮、住宿、标示等多方面做出规范,使得休闲农业经营业者得以依法从事生产运作,避免了产业的无序发展,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权益也受到较好地保护,从而增强休闲农业的可信度,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福建省亦需要积极借鉴相关行业管理经验,一方面加紧制定和实施休闲农业行业标准,以规范休闲农业的管理,完善休闲农业设施建设和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行业管理与服务,鼓励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并引导其加强行业自律,促进福建省休闲农业规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茜.从台湾经验看大陆休闲农业发展〔J〕.今日财富.2007,(12).

〔2〕林国华,等.海西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3〕汪宁.借鉴台湾经验发展大陆休闲观光农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4〕秦竟.借鉴台湾经验加快海西休闲农业发展.〔J〕.海峡科学.2009,(10).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范文第5篇

摘要:精准农业旅游是在精准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项目,是农业旅游与精准农业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的新模式。本文在分析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策略,为廊坊市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精准农业;旅游;策略;廊坊

1.精准农业

1.1 精准农业的概念

精准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主要由全球定位子系统、农田信息采集子系统、农田遥感监测子系统、农田地理信息子系统、农业专家子系统、智能化农机具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子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子系统和培训子系统等十个子系统组成[1]。精准农业的目标是利用最先进的农业技术,用最少、最节省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收入,有效的利用农业资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1.2精准农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早提出了精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并最早运用于农业生产,其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准农业技术和设备最为成熟,但因为不够系统,总体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此外、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很重视精准农业技术,巴西、马来西亚、以色列等国广泛开始了试验示范应用。精准农业已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各国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阶发展阶段[2]。

2.精准农业旅游

2.1精准农业旅游概念的提出

精准农业旅游可定义为:将精准农业发展和农业旅游开发相结合的,以精准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现代化农事管理方法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精准农业中的全球定位子系统、农田信息采集子系统、农田遥感监测子系统、农田地理信息子系统、农业专家子系统、智能化农机具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子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子系统和培训子系统等现代化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项目的一种新型科技型农业旅游模式[2]。

2.2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

精准农业旅游可以说是在精准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项目,是农业旅游与精准农业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的新模式。目前,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精准农业旅游发展都处于初始阶段,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更是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如精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较少;市场还未形成;开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基地较少等。

3.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可行性

3.1宏观策略

廊坊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发展一直有着精准的定位:2007年,提出“再造一个廊坊农业”,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2009年,廊坊明确了农业发展的两个坐标系,即“菜篮子+休闲观光”的城郊都市型农业和节水节地、高产高效的生态集约型农业;2012年,廊坊市农业发展精准定位为:全面对接京津,走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之路[3]。《廊坊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旅游,重点推进永清乡村旅游开发项目集群。这为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

3.2资源条件

为发展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廊坊将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引入园区,使之成为孵化器和产品研发基地。中国农科院在廊坊市广阳区万庄镇建起了被当地农民称为住满了“大专家”的科技园区、廊坊市金丰农业科技园、永清县绿野仙庄、永清县的恒都美业集团的蔬菜种植基地、固安县的顺斋瓜菜种植基地,这些基地或农业科技园园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精准农业,但都是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的良性结合。

3.3交通条件

交通区位条件是旅游发展的保障条件,可进入性差制约是旅游项发展的关键因素。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廊坊工业旅游的开发创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廊坊距北京40公里,距天津60公里,与京津两个机场相隔70公里,随着京廊交通同城对接的深入,无障碍的交通网络正在全面建设,交通极为便利。

3.4客源市场条件

精准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旅游的升级,是农业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精准农业旅游除具有精准种植、观赏、采摘等功能外,还具有科普意义,对农民、学生、市民都有较强的吸引力,其细分客源市场比较广泛。除廊坊本地客源,因为区位优势,势必会吸引京津两地的客源。

4.廊坊市精准农业旅游发展的策略

4.1加大政策及资金的扶持力度

精准农业是涉及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复杂系统[4],建立一个示范点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廊坊已有金丰农业科技园、绿野仙庄等几处基本具备精准农业特征的示范点,这几处示范点还需不断完善和规范,政府应在资金上加大投资,政策上重点扶持。

4.2 蔬果供应与旅游结合发展

精准农业旅游本质上属于科技型农业旅游,因而可以考虑以“城内小区”或“郊区生产基地”形式,集“精准农业试点”、“无公害农产品供应”、“从田间道餐桌” [3]和“科技型农业观光”为一身,多功能结合发展。

4.3加强精准农业旅游配套和基础设施的建造

加强精准农业旅游点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造。建造相应的基础设施和保护设施,增强旅游点的可进入性和安全性,才有可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进而增加旅游收入。

4.4 注重营销

精准农业旅游对游客而言是一个新的旅游项目,首先在宣传的角度上,注重突出“精准”的含义。其次提高品牌意识,培育几个精准农业旅游品牌。再次注重市场调查,选择合理的定位策略。最后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定网络营销策略。

廊坊要抓住契机,循序渐进的开发精准农业旅游,开辟出一条精准农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新途径。(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34。课题组成员:胡玲玲、张议元、单福斌、陈立娟、赵根、李兵、王兵

参考文献

[1]吕烈武,郭彬明. 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方向[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1)

[2]胡玲玲. 我国城乡精准农业旅游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

[3]唐园结,王会,庞博. 京津走廊明珠 绽放“三农”华彩——河北省廊坊市“三农”发展纪实[N].农民日报,2013-9-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