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榆社县位于晋中市东南方向,属东山区农业县,东经112°38’~113°12’,北纬36°51’~37°24’,境内群山环绕,山峦起伏重叠,沟壑纵横,丘陵山地穿插,四面高,中间低,地面平坦,轮廓呈“蝶形”。全县土壤类型主要有山地褐土、淡褐土、草甸土等,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海拔920~2001m年平均气温达8.8℃,平均无霜期125~180天,年降水量560mm3全县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及豆类作物等,养殖业有猪、牛、羊等大牲畜,非常适宜发展户用沼气。

二、现状

截至目前,我县累计发展沼气7000多户,但随着液化气、电磁炉在广大农村的普及,沼气正常使用率为75%。面对现状,如何提高沼气使用率,分析户用沼气使用率不高存在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三、存在问题

沼气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在推进沼气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老百姓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农村乡政干部和农民群众由于对沼气建设的意义了解不深,缺乏建池积极性;国家虽然对建池沼气农户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但却滋长了一些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认识没提高,行动也就非常迟缓,部分农户即使建了沼气池,对沼气的认识也只限于解决点灯做饭,而对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发挥的综合效益缺乏认识,他们认为现在的农村用电、用煤、用液化气都很方便,没有必要再投资沼气等新能源。

2、由于沼气冬季寒冷,致使户用沼气冬春使用率偏低

由于北方冬天天气寒冷,大多数农村过冬都要生火取暖,不少农户为了图省事,冬季对沼气池没有采取保温措施,将沼气搁置不用,只利用取暖火做饭,因此,造成第二年沼气发酵启动缓慢的问题。

3、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建后管护及综合利用跟不上

沼气建设重要,建后服务更重要,就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道理。截止目前我县农村户用沼气累计已达到7000户,2010年,共建成沼气服务网点21个,由于全县所建成的农村沼气乡镇区域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网点还不能够覆盖全县的沼气用户,技术人员的数量与建设数量及不相称,这就造成了建后服务跟进不及时、不到位,因而大大挫伤了农户发展沼气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农户沼气池的正常使用,直接影响了我县沼气事业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步伐。

4、建设经费不足

推广农村沼气发展,资金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建一个10m3的沼气池加上改厕、改圈需要投入3000元左右人民币,由于建筑材料的涨价,施工费用工钱越来越高,导致实施难度增大,基层部门和群众有畏难情绪。客观上讲,由于建材和人工费用逐年涨价,致使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成本增加30%,2006年以前,一个10m3沼气池,建设成本约2500元,到2008年则需要3000余元。加上贫困山区老百姓本身贫困,除政府补贴以外,其中部分如灶具等物品,资金的大头要由农户自筹,自己没有钱出,也就无法建池,因此导致了部分地方农民确实存在建设积极性不高。

5、培训不到位

很多时候,建池农户因为缺乏沼气池日常管理维护知识,对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安全用气等小毛病、小问题束手无策,因而弃用沼气池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6、粪便缺乏,导致沼气使用率降低

全县九个乡镇沼气用户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买粪难的现象。我县的大部份农户发酵原料90%以上是猪粪和牛粪。随着集约化养殖场的发展,畜禽散养户越来越少,要想维持沼气池的正常运行,就得从外地购买原料,据调查,买1m3原料花费80~90元,以8m3沼气池一次投料3m3计算,一次投料就需要费300元。要使一个沼气池持续运转,除购买粪源外,再加上运费,至少也得400元左右,而现在的液化气、电磁灶在广大农村非常普及,老百姓为了图便宜,图省事,原来建起的沼气池也只好闲置。

7、农户由于其他原因不愿意建池或不想继续使用

近年来,受撤并学校等诸多因素影响,部分村民为了让自已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孩子上小学,父母就随孩子租房,到县城陪读,原来家里修的沼气池因家无人居住,造成弃用。同时,随着城市外出务工人员的连年增多,农村留守的只有老人,由于年龄限制,他们接受沼气知识的能力和身体状况所限,想用而又不会用,再加上沼气池日常管理工作比较繁锁,所以他们多数会选择更为方便的电能,从而导致沼气池使用率低下。

四、提高沼气使用率的对策

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沼气建设是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大事,是一项“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专题会议和科技下乡等各种途径,对沼气典型村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广泛宣传。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农村沼气又好又快发展。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沼气建设是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的项目,为保证此项目工程长久运行,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投资力度,并积极争取小额信贷等资金支持,广泛吸引社会、企业投入,为沼气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充分利用当地秸秆资源,丰富沼气原料供给

我县属丘陵山区,85%以上的农田种植玉米,因此引进秸秆沼气实用技术十分必要。如:介休市已于2006年试验成功了户用秸秆沼气,截至2008年底,已推广秸秆沼气15000户,这一技术的推广,大大缓解了沼气池发酵原料短缺的问题。

4、强化技术培训,保证服务质量

加强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要组建有道德,有修养、有技术,有责任心的建设施工队伍。提高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服务水平,要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便其熟练掌握沼气日常管护、故障排除、综合利用以及服务设备的使用、保养、维修等知识,让群众点得着、用得上,保证沼气出了故障有人管、管得了,提高其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沼气推广才能真正成为惠民工程。

5、强化后续服务建设与管理

切实加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解除用户后顾之忧。建议国家每年应安排一部分资金。建立健全村级服务网点建设,为其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办公设施,以及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进一步提高技工的服务能力,增加服务网点运行经费,增加技工服务待遇,解决他们生活后顾之忧。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字:低碳经济;新农村;高碳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concept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en the response of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low-carbon economy ",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new rural farmers both in daily life, or production of the farming process, must adhere to th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Me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s now in the new rural "high carbon" behavior put forward by the step up publicity efforts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low-carbon economy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rural; high carbon.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不仅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能源枯竭、气候变暖、自然灾害接连不断,这些都是我们以牺牲大自然来发展经济所付出的代价。“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源于2003年英国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1]。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各个国家纷纷响应“发展低碳经济”这一号召。主席在2007年9月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也明确表示中国将发展低碳经济,此后,总理于2009年2月又进一步强调中国愿意参与国际合作,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事关中国的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只有做好农村的发展工作,才能顺利完成整个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工作。

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要以市场机制为核心,通过政策改革和技术创新,提供新技术以节约能源、生产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创建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最终达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低碳效果[2]。低碳农村是低碳经济在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实现形式,而这种模式在农村的发展仍面临巨大的困难,我们必须从农村的日常生产生活、农业耕种等各方面着手,既要改变农民旧有的“高碳”习惯,又要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建设进程中来,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农村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的“高碳”行为非常严重。因而,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分析清楚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困难,然后逐一攻破,才能事半功倍。为了更好的了解村庄的建设现状,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下辖六县一市一区,总面积2385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856万亩,耕地面积20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65万亩),是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2010年末梅州市共有户籍人口514.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5%。调查对象是梅州市所辖6县1区1市,调差中可发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农民生活用能结构单一且利用不合理

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建设不仅体现在工业生产和耕作中,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低碳”习惯的培养。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做饭仍然以煤炭和薪柴为主,且所用的煤灶简陋,设计不合理,导致煤炭或者薪柴不能充分的燃烧,利用率较低,既浪费了能源,又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此外,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虽然电力、天然气等商品能源较为普及,减少了煤炭等能源的使用,但大部分农民燃烧秸秆等行为也会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

3.2农业生产污染日趋加剧

在大部分农村,农业生产中的“高碳”行为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的耕种和家禽的养殖中。农作物耕种中的“高碳”行为主要体现为化肥和农药等的大量使用。据悉,每年我国农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居世界各国之首[3],虽然国家一直在号召“绿色”食品,然而,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不少农民仍然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如此一来,不仅污染了环境,污染了土地和作物,还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十几年来,梅州由于资金困难,对农业基地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使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标准与质量检验受到很大限制,制约了基地的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尤其是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家禽粪便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多。不少农民并不在意这些粪便的合理处理,导致粪便污染水源、大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这些粪便的发酵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

3.3农村工业企业的污染不容忽视

根据梅州市委、市政府“工业梅州”战略,以工厂带动村庄的经济发展在梅州市各村庄时普遍存在的。比如陶瓷产业、水泥产业和工艺品加工等,其中以水泥产业、陶瓷业对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

梅州市是广东省“三大”水泥生产基地之一,水泥是梅州市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梅州市支柱产业之一。受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梅州市的石灰石资源主要分布在该市的蕉岭县、梅县两地,大型矿床主要分布在蕉岭县。蕉岭县文福村储矿是该地区储量最大的矿山。2005年梅州市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和水泥产量分别约占全省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的16%和水泥总产量的14%,均排广东省同行业第二位。2005年全梅州市粉尘排放总量约72000吨,其中水泥工业粉尘主要排放点粉尘排放量近12000吨;而2005年SO2的总排放量26000吨,水泥工业占10000吨,为总排放量的35%以上。到2010年随着《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04)的全面实施,粉尘排放量将有大幅度的减少。但随着熟料产能的增长,SO2的排放量将有所增加,如果按标准的限额值,每增加一吨熟料,排放1.2千克的SO2测算,到2010年熟料产量比2005年增加400万吨,则多排4800吨的SO2,而省下达梅州市2010年时SO2的排放量预计为40000吨,目前有一批大型的火力发电厂在上马,即使考虑了脱硫装置,预计到2010年的SO2排放量仍将超过35000吨,废气排放到了空气中,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

梅州市的陶瓷产业主要分布在大埔县和丰顺县。2005年的陶瓷工业产值为13.62亿元。很多的陶瓷企业分布在偏僻、交通不便的山沟里,像丰顺县的潭江镇,大部分都属于传统的陶瓷产业(即指硅酸盐陶瓷)属于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对环境有一定污染的行业。实际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对陶瓷产业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只是由于生产规模太小,环保问题没有突出暴露。

低碳型新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

4.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村民的低碳环保意识

正所谓“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由于村民知识有限,因此眼光未免短浅,只是注意到眼前的小利。然而,农民又是淳朴善良的,只要意识到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相信他们一定会响应政府号召,听从政府指挥,服从政府安排的。因此,政府应做好在农村的“低碳经济”宣传工作,让村民了解“低碳经济”,同时,政府应明确告诉村民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相信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村“低碳经济”的建设指日可待。

4.2 完善法制建设,建立监管体系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无论是政府的行为,还是村民的行为,都要由统一的标准去评价,都要有人去监督。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完善制度建设,既要为规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又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高碳行为”严惩不贷,对“低碳”行为进行表彰。同时,群众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充分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必要时也可以借助舆论媒体的力量同“高碳”势力作斗争。

4.3 增加财政投入,引进“低碳”能源

低碳新农村的建设,不仅需要从农民的日常生活着手,引进大量的低碳能源。同时,还要为农村的企业提供低碳技术,引进大量的技术性人才,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政府应合理支配财政收入,加大对新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财政支出,妥善解决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缺乏对新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限制,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环,仪坤秀.低碳型新农村建设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59-363.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加强对策;分析

前言

近些年来,农村的改革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应用以及农村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农村的经济已经实现了长足性进步,但仍然没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匹配,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实践。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解决对策的分析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指导人士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笔者选择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意义的。

1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与城市来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1.1 农民的经济收入不高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生产与经营的农产品,虽然我国的农产品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的趋势并没有达到农民所理想的状态。更有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具有波动性,时而高时面低,这就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不到保证。加之自然环境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农产品的产量经常出现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加之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受到天灾的影响,农田大面积受到洪涝灾害与干旱的影响,使得农产品的产量达不到标准产量,使农民的从事农业的经济效益低下。而在农产品产量增多之时,以会出现价格较低的问题,使得增产年份不增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之下,农产品没有最低的收购价格保护,更使得农产品价格走低。这样的现状表明我国的农产品整体发展情况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对其的要求,深入分析,这主要受到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得农产品的质量不足且产量不尽稳定。农产品在进行市场之后,为了各自的销量而进行恶意竞争,使农产品经营陷入至一个怪圈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农产品相关的生产资料价格并没有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使得农民的经济收益低下。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丰富,但受到人口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经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之间的矛盾极为深远。加之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来讲,通到农业劳动力水平的人较少,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农业资源问题大幅度下降,农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程度降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多。这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营规模,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1.3 农民的贫富差距较大

农村致富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也确实有一部分农民从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当中获利,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农民间贫富差距的增大成为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的发展不平衡,极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同一个农村地区来讲,也会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并且贫富差距还在不断加剧。农村贫富差距的极端化就是农村的经济成果在向一小部分人集聚。而大部分人却在为了温饱问题而为难,甚至难以维持生计。农村中的贫富差距直接导致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 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强社会大众的向心力,就要将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事件开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阐述:

2.1 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三要素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三要素的支持。所谓的农村发展三要素,就是指资金、技术与信息。只有这三个要素得到有效的结合与利用,农村的经济才能实现飞跃性发展。

首先,从资金说起。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资金的投入。缺少充分的资金,农村就不能进行高效的运转。足够的资金是支持农村经济活动正常与高效运行的必要基础。其次,技术的使用,对于农村的物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增加,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要利用可靠的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增收,利用因地制宜的农作物,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要在丰富农产品种类的基础上实现高产优产,就要加强技术投入。人才,作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需要被积极地引进。人才是技术的掌握者与使用者,对于技术积极作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关于信息,是联系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重要纽带,只有市场信息得到有效的捕捉,才以使三个要素进行有效的结合,共同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加强农村的城市化力度

在农村进行城市化度的加强,主要就是为了从更为深入的层次上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从而使新农村得到有效的建设。加强农村的城镇化,可以使生态难民得到转移。在统一的规划与合理布置之下,形成一个以城镇为主体,以农村(小城镇)为辐射区的新农村形式。首先,要将农村的城镇化列于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当中,从农村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抓住自身的优势。其次,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农村城市化观念,规划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方向与特色,吸引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面对更为广阔的天地。另外,要准确抓住发展的重点。将合理规划的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其经济发展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二者的互利共赢是。

2.3 加强农业科技发展

农村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技术的重视。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技术的投入,加强财政支出支于农业技术研究的支持,吸引有效的社会资本服务于农业科研机构的建立。农业企业也可以利用投入的增加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进行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使农业科技体制的存在形式与发展符合农村发展的需求与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除此之外,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服务体系建立。使更多的设备与技术被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对农民进行实践引导,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3 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打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才能得以大幅度减小,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笔者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入手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引起社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恒,冯克伟,蒋秀芳,张胜利. 西吉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03)

[2] 熊尚鹏. 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农业经济. 2008(10)

[3] 伊宗春. 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0)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南;农村社区体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87-02

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城市社区建设,忽略了农村社区建设,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恰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社区体育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惠农的政策,十报告中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又赋予了全民健身运动新的意义,也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关注,对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社区体育内涵

农村社区体育是指在一定村落地域内,以农民为主体,自发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以提高村民体育素养、增强体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一项体育健身活动,具有一定的民间色彩。

二、河南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面临着资金短缺和实际的地理限制等阻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目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河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其农村体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乡、镇区域共同体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关注程度不够。西方评论家说的“中国的城市像西欧,中国的农村像非洲”道破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较多关注的是城乡经济方面的差距,忽视了城乡在社会管理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也忽略了体育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我国对于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不完善,对新农村地方性的法律文件也较少,专门针对农村体育的文件几乎没有。在对中牟调查的数据中显示,具备完善体育文件的镇乡,拥有比较健全的体育文件的乡镇仅占调查的42.6%,不健全乡镇占57.3%,没有的占0%。从微观的角度说明了农村乡镇一级政府对农村体育活动的关注程度不够。

2.体育文化在基层的指导宣传力度不够。农村体育要想良性持续的发展就要进行合理的指导与宣传,强化体育锻炼意识。要想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就必须让其有强烈的体育健身意识。在县区的居民体育意识越来越强,体育场馆人满为患,但是在农村,居民多是“旁观者”的态度,并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更不要说花钱锻炼买健康的意识。所以在河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知识普及与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农民对体育的了解,造成了农民体育接触面的限制以及体育意识的淡漠与缺失,也抑制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对中牟乡镇的调查中,仅有有5.2%的乡镇经常进行体育健身知识、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9.3%的偶尔会进行宣传,绝大部分从来没有进行过宣传。另外,只有2.1%的乡镇能够做到经常对社会体育的需求信息进行收集,有91.3%从来没有收集过。

3.农村体育资金投入不够。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有资金来做后盾。而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有:行政拨款、社会赞助、民间集资以及服务收入,其中行政拨款所占比重较大。虽然行政部门的支持对农村体育的开展与规模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些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过度依靠政府部门必然不利于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来自社会赞助形式的资金投入多用于重要体育活动的举办,也难以满足农村体育发展的需求。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为4.8亿元,仅有2.7亿元是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其中城市群众体育就占去一大半,相对于人口、面积占大多数的农村来说,资金投入还远远达不到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生活的追求。

4.体育活动场所匮乏。我国农村体育场地少,体育资源不足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自然不例外。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数据显示,我国现有85万多个体育场地,分布在乡(镇)村的仅有8.18%。城乡二元结构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受农村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型的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县区,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县区的体育得到了较多的财政资金支持,而各个村(社区)只得到了有限的资金扶持。由于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域范围内,县城居民可以享受到诸多公益性体育服务及先进的体育设施,而农村居民获得的体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县城。研究表明,在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中,庭院、大路、运动场地排在前三位,自家庭院是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年龄大、体弱多病的人多选择在大路上结伴锻炼,由于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时间有限,也大大抑制了农民活动的积极性。

三、促进河南省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1.加强乡镇区域共同体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关注。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事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乡镇政府应把社区体育事业纳入到乡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使体育、文化等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立明确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河南省政府部门以及体育部门要认真研究并制定城乡体育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的认识,加大经费投资和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参加锻炼的积极性,指导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从而使农村体育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确保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加强体育文化在基层的指导和宣传力度。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这种需求可能会导致农民沉迷于打麻将、扑克甚至赌博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反也可以让农民积极投身到健康的体育锻炼中。因此,社区要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来吸引农民的“眼球”,注重以体验式引导群众亲身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来提升社区农民的体育意识,使其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将他们吸引到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来。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培育更多的农民体育骨干,建立“示范效应”,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又好又快发展。

3.加大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挖掘体育资源。开展体育活动最基本和首要的条件是场地设施。农村体育场地少,体育设施少,体育产业规模小,体育社会服务水平低,体育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乡镇政府在加大投入力度、增添体育设施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层面为农村体育设施投资,为社区体育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投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利用和开发地方资源,建设农村体育文化与发展新农村经济相互促进。农民开展体育活动,也将带动健身休闲服务行业、体育服装器械生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加入体育的行列中。

4.加大开展体育竞赛力度,发展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竞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政府应该加强引导作用,结合农村的特点,积极开展竞赛活动,给农民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农村居民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如在节假日举办一些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农民体育竞赛来丰富农民社会文化生活,增进农民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发展战略。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开始大规模的规划农村社区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村、示范社区,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文体设施进乡村、体育三下乡”等群体活动,给河南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机遇。我们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更要意识到社区体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掌握和分析农村体育发展的动态和制约因素。制定适宜河南省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战略,对河南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萌,李晓新.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1,(3):64-65.

[2]宋亚伟,马军伟.河南省农村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1):35-37.

[3]杨大铭.河南省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0):128-129.

[4]宋亚伟,马军伟.河南省农村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1):35-37.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机化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S2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188-01

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相应带动了农机化的发展,为生产力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多种农业机械的研发制造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机化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新技术、新机械普及不均衡,各地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均衡,农机生产事故频发等,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且解决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推进农机化的发展进程。

一、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当前存在问题

九十年代以来,得益于国家对于农业产业结构化的调整以及农机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及普及,大幅度提高的农业生产力强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提升,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农机技术仍处于前进阶段,对照处于农机科技前沿的发达国家,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现阶段我国农机化事业在其发展、管理、应用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1.滞后的农机产业服务体系与农机装备结构的不合理

农业生产机械的普及中,农民必然会遇到操作、技术、维修方面的问题,农机的推广与农机技术的推广不一致,导致农民不懂操作、误操作以致发生生产事故。而农机售后服务的开展与农机相关销售的不一致导致农机的售后使用不能顺利开展,制约了农机的推广与应用。

2.分散的土地经营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协调

大中型机械的普及是我国农机发展的大趋势,但责任田的家庭承包制度导致土地经营分散的局面,不利于大型机械开展作业,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能顺利进行,从而制约了适宜于大面积作业的大中型机械的普及与应用,延缓了大型农机的研发及应用。

3.农机化信息网络覆盖不全面

我国幅员广阔,农村分布的分散性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农村封闭、滞后、发展不一致的问题,新技术未能全面一致的推广,新型机械未能一致应用,信息资源未能共享,导致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农机化普及的巨大差异,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农机管理制度不健全 技术人才缺少

农机管理制度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农机市场未能有效整顿,不法商家为获得利润,产品质量不过关,出售劣质产品,使得农业生产不能顺利进行,严重者出现事故。劣质的农机产品使农民失去购机用机热情,阻碍农机化普及的全面发展。农村技术人员缺乏全面农业知识,技术落后,不能与新产品新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步,新技术新机械不能同步运用于农业生产,制约了先进技术的传播与新型农机的普及与应用。

二、提高农机化水平 协调发展农机化的相应策略

1.拓宽服务领域 完善服务体系

发展农机服务的道路不能一成不变,应由纵向领域发展改变方向,向横向联合发展,走出一条运作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的特色道路。不能拘泥于单一的农田作业,应改变思路,大力推进农田基本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并认真实施农机维修相关的可操作性实施细则,积极响应相关部门的指导方针,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拓宽农机服务领域,规范化发展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2.加大农机化资金投入 加强农机化政策保障

随着农机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农机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为建立稳定的推广体系,就必须加大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力度,在保证新技术、新机具的实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加强推广新型、经济、实用的农机具。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积极相应国家号召,紧抓国家对农机购置的专项补贴力度不断加大这一契机,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制定农机化普及的扶持政策,调动基层群众积极性。扶持建设一批农机化发展应用的典型,辐射带动更多的示范典型,以先进技术为基础,以典型示范基地为标杆,以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为保证,良性、有序的推进农机的推广工作,促进农机化的全面快速发展。

3.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网络全面覆盖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农机化信息网络体系,其建设中心为以市场与农户,服务平台为县市信息网络,全面覆盖,统一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新机具、新技术,实现区域间的农机需求信息互通,合理调度农机的使用,共享跨区资源,提高作业效率,并积极发挥区域间新技术的推广效应,新产品的示范效应及区域间农业信息的互通效应。

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推进示范基地建设

应充分抓住农机技术人才优势这一机遇,通过专业培训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避免农机从业人员出现专业知识不足,技术单一不全面,跟不上当代农机发展趋势的现象,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农机具的销售及后期的培训、维修等服务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农机化的科研成果在实际中的运用,增强其对农业发展前进的贡献。同时应加强建设示范基地,树立好农机化发展的标杆形象,通过示范基地辐射引导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农机化水平的发展与推广。

三、总结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也将不断进步,农机化对于农业生产力以及生产效率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农业大国,农机化发展必然是未来农业的发展重心,这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必须重视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走出一条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协调全面的农机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覃录胜. 实现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探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2.(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