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范文第1篇

移动医疗,即通过移动设备提供医疗/健康信息和服务,包括四大应用场景:健康管理、慢性病监测、辅助诊断、在线诊疗及预约。我们认为,移动医疗产业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提供方和核心业务参与方两大阵营。相关各方通过数据流、资金流、设备及服务流三条链路相互勾连,形成统一的完整闭环。基础设施提供方包括金融端和信息技术端两大部分,核心业务参与方包括直接消费端、产品/服务端、间接消费端三大部分。两大消费端可以衍生出六大盈利模式,对于直接消费端:分别面向医院、医生、患者收费;对于间接消费端:分别面向保险公司、药品研发机构、药企收费。

全球移动医疗发展状况:三大因素驱动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移动医疗在传统互联网时展较为缓慢,2013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45亿美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移动医疗有望在2014年步入高速发展期,2017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3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过50%。我们认为,全球移动医疗高速发展将是社会因素(人口老龄化)、技术因素(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和资本因素(风险资金大规模涌入)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因素为移动医疗提供了刚需市场,技术因素为移动医疗攻克了应用瓶颈,资本因素为移动医疗注入了资金支持。全球移动医疗市场主要存在三大阵营:传统医疗设备和信息化厂商、伴随移动医疗浪潮崛起的新兴企业、IT领域科技巨头。通过仔细梳理全球市场,我们发现,上述三大阵营在当前市场中呈现出显着不同的态势:两大新兴阵营积极进取,而传统阵营则普遍徘徊观望。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20-03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见图1)。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6版)》(以下简称《蓝皮书》)详细的分析了2015年我国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行业细分市场的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市场上化学药物的销售额达到8 88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66.5%。从未来趋势看,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运营规范的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化学药领域的兼并重组,特别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将很可能明显改变化学药市场竞争的格局。2015年,国内中成药市场增长趋缓,总体市场规模约为3 379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25.3%。《蓝皮书》预测,从发展趋势看,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未来行业仍有着明显的增长机会,而这需要各大企业进一步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中国市场上生物药物的销售额为1 095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8.2%左右。预计未来我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器械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推算,近几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2014年,市场规模扩大了1倍以上,市场总量从2010年的1 200多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 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19年行业规模将再翻一番,达到6 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影像科设设备、检验科设备、心血管设备、骨科设备、信息科设备是医械行业最大的5个细分领域,《蓝皮书》预测,国内产品将向高端领域突破,产业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化和大数据将成为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新的助推器。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服务市场方面,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1.40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约2.20多万亿元。基于国家卫计委的统计,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计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338万亿元。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78%,社区基层与私营医院所占比例仅为11%和8%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私营医院床位数将翻三番,届时,私营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所占比重将大幅提高。

三、“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必须进行创新,实现互联网医疗,弥补传统医疗模式的缺陷,帮助患者更好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疾病,实现治未病;使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跨时空的最佳配置,优化患者院内就医流程,帮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给患者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药体验,促进医患沟通,使医生价值最大化、服务最优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创新健康管理方式

健康管理包含保健食品、器械设备、健康追踪、体检、健身养生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预防医学的思想。近年来,健康管理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般医疗服务的“升级版”,未来将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医疗下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能够有效促进疾病预防,医病于未病,帮助降低医疗机构压力,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传统医疗环境下,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病症才就医,这种健康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医疗会变为主动进行疾病的预防。首先,人们可通过穿戴先进的医疗设备将生命体征指标数据化。通过穿戴设备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时获得数据,及时筛查、预防疾病;将获取的身体各项体征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寻找疾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并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其次,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预估疾病发生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方式尽早进行预防,减少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见图2。

(二)创新就医方式

互联网问诊平台通过在线问诊、诊前咨询,初步了解用户的病症情况,引导其科学、合理就医,推动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倒三七模式向正三七模式发展,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因而将成为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四面墙加一张检查台”,患者必须亲自前往医院就诊。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出现了挂号难、医疗效率低、医疗服务质量低等诸多问题。

图2 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不需要政府重新建造医院、诊所,只需要通过“虚拟化”的医疗体制和系统,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管理患者的信息即可。这样就会将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跨时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极大改善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见图3。

图3 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

(三)改善就医体验

“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及医生问诊时间短”这一“三长一短”使就医体验饱受社会诟病。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使得“根治”这一“顽疾”指日可待。与传统就医体验相比,互联网医疗就医过程更加快捷,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挂号,大大节约时间;同时,医院根据不同科室的预约可以提前调配医生,缩短患者候诊时间,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在候诊环节,患者可以通过科室导航服务快速找到相应的科室;在缴费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如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节省了到窗口排队缴费的时间;在获取检验报告环节,患者可在手机上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提取;在院外康复环节,通过在线问诊或者远程医疗设置,患者可以与医生随时咨询,针对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

(四)创新购药方式

传统医疗行业购药环节存在诸多痛点:处方用药不透明,购药方式多为医院看病购药以及实体零售药店购药,取药时间长且路途用时长。互联网医疗通过医药电商,可以实现让用户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买药品。方式主要以B2C和O2O两种方式。例如,O2O模式通过实体零售药店的快速物流配送,实现在1个小时内完成药品的配送,为用户带来更加快捷的购药体验。B2C模式则通过互联网药店或者第三方医药平台,对药品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比价,查看是否支持医保报销,用户在网上完成下单,药品在1―2天内就能收到。

随着网售处方药政策的放开,医药分离的状况愈加明晰,互联网医疗销售的药品种类将迎来大幅增长,医药电商的购药方式正在加速重构传统的购药方式,为用户带去更好体验。新医改的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是破除“看病贵”问题的针对性改革措施(见图4)。

(五)重构医患生态

当前,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互联网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会得到改善。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健康管理、自诊等方式在线上与患者进行沟通咨询。通过在线问诊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对称,优秀的医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更多患者提供诊断,收获口碑和名誉,恢复“白衣天使”称号。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导诊、释疑、咨询等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使传统医疗的“三长一短”现状得以缓解,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给患者带来更加温暖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唐克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情况分析[J].时代金融,2015,(11)

[2] 熊翔密.医疗健康产品发展数字营销的策略研究――以Z公司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范文第3篇

BAT开启机器人竞速模式

2015年我国进入人工智能元年,自此以后,BAT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踏足机器人领域。截至目前,BAT已相继建立与机器人基础科学和技术有关的研发机构。

2016年,腾讯成立AI Lab,肩负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目前,腾讯AI Lab拥有70多位科学家和300多位应用工程师,研发成果已应用在微信、QQ及天天快报等上百个产品。而此次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的诞生,则意味着腾讯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开辟一块新的战场。

2017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达摩院”,来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据悉,达摩院将包括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欧洲达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

就在2018年1月份,百度研究院宣布设立“商业智能实验室”和“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实验室”,同时,三位世界级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Kenneth Ward Church、浣军、熊辉也加盟百度研究院。目前,百度研究院拥有超过2000名科学家及工程师,并建立起包括七位世界级科学家、五大实验室的阵容。

图表1:BAT在机器人领域布局情况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近年来市场高速增长 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2017年市场规模约62.8亿美元,2012-2017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8%。

图表2:2012-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其中,工业机器人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部分技术已可形成规模化产品,并在某些领域具有明显优势。2017年,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市场主要产品,所占整体比重高达67.2%,市场规模为42.2亿美元。此外,得益于互联网巨头对机器人在服务场景应用的投入,服务机器人所占比重也超过20%,市场规模达到13.2亿美元。

图表3: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一)工业机器人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销量同比增长31.3%。按照应用类型分,目前国内市场的搬运上下料机器人占比最高,达到61%;其次是装配机器人,占比15%,高于焊接机器人占比6个百分点。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据估算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

图表4:2012-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表5: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需求端,未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8-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预测,到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翻一番,进一步扩大到接近80亿美元。

图表6:2018-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预测(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外,在供给端,根据三部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工业机器人速度、载荷、精度、自重比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8万小时。

(二)服务机器人

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成为机器人市场应用中颇具亮点的领域。2016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0.3亿美元;据估算2017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3.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8%,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速。其中,我国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5.3亿美元、4.1亿美元和3.8亿美元,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相对领先。

图表7: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娱乐、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将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因此,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8-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6亿美元。

图表8:2012-2023年我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特种机器人

当前,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各种类型不断出现,在应对地震、洪涝和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2016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6.3亿美元,增速达到16.7%,略高于全球特种机器人增速。其中,军事应用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和应急救援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4.8亿美元、1.1亿美元和0.4亿美元,其中极限作业机器人是增速最快的领域。

图表9: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据估算,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7.4亿美元。随着我国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将逐步使用特种机器人替代人在高危场所和复杂环境中进行作业。到2023年,特种机器人的国内市场需求有望达到18.7亿美元。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在线教育 发展趋势 现状

一、在线教育行业简介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或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现行概念中一般指的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与网络培训概念相似,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借助网络课件,学员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工作繁忙,学习时间不固定的职场人而言,网络远程教育是最为方便的学习方式。

在线教育首先在航空公司飞行员培训领域开展应用。1997年起,美国在线学习开始兴起,在汽车行业、医药行业等得到广泛应用。1999年,我国出现首批在线学习企业,面向少数电信和金融企业提供服务。2000年~2003年是我国在线教育客户培育阶段,2003年~2008年是在线教育行业快速发展期,特别是2003年“非典”为在线教育行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契机,越来越多的电信和金融企业开始采用在线教育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2009年~2013年,在线教育应用逐渐扩展到其他行业,课程仍以PC端课程为主。2014年以后,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移动端在线课程出现并且市场份额增长迅速。

在线教育企业分为内容供应商及平台供应商两种类型。内容供应商又分为成品课件供应商及定制课件两类,平台供应商又分为自建平台供应商和租用平台供应商两类。业内大多数在线教育企业为定制课件供应商和租用平台供应商。

定制课件供应商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各企业一般面向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细分市场开拓业务,不同细分市场之间知识差异较大,因此竞争并不算激烈,市场集中度较低。成品课件供应商企业数量较少,主要系课件制作企业需要有丰富的课程储备和良好的课程质量,才能提升客户的体验,拥有较好的客户粘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租用平台供应商由于技术和资金门槛较低,企业数量众多,且价格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出现免费供应平台服务的情况,对同行业企业产生较大的竞争压力。自建平台企业数量也比较少,主要是因为自建平台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较高,因此只有少数大型跨国企业,如Sum Total Systems,Saba Cloud,SAP,Oracle等能够在此细分市场长期生存发展。

二、我国在线教育发展概况

(一)在线教育市场规模

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839.7亿元,同比增长19.9%,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可达1734亿。其中,学历教育、K-12、语言培训占比位居前三位;企业E-learning占比最小。但职业在线教育和在线语言培训属于用户刚性需求,且用户付费能力较强,将会成为在线教育发展较为突出的领域。

随着中国E-learning市场的迅速增长,企业E-learning已成为HR领域最大、发展最快速的细分市场。从现有的企业E-Learning客户分析,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以电信、保险、银行、券商、IT等行业为主,另外有部分知识密集度高的中小企业有E-Learning的需求。据资料显示,中国现在大型企业(一般指年收入在3000万~5000万元以上、员工人数在300~500人以上,视不同的行业而定)的企业数量约在5万家左右。以发达国家目前20%的E-Learning普及率计,则有1万家的大型企业会实施E-Learning。目前,每个企业在E-Learning上的投入从数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其中不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估测中国大陆企业E-Learning的市场潜量约在10亿~20亿元之间,在3~5年左右的时间内会达到8亿~10亿元左右的规模。

(二)在线教育用户规模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在线教育用户人数达6720万人,同比增长13.8%。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线教育用户网络学习习惯的养成,用户规模还将有持续增长,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2032.6万人。

(三)在线教育细分市场结构

艾瑞数据分析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中高等学历在线教育比重虽有所下滑,但市场占比依然最大,为50%。职业在线教育和在线语言培训增长平稳,占比分别为21.1%和18.7%。

三、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前景

过去十年我国在线教育实现了21.2%的年复合增长率,未来我国在线教育占教育整体比例将超过20%。2012年美国在线教育行业为910亿美元,而我国目前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仅为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不到美国的20%。在线教育行业未来将遵循“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更加专业化,非学历教育比例大幅增加”三大趋势,并因为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和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扶持实现快速增长。

(一)互联网普及率提升推动在线教育迅速发展

大规模的互联网用户是在线教育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互联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互联网普及率由22.6%提升至45%,互联网使用用户的提升必将带来线上教育的快速增长。

(二)4G和智能手机普及推动在线教育加速增长

随着4G牌照的正式发放和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的快速提升,在线教育在渠道上进一步有所改进,让在线直播课程成为可能,未来将带动整个在线教育产业快速发展。学员不必坐在电脑旁,身边也无须接入WIFI网络,通过高速的4G网络,只要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目前由于4G资费较高,无线端教育还较难以突破,但在4G资费下降到一定程度后,4G教育会突破拐点呈现爆发式增长。

(三)知识更新迅速推动企业和个人市场的在线教育需求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范文第5篇

Chilmark研究公司预测,2014年全球医疗企业移动APP市场规模将达到17亿美元,为移动医疗指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潜能。从医疗咨询类的APP开始,到已经蠢蠢欲动的物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移动医疗颇能振奋消费者的内心。

将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健康医疗问题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和平台重塑,这本身便是一个极为吸引人的概念,更是一个可以预见的大蛋糕。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使得更多玩家可以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

国内方面,在第一波医疗触网浪潮中,医疗健康网站不过是简单的将信息展示和广告搬上互联网,难以对饱受诟病的医疗健康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冲击,但多名业内人士表示,移动互联网势必将改变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据估算,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在2015年亦将达5000亿美元。这应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而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和工具,将有效改变人们传统的监测、看病、保健的医疗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

在这个新兴产业链中,移动运营服务商和医疗设备制造商这两个环节,互联网企业较难涉足;但基于庞大用户基数和互联网基因,在信息平台和医疗App应用开发上,互联网企业存在机会。不过,互联网公司能在这里面扮演多大的角色,还是个问题。毕竟由于中国医疗体制和市场成熟度等原因,这块蛋糕并不好入口。

前景广阔 现状迷离

目前,新浪、搜狐等几大门户网站都开通了健康医疗频道,39健康网等传统的医疗信息网站也不断在谋求新发展。好大夫在线早在2007年就已经有风投进入,而丁香园、睿医等公司也已拿到了风险投资的钱。资本市场的“示好”更激励了这个市场,近两年来更诞生了春雨掌上医生等一批直接在医疗APP领域开拓的创业公司。

走得更深的还包括腾讯。今年7月,腾讯与好大夫在线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以医药信息交互平台为切入点进入移动医疗市场。据悉,双方已在“在线问诊”、“预约加号”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上线两个月来,通过腾讯医疗网上转诊平台成功就诊的患者已超过22万人次。

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协会今年2月的报告显示,5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收入,而信息平台提供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将分别获得24亿美元、66亿美元和26亿美元收入。

从简单的诊疗信息和健康咨询为主,到构建具有一定专业性、交互性的医药信息平台,是互联网企业对医疗健康领域重塑的第一步。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如何整合专业的医疗内容知识并在终端上进行良好地展现是难点,这需要长期致力于医疗信息行业得以积淀。国内比较知名的平台级网站丁香园、好大夫在线吸引了大量的医生和患者用户。而传统互联网企业与专业医疗网站合作,将能实际地切入到用户群中,借此进入医疗市场。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医药信息平台能提供门诊信息、医患交流平台,是移动医疗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而全球范围内,病例数字化、共享化得趋势不断加强,智能终端的普及有望加速这一进程。

但我们无法回避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国在远程医疗设备上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家庭血糖仪、血压计、脉动血氧计和峰值流量计等联合装置还处在艰难的推广期,远落后于国外。而且更没有可行的信息化策略,将监测数据传输至医疗机构或企业。此外医疗健康领域,向来是一个对信息安全高度敏感的产业,医疗健康类网站与整个商业互联网进程相比至少落后三五年。医疗机构IT化的程度也不容乐观。

但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正是革命的契机。

移动APP成突破 恐受羁政策绊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的普及,形成了一个突破点。

IDC研究公司调查显示,已经有9%的美国成年人使用移动医疗程序跟踪或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Health It Now网数据显示,2011年,App Store中医疗类App销售量同比上升了250%;预计到2015年时,全球会有超过5亿人手机中装有至少一款医疗类App。

鉴于医疗App产业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国内相关企业也加紧布局中国市场。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正在开发医疗App的公司已经有500—600家,从业者上万。当然,这些人群中有些是从医疗软件开发转型而来。

不过,目前对于可远程指导的医疗App而言,文字、医学图像、语音、电话咨询这几项仍是患者远程咨询所能用到的描述病情的主要手段。从目前医疗服务类的App本身的界定上,它们对传统医疗行业来说,并不是一种取代,而是一种促进和补充。

从涉及到的业务范畴看,目前国内一些较为知名的医疗健康类APP定位都比较明确,且背后都有庞大的积累和资源支撑:

丁香园主要是医疗健康行业从业者的社区,汇集了许多专业医师和众多从业人员,其推出的APP也延续了这一特色,以医生交流平台为主;

快速问医生则以庞大的医生资源为基础,主打移动健康和医疗的咨询业务,以浅层的轻度问诊为主,涉及病症咨询、用药指导、养生健康等方面,其用户数量在5个月内突破350万,日均提问3万余次,相比PC端的艰难增长可谓顺风顺水。

好大夫在线则收录全国3225家正规医院、300549位大夫,并已建成互联网首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问询系统。其主打的医疗APP也以此为依托,着重打造在线医疗服务预约和交流功能。

综合来看,这些相对成功的移动APP并未突破藩篱,为物联网时代的远程医疗系统提供更为直接和专业的诊疗数据服务。虽然目前已经有医疗App的支持下已经可以量血糖和血压等,并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医疗,但误诊的可能性也极大。因此,中国需要相关配套的监管机制来净化医疗App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