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06-03

Construction and Signification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 Media Literacy in Information Age//Hu Zhengbing, Xie Xiaojing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media society,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the youth becomes critical. But the media literacy of teacher is poverty. Improving the media literacy of teachers is important, not only to themselves ,also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youth.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media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Wuhan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430079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类正在步入一个真正的媒介化社会。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报纸、广播,到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媒体——网络、博客、微博、手机、iPhone、iPad等,媒介形式日趋多样化,媒介内容日趋丰富化,媒介影响愈加复杂化。媒介化社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认识到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影响的青少年。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是众多学者的共识。教师是学生媒介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引导者,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责任重大,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关键因素。

1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

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流行文化大行其道,英国学者为保护本国传统文化不受流行文化冲击,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概念。20世纪下半叶,媒介素养在欧洲、北美等世界各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教学科目。经过80多年的发展,媒介素养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对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地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se thoughtfully)[1]。

媒介素养教育伴随媒介素养的概念而提出,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欧美国家的实践来看,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含:正确认识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的成长服务等。前三点都是从认识媒介,保护受众不受媒介误导的角度出发的,而第四点则是侧重于媒介使用者的主动性[2]。

简而言之,媒介素养就是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判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健康的媒介评价能力,通过教育来指导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并合理地、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参与社会活动。

2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在社会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媒介及依赖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人类须臾难离的中介,并且催生了人类新型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在电子媒介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说,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媒体已经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媒介以及由现代媒介所形成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行为、思维方式和青少年时期的角色认同[3]。众所周知,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特殊的变化,并由此出现特殊的心理行为反应。对自由的追求、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等,都是青春期学生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在这个时期,中学生身心的各种变化决定了其在这一阶段对媒介特有的需要,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青少年自我社会化的工具。

我国媒介教育刚刚起步,对青少年媒介教育也仅仅处于理论探讨时期,青少年的媒介教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正如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所说:“没有媒介教育的媒介时代,媒介是天使也可能变成魔鬼,因为一切不能为青少年所理解的事物,都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某种困惑,更不能做到抵御其不良影响了。”[4]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多么的迫切。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必要性;策略

一、引言

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目的是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舞蹈,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1] 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夏商周首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这个概念,最初引入时所使用的名称是“媒介教育” [2]自1994年引入这个概念至2013年,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经有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取得巨大的进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不断地从萌芽走向成熟。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

(一)媒介素养

何谓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定义却不止一个。卜卫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成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张开在《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中这样说:“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 [3]

郑保卫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一文中发表了这样的看法:“媒介教育是指有关媒介知识及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 [4]

张志安、沈国麟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一文中给出了对媒介素养理解:“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5]

以上是我国学者中具有代表行和完整性的概念表述,本文认为,对概念的定义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二是要与世界接轨;三是文字简约、易懂。根据这三项原则,本文的定义如下:媒介素养是指有效地分析、选择、应用、管理和评价媒介信息与作品使其为我所用,并且能有效地拒绝跟自己的主旨不符的内容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一词是在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宋小卫通过译介外国学生学术论文第一次引入并得以推广的。随后的十几年里,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名称逐渐成了主流,并得到学界大多数人的使用和认可。

张志安、沈国麟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一文中给出了对媒介素养教育理解:“所谓媒介素养教育, 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发展。” [6]

西北师范大学任志明、宋晓雪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一文中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含义,认为“一切与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相关的教育活动统称为媒介素养教育”。[7]

经过分析各大主流概念,本文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试图让学生理解那些隐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机制,并能通过呈现媒介全貌来真实的了解世界的原貌。

三、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当前我国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

据国内一些机构的有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较低,青少年媒介普遍缺乏。如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新闻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在对五大城市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情况作了调研后,专家在报告的结论中阐明了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8] 2003年9月至12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西安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的媒介素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大学生咩姐素养层次水平低。” [9]

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因而,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媒介判断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提高他们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和进步,是教育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必须共同面对和承担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二)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是时展、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

现代高校作为师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建构的重镇,负有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责任,具有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为此,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五花八门的信息里做主动的受众,拥有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产品的能力,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的成员,如此才能提高社会的文化品位,使现代大学能够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2、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存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发现信息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从容地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有效地处理信息,解读媒介信息背后深刻的含义,批判性地看待大众媒体,有效地抵制各种信息的负面影响,从信息汇总获得真正的益处,帮助和促进自己健康、全面的发展。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穿透媒体所建构的迷障,成长为具有时代忧患意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3、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高校教育的大众化要求大学规模和培养能力急剧地扩张,促使高校要主动地适应这种变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构建现代网络远程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而扩大教育规模,实现终身教育。现代大学教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更不能忽视人文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在整个大学知识结构里,应该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高等教育通过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弥补了大学教育过早的专门化和过分的职业化带来的种种缺陷和弊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时代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文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四、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观念革新―培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前提性条件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在增强,我国逐渐放宽了对媒介信息的监管。但从现实的实践状况来看,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媒介缺乏整体性的科学认识。因此,在社会环境渐于宽松的基础上,更新观念已经成为顺利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性条件,即要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的,一方面要依靠社会整体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但更为根本的是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要有符合时展的科学判断。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高等师范院校是人才再生产的主阵地,创新教育培养观念,更是成为增强学生专业成长的关键,而教育观念的整体革新也是有效获得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效果的根本。

(二)资源整合―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方案

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整个媒介系统的有效运用,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媒介系统本身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要承担着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要为社会输送人才,提高整个国民的媒介素养水平,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本身在理念上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存在着一致性。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是一个整体性工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要谋求一个整合性的方案。首先,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社会教育的范畴,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培养机制,这样才有可能在最大限度上本着教育的生活实践立场,为生活服务,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可能。其次,在教育内部,需要实现教育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把媒介素养教育涵盖整个教育阶段,并能较好地连接各种教育种类和教育方式。最后,就媒介素养教育自身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涉及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学等多门学科,其整合性方案的假设,根本在于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等方面,架构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实践助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持续性动力

媒介素养教育不只是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更为关键的是它在实践上是一种推动力量。因此,从实践的角度讲,不仅要从观念上对媒介素养教育形成一个整体的科学认识,而且还有通过实践来达成其自身的目的和价值。从本质上说,媒介素养教育要达成对人的培养,不仅仅是在知识上使学生得到充实,也应当给学生以一定的技能培养和道德熏陶。就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实践是检验其媒介素养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大学生担负着为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就直接关乎着整个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10]

【参考文献】

[1]任儆.在大学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5(4):26-29.

[2]夏商周.传播手段先进传媒教育滞后-我国媒介扫盲尚未起步[N].新闻出版报,1994年元旦。夏商周.我国需要媒介扫盲[J].新闻记者,1994(1):9-10.

[3]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4]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N].中华新闻报,2002-01-16.

[5][6][8]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11-13.

[7]任志明,宋晓雪.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J].新闻教育,2009(6):98-100.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覆盖面广和学时多的特点使其在高等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即将颁布,其中强调的大学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为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指出新的发展方向。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广泛使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和改进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语言类基础课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和困境

媒介素养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其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蓬勃发展起来。根据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定义,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的应对能力。(张开2003,2006)媒介素养是当今信息时代下人们作为终生学习者的必备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体现。媒介素养教育早已被许多教育先进的发达国家纳入国家课程教育体系,开展的相关课程已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都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在一些高校已经生根发芽,初具规模。近十年,不少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一些高校设立了媒介素养教育方向的硕士点,南京师范大学还设立了“媒体素养教育”方向的博士点。(于莹2010:10)然而,相对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首先,我国教育界缺乏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相关研究多数仅限于理论探讨。目前,除了高校的新闻传媒传播专业教育、少数高校开设的媒介素养课程和中小学的新闻社团以外,我国的教育体系并没有把媒介素养正式归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即使在一些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高校,其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也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这种教育发展的滞后与我国高速发展的大众传媒业和互联网信息时代是极不相符的。其次,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对网络信息和大众传媒的认识偏差,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分析、鉴赏和创造能力。许多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地查找网络资源,高效地获取各种媒介信息,但是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和发展自己,不能对媒介内容进行深层次、辩证地解读和分析。这些问题对旨在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容轻视的方面,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的成效。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性适合在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英语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维持时间平均长达两年的公共必修课,这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渠道,具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基础。(陈真真2014;方芳,李方华2011)此外,大学英语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发展,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已经实现纸质课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三位一体”式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学习资源和课件许多都来自互联网媒介,英语教学过程也成为了学生接触、理解、分析和评价英文媒介资料的过程,英语教学和媒介素养教学完全可以实现渗透和融合。再者,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一直走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前列,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教学与建设都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这就具备了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硬件和软件优势,也符合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根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兼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性,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使命。媒介素养作为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之一,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高度一致的。2.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向纵深发展首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而基于传播学理论的媒介素养教育与认知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成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大学英语教改中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和“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也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介融合的自主范式”相吻合(蒋学清,陈杰2012),两者可以充分地实现互补互促的发展目标。此外,语言、文化和媒介的关系密不可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学生可以通过解读和分析英语媒介,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也可以通过操练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媒介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再者,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并通过营造生动真实的语境促进英语各项技能的操练,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鉴赏能力,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益尝试。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宏观政策上,教育部门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确立媒介素养课程的重要地位,指导和促进广大英语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媒介素养教育意识。大学英语课堂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场所,只有明确媒介素养在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才能促使教研人员深入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具体操作策略,才能促使英语教师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学习和培训,才能真正实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具体教学上,教师可以从教材选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渗透媒介素养教育,使语言学习与媒介素养充分融合、互补、互促。大学英语课程在内容设置和课堂组织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大量借助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媒介资源使其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均具有实施媒介素养教学的有利环境。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需求、认知阶段、兴趣和动机等方面合理选择媒体资源作为教材,同时充分考虑所选教材的时效性、适用性和易获得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正确地获取媒介资源。其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英文媒介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多元的、互动的灵活教学方法,把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英语媒介素材进行深度讲解和剖析,同时布置学生定期浏览和摘抄几个国外主流媒体的相关文章,并定期组织小组汇报学习和讨论,形成固定的英文媒介资源学习共同体。同时,教师还应发挥英语课程教学的特性,从语言学角度指导学生了解和学习英文媒体的特点,培养媒介语篇意识,提高媒介资源的分析能力和赏析能力。此外,教师和相关教学部门应及时完善和更新网络教学系统功能,积极进行媒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馈方式,从硬件、软件和考核方式上保证媒介素养教学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媒介素养教育既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是高等素质教育的迫切呼唤,也是现代化社会飞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英语教学和媒介素养教育因其各自的特性可以实现完美的渗透和融合,两者互补互利,相辅相成。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应根据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使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门普及的公民素质教育课程,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66-168.

[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4.

[3]于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10):9-15.

[4]陈真真.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6):64-69.

[5]方芳,李方华.大学英语课程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探讨[J].新闻界,2011,(2):141-143.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 传道 授业 解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71

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新的权力源,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传播方式与手段不断更新,颠覆了传统思维模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流通和使用量剧增,加速了信息传递、获取及使用,这些变化使信息成为影响本世纪社会生活的最重要因素。

韩愈《师说》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定义了传统教师基本职责与职业素养,其蕴含的教育理念认为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掌握着知识的话语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信息时代背景下,随着知识获取渠道与方式的变化,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话语霸权地位逐渐消失;学生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成人的教育成为教育核心内容,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所应遵循的理念、内容及方式方法均有新的解释。

1 传道

1.1 对传道的理解

韩愈在《师说》中确立的“道”主要指对以儒家“仁”为核心的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封建思想;信息时代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引领作用“道”,主要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自我安身立命的理论,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1.2 传道应具备的素质

信息社会教师要在传道过程中驾驭传的方向、内容和节奏,首先要具备平等思想、创新思想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平等思想能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这些有个性的年轻人从内心接受教师的教育,自觉地实现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感悟;信息社会传道的内容和节奏随心创新,所以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能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才能接受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挑战;信息时代知识飞速发展,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逐渐深刻地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成长道路引导者的作用。

1.3 如何传道

信息社会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即时性、自由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拓展性等特点,使教师话语霸权逐步消失,教师不再是传播“道”的唯一途径,由此传“道”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媒介,将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道”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并能够引入有现实性且息息相关的内容;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心理特征,使用微博、飞信、qq群等方式,建立师生共享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与认同的方式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教师能透视并了解学生的心理空间,在一种相互信任、较为宽松的氛围下,针对个体特点采取有效方式加以引导;同时此平台通过师生双向互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选择的基础上认识世界与人生,完成 “道”的引导与教育。

2 授业

2.1 对授业的理解

如果把“道”看作大海中航船前进的航线,把握着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业”应是在航行中为实现目标应具备的条件。

《师说》中授业主要指传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授业目的主要在于传承儒家文化。信息时代授业不仅包括传授知识层面,还包括培养学生能力。知识既有为事的自然科学知识,也有为人的社会人文知识,还有个体自身成长的心理知识,能力既包括认知能力,也包括人际交往技能,更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需要信息社会独有的能力,能够进行知识分类、重新组合与创新。

2.2 授业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信息时代高校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更应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在大量占有经典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系统搜集、汇总、整理资料,以课堂教学内容为纲结合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具有前沿性,灵活使用各种现代信息媒介,有效组织教学,拓展组织教学、驾驭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2.3 教师应如何授业

教师要充分使用网络,以课堂教学内容传授过程中设置的问题为契机,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媒介在知识海洋中寻找知识、筛选知识、整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观点;利用网络接受远程教育,充分使用外部的优秀师资力量,让学生获得更加多样化的知识;在虚拟网络的平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博、飞信等媒介,学会如何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信任,与人合作,成功交往,完成为人的教育。

3 解惑

3.1 对解惑的理解

解惑就是寻找的解决办法,《师说》中的解惑主要是指在儒家经典的学习中理解出现问题时,教师根据前人书中记载的内容给与的解答,而信息时代的教师要解的“惑”应分为两种,一种是解答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惑,一种是化解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惑。

3.2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解惑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具备解惑所需要的知识,不仅包括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本专业理论研究的前沿知识和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同时教育应具备解惑的能力和技巧,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通过点拨引导学生豁然开朗,在解答学生人生之惑时,能够以平等的心态、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学生的心理,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3.3 教师应如何解惑

第一,学习上的惑。学习上的惑主要通过备课过程中充分使用网络,准备好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课外利用网络自主的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基础知识,了解本领域研究的前沿知识,学会质疑,并能以问题为指引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

第二,心理上的惑。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变化较快的时期,且在这个时期会遇到形形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当前大学生自尊心较强,传统的说教已无法使学生心悦诚服,可以利用邮箱、微博、qq、飞信等信息媒介在正式又虚拟的世界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引导他们正确分析问题、正确看待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得以身心愉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刚伦.论教师的三大修养――由韩愈的名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生发开来[J].考试周刊,2011,(62).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第5篇

经济基础的限制

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芬兰等大众传播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告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同步盛行,正式被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甚至成为一种终身教育。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广告素养教育则处于萌芽状态或尚未开始。广告素养教育耗资巨大,经济基础的薄弱正是制约其在我国生根发芽的主要瓶颈。

其一,整体水平落后。我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于发达国家,在整体水平上落后,广告素养教育在现阶段就不可避免地被束之高阁了。

其二,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的区域发展极端不平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东部沿海城市,如上海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进行媒介及广告素养教育的探索,并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消费观与维权意识;然而,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衣尚不能蔽体、食尚无法果腹,几乎很少接触大众传媒和媒体广告,媒介及广告素养教育从何谈起?

其三,硬件设施缺乏。经济整体水平的落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硬件设施与信息接入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教育资源的匮乏、传媒的覆盖面过小以及相关人才的流失等等。如果说广告素养教育是一出戏剧,那么,它的舞台在哪里?

传媒体制的特殊性

我国的传媒由于其体制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使得其作为广告素养主要施教者的身份形同虚设。

其一,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与许多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大众传媒并非一个独立自由的社会组织,而是党的耳目喉舌和舆论工具。尤其是一些主流严肃的媒体,在公众心中有着非常权威的社会影响和非常稳固的公信力。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大众媒介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并未进行彻底,强势媒体依然可以通过非市场竞争的手段来获取更多信息,同样也包括更多的广告资源。在强势媒体上的广告信息,受众往往更容易轻信。这就在无形中对受众的广告素养产生了不良影响。强势媒体并未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扮演好其相称的社会角色,媒体只负责刊播广告而不做其他解释与评述,受众的广告素养如何能提高?

其二,传媒的商业化。在我国,广告收入可达到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收入的70%甚至80%以上,而在英美等国,这个比值要低得多。受广告主“赞助”的媒体,必然受到广告主的牵制。此时假使传媒有心对公众进行广告素养教育,教育的成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此外,有些媒体由于一味追逐利润,追求“眼球经济”,置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于不顾,更无暇顾及对受众的培养与教育。更有甚者,唯利是图疏于监管,擅自刊播虚假非法广告,给受众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

相应的社会变革缺乏

其一,受众(消费者)的弱势。广告素养的多寡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自身的利益,但目前我国的消费者大多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计划经济的余波,我国的消费者在广告信息面前养成了被动接受甚至是“逆来顺受”的习惯,缺乏反抗精神与维权意识。这也就使得广告素养教育推行起来尤为艰难。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权利”的概念尚不是很清楚,更别提“广告素养”了。

其二,社会中间组织的缺位。在我国,由于其“马鞍型”的社会结构,即由“强政府”直接统治“原子化的公民个人”,导致了社会中间组织的缺位,从而丧失了广告素养教育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间组织的缺位还直接导致了公众话语权的弱化,使得广告主与媒体更为强势,消费者被“碎片化”、原子化,仿佛枪弹论盛行时的大众社会理论里提到的“大众”(mass),一盘散沙,中弹即倒。

其三,相应的社会运动的缺乏。受众(消费者)的长期弱势与社会中间组织的缺位,导致我国相应社会运动的缺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曾经爆发大规模的消费者运动,后来演变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70年代以后,大众传播学与市场营销学才开始回归“受众本位”与“消费者本位”。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受众有其天生的弱势,唯有掌握主动权,正面出击才可能取得胜利。遗憾的是,由于国情的特殊性,我国的受众长期以来养成了“消极无为”的惰性和惯性,缺乏改革的动力;而社会中间组织的缺位,又使得改革的主体尚未形成。没有了主体和动力,发起有助于提升全民广告素养的社会运动只能是一纸空谈。

参考文献:

①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②郑保:《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华新闻报》,2002年1月16日

③龚新琼:《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与前瞻》,《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

④黄廓、李永军:《全球化视野下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