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服务的变化

医疗服务的变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服务的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服务的变化

医疗服务的变化范文第1篇

学界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内涵虽未完全达成一致,但基本都认同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适宜性以及质量和效率的内涵[11-12],而从新医改的直接目的来看,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老百姓关心是否看得起病和看得好病以及看病是否方便,这是民众感知的公益性的具体体现。而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关系到医务人员、患者的利益,而伴随切断药品加成措施的实行以及医生的诊疗行为的变化又对医药企业的营销行为产生影响。即,医疗服务费对医生和患者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医生的行为将传导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营销行为。医生、患者及医药企业三者的行为变化必将在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及药品质量和价格上体现出来,这些都关系到公益性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从医生、患者和医药企业的行为变化的角度来考察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影响。另外,公立医院目前对医疗服务费调整的一个直接目标是对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损失的弥补,然而让医疗服务费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是大势所趋。因此,本文模型构建的假设前提是调整后的医疗服务费能够反应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并且不同的医术水平其医疗服务费不同。因此,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通过因果关系图理清受医疗服务费影响的医生、患者和医药企业三者的行为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得出医疗服务费的调整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综合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2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影响分析

2.1医疗服务费对医务人员行为的影响

2.1.1医疗服务费提高减少过度医疗行为

医疗服务费对医务人员诱导需求的动机具有负向影响,这是因为代表医疗服务价值的服务费的提高使得医生不再依赖开大处方获得收益,从而诱导需求的动机变小,因而可以减少过度医疗,加之医疗服务费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从而使得患者的自付医药费用减少,促进患者满意度的增加。使患者满意度高的医生将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若医疗服务费能够进行市场调节,则该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定价会有所提高。因此,“医疗服务费诱导需求的动机过度医疗医药费用患者满意度就诊数量医疗服务费”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医疗服务费的提高触发该循环过程,通过医疗服务费的调节和吸引更多患者使得医务人员能够通过医疗服务费这一体现医疗服务价值的收费而获得收益,最终不再依赖药品提成。并且医疗服务费在一定范围的市场化调节又促使医务人员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这不仅保障了优秀医务人员的收益,同时也促进了医疗行业的良性发展。当然医疗服务费也不会因此陷入无限增长,这是因为它还受到其他因果关系的影响。

2.1.2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可增强

医生自身价值认同感医生能够仅靠医疗服务费就获得满意的收益是对其医疗服务劳动价值的尊重,有利于医生自我职业价值的认同感提升,这有助于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探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诊疗质量的提高则带来患者满意度的提高,从而提升了该医生的声誉。能得到越多病患的认可和赞誉,则该医生越认同自我价值。而医务人员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型医务人员对高的物质报酬的要求,在保障一定物质需求的情况下,自我实现的追求反而会降低对医疗服务费的追求。从负反馈回路中可以看出,即使受市场调节,医疗服务费也不会一直增长,将在医生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中形成平衡,因此医疗服务费将趋于稳定。而正反馈回路则使得优者越优,差者越差。目前我国医生的声誉受到社会的部分质疑,这也导致医生对自身价值认同感降低,职业幸福感下降,许多医生阻止子女学医就是该问题的体现。这将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影响了诊疗质量,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因此,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必须提高医疗服务费,切断药品加成,让医务人员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拿到应有的报酬,提高医务人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2.2医疗服务费对患者就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1医疗服务费提高稳定综合性大医院就诊患者数量

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前来就医的患者数量,促使常见病进基层就诊,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三级综合医院医生工作量,使得这些医生能够抽出时间精进业务,提高诊疗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这又吸引了有真正需要的患者到三级综合医院就诊。医疗服务费与患者数量互相影响,形成负反馈,这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这也意味着与市场挂钩的医疗服务费不会无限上涨,会在一定水平上稳定下来,稳定下来了医疗服务费使得不同水平的医务人员有不同的服务费水平。同时,医疗服务费对患者数量的影响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延迟作用,这是由于医疗需求在短期内具有刚性特点,引导分流的作用在远期才能体现出来。而患者数量与医生工作量、诊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形成的负反馈回路,则预示医生工作量会通过反馈回路的调节稳定在某个水平上。

2.2.2医疗服务费提高可引导患者就诊数量的分流

当到三级医院就诊的普通疾病患者数量因为医疗服务费的提高而减少时,那么客观地促使这部分人群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这样积累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经验。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多,基层医务人员收入也会有所增加。在收入提高和经验积累双重作用下,有利于激发基层医务人员价值感的提升,从而基层医务人员有积极性精进医术,提高诊疗质量,从而吸引普通病患者更愿意到基层就诊。以往人们不信任基层诊疗质量,不愿到基层就诊,则基层医疗机构接诊很少,基层医务人员没有工作成就感,从而留不住高水平医务人员,这加剧了基层的困境。当前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越来越重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收入,配置医疗资源,吸引了不少优秀医学生。医疗服务费的差别化也使得到基层就诊的普通病患者数量增多,分流了综合医院的就诊数量,客观上缓解看病难问题。因此,医疗服务费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起到了引导患者就医的分流作用,不仅促使老百姓小病进社区习惯的形成,还能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价值,吸引优秀人才,同时还能将综合性大医院的医生从重复性低难度的诊疗中抽出身来花更多的时间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攻克医学难题。

2.3医疗服务费对医药企业营销行为的影响

医生追求诊疗质量,则意味着对用药合理性的要求提高,这将使得医生对医药企业的种种不正当营销手段变得不再敏感,甚至是抵制。受到医务人员用药行为改变的影响,医药企业也会重新设计营销策略,不得不在药品质量上多下功夫,从而以质量赢得市场份额。而药品质量的提高则有助于诊疗高质量的实现。因此“用药合理性要求医生对医药企业回扣促销等的敏感度医药企业药品质量诊疗质量用药合理性要求”形成正反馈回路。在现有的“以药补医”的模式下,不少医生更重视的是如何开出更多的药,而对用药合理性关注较少,而为了开辟市场,医药企业契合医院和医生的需求,使出各种不正当营销手段,医药代表满医院跑,更使得用药合理性成为空谈,导致了恶性循环。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则需要医务人员重视诊疗质量,而这正是前述的医疗服务费提高的影响结果。打击医药企业的不正当营销行为不如改变滋生这种行为的土壤,即改变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变开大处方盈利为依靠医疗技术的提高来盈利。这才能有望扭转医药企业在医院的不正当营销方式,回归医疗与药品为患者健康服务的正确轨道上来。

3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综合影响机理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影响的综合因果关系图,见图3。在图3中,两侧的反馈回路分别表示的是医药企业药品质量和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质量所受的影响,中间的五个反馈回路表达的是医疗服务费提高对患者满意度、诊疗质量以及医生的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其中,通过医疗服务费的提高降低医务人员诱导需求的动机从而减少过度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从物质角度的分析,而通过提高医务人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医务人员重视诊疗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进而提升医务人员声誉的过程是从精神激励角度进行的分析。另外对医生工作量和就诊患者数量的影响则反应在负反馈回路中,说明提高医疗服务费对这二者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即通过自我调节,能够使得医生工作量和患者数量稳定在某个水平上。通过图3发现,医疗服务费最直接的作用是降低医务人员对过度医疗的依赖和患者就诊的选择,这将对医务人员积极性、医疗服务质量、患者就诊数量的分流、基层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基层诊疗质量和医药企业药品质量的提高均有着积极意义。首先,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石作用,引导患者普通病到基层是关键举措。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对患者分流的影响具有延迟作用。因为当前我国综合医院就诊患者普遍很多,患者的就医行为的变化不会在较短时间内受到医疗服务费的影响,具有短期刚性特点,但患者出于自身利益的综合考虑所做的就医选择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发生变化。另外,当前环境下,医药企业对医生及医院的不正当营销行为一直或多或少的存在,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医生的行为选择。医患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医生作为患者的人,对患者有利的选择也必须首先成为对医生有利的选择才能真正成为医生愿意采取的行为。因此,让诊疗质量的提高成为医生主动的追求才是解决大处方的有效途径,这就必须要让医生能够利用自己的医疗技术通过诊疗质量的提高获得应有的收益。而带动患者分流和促使医生追求诊疗质量提高的关键举措就是调整医疗服务费以及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化调节。提高医疗服务费满足了医务人员利用技术获得收益的经济人的需求,进而激发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自我实现需求,使得诊疗质量的提升成为了医生的主动追求,促使医患利益一致化。因此,通过医疗服务费的调节,使得医生、患者、医药企业等众多微观个体的微观行为选择最终将促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实现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宏观改革效果。

4结论及建议

4.1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①医疗服务费关系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切身利益,对二者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通过医务人员行为的变化又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营销行为。②医疗服务费的提高肯定了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服务的价值,依靠高的医疗技术获得高的收益是对医务人员的正当物质需求的尊重;而得到正当物质回报的医务人员积极追求医疗技术和诊疗质量的提高,进而实现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获得精神回报。这不仅提高诊疗质量,还避免了不合理医药费用的支出。③医疗服务费对患者就诊起到了分流作用,使得普通疾病患者进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这不仅提高了基层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助于减轻综合医院的负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不盲目追求到大医院就诊也间接节约了医疗费。④医务人员是医疗系统最基层最核心的力量,通过广大医务人员对诊疗质量的高要求而使医药企业的某些不正当营销手段失去作用,转变为通过药品质量赢得医院和医务人员的青睐。因此,医疗服务费通过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医药企业的行为影响,有助于提高诊疗和药品质量、降低医药费用,并引导患者小病进社区,提高社区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最终有助于医疗公益性的回归。因此,我们要对“调整医疗服务费、打破‘以药补医’格局”的改革坚定信心。

4.2建议

任何一项改革要获得成效都不是单因素在起作用,虽然医疗服务费的调整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具有可预期的积极作用,但这些作用的发挥还必须配合必要的保障措施。如,在改革阵痛期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医院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①加强宣传引导,保障改革阵痛期的顺利度过。首先需要新医改执行者坚定信心切断药品加成,提高医疗服务费。由于患者的就医行为短期内不会立即改变,同时医务人员对诱导需求和风险预防性检查的行为也不会立即改变,因此,医疗服务费的提高短期内会使得患者的综合医疗费用有所提高。但随着改革作用的逐渐显现,过度医疗减少、诊疗质量提高以及用药合理性加强,加之医疗保障的作用,患者的综合医疗费用将趋于合理。为了顺利度过改革阵痛期,在提高医疗服务费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辅助措施的执行力度。如,加强宣传,让医患双方都能正确认识其目的和意义,将医疗服务费按合理比例纳入医疗保险等。②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创造医务人员发挥价值的良好环境。医疗服务费是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的体现,因此在医院管理制度上就必须将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与报酬挂钩,回归到依靠自身医疗技术获得高额收益的正确轨道上来。另外,医院及相关部门也必须通过制度对医疗风险责任进行合理界定,成为医务人员坚强的后盾,让医务人员无后顾之忧的去救死扶伤,冲锋陷阵,而不是因为医疗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而选择自卫性医疗措施。切莫让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成为医务人员明哲保身背离医疗公益性的始作俑者。③重视对基层资源的配置,引导患者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分流。医疗服务费对患者就诊选择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拉动作用则要靠基层医疗机构的优质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主动选择到基层就诊。否则提高医疗服务费只会成为阻碍普通病患者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门槛,这绝非改革的初衷。而我国医疗资源呈现不合理的倒三角结构,广大的社区医院以及乡村卫生院高质量医疗资源少,诊疗质量低。因此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服务作用,就必须增加对基层的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通过医疗资源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合理配置和对患者就诊行为的引导,才能促使我国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机制。

5研究局限及展望

医疗服务的变化范文第2篇

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是维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服务市场、医疗服务价格则是医疗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的日常管理都必须围绕以上三方面来展开,其中医疗服务价格是影响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反映医疗服务水平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WTO,我国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已经明确规定实行分级管理,即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主要以营利性为主。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服务的价格如何定价,影响医疗服务价格定价策略的目标和因素是什么、怎样制定医疗服务价格策略以应对今后多变的市场和竞争,将成为医疗机构经营者和管理者进行医疗服务决策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影响医疗服务价格定价策略的目标和因素

如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机构制定出适当的反映医疗服务技术、质量、疗效的医疗服务价格,该医疗机构就能进一步吸引就诊人次,增加服务量,提高医疗收入,增加盈利。这是所有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也是明确的定价目标。定价目标是医疗机构制定定价策略的依据和基础,只有明确了医疗机构的定价目标,医疗机构才能相应地采用合适的定价方法和策略,常见的定价目标有以下几种。

1.1 以利润为目标 它又包括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率两种类型。追求利润最大化应充分考虑医疗机构的整体利润和长期目标总利润的最大化,切忌急功近利。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率则指一定的时间内医疗机构予期利润占投资总额的比例,比例的多少盈亏应与当期的利息率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

1.2 以应付和防止竞争为目标 医疗机构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医疗服务定价去应付和避免竞争。这种定价,往往是以该地区内对市场价格有决定性影响的竞争者的价格为基础,一般有:低价避免竞争、优质高价竞争与竞争者同价等。

1.3 以社会效益和维持运行为目标 医疗机构大致有三种基本类型:福利型、公益型、盈利型。福利型医疗机构就没有价格问题,公益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定价是成本定价,而盈利型医疗机构总是以盈利为目标。因此,在定价目标上,医疗机构还应充分认识到医疗服务市场是一种不安全竞争市场,应避免有可能不利于就医者、社会和政府的行为。医疗机构在定价过程中,除明确了定价权限和目标后,还应考虑医疗服务成本、需求、竞争、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政策等因素对价格产生的影响,并研究这些因素,特别是医疗服务成本与定价的关系。医疗服务成本是医疗服务价格构成的主要部分,是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时支付的各项费用的总和,一般包括劳动费、业务费、折旧及大修理基金、管理费用、保险费等等。医疗服务成本是所定医疗服务价格的最低界限,因而是定价的基础。因此,每一个医疗机构都必须弄清楚本医疗机构各个服务项目的成本结构和变化,只有医疗服务价格高于医疗服务成本才能获利。值得注意的,医疗机构在制定医疗价格时应把医疗风险成本考虑其中,因为医疗风险是客观存在,且是不可避免的。在医疗机构进入医疗市场后,这些风险难以单独承受,必须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并通过医疗保险来转嫁经营风险。

2 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价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机构内部的资源配置、医疗服务的竞争状况以及医患需求决定着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价。因此,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价,也必须围绕成本因素、需求因素、竞争因素三个方面来进行。常用的服务定价方法有: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这里主要介绍的是成本导向定价法。成本导向定价法的方法也有多种。诸如成本加成定价法、投资报酬率法等。

2.1 成本加成定价法 成本加成定价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定价方法。主要以全部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作为基础,按三步来确定价格的:(1)估计单位服务的变动成本(如直接的材料费用、直接的人工费用等);(2)估计固定费用,然后按照服务项目的标准服务量(一般为当地的平均服务量或平均使用率),把总固定成本分摊到每项服务上,求得平均固定成本,再加上平均变动成本,得到平均成本;(3)在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加上目标利润率计算的利润额得到价格。即:服务单价=(固定成本+变动成本)×(1+目标利润率)目标利润率通常又称加成率,即利润水平。在发达国家一般由专业组织或行业制定标准或参考标准,在我国,被称作政府指导性价格。例如某医院某项手术服务,平均变动成本为每例500元,手术室的手术服务能力为18000例,而平均使用率为80%,手术室的总固定成本为1152万元,如果医院的目标利润为15%,问价格定为多少?由于变动成本=500(元),固定成本=11520000/(18000×80%)=800(元),则服务单价=(500+800)×(1+15%)=1495(元)定出该项手术服务价格后,还应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适当加以调整。由于该定价法所需数据比较少,方法又简单易行,可用于平均成本变动不大的服务项目定价,特别是检测类项目和大多数的治疗类项目的定价。

2.2 投资报酬率法 这是在服务项目平均成本之上,加预期的投资报酬率作为价格的一种定价方法。该种方法中的加成利润,不是以成本为基础计算的,而是以全部投资为基础计算的,其计算的方式为:投资报酬=全部投资×投资报酬率。投资报酬率可以根据投资回收期来确定,投资报酬率 定价法的计算公式为:服务项目单价=(全部固定成本+每次服务变动成本×该项目服务量+全部投资×投资报酬率)/该项目服务量。

用这种方法定价,医疗机构可按投资回报期计划按期收回全部投资,难度是项目服务量难以正确估计。

3 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价策略

在明确了影响医疗服务价格策略的目标和因素,熟悉了不用的医疗服务定价方法后,作为医疗机构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掌握和应用好定价策略。常见的策略有:市场寿命周期不同阶段医疗服务项目的定价策略、服务项目组合定价策略、地区价格策略、环境激烈变化下的价格策略、心理定价策略和折扣与让价策略等。这里着重介绍市场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策略。

市场寿命周期不同阶段医疗服务项目定价策略讲的是医疗服务项目处于市场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的不同定价策略。

3.1 新项目定价 从定价策略上,可以采用高价投放和低估预期两种不同的价格。高价投放就是在新项目进入市场的初期阶段,医疗机构采用较高的价格,利用人们求新的心理,尽快收回对项目的投资,并获取高额的利润。低估预期则是将价格定得低于预期的价格,使新项目迅速占领市场并有利于对付竞争者的一种定价策略,待已经占领市场后,再通过适当提高其服务和配套服务的价格,以寻求更合理的价格。

3.2 成长期医疗服务项目定价 医疗服务新项目成功进入市场后,竞争者在不断出现。这个阶段一方面由于经验的积累,管理更趋科学等原因使单位变动成本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竞争者的增加,医疗机构为维持市场占有率而增加新的设备或配套服务使固定成本增加,因此,这个时候的价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只能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波动,而盈利的空间相对比进入市场的早期要小。

3.3 成熟期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 医疗服务项目进入成熟期,竞争者的数量较多,市场趋于饱和,这阶段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趋向稳定,竞争者互相依存,其价格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几乎接均利润水平,无论谁降价,其它竞争者必定跟随,若有加价者,必然减少服务量,这个时候的价格应与竞争者大体保持一致。

医疗服务的变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 难点

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医院财务制度》对医院开展成本核算提出了明确和全面的要求,在强调医院加强成本管理的同时,对成本核算的一系列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所谓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是按实用的成本分类,按经营层次(单位)和医疗产出单位,建立不同层次、不同项目的目标成本计划制度,并核算实际成本,以加强成本管理。建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必须具备各项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和医疗产出管理的基础工作条件,并与财政管理政策相适应,因此需要经过逐步改革和完善的过程。成本核算是按照《医院财务制度》有关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的规定,依据医院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对医疗服务过程的各项耗费进行分类、记录、归集、分配和分析,提供相关成本信息的一项经济活动,目前以科室成本核算和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为主,今后应逐步创造条件,建立科室成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病种成本,以及日/床医疗成本和门诊人次医疗成本等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核算的方法和制度。但是医院成本核算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以下难点:

一、 医院经济管理薄弱,造成核算工作难度大

虽然新制度对成本核算的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目前医院的统计工作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随着医院成本核算内容、范围及服务对象都有较大地拓展和延伸,医院财务、物资管理部门统计各种收支数据、物资资料的方法比较简单,造成进行成本核算的数据资料统计不全面,无法满足新制度中对成本核算的要求,使核算工作难度加大,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 现有医疗定价制度,使医疗成本存在不可比性

医院各医疗项目成本情况复杂,目前执行的部分基本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方面明显低于成本,使得医疗收入与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不配比,医疗成本在项目和病种方面不易测算和比较;同时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特殊性造成同一项目不同医院成本费用差异很大,很难准确确定每个项目成本费用,又因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是一种动态成本,同一医疗服务项目成本费用都要因人而异,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消耗工时、设备、材料都会有所不同,这些成本问题使医疗成本的不可比性增大。

三、 医疗服务的不可预知性,使医疗成本核算存在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每个医疗服务项目的提供,都会因就医者对医疗服务项目的需求时间、适应程度、医疗服务方式选择及个体差异不同,从而使医疗服务的成本有所不同。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同样可以改变一个医疗项目的成本结构,既可使其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也可因其投入过高使成本增加,这种医疗成本的不可预知性,使医疗项目成本的测算、分摊和评价存在多变性。

四、医疗服务对象的多样性,造成成本核算的复杂性

医疗服务行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医疗服务对象多样,医疗服务项目多达上万项,由于医务人员的专业性,使就医者往往处于被动。在医疗服务活动中,医疗服务项目及服务量的主动权不在于就医者,而在于医务人员,这就使得同一种疾病针对不同病人来说,因其诊治方式、病情程度不同亦可使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发生变化。在现有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环境条件下,医院为增强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医院会不断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引进和使用新设备、选择适宜的新技术,通过增加医疗服务项目和扩大服务量来弥补医疗项目收入的减少,这样势必增加成本核算的复杂性,难以反映各项业务实际成本的发生情况,如果医院不能很好的进行成本核算,那么医院管理者的决策失误不仅会导致医疗服务的亏损,而且会造成医疗服务总成本的失控和社会卫生资源利用的不合理。

五、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滞后阻碍了医院成本核算的进程

医院信息管理平台不完善或不健全,各部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不配套或不兼容,电子信息化系统下设置的成本项目编码未能实现与会计科目的衔接,使各种成本数据无法归集,信息资料传递手段落后,许多数据处理只有通过手工处理才能使用,根本不能适应现阶段医院成本核算的需要。

随着三年医改的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管理既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又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解决好核心部分的难点,其他部分的难点也就迎韧而解了。公立医院应完善HIS系统,提高医院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积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培养管理人才,树立和培养全员、全过程参与的成本意识,各负其责,有效地提供成本核算资料,利用规范的操作方法分析、计算、分摊各项收支,用向心性和以整化零的办法处理资料不完整,由粗到细循序渐进,将成本核算与绩效评价相结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实力。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建立公立医院新型财政补偿方案,使公益性医疗服务亏损得到足额补偿,为国家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和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振宇 樊俊芝 刘辉等.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详解与实务操作

医疗服务的变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疗费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20-0015-02

医疗费用过高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不仅严重影响医患关系,也影响政府与群众间关系,并且还易演变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原国家计委(现发改委)和卫生部2000年7月印发的《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意见的通知》对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做出了重大调整。经过5年酝酿,各省基本都在2005年重新制定并开始执行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手册。本文收集了河南省2005、2006年门诊、住院医疗费用数据,比较新价格初实施前后的收费变化情况,初步分析费用构成比例的变化及其合理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河南省2005年7月份开始执行新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价格,因此调查2005上半年、下半年、2006年上半年门诊、住院病人档案,收集门诊、住院检查费用、药品费用、诊疗费用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普查三级医院50所,分层抽样调查二级医院48所。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5,O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统计描述采用(x±s),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x2分析,不满足球对称检验者采用Greenhouse-Geisser矫正结果,检验标准a=0.05。

2 结果

2.1门诊医疗费用情况 自2000年以来,全国门诊费用的平均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逐年减少。2002年以后,医疗费用每年增长幅度基本控制在10%以下,2002-2006年门诊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1%。河南门诊费用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门诊次均费用为104.32元,出现了负增长,见表1。

2.2住院医疗费用 自2000年以来,全国住院费用的平均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逐年减少,特别是自2002年以后,医疗费用每年增长幅度基本控制在10%以下,2002-2006年住院费用年平均增长分别为7.2%。河南次均住院费用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次均住院费用为3862.35元。自2000年以来:全国次均床日费用与次均住院费用的变化趋势一致,逐年上涨,但增长幅度有所下降,2000-2006年均增长率为9.2%。河南次均住院费用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次均床日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0%,高与全国的增长率0.8个百分点,见表2。

2.3平均药品收入、平均医疗收入占情况二级医院药费占总费用的比重从价格调整前的41.54%,下降至调整后的40.05%,三级医院药费占总费用的比重从价格调整前的49.35%,下降至调整后的46,27%,见表3。

3 讨论

3.1门诊次均费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二级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呈现上升趋势,三级医院呈下降趋势。住院次均费用总体呈现先降后升,其中二级医院呈下降趋势,三级医院呈现先降后升。门诊次均费用2005-2006年年均增长率为-2.48%。住院次均费用2005-2006年年增长率为0.26%。自2002年实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以来,全国医疗费用增速减慢。2002-2006年,我国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门诊为6.6%,住院为6.8%,说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对医疗费用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河南省价格调整以后,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有较大幅度下降,门诊医疗费用增长率低于住院医疗费用增长率。尤其2006年,门诊次均费用出现了负增长,门诊次均费用-2.48%,住院次均费用增长率为0.26%,显示了价格调整的基本目标有所实现。

3.2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均呈现下降趋势 对药费在医疗费用中所占比例分析显示,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虽然没有针对药费价格进行调整,但是由于总量控制,次均药费增长率在价格政策实施后受到了明显抑制。

医疗服务的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利用;影响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65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对于健康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也日益体现,看病难、看病贵逐渐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包括医疗保障在内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后,我国分别于1997年和2003年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城镇职工和农民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但截至2007年,我国城镇非从业居民尚处在国家层面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之外,成为医疗保障缺失的夹心层。为了实现全民医保的战略目标,2007年,国家建立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填补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的空洞,至此,我国三大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形成,人们的参保率也不断提高,据卫生部统计,2015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高达95%。

随着基本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其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也备受关注。医疗保险作为一种风险分担机制,能降低就医经济门槛,其最终的目的是改善人们医疗服务利用的可及性从而促进健康。Grosssman(1972)提出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医疗服务与健康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会引发医疗服务需求,因此,研究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对于更好的发挥医疗保险促进人们健康的作用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对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利用进行文献综述,文章的框架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阐述医疗服务利用研究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阐述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总结。

2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时,基本以社会学家Andersen在1973年建立的医疗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为框架来进行分析。Andersen医疗服务利用模型奠定了医疗服务利用研究的理论性框架,它将个人医疗服务利用和情境因素结合在一起,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模型将影响医疗服务利用的因素分为先决因素、使能因素和致需因素三大类。第一类先决因素又由“生物特征”、“社会特征”、“环境因素”三方面构成。“生物特征”主要指样本的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因素,“社会特征”包含样本的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环境因素”主要指人口和社会构成,如城乡等,相同环境因素的人一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文化观。第二类使能因素主要指个人使用收入和财富、资源等进行医疗服务利用的能力,如工资收入、资产状况、医疗保险、距离医院的距离、医院的规模、医生的服务水平等。第三类致需因素是个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之间的区分和评价的需要,即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感知和判断。

在此理论框架下,国内外学者就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多数研究集中在使能因素方面。关于使能因素,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围绕收入、家庭资产状况等经济因素对医疗服务利用行为进行研究;二是围绕有无医保、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远近等医疗服务可及性因素来研究其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在经济因素方面,封进和秦蓓(2006)的研究发现,收入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种路径影响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利用。收入是影响医疗服务利用的显著因素,收入的增长会促进人们的医疗服务利用(顾卫兵和张东刚,2008)。Newhouse(1977)的研究表明,收入可以解释90%的医疗费用变化。在医疗服务可及性方面,周钦和刘国恩(2015),周钦等(2013),Zhong(2011)研究了医保结算方式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Zhong(2011)发现医保的实时结算节约了患者的时间成本,让患者及时感受到医疗成本的下降,增加了其医疗服务利用的便利度。随后,周钦等(2013)就医保垫付制度对于农民工人群的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做了研究,研究发现,医保垫付制度降低了农民工常规性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之后,周钦和刘国恩(2015)的研究同样发现,在医保垫付制度设计下,个人面临的信贷约束和预算约束较大,无法获得最优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其实际的医疗服务利用低于实时结算人群。医保垫付制度抑制了经济有限的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3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

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能引发诱导性消费等特点,因此作为风险共担机制的医疗保险可能会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对于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主要分为两大观点,一是医疗保险通过降低医疗服务利用的经济门槛和医疗支出负担,增加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从而释放了人们合理的医疗需求,促进了人们的医疗服务利用行为进而促进健康(Yip etal.,2012;周钦和刘国恩,2015;张丽和童星,2014;刘国恩等,2011);二是由于医疗保险承担了部分医疗支出,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导致医疗服务利用过度,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黄枫和甘犁,2010;胡宏伟等,2015)。

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胡静(2015)采用CHARLS 2011年的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医疗保险对不同收入老年群体健康和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医疗保险能显著降低相对贫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和操作性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同时,提高其诸如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确诊率。张丽和童星(2014)同样采用CHARLS 2011年的数据,发现医保对老年农村居民的住院利用概率有显著影响,但对其住院支出无显著影响。刘国恩等(2011)采用2005年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库(CLHLS)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医疗保险不仅提高了老年人及时就医的概率,且显著降低了其家庭医疗支出,但对其就医选择行为无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城镇医保和公费医疗的作用较其他保险类型更为显著。

拥有医疗保险有利于满足医疗服务需求,从而促进健康,反之,没有医疗保险可能导致医疗服务消费不足,进而导致健康水平的下降。Baker et al.(2001)发现没有医疗保险妨碍了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获取,相对没有医疗保险的患者,有医疗保险的患者更容易接受医生推荐的治疗方案,即使疾病较为严重也是如此。没有医疗保险的人群进行体检,或者使用一些预防性医疗服务如癌症筛查、注射疫苗等的概率更低(Aya-nian et al,2000);往往更可能忽视自己的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症状,使得慢性病的确诊率更低(Wilper et al.,2009b);由于治疗不及时、较差的健康素养等导致在创伤后的死亡率更高(Rosen et al,2009);接受住院的概率更低,一旦住院后的医疗服务支出更高(赵绍阳等,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