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学的含义

统计学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统计学的含义

统计学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劳资关系涵义 新古典经济学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经济学

劳资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社会以后,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的劳动关系才历史地演变成劳资关系。关于劳资关系的经济学研究也历史地产生了,并且因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研究视角和不同的分析范式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其中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三种不同分析范式下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一、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的劳资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建立在“一个有层次的假说体系”之上:天然而非历史地形成的私有产权、理性的经济人、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完全的契约(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等。一方面,厂商(Firm)被抽象为生产函数,“用来表示厂商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某一种组合同它可能产出的最大产量之间的纯技术关系。也就是说,厂商产出一定量的产品取决于不同生产要素在一定组合比例下的投入量。”其中,劳动和生产资料(资本)是两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所以生产函数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1899年到1922年美国的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关系,而得出的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函数:

Q=ALaK1-a

其中,Q代表生产量,L代表劳动投入量,K代表资本投入量,A、a是常数,1>a>0。这一函数后来又扩大至整个生产领域,被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另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厂商模型所包含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的报酬”,由外在于企业的市场决定。这样,在新古典分析范式下企业被抽象成生产函数,“它们似乎是任何人都能操纵的机器:从一端放进猪肉,另一端就产出香肠。”在生产函数中,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也只是被抽象成生产要素间的技术经济关系;而劳资关系形成的由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组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被视作天然;企业内部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权利分配关系被放入“黑箱”,就连两生产要素所有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分工协作关系也被忽略不计。

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的劳动关系

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分析范式中,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架构和分析方法,同时引入了制度因素。从而,企业(厂商)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生产函数,而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制度类型。在企业中“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它合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交易费用因交易量的减少而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率提高了,所以企业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对价格机制的替代”。詹森和麦克林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同时,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仍然坚持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的第二个假定,即契约内容基本由外部市场条件决定。因此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分析范式中,劳资关系就不再只是劳动和资本的技术经济关系,而是一种企业内部要素之间的契约关系和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委托-关系,而且这组契约是“一系列契约”中最为关键的一组契约。基于这组契约,资本所有者与雇员劳动者在市场上实现了平等的产权让渡;劳动者以一定形式取得报酬,资本所有者获得了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使用权、支配权;劳动者被“内化”于企业之中,企业的权威也因此能够取代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

总之,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分析范式中,劳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天然的私人产权”或“没有历史的产权一般”(张克难)的基础上由市场而形成的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委托-的契约关系。虽然他们也承认在企业内部两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等权力安排呈现为不对等,但只把它归结为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产生因防止偷懒行为的激励的需要等外在性因素(阿尔欣、德姆塞茨)。

三、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的劳动关系

经济学在方法论上与新古典主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有着根本的区别。经济学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社会历史环境中去把握经济现象的经济实质和发展规律。

在经济学分析范式中,企业既不是一个抽象的生产函数,也不仅仅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和“一系列契约的联结”,而是一个建立在历史地形成的特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由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契约形成,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控制劳动的权利结构,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它既说明了企业作为生产组织的一般性质,也阐明了企业的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占有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

作为企业重要关系之一的劳资关系,同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构成的委托关系相比,是马克思分析和研究的重点。马克思始终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放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下进行分析。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下,劳资关系表现为资本的所有者同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为历史前提的,是“建立在先于社会产品的分配并作为其前提的生产要素的分配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建立在作为工人的商品的劳动力和作为非工人的财产的生产资料互相分离的基础上的。”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必须有一个足以同时雇佣相当数量工人的个人资本。只有在本人完全不必劳动时,这个雇佣劳动的人才成为真正的资本家。”在这个历史前提下,劳资关系虽然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为一种平等的产权让渡关系,但“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进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我们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其后――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所以,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劳资关系表现为一种因生产要素分配不对等而形成的权利不对等的经济关系,其实质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劳动力剩余价值(劳动)的雇佣关系。

四、结论

新古典经济学虽然看到了两大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可完全替代性,但并没有对二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分工协作关系作具体探讨,只是把劳资关系抽象地看成一种经济技术关系。新制度主义虽然看到了基于生产过程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只是把它规定为建立在“没有历史的产权一般”基础上的平等的契约关系,其实质是从一种抽象(生产函数)走向另一种抽象(制度一般)。只有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将劳资关系纳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畴里,看到了劳动力市场上契约平等背后的控制与剥削关系,从而将劳资关系历史地归结为一种反映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生产关系。由此,劳资关系的涵义在具有劳动关系一般规定性的同时也具有了作为劳资关系特殊的社会规定性。

所以,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学三种不同的分析范式下劳资关系涵义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将劳资关系的涵义归纳为:劳资关系首先是在劳动过程中即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种生产要素的结合中所必然发生的分工协作关系,它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就其本质而言,劳资关系更是一种反映特定生产关系的社会经济关系,它体现并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尤其是所有制关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

[3] 范家骧、高天虹: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4] 林岗、张宇:与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统计学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食堂寒冷地区采暖通风设计

1、引言: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学生食堂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做好冬季食堂采暖和厨房操作间、餐厅的通风,使室内的空气满足卫生和舒适的要求,就显的十分必要了。本文就根据所做工程兰州大学学生食堂对寒冷地区学生食堂冬季采暖及通风设计的有关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2、学生食堂的特点:

学生食堂一般人流量都比较大,进餐时间又相对集中。一般学生食堂都设计为大空间,功能主要有操作间、配餐间、餐厅及适量的包厢等。兰州大学学生食堂操作间紧临配餐间和餐厅,没有直接对外窗户,必须设置机械排风和机械补风。学生就餐以套餐、点菜为主,餐厅的发热量比较少,烟酒气味少,厨房的功能间比较少,做饭炒菜的时间很有规律,并且很多窗口的操作时间与学生就餐的时间是错开的。

3、学生食堂的采暖设计:

采暖设计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设计时应该满足国家颁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相关要求。寒冷地区的公共建筑,不宜采用空气调节系统进行冬季采暖,冬季宜设热水集中采暖系统。热源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采暖系统形式可以采用带跨越管和三通调节阀的单管串联顺序式系统,分室控温,入口设热量表计量。也可以根据食堂的具体特点以及经营区域的不同,系统形式设计为分区计量,分室控温系统。寒冷地区食堂一层大门应设置门斗,或设置热空气幕,减少冷风渗透。当餐厅空间很大,可以采用暖风机或其它热风采暖作为散热器采暖的辅助采暖,提高散热效果,使室内温度场更趋均匀。

4、学生食堂操作间通风设计:

厨房操作间是个高热、高湿的空间,在炒菜、做饭、蒸馒头时会产生大量的油烟和蒸汽,这就需要大量的排风,在排风的同时,应该对厨房做补风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操作间新风量的要求,还可以使排风更顺畅。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3年版)对厨房排风量及补风量的计算方法,一般厨房的排风量宜根据设备散热量和送、排风温差,按热平衡计算出:

L=Q/0.348(tp-tj)(m3/h)

式中:L――必须的换气量(m3/h);

tp――室内排风设计温度(℃);

tj――室内送风计算温度(℃)。

Q――厨房内的总发热量(W)

Q=Q1+Q2+Q3+Q4

Q1――炊事设备发热量(W),宜按工艺提供数据

Q2――操作人员散热量(W)

Q3――照明灯具散热量(W)

Q4――护结构的热负荷(W)

但对厨房设备散热量、排风温度等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测定,所以对一般厨房的排风量可以按照换气次数进行估算:

中餐厨房:40~50次/h;

西餐厨房:30~40次/h

职工餐厅厨房:25~35次/h;

一般学生食堂和职工餐厅厨房在功能上都很相近,所以可以采用职工餐厅厨房的参数进行计算。学生食堂操作间相对空间都比较高,若不做吊顶,计算时换气次数取下限值,若做吊顶,计算时换气次数取上限值。厨房排风量应大于补风量,补风量为排风量的80%~90%,使厨房操作间保持一定负压,避免厨房气味传入餐厅等其它房间。对于操作间大风量的排风和补风,若补风直接取自室外,北方寒冷地区必须对补风做加热处理,不致补风吹在操作人员的身上有冷感。但对大风量的补风,如果全部来自室外新风,则新风热负荷很大,会消耗大量的能耗,这与现在国家节能标准不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部分补风取自餐厅。可以补充一部分室外新风,满足操作间操作人员的新风量要求,其它补风均取自餐厅,这样,既满足了操作间的补风要求,又可以节省一部分能耗。

厨房操作台在操作时会产生大量油烟,必须设置排气罩,排气罩应设置油烟过滤器。排气罩平面尺寸应比炉灶边尺寸大100mm,排气罩下沿距炉灶面的距离不宜大于1.0m,排气罩的深度不宜小于600mm。

排气罩的最小排风量可以按照下式计算:

L=1000xPxH(m3/h)

式中:L――排风量(m3/h);

P――罩子的周边长(靠墙的边不计)(m);

H――罩口至灶台的距离(m)。

由以上公式算出的排气罩排风量还应该满足排气罩罩口的吸风速度不应小于0.5m/s,若不能满足,则应适当加大排气罩排风量。

厨房操作间排风系统还应该设置全面换气排风口,总排风量的65%应该由排气罩排出,其余35%由全面换气排风口排出。

由以上几种方法计算出的排气量,应相互校核,风量取大者,使操作间排气顺畅。

排气罩内接风管处的喉部风速为4~5m/s,排风道内的风速不应小于8m/s。可以根据各排气罩的排风量、总的排风量以及排气系统各部分的风速计算出各部分风管的管径大小。

厨房操作间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排风管道一般用1.5mm厚的钢板焊接制作,应尽量缩短水平管道,并应有2%以上的坡度坡向排气罩,

学生食堂若有几层操作间合用一个建筑风道,每层排气罩接风管接至建筑风道,由屋面的风机统一排出时,则在每层风管接竖井处加设防火阀,厨房排气罩排油烟的温度会比较高,若使用70℃自动关闭防火阀,可能会带来控制误差,所以应考虑使用150℃以上自动关闭防火阀。

每个排气罩排气量的调节可以在排气罩喉部位置设置手动或电动对开多叶调节阀调节,满足各种实际情况下各灶台排气需要。

操作间补风加热可以采用空调加热段、新风处理机组等加热,热源宜采用热水,不宜用电加热器,这与国家新的节能标准不符,浪费能源。补风系统各风口可通过加设手动、电动对开多叶调节阀等调节风量,使各部分补风均匀,另外操作间补风系统应有过滤等相关设备,有利于操作间卫生。

学生食堂一般在操作间和餐厅之间设有配餐间和售饭窗口,有条件时售饭窗口下可布置低压蒸汽管道,用来保温配餐间售饭台上饭菜。

学生食堂一般都设有专门的蒸馒头的灶台,这部分区域在蒸馒头时会产生大量的蒸汽,若蒸汽不能及时排出,会向其他区域蔓延,所以对产生大量蒸汽的设备最好安置在隔开的小房间内,配合顶部的排气罩将蒸汽排出,避免蒸汽蔓延。

5、学生食堂餐厅通风设计:

学生食堂的餐厅一般都比较大,当操作间利用餐厅的一部分补风后,餐厅和配餐间、操作间的气流组织由餐厅流向配餐间再流向操作间,这种气流组织正好可以阻止配餐间和操作间的气味进入餐厅,这时餐厅形成负压,若直接利用自然补风,对如此大的餐厅也不利,最好可以采用节能型轴流风机补入一些新风,轴流风机可以直接安装在餐厅外墙上,有必要时在餐厅顶部设风管进行补风。

6、其它

本文只讨论了寒冷地区学生食堂冬季采暖及通风的相关设计,对于夏天食堂不做空调设计时,可以将食堂各部分的通风系统开启,操作间补风的加热装置停用,大空间餐厅顶部设一些吊扇加强餐厅内的空气流动,以此来满足夏天换气的要求。对其它房间如包厢等,有条件自然通风时,以自然通风为主,必要时辅以机械通风,满足换气要求。食堂夏季若做空调,则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设计。

7、小结

对于寒冷地区学生食堂的采暖及通风设计,应合理的选择热源,优化采暖系统形式,组织好各房间的气流组织,满足相关规范、标准,提高各部分房间的舒适度和卫生要求,并应不断总结和比较,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更合理更优化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含义范文第3篇

【基础巩固】

1.(基础题)想一想,填一填。

(1)一个圆的半径是5

cm,它的周长是(

)cm,面积是(

)cm2。

(2)一个圆的直径是8

cm,它的周长是(

)cm,面积是(

)cm2。

(3)一个圆的周长是9.42

m,它的半径是(

)m,面积是(

)m2。

(4)半径是5

cm的半圆,它的周长是(

)cm,面积是(

)cm2。

2.(难点题)看一看,选一选。

(1)大圆的半径与小圆的直径相等,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

A.12

B.14

C.16

(2)半径为r的半圆,它的周长是(

)。

A.πr

B.πr+r

C.πr+2r

(3)公园里的一个圆形水池的直径是20

m,它的占地面积是(

)m2。

A.47.1

B.706.5

C.314

3.(重点题)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提升培优】

4.(难点题)幸福社区有一个半径为6米的圆形舞台,由于演出的需要,现将舞台周围加宽1米。现在的舞台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思维创新】

5.(难点题)下图是一枚铜钱及其示意图。算出示意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6.(开放题)求下面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参考答案】

作业2:1.(1)31.4 78.5 (2)25.12 50.24 (3)1.5 7.065 (4)25.7 39.25 2.(1)B (2)C(3)C 3.(1)10×10

-

(10÷2)2×3.14÷2=100

-

39.25=60.75(cm2) (2)10×10×3.14

-

8×8×3.14=314

-

200.96=113.04(cm2) 4.(6+1)2×3.14

-

62×3.14=153.86

-

113.04=40.82(平方米)5.(3÷2)2×3.14

-

0.82=6.425(cm2) 6.(1)10×6

-

62×3.14×14=60

-

28.26=31.74(cm2) (2)10×10×3.14×14

-

10×10÷2=78.5

统计学的含义范文第4篇

在许多高校,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和数理统计学区别不明显,有时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方法及内容过于雷同。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用不同的方法,但大多是按照先理论后例题的方法,与数理统计相比,减少了统计原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由非专业领域例题变成了专业领域例题,仍然是重复性学习,失去了应用意义。如何把二者的教学方式区分开来,较为重要。

在应用统计学的内容中,主要有两大块内容:一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是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在重计算的理工环境中,许多人把第一部分完全弱化,只重统计计算不重统计的前期设计及分析,或者把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完全分开来教学,以致学生自始至终不明白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导致学生在学完应用统计学之后,仍不能连贯地、自如地用统计知识解决与其相关的专业经济问题。

要解决以上问题,可应用同一案例法。所谓同一案例法即在教学应用统计学之初,提出一个与其专业相关实例以待解决,用于分析、预测和解决此专业相关实例的方法尽可能包括统计的知识点。课堂上详教理论,课后组织学生调查、整理和分析数据。

第一,实例要求学生走出校门调查,调查前,学生要了解各种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制订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数据抽样,调查的种类及组织方式,调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第二,实例要求学生必须制作问卷,学生需要掌握制作问卷的方法和规则。并对问卷各类问题的形式和问题格式相当熟悉。通过制作问卷,学生能掌握问卷应该包含的内容、问卷的结构和问卷的类型。

第三,此实例必须制作调查表,要教会学生制作调查的方法。

第四,整理学生收集回来的信息,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用科学的方法审核调查表及问卷的正确性及可用性;

2.根据需要把信息整理成图或者表。学生能使用计算机绘制各种图表,并理解各种图表所代表的含义。

3.按照需要把数据分组,通过分组,学生能掌握各种分组方式,能更透彻地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如组距、组限和组中值能。

4.根据整理好的信息,对实例进行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际案例分析,在今后工作中,能利用整理好的分组数据正确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准确的指标。

第五,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以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为主。

1.对数据进行集中趋势分析,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案例计算,在实际中能选择正确的平均指标,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

2.对数据进行离散趋势的分析,通过此步骤,让学生逐步理解方差和离散系数的实际含义及区别,能在实际应用中分清二者之间的差别,在实际应用中能选择正确的变异指标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

第六,利用收集的数据建立统计量并分析总体分布。此过程让学生深入体会统计量的含义,理解总体与样本的关系,即通过样本数据,采用样本推断总体或总体的假设验证总体分布情况。教师教授这一部分内容时,相对于前面部分的内容,难点有三点:

1.学生在理解上的跳跃,教师需要采用前面实例的样本数据,教会学生建立相关的分布统计量,让学生体会先前收集的数据仅仅为样本信息,分布情况属于样本分布。实际中要了解的是总体情况,需要借助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或假设检验完成。

2.样本推断与假设检验计算。此计算过程烦琐,尤其是统计量的选择有一定难度,教学中,通过前期的数据设计多个推断或假设检验统计量,让学生在计算时准确地选择统计量,实现样本分布到总体分布的推断。

3.对于方差分析的理解,方差分析用于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均值的检验叫做方差分析,此部分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含义。让学生自行利用实例的前期数据自行设计一个方差分析,充分理解方差分析与假设检验的异同点。

第七,学生获得总体分布情况后,要对数据的后期预测,可以用到多种预测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方法,在适当地学习理论后,利用前期数据,让学生尝试利用不同的预测方法得到结果,分析哪一种预测方法在此案例中更合理,并给出理由。

统计学的含义范文第5篇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我校本科教学计划调整后,“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周学时为2,共36学时。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与本学期同时学习的还有“生物化学”。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对生物学人才的培养,我们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1]。在课堂讲授时,我们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原理与生命科学的前沿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例进行结合,并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统计分析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统计学与生命科学的各专业都是紧密联系的,另一方面学到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原则也可以指导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我们在课堂授课时一般不过多讨论数学原理,而主要偏重于统计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对涉及到的数理统计知识多是“拿来主义”,对于一些公式,通常只进行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上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推算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在章节内容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删减,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比如讲授方差分析一章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为例,重点介绍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分析步骤,对于二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则启发学生根据其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多因素数据资料的方差分析则只介绍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重,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相融。问题导入法。在课堂讲授时,我们注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4],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方差分析一章讲述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为例[1],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多组平均数之间的比较。有的学生会提出,可以采用之前学习过的两个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分析方法对多组数据进行两两的比较,而这又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引导启发学生将所有的数据资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数据的总变异按照其变异来源剖分成处理引发的变异(组间变异)和试验误差引发的变异(组内变异),并利用反映变异特性的方差这一统计量来表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的大小,进而采用检验对其二者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由此和学生共同推导出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骤。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方差分析的原理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其相应的公式也有着许多形式上的共同点,这就为我们进行对比法讲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标准差与标准误、直线回归系数与直线相关系数、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检验及检验等[1]。对比法讲授,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公式,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具体应用,做到举一反三。演绎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公式是前后联系的,存在公式的变形,运用演绎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内涵。例如变量的标准化公式,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u=x-μxσx)是核心,在理解这个公式含义的基础上,对于各统计数(平均数、平均数差数、频率、频率差数、成对数据差数等)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自然也就推导出来了,从而避免了对这些公式的死记硬背。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行。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多体媒体课件集文字、公式编辑、图形、色彩、动画于一体,既可以插入图片和例证,也可以实现公式推导的逐步展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省去了板书所占的时间,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增加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4]。同时,传统的板书不能完全放弃,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穿插板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已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注重将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3.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了18个学时的实验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学会常用统计学软件的使用。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在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学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教师在主控机上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察到具体的执行过程,之后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操作,然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实验课作业。通过实验课教学,一方面使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统计分析知识,而且利用计算机来分析数据也为相关专业课实验数据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在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时,学生们也深刻意识到,尽管统计学软件功能强大,但必须对相关的统计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软件,由此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

4.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以教材为中心,我们编写了与科学出版社《生物统计学》(第四版)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对每一章的内容都配套了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测验[5],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扩充。同时,“生物统计学”是河南师范大学校级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在网络课程中,每章均示出了重点、难点,便于学生自学或复习掌握;同时,网络课程中丰富生动的图表资料及实例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