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责任审计就是通过对领导所在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负有责任进行审查,评价监督领导千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履。随着我国近些年出现的腐败问题暴漏出我国传统经济责任审计所存在的缺陷,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风险导向应用到经济责任审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概述
风险导向审计就是以审计风险理论作为基础。利用审计风险模型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审计风险进行全面、动态的分析与评估。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点:审计重点前移。以风险为出发点。在风险审计中更加侧重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重点审计项目进行审计。以此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审计证据的内涵不断扩大,证据的来源更加科学化。基于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以科学的证件作为基础的。尤其是重视外部证据。这样可以避免单纯依靠内部审计结论的片面性,规避审计风险;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在新常态下领导千部违纪违法行为更加隐蔽,所以对于集体经济责任界定存在难度。尤其是对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发展。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审计结论。因此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分析程序。并且将分析程序贯穿于整个风险评估体系中。
风险导向应用到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容易出现审计主体对审计对象真实性等相关事项评价后。出现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产生的损失以及审计主体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因此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以下价值优势:
有助于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由于在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呈现多样式发展,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关系到党政建设。然而基于经济责任审计所存在的不足容易出现审计风险,例如基于审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而导致审计结论与事实不符的现象可能会产生审计主体出现损失,例如领导承担主体责任的可能性。因此将风险导向应用到审计中可以清晰识别出审计风险点。从而提高审计质量。规避不合理的审计问题出现。
化资源配置。提高审计质量。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审计内容比较多,根据工作经验,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出于“被审计”的限制,它们往往不会积极配合相关审计工作。例如对于审计人员提出的相关问询等采取故意拖延或者不理睬的方式。再加上审计人员数量的局限,使得审计工作量比较大。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则可以通过系统分析与评价实现了高效审计。首先审计人员根据审计风险进行审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重点项目进行审计,以此增强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实现了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拓展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不仅对领导任期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而且还关注相关风险的管理。根据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单位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审计关头前移,做到了主动风险规避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通过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完善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模型可以将各种风险点清晰的展现出来,以此更好的突出重点监督与管理。便于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例如将审计风险点展现出来可以让被审计单位知道自己的风险,以便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构建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审计准备阶段。二是审计实施阶段,三是审计终结和责任评价阶段。结合相关工作经验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构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构建有效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基于经济新常态发生。领导千部违纪违法的行为越来越隐蔽,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要不断的创新。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准则及流程的日益规范,在经济审计中存在审计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目前的重点就是构建完善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一方面要强化对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力度。虽然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强化了对重点项目的审计。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因此作为审计部门必须要强化质量监督力度,重视证据的科学性与法治性;另一方面建立审计动态信息反馈机制。基于风险防范的目标。审计机构要及时进行审计质量信息反馈。做到依法审计,增强风险监督的能力。
建立完善的量化风险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风险导向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如何评价风险将成为关键。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
摘 要 随着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责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的逐步强化,行政问责日益受到关注。而问责制下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功能,有效地推动行政问责制的发展,成为政府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着引入平衡计分卡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以此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评价功能。
关键词 问责制 经济责任审计 平衡计分卡
当前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责任政府逐渐成为政府治理的普遍理念,行政问责也开始受到重视。作为政府机构的监督部门,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任期责任进行监督、评价的责任重大,而这一重担落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肩上。在“免疫系统”论下,引入平衡计分卡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从而加快政府管理体制的健康发展。
一、经济责任制审计发展
(一)发展背景
行政问责制是问责主体对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违反法定职责和义务、行政不当等行政行为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实施问责,并要求其承担责任的制度。因此,行政问责制既是对政府行政官员失责行为的一种责任追惩机制,也是保障政府官员尽职履行责任的一种激励机制。
(二)发展趋势
为了推进行政责任制的建设,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实现从“财务型”向“绩效型”的转变。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构造以对领导干部管辖的财政性资金为主线、绩效审计为方向的新框架;探索以信息技术支撑的审计方法和途径;构建适宜的评价体系,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绩效情况;确立以责任为导向的审计内容,包括经济决策、制度建设、责任绩效和廉政评价等;运用审计成果,实现从单一的对领导者问责向既对领导者问责又对政府问责的目标转变。
(三)发展中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目前管理绩效评价标准,平衡计分卡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缺失的压力,它的应用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中评价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平衡计分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共性
作为较全面的业绩评价标准,平衡计分卡可以科学地确定目标的合理性、评价实施过程的效率性及目标实现的效果性,这同样也是政府预算执行审计目标之一。
(一)工作理念一致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对部门领导任期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审计人员在检查财政资金收支的基础上,评价领导的经济及管理责任,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以促进部门负责人更好地履行公共责任。平衡计分卡从组织战略目标出发,通过考核指标目标值的完成情况来评价组织业绩,实现组织持续改进。
(二)“平衡”思想
平衡计分卡平衡组织的长期战略与实施战略的短期行动;强调财务指标,又关注非财务指标;实现内部财务到外部顾客、股东等非财务性的平衡。因此,平衡计分卡提供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能够较全面地评价部门领导任期财政资金的“三E”情况,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进而弥补经济责任审计对财政资金效益、效果评价深度较浅的不足之处。
三、平衡计分卡工作原理
平衡计分卡以财务层面为基础,关注促成经营财务结果的非财务层面分析。由于平衡计分卡超越了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单一性绩效衡量模式,兼顾组织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使组织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自问世以来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
审计人员可以从BSC四个层面指标入手,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设计政府机构领导任期内年度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投入等关键指标,客观地分析预算使用、专项资金的绩效情况及重大决策的效益效果。
(一)指标的建立
财务指标, 政府最终目的是建立服务型政府,从而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而非追求财务上的营利目的。服务质量指标,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提高公众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部门以服务民生为导向。部门内部管理指标,良好的内部管理促进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把部门内部运行状况与外部反映状态有机结合,更好地评价领导任期的绩效情况。学习与成长指标,塑造一个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二)通过BSC矩阵模型,确定综合加权分数
运用矩阵清晰地表示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指标,进而确定综合加权分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从平衡计分卡模式中的四个维度:财务指标、服务质量、部门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方面入手,结合被审计领导所处部门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2.根据层次分析法或者专家风暴法赋予每个指标不等的权重(1)。
3.根据政府服务目标的具体要求,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2)。
4.审计人员根据各指标测算的需要,收集数据,审计取证,测算指标实际值(3)。
5.将测算的指标实际值和标准值进行比较,确定评分(4)。我们可以把评分范围设定为1-4 分,“1”=很差,“2”=及格(平均水平),“3”=较好(超过平均水平),“4”=很好。
6.每个因素依据赋予的权重(1)乘以评分值(4)得出加权分数。
1.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实施程序
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以及实质性的测试三个方面。其中,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掌握,从而有效的明确企业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②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加强重大风险与特别风险的监督;③有效的依据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制定下一步的审计工作。控制测试主要是检查与评估被审计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有效性,并依据其检查结果进行提出合理、针对性强的建议,进一步的明确实质性测试的关键点。实质性测试的目的是有效发现重大问题,主要是对各类的重大事件进行实质性的测试,并从其中进行获取具有针对性强、结果可靠的审计证据。
2.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
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从企业经营中风险进行入手分析,并全面的将审计单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有效的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内审审计工作人员发现问题与报告问题能力,使得风险降低到最小,从而更好的帮助内审部门进行审计的内部控制。同时,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的审计风险控制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有效的将工作重点前移。这种模式主要是从审计测试逐渐到风险评估转变,重点在于审计测试,从而有效的弥补传统工作中的不足,更好的避免审计过量或者审计不足等情况发生;②风险评估更直接。这种模式与传统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式相比,二者对于评估重大错报的几率也不一样。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从经营风险进行入手分析,更好的反应出经营状况,从而提高评估效果。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1.经济责任审计中经营管理风险的关键风险点
目前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现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违反,主要有收入、成本、损益不真实,导致资产流失和偷逃税费;违反电价政策,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产业让利销售、不征少征差别电价收入和政府性基金,在业扩环节多收费等;通过关联交易转移经济利益到多经、集体企业。二是对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不遵循,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实行集团化和集约化管理,对投资、担保、贷款、资金管理、招投标等诸多放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划分了各个层级的权责,但仍存在违反规定制度的现象,如:超越权限的重大投资项目不按规定报批;违反上级规定出借资金给无投资关系企业,为无投资关系企业提供担保和委托贷款。三是内控控制不力形成经营风险,主要有决策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管理和考核制度不健全;关键业务管理不到位等。
2.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把握住风险导向的核心内容: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审计所面临的风险,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经营风险和战略管理进行分析;二是注重运用分析程序,综合分析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三是扩大审计证据的外延,审计证据不仅应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所获得证据,还应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所取得的证据。随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不断应用,从而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风险综合性评估
传统的审计风险控制常常存在风险评估不到位的情况,使得未能够有效的发现经济责任人在风险领域中的舞弊情况,从而很容易造成审计失效。而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并且依据单位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风险走向,重点强调了风险的综合性评估。同时,紧密的与评估程序、测试程序进行密切联系,从而达到的提高工作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例如,风险导向审计重点是对任期内的被审计单位中的某几项工程投资情况和工程量表以及工程相关财务报表与账簿进行综合的分析,并且对于资金量比较大,且变动异常的项目进行重点的分析,从而更好的评估风险状况。
2.2明确控制风险的范围、内容及重点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是有效的深入客户进行发现存在的重大错报情况,重点的了解客户与风险的评估,并依此进行评估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存在的风险问题。其中,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以及控制制度等,体现在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规章制度是否合法和各种制度的修订与完善以及职位的职责等。而风险导向审计进一步的明确评审程序的重点,加强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内部控制合理性与执行情况,从而有效的督促被审计单位进一步的完善相关指导,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由于整个模式加强了内部控制的调研和分析以及评估,从而更好的找出内部控制的风险弱点,使得控制风险的范围、内容及重点更加明确,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2.3降低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科学程序,从而有效的避免电力企业中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其中,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主要是指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收集的资料不全面、不可靠和不真实等,未能够精准的了解单位的具体情况而作出错误的评估,从而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分为3个阶段,加强初级审计,对企业的审计工作有所了解,并分析企业在创造价值方面的优势与劣势,评估经营风险。然后进行审计测试,除了对固有的风险进行评估之外,还对其他的引起重点错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更全面的了解内部控制情况。有效的依据评估的状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由此的降低控制风险。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利用使用的政策与法规进行继续审计,从而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初级审计意见进行适当调整,有效的避免控制风险。
2.4解决“先离职后审计”的难题
传统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式的时间比较长,且形式也比较单一,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前任领导和接任领导对工作都不管的情况,从而导致工作质量下降。目前,多数的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的重大问题,使得整个工作的开展受阻,并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情况严重的会导致国民经济受损。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采取审计人员“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互结合方法,并准确的对财务报表与责任风险进行专业的风险评估和预期的判断。首先,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从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入手,有效的了解战略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导向性,并逐渐的落实审计的工作范畴与重点,然后进一步的明确审计工作的程序与达到的目的。最后,依据审计的测试进行判断正确性,依据“自下而上”的模式进行规整财务报表中的风险,并统一意见。由于整个过程均涉及到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有效的将各个经营部门与经济责任人紧密联系,避免了相互扯皮和推脱的情况发生。
三、总结
卷首语
(1)整合资源 提高质量 明确责任 调整范围 研究方法:令狐安对责任审计提出五点要求 无
理论研究
(4)思维创新是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张贵虎
(5)谈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的因素 杨丽
(6)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 赵鹏
(7)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内部控制实践改进 苟三云
(9)内部控制评审在审计中的作用 徐明丽
(10)浅谈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着眼点 马洪维
审计研究
(11)试述审计风险的内部成因与对策 张冰
(12)对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执行审计新体系的思考 周继军
(14)谈国家审计的体制改革 马宏杰
(15)企业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张卫平 谢旭霞 肖江
(16)我国政府审计风险控制 智海琴
实务探索
(17)浅议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特点 张卫彬
(18)新会计制度为国企资产“去伪存真” 陈晖
(19)找准审计工作的着力点 提高审计执法工作质量 刘曙元
(20)审计在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中发挥的作用 王学龙
问题透视
(21)浅析“小金库”问题 杨萍
(22)正本清源 源清流洁——治理公款行贿的审计对策 苏孜
(23)试论反通货紧缩的措施 张锡元
刊中报
(24)货币政策委员会认为信贷增长偏快趋势得到初步控制 无
(24)证监会明确内部职工股流通新规 无
(24)中国未来20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 无
(24)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透露明年国资改革有四大重点 无
(25)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国有独资中央企业将试点建立董事会 无
(25)中国财政收入突破2万亿元 无
(25)中国税收收入完成19843亿元 无
(25)中国人均gdp将超千美元 无
经济研究
(26)试析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候青苏
(28)优化国企股权结构问题的思考 李小军
(29)如何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钟青
(30)甘肃农村走小城镇化道路中存在的问题 薛玉洁
(31)浅议如何发展银行保险业务 赵燕
(32)浅谈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 李华龙
会计研究
(33)努力探索企业成本管理之路 丁波
&
nbsp; (34)从资产负债表看企业财务状况 陈亚丽
财务管理
(36)非赢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几点看法 鲁映霞
(37)利用政府贴息贷款促进医院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胡雅洁
(38)企业集团内部会计委派制形式比较 张文煜
技术与方法
(39)谈谈集团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 刘文俊
(40)谈如何用通审软件进行计算机审计 高岩峰
(41)浅谈承包经营审计中的盈亏审计 许莹
(42)企业绩效评价中基础数据的调整 李燕
(43)浅谈计算机在审计业务管理中的应用 万国宁
经济论坛
(44)灾后重建的思考 候卫民
(45)“入世”对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蒋秀中
(46)浅谈流通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 李贞
(47)旅游业在西部开发中的机遇和挑战 王保祥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内部审计职能;转型
2016年3月,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任务(项目)承接单位的通知》[1],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项目立项和建设,预估投资总额超过162.42亿元[2]。在落实《行动计划》提出各项任务中,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职能要适应创新发展趋势,把审计职能贯穿其中,建立项目经费绩效评估机制,提高任务绩效,加强国有资产审计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同时对学校创新行动发展中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演变
目前可以将内部审计职能总结为“监督为主”和“服务为主”两大类,前者侧重于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后者则偏向评价和咨询等服务职能的发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顺应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在前期,主要的职能是“监督为主”,通过审计单位内部会计资料,监督其合法性、合规性,促进学校业务健康发展。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3],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接轨,体现从传统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到价值增值型的转变。刘家义审计长把审计概括为“免疫系统”[4],就是要建立一个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系统环境,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管理保障。
二、高职院校实现内部审计增值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增值职能是否实现,主要受内部审计单位的机构配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领导层重视和外部的审计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在内部审计中,由于上述因素的不完善,导致审计的“价值增值”职能很难满足新准则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立与其职能发挥不相符
陆宏如[5]对高职院校内部审机构调查分析时,发现只有8%的学院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其他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并入了纪检监察机构。在内部审计部门中,还存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导致的独立性不够、权威性不强等问题。吕先锫,王振青[6](2012)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报告》分析中,从对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调查结果来看,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情况是:书记占1%,校长占26%,副书记占51%,副校长占22%。说明部分高校对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及审计的职能认识不足,不同级别的分管领导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没有专门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有的是从财务、教学管理、纪检、学生管理等岗位轮岗或调整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涵义、职能、体系、方法等不是很谙熟,主要是在干中学,所以在审计中大都从具体业务层面进行审计,一下子很难站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整体层面上去创新整合思维,“价值增值型”的审计职能很难发挥。
(二)高职院校领导层的重视与认识不够阻碍内部审计职能转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处在创新发展的跨越期,主要是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内涵建设,强化校企融合,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学校领导在创新发展中,更重视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与创业等工作,对学校内部审计工作重视和认识不够。学校领导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认为单位内部审计主要是检查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固定资产投资等与财务部门相关的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在发挥“价值增值”职能中,如“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风险管理”审计时,领导层会认为约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很难得到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职能的增值作用得不到体现。
(三)外部法律环境不完善约束内部审计增值职能的发挥
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存在着主体法律缺失、配套法律滞后、操作性不强、与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存在差距等问题,如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面,法律依据与评价标准单一笼统,没有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审计目标,定性的指标多,定量的指标少。在审计结果上,内部审计只有建议权,无法行使处罚权,使审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审计成果运用难,限制内部审计增值职能发挥。
三、高职教育创新行动发展下的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对策
(一)在高职创新发展中,内部审计职能的新定位
内部审计功能正在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内控管理审计转变,审计防范的关口正在逐步前移,审计思路正在由单纯审计检查向着更加注重审计分析转变,同时,大力推动审计整改的落实,使审计不仅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而且有针对性地督导解决问题,审计的“免疫”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高职院校在适应创新行动发展的新形势下,要适应内部审计职能的新定位:第一,内部审计对学校管理层在创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决策部署,如基建项目、科研经费、经济责任、二级管理等,找准审计职能的增值点,发挥监督增值作用;第二,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规范项目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夯实管理基础发挥了独特作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工作,发挥审计监督的警示效果,关注廉政和作风建设,自觉维护学校内部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
(二)探索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提升内部审计职能的层次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都有管理风险、提升治理的功能,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新修订《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也是期望内部审计职能从单纯的业务审计中抽身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实施审计。因此,内部审计职能要增加组织价值,更要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内部审计应从审计内部控制的不相容岗位着手,坚持不相容岗位完全分离,形成内部牵制约束机制。内部审计通过对组织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等充分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发挥监督职能;通过内控审计,积极提出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设性建议,组织开展内部控制相关培训,推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促进教职工、部门、组织管理层共同承担内部控制责任,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领域的咨询作用。
(三)逐步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7]明确提出强化绩效评价:“各地要逐级按照职能分工量化落实方案,逐级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定时间表和任务书,实行项目管理”。在《行动计划》执行中明确评价指标,如对“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中,重点审计督查“规划与实施方案、财政资金支持、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与创业情况、学校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及国际交流合作、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建设和教学名师、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材、师生参赛获奖等方面评价”。同时在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专项资金审计、项目管理等内部审计项目中,应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通过对各项任务进行绩效评价,发挥确认职能;在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应着重关注“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评价指标。下面以“社会服务能力”绩效审计为例,具体绩效审计指标及分值如表1: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每个任务和项目的审计范围、目标和重点差异很大,所以“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评价指标在不同任务和项目中有不同的体现,内部审计应创新完善内审评价机制,推进内审工作转型发展,更好服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增加组织价值。
参考文献:
[1]《关于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任务(项目)承接单位的通知》教育部(教职成司函[2016]30号).
[2]张启明,王博,童卫军.各地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举措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3):36-42.
[3]《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年第1号.
[4]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5]陆宏如.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0-22.
[6]吕先锫,王振青.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报告[J].会计之友,2012(2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