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农业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前景;机遇;问题;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01-01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都市上班族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迫切需要通过亲近自然、寄情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来舒缓压力。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加的休闲消费需求正在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1]。
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表明,观光休闲农业这一新型农业模式可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状况,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2]。
1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前景
1.1 产生背景
观光休闲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其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是对旅游业外延的扩大、内涵的丰富[3]。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及人们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人们迫切渴望回归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绿色饮食和舒缓的生活节奏[4]。
1.2 发展意义
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升级。②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劳动就业,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③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④通过学习农业生产,享受农家生活,普及农业基本知识。⑤开拓新的旅游领域和空间,缓解城市旅游的拥挤现象。
2 面临的机遇
2.1 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当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用于休闲娱乐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娱乐产业和消费的增长[5]。截至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 000美元,这为休闲旅游提供了基本条件和经济保障。
2.2 居民休闲消费方式多元化、个性化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推动人们去追求丰富多彩的的生活休闲方式。
2.3 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市病”增加
为摆脱精神和环境的困扰,人们迫切渴望回归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绿色饮食和舒缓的生活节奏[6]。
2.4 便利的交通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随着道路交通改善、汽车普及、二级公路免费,人们的出游率、旅游消费大幅增加。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处于起步阶段,在规范管理、市场营销、法规建设等方面需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针对各地迅速增加的观光农业项目,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标准和管理政策,但因缺乏宏观控制,投资决策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①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决定着观光休闲农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6-7]。观光休闲农业实际上是一种生态旅游,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地方旅游产品特色和文化内涵,将旅游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8]。②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投资决策随意而盲目,造成项目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竞争加剧,经济效益下滑。就单个观光休闲农业项目而言,因缺少投资、规划、市场定位及设施体系,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后期经营管理困难,只能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收入来维持。③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是调动企业和当地农民的积极性,通过旅游增收致富。但受地理位置、文化特色、自然资源、经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若盲目发展项目,易遭受经济损失,挫伤农民积极性,使整个产业失去发展动力。
4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坚持科学发展观
观光休闲农业以农业经营为主,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二者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收益,满足游客需求,最终实现农民富裕;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9]。
4.2 科学规划,有效管理
加强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管理、打造服务平台等措施:一是合理布局旅游项目与景观,树立特色品牌,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10]。二是严格控制项目数量,保证开发质量。对已有项目进行审查评估,提高竞争力。三是发挥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作用,组建经营联盟或行业协会,协调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促成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富裕。
4.3 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观光休闲农业[11]。在经营管理上,大胆创新,建立多元化经营体制及“公司+农户”、“农户+基地”等运作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布局水电设施,开辟旅游专线,方便游客出游。各地政府和经营者应重视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对现有的管理、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4.4 加强宣传,打造绿色产品
政府应加强对观光休闲农业景点景区的宣传和推介。编写旅游指南,完善交通线路图,推出多种旅游主题[12]。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打造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绿色观光休闲旅游产品。
5 结语
我国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盲目发展;经营者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有关规划部门要坚持生态规划的理念,着重体现自然生态和地方特色。随着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日臻发展成熟,必将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之路。
6 参考文献
[1] 杨其长.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技术经济背景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2004(8):11-12.
[2] 钟春艳.关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热潮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796-9798.
[3] 张平远.世界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广阔[J].中国第三产业,2001(5):38.
[4]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3):119-124.
[5] 徐萍.消费结构升级中的陕西文化消费探析[J].职大学报,2007(3):91-92,87.
[6] 李飞.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67-69.
[7] 张力越,马俊.加快河南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1):130-132.
[8] 李蕾,云兴福.内蒙古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1):98-101.
[9] 周士锋,王旭东,赵国芳.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初探——以洛阳市太阳雨休闲观光农业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5):32-35.
[10] 郑伟民,陈少青,杨诗源.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432-22434.
关键词:海南;热带;农业;发展;模式
引言:随着近年来观光农业的兴起,我国海南热带观光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规模,传统的旅游形式,面对海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很多的游客,已经不再具有那么强烈的吸引力。由于现代的人们长期居住在城市,面对城市越来越多的喧嚣的环境,已经开始产生了厌倦。在城市里居住的人们,对大自然产生了很深的向往,这种憧憬田园生活的心情,可以通过观光农业而得到满足。①而海南岛在我国旅游岛建设中,发展的多种模式的旅游方式,正适合了人们心里的需求,成为了我国观光农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海南热带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还需要一定的发展和完善,在这里进一步地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海南农业热带观光旅游的发展前景。
1、农业热带观光旅游潜力很大
海南观光旅游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开始初具规模,并以品牌的方式在全国打响,但是海南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旅游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基本上停留在“蓝色旅游”的发展上,仍然停留在以“大海、沙滩、阳光”作为旅游产业的基础,而对于丰富而独特的“绿色旅游”资源,在大幅度上还非常有待系统地开发和利用。
仅就目前海南建设的的情况来看,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大幕已经开始拉开,将海南的旅游业建设成为一座在政治上深化改革、在经济上扩大开放、在自然生态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成为海南旅游建设中的切入点和制高点。②
2、热带观光旅游,为农业发展提供机遇。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加快对海南农业现代化发展,发展热带旅游观光农业是一个理想选择,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破解海南旅游产业,在长期建设中出现的不均衡现象,更有利于海南农业在分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中,为海南农业的增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③要为加快发展热带特色的观光农业,建设起设施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开辟出一条农民新的增收渠道,这是充分切合海南省的具体情况,为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这种农业与旅游结全的发展模式,使海南的旅游产业更增加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热带观光旅游,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调节作用。
海南发展热带旅游观光农业的资源丰富,可以不受海滨以及地域的诸多限制,以特色发展的农业,可以在因地制宜基础上发展壮大,发展不同的旅游观光农业,对旅游业本身而言,将会拉长海南现有的旅游产业的价值链,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热带旅游观光农业新项目,延长游客在海南旅游的时间,从而能够更大幅度地增加旅游消费金额,能够适当地改变海南的不同的旅游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象,把海南岛旅游业发展向新的台阶推进,避免海南地区的旅游项目过度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对弥补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减少重复性建设和恶性竞争,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二、海南农业观光旅游发展的模式
1、 农村休闲型的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依托海南农村,良好的自然田园风光,这里有着十分淳朴的乡土人情,诱人的风味特餐,面向着城市或者城镇的居民,从吃、游等方面,都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周末休闲的需求,这种观光旅游,以提供特色餐饮和简单娱乐服务为主要目的,主要分布在适合具有良好交通条件的城市,以及一些城镇周边的农村,能够以小型的“农家乐”为代表,形成一家一户的经营主体,这种观光旅游模式的客源回头率较高,但是旅客停留时间不长,市场比较稳定。④
2、农村度假型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依托自然的优美的山水风光,建造起一系列的乡间别墅,或者提供档次较高的度假设施,能够面向城市收入较高人群,进行一些综合性质的服务。这种观光旅游的模式,主要分布在三亚、海口等大城市,旅游的市场稳定。⑤
3、农业观光型旅游模式
农业观光型旅游模式,一般主要适用于海南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依托这些农业产业化所规划的项目,形成自己的经营体系,依托农业发展的景观,为游客提供以观光旅游为主要服务,兼带一些吃、购、住等方面的服务项目,主要是面向本地,以及各个层面的游客群体,这些游客一般回头率比较高,所以这种观光旅游的市场相对于比较稳定。
4、农业民俗型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分布在,海南的一些民俗气息比较浓郁的乡村,在这里以海南的黎村苗寨为代表,在这里可以依靠独具特色的山水风光、以及人文风情,还有民俗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观光的依托,为游客提供具有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这种农业观光旅游的模式主要以娱乐服务为主,招待的大都是外来的一次性游客,停留的时间没有固定性, 游客的范围比较广,有着一定的市场回头率,但是市场不是很大。
5、农业景区配套的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观光旅游的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围绕在大型景区周边的农村地区,以固有的景观资源为依托,为景区的游客的需要,提供着吃、住、娱等配套功能服务,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更多的特色的服务,主要招待的是景区的一次性游客,范围比较广范,游客的回头率高,一般停留的时间比较短,观光旅游的市场随景区的季节和游客的多少而定。
总之,海南农村观光旅游的发展,仍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无论观光旅游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都需要兼顾合理,能够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突出可以提供的产品特色,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在农村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实现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四者利益的最大化,为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为实现热带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特色发展、为实现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条新的建设思路。⑥
参考文献:
[1] 杜明娥. 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生态经济, 2010, (09) .
[2] 龙翊岚. 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01).
[3] 任文文,张友棠. 浅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方式[J]. 特区经济, 2010, (07) .
[4] 邹伟,符国基.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自然环境现状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9) .
[关键词] 特色农业 现状 发展任务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05-01
临洮县是定西市所辖七县之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成为定西的主导力量之一。近年来,临洮县以市场为导向,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做大做强做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用的管理要求是进行集中成片管理、生产经营形成规模、龙头企业进行带动、铸造品牌。加速马铃薯、蔬菜、花卉等区域特色产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一、科学种植马铃薯成为经济发展新支柱
马铃薯,俗称土豆,有的地方也称其为洋芋。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前五名,其含有的营养物质非常丰富,可以用作粮食使用也可以用来做菜。还可以进行加工处理,制作其他成品销售,依次可以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增产创收潜力。临洮县的人均耕地非常少,这是因为人口基数非常大但可耕地面积非常小。而且人口和可耕地之间的矛盾不能改变。这就要求大力发展高产高收入的农业作物以保证粮食安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使农民增收,更是对农村区域经济的振兴。
1.发展现状
1.1有计划增加种植面积
几年以来,不断的增大了种植马铃薯的土地面积,同时也带动更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高效的农业经济效益。现已形成27个达到千亩的种植示范基、30个拥有5000~10000亩的种植示范基。现已达到全县60万亩以上的马铃薯种植。更为种植户增加了收入, 如今,很多种植户家里焕然一新,不但买了三轮车和彩电,还盖起了新房。有些人家还买了小车。马铃薯种植带来的诸多好处使加工企业、协会已经成为农户眼里的“娘家人”了
1.2快速推广良种种植技术
近年来,临洮县的广大农科人员已经根据种植经验和田间的调查,总结和探索很多合理的、科学的适合当条件的种植栽培技术和耕作结构。采用的办法是平川地区推广套种技术是早熟马铃薯与粮、菜、果等农作物,还有小拱棚、大棚进行栽植、早春采用地膜覆盖。东部山区地膜覆盖结合优质种薯、膜下滴灌等旱作高产栽培技术面积逐年扩大。
1.3加工贮存能力和技术取得突破
随着逐年增加的马铃薯生产规模,加之科学技术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使其加工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了马铃薯的贮藏运销能力,使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更加完善。根据市场供应要求和马铃薯贮藏质量的要求,选择在主产区建成了拥有万吨以上总贮藏能力的一批种薯贮藏库。其中全县也拥有60多万吨的马铃薯贮藏能力,共建立近12万眼拥有5吨以上贮藏能力马铃薯窖。2010年,全县达到了90万吨以上的马铃薯总产量,获得高达4.68亿元的产值,农民获得人均600元左右的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人的23.7%。现在逐渐开始建设鲜食马铃薯贮藏库,各类贮藏总量占鲜食马铃薯的50%以上。企业建立建设起拥有百万吨以上总贮藏能力的贮藏库,用来贮藏大型加工原料薯。康家崖新添玉井等马铃薯主产区建成了一批拥有万吨以上总贮藏能力的种薯贮藏库。
2.发展前景和任务
2.1发展前景
注重优势区域发展,构建铃薯优势产区要具有布局合理、特点鲜明、效益显著。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加护技术进步,品种进一步优化,使薯种植更加绿色。进一步加强种植结构优化,用市场作为导向、用科技进行支撑、龙头企业进行带动,坚持种薯先行、区域发展、科技兴薯、产业拉动的整体战略发展。采取科学。有效地方法促进农民增收,要不断的扩大种植面积,更好的提高品质,进一步提高生产、储藏、加工、流通的组织化和水平,使马铃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功以保障粮食安全。
2.2主要任务
2.2.1进一步推广集成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推广。建立区域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利用示范效果进行新技术试验示,推广脱毒专用品种的组织种植、少耕栽培、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进行机械化生产等等关键技术。进行旱作节水保墒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和优质丰产加工专用薯栽培技术的推广种植,主要的栽培技术是覆膜。
2.2.2大力发展交易市场。建立独家交易批发市场进行商品薯、种薯和加工产品的交易,主要在交通便利的马铃薯主产区建立。为了达到供求信息和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构建马铃薯产销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方式是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健全全县马铃薯现代物流体系,不但要进行分析和预测市场,还要进行网上交易和期货交易,更要加强销衔接和市场流通。要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地提高商品质量,通过调查和开发进行不同生态区设施贮藏保鲜和管理技术的示范推广,努力提高农户的贮藏保鲜和管理技术,为农户减少损失,增加收入。
二、蔬菜生产规模化带动经济新发展
临洮县设施农业的大规模推进直接挑战传统的种植模式,在种植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种植观念、结构转变的同时实现了增收致富。
临洮县的蔬菜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蔬菜产业已成为临洮坪川区农民致富的“加油站”。培育打造出了“貂蝉”牌、“马家窑”牌等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业品牌产品和礼品蔬菜,有效提升了农产品价值和美誉度。一位的菜贩,若每年往青海装运30多车,每车30多吨,一年最少赚10万元。
三、花卉标准化培育成就经济增长新极点
临洮县新添镇的甘肃三易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名优花卉已迅速走俏国内市场,种植繁育培育形成大丽花、四季海棠等名优花卉20多种,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临洮县在积极扶持、引导、培育花卉龙头企业。现如今,临洮县已培育形成了万亩花木生产基地。
现如今马铃薯、蔬菜、花卉等区域特色产业,已成了临洮人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相信临洮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吕文广. 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及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2010.
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品质生活的要求日益增高,特别是现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有机健康的食品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当前我国的有机农产业的发展极为迅速。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陕西省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对安康市的竞争力进行科学的研究,最终为安康市的有机农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有机农产业;竞争力分析;安康市
1安康市有机农业的竞争力分析
1.1矿资源丰富——“中国硒谷”
陕西省安康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根据安康市国土资源公布的数据,安康市现有探明和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矿金矿就达到65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其中在陕西和中国位居前列的矿产有金矿、汞矿、毒重石、瓦板岩、重晶石、锑矿、锌矿、天然珍稀矿泉水等。特别是其富硒资源,据不完全调查整个安康市境内富硒的区域含量高达2.5~6.6mg/kg,横跨跨度达到近500km,为中国之最。
1.2安康市的地理优势及特色农产品
安康市地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年降雨量均在910mm左右。这样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气候,也是因为其气候的特殊原因,安康也被誉为我国中药材的摇篮。此外本地区的特色茶叶、魔芋、中药材、油菜均具备优秀市场竞争力。根据安康市市农业局公告显示,截止2015年,安康市富硒食品产值达到233.46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24.9%),同比增长32.6%,生态富硒产业在全市GDP占比为26%。
2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劣势
2.1市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安康市作为陕西省境内的一个地级市,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201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91元,比上年增加2180元,增长8.7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96元,比上年增加728元,增长9.75%。截止2015年年底安康市全境需要领取救济金的弱势群体达到近2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数63.8万人,同期减少12.3万人,虽然大幅度减少但其经济滞后的困境任为解决。经济发展滞后是当前阻碍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有机农业发展观念落后
安康市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任然以传统农业耕作为主,多采用的是人力与畜力结合进行农业生产,其生产力低下、机械化水平落后。而且由于区域农业教育力度不足,大多数农民仍然习惯使用化肥农药来进行耕作。对有机农业的观点不理解认识度较低,不愿意进行改变,导致有机农业产业化在安康境内推进受阻。
3安康市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
3.1国内“绿色产品”消费观增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我国消费者从前期“便宜消费观”,得到了扭转。人们越来越追求食品“无添加剂”、“绿色无公害”、“有机化”的属性。这种观点大大促进了当前有机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安康市进行有机农产业发展的信心。
3.2安康市政府高度重视
安康市市委市政府已意识到安康市要发展,必须从绿色、生态出发,打造“绿色陕南”和“和谐安康”。不断派出工作组推进知识下乡、科技入村,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迈向高质量、高水平的绿色化生产行列。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打下坚实的交通、电力等基础,寻找更多更大的销售市场,以确保农产品的出售不受阻碍。
4对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建议
4.1加强生产链的建立
加强安康市地区农产品生产链条的发展,保证各个生产链条齐头并进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政府要进行基础农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艺,有效的延长有机农产品的产业链,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产-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与养殖业合作,构建地方有机肥生产链,减小成本,扩大生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打造金字招牌
有机农产业不能仅依靠农民自身或者生产加工就能做大做强,必须依靠政府或者科研机构对产品进行研究或者创新,比如可以共同培育新型农业品种;改良或创新新兴培育技术,提高种植技术;加大力度研发无公害保鲜、贮存技术,确保农产品的贮存。
作者:钟伟 何波 单位: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参考文献
一、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山西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推进特色农业全面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色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特色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明显提升。但整体而言,山西特色农业仍然存在产业化程度偏低、市场交易不规范、科技转化率不高等深层次问题。
1.产业化程度低。特色农业经营化水平高低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进程。一般来说,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越高,其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占有率越高。从整体经营水平看,现阶段山西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尚不完善,和其他省份相比,经营水平低,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少,仅有25家。2015年列入“513”工程的省级龙头企业仅81家。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就很难起到同行业带动辐射作用,影响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2.市场交易不规范。目前,特色农业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厂商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会采取不正当手段,钻法律的“空子”。市场交易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准则和规范。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厂商为了尽快回笼资金,通过一些特卖促销活动以低价销售产品,不能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优质新鲜。另外,由于消费者对商品真假辨别能力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使得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部分特色农产品定价过高,有的甚至形成市场垄断,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
3.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从山西省公共财政投入中不难看出,山西省农业研发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1。在国家对各省份的财政投入中,对山西省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其中科学技术的投入为62.06亿元,农业相关的投入仅为339.69亿元,在中部六省中最少。
二、制约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山西省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科技水平不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不通畅、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等。
1.科技创新能力和投入不足。特色农业是资源、劳动力、科技相结合的一种农业,它是一种高效农业。所以,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现阶段而言,山西省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完善,特色农业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方面,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高技术水平的科技人员偏少,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高;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农作物栽培技术比较短缺,许多现代化的生物科技、农业设施、信息技术等还未得到很好的应用。而且,农业科技转化率低,科技资源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
2.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不通畅。山西省因地处大陆内部,交通不便和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成为山西省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如表2可以看出,中部六省中山西省交通运输就业人数相对较少,且集中在铁路运输业,水运和航空就业人数较少。进一步说明山西省航空和水运发展缓慢,这就导致特色农产品新鲜度和保质期延长。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山西省运输线路总长度仅为143687.4公里,在中部六省中运输里程最短。其中,公路运输里程最长,为139343公里,但是在六省中排名最后。可见,身处内陆地区,交通不便利,对山西省对外运输特色农产品影响很大。另外,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条件不容乐观,许多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道路、运输设备、仓储设施、保鲜设备等硬件设施还很落后,现代化信息网络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特色农业的发展。市场信息不灵,信息收集、传递手段落后,时效性差使绝大多数农户不能及时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
3.劳动力素质偏低。随着农业产业技术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要求农民对该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越来越高,文化程度的高低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山西省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力大部分是体力型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如图1显示的是2013年山西省农村受教育程度。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总劳动人口的22.7%,初中文化程度占47.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8%。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农业高新技术的普及,使得劳动生产率低,而且农户自身生产意识薄弱、风险意识不强,阻碍了特色农业向科学化、现代化、集约化方向的发展。
4.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目前山西省虽然创建出水塔老陈醋、冠云平遥牛肉、沁州黄小米、古城纯牛奶、六味斋酱肉等一批农产品品牌,但是大多数农业企业品牌意识薄弱,不注重农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建设。在2014年农业部最新公布的全国1191家龙头企业名单中,山西省合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6家,仅占2.2%。这对于树立山西省特色农业品牌,提高知名度非常不利。5.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而政策因素往往是作为外部因素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因素同样影响特色农业的发展,往往政策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带动或抑制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以区域利益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鼓励政策,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相关的抑制政策能够有效地防止盲目开发农业资源。
三、加快发展山西省特色农业的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加快山西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把农业做强、做优,增强市场竞争是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要加强具有山西省特色的优质杂粮的选择和栽培。根据山西省农业地域差异明显的特点,因地制宜培育适合各农业生态区的优质、高产新品种,重点研究具有特殊用途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农产品结构要立足市场经济需求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提高绿色蔬菜种植产量。要研究制定鼓励优势品牌和高新技术农畜产品出口的具体政策,积极引导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民营加工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2.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龙头企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对提高产业化水平至关重要。所以,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增强山西特色经济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把确实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作为重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其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和发展山西特色农产品的综合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最后,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地方特色农业土特产品。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开发绿色食品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更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3.加强政府监督和扶持力度,促进山西特色农业发展。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农业政策、资金投入以及监督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具体而言,首先,政府要制定利于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为特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法律环境,对经营特色农产品的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和适当的税收减免或者降低税率。其次,要加强对特色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省委、省政府应从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信息渠道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农业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加大投入,增加对农业灾害的补贴;同时,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科学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农民根本利益。
4.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保障。省委、省政府应该在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培训等方式。对于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可以请专家进行专门的培训,政府给予一些补贴,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加快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进而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