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增产技术论文

增产技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增产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增产技术论文

增产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焚烧麦茬秸秆,危害,对策

 

焚烧秸秆大多因为机收麦茬太高,麦收后农民难以处理所致。论文参考网。直接原因是麦茬问题,影响农民趁墒适时播种,但结合夏秋两季来看主要还是秸秆利用问题,还有群众的环保观念、法制观念等问题。对此,笔者简要介绍一下焚烧秸秆的危害及解决对策。

焚烧麦茬秸秆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造成资源浪费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源,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据粗略计算,每亩秸秆还田400公斤,其带来的N、P、K等养分含量相当于施用尿素4.2公斤、普钙6.3公斤、硫酸钾5.0公斤。

二、破坏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有益微生物群、土壤生态链在大火中遭到破坏,导致农作物减产,实验证明,连年焚烧麦茬,夏秋作物减幅均可达10%以上。连续三年还田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0.1%;覆盖期间耕层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

三、污染大气环境 使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及其它有害气体增加,影响居住区人们的身体健康。

四、容易引起事故 一是易引起火灾,致使相邻农作物、树木等遭受灭顶之灾;二是焚烧烟尘使能见度下降,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等等。

解决对策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秸秆利用是治本之道,改进机械设备是关键

一、推广应用旋耕覆盖播种机,一次性完成高茬覆盖还田技术,应用这一技术的好处很多:(1)蓄水保墒。(2)培肥改土。(3)调控低温。(4)增加产量。与常规田相比,覆盖复播的秋作物一般增产20%~30%,覆盖休闲的下年小麦一般增产15%~25%;与火烧高茬田相比,增产幅度还要更大。(5)节本增效。一般可减少耕作等田间作业次数6~8次,每亩约可节约用工3个。

二、推广应用行走式秸秆打捆机,其优势在于:(1)防止农民因焚烧秸杆而带来的环境污染;(2)增加农民收入,打好后的草捆易于销售,每吨草价为450-900元左右;(3)合理利用资源,打捆后的麦草可以很好的利用,如可以用来种植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制造纤维板材,生产沼气及造纸等用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从而可以节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农业生产文明化。

三、建立示范点,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选好突破口,提高科技投入,创建“沃土计划”和“过腹还田”示范活动等,搞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科学研究,开辟综合利用新路子,如快速、简便沤制秸秆制作优质肥料,秸秆发酵加工提高饲料价值,不断开发经济、实用、高效技术,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

四、加强宣传与监管,让农民充分认识到麦草焚烧危害的严重性,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农户的管理。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农户是麦草禁烧的第一责任人,管好自己的田,监督好邻居的田,谁的田起火谁承担责任,造成重大火灾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加强对联合收割机作业的监管,小麦收割时麦茬不得超过10公分,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增产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把增施钾肥作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进行试验示范,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总结了单季杂交水稻施钾增产效果以及钾肥的施用技术。

云和县地处浙江西南部,云坛乡是该县的一个山区农业乡,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单季杂交水稻常年播种面积在333.3hm2左右。近年来,我们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把增施钾肥作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1水稻施钾试验推广概况

根据土壤普查结果,全乡水田缺钾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80%,已成为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主要障碍。为了研究钾肥的施用效果和推广施用钾肥,提高施钾的经济效益,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进行钾肥的试验探索,先后在云坛、李山前、梅湾、靛青山、陈村等村设置钾肥试验点,累计3年共28大区对比处理,试验示范面积达67hm2,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2施钾增产效果

经过试验、示范和推广实践证明,增施钾肥能使水稻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据5个村的28个对比试验和测产验收统计,单晚稻平均增产688.5kg/hm2,增产11.3%,如2004年调查云坛村单季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7 929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555kg/hm2,增产7.0%;李山前村单季杂交水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8 454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852kg/hm2,增产10.1%。从总的验收情况看,单季杂交稻施用钾肥,平均单产8 055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648kg/hm2,增产8.1%。由此可见,施用钾肥不仅补充土壤钾素不足,而且调节了氮、磷、钾的合理比例,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是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3钾肥施用技术

3.1根据土壤特性施用

对缺钾严重的土壤,施用钾肥效果显著。据调查,速效钾含量在50mg/kg以下的砂质田,单季杂交稻施氯化钾150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10.2%;而含钾比较丰富的灰泥田(85~100mg/kg),施用效果不如砂质田。如梅湾村的灰泥田,水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7 822.5kg/hm2,比不施钾肥的只增产5.6%。

3.2钾肥要与氮、磷配合使用

实践证明,只有在三要素合理搭配的前提下,增施钾肥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缺钾田施纯氮180 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氯化钾112.5~150 kg/hm2,配比较为理想,增产显著。

3.3钾肥施用量和施用技术

3.3.1秧苗期适施钾肥。培育无病带蘖壮秧,是获取水稻高产的基础。含钾丰富的秧苗较粗壮,表现为叶厚、蘖多、根系发达、移栽后恢复生长早。因此,秧苗期必须适量施好钾肥。①旱育秧:用氯化钾45~60kg/hm2加适量氮磷肥混合湿润营养土4.5~6.0t/hm2沤制5~7d后作为秧苗基肥施用。②水育秧:早晚稻在4.0~4.5叶时用氯化钾60kg/hm2加尿素60 kg/hm2于睛天下午灌薄水层后均施。

3.3.2分蘖期挑施钾肥。在插秧后到晒田前,一般施氯化钾45~105kg/hm2。在施肥过程中,必须因土、看苗进行挑施,重点掌握好3种类型田:①对瘦质田、冷水田、污泥田等含全钾1.5%以下的属于缺钾类型田,其缺钾症状一般在插秧后10~15d开始出现,缺钾植株比正常植株矮小、颜色暗绿、生长不整齐,老叶片的尖端出现黄萎,之后根系变黑,植株衰退,严重的易发生赤枯病或致死苗。因此,对此类田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在分蘖期应挑施好钾肥,可用氯化钾75~105 kg/hm2,配合磷肥施用,同时做好降低地下水位工作。②对泥肉田、粘土田等含钾量中等的土壤,应根据土壤肥力及目标产量要求而定,以生产6 000kg/hm2稻谷的田片,应施氯化钾45kg/hm2左右。③对含钾丰富的土壤和较肥沃的田块,分蘖期应看苗管理,苗势好的一般少施或不施钾肥。

3.3.3幼穗分化期巧施钾肥。幼穗分化期应根据水稻前期生长情况施用钾肥。如前作种植蔬菜等短期作物或施有农家肥的,因残留一定钾养分,但苗势一般的,可施氯化钾45~75kg/hm2;如前作种植春大豆、春玉米或排场代料黑木耳、香菇等田块,且稻苗过氮导致叶片浓绿披斜的田片,一般施氯化钾105~135kg/hm2,以提高植株抗性。

增产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总结近年来通渭县优质专用冬小麦栽培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膜侧沟播的重点环节及栽培管理技术。

该技术是地膜覆盖栽培与传统垄沟种植有机结合的一项小麦抗旱增产技术,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延伸和深化。它集农艺、微型工程、生物管理、机械化操作以及集流高效用水于一体,具有生产实用性、经济高效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性,克服了地膜穴播技术本身难以克服的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严格、人工铺膜、掏苗费工费时、追肥困难和水分不足等突出矛盾,适应范围广、操作简便、便于田间管理,易被农民接受和掌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增产增效情况

2006年我们结合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在碧玉乡景木岔社进行了试验、示范,膜侧沟播小麦较露地小麦集雨增墒、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各生育期土壤耕层(0~20cm)含水量提高了1.35%~5.35%;穗粒数平均增加4个,千粒重平均增加2g,有效穗数增多1.10万,平均亩产增加56.20kg,增幅35.60%,增产优势十分明显。

2技术要点

2.1机械选择该技术可采用膜侧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整形、铺膜覆土、深施化肥、膜际条播、播后镇压等多道工序。具有垄面保墒、起垄集流、垄沟增墒的特点。目前使用的膜侧机有山西产2BM-1/2型、定西产2BFMC-2型、秦安产2MBFC-1/2型。

2.2栽培技术

2.2.1选茬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的旱地,茬口以豆类为好。播前结合施肥深耕耙耱,使土地平整、绵软、疏松、无根茬、无土块、田面平整。

2.2.2施足底肥。播前结合耕翻一次每667m2施入优质农家肥1500kg以上,尿素10~15kg,过磷酸钙20~25kg。

2.2.3选用良种。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择品质应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弱筋小麦标准和优质中筋小麦质量要求,符合市场需要,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适宜当地条件的品种,根据通渭县实际应选择兰天10号、兰天16号、中梁24号、中梁25号、静麦1号、静麦2号。

2.2.4种子处理

选种晒种播前将种子精选,剔除秕粒杂物,达到干、净、饱、纯、健,种子饱满度在98%以上,净度达99%以上,纯度在98%以上,将精选好的种子选择晴天晾晒2~3d。

药剂拌种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用50%辛硫磷乳剂50g加水3kg,均匀洒在50kg种子上,边洒边拌,晾干后播种。用15%的粉锈宁100g干拌种子50kg,可预防锈病、白粉病。

2.2.5覆膜播种

垄及垄间距以45~50cm为一带,垄面宽20cm,垄高10cm,垄顶呈圆型,垄间距为25cm,种植沟内种2行,宽行距25~30cm,窄行距20cm。

地膜用量选用幅宽35~40cm,厚0.005强力超薄膜,亩用量3kg。

覆膜播种采用人力或畜力牵引,起垄、覆膜、播种作业一次完成,并在膜面每隔5m打一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要求带宽一致,地膜两边压实。

播种时期冬小麦9月中下旬播种。但最迟不过10月5日。

调整播量一般播量9~10kg/667m2为宜(比直播量少10%~15%),亩保苗25~30万。

播种质量采用膜侧沟播机作业播种,起步时要将膜头压紧压实,起垄要直,垄面呈圆弧形,行走速度要均匀,深浅一致,并及时检查下籽情况,防止缺苗断垄,一般播种深度为5cm,播后将垄沟耙耱平整,以利收墒和出苗。

2.2.6田间管理

越冬前管理播种后如遇雨地面板结,要及时破除,抓全苗。冬季防止人畜践踏,踩破地膜,并严防鼠害,确保地膜完好。

越冬后管理①中耕除草。小麦返青后,对杂草严重地块要及时中耕破除板结,疏松土壤,拔除田间杂草。

②根外追肥。小麦孕穗期用磷酸二氢钾200g/667m2、尿素0.75~1kg喷施2次或可选用叶面宝、喷施宝、旱地农、植物动力2003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③病虫害防治。小麦拔节后当田间锈病、白粉病情指数达1以上时,结合根外追肥,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90~100g/667m2对水30kg喷雾防治。当麦蚜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500头,可用抗蚜威、麦蚜净等农药防治

增产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化肥深施的主要形式、优点及其技术要点。

近年来生产实践已经证明,深施化肥是提高肥效、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技术措施。笔者阐述了化肥深施的概念、主要形式、优点及其技术要点。

1化肥深施技术的主要形式

1.1深施底肥用施肥整地机或在铧式犁和水田耕整机上附加肥箱及排肥装置,使其在翻地的同时将化肥深施到土层中。

1.2播种同时深施肥利用配有施肥装置的机引播种机,同步完成施肥、播种、覆盖、镇压等作业,将化肥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肥与种子之间有3~5cm厚度的土壤隔离层,避免化肥烧伤种子。

1.3深施追肥在农作物生长中期,使用机械、半机械化中耕施肥机或手工工具,把化肥深施到土壤中。

2化肥深施技术的优点

2.1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深施可减少化肥的损失和浪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同位素跟踪试验证明,碳酸氢铵、尿素深施地表以下6~10cm的土层中,比表面撒施氮的利用率可分别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深施比表施其利用率相对提高115%和35%。大面积应用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后,氮素化肥平均利用率可由30%提高到40%以上。磷钾等肥深施还可以减少风蚀的损失,促进作物吸收和延长肥效,提高化肥利用率。

2.2增加作物产量化肥深施可促使根系发育,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和抗旱能力,有利于植株生长,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深施比地表撒施的小麦、玉米能增产225~675kg/hm2,棉花(皮棉)可增产75~120kg/hm2,大豆可增产225~375kg/hm2,平均增产幅度在5%~15%。

3化肥深施技术的实施要点

3.1底肥深施

3.1.1先撒肥后耕翻的深施方法。要尽可能缩短化肥暴露在地表的时间,尤其对碳酸氢铵等在空气中易挥发的化肥,要做到随撒肥随耕翻深埋入土,此种施肥方法可在犁前加装撒肥装置,也可使用专用撒肥机,肥带宽基本同后边犁耕幅相当即可。先撒肥后耕翻的作业要求:化肥撒施均匀,施量符合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耕翻后化肥埋入土壤深度大于6cm,地表无可见的颗粒。

3.1.2边耕翻边施肥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做到耕翻施肥作业同步,避免化肥露天造成的挥发损失,一般可对现有耕翻犁进行改造,增加排肥装置,通常将排肥导管安装在犁铧后面,随着犁铧翻垡将化肥施于垡面上或犁沟底(根据当地农艺要求的底肥深浅调整),然后犁铧翻垡覆盖,达到深施肥的目的,许多地方习惯称此法为犁沟施肥。边耕翻边施底肥作业要求:施肥深度大于6cm,肥带宽度3~5cm,排肥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施肥量满足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

3.2种肥深施种肥须在播种的同时深施,可通过在播种机上安装肥箱和排肥装置来完成。对机具的要求是不仅能较严格地按农艺要求保证肥、种的播量、深度、株距和行距等,而且在种、肥间能形成一定厚度(一般在3cm以上)的土壤隔离层,既满足作物苗期生长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又避免肥种混合出现的烧种、烧苗现象。应用该项技术对田块土壤处理要求较高,应保证土壤耕深一致,无漏耕,做到土碎田平,土壤虚实得当。按施肥和种子的位置,有侧位深施和正位深施(俗称肥、种分层)两种形式。其技术要求如下:

3.2.1侧位深施种肥。肥施于种子的侧下方,小麦种肥一般在种子的侧、下方各2.5~4cm,玉米种肥施深一般在5.5cm,肥带宽度宜在3cm以上,肥条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和漏施。

3.2.2正位深施种肥。种肥施于种床正下方,肥层同种子之间土壤隔离层在3cm以上,并要种、肥深浅一致,肥条均匀连续,肥带宽度略大于播种宽度。要注意,在播种的同时将化肥一次施入土壤中,要根据肥料品种、施用量等,决定种与肥的距离;防止种、肥过近造成烧种烧苗。

3.3追肥深施按农艺要求的追肥施量、深度和部位等使用追肥作业机具,一机完成开沟、排肥、覆土和镇压等多道工序的追肥作业,相对人工地表撒施和手工工具深追施,可显著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追肥机具要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对作物后期生长无明显不利影响(如伤根、伤苗和倒伏等)。追肥深度(以作物植株同地面交点为基准)应为6~10cm。追肥部位应在作物株行两侧的10~20cm之间(视作物品种定),肥带宽度大于3cm,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盖严密。

参考文献

[1]何立德,马汉平,郑文江.稻田化肥深施对产量的影响[J].北方水稻,2007(1):39-40.

[2]王平.玉米深施化肥的增产效应[J].农技服务,2007,24(7):48.

[3]陕建伟.化肥深施节肥增益[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7(8):32-33.

增产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胜玉二号”玉米杂交种的选育过程及栽培与制种技术要点。

1育种目标

富源县常年种植玉米2万hm2左右。由于该县无自选自育玉米新品种,多年来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全靠外调,造成一是种价高,农民生产成本相应提高;二是种子紧缺,农民无法买到所需品种;三是该县立体气候明显,低温寡日照气候突出,省外品种适应性不强,病害频繁发生,推广及应用风险较大。针对以上原因及宣黄单二号在该县应用面积较大等因素,制定选育适宜该县及周边地区气候类型的山区、半山区冬闲地、坡地种植,农民喜爱中晚熟高产大穗大粒型品种的育种目标。

2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

2.1亲本来源胜玉二号是2002年用外引自交系“赞SC122”作母本,自育自交系“2012”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2.2选育经过母本公用系“赞SC122”是昭通市农科所从一份赞比亚杂交种中自交分离选育的二环系。父本“2012”是1996年用热带材料“B041”作母本,美国引进杂交种“XF1103”作父本组建基础材料(“B041”抗性较强,品质较优;“XF1103”杂交种株型较好、封顶性好、秃尖小),后经1997年富源夏季、1998年富源夏季、1999年富源夏季、2000年富源夏季、2000年海南冬季、2001年富源夏季的连续套袋自交选育,到2002年各种农艺性状稳定,命名为“2012”。2000年进行中代配合力测定,一般配合力较高。“2012”株型紧凑,株高175cm左右,穗位高70cm左右,雄花紫色黄花药,雄穗分枝一般为7个分枝,花粉量中等,散粉期相对集中,叶片数13片,抗玉米大小斑病、锈病、穗粒腐病和灰斑病;籽粒金黄色硬粒型,穗轴红色,穗长14cm左右,穗行数16行,行粒数25~32粒。2002年在富源夏季用“赞SC122”作母本与之测交,测交种于2003年进行行比鉴定试验和2004年进行品比试验长势较好、抗性较强、优势明显,选入2005~2006年曲靖市玉米区域试验A组,定名“胜玉二号”。200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滇特(曲靖)审玉米200608号]。

3主要特征特性

胜玉二号属中棵中晚熟大穗大粒型品种,株型半紧凑,生育期136d,株高261cm,穗位高106cm,穗长19cm,穗行数15.1行,行粒数36粒,千粒重363.6g,出籽率81.5%;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粒型半马齿,粒色黄白色。胜玉二号幼苗生长势强,植株清秀整齐,活秆成熟,抗倒伏、倒折,抗病性强,籽粒外观品质好。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2006年10月检验结果报告,胜玉二号籽粒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为:总糖5.05%,粗脂肪5.03%,淀粉61.01%,蛋白质8.3%,容重703.5g/L,氨基酸总量6.8%,赖氨酸0.23%。

4产量表现

4.1行比鉴定试验结果2003年在富源县农业局示范园(海拔1830m)进行行比鉴定试验(供试测交种86个),采取宽窄行种植,1.5m设1个复合带,大行1.0m,小行0.5m,行长4m,塘距48cm,双株留苗,密度5.55万株/hm2。“赞SC122/2012”种植8行,测产实收128株,测产总产43.6kg(鲜重),折单产18175.5kg/hm2(鲜重),经考种折单产11070kg/hm2,比对照会单四号(CK1)种植6行,测产实收98株,测产总产24.6kg(鲜重),折单产13674kg/hm2(鲜重),经考种折单产8670kg/hm2,增产2400kg/hm2,增27.7%;比对照宣黄单二号(CK2)种植6行,测产实收99株,测产总产28.8kg(鲜重),折单产16008kg/hm2(鲜重),经考种折单产9982.5kg/hm2,增产1087.5kg/hm2,增10.9%。

4.2品比试验结果在2004~2005年富源县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中,胜玉二号2004年平均单产10005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CK1)增产918kg/hm2,增10.1%;比对照海禾一号(CK2)减产49.5kg/hm2,减0.49%,在参试的9个品种中产量名列第3位。2005年胜玉二号平均单产9375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CK1)增产1068kg/hm2,增12.9%;比对照海禾一号(CK2)增产555kg/hm2,增6.3%,在9个参试种中产量名列第1位。

4.3多点试验结果在2004年安排的4个试验点和2005年安排的6个试验点的多点试验中,试验汇总结果是:胜玉二号测产面积1hm2,总产量9994.4kg,平均单产9994.4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平均单产9004.5kg/hm2增产989.9kg/hm2,增幅9.5%。

4.4区域试验结果2005~2006年参加曲靖市玉米区域试验A组,2年5个点胜玉二号平均单产10114.05kg/hm2,比对照会单四号平均单产7629.6kg/hm2增产2484.05kg/hm2,增幅32.56%。在12个参试点中2年平均产量名列第3位。

4.5生产试验示范结果2005年在富源县7个乡(镇)连片示范7.33hm2,海拔从1295m的黄泥河镇黄泥河村委会到海拔1970m的中安镇回龙村委会,经18个测产点实收实测,平均单产9423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增产990kg/hm2,增11.7%。2006年示范13.3hm2,经实收实测,胜玉二号平均单产10066.5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增产1549.5kg/hm2,增18.2%。

2006年在曲靖市部分县生产试验示范2.67hm2,其中罗平县示范0.67hm2,平均单产9210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单增产780kg/hm2,增9.2%;师宗县示范0.67hm2,平均单产9960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增产1020kg/hm2,增11.4%;沾益县示范0.67hm2,平均单产8730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增产900kg/hm2,增11.5%;会泽县示范0.67hm2,平均单产9360kg/hm2,比对照会单四号增产1080kg/hm2,增13%。

经多年生产试验示范观察,胜玉二号各种性状良好,在生产中表现出的优点是:①适应性广,稳产性好,年度间产量起伏不大,一般比宣黄单二号增产10%以上;②植株清秀整齐,活秆成熟,抗倒伏、抗倒折;③果穗匀实,苞叶软薄,容易收获。

5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几年来试验观察,胜玉二号适宜曲靖市海拔在1300~2100m区域及周边类似区域不同土壤种植。

5.1种植方式和密度胜玉二号播种一般规格是:大行95~100cm,小行45~55cm,塘距50cm,双株留苗,种植密度5.1万~5.7万株/hm2;采取间种或套种,种植密度在4.8万~5.4万株/hm2为宜。

5.2适时播种胜玉二号生育期较长,应早播种植,在曲靖市海拔1900m以上中高海拔种植,宜在清明节令前播种,并加盖地膜;海拔在1900m以下区域可适当推迟播种期,但最迟不要超过5月10日播种。

5.3合理施肥在曲靖市中下等肥力地块,一般施农家肥1.5万~2.25万kg/hm2,加复合肥300kg/hm2作底肥,7~8叶时施碳铵600kg/hm2作苗肥,大喇叭口期用尿素600kg/hm2作二次追肥。

6制种技术要点

胜玉二号在正常情况下,制种产量较高,一般制种产量在6000kg/hm2左右,其制种技术要点如下:

6.1严格选地,安全隔离要选择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温度14℃左右,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的地区建立制种基地。制种地采用空间隔离,隔离区要在300m以上,且隔离区内不得种植玉米;采用时间隔离,隔离时间要在40d以上。

6.2父、母本行比一般为1∶4。

6.3花期调节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母本与父本抽雄期基本一致,但母本雌雄不协调,部分母本吐丝较慢,为保证制种产量,要采取分期播种调节花期,即父本采取两期播种,2/3父本第1期与全部母本同时播种,第2期1/3父本待母本60%的幼苗发芽出土高2~3cm时必须在1~2d内播种。

6.4及时彻底去杂去劣去雄由于母本株高较高,去雄时要求带3片叶去雄,并加强人工辅助授粉。授粉结束后及时砍除父本行,成熟时抓住晴好天气适时收获。

参考文献

[1]佚名.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玉米研究专栏Ⅱ:玉米高产育种新突破——宿单9号[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F0003.

[2]汪浩,罗金宝,骆明惠.玉米杂交制种技术[J].农技服务,2007,24(10):11.

[3]张俊平,刘社平,俞凤芳.北京地区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高产的关键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