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经营能力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范文第1篇

经营管理能力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更好应对挑战,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1.1更好应对企业面临的挑战市场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好应对各种挑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促进企业更好运行和发展。

1.2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每个企业的重要任务,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创建品牌等。其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一项重要策略。这样能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中占据优势,促进企业生产效益提升和市场竞争力提高。

2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企业认识到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的意义,并注重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但一些企业相关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当前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一些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较为频繁,难以安心工作,难以为企业做出重要贡献,对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也具有负面影响。另外一些员工素质偏低,不能很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忽视对员工的管理培训,并且综合技能较低,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制约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

2.2组织管理模式不科学沿用传统管理模式,或者照搬其他企业管理模式,忽视考虑本企业实际情况,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导致管理模式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制约企业发展和进步。

2.3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目前管理制度不足体现在以下几点:管理者思想落后,沿用以前管理制度对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管理方式过于保守。一些管理制度不健全,难以有效规范和约束企业经营管理日常工作,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管理责任不明确,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

3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

为应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运行和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3.1更新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理念制约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下去,必须进行观念创新,从而引导经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主要是更新企业领导、高级管理人才的理念,并提高员工参与意识,为企业有效经营管理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企业要适时引入危机管理意识、战略意识,应用最新的理念来武装企业,更好引导企业生产经营。同时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符合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形成全局观念,更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与内部工作人员管理完全不一样,它要求经营管理者更新经营管理理念,以敏锐的眼光,应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指导企业各项工作。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和目标制订完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企业更好运行和发展。

3.2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离不开高素质管理人才支持。要注重引进和吸收优秀人才,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准备人才力量。对已有的经营管理人员,也要加强管理和培训,通过现场授课、开展讲座、调查研究、对外交流和学习等形式,促进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让他们为企业运行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另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也要加强自身学习,注重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实践技能,增强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更新经营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培养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精神和工作作风,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更好开展企业经营管理各项工作,促进自身工作水平提升。

3.3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各方面配合,加强各方努力,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有效指导经营管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的时候,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而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发展情况,促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长期以来,在企业运行和发展中,都倡导应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但应用这种模式时,不能简单地进行复制,而需要考虑企业实际,结合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目标和要求,促进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以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开放发展。企业要紧跟市场变化发展情况,以经营管理目标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增强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便利,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要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各类信息采集、存储、接收、分析、转发等各个环节,都要重视信息技术利用,以促进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为此,企业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更为全面、及时地掌握产品生产、制造、销售等各种信息。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提高,最终到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3.4健全经营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更好规范和约束企业经营管理日常工作,促进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能有效约束和管理企业员工日常行为,让他们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促进企业运营效率提升。同时还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科学、全面制定经营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等,更好约束各位员工日常工作,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另外,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变化实际,对经营管理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提高各项规范制度的可操作性,有效约束企业经营管理各项工作。

3.5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企业主要是通过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为经营管理者更好发展创造便利,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推动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首先要建立经营管理者选拔机制,综合考虑他们的科学文化程度、实践经验、与人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因素,选拔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其次,完善奖励机制,完善和规范年薪制,积极推动股权激励,重视精神奖励,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并完善约束考评机制。从而更好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日常行为,促进他们工作水平提升,让他们为企业运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结语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范文第2篇

 

一、企业经营绩效管理

 

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模式是包含自动化、业务分析方法论、流程系统框架的一套自动化的经营机制,帮助企业评价和优化企业运行控制以及发现和建立新的商机[1]。帮助管理者准确掌握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传统的绩效管理往往以财务目标为主[1],评价各部门成本、效益均从财务的维度来分析,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维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健全。从单一数据源得来的信息往往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体现各个业务之间的关系逻辑关系,信息也不一定完全“有用”。各类报表反映了某一业务的结果,但是不能实时地挖掘其原因和影响因素,不能够实时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趋势做出好的预测。

 

改变当前去也传统经营绩效管理模式,就必须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按照战略目标和企业价值链自顶向下的展开,确保各层的经营管控体系与企业战略体系相一致,从而用以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商务智能科技使得信息自下而上反馈,取出出业务层和执行层的执行数据,保证执行目标的顺利完成。执行数据反馈于是该系统中,为管理绩效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也同时为管理层提供管控绩效考核的依据。两层数据通过筛选、汇总,最终确定出关键指标,支撑企业决策层的经营绩效分析。商务智能技术与管理改进共同作用,帮助决策层制定战略目标、关键绩效指标,理清战略与业务流程的关系,预测各关键流程节点上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机遇。同时,自上而下的引领,使得决策层通过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及时修正指标,管理层分解既定目标,分析目标的可行性、资源以及实现方式,监控各业务进展,并及时调整偏差;执行层负责将目标细分和落实,并监控日常的具体事务操作。

 

建立商务智能系统,理顺企业当前的运行机制,预测企业做出的决策对未来的重大影响,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商务智能技术概述

 

商务智能技术是以企业信息为基础,借助数据库、数据集市、通过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辅助企业解决市场环境中的决策问题[2]。实质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从信息中来发现知识,为思维决策、战略发展而服务。包括以下功能:

 

1. 业务的过滤与处理。在业务系统中存在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商务智能技术将判定这些重点业务数据,对其进行过滤和筛选,为决策者处理为可用的数据视图。

 

2.运筹平衡。全局观察企业价值链的业务过程、关键数据,宏观分析各种不确定因素,及其导致的资源和绩效部失衡,对相关的业务环节作出约束,帮助决策者寻求解决办法。

 

3.数据分析。利用逻辑运算与筛选判定当前业务状态,对底层数据进行分析,预警关键问题。

 

4.决策支持。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抽取指标后,根据指标模型进行运算和展现,与给定的市场判定值和指标阀值做对比分析,提供清晰的决策依据。

 

三、搭建商务智能技术平台

 

商务智能工具软件的作用举足轻重。分析仪表盘、战略仪表盘、操作性仪表盘及移动仪表盘等可视化工具直观展示了支撑企业战略分析指标,而利用数据抽取传输(ETL)工具软件来支撑各业务层海量数据的洗和筛选工作,包括利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改变数据获取技术(CDC)以及元数据管理技术(MDM)组成了商务智能技术平台的解决方案。这些数据集成、数据可视化和视觉设计感知使得企业经营绩效管控更为直观和便捷。

 

利用单个商业工具或单种技术来搭建企业经营管控平台将有一定的的局限性。因此,在利用商务智能技术设计企业经营管控平台时,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因素,设计了独立的系统架构。将商务智能工具仅仅定位为系统展现分析的工具,集成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实现业务层、数据层、业务员逻辑层、展现层分层架构。在业务层,利用ETL工具将分散在业务系统中的数据来进行清洗、抽取和转换,去除其在业务系统中不必要的逻辑信息和繁杂的冗余信息,关联业务系统中的各业务数据,向商务智能技术平台的数据仓库层来提供完善而有效的数据视图。在数据层,利用SQLserver建立数据库,将分析与业务逻辑运行分开,独立于各业务系统,实现数据仓库管理。在数据库与业务层之间,利用ORM技术作为数据访问与业务的关系映射,程序员无需过多关心底层数据库表结构的构成,而只用去关心面向的对象的业务属性。在关键的业务逻辑层,使用.net技术、面向对象的C#语言搭建整个系统Portal框架。最后,在顶端展现层嵌入了专业BI工具MSTR(Microstrategy),作为最终指标的展现、钻取工具,供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分析与监控。

 

四、结束语

 

企业经营管控管理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一种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其根本是用商务智能的信息化手段支撑企业经营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发展,促进员工和组织的绩效完善。运用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建立全流程的指标模型,使企业在经营绩效管控过程中改善沟通、促进合作,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与优化。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现代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我国供电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经营风险。这些经营风险的存在,也给供电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些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加强自身内部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成为思考的重点。从微观层面来讲,我国供电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地位使得供电企业在主营业务的价格缺乏弹性。由此可以看出,对供电企业的经营评价问题,不能单纯地依靠传统企业的以财务考核作为核心。同时,从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来看,通过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供电企业能够正确的评估自己现有的经营能力,并正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到与现代企业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对自己的管理、服务等进行改革,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经营战略,促进供电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供电企业经营能力的内涵

1.经营能力。经营能力通常是指包括内部条件及其发展潜力在内的经营战略与计划的决策能力,以及企业上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能力的总和。人们通常将经营能力看成企业生产管理状况好坏的重要途径,并通过经营状况对企业的经营进行评价。目前,国内外比较常用的经营评价是以财务评价为主。如日本的“五性”分析法、美国的沃尔评分法、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等。此后,随着经营评价的发展,人们在传统的财务评价的上,开始融入非财务性的指标。如霍尔提出的“四尺度”论,从质量、作业、时间、人力资源四个角度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价;戴维?P.诺顿提出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营评价,从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和学习成长四个维度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由此可以看出,采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融合的方式,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价显得更加客观、准确。

2.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根据供电企业的经营现状,可以将供电企业的经营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产品方面无差异性。与传统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相比,供电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供电企业来讲,其生产的方式是单一、大批量,并且产品不存在差异。而对于一般的生产经营企业来讲,却拥有自己的产品体系,并且产品是多样化和多类别的。对供电企业来讲,但是对于供电企业来讲,其产品单一,并本质上没有任何的差异,只能提供电能。虽然存在一些经营性的项目,但是对供电企业的收入贡献来讲,这些项目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由此可以说明,对对不同的供电企业来讲,其产品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不存在差异化竞争的问题,即便竞争,也只能是成本领先竞争。

第二,生产连续性。对电力能源来以,其不能储存,产品的供需必须瞬间完成,并严格根据需求来确定生产。因此,针对该特点,对供电企业来讲,在产品方面不存在任何的库存、搬运等经济活动。

第三,电价具有指令性。鉴于电力产品还存在公共属性,从而使得定价存在带有极强的行政指令,而缺乏市场定价的特点。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的定价完全是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和结合自身的成本进行自主定价的。正是这种行政性的约束,给供电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多约束和限制。

第四,生产运营稳定性。供电企业属于公共服务行业,如果中断,势必给人们生活和企业活动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对供电企业来讲,必须要保证其电力输送和服务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五,行为目标具有公共属性。对供电企业来讲,除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以外,供电企业还承担着社会公共责任和政策调控的智能,而不能严格地按照市场经原则去经营。

结合经营能力评价和供电企业经营的特点,本文则从供电企业经营业绩、内部运作和发展潜力三个角度对供电企业的经营能力?M行评价。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供电企业经营能力评价模型

1.指标体系设计。在科学性、完整性等原则下,结合系统论、控制论等对供电企业的经营能力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从而得到下表的体系。

2.权重确定。根据目前主流的权重确定方法,选择AHP层次分析法进行确定。该方法简单,并且可将较为困难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基本步骤是构建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每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得到判断矩阵。

A=(aij)n×n (1)

(上接14页)

其中,aij>0,aij=■。

求取特征值λmax:

AW=λmaxW (2)

由此可以推导出:

λmax=■ (3)

3.模糊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作为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通过赋予不同指标权重,然后结合建立单因素评价集,从而得到不同指标权重下U与因素评价V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R求得综合评价的结果。

B=A?R (4)

其中,R=r11 r12 … r1mr21 r22 … r2m… … … …rn1 rn2 … rnm (5)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以广东某供电公司2014年的经营状况为例进行评价。根据计算可以得到D1相对于D的权重和综合评价结果。

W=(0.14,0.48,0.38)

优秀 良好 一般 差

B=(0.37,0.28,0.25,0.10)

通过上述的评价可以看出,对该供电公司来讲,优秀和良好的评价较高,从而说明2014年该公司的经营能力较好。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投资;企业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挤出效应

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创新研究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焦点。学者们从税收优惠[1,2]、社会保险缴费负担[3]和银行信贷持续性[4]等政策方面,对企业创新投入及成果影响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或金融机构的积极政策支持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同时,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多元投资。但是,当前对于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外部政策的冲击,以及不同地区、产权性质的企业创新异质性研究,而对企业创新的内源动力的研究较少。通过合理进行金融投资、完善技术创新来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是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本文使用2008—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金融投资的年报数据,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明确其作用机制,进而论述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的行为动机及企业创新与金融投资的相关性。

1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1.1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随着现代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非金融公司出于投资逐利的目的更倾向于“脱实向虚”[4—6],并呈现不断加深的趋势[5]。非金融企业进行更多的金融和房地产投资,不仅挤出了企业用于创新的资源,使其缺乏足够资金进行设备升级和产品研发创新,也增加了企业投资收益或资产流动性,缓解融资约束能使上市公司积累更多的留存收益。另外,上市公司CEO的金融背景也会促使金融投资不断扩大,并弱化其金融化产生的风险效应[6]。所以,金融投资挤出了企业创新投入。原因如下:首先,金融投资相较于企业创新投入,具有回报周期短且回报率较好的特点,企业高管更倾向于进行短期投机的金融投资行为;其次,作为企业外部融资供给方的金融机构或政府机构会设置企业融资条件,使得企业选择内源融资,进行风险平滑,以保证流动性储备;最后,金融投资因其资金“蓄水池”效应,可以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持续性并显著增加其研发成果[7]。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a: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有负向影响。假设1b: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成果有正向影响。

1.2企业现金流的中介效应

企业现金流为企业投资完所有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后企业所剩余的现金流量,它是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流[8]。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而现金流作为企业资金的重要表现形式,企业主要将其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投资或研发投资[9]。因此,企业增加金融投资会占用企业资金,在企业资金账户保持不变的情形下,会对其现金流有负向影响。同时,金融投资在企业账户不变的前提下,现金流的减少势必会挤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或研发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在企业发展中一般具有一定稳定性,即在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不变下,企业金融投资和研发投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存在“金融投资↑→企业现金流↓→企业创新投入↓”的工作机制。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a:金融投资对企业现金流有负向影响。假设2b:现金流在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

1.3企业经营能力的遮掩效应

企业金融投资促进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主要基于以下四点原因:第一,企业进行金融投资可将其闲置资金投资出去,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得到超额回报,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10]。第二,根据委托-理论,企业进行金融投资可有效减少企业内部的现金持有量,降低企业成本,压缩企业无效投资,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11]。第三,企业进行金融投资,有利于其增加未来的现金流,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12]。第四,企业进行短期的金融投资会通过缓解短期融资约束而提升资金运营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其经营能力[13]。与此同时,企业创新需要大量、持续资金的长期密集投入,加之从创新投入到创新成果的转化不确定性大、周期长,同时企业创新产出具有正外部性,这使得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融资约束问题[14]。企业资产规模越大,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小[15],越有利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16]。同时,借鉴李林木和汪冲(2017)[1]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变量定义可知,营业收入增加会抑制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另外,本文选取资本密集度作为度量企业经营能力的指标,企业的资本密集度水平作为企业可持续进行研发创新投入的前提[17],资本密集度的增加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投入[18],即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激励了企业创新投入。综上,金融投资的直接创新投入效应与金融投资通过企业经营能力的间接效应对其创新投入的影响方向相反,即根据遮掩效应的含义[19],经营能力在金融投资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体现为遮掩效应。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3a:金融投资对企业经营能力有正向影响。假设3b:经营能力在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中发挥遮掩效应。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A股2008—201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如下处理:(1)剔除研究区间内的ST、PT以及*ST数据;(2)剔除主要变量缺失的上市公司数据;(3)对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缩尾处理。上述数据来自CSMAR(国泰安)数据库、Wind(万德)数据库和《中国专利统计年报》,其中企业创新数据来自“上市公司研发创新数据库”“上市公司股东数据库”中的数据以及上市公司的年报;金融投资相关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数据主要来自Wind数据库,相应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数据来自“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

2.2主要变量与定义

被解释变量:企业创新投入(yft)。参考李林木和汪冲(2017)[1]的研究,本文采用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之比衡量,使用自主知识产权价值占比衡量企业的创新成果(zsc)。解释变量:金融投资(zt)。参考张成思和郑宁(2018)[20]的研究,将金融投资(zt)设定为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货币资金以及应收股利和应收股息之和与企业总资产之比。因金融投资具有某种程度的连续性,本文也选择滞后一期的金融投资(l.zt)作为解释变量通过动态分析来检验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的滞后效应。中介变量:企业现金流(xjb)与经营能力(zmj)。其中,企业现金流(xjb)使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与流动负债的比值衡量,企业的经营能力(zmj)使用资本密集度表示,即采用总资产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衡量。控制变量:本文参照现有研究选取控制变量如下:资本回报率(zhb)、营业利润率(ylr)、财务杠杆(cgg)和收益增长率(syz)。同时,还控制了企业和年度固定效应。其中,营业利润率用利润总额与营业总收入的比值衡量,财务杠杆用企业总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值衡量,收益增长率用两年收益间的差值与前一年的收益的比值衡量,资本回报率采用税后营业净利润与投资资本比值进行描述。

2.3模型构建

为了识别金融投资是否通过现金流或经营能力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参考温忠麟等(2004)[21]的研究方法,基于本文假设以及研究设计,构建三个研究模型:模型(1)用于检验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主效应,若系数β1显著,则可用模型(2)检验解释变量(金融投资)对中介变量(企业经营能力或现金流)的影响;若系数λ1显著,用模型(3)同时引入解释变量(金融投资)和中介变量(企业经营能力或现金流)进行分析:如果系数θ显著而系数βit不显著,为完全中介效应;但如果系数θ和系数βit都显著,为部分中介效应;如果θ不显著,则不存在中介效应。Yit=αit+β1ztit+δXit+yeart+cmyi+εit(1)Mit=αit+λ1ztit+φXit+yeart+cmyi+εit(2)yftit=αit+βitztit+θMit+φXit+yeart+cmyi+εit(3)其中,ztit为金融投资变量;Mit为反映企业现金流或经营能力的中介变量;Yit代表企业的创新投入(yftit)或者创新成果(zsc);Xit表示控制变量,包括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风险水平等;αit、βit、λ1、δ、φ、θ为参数;year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cmy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εit表示误差项;i为不同的上市公司;t代表年份。

3实证分析

3.1基准回归

本文先考察了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回归结果见下页表1。列(1)结果显示,企业创新投入与金融投资呈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其参数估计值为-0.3056。这表明,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金融投资每增加1单位,企业的相应创新投入将减少30.56%,且该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与此相反,创新成果与金融投资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参数估计值为0.0052。列(2)表明,在控制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金融投资每增加1单位,企业的创新成果将显著增加0.52%。由此,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表1的回归结果表明,金融投资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创新投入,而提高了企业创新成果,这意味着金融投资可能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投入产出率[22]。

3.2动态效应检验

企业金融投资在影响企业创新的同时,可能会存在滞后效应。表2为通过动态分析来检验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的滞后效应的结果。经过F检验和豪斯曼检验之后,表2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列(1)至列(3)可知,金融投资对第二期的创新投入的挤出效应最强,其系数绝对值为0.5439;而对当期创新投入的影响程度较低,且统计显著性也较低。同时,金融投资对当期的创新成果的促进作用最强,其系数为0.0052;而对第二期创新成果的影响程度开始下降,且统计显著性也下降。由此可知,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确实存在滞后效应,且其作用持续到第二期,之后不再具有持续性。同时,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程度在滞后一期时呈现变大趋势,而对创新成果的影响程度呈现变小趋势。

3.3影响机制检验

本文在检验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影响的作用机制中,采用资本密集度衡量公司的经营能力,相应回归结果见表3。为考察企业现金流和经营能力是否在金融投资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根据温忠麟等(2004)[21]所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如下检验:第一步,表1的列(2)显示,解释变量金融投资对被解释变量企业创新投入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第二步,分别检验金融投资对企业现金流、经营能力的回归系数,如表3的列(1)、列(3)所示,金融投资对现金流的影响显著为负,而金融投资对经营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第三步,分别将企业现金流和经营能力纳入模型的第一步,对应检验结果如表3的列(2)、列(4)所示,所对应金融投资系数都显著,且现金流或经营能力分别对应的系数皆显著。根据中介效应检验步骤可知,现金流作为中介变量,其在金融投资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验证了本文假设2;而经营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其在金融投资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过程中起到遮掩效应,从而验证了假设3。

3.4稳健性检验

3.4.1更换样本区间为消除噪音样本的扰动,鉴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准备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于2013年6月13日起实行可能对本文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本文使用自2013年之后的样本,对2013—2019年的样本重新进行回归,下页表4列(1)的结果表明,金融投资依然显著挤出企业的创新投入;由列(2)得知,金融投资依然显著促进创新成果的增加,即表明本文回归结果未受噪音样本影响。3.4.2倾向得分匹配法为保证金融投资影响企业创新结论的可靠性,更好地显示二者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相应检验步骤如下:(1)以金融投资(zt)为被解释变量,税费返还(sfh)、银行授信(ysx)、现金流(xjb)和偿债能力(xjq)作为为特征变量进行Logit回归,计算其相应的倾向得分值。(2)根据相应倾向得分值,以最近邻匹配(1∶1)进行匹配。(3)最近邻匹配(1:1)结果显示,匹配效果良好,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成果的处理效应ATT如表5所示,为0.0378,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进一步地,本文还采用了最近邻匹配(1:2)、(1:3)、(1:4),核匹配以及局部线性回归匹配,所得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同时,半径匹配下处理效应ATT为0.0398,在1%的水平上显著。综上所述,本文所得结果具有稳定性。表6表示匹配样本的平行趋势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匹配后各匹配变量的偏差都小于10%,进行金融投资的企业与未进行金融投资的企业,即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协变量在匹配后基本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证实此匹配满足平衡性假设,倾向得分金融投资是否真正提高了企业创新投入产出率。当因变量为创新成果时,使用OLS回归,相应检验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金融投资依然正向促进了创新成果的增加,即在控制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金融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创新成果将增加0.85%,且该正向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同时,金融投资与创新投入的交互项系数为0.329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由此表明,相较于金融投资低的企业,具有较高的金融投资比例的企业其创新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每提高1%,创新成果较同业均值多0.3296%。因此,相较于金融投资较低的企业,高金融投资的企业的创新投入产出更高,金融投资提高了企业创新投入产出率。

4结论与建议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范文第5篇

第一节产品定义

第二节产品用途

第三节 中国高端矿泉水市场特点分析

一、产品特征

二、价格特征

三、渠道特征

四、购买特征

第四节行业发展周期特征分析

第二章 20xx-20xx年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环境分析

第一节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分析

三、固定资产投资

三、城镇人员从业状况

四、恩格尔系数分析

五、20xx-20xx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第二节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产业政策分析

二、相关产业政策影响分析

第三节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技术发展概况

二、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产品工艺特点或流程

三、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第三章 20xx-20xx年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国内外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20xx-20xx年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国际市场分析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国际需求规模分析

二、中国高端矿泉水国际市场增长趋势分析

第二节 20xx-20xx年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国内市场分析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国内需求规模分析

二、中国高端矿泉水国内市场增长趋势分析

第三节 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第四章 20xx-20xx年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各地区产销率数据分析

第一节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产销率调查

第二节中国华北地区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四节中国西北地区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五节中国华东地区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六节中国中南地区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七节中国西南地区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五章 20xx-20xx年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进出口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端矿泉水出口状况分析

一、出口金额规模分析

二、出口数量规模分析

三、出口价格分析

第二节 中国高端矿泉水进口状况

一、进口金额规模分析

二、进口数量规模分析

三、进口价格分析

第六章 20xx-20xx年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市场竞争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端矿泉水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国高端矿泉水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一、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三、替代品竞争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顾客议价能力

第三节 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的长期增长性

二、政府中国高端矿泉水政策的变动

三、中国高端矿泉水全球化影响

第七章 20xx-20xx年中国高端矿泉水产业渠道分析

第一节 20xx年国内中国高端矿泉水产品的经销模式

第二节 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国际化营销模式分析

第三节 20xx年国内中国高端矿泉水产品生产及销售投资运作模式分析

一、国内生产企业投资运作模式

二、国内营销企业投资运作模式

三、外销与内销优势分析

第八章 中国高端矿泉水主要生产厂商发展概况

第一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二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三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四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五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九章 20xx-20xx年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相关产业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产业链概述

第二节 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上游运行分析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上游介绍

二、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上游发展状况分析

三、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上游对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影响力分析

第三节 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下游运行分析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下游介绍

二、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下游发展状况分析

三、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下游对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影响力分析

第十章 20xx-20xx年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xx-20xx年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产品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制造行业预测分析

二、中国高端矿泉水技术方向分析

三、中国高端矿泉水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第二节 20xx-20xx年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一、中国高端矿泉水供给预测分析

二、中国高端矿泉水需求预测分析

三、中国高端矿泉水市场进出口预测分析

第三节 20xx-20xx年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市场盈利能力预测分析

第十一章 20xx-20xx年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产业投资机会与风险研究

第一节20xx-20xx年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地区投资机会研究

二、行业投资机会研究

三、资源开发投资机会研究

第二节20xx-20xx年中国中国高端矿泉水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政策风险分析

二、市场风险分析

三、技术风险分析

四、财务风险分析