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学因素分析

统计学因素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因素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统计学因素分析

统计学因素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血液化学分析;铅;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R 179 R 13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06)09-0819-02

随着现代化和都市化进程的加速,铅损伤已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危险因素。为了解儿童血铅水平及影响因素,以便为科学预防儿童铅中毒提供依据,笔者对郑州市上街区儿童血ZPP水平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整群抽取上街区3所幼儿园、1所小学,分别位于工业区、交通繁华区、普通市区、近郊区,共有1066名1-12岁儿童,其中男童525人,女童541人。

1.2方法

1.2.1血样采集与测定首先让儿童用肥皂洗手,晾干,用酒精棉签擦洗左手无名指端,取第2滴血40μL,搅拌5~10 s,使血样与氧气结合。血样厚薄适中,读取数值。对血锌原卟啉含量(ZPP)≥3μg的儿童进一步用原子吸收方法检验血铅值。1.2.2问卷调查 制定统一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员在统一标准后对424名儿童进行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学习习惯等19项指标。

1.2.3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多元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儿童血ZPP值分布情况上街区1~12岁儿童血ZPP值呈正态分布,范围在1.1~7.4μg之间;血铅超标637人,超标率为59.76%。男性儿童血ZPP值为(3.210±0.880)μg,女性儿童为(3.336±O.964)μ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区域儿童血ZPP值水平比较儿童血ZPP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业区、交通繁华区、普通市区、近郊区。

2.3儿童血ZPP值水平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家中有摩托车、汽车,咬手指,作业完不成,父母吸烟与血ZPP值水平有关。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儿童血ZPP值作为因变量,家有摩托车、汽车,咬手指,作业完不成,父母吸烟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按α=0.1水准进入模型的有4个变量。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上街区是铅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应引起重视。儿童血ZPP值以1~6岁年龄组较低,7~12岁年龄组较高,7岁组最高,说明一年级学生铅污染最为严重,可能与儿童使用铅笔及学习习惯有关。

从不同区域儿童血铅水平来看,工业区、交通繁华主干道附近的儿童血ZPP值明显高于普通城区和近郊区,说明工业区、交通繁华区大气受到铅污染相对较严重,空气中铅含量上升增加了儿童对铅的接触机会,提示学校选址应避开主干道及工业区。

统计学因素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 R72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6-001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mple obes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imple obesity. Methods 120 children who were diagnosed as simple obesity in kindergarten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enrolled as obesity group and another 120 normal children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 by 1:1 matching method. The sex and obesity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obesity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in liking to eat snacks, sweets and meat, eating fast, good appetite, family history, exercising too little and breastfeeding, and the parent education level between the obesit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72 cases of 120 simple obesity were males, accounting for 60%, and 48 cases were females, accounting for 40%. The incidence of obesity in boy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irls(P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Simple obesity;Influencing factors;Breast feeding

儿童单纯性肥胖是以行为异常、运动缺乏、营养过剩为特征的全身脂肪增生过度的一种慢性疾病[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且研究发现,1/3的肥胖患儿成年后会发展为成年期肥胖,导致日后易患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危险因素明显增高。因此,对于儿童单纯性肥胖也应引起家长、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本研究通过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幼儿园在读确诊为儿童单纯性肥胖患儿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单纯性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幼儿园在读学龄前儿童(3~6岁)确诊为单纯性肥胖儿童120例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肥胖组,男72例,占60%,女48例,占40%,排除病理性肥胖儿童,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内分泌失常和代谢性疾病,排除服用糖皮质激素等继发因素导致的肥胖。其中3岁组22例,4岁组28例,5岁组31例,6岁组39例,另选同期120例正常儿童按1∶1配对的方法作为对照组,男62例,占51.7%,女58例,占48.3%,其中3岁组21例,4岁组29例,5岁组32例,6岁组38例,两组入选儿童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按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入选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资料进行调查分析。采用符合标准的统一测量尺及体重计,使用前进行校正,同时按标准测量方法进行操作。测量儿童身高、体重,分别精确至0.1 cm和0.1 kg。肥胖诊断标准采用 WHO 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超过身高标准体重20%的儿童确定为肥胖儿童。设计《儿童营养健康调查表》,列出与儿童肥胖有关的因素。对肥胖组和对照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饮食情况(喜欢吃零食、甜食、喜欢吃肉、进食速度快、食欲好)、运动情况,遗传情况、母乳喂养、父母文化程度等。父母双方肥胖或一方肥胖者均为有遗传因素。父母文化程度以母亲的文化程度进行高低统计。运动适量:适当的运动量为每周3~5 次,每次运动30 min 左右,\动后身体有微微出汗。达不到者即视为运动过少[2]。两组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发放调查问卷前,告知家长调查的意义及要求。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缺项、漏项及逻辑错误检查。

1.3 诊断标准

同体重、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健康体检均排除各类疾病[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Excel 软件录入和整理数据,建立数据库。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肥胖程度比较

此次共调查的120例单纯性肥胖儿中男72例,占60%,女48例,占40%,男童肥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χ2=6.32,P

2.2 12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表2数据分析可知,肥胖组儿童喜欢吃零食、甜食、喜欢吃肉、进食速度快、食欲好、家族史、运动过少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单纯性肥胖症是指无明显的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病因引起的肥胖,是属于非病理性肥胖[4]。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改变,儿童单纯性肥胖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儿童单纯性肥胖若不及早预防,常会延伸为成人肥胖症,导致成年易发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单纯性肥胖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势在必行,从而也为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次入选的12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中,男72例,占60%,女48例,占40%,男童肥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5-9]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考虑可能与肥胖儿童父母认为男童应长得高大健壮,因而要多吃食物,而女童要身材苗条,饮食应适当控制,从而导致对男童的过度喂养有关[10]。另外,本调查还显示,12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以轻度肥胖为主,占76.7%,中度肥胖次之,重度肥胖最少。与张宇红等[11]报道的观点是一致的,说明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重点应放在学龄前期。且学龄前儿童的肥胖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在 6 岁达到高峰。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先天因素(出生体重)和遗传因素及后天因素(生活环境、行为习惯)密切相关[12]。其中遗传因素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而且还控制着身体的能量消耗,决定着从脂肪中运用多少热量。因此,父母双方肥胖或一方肥胖或以往肥胖者是子女发生单纯性肥胖的危险因素,子女发生肥胖的可能性很大[13]。本研究对肥胖组与对照组儿童的肥胖家族史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肥胖组儿童肥胖家族史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60.00% vs 8.30%,P

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中,环境因素也具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中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习惯是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主要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运动量小、爱看电视、爱吃饱食、爱吃肉食、爱吃甜食、爱吃油炸食均是导致幼儿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5]。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饮食结构也在改变,膳食结构明显地出现不合理,目前在餐桌上看到的大多是高脂、高蛋白饮食,而很少看到蔬菜、水果等能提供人们所需营养的食物[16]。本研究表2调查结果显示,肥胖组儿童喜欢吃零食、甜食、喜欢吃肉、进食速度快、食欲好、家族史、运动过少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肥胖组儿童喜食零食、甜食、肉食等,且食欲好,进食速度快,从而使热量转变为脂肪储积至机体最终导致肥胖症。儿童的天性大多爱吃甜食、汉堡包,爱吃奶油、炸薯条等食物以及爱喝可乐等高热量的饮料,长期喜爱吃喝这些饮食的儿童,体内糖和脂肪的含量很高[17]。

研究表明,肥胖儿童食欲普遍较好且进食速度快,是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危险因素。此外有研究表明,吃饭速度过快、食欲好、每日食量过多都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肥胖儿童往往有饮食增多史。食量较大引起能量过剩,同时伴有基础代谢率相对较低,造成能量消耗少,脂肪积累多,长此以往,则导致儿童肥胖。另外,有研究发现,部分肥胖患儿饱腹感阈值较正常儿童高,极易产生饥饿感,过量进食才能产生饱腹感[18]。本研究对肥胖组与对照组儿童的进食速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肥胖组儿童进食速度快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17% vs 25.83%,P

母乳喂养对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是保护因素。研究发现母乳中含有瘦素,通过传递信号给中枢神经系统来抑制摄食,减少能量的摄入、降低超重或肥胖的发生。另外,母乳喂养过程中婴儿可以自己控制喝奶的次数和每次摄入的量,而人工喂养、混合喂养中婴儿喝奶的次数和摄入的量由家长控制,易造成过度喂养,导致日后肥胖的发生[20]。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肥胖组儿童母乳喂养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3% vs 63.33%,P

学龄前儿童每日的运动量较低,这也会增加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险。肥胖儿童普遍都存在着久坐行为,不喜欢运动,且喜欢看电视、玩游戏。电视(电脑、ipad)对儿童肥胖具有双重影响,减少了儿童的运动量,更有一些数据显示,平均每天看电视 3 h 的儿童肥胖的危险性是每天看 0~1 h电视的 1.4 倍。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少,尤其是城市儿童居住在高层住宅,户外活动场地小,大多数时间花在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上,甚至或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还受电视中食品广告的影响,导致能量消耗少,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导致肥胖[21]。许多研究证实,父母的文化程度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响因素之一,但本研究调查数据显示,肥胖组与对照组两组父母大专以上学历比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考虑可能与样本量过少有关[22]。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本文认为,不合理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与遗传因素是影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应改变不良饮食结构,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才有利于降低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防治学龄前儿童肥胖症应强调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食习惯,不要偏食高糖、高脂、高热食物,严格控制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针对家庭、社会、肥胖儿童强化健康教育,促进观念转变,利用社会各种渠道宣传,对超重儿童应重点预防,才能避免发展为肥胖[23]。

[参考文献]

[1] 曾果,张衡. 成都市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484-3485.

[2] 徐冉. 河北邢台地区学龄前幼儿单纯性肥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6,27(1):114-115.

[3] 杨锡强,易著文. 儿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87.

[4] 朱香兰. 长兴县学龄前儿童肥胖流行现状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4,29(15):2412-2413.

[5] 张惠玲,杨天亮. 石嘴山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43.

[6] 陈晓霞,余红,蒋丽萍. 绍兴地区 3~6 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3):318-320.

[7] 芮溧,曾果. 学龄前儿童肥胖危险因素 Logistic 模型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6):727-729.

[8] 方鲁阳,王光霞,沈洁. 枣庄市城区 3~6 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调查研究[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5):571-574.

[9] 赵广英,魏煌忠.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 2006~2010 年学龄前肥胖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11):1030-1032.

[10] 潘金兰. 建湖县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与实践,2012,16(25):3324-3326.

[11] 张宇红,林平.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及影响因素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5):55-57.

[12] 朱美红. 上海虹口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复旦大学,2011.

[13] 李,江向君,卓暮春,等. 广州市天河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2014, 30(6):805-807.

[14] 东辉英,徐冉. 邢台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15,15(6):765-766.

[15] 康如彤,钟燕,罗红艳,等.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6):666-667.

[16] 张军,刘建涛,杨国俊,等. 郑州农村3~6岁学龄前儿童肥胖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1):86-87.

[17] 陈晶,曾国章,黄海莹. 厦门市9517例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及原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1):57-59.

[18] 陈晓霞,余红,蒋丽萍. 绍兴地区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3):318-320.

[19] 薛绍兵,赛娜瓦尔,张叶飘,等. 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1:1匹配病倒对照研究[J]. 江苏预防医学,2015, 26(1):105-106.

[20] 任路忠,刘贵敏,李慧丽,等. 深圳市龙岗区6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0, 31(11):1304-1305.

[21] 童艳红,李继,文红,等. 沈阳市0~8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调查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0):1240.

[22] 刘美玲,杨晓梅,张昭,等. 潍坊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6,31 (22):4747.

统计学因素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败血症;儿童;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60-03

儿童败血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因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血培养的时间较长,目前尚无快速测定方法,导致病情恶化,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常见条件致病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临床研究发现,儿童败血症的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占主要地位,其对于碳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现增高的趋势,且出现了多重耐药现象[2]。本研究探讨了儿童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败血症且经血培养显示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的患儿39例,其中,2例非多重耐药患儿除外,37例(94.9%)为多重耐药,列入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菌株培养以及药敏试验 所有患儿均取2~3mL静脉血,将其接种于临床儿童血液培养增菌瓶中。在48h之内出现细菌生长后,即进行细菌鉴定以及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操作进行判断按照CLSI要求实施。

1.2.2 产ESBLs的检测 产ESBLs的检测参照美国NCCLS2000关于药敏试验操作的标准进行,抗生素纸片包括头孢他啶以及头孢他啶联合棒酸纸片、头孢噻肟以及头孢噻肟联合棒酸纸片。

1.2.3 质控菌株 包括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大肠埃希菌ATCC2592,均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以肺炎克雷伯菌ATCC BAA-1705作为阳性对照,以肺炎克雷伯菌ATCC BAA-1706作为阴性对照。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本组37例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中,25例来自新生儿科,9例来自血液科,3例来自ICU。其中,男18例(48.6%),女19例(51.4%),男女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确诊时年龄12h~8岁,其中,26例(70.3%)≤28d,11例(29.7%)>28d。28例(75.7%)患儿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另9例(24.3%)为社区获得性感染。按照血培养显示为阳性的时间分类,7例(18.9%)为早发型败血症(≤出生7d),30例(81.1%)为晚发型(>出生7d)。

2.2 合并症

根据年龄分为新生儿组(26例,日龄≤28d)和非新生儿组(11例,日龄>28d)。两组的造血系统肿瘤发生率差异显著(P

2.3 危险因素分析

两组的新生儿组的早产、双胎、低体重出生率显著高于非新生儿组;非新生儿组的非侵入性操作史、围生期窒息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率显著高于新生儿组(P

2.4 抗生素应用情况

两组患儿的抗生素应用史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之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3。

2.5 耐药情况分布

本组37例患儿对于哌拉西林以及氨苄青霉素完全耐药,耐药率为100%。对于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率为81.1%,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97.3%;对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以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依次为94.5%、91.9%、89.2%、86.5%;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89.2%;对美罗培南和亚胺硫霉素同时耐药,耐药率均为13.5%。左氧氟沙星以及多粘菌素不耐药,敏感度为100.0%。

2.6 治疗以及临床预后

本组37例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中,18例(48.6%)治愈,9例(24.3%)好转,6例(16.2%)中途放弃治疗,4例(10.8%)死亡。住院时间6h~82d,平均为(25.5±3.2)d。2例在入院48h内即死亡,4例放弃治疗,无法判断疗效。16例予以经验性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疗程在6d以上,其中,10例治愈,1例获得好转。1例合并NEC患儿应用环丙沙星与甲硝唑联合治疗,有效控制感染。1例疑为NEC,单纯应用环丙沙星未控制感染,予以氨曲南、舒普深以及甲硝唑治疗后控制。

3 讨论

3.1 危险因素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常见肠道及呼吸道条件致病菌,其多重耐药菌种在晚发型以及医院获得感染性新生儿败血症中具有较高的分离率[3]。本组中有75.7%患儿为医院获得性感染,24.3%为社区获得性感染,晚发型占81.1%,与相关研究报道结果一致[4]。有研究发现,该病患儿常合并先心病以及肺炎等。此外,NEC患儿也容易并发败血症,可能是由于小儿免疫功能以及消化道结构尚不成熟,容易引起细菌感染或者定植等所致[5]。本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也是患儿发生该病的重要原因。国内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是败血症的重要致病菌[6]。本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多胎、低出生体重以及围生期窒息均是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围生期窒息、侵入性操作史也可引起败血症[6]。分析本组抗生素应用史,多应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以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提示这些药物应用史与发生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密切相关,且已得到相关研究的证实[7]。还有研究显示,这类药物的应用史还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有关[8-9]。故认为近期抗生素的应用史能够作为细菌耐药情况判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应用情况与医院感染患儿的死亡率升高有密切关系。

3.2 临床治疗与预后分析

临床研究发现,对于成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败血症患者,经验性地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较高的可行性[6]。本研究中,16例患儿予以经验性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疗程在6d以上,其中,10例(62.5%)治愈,治愈率相对较高。同时,有8例患儿根据其合并症分别联合应用抗真菌以及厌氧菌治疗获得痊愈。故认为经验性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并根据合并症联合应用抗真菌以及厌氧菌是可行的。对于合并NEC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则应以环丙沙星与抗厌氧菌联合治疗。本组4例死亡患儿中,均分离出了产ESBLs菌株,故认为产ESBLs可能与临床预后有关,但关于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多具有严重多重耐药现象,产ESBLs的检出率较高,严重影响患儿的临床预后。应密切监测患儿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趋势,定期进行多重耐药菌筛查,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根据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合理用药,以降低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率以及多重耐药。

[参考文献]

[1] 张剑.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及耐药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65,67.

[2] 曾乐辉.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2):40-42.

[3] 林菱,郑淮武,李奕,等.30例医院感染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13-114.

[4] 沈萍.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编码基因KPC-2传播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2010.

[5] 李志玲,石玉萍,宋丹妮,等.13例新生儿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药敏及临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0,16(4):37-39.

[6] 麦菁芸,朱敏丽,陈春,等.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药敏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9):700-703.

[7] 吕媛,任静,缪珀,等.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2):76-79.

[8] 罗智花,王.22例新生儿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和药敏分析[J].安徽医药,2009,13(7):767-769.

统计学因素分析范文第4篇

高血压是成人的常见病,近年来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成人时期的高血压与儿童期血压密切相关,且发现儿童期血压有“轨迹”现象,即儿童期的血压随年龄的增加呈升高变化,但血压所处的百分位数值始终无变化,这为成人原发性高血压源于儿童期提供了依据。我们对东营地区3783名1-6年级的儿童进行了高血压的发病状况调查,并对引起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高危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东营地区城、农两个区域,按统计学方法确定样本总量,并按比例从城区抽取1780例,农区2003例,然后在各区域按照不同年龄组, 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抽样,共计抽取3783例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体格检查的测量方法按《中国学生体质调查指导手册》进行,由我科医护人员统一使用经校验的血压计、体重计、身高计。学生在充分休息及精神放松后,坐位测量右臂动脉血压,每人测量3次,取其中最接近的2次数值的平均值作为被测者的血压值。对血压较高者休息20 min后重复测定。高血压评定标准依照美国心肺血液中心推荐的儿童高血压定义:血压值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儿童血压值P90为正常;位于P95 为临界高血压;超过P95为血压高于正常。

1.3 调查内容:采用问卷法进行回顾调查,由家长协助填写,主要内容包括:家庭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家庭饮食习惯、父母及祖父母是否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史;儿童一般情况:饮食嗜好、性格、运动情况、睡眠情况、居住条件。

1.4 肥胖的判定标准 为准确表达身高和体重对血压的影响,计算每位受测者体质指数(BMI),BMI= 体重(kg)/身高(m)2 。肥胖评价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中WHO推荐的儿童青少年男女各年龄BMI标准[4]将受测学生分为正常、超重、肥胖3组。

1.5 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10.0软件包上机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X 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一般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指标,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之间的血压差异有显著性(P

东营市小学生SBP平均水平为(97.77-11.25)mmHg.DBP平均水平为(61.22±9.26)mmHg。其中男生SBP[(96.65±1119)mmHg],DBP[(60.77±10.59)mmHg],女生SBP[(9906±l1.54)mmHg],DBPE(62.55±9.64)mmHg]。男、女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

2.2 不同居住区血压正常上限儿童及高血压儿童检出:城区儿童收缩压平均水平为(97.80±11.72)mmHg,舒张压平均水平为(60.59±9.57)mmHg,农村儿童收缩压平均水平为(99.11±11.52)mmHg,舒张压平均水平为(61.27±10.39)mmHg。城区、农村高血压儿童检出率分别为3.59%,2.50%。城区检出率高于农区 (表1)。高血压儿童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 =3.90,P

2.3 不同体重儿童高血压患病情况:超重组高血压检出率男2.18%,女7.21% ;肥胖组高血压检出率男6.33% ,女145%。肥胖组、超重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儿童。三组之间高血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其他危险因素与高血压患病率的相关性:对3783例儿童进行了一般情况的问卷调查,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Pin=0.05 Pout=0.01)结果显示,高血压儿童室外活动偏少,父母有高血压,肥胖,在饮食习惯方面存在着偏爱食肉类食物。

3 讨论

儿童高血压作的定义是:儿童经过3次或3次以上按标准方法测量血压[5],正常血压(normotensive)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小于同性别、年龄和身高儿童血压的第9O百分位(

统计学因素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同型半胱氨酸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过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目前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随诊人口老年化和经济水平的发展,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同型半胱氨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评价指标,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选择因缺血性脑卒中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为更早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013年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65.6±7.4) 岁。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诊断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1]。排除标准为:中重度肝、肾功能受损;心肌梗塞;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肿瘤患者。对照组:选取同时间段在我院体检的人群60例,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3.7±8.1) 岁。

1.2方法 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于入院第2d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测定血浆Hcy。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由计算机运用SPSS 17.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P

2结果

2.1急性缺血脑卒中组与对照组血浆Hcy水平比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3.81±21.78)岁,对照组 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 (65.22±13.72)岁,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与血清Hcy水平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各种危险因素中,比较了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与Hcy的关系,结果表明,收缩压及血糖与同型半胱氨酸关系较密切(P

3讨论

卒中已经成为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中国卒中亚行中近70%患者为缺血性卒中。我国缺血性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缺血性卒中的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型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国外研究人员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造成年脑卒中事件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与同型半胱氨酸密切相关一直受到重视,Hcy升高合并高血压者的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约11倍[3]。本研究提示,收缩压及同型半胱氨酸关系较密切,与既往研究一致,提示血压升高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为卒中的高位因素。多项研究证实,而在降低Hcy之后,卒中奉献可显著降低[4]。进一步证实了高Hcy为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有人将受试对象分为糖尿病组、糖耐量受损组和健康对照组,测定各组Hcy、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等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的Hcy、尿酸水平较高,糖尿病组比糖耐量受损组Hcy水平高,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Hcy与肌酐、尿酸等相关。结Hcy随着糖尿病的病程进展而逐渐增高,应该作为糖尿病的相关指标进行常规监测[5]。有人将14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病例组)和无脑卒中患者组(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相比,Hcy显著升高,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随Hcy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同型半胱氨酸是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随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增高而增加[6]。由此可见,血糖升高导致Hcy升高,增加卒中的风险,高Hcy为2型糖尿病卒中的高危因素。本研究中,高血糖与高Hcy密切相关。

对于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的患者,需及时筛查Hcy,测定血压和血糖等代谢指标,对于判断病情与评估预后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8.

[2]杨金新,赵清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4:5827.

[3]Graham IM, Daly LE, Refsum HM, et al. 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The European Concerted Action Project[J].JAMA,1997,277(22):1775-1781.

[4]李建平,霍勇,刘平,等.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疗效和安全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6):61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