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交媒体的定义及特征

社交媒体的定义及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媒体的定义及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交媒体的定义及特征

社交媒体的定义及特征范文第1篇

社交媒体的概念定义

社交媒体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最早出现在一本叫《什么是社会化媒体》[1]的电子书里。作者Antony Mayfield(2006)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Daniel Scocco(2009)则认为社会化媒体是各种形式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简称UGC),以及使人们在线交流和分享的网站或应用程序的集合。 同年,Ron Jones(2009)提出社会化媒体是这样一个类比的在线媒体,人们在这一类在线媒体上谈话、参与、分享、交际和标记。此后,Susan Ward(2010)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社会化媒体是一种促进沟通的在线媒体,这一点正与传统媒体相反,传统媒体提供内容,但是不允许读者、观众、听众参与内容的创建与发展。同年,Andreas Kaplan 和 Michael Haenlein(2010)对社会化媒体的定义是“一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这些应用建立在Web 2.0(内容的创造和交流来自用户产生的内容)的理念和技术基础之上”。

除此之外,国内有学者从信息科学领域、情报学视角和传播学领域对社交媒体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在信息科学领域,研究者使用该概念对由社会性网络服务带来的新型网络信息交流空间进行集合性表述;从情报学视角来看,是个体信息空间与公共信息空间互涉的产物;在传播学领域,则始于对博客这种“自媒?w”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王晓光,2008)。

社交媒体的特点

社交媒体并无确切的翻译与释义,基于以上观点,可以将社交媒体简单定义为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web2.0的基础之上的互动社区,是一种用以社交的便捷的途径。它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并具有着这样一些特征:以对话的形式沟通,而不是独白;参与者是个人,而不是组织;诚实与透明是核心价值;引导人们主动获取,而不是推给他们;分布式结构,而不是集中式(Dion Hinchcliffe,2007)。

像新浪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广泛地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年轻人的生活圈子,更一秒也离不开它们。

大学生对新媒体有着天然的接受力和较强的使用能力,因此大学生逐渐成为社交媒体中活跃的主角。对智能手机的超前适应性也使得他们比其他群体在网络社交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大学生们传统的交往方式,在社交网站中大学生通过对个人主页的管理,进行“选择性暴露”和“自我印象塑造”,创建了一个网络中的“拟态的自我”。大学生们通过“拟态的我”与“拟态的他”彼此认知、互动并带来心理需求的满足。然而“拟态的自我”并不等于真实的自我,“社交媒体依赖症”引发的自恋自怜、孤独寂寞、爱慕虚荣、焦虑不安的现象频发。这已成为关注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虽然这些社交媒体为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也渐渐地影响了我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面簿,对人们的幸福感有负面的影响。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找来一批年轻人做测试,经过连续两个星期观察他们使用面簿的状况,发现使用频率高的人对生活的不满情绪也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觉得自己人生糟糕透顶。

根据调查显示,社交媒体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时时对比”,说的是人们在浏览了亲友或他人在社交媒体的生活动态后,而无时无刻不在比较自身现状和理想状况的行为,一旦发现与自身的真实生活成了强烈对比后,就产生了羡慕,或衍生成了自卑的心理,导致与亲友疏远。情况严重的话,甚至可能患上忧郁症。

此外,有些人“时时对比”的情况下,在社交媒体上塑造一个虚拟的人格,就是只表现生活最好的部分,抑或虚造假象的生活,久而久之,则会使心理产生不安、烦躁等。

Instagra 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协会下属的青年健康运动组织YHM,最近分析了该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和其心理健康的数据,并抽取了 1500 名英国 14 岁至 24 岁青年对 YouTube 、 Twitter 、 Snapchat 、 Instagram 和 Facebook 这 5 个社交媒体打分。在英国,超过 9 成的青少年都会上社交网站,是所有年龄段人群中使用社交媒体比例最高的,与此同时,青少年患有焦虑症或忧郁症的比率近 25 年来上升了 70 % ,有近 7 成的青少年称,在社交媒体上遭遇过网络暴力。评分结果显示, YouTube是这些平台中对心理健康影响最积极的平台, Twitter 和 Facebook 位居第二和第三, Snapchat 则排在第四位,而 Instagram则位列第五位,即对年轻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最大。具体原因可能是,以图片为主的社交平台Instagram 和 Snapchat ,容易让青年人对自己的形象和体型产生焦虑和厌倦等负面情绪。

在报告中,YHM对社交媒体施加给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做了具体阐释。比如其会增加其焦虑症和忧郁症的患病率。每六位年轻人中就有一位称自己时常会对生活感到焦虑不安,而全英国有 8 万儿童及青少年患有严重的忧郁症。该组织研究人员发现,每天使用社交媒体两个小时以上与青少年糟糕的自我评价或是精神状态有很强的关联性,这种现象被称为“Facebook 忧郁症”。YHM 还认为,社交平台上的身材形象很容易给青少年,特别是女孩带来负面影响。在调查中,近 9 成的青春期女孩表示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研究显示,处于青春期或 20 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在浏览了一段时间的 Facebook 后,在身材和形象管理方面明显比没有浏览的人更加焦虑。

社交媒体另一主要负面影响是网络暴力。 SnapChat 和 WhatsApp 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让网络暴力的言论和图像得以迅速传播。而在 Facebook上,青少年被霸凌的概率是其他社交媒体的两倍。虽然每个社交平台都有反对网络暴力的相应政策,但 Bullying UK 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 9 成的年轻人表示,当网络暴力发生时,有关方面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此外,社交媒体还会引起青少年因焦虑而失眠,以及出现缺少自尊、害怕落单等消极心理状态。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健康也有一些潜在的积极影响。它们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他人保持健康的经验、专业的健康知识,建立、维护和巩固人际关系,还能成为青少年寻求情绪支持和社群构建的途径。调查数据显示,近 7 成青少年在情绪低落或者感到痛苦时从社交媒体上得到过帮助。社交媒体还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这对其个人成长十分重要。

社交媒体依赖带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早在1922 年,著名政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就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而在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媒介影响的不仅是人们对外部社会环境的认知,更包括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自身的认知。网络社交时代人们通过主宰自己的社交媒体展示页面(QQ 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主页等) 创造出了“另一个自我”,虽然这一自我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并且也会或多或少地包含自己的真实信息,但“网络中的自我”无法等同于现实中的自我,社交媒体中通过各种展示页面呈现的自我是每个个体经过自己的信息过滤之后呈现出来的“拟态的自我”。比如女生都会选择漂亮的照片放到自己的社交媒体相册中,每个人都倾向于把好的、完美的一面展现给社交网络中的观众,有意识地隐藏不完美的一面。基于社交媒体中的“拟态的自我”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关联和矛盾之处,笔者试图分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1. 自我意识的膨胀

“拟态的自我”是基于“真实的自我”之上的自我生产和自我更新,社交网络的发展给了普通大众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是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们天然的舞台。在社交网站上,年轻人乐于将生活细节等展示在他人面前。在前文的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哪些功能的调查中,有79% 的同学选择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点滴,在与被调查的大学生们聊天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有不少人会将诸如今天午餐吃了什么、哪条街新开了一家好喝的奶茶店这种生活琐事到自己的社交媒体主页中; 很多人在吃饭、逛街之前都要先拍张照发到社交网站上,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并不是无害的,因为过分地自我展示会进一步膨胀其自我意识,在某某餐厅吃顿饭就一定要广而告之,以期得到粉丝和好友的关注,不断更新有关自我的信息,高转发率和高评论率是他们所期望看到的。吸引眼球的指数成为自我肯定的因素,因而的内容越来越倾向于猎奇性、低俗化。日积月累的自我暴露,使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在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过度膨胀。虚荣、自负、傲慢等性格的弱点被放大,这使得大学生的室友关系变得不那么融洽,近几年在大学校园频频出现的室友之间由于一点儿小矛盾而最后酿成大悲剧的例子比比皆是。“90 后”本来就是极具自我意识的一代,社交媒体更是膨胀了他们的自我意识,谦虚谨慎的良好品格却越来越被弱化。

3. 社交媒体催生了焦虑心理

社交媒体的定义及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媒体 群众体育 作用

一、新媒体与群众体育运动

(一)新媒体的作用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都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目前传播学者普遍认同的新媒体的定义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也被称为“第五媒体”,具有交互性、跨时空性、主动性、个性化、移动化等特征,这些特征改变了人们以往接受、传播信息的方式,使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但传统媒体的品牌、内容和受众等优势也决定了新媒体并不能一统天下。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成为构架媒介化社会的核心力量之一,对比传统媒体来说,网络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个性化、即时性、智能化的特点促使受众对它日加青睐,从而也加剧了大众对它的依赖。社交媒体作为媒体的一种,能够通过加强宣传工作,督促政府各职能部门,提高其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促使政府有关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率,使全民健身运动落到实处。

置于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途径及方式趋于多元化,各类媒体取长补短,形成了一种相辅相依的互动关系,实现了不同介质资讯的传播和共享,重塑了时间、空间和人类的时空感知。可以说,报纸、电视、网络媒体之间已经是互为“媒介的媒介”。正如布罗尔特和格鲁辛所言,“媒介的每一个行动依赖于其他媒介的行动;媒介不断地对其他媒介进行评判、复制和取代,这个过程是媒介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消失了,这预告着由书本文化培育的具有个人意识的世界被“所有人都与其他人紧密相连”的世界取代。人们栖息在一个相互交叠的信息社会,没有文化等级,也没有社会分工。媒介技术的演变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社交型媒体的出现,开拓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其独特的“节点―广播”传播模式,让人际传播找到了和大众传播的结合点。受众以“短消息”的形式记录与分享观点,新鲜事,其基于真实的好友身份进行信息传递,定向传播效果显著、反馈及时。

(二)新媒体与群众体育发展的相互作用

1.提供信息与热点话题,使社交媒体获得社会效益与影响力

社交媒体在逐渐影响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而全民健身运动也可以给社交媒体提供源源不断地信息资源和热点坏,从而增加社交媒体的用户数量和使用依赖度,提高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形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格局。全民健身中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了社交媒体的报道资源和内容,同时也促进了宣传形式的创新,并以此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从而促进社交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体育新闻报道在我国传媒领域中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发展比较充分,受众关注度高、传播效益好,新闻媒体对体育报道青睐有加。体育节目的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刺激性是媒体报道的素材必不可少。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全民健身战略地位的不断上升,运动健身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关于重大体育赛事、科学锻炼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报道,更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而体育报道也会因全民健身活动的精彩而精彩。

2.扩展社交媒体的多样化赢利空间

体育在社交网络中有着庞大且日渐增长的的用户群体,他们有着对运动、健身共同的兴趣与热爱。这就在社交媒体固有的交往互动特性基础上,无形中逐步生成了一个潜在的体育健身消费群体,其中蕴含着一个广阔的体育消费市场与多样化的体育产业开发的可行性。比如,社交媒体网站主页中时常出现的广告内容、微博平台上常见的营销策略,社交媒体也应当进一步将这一潜在的市场与体育产业的构建相结合,在体育信息的中积极的渗透相关体育产业的内容,促进全民健身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结语

新媒体视域下的体育传播呈现了新的特点:多媒体联动;超真实性表达;泛娱乐化呈现;类媒介事件集聚;交互性增强等。这些特征是对先前媒介事件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对我们研究体育赛事和媒介生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框架。新媒体时代体育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其实也是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特征的反映,我们有必要理清当今体育媒介事件演变和运作的过程,明晰媒介事件对当代体育和媒介生态产生的巨大影响,从一种新的媒介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研究信息时代的体育传播,促进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根红.论体育媒介事件与城市文化塑造[J].现代视听.

社交媒体的定义及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机遇;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70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促进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要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等等。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另外,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们5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8亿人左右,在此背景下,移动营销成为企业推广的重要渠道,在开展过互联网营销的企业中,35.5%的企业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了营销推广。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移动网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企业的经营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

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竞争环境发生了更大的改变,如移动互联网思维开始广泛渗透到企业的商业模式、营销渠道、供应链、物流等环节;消费者行为向个性化发展,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性变强,移动端购物习惯形成等,这些改变使得传统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转型电子商务与传统互联网时代有哪些差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传统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进行电子商务转型和升级。

二、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一)移动互联网定义

国内针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通过文献查阅,本文对几种有代表性的移动互联网定义进行阐述。

百度百科指出,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是互联网平台、技术、商业模式、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总称;MBA智库百科指出,移动互联网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可以使用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协议接入互联网,狭义的移动互联网则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访问采用WAP的网站浙江大学电子服务研究中心、阿里巴巴商学院工程中心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业务模式,该模式是以各种移动终端和各种移动网络作为网络接入基础,从而实现传统移动通信、传统互联网、各种融合创新服务等功能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一个参考性的定义移动互联网是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利用各种移动网络,将商家、企业等各类组织与用户连接起来,从而为用户提供购物、娱乐、咨询等各类内容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

(二)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一方面延续了传统互联网的特征,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特征,从而影响了传统企业现有业务的发展和商业模式构建。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主要有以下六个特征,如图1所示。

1.终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是通过手机、PDA或其他移动终端,通过各种移动网络进行数据交换的,相对于传统互联网设备,这些终端都具备可移动性,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用户可以在移动的状态下接入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服务。

2.业务及时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商家和企业都开发了适合移动终端传播的服务和内容,因此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去及时获取商家和企业提供的各类服务和内容,比如在线购物、在线娱乐、在线订机票等。

3.操作简便性。由于移动互联网是使用移动终端去获取各类服务和内容,主要有手机、PDA等设备,这些移动终端的屏幕要比个人电脑小很多,受此限制,众多商家和企业在提供服务和内容时,在保证服务和内容质量的同时,要把网站界面设计的更加简洁,让用户操作起来更加简便,响应的时间要更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体验。

4.服务位置性。由于移动终端具有定位功能,移动互联网可以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该服务可以与搜索、分享、电子商务等多个传统互联网服务有效融合,并显著提升这些服务的质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LBS服务主要用于周边兴趣点的评价和推荐、周边人群的社交推荐、周边商品售卖信息推送等本地化服务。

5.营销社交性。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社交活动,商家和企业也越来越青睐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也可称之为移动社交营销,就是利用移动终端,将用户与社交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

6.用户个人性。一般来说,传统互联网的终端都是家庭、公司、网吧的电脑,这类终端的共享性比较高,互联网服务商无法通过终端直接追溯到是谁在使用以及使用者的特征如何。而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基本上是供一个人使用的,具有较强的个人性,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时候,一方面服务器端可以检测出用户的手机号,将此作为用户的账号予以登录,直接提供业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消费特征、所在位置等信息,从而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转型电子商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用户及市场规模高速发展。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于2015年底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8亿人左右,这得益于流量资费的持续下降以及46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另外,报告指出在2015年第3季度,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8168.1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3.4%,同比增长123.5%。随着用户移动消费习惯的养成以及商业模式的成熟,易观智库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规模增长还将持续,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790.7亿元。

2.移动网购成为未来电子商务主战场。《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截至到2015年底,我国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中,移动购物占比64.2%,网上零售市场的“移动化”时代已正式到来。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上网费率的降低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方便性,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端进行购物拐一方面是因为移动电商营销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竞相发力的重点,如移动支付独享优惠、移动首单包邮、移动注册即获减免特权等,大大推动了网购消费者向移动端迁移。2015年“双十一”当天,阿里巴巴来自移动端的交易额占比达到70%,未来基于移动端的网络购物将成主力。

3.传播成本变得更加低廉。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不需要拥有计算机,只需要拥有价格更低的智能手机等其他移动终端就可以了。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下载第三方电商平台、微信、微博等客户端,通过这些客户端,用户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购物、娱乐、浏览网页等活动,而且覆盖的人群更多,从性价比角度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比基于PC的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4.口碑传播变得更加迅速。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们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在社会化媒体上浏览、评论、转发各类服务和内容,这给商家和企业传播品牌奠定了一个很大的用户基础。另外,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路上、车上、工作的间隙等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社交行为,这些都使得口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更加迅速。

(二)面临的挑战

1.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存在局限。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创业者纷纷进入了这一领域,这也为移动互联网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为自身发展引入了大量的资金。从表面上看,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行业发展速度快、创业机会多、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盈利空间巨大、发展前景很好,但实质上,大多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盈利,绝大部分商家和企业仍处于投资阶段,根本没有盈利。因此,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及其商业模式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2.移动应用和服务创新力不足。虽然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及市场规模都在高速发展,但仔细纵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移动应用和服务,不难发现其中重量级的原创应用和服务少之又少。不少商家和企业都是看见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应用或新的服务,反响效果很好,然后就开始复制和模仿,并不能很好地适合国人的需求,如果仅仅是依靠复制和模仿国外产品来发展移动互联网,那么对于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来说,不是推动而是阻碍其发展。

3.用户意见的影响力得到大大提高。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的力量让用户意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商家、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做得好,超出用户的预期,即使一分钱广告不投放,消费者也愿意在各类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去为商家和企业进行传播,从而为商家和企业创造口碑。但如果商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没有做好,达不到用户的预期,甚至给用户带来了损失或伤害,那么针对商家、企业的负面评论将会在短时间覆盖主流的社会化媒体平台,负面影响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会比正面影响传播的更快、更广,这对于商家、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将是致命一击。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转型电子商务对策建议

(一)重视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技术创业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于技术创新,由于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和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由于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还不成熟,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因此,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商业模式的创新,寻求一条稳健发展的盈利模式。

(二)加强社会化媒体平台的管理

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口碑传播,而社会化媒体强调用户参与,鼓励人们发表、评论、反馈和分享。因此企业在移动营销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社会化媒体的管理。对于正面信息,企业需要加以引导,以便让更多的用户知道,达到口碑传播的目的,对于负面信息,企业需要做的不是删除,而是积极与用户沟通,让用户满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社会化媒体的作用。

(三)注重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一旦被泄露,将会极大地影响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从而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监管,比如督促企业做好相应保护工作加强对移动互联网安全的宣传,提高用户自我保护的意识.通过相应法律法规来保护用户权益等;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以便通过技术手段来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安全。

社交媒体的定义及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老化;网络信息;社会化媒体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258-02

社化媒体来源于英文“Social Media”一词,2007年最早出现在一本叫做《CWhat is Social Media》的书中,作者AntonyMayfield给出了简介性的定义;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该定义强调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参与性,指出了社会化媒体的核心,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的特征。

1以用户研究为重点的社会化媒体研究

社会化媒体研究可以大体分为对社会化媒体自身的研究及社会化媒体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对社会化媒体自身的研究包括用户研究、技术基础研究和信任与风险研究。关于用户的研究主要从用户关系、用户行为、用户自身特点等角度出发。技术基础研究可以分为推荐系统研究、技术接受研究、标签系统研究等。隐私、信任与风险的研究也是社会化媒体研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包括隐私保护和信任危机研究。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社会化媒体就会失去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障。

用户行为的研究涉及行为预测和行动研究等。用户自身特点研究是指对用户性别、性别差异、用户动机、用户态度、用户忠诚度和用户黏性等方面的探索。例如:Brandtzaeg和Heim对1200个社交网络用户进行研究,发现用户使用社交网络存在很多种动机,最大的动机是认识新朋友,其次是与好友保持联系,最后才是一般性的社会交往。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的相关研究最早出现在2008年,2009年开始出现具体关系类型的研究,2011年,出现了对用户关系更为细致的研究,比如对关系强度和关系类型的研究用户行为研究。

在各学科领域内的应用研究可以大致分为行为学、社会学、传播学、信息科学、情报学等领域学科。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主要趋于细化,与各领域、应用密切结合,并出现了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在众多的社会化媒体研究中,信息老化的研究并不显眼,因此从信息计量学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化媒体进行跨学科信息老化研究,可以满足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诉求,其成果才更具现实意义,社会化媒体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2社会化媒体预测性研究

国外对社会化媒体的信息老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多研究的标准不一,结果也有误差,研究的目的也大多数是商业性质的。学术界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2010年,H Kwak等人认为:当一个热门话题在24小时之内没有相关的推文时,该话题失效。活跃期大多数为一个,且时间不长。他们认为一个热门话题不会永远热门下去,但是当它衰退之后仍有可能回归热潮。通过数据统计及分析,他们发现:73%的热门话题有单一的活跃期;活跃期绝大多数为一周或以内。50%的转发在1个小时之内,75%的转发在1天之内。

他们的研究还证明活跃期与话题类型有关。H Kwak等人把热门话题归为4个类别,发现每个类别都有自己的兴衰模式。Twitter用户更倾向于讨论来自于头条新闻的话题。这些话题的活跃期比较多。但是活跃期较长的是比较持久的话题:如有关体育队伍的话题、有关品牌的话题。

PageLever收集来自5个主页的20个状态更新。这些主页均有超过200万名粉丝。通过3中不同度量,Impression,Like,Comment做出折线图。当线趋向平缓时,就代表这个Post已经不在News Feed中出现了。

研究结果发现,对于这5个十分受欢迎的主页,他们在Facebook News Feed上Post的平均寿命粗略估计为22小时51分。这些Post的寿命区间很大,10-50小时均有。同时,研究者认为使用“Like(点赞)”作为测量Post寿命是一个比较好的参考对象。

Faceb00k Post的生命周期也与主页的影响力或是受欢迎程度有关。同时,根据Sotrender对英国范围内Facebook的研究,FacebookPost的寿命由于Timdine(时间轴)这个新功能的出现而延长了。

3不同平台的对比研究

社会化媒体包括博客、wild、微博、论坛、社交网络、RSS,不同平台的信息老化规律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Leskovec通过对模因的追踪分析表明,博客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对事件报道的峰值通常比西方传统主流媒体晚2.5小时左右。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量或关注度在达到峰值前缓慢增长,之后则迅速降低;而社会媒体增长相对较慢但持续性较高。此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博客,但其方法对微博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Twitter与Google Trend内容的新旧情况的比较也与上述结论相吻合,即社会化媒体对事件的持续度较高,传统网络媒体则实效性更强。

EdgeRank的研究者收集并调查了超过500个Facebook主页和超过30000条Post,以Facebook中的News Feed栏中的Post为分析对象。该项研究发现,Post的平均寿命约为3小时。最长可以达到10小时,最短可以达到15分钟。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EdgeRank分数较高的页面所发表的Post会在News Feed上停留更长时间,从而可以有更多机会收到关注(分享,评论,赞),从而延长了它的寿命。

马费城和高静以美味书签网站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书签信息的半衰期是557天;五大类域名半衰期长短排序为.com

4研究方法以个案分析为主

国内关于社会化媒体的研究主题和角度集中于企业营销模式、广告价值、传播机制、教育媒体等的行业应用以及中整体的信息网络结构、用户关系、节点影响力、交流网络等,研究方法限于个案分析、描述研究,关于社会媒体信息老化及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较少、略显单薄。

袁毅认为信息传播的面积、传播链长、传播的速度及传播的生命周期取决于事件本身、微博客空间内外的干扰因素、传播的节点以及节点的合理布局几个方面。他的研究也验证了强势节点与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具有正相关性,即强势节点出现越早,信息传播影响力越大。

朱梦娴以delicious网站一天中更新的80 622条书签为研究对象,根据用户标注的标签进行内容分类,测度其被引半衰期并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不同内容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不同:社会和生活类网页的半衰期较长,而以计算机技术和娱乐的相关网页半衰期较短。最后,提出了此研究在网络广告和挖掘网页价值中的应用。

5小结

从以上众多研究中可以看出,宏观上看,国内外对社会化媒体的信息老化研究都不多,而且其研究目的商业味较浓,学术研究单薄,还处于起步阶段。

社交媒体的定义及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信息传播;传染病模型

1社交网络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空间数据库、通讯设备等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正在迅猛发展。社交网络正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服务于人们的社交,比如,有以交友为目的社交网络新浪微博、Facebook,有以分享地理位置为目的的社交网络Foursquare,有以分享图片为目的的社交网络Flickr。通常,我们把大量用户可以通过文本、声音、图片等各种形式的服务进行交流的虚拟网络平台称为社交网络[2]。为信息交流与分享提供了新途径的社交网络,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社交网络平台门槛较低,也导致社交网络中用户层次良莠不齐。一些不法分子谣言、传播不良信息,催生了网络虚拟世界犯罪行为,尤其是对没有甄别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危害是特别大的。因此,深入分析社交网站中危害信息传播,掌握不良信息传播内在规律,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掌握了其传播规律,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关策略控制危害信息传播。本文将从社交网络传播相关理论出发,初步研究探索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2社交网络传播理论

2.1六度分离理论和150法则社交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隔理论和150法则。在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首先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此理论阐述了在人们日常交往过程中,任何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都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这种模式建立联系。但是,六度分隔理论仅仅强调了任意两人之间建立社交关系的必然性,并没有进一步定量这种关系的强弱。然而,在现实社交和虚拟社区中关系强弱的区分都是真实存在的[4]。因此,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通过实验进一步提出了“150法则”,即在社会群体中,每个个体拥有稳定社会交往关系的人数一般不会超过150人。2.2自组织理论“自组织”指的是一个系统在内部某种机制驱使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演化和发展的过程[5]。当前,互联网环境下自组织的一个分支——互联网自组织,具备以下条件:互联网成员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被互联网影响的;组织的形成和运作没有外界指令的介入是互联网自组织的前提;组织结构和互动关系日趋复杂是互联网自组织的必需动态条件[6]。

3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特征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传递信息、想法、情感或与此有关的交流活动,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7]。本文研究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也属于这一定义的范畴。因此,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同样也存在着三大因素:信源(即传播者),指的是信息者或发送者;讯息(即信息),指的是传播者或发送的内容;信宿(即受众者),信息的接收者。但是,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是不同的。快速发展且大量普及的各种形态的社交网络,如新浪微博、Facebook等,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有以下特点:1)信息传播者更加层次化:社交网络的广泛普及导致其具有很强的草根特性,并且与多种形态的商业形式共存[8]。“网红”是这些商业性中最主要的形式存在,并且一般为舆论的主导者。与“网红”恰恰相反,草根用户往往是舆论导向的被动接收者。2)社交工具的便捷化:人们可以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如Web网页、客户端、手机短信、手机上网、电子邮件等)随时随地“玩转”微博,关注热门信息。3)即时性:社交网络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人们可以在家中知世界。4)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现在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多样的手段(如文本、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进行传播。5)信息传播信道多元化:社交网络整合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多样(如PC客户端、移动客户端、online更新、手机短信、Facebook、Twitter以及通过输入法更换进行微博更新等)[9]。

4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探究

4.1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在社交网络中,不同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是以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为基础的。社交网络以真实存在的用户朋友关系为基石,考虑六度理论、自组织理论、150法则等,不断地扩展延伸网络中每个用户个体的社交范围,进而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化网络,最后搭建成一个具有新特性的信息传播平台。基于前面章节分析,从传播学定义来看,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源与信宿、传播信息、传播范围、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文考虑上述各要素研究了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但是本文重点是建模社交网络信息传播。4.2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建模社交网络中不同用户之间信息传播过程和现实生活中的传染病感染过程非常类似,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感染上某种传染病之后,与这个人相关的人被感染或不被感染这种传染病的概率[1,3]。当前,SI、SIS、SIR、SIRS是比较典型4个传染病模型,其中,S(susceptible)代表易感染状态,I(infected)代表已感染状态,R(recovered)代表恢复或康复状态。社交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人们日常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在社交网络中,假设当源节点发送或分享一条消息,朋友们在不同时刻看到该消息,对消息感兴趣的人会以一定的概率对信息进行转发。本文以用户的信息内容(比如用户微博上提到的兴趣话题)、转发的内容作为信息依据(比如分享的标签),将信息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出重要的特征——用户兴趣,进一步生成用户兴趣向量矩阵F,再将矩阵F映射到传统的VSM模型中[10],得出不同用户之间的兴趣特征距离,计算公式如下:通过公式(1)(2),我们可以计算出两个用户之间的兴趣相似性,值越大,代表了两个用户之间所关注和分享的内容越接近。进一步,基于传统的SEIR模型,我们提出一种基于用户兴趣的改进的SEIR模型(如图1所示)。这里,1)代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用户消息之后,易感染用户节点因为接触传播用户节点且获知信息,并以概率转化为潜伏节点;2)代表易感染用户节点觉得接受的信息不具备传递价值,不传递该消息,从而以概率成为免疫节点;3)代表用户节点收到信息,但是不传递信息,以概率成为免疫节点,结束信息传递;4)代表用户节点收到信息,觉得信息具有传播价值,从而以概率变为传播节点,传播信息;5)代表用户节点以概率转化为免疫节点。假定社交网络中某一用户的好友总数量为N,一段时间内,任何时候的总用户量是保持不变的。在t时刻,易感染状态、潜伏状态、传播状态、免疫状态的节点数分别用S(t)、E(t)、I(t)、R(t)来表示。在图1所示模型中,假设S(t)在时刻t处连续、可导。在单位时间内,假设有S(t)个节点接收邻居节点所传播的信息,S(t)有个节点接收不到邻居节点所传递的信息,其中,代表信息价值,在本文中代表了传播信息对于用户的重要度,其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大,其信息重要度就越大。n代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条信息的出现次数,其值越大,说明信息的价值越高。综上,基于用户之间兴趣和信息传播机制,构建出基于传染病模型改进的SEIR信息传播模型。

5结论

本文针对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这个研究热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社交网络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然后提出了一个信息传播的模式,之后基于传染病模型对信息传播进行了建模。

参考文献

[1]李洋,恒,刘挺.微博信息传播预测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16,27(2):247-263.

[2]ScottJ.Socialnetworkanalysis[M].Sage,2012.

[3]朱海涛,赵捧未,秦春秀.一种改进的移动社交网络SEIR信息传播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6(3):92-97.

[4]侯洋.社交媒体的传播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5.

[5]于树兰.基于社交网络的企业族群自组织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6]杨元龙.互联网自组织的组织结构及其传播演化过程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7]王磊.社交网络中基于用户动态交互机制的信息传播模型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8]贺岩.微博信息获取与传播模型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9]张志然.我国社交网站信息传播特征、效果与策略[J].商,2016(10):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