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 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41-02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并通过和学生促膝交谈、彼此启发、发问和回答来进行教学。著名的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传授给人,而是凭借正确的发问,激发对方的思考,发现自己心中的真理。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教学角度看,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最终得到答案的一种课堂活动行为。[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以巧妙的发问形式启发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思维。好的课堂提问对于上好每一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
提问不仅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是学生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师生对话的桥梁,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3]通过课堂提问,既能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但是在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偏理科的科目,提问的艺术普遍偏低。[4]如何在高等教育的课堂中,恰到好处地提问,如何运用课堂提问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5]下面就以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医学统计学为例,针对课堂提问设计,针对教师应先向自己提出五个问题(Who,Why,What,How,When),浅谈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设计及其注意事项。
首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需要根据授课的对象设问――“Who”。不同的对象,提问的内容、深度应该不一样。[5]例如,学习 “总体”和“样本”的概念时,针对中医专业本科生,我们可以提问:“某研究者通过对342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拟研究某种汤剂治疗小儿解颅,这里的总体和样本分别是什么?”问题比较简单直接,适合本科生刚接触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而且问题的背景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比较有亲切感,同时给学生传递了医学统计学与自己的专业有密切的关系的信息。而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在本科期间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在研究生教育时,则可以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深度拓展:“根据你将要研究的课题,说说总体和样本的联系。在试验设计时,如何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这时问题已经是基于“总体”和“样本”的概念,进一步拓展,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了弄清这些概念的目的和如何在今后的研究中从样本代表性方面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将医学统计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研究中。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课堂问题设计时,需要考虑授课对象的专业和学习水平,在辅助知识讲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点,对今后学习的作用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其次,在备课时,教师需要反复思考为什么设计这个问题――“Why”。不同的目的,问题的提出方式也会有不同:有的是为了引入新课,有的是为了复习知识点,有的是为了加深印象,有的是为了提高兴趣,有的是为了吸引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方差分析时,关于是否可以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的问题,如果是复习课,只是为了强调学生注意这个知识点,则可以问直接进行展示式提问:“是否可以用t检验比较三组均数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为什么?”这问题用于复习知识点,不算难,但是可以起到引起注意的作用。如果采用这问题引入新课(方差分析),则不是个好问题,因为第一问虽然可以得到“不可以”这样的正确答案,但是一般都不是根据专业知识推断的,而是根据要上的新课,有猜测的成分,至于“为什么”更是无从下手。实际对于这样新课引入时较难的问题,不是不可以提,而是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分解,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一个个的小问题,最终由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例如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如果三组采用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一共需要几次假设检验?”“3次。”“如果设定每次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5,3次t检验后,不犯一类错误的概率是多少?”“(1-0.05)3。”“很好,即犯一类错误的概率为1-(1-0.05)3,比首先设定的0.05大还是小?”“大了。”“所以如果采用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分析三组均数,必然会增加一类错误的概率,三组均数的差异如何进行统计学检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方差分析……”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提问的目的是引入新课,则问题不能太难,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问题分解达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效果,进而加深对新课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问题设计的核心,即是问题的主要内容,如何用语言将问题组织清楚,不产生歧义――“What”。对问题的答案有预见,包括正确答案和可能错误答案,根据学生的答案,设计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引导。在问题内容设计的时候,需要结合提问的对象和提问的目的进行考虑,使问题的针对性更强。我们应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的空间,通过提问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自主地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主要从提问的角度、深度、跨度和宽度入手,使问题即便于学生理解又有启发意义,难度适中,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所提问题深度应遵循少数优等学生经独立思考后能解答,绝大多数学生经充分思考并经过教师的点拨后也能答出的准则。[6]
第四,提问课堂设计时,需要根据授课对象和提问的目的,考虑如何将问题的主要内容向学生提出――“How”。考虑采用展示性问题还是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又被称为非真实问题或封闭式问题,它的答案是唯一的。参考性问题是教师为了寻求答案而设置的问题,教师在提问前并没有固定的参考答案,也被称为真实问题或开放式问题。对展示性的问题,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比较好准备,对学生的答案预见性比较强,对年轻教师来讲比较好掌握;展示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思维,但是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要求比较高。例如在讲解率的标准化问题时,提问“甲、乙两种疗法各治疗400名患者,甲法215人治愈,乙法190人治愈,结合表1回答哪种方法疗效好?”如果仅仅根据问题字面的信息或合计率,学生很容易得到甲法更好,但是结合统计表1,就会发现无论是普通型还是重型疾病,乙法均优于甲法,和合计治愈率甲法优于乙法相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很容易引起学生质疑,从而引出率的标准化的概念和意义。
表1 甲、乙两种疗法治疗某病的治愈率比较
■
最后,课堂提问的时间也应进行设计,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也不应整堂课不停地问,而是需要设计好发问的最好时机――“When”。不能随心所欲,嘴边时时挂着问题,既不考虑学生情况,又不考虑有无价值,讲到哪、问到哪,想到啥、问到啥,问题满堂飞,以致造成“启而不发”或“问而不答”的课堂情境。应该从言语形式的角度切入,将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针对学情[7],结合内容,吃透教材,抓住文本精要,拎出贯穿课堂主线的问题,围绕主要问题展开教学。针对特殊情况,也可以临时提出问题,例如在某个难点上,大多数学生出现比较疑惑的表情时,可以设问,或者让学生将问题提出,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或解答,增强学生的主导地位,加深印象。
三、结语
教师不仅应该注意记忆性问题的设计,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层次思考性问题的设计和技巧培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思考问什么,更要思考问的对象是谁、为什么问、怎么问、什么时候问,要问得适度有效,要紧扣要点,沉入教学内容。[8]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自主地在难点处和关键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地向教材、老师质疑,成为“问”的主体。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我们要巧妙提问,适度把握,不能问遍课堂,要以学生思维训练为主,让学生出得来,沉得下,活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精炼、实在、高效。
[ 注 释 ]
[1] 周芸.从教师效能感角度看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类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3):164-167.
[2] 徐卫国.优化课堂提问,实现教学高效[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73-74.
[3] 黄伟.实现沟通与交流:课堂提问教学价值新解[J].教育科学研究,2010(1):54-58.
[4] 郁小萍.中西方学生课堂提问对比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5):222-225.
[5] 张耀奇.有效课堂提问的基本条件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0(6):91-93.
[6] 夏英.把握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五个“度”[J].上海教育,2011(24):69.
关键词:高校统计学;教材建设;问题;建议
一、高校统计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教学目标不清晰,教材层次分类不清。高校在统计学专业上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教育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的层次上,没有将教材合理划分,教材普遍适应大多数,但是也没有突出教学的目标。在专科、本科、硕士不同层次的学历专业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区分不明,层次不清以及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中,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上都是一样的,教材的无层次导致统计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到教材不深入,没有学到统计学专业的亮点,而非专业性的学生却感觉教材比较难懂,过于深入不适合本专业的学习。另外,在本科统计学专业中,选取的教材大多过于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教材中的数学推理比较严格,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低,忽视了本科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目的。本科统计学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具有实际统计能力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理论性的研究型人才。
2.教材中过于重视数学公式和推导,轻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统计学的出现历史较早,早期的数学计算可谓是统计学的前身,统计学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后提炼了很多的智慧结晶,比如理论性的经验以及我们常见的定理,推理定理以及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概述。这些定理,概念是学习统计学的基础,但不是学习统计学的重点,作为高校的统计学教学也不能作为重点,但是我国高校在这个专业的教学现状却是以此作为重点,忽略了本科类统计学专业的教学重点。统计学专业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统计学中的公式与定理,学习统计学专业,特别是本科生学习统计学专业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分析统计数据,进而得出问题所在,提出合理建议,这才能符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3.统计学的相关教材数量较多,教材内容有待精简。高校统计学专业的教材种类比较多,很多高校在选择教材时都能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所以导致以后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有的知识点出现了歧义,还有的是比较相近的教材中对同一知识点的描述存在分析,有的教材之间出现重复并且知识点联系松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解决统计学教材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加强教材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学习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在原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很严重的依赖教材,教材不仅是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较大影响,在走入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所以在选择统计学相关教材时应该慎重。另外,教育部门在对编辑教材的部门要进行严格督查,以及在印刷前也要进行细致的审查工作。教材应该展示统计科学的体系,至少应该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例如很多教材都会讲到均值,它是常用的集中趋势度量。但是很少有教材说明,当数据呈显著的偏态分布时,均值不是一个合适的概括性指标,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应用中常常误用均值。均值误用的典型例子是近年来工资被增长的问题,因为收入分布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右偏型分布。在国际上收入分布主要用中位数,而不是均值。
2.提高教材内容的应用性。统计是数据的科学,因此,统计学教材要体现出应用性,教材里每一种统计方法的介绍都应该联系案例,这样不仅可以避开深奥的数学理论推导,而且为学生深入领会统计思想与方法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教材要适应应用统计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信息计算的飞速发展,方便了统计软件的使用,教材内容也应该做出转变,与计算机科学统计技术相融合,统计学的教材编写应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来做参照,提出新型的统计数据方法,摒弃教材中传统的利用手算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提高社会应用性。
3.教材编写应注意趣味性。很多人认为教材应该是严谨的,在编写中应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往往忽略教材的趣味性,面对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希望统计学课本不再是理论性的教材而是可读性强的书刊,行文中间可以穿插大量丰富、鲜活、生动的扩展阅读,使得统计学知识不再枯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编写好统计学教材,不仅应该体现统计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而且要注意趣味性,要编排新颖,讲解清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入领会统计学的思想与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统计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01-01
一、统计学的性质与特征
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著名的《韦伯斯特大词典》指出,统计是一门收集、分析、解释和提供数据的科学。美国著名统计学家MarioF.Triola在其《初级统计学》里也写到:“统计指的是一组方法,用来设计实验、获得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组织、概括、演示、分析、解释和得出结论”。综合来说,统计学就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其中数据收集主要是通过各种调查以获取数据,数据处理是将数据用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数据分析是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研究数据,数据解释是对数据理论分析结果的说明,最后就是从数据分析中得出与实际结合的客观结论。
统计学的性质决定了其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特征。统计学有较强的理论性,统计理论分析所用的方法基本上属于数学的范畴,因此要学好统计学必须要求学生拥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同时对统计分析数据的解释大多也要结合所研究问题的专业理论;统计学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因为统计分析的基础是数据,而数据都是来源于对社会实践的调查所得,最重要的是统计分析的结论是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二、高校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计划设置不合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概率论,因此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之前必须要求已经掌握基本的概率论知识,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产生跳级现象。这种情况不乏实例,有高校的培养计划里就出现过统计学与概率论两门课程基本同时进行(如安排在同一个学期),甚至先上概率论后上统计学,这种不合理的课程顺序设置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痛苦和无奈。
(二)只重数理推导忽视专业理论分析。很多统计学教师自身是学数学出身的,因此在给学生教授统计学时非常热衷于数理统计理论和公式的推导,而对统计分析数据的解释及结论的得出寥寥数言即告完毕,学生感觉不像是在学习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反而感觉像是在学公共基础课——数学,这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很吃力,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三)过分强调应用和应试,忽视理论基础。这种现象和上述的刚好相反,很多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师自身数理统计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教授统计学时往往会侧重应用和应试,比如只要求学生记住某个公式、怎样套公式等等,但从应试的角度考虑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根本上讲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学生虽然可能会考试及格但不一定真正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不利于其今后的长期成长。
(四)教材依赖性严重,不结合实际。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统计学教学中,很多高校老师长期上某一门课程,但连续多年都使用同一本教材,不仅自身知识结构不断老化,而且无法及时将社会上的新兴现象与专业课程理论相结合。任何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都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而且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将该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概括得完美无缺,因此依赖单一教材上课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完善高校统计学教学的对策
(一)改革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统计学的主要先行课程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他相关先行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这些先行课程大部分要到大二上学期才结束,因此在设置专业培养计划时应考虑将统计学课程最早只能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或者靠后。同时,在统计学理论课结束后可相应安排一门统计软件分析之类的实验课程,以强化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工学院管理系为例,该系六个本科专业均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有《统计与统计分析》和《统计与统计分析实验》两门课程,其中《统计与统计分析》一般排在前十周教学,而相应的实验课则排在后十周,这种连串的课程设置既有利于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的理解和巩固,也有利于对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掌握,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会把自己学到的统计学转化成一门实用技术,终身受益。
(二)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统计学的性质告诉我们,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数理基础决定了对理论的掌握熟练程度,而专业理论是实践分析的依据,二者均不可偏废。作为统计学的专任教师,应在这两方面强化自身的基础。因此,文科专业出身的统计学教师可适当加强概率论等课程的深入研究,而纯粹数学出身的统计学教师应该强化对所教授专业主要理论的系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统计学教育。
(三)抛弃教材依赖,积极尝试案例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材,而鉴于很多教师习惯使用同一本教材的弊端,一方面应建议教师尝试更换新的教材,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教师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对社会实践的一种模拟,它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多数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的,具有挑战性和灵活性,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财经类本科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1,(7).
[关键词] 生物统计学 教学改革 能力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纪的发展和需要,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探讨如何从事生物学研究的设计、取样、分析、资料整理与推论的科学,已经在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高科技农业研究、生物制药技术、流行病规律研究与探索、数量遗传学研究、生物信息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生物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被誉为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缺陷,那就是学生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统计分析的方法没有真正掌握。因此,我们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结合高校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特点,发挥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观能动性,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摸索出一套对教学内容有效补充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一、统计实验教学
统计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主讲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讲授工具,而且也是学生的认识工具;学生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寻求者。统计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教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实验项目中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分析问题。
统计实验教学主要以学院的学生科研项目为平台,每年学院都会组织学生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对生物相关专业学生从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实施到科研文章撰写进行跟踪指导。学生在课下根据兴趣设计实验项目,在生物统计学的习题课教学中专门留出自主习题教学环节,学生以项目组形式自行结合进行答辩,并由其他学生对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面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对科研项目进行完善。对于已经开展的实验项目,项目组学生对数据处理提出自己的一套思路,在自主习题教学课上提出,并由其他学生提出意见进行优化,并由老师进行点评。对科研项目的生物统计辅导,已成为学院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教学特色,学院每年的学生科研立项数量均排名全校第一,而且有已有多篇科研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
二、社会调查指导
我校生物统计学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生物科学、生物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学生自己组建了环境协会和人类地球协会等学生团体,对于环境和社会问题,社团经常组织较多的社会调查。课外交流中社团学生对调查设计,数据整理以及数据报表分析等相关统计专业知识有较多的需求。
针对学院实际,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调查报表设计,整理等相关知识。老师与协会形成固定的互动联系,对调查的表格设计,调查点的布置,调查数据的获取方式以及调查数据的整理进行专业的指导。目前,生物统计学辅导已经成为社团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指导,学生的调查更具科学性,自主分析解决调查中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对湿地、城市垃圾等社会调查活动由于科学性的选点、调查和分析,受到广泛关注,被多家报纸和网站转摘。
三、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教育不能忽视其对教学的巨大辅助作用。通过两年的生物统计教学摸索,我们已经将飞信和QQ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每个专业建立有自己的讨论群,根据需要常常设有作业问题讨论、课堂内容讨论、实验设计讨论、调查问题讨论、科研数据分析讨论等话题。每班安排固定的学生对交流信息和问题进行收集,并及时反馈给老师。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在相应话题讨论期间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老师会对有关问题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解答,同时通过交流平台老师也会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改进。对学生反应较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老师进行整理并作为问题在课堂讨论,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在构建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是网络交流平台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通过设立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一些讨论话题(如毕业论文设计、科研项目申请、社会实践指导等等)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结合课堂教学的不断宣传,使得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生物统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第二课堂基地。
四、野外实习指导
野外实习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一般都明确植物、动物、生态学等学科都必须安排1~2周的野外实习内容。通过实习,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生态学“课题式”野外实习改革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野外调查布点等统计专业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课题设计,并在实习后,对学生进行相关统计软件和画图软件的培训,提高了学生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在科学的统计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了多个有价值的实验项目(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种群分布格局、林窗环境对群落物种演替的影响和林内小气候等等科研方向),并撰写出多篇高质量的优秀实习报告,已被野外实习基地(宁波天童山国家生态定位站)作为优秀实习论文收录。与生态学野外实习结合,在生物学专业的教学环节中找到了扩展统计教学内容有效方式,为生物统计学扩展第二课堂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何淼,何洪,彭晓南.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4):97-100.
[2]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
[3]佘泽红.合理构建生物统计学的实验教学体系[J].科教文化,2007,(5):103.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企望达到的目的,也是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中心。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因而,即是相同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也不相同。因此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学校及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
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和预测未来的方法论科学,有广泛的应用性。掌握基本统计理论知识和统计技能是财经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当前社会上需要越来越多的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教育也正在适应这一要求而进行改革。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财经类专业本科层次的统计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财经类专业人才。
二、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1,确定《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我们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被动地把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完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各种教学媒体也不再完全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创设情境”,即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教学方法。财经类专业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贯穿于课堂之中。鉴于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向学生介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演示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认识、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增强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方法,并通过学习形成自己对国家社会经济形势和具体问题的认识。具体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师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讲授相关理论;应用理论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接受或质疑教师的授课内容并进行分析现实问题的训练;学生向教师反馈自己的训练结果并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教学目标,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为一体,以防止前者挤后者,保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寓统计理论方法的讲授于解决现实问题之中,把统计理论方法的内容讲授贯穿在分析实际问题的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或质疑中掌握统计理论,学会使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